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堯居
-
2 # 四川達州人
清代總兵地位高,但管轄兵力很少。
同時,雖然總兵正二品,比巡撫本官從二品都高,但總兵實際要被總督、巡撫、提督三人進行多頭管轄。
與明朝相當於省軍區司令不一樣,清代總兵定員達到83人,其中水師總兵13人,陸軍總兵70人。所以清代陸軍總兵每省平均4人,也就相當於省內的片區警備司令而已。
從兵力上看,由於總兵只能管轄綠營,全國綠營總數63萬,剔除水師及總督巡撫提督直接管轄的督標撫標提標外,估計70位總兵能夠管轄40多萬軍隊,平均大約6000人。以這個士兵數量看,總兵就是個不滿編的陸軍師長。
-
3 # 優己
清朝的總兵總共有四個級別,分別統領的軍隊級別也不一樣,統兵總人數分別為8350人,9350人,33200人,與43000人四個層次(滿員狀態)不等,如果是非滿員狀態則會相對遞減一部分人員。
清朝的野戰軍編制一般是一個滿軍旗配四個漢軍旗,一個滿軍旗人數大約是9350人,一個漢軍旗大約是8350人。最頂級的總兵就是統領43000人,比如雍正時期被派去大西北鎮守的大將就是這個級別配置,職位一般是正一品的高官,而且是必須由滿人將領擔當(年羹堯除外)。
清朝除了野戰軍之外還有蕃軍,比如曾國藩的湘軍,清軍的蕃軍是採用4個漢軍旗編制,滿員總兵力是33200人左右,像曾國藩這種級別的官品也是從一品左右。像豐臺大營跟西山銳健營也屬於這種編制,豐臺提督跟西山提督的級別也是從一品。
除了上面的兩種野戰軍之外,清朝還有一種是關外旗兵,這種級別的官兵總人數不高,只有9350人的滿員編制,但是總兵卻是旗主王爺,屬於正一品,鐵帽子親王。比如十三爺也是這種型別的總兵之一(名義上的)。
清朝的正二品高官基本上是武將級別裡相對較低的了,一般屬於漢軍旗的旗主了,這種總兵大約只有一個漢軍旗的兵力,滿員8350人,由於漢軍旗屬於雜牌軍,往往缺編嚴重,能有6000人就不錯了。
-
4 # 只愛潘多拉
清代的總兵雖然是正二品的高階軍職,但是很可惜,嚴格地說,他不能調動軍隊,總兵是帶兵官,只有帶兵權,沒有調兵權,只有巡撫、總督才能調兵,總兵只能指揮自己所屬的部隊按照總督、巡撫的命令去駐防或打仗,他是不能隨意調動自己的部隊的,更不用說去調動別人的部隊了。
清朝的總兵是“鎮守總兵官”的簡稱,是清代駐守在各地的綠營兵的高階軍職,但總兵的編制具體可以帶多少兵,平時和戰時是不統一的。根據《清史稿》的記載,綠營系統的京城步軍統領下屬的左、右翼總兵實際統兵人數最多,左翼總兵的編制為3600人,右翼總兵有2500人,而地方上的總兵人數一般只有幾百人。如四川提督下轄的4個總兵——分別鎮守建昌(今西昌)、保寧(今閬中)、重慶和松藩,這四鎮總兵統率的兵力一共才2000人,分到每個總兵頭上大概就幾百人而已。
清代的軍隊,真正有戰鬥力的是中央直屬部隊,地方上的部隊多數是打雜的,類似於“城管”之類的,人數不多,而且兵力分散,主要任務是維持地方治安,不是野戰軍,所以他的軍事主官的地位和權力都很低,總兵的實際地位差不多就是個公安局城管大隊長的水平。真正打起仗來,是不管用的。
一個總兵在平時編制軍隊數量的雖然少,也沒什麼戰鬥力,但總兵的軍職是高階軍職,僅次於提督(從一品),是正二品大員,所以平時雖然手下的兵額少,但在戰時他們是有資格統領各地集結起來的部隊的,一般情況下,發生戰爭以後,總督、巡撫會上奏朝廷調集本省鄰近的部隊組成野戰軍,交由一個總兵帶領,這時一個總兵的兵力可達二、三千人。
如鴉片戰爭期間,定海失守後,兩江總督伊里布奉旨派兵增浙江戰場,伊里布於是調集蘇松鎮總兵所屬的1200人,狼山鎮總兵所屬的300人,以及吳淞等地駐兵250人,以及其它部隊,共計2000人,交由蘇松鎮總兵田松林統領,作為後備隊隨時增援浙江戰場。
擁有總兵職位的將領,因為軍階較高的原因,就算手上沒兵,也是可以募兵的,募兵的限額大約也是二、三千人。如太平軍攻入浙江後,為加強衢州的防務,左宗棠向朝廷奏請讓處州鎮總兵劉培元在湖南召募3000人來衢州,署理衢州鎮總兵。
-
5 # 孤客生
清朝很多武將官職的品級實際上是有些虛高的,很多官職雖然看起來品級非常高,但所掌握的兵權、所擁有的地位卻與他們的品級有著巨大的反差。
就比如清朝的提督,清朝的提督品級非常高,是從一品的地方軍事大員,地位類似於我們現如今的省軍區司令、統管著一省的綠營軍隊。
單純從品級上來說,提督的品級是要比加銜之後才正二品的各省巡撫高、跟經過加銜之後才從一品的總督相持平的。
但如果要說到地位和權力,品級極高的提督卻根本無法和巡撫、總督相抗衡。
在清朝全國各地,提督都會遭受到巡撫、總督們的節制。
在地位上,他們基本處於弱勢,經常會遭受到巡撫和總督們的欺負,這點與他們之間的品級是不對等的。
總兵的情況也是如此,總兵是清朝綠營兵中權力、地位僅次於提督的人物,品級是正二品,跟加銜之後的巡撫品級對等。
但實際上不要說是和他們同品級的巡撫了,就連各省巡撫之下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他們都是比不過的,由此可見品級如此之高的總兵地位是如何的了。
關於清朝時期的總兵,我們往下介紹一二。
明清總兵地位的變化清朝時期的總兵傳承於明朝時期的總兵,只不過清朝時期的總兵相比於明朝時期的總兵發生了許多變化。
在明朝時期,總兵的地位非常高,相當於各省軍區的司令,地位上和清朝時期的提督對等。
只不過因為他們並沒有清朝時期的綠營兵和八旗兵分化、沒有清朝時期那麼多的節制,所以他們所擁有的權力是要比清朝的提督們高上不少的。
到了清朝之後,總兵們的地位、權力直接降低了一個等次。
這時候,他們的統轄範圍變成了清朝設定在全國各地的軍事重鎮,而這些軍事重鎮是清朝僅次於省級的軍事單位,相當於我們現如今所說的軍分割槽。
清朝總兵們手下的兵力在清朝總兵們的手下,主要統轄有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千總、百總、把總等各級軍官。
而要說到他們所掌握計程車兵人數,則大概在數百人到上萬人左右。
清朝時期,清朝綠營兵的總數大在63萬人左右,當時,朝廷主要在全國各地設定了73名總兵,如果平均來算的話,清朝每個總兵所能掌握的軍隊大概在9000多人左右。
但實際狀況並不都是按平均數來算的。
在清朝73名總兵中,主要區分為60名陸路總兵和13名水師總兵,其中水師總兵掌管計程車兵人數最少,因為清朝末期北洋水師軍隊中一艘鐵甲戰艦的艦長官職就是水師總兵,所以在戰艦承載的侷限性下,他們所能掌管計程車兵只有幾百人。
掌管人數最多的是那些陸路總兵,掌握兵力最多者達到了上萬人左右。
-
6 # 剛日讀史
總兵的原稱是總理練兵事務兼鎮守,負責軍隊建設訓練作戰,早期與總督(總制)平級,那個喜歡親自帶兵的明武宗給自己加封的官職便是“總督軍務總兵官”。
最 初的總兵是臨時職務,遇有戰事,總兵佩將印出戰,結束繳還,和最初的巡撫類似,後來才慢慢變成常設武職。
明末由於戰爭頻繁,總兵官也有所增多,崇禎時期總兵官有二十多位,有的總兵手下有十萬軍隊。
清朝天命年間開始沿用明朝總兵稱號,清朝的總兵在早期地位很高,佟養性擔任總兵(昂邦章京)時被賦予總理漢民政務、軍事,漢官也由他總理。
入關前的清朝總兵(昂邦章京)最低是八旗固山額真級別世職。
清兵入關後,總兵與總督、巡撫、提督並稱為督撫提鎮,政治待遇上相差不大。
順治時規定公侯伯爵是超品,都是總兵級,一品子爵對應副將、二品奴才應參將。
“時公、侯、伯下無子、男,副、參即其爵也。”乾隆十八年統一把鎮守總兵官品級定為正二品。
(清總兵)
清朝的總兵統轄計程車兵數量相差較大,不能一概而論。
清朝設有總兵83名,其中,陸路總兵70名,水路則為13名,統轄中國十八省614防營約63萬兵力。
陸路總兵多為綠營兵總鎮,官階正二品,受提督統轄,掌理本鎮軍務,統轄的綠營兵稱"鎮標"。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清朝的綠營。 清代綠營分省建置,主要任務是鎮戍地方。
清代將全國劃分為十一個大區,區的最高軍事長官為總督,一個區多為管轄兩到三個省,省的最高軍事長官為提督或兼領提督的巡撫;省下為鎮,鎮的長官是總兵;鎮下分協,協的長官為副將;協下設營,營的長官為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再下面就是汛一級的千總、把總、外委千總、外委把總等低階軍官。
(老照片)
“鎮”是各省綠營最高的戰術單位,以標加以區分:總督直屬親兵部隊稱為督標;巡撫直屬親兵部隊稱為撫標;提督直屬親兵部隊稱為提標;總兵直屬親兵部隊稱為鎮標。
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直接統轄的為本標,督標由副將統領,撫標、提標由參將統領。
鎮標由遊擊統領。本標轄一至五營。
營下設哨,哨下設隊。 標以下為協,協下分為城守營和分防營,協轄一至三營,每營兵員在一千左右。
營以下為汛,汛是綠營的基本組成單位,有的汛又設若干小汛。一汛之士兵由十數名到上百名不等。
清代全國綠營有六十六鎮、一千一百六十九營,兵員共計648345人,分佈在內地十八省各要害處。
綠營的編制和配置原則是“按道里之遠近,計水陸之衝緩,因地設官,因官設兵,既聯犄角之聲援,復資守禦之策應”,“皆量地形之險易,酌兵數之多寡”。
因此總兵統轄的軍隊數量各不相同。山西大同鎮由於戰略地位重要,共有士兵18687人;雲南永北鎮地處偏遠,該鎮總兵只有1953名士兵。
綠營兵中除督、撫、提、鎮的本標兵戰鬥力較強外,分汛防兵更類似團防性質,戰鬥力較弱。
綠營實行募兵制,入伍後名義上終身服役,但一般五十歲後都能退役。
綠營兵的軍官多是行伍出身的軍官世家,也有少數士兵以軍功晉升的。
清代總督品級為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或右都御史銜為從一品,加大學士銜為正一品,職責為“掌總治軍民,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修飭封疆”,是轄區最高軍政長官。
(清總督劇照)
巡撫品級為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或右副都御史銜為正二品。
提督品級為從一品,統率本標官兵及分防營汛,節制全省各鎮,為一省綠營最高軍事長官。
總兵是武職正二品,掌一鎮軍政,統率本標,管轄所屬協、營,類似現在的軍分割槽司令。
總兵受總督和提督雙重節制。
清代以文制武,綠營的各級統兵官均歸地方最高文官統轄或節制,為了防止兵權集中,總兵沒有調遣兵馬的權力。
(綠營)
“將不得私兵,兵不為將有”,保證了中央政府的軍隊的統一指揮。
掌兵練兵是總兵負責,調兵用兵是總督負責,巡撫、提督起調和制約作用,形成了清朝的武官體系。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
7 # 圖文繪歷史
清朝的軍事衙門,除了晚期地主武裝的團練和新式陸海軍外,主要有兩套班子,也就是八旗和綠營,各地八旗的領導機構是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各省綠營的領導機構是提督、總兵、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等。
圖為繪像紫光閣,平定金川后五十功臣,嵩安像,時任直隸正定鎮總兵。滿清佔領全國後,八旗兵力不夠,於是效仿明朝的地方軍制,因軍旗是綠色的,所以稱為“綠營”,一省或兩省的綠營長官是提督,從一品,各地的總督可以節制提督,但無法調動部隊,所以提督是各地最高的軍事長官,相當於現在的省軍區司令,提督下面就是總兵,正二品,統領綠營各鎮的軍務,相當於現在的軍分割槽司令,當然總兵也受總督節制,但上級軍事主官是提督。
位於廣東汕頭的南澳總兵府,是現存儲存較好的總兵府,當時福建和廣東合設專門管理海禁的軍事駐地,已建成海防博物館。清朝分為陸路提督和水路提督,所以總兵也分為陸路總兵和水路總兵,陸路總兵在全國有70個左右,除直隸7人外,中部省份3名左右、邊疆和少數民族5-6人,水路總兵設在長江沿岸和東南沿海各省,共有13個左右,總兵下面還有副將,也就是副總兵,從二品,一般一個總兵配1-2個副總兵。
蔡攀龍,平定林爽文叛亂,一路升遷為臺灣鎮總兵、福建陸路提督,繪像紫光閣。全國的綠營大致在60萬人,分為標、協、營、汛四種,汛不在編,類似於現在的哨所或警務室,差不多佔了3分之一,也就是20萬,標是總兵直接統領的主力部隊,協和營是下面的分屬部隊,綠營兵力一般以營來計算,大概一營500人,而每個總兵根據轄區的不同,所統領的兵力差別很大,少則幾千人,比如拱衛北京的直隸有7個總兵之多,但兵力很少,比如馬蘭鎮總兵常備才2000人,而臺灣鎮總兵就有12000人,如果平均下來,清朝總兵統領的部隊人數在6000-7000人。
-
8 # 民國年間那些事
我們經常從影視劇和小說中看到總兵這個官職,總兵究竟是個什麼職位?地位如何?能管轄多少部隊呢?
晚清流行文人帶兵,曾國藩等督撫手下管轄大批總兵
可以肯定地說,總兵在清代屬於高階將領,武職正二品,而提督屬於武職正一品,在總兵之上。從這個角度看,如果提督類似於今天上將軍銜的話,那麼總兵大體相當於中將軍銜。
清末清軍總兵陳國瑞
有清一代重文輕武,總兵官作為武職正二品,還要接受總督和巡撫的節制,總督和巡撫的品級和總兵差不多,但實際地位差之何止千里。講一個故事,大家聽一聽就明白總兵和文官的差別了。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湖南書生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處當幕僚,駱秉章對左宗棠非常崇拜,全省軍務政務聽任左宗棠全權處理。有一天,永州鎮總兵樊燮來拜見巡撫,左宗棠也在場,但樊燮卻沒和他打招呼。左宗棠大怒,踢了樊燮一腳:“滾出去,王八蛋!”樊燮身為朝廷命官,還是高階將領,而左宗棠不過是舉人出身的幕僚,他竟然敢打罵樊燮,說明清代的確重文輕武。
清代一個讀書人的地位也可能高於一個將軍
清代全國設陸路總兵70員,統帥綠營兵。所謂綠營兵是相對於八旗兵而言的,清兵入關後,八旗幾十萬軍隊不夠使用,又是又增添了以漢人為主的部隊,這些部隊因為旗幟是綠色的,所以又稱綠營兵。清代綠營兵一共有63萬人,所以每位總兵官平均管轄9000人左右,大約相當於如今的一個師。
-
9 # 秋媚讀史
總兵官的職位始設於元末明初,似周朝之師帥,晉朝之都督司馬,宋朝之路分都監。依據清朝制度,總兵官位武職正二品,掌管一鎮之軍事,統領本標,管轄所屬協營將弁,為重鎮大臣,受本省提督節制。
清朝雖然是馬上取天下,但是以文治江山,入關以來就重文輕武。當然,這裡面還有朝廷忌憚武將挾兵自重的原因。這麼做導致的結果就是,同等級別的文武官員站在一起,文官會有一種優越感,而武官就會不自覺的低人一等。
所以,總兵在同級別的巡撫面前,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在收入與待遇方面,也相卻甚遠,比如巡撫的養廉銀普遍在一萬兩到一萬五千兩,而總兵的養廉銀僅為一千五百兩左右,這還只是正常收入的一項。巡撫的管轄面比較廣,以至於“其他”收入來源的渠道也比總兵寬廣。
清代總兵官分為陸路與水師,全國共設陸路總兵官七十人,水師總兵十三人。此外,有部分地方最初設定有總兵官,後來被裁撤,比如福建同安一人,康熙五年裁撤;山東膠州一人,順治五年裁撤。
清制,總兵的職責主要是協助封疆大吏,維護地方的穩定、參與平叛、剿匪、對外用兵以及搶修河堤等。
每位總兵能調動計程車兵數量要視駐地而定,有多有少。正常情況下,83位總兵統轄大清63萬兵力,平均下來一萬人也不到。
以山西綠營下轄的二鎮為例太原鎮
總兵官一位,駐守平陽府,統轄鎮標二營,兼管蒲州、潞安二協和太原等十三營。
(一)鎮標
中軍設遊擊一人(兼管左營),中軍守備一人;右營設都司一人,中軍守備一人。兩營共設千總三人、把總六人、外委二人。
(二)所轄
蒲州協設副將一人,中軍都司一人,千總一人,把總三人,外委九人;
潞安協設副將一人,中軍都司一人,千總一人,把總三人,外委九人;
太原、汾州、澤州等十三營共設營屬千總九人、把總二十五人、外委六十四人。
合計算下來,太原總兵能夠調動的綠營兵為一萬人左右。到了清朝末年,為了應付沿海的戰事,清政府又從太原抽調部分人上前線。
大同鎮
總兵官一位,駐紮大同府,統轄鎮標三營,殺虎口一協和新平路等二十二營汛。
(一)鎮標
左營、中營、右營各設遊擊一人,中軍守備一人。三營共設千總六人、把總六人、外委十六人。
(二)所轄
殺虎口協設副將一人,左營都司一人,右營守備一人,千總二人,把總四人,外委六人。
寧武營、河堡營、歸化城、鎮西城等二十二營,共設千總二十一人、把總五十三人、外委九十五人。
合計算下來,大同鎮總兵統轄的綠營兵約為一萬三千人。
山西在清朝時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提督時設時撤,到了雍正九年,以巡撫兼任提督成為定製。所以,山西的總兵直接上司就是巡撫,要輔助政務卻又不能過問政務,所統領的所有士兵皆受巡撫管轄。
以浙江提督所轄的海門鎮為例設水師總兵官一人,統轄鎮標三營,兼管台州協和海門城守等三營。
(一)鎮標
左營、中營、右營各設外海水師遊擊一人、守備三人,三營共設千總六人、把總十二人、外委十四人。
(二)所轄
台州協設步軍副將一人,中營、左營各設定都司一人,左營、右營各設定守備一人;三營共設千總六人、把總九人、外委十五人。
寧海營、太平營各設定步軍參將一人、守備一人,共設千總三人、把總七人、外委十一人。
海門城守營設外海水師守備一人、千總一人、外委六人。
在非戰時情況下,海門鎮水師總兵能夠調動的部下約八千人。
清朝的總兵官及所屬綠營兵,在中前期還頗具戰鬥力,也打過硬仗,在康熙年間征戰噶爾丹,在雍正年間平定青海、在年乾隆年間也能奮勇殺敵。
但是,隨著大清戰事的平息以及上層的沒落,總兵及所屬的綠營兵也開始鬆懈,戰鬥力也開始衰減,到了清末面對列強軍人時,完全不堪一擊。
一個總兵,如果沒有現代化眼光與格局,即使調動再多的綠營兵,無非是給列強增加了一點“炮灰”。
參考文獻:《大清會典》《清代地方誌》
-
10 # 玄坤文史
在清朝時期,正一品的武將有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從一品武將有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都統、提督,然後就到了正二品的總兵,副都統這一級,特別說一下,總兵是駐紮在外地的高階武官,不是駐京武官。總兵這個官職是明清兩朝才有的,級別有多高呢?舉個例子吧,在明朝末年,駐紮在全國各地的總兵也不過才二十多個人,明末清初的吳三桂,他在崇禎皇帝執政時期就是遼東總兵。
清朝時期全國有多少總兵?清朝統治者基本上還是在沿用明朝的制度,總兵這個職務也就被儲存了下來,也有被稱為總鎮的,不過數量比明朝的時候就多了很多,兵權也削弱了很多,一般情況下全國定員總兵83人,陸軍總兵70人,水師總兵13人,他們的職權有多大呢?全國83名總兵統領各省清軍63萬人,這樣我們按平均數來算一下,大概每人能統領7500人,放到今天算是旅一級的軍官了,當然這樣算一下平均數並不準確,即便這些軍官,因為駐地不同,品級相同,權利也是不一樣的,自然手上統兵數量也就有多有少了。
總兵是個多大的官,能統兵多少?我們先來說一下清朝時期的兵制,清軍主要是分為旗兵和漢兵兩類,八旗兵在入關之前由努爾哈赤所建,而漢軍最初的綠營是參考明朝的兵制建立的,清兵入關時就只有八旗兵十多萬,要消滅南明不容易,於是清軍就順路收編投降的漢軍,繼續沿用漢制以營為單位,因為軍旗的顏色是綠色,所以也被稱為綠營。每營兵兩百到七百人部隊,又由若干個營組成一協兵,兵力在幾百到一千多人,又有若干協組成一標兵,兵力在兩三千人到一萬人左右。
而總兵又被稱為總鎮,管理一鎮的綠營,大約就是一標的兵,所以總兵統領的兵力一般就在幾千人到一萬多人。在總兵之上還有一位提督總兵官,總管一省的綠營兵,兵力從一萬多人到六七萬人不等。然而不論是提督總兵官,還是總兵,他們都沒有權力自行統兵,既要受兵部的直轄管理,同時還要受到地方文官的節制,就比如巡撫和總督是能夠節制提督的,這兩個都是文職官員,所以在清朝,皇帝管理這地方總督巡撫,總督巡撫又節制提督,提督則下轄總兵,這樣一來實際的兵權還是在皇帝的手上。
-
11 # 漫談叢筆
在清代,總兵只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也就是說清代的總兵根本不可能調動一兵一卒。
清承明制,又為達以漢制漢目的,遂創設以漢人為主體的綠營兵制,而總兵就屬於綠營中的高階將領。康熙會典中說:“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設官兵鎮戌。其統馭官軍者,越提督總兵官。其總鎮一方者,曰鎮守總兵官。”根據羅爾綱先生的統計,清代綠營共有六十六鎮,也就是說通常情況下,全國有66位總兵,而總兵之上有更高一級的武官即提督也有十數名,如甘州提督、湖廣水陸提督等。但不論是總兵還是提督都只有統轄綠營兵的權力,而無調兵權。這是清代施行中央集權,並以文馭武的結果。
清代中央掌握綠營兵政的機關為兵部,提督和總兵等的任免都得由兵部把關。而為了防止漢人的綠營擁兵自重,清代以文臣的總督、巡撫節制提督、總兵等武將,在一省或者大軍區中,總督和巡撫才是綠營的最高軍事統帥,總督和巡撫往往職務上加了兵部尚書和兵部侍郎的名頭,由此可以任免下轄的提督或總兵。當然,有些特殊省份,由巡撫或者總督親任提督,如山東和山西就是巡撫兼任提督。
而且,清代為防止總兵有成為軍閥的可能性,不僅用總督或者巡撫對他們不時進行督查,而且總督或者巡撫可以調配總兵手下的官兵,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甚至八旗的將軍和都統都可以指揮總兵。而且,清代雖然綠營兵眾多,常年達60萬左右。但總督或巡撫的標兵數量達千餘到數千,提督也管轄千餘到數千的兵,這樣算下來,總兵管轄的兵最多也就幾千人。
所以,綜合來看,總兵的品階雖然達到二品,屬於高階武官,但是管轄的官兵數量有限,且只有統轄權,而不能隨意調動。
回覆列表
明朝總計只有20餘位總兵,明朝總兵的含金量很高,類似於戰區司令和省主席的關係,雙方的權力勢均力敵。 清朝入關以後,沿用了明朝很多官職,但進行了改革。清朝的總兵屬於正二品,清朝的巡撫則是正二品或者從二品,一般掛都察院右都御使的頭銜。換句話說,從表面來看,總兵和巡撫屬於平級幹部,似乎與明朝的情況差不多。但是在清朝真實的官場上,連總兵的頂頭上司提督大人,都是巡撫的下級。清朝的每個省設立了巡撫和提督,提督負責管理全省的綠營軍,巡撫則負責全省軍政民財各方面的工作,屬於全省的一把手。
雖然提督是從一品,比巡撫的品級還高,但必須接受巡撫的節制。見到巡撫以後,提督一般會恭恭敬敬的說一句“參見中丞大人。”巡撫也會客氣客氣:“軍門,不必多禮。”但如果沒有這個禮儀,巡撫會很不高興,畢竟文官節制武官是老傳統。 至於總兵,每個省會劃分成好幾個鎮,總兵僅僅是一個鎮的長官。雖然總兵是正二品,但實際權力並不大,連布政使和按察使都不敢得罪。我們聊一聊總兵下轄軍隊的問題,明朝的總兵只有20位,總兵類似於戰區司令。清朝的總兵則有80多位,70多位陸軍總兵,10多位水師總兵。
例如北洋水師的老大丁汝昌,頭銜是提督,鎮遠和定遠的艦長則都是總兵。 清朝的綠營軍總計只有60多萬,一口氣出現了70多位陸軍總兵。而且有一部分綠營軍,屬於總督和巡撫直接管理的。按照這個標準計算,一個鎮的綠營軍最多隻有七八千人。換而言之,總兵類似於師長兼軍分割槽司令,與巡撫的權力相比,差距非常巨大。其實,各地的分守道或者省城的知府,都不一定怕總兵。
所以說,總兵屬於位高權力。看上去屬於朝廷的高官,其實誰都不敢得罪。我們順便聊一下實權很大的五品官,兵部的武選司郎中和武備司郎中。這兩位五品老爺,分別管理各地軍官的升遷調動、各地軍隊的武器和物資發放。如果得罪了武選司郎中,那麼,那位將領很有可能被升遷半級,然後調往最前線作戰。 雖然總兵、副將等將領的品級不低,進了兵部以後,都會畢恭畢敬。尤其是遇到尚書大人和侍郎大人,這些堪稱自己的頂頭上司,標準的實權派。至於各個機關的郎中們,外地將領也不敢輕易招惹。最尷尬的還有守備大人,命名自己的品級不低,卻只能幹打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