回覆列表
  • 1 # 第一軍情

    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軍隊和大秦軍隊是當時東西方最強的兩支軍隊,當大秦軍隊正在統一六國的準備時期時,亞歷山大帝國也處於巔峰狀態。此時的雙方軍隊可以說是勢均力敵。不過亞歷山大帝國畢竟曇花一現,在滅亡後陷入了長期分裂混戰之中,從總體來說實力遠不如大秦軍隊,到了公元278年,秦軍對馬其頓軍隊完全佔據了更大的優勢。

    公元278年秦軍大將白起大殺四方,而馬其頓人陷入了分裂狀態,大約30多萬的外來民族高盧人侵略了馬其頓本土,當時馬其頓動員了3萬多人。由於當時的高盧人喜歡使用短劍,其劍術聞名整個地中海沿海,成年的高盧人喜歡砍掉敵人的腦袋裝修自己的房子,可見高盧人的野蠻和殘酷。面對蝗蟲過境般的高盧人,希臘城邦紛紛投降繳納保護費。

  • 2 # 業餘軍史研究員

    不請自來,還請見諒喲~~

    題主所說的馬其頓軍隊是指馬其頓王國的軍隊吧!馬其頓王國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146年,在今天希臘及小亞細亞的國家。這段時間中國經歷了周的滅亡,秦的崛起以及春秋時期。

    要對比軍事力量,就拿雙方最鼎盛時期來比吧。在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內部出現問題,扭轉這一局面的是腓力二世,他對國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公元前338年,他打敗聯軍,橫掃了希臘,小亞細亞,只有斯巴達人沒有屈服。我們所熟知的馬其頓方陣就是他創造的。但是在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殺,他的兒子繼位,他的兒子就是赫赫有名的亞歷山大,就是他開始了東征,建立亞歷山大帝國。而正是他的東征,讓這個話題有了討論的價值。

    前334年,亞歷山大滅波斯,前335年,率領30000步兵,5000騎兵開始東征。馬其頓的軍隊一度打到印度河,距離當時的中國,僅僅只有一山(喜馬拉雅山脈)之隔。回頭看看中國,那個時候的秦國在做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錄用衛鞅為左庶長,開始變法圖強。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在攻擊波斯,而秦國則在攻擊義渠,並終究平界說渠,安穩了秦國的大後方。公元前327年,秦國在義渠設縣,一起攫取魏國河西、上郡等七百里地;同年,亞歷山大打到印度。

    在古代,軍隊的一個戰力是憑藉人數。當時的華人口密度大,雖說百萬軍隊有些誇張,但是數十萬軍隊還是有的,這遠遠多於亞歷山大的軍隊。武器方面,秦軍有這完善的軍隊體系,重弩兵,騎兵,俱全,從兵馬俑中可以看出,秦朝的軍隊配置相對複雜,大體分為橫縱多路,弓弩手,車 步 騎三兵協調。而亞歷山大只有步兵與騎兵。如果對峙,弩手幾輪消耗,亞歷山大的騎兵估計就不在了,馬其頓方陣雖厲害,但是在側翼和機動性上以及絕對的數量壓力以及重騎兵面前,也很無奈啊~~~這戰爭,沒得打。。

    個人愚見,還望海涵

  • 3 # 五嶽掩赤城

    亞歷山大帝國弄不好會提前滅亡……

    亞歷山大馬其頓本隊非常精銳,但是數量太少,亞歷山大手中部隊大部分都是希臘和波斯僱傭兵。

    亞歷山大的的軍隊,不能說是馬其頓軍隊,按照國外資料記載,亞歷山大手中馬其頓公民組建的馬其頓軍隊最高數量也不過24000人,其中3500人是最精銳的夥伴騎兵。而亞歷山大歷次戰爭中,最高規模達到12萬人,如果考慮很多升官到各地發財的人話,亞歷山大軍隊裡面實際上馬其頓人比例很少。

    其軍隊主要構成是各地的僱傭兵,主要有希臘的重步兵,本身希臘地區也是以方陣步兵為主,馬其頓方陣不過是希臘方陣的改進型,希臘地區僱傭徵募的重步兵才是馬其頓方陣的主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希臘重步兵雖然叫重步兵,但實際上披甲率相當低,大部分不過是帶著青銅盾和頭盔,身上主要是穿皮甲或者亞麻甲,只有前排少數士兵批有青銅胸甲。

    馬其頓時期壁畫中的希臘重步兵形象

    一處希臘地區馬其頓時期士兵墓葬的壁畫,顯示當時希臘重步兵的基本裝備

    其次是波斯地區的輕步兵,這些輕步兵主要使用皮盾或木盾,配備標槍作為主要武器,少數配備色雷斯式頭盔。這些輔助軍隊屬於易耗品,大部分是從波斯地區招募,本身波斯輕步兵在當時世界上相當不錯,這些從小在波斯高原和山地生活的人,行動和機動力非常強,與希臘重步兵可以很好的搭配。復原的馬其頓輕步兵形象

    色雷斯和小亞細亞的輕騎兵,這些是夥伴騎兵的輔助兵種,主要負責偵察和遊擊,也使用標槍作為主要武器。當時的色雷斯輕騎兵雕塑

    最後才是亞歷山大的精銳和王牌,夥伴騎兵,這些馬其頓貴族們,一開始就跟隨亞歷山大南征北戰,他們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戰鬥經驗非常豐富。是亞歷山大在戰場上用來一錘定音的王牌兵種。亞歷山大石棺上的夥伴騎兵形象,配備胸甲和頭盔

    所以說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隊中,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僱傭軍,真正的馬其頓公民很少,僱傭兵打仗,向來是順風仗容易,逆風仗容易先潰,只不過亞歷山大的不敗神話沒有出現這個場面。另一個問題就是披甲率相當低,只有少數精銳部隊才能夠披上金屬胸甲,大部分僱傭兵是靠頭盔和盾牌進行防禦。

    大秦以耕戰為業,秦軍總體上要具有優勢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在那個時代完全是超時代的概念和動員,以耕戰為業的秦軍,軍功授田就是最好的戰場總動員,秦軍計程車氣和戰鬥意志,雖然可能比不過馬其頓人組成的少數精銳部隊,但是比起其他僱傭兵,個人認為完全是絕對優勢。

    更重要的是披甲率,前面提到馬其頓軍隊中,各僱傭兵披甲率是相當低(僱傭兵死了再招就是了)。所以秦軍的整體披甲率要遠好於亞歷山大軍隊,兩者交鋒下,亞歷山大的僱傭軍部隊絕對無法抵禦秦軍的衝擊。唯一的問題就是騎兵,雖然秦軍也有騎兵部隊,但是考慮到當時中原地區馬種普遍比較矮小(這也是漢武帝為什麼要取汗血馬去改良馬種),但是秦軍還有個可以讓肆意妄為的夥伴騎兵們完全想不到的殺器,那就是秦弩和反曲複合弓。兵馬俑裡的馬俑,比毛驢大不了多少

    前面提到當時歐洲和西亞地區,輕步兵普遍使用標槍作為主要武器,最主要原因就是當時那些地方弓箭技術比較落後,最先進的弓不過是角弓,最大射程不過百米,而且沒有破甲能力,還不如標槍的威力大。而中原地區,在春秋時代開始應用反曲複合弓,在戰國時期開始使用弩,這兩樣遠端武器的威力和殺傷力,不是馬其頓軍隊能夠想象的。就亞歷山大的馬不披甲,人批青銅甲的配置,還想著衝中亞印度步兵們的想法,一頭撞向秦弩和反曲複合弓的箭陣,呵呵……那畫面實在無法想象。要知道亞歷山大辛苦湊的夥伴騎兵總數量不過3500人啊,夥伴騎兵一滅,馬其頓帝國能否維持下去都是問題。

  • 4 # 戰情解碼

    實話實說這個問題根本不好回答,從感情上講,我自然希望強秦能夠勝利,不過影響戰爭走向的因素太多,根本不是僅僅由軍隊的實力來決定的。指揮官臨陣指揮能力、士氣甚至一些偶然因素都會影響戰爭的輸贏,所以這種問題根本不可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儘管如此,我還是想簡單介紹一下二者的軍事體系,供大家比較參考,至於孰優孰劣大家自行判斷!

    馬其頓

    馬其頓軍隊由重步兵、輕步兵、重騎兵、輕騎兵以及輔助兵組成,這些兵種共同構成了著名的馬其頓方陣。馬其頓方陣以重步兵為核心,其他兵種為輔。重步兵以長矛為武器,並配有圓盾、脛甲賀皮襖(皮襖有金屬保護)。輕步兵的裝備於重步兵類似,但矛要短一些,而圓盾直徑要大一些,盔甲要輕一些。

    重騎兵絕對是全副武裝,全身均被鎧甲包裹,手持長矛和盾牌,並配有短劍。輕騎兵的裝備要輕便得多,武器則是標槍。至於輔助兵主要是重步兵的勤務兵等輔助性並重,對軍隊戰鬥力影響不大,暫且不提。

    馬其頓方陣的戰術是以重灌步兵正面迎擊敵軍主力,輕騎兵和輕步兵負責重灌步兵的側翼安全,然後以重灌騎兵為主要突擊力量,進攻敵人的側翼或者薄弱點。這種作戰方式頻頻被亞歷山大用於對外征戰中,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秦軍

    秦軍主要由騎兵、步兵和車兵組成,秦國的騎兵數量比較少,大概只有萬餘人,而且秦軍騎兵也主要是使用弓弩的輕騎兵。步兵分為輕步兵和重步兵兩種,輕步兵的武器是弓弩,而重步兵的武器是戟矛等。車兵的主要武器則為弓努和戈矛。

    秦軍的作戰方式應該是以重步兵為主體,輕步兵作為前軍,並負責側翼安全,騎兵則負責側翼支援和騷擾敵軍。

    總的來說,馬其頓的優勢在於他的重灌騎兵,而秦軍的優勢在弓努上,至於二者在戰場上正面相遇誰能取勝的問題,我在這裡就不妄言了!

    (最後在多說點題外話,我個人認為,中國古人打仗更看重的是計謀(中國的兵書太多了),直接短兵相接的情況還是比較少的,如果真的碰上馬其頓軍隊的話,很可能會利用某些計謀(比如利用地形)讓馬其頓的重灌騎兵發揮不出他的威力,然後在進行短兵相接。在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戰例那麼多,想出一個擊敗馬其頓方陣的方法也是有可能的)

  • 5 # 懷興

    馬其頓軍隊擅長近距離的格鬥。他利用長矛組成步兵方陣來對抗騎兵。秦軍沒這麼傻行秦軍可以用弓弩來大面積殺傷步兵。秦軍起射之後就會開始用騎兵和步兵戰車衝鋒。

  • 6 # 手機使用者59227240749

    必然是秦軍勝。因為古代中國軍隊不遠征,而如果二者相遇那肯定是馬其頓不遠萬里而來,後勤補給不足,地形環境也對其不利。秦軍的弓弩和重甲應該在當時也是領先的,再加上本土作戰有百分百的勝算。

  • 7 # null156312920

    古往今來的偉大統帥,是從不主動在敵方形勢佔優,地利佔優,兵種相剋,士氣佔優的情況下投入戰鬥,唯一除外的是在人數劣勢的情況下會發動主動攻擊。亞歷山大大帝最輝煌的成就就是在遠征擊滅波斯時,在人數遠少於波斯聯軍時發明了戰列線旋轉迎敵法。其餘的戰役中,亞歷山大大帝是以馬其頓方陣為鑽砧,以他親自指揮的騎兵為鐵錘,在擊敗敵方騎兵後,卷擊敵步兵方針底部,擊潰敵軍,贏得戰術勝利。關於秦軍的戰術,寫過很多了,我就不一一敘述了。現在我們來假設一下雙方相遇的情況:

    首先,為了公平,假設雙方都在同一平原戰場,無法使用埋伏,火攻,水攻等計謀,以實力較量。其次,設定雙方人數相等。按戰法,雙方應在相距一公里左右列陣,馬其頓方面是輕步兵,投擲兵居前,方陣居中,騎兵(重騎兵)居二翼。秦軍是弩兵前列,步兵弓兵混編居中,騎兵(注意是弓弩騎兵)居二翼,在騎兵和步兵方陣後側有戰車部隊。

    戰役開始:馬其頓方陣移動,騎兵向秦軍二翼騎兵進攻,輕步兵與投擲兵出前搔撓秦軍步兵陣線。馬其頓輕步兵的弓箭射程約150米,投槍射程50米。秦弩射程最遠達300米,秦弓在170米左右。結論,第一回合秦軍勝,馬其頓輕步兵和投擲兵無法靠近秦陣,並會招致很大損失。馬其頓重騎兵戰鬥力強於秦軍弓弩騎兵,但秦軍可以依仗其靈活性拖住馬其諾騎兵,並依靠遠射武器爭取時間,就算騎兵不敵,秦軍還可用戰車部隊來爭取時間。結論,騎兵馬其頓稍強,但無法短時解決秦軍的騎兵和戰車,不能達成戰術目的。第二回合,馬其頓勝,但無法支援其步兵方陣。最後,當雙方步兵相距300米時,馬其頓方陣將受到秦弩集中射擊,170米時,將受到秦弩,秦弓的集中射擊,馬其頓方陣步兵以胸甲和小圓盾為防禦主裝備。這290米的衝擊,衝到也剩不下多少人了。第三回合,秦軍完勝。

    馬其頓主要力量被殲,會戰己無法繼續。

    退一萬步講,即使亞歷山大大帝取得了一場皮洛士的勝利,考量一下雙方的補充能力。我認為也不存在第二場會戰。

  • 8 # 範銘

    說實話馬其頓那幾萬人的軍隊都不夠大秦看的.方正隊隊形和整形確實牛逼!但是大秦軍隊估計第一波進攻受挫後調整部署用騎兵就能沖垮馬其頓方陣了

  • 9 # A乁

    馬其頓大軍畢竟是當時西方最強部隊,可是秦軍是當時地球上最強部隊。冷兵器時代東西方軍隊戰鬥力差別大蓋就像現在的老美跟非洲利比亞差不多

  • 10 # 莫名60099401

    答案很明顯,幹嘛還要提問?佔用空間。明朝以前的古代,世界上還真沒幾個國家能是華夏的對手!秦代就更不用說了。

  • 11 # 老孫的火器工坊

    可以說,這又是一個爭論到沒朋友的問題。支援大秦的會認為大秦可以碾壓馬其頓,而支援馬其頓的又認為大秦沒見過世面。真要是讓這兩個軍事古國比較的話,就要詳細的分析一下才行。

    首先說明一點,中國和希臘都是世界公認的三大古典軍事帝國之一,所以就軍事方面都是先進的。在這裡我們先介紹馬其頓的戰術。馬其頓的主要戰鬥力是大名鼎鼎的馬其頓方陣,馬其頓方陣縱深多達16列,當然也會根據實際情況相應減少。前8列士兵猶如一堵長矛形成的牆壁,其衝擊力足以抵禦波斯重灌騎兵的兇猛衝鋒。方陣的後排士兵會配備一些輕武器,包括短劍、匕首,但主要的武器依然是長達7米的長矛。通常64名甲兵組成一個排,4096人組成一個初級方陣。初級方陣跟現代的一個師相同,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重步兵外,還包括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相當於現代一個小型的軍團,約32,000人。

    當然馬其頓方陣只能一面迎敵,因此方陣的穩定性必須依靠輔兵部隊。馬其頓的輔兵部隊分為輕重步兵和騎兵,步兵方面戰鬥力最強的是阿格瑞安部隊,這些人來自色雷斯山區,行動敏捷且作戰技巧高超。他們不著盔甲,甚至經常不帶頭盔,全身輕裝只攜帶一捆標槍和短劍作戰,是亞歷山大機動戰的核心之一。

    馬其頓方陣的另一大亮點就是夥伴騎兵,夥伴騎兵以其極高的機動性來往于軍陣之間,在征討波斯的米加高拉戰役中,亞歷山大就利用夥伴騎兵的高機動性,迅速突擊到波斯軍帥帳前,突破了波斯軍的中軍,從而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可以說馬其頓的戰術是一個步騎精密配合的結果。

    下面再說說秦軍,秦軍的主力並不像影視作品中演的那樣,來幾場鋪天蓋地的箭雨,事實上箭雨戰術只是今天無知導演的華麗杜撰(古代的弓箭陣,行不過五行,再多就麼有效果了,因為弓箭弩箭也就是能有效打擊100米以內的目標,超出這個範圍,威力將會大大縮減,而且弓箭陣必須保證能夠在陣前射夠三發,人多了前排戰士就是送人頭的)。事實上秦軍最擅長的就是近身格鬥,《荀子》裡面有提到過,七國中最精銳的部隊就是秦國的銳士,他們三五人一組,互相配合,打起仗來勇往直前,其勇猛是東方六國士兵所不能即。至於秦弩的使用,講究的是精準射擊,使用方法我們下文會提到。

    戰國時期列國征伐,講究的也是擺大陣,車騎步軍嚴密配合,意圖創造出最大的戰力。秦軍的主戰武器時長戈、長矛、長鈹和長戟,其中矛主戰,戈、戟、鈹起到輔助作用。戰國時期的矛,自然沒有馬其頓方陣那樣長的離譜,也是有6米多長(這個有出土實物)。再加上古代的東方人生活水平普遍高於西方人,所以秦軍士兵是要比希臘人高大的。秦軍大陣戰車在兩翼,負責從側面衝擊敵陣,或者守護大陣兩翼。這裡要提一下中國的戰車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戰車,車輪的輻條有28根,這就使得車輛跑起來不會過於顛簸。另外馬戰車通常是駟馬拉車,機動性要高於同時期的波斯和埃及,衝擊力也更大。

    秦軍騎兵作為哨兵和輔助部隊,其使用方法和夥伴騎兵頗為相似,但是數量是要少於夥伴騎兵的。然後就是步兵,《六韜》裡面的虎韜講到,秦軍萬人陣裡,強弩六千,戟盾兩千,矛盾兩千。作戰時講究“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當,長以衛短,短以救長”,意思就是說秦軍也是長矛陣在先,長矛兵有傷亡漏缺,鈹手持鈹補上,可以進行突刺和劈殺。長戈和長戟作為短兵輔助矛兵,攻擊意圖上前傷害長矛手的敵軍,大家還都使用大盾作為防禦手段。另外軍中用大量的勁弩手作為遠端輸出,只不過不是用箭雨,而是三人一組互相配合:一人拉弦,一人裝箭,一人射擊,從而保證持續活力,平射而不拋擊,意在精準打擊敵人。臨敵時,弩手後撤,棄弩改用吳鉤或者戈戟。可以說精密配合程度,是集六國所長於一身,天下無敵。

    如此對比,可以說雙方各有優勢,如果非要人數相等、補給充足的打一仗,那隻能說勢均力敵吧。不過就我個人感覺秦軍要更強一些,因為馬其頓除了和波斯打仗算是跟整個國家打,其他的都是亞洲部落,而秦軍卻是和六國還有匈奴血戰多年,這個敵人實力比較不成正比啊,所以應該是秦軍勝率更大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悠悠蒼天,何薄於我,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