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秉燭讀春秋
-
2 # 狄飛驚
按照朱元璋的脾氣,這家財主不會有好果子吃,然而結果卻讓我們大跌眼鏡。
朱元璋出生在安徽鳳陽一個貧困的佃農家庭,他的父母連半畝薄田都沒有,還到處拖欠地主的債務,只能到處流浪躲債,靠給地主劉德種地為生,父母兩個整日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幹一年,種出來的絕大多數糧食都是劉德的,剩下那點可憐的糧食都不夠養活一家老小。
朱元璋11歲的時候,家鄉天災頻發,先是旱災,後來是蝗災和瘟疫,導致莊稼減產甚至絕產,吃不到糧食,又發生大面積饑荒,結果不到半個月,朱元璋的父親、母親和大哥都去世了。
如果朱元璋會寫日記,這半個月一定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日子。
古代人死了可不是隨便埋的,必須要埋到自家地裡,如果沒有地就要花錢買一塊地下葬,但老朱家只剩下11歲的朱元璋和他二哥,倆人連給父母買棺材的錢都沒有,到哪裡去買地?
無奈之下,朱元璋找到地主劉德,低聲下氣地哀求對方,希望他看在父母給他種地,自己給他放牛的份上,能可憐可憐自己,給他一塊地安葬父母。
但劉德殘忍地拒絕了,在他看來,自己給這家窮光蛋當佃農的機會已經是仁至義盡,他們死了算命不好,跟自己沒有半毛錢關係。
正當朱元璋最無助的時候,一個善良的地主出現了。
劉繼祖是劉德的哥哥,同樣是地主,但兄弟倆差距太大了,劉繼祖看朱元璋太可憐,就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千恩萬謝,找了幾件破草蓆包好屍體,把父母草草安葬。
有人說劉繼祖送給朱元璋的這塊土地是有“王氣”的,正是這塊地改變了朱元璋的命運。
我相信在那一刻,朱元璋一定會銘記劉德和劉繼祖兄弟做過的事情。
後來,朱元璋為謀生一個人到皇覺寺當了和尚,再後來又外出流浪乞討,開始了自己傳奇的一生,若干年後,終於登上皇位,成為大明天子,九五之尊。
朱元璋飛黃騰達後,依然不改艱苦樸素的本色,他經常回憶起自己少年生活,他想起了對自己有恩的劉繼祖,想要好好報答這位大恩人。
但劉繼祖早已去世多年,朱元璋為表感恩,仍然追封他為義惠侯,由他的子孫繼承,世襲罔替,只要大明朝在一天,這個爵位就永遠不會失效。
那個劉德呢?他仍然健在,而朱元璋對他的態度也讓人大跌眼鏡。
朱元璋不但沒有懲罰劉德,還賜給他土地30頃,免徭役10年,還說了一句十分貼心的話:
“爾之所為,亦恆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也。”你當年所為,也是人之常情,朕不怪你。當初我一貧如洗,你也想不到我能當皇帝啊!
-
3 # 歷史簡單說
朱元璋是濠州鍾離人(今天安徽鳳陽),祖父叫朱初一,朱初一有兩個兒子叫朱五一、朱五四,朱五一和朱五四各有四個孩子,按排行叫朱重一至朱重八,而朱元璋是朱五四的小兒子,排行最末,所以叫朱重八。
我們可以看出,元朝時期的普通老百姓是沒有名字的,一般是用生日,或者數字來做為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曾經給村裡的地主劉德看過牛,還和其他七個小夥伴一起把這頭牛宰了吃。公元1343年,濠州城發生旱災,第二年春天的時候,又發生蝗災和瘟疫,朱元璋的雙親得病去世。
朱元璋家裡窮,自然是沒有地可以安葬的,朱元璋就和二哥去懇求劉德,希望劉德能給他們一小塊,用來安葬他們的雙親,但是不管朱元璋怎麼求,劉德就是不願意,兄弟倆十分傷心。
鄉里人劉繼祖看他們太可憐,平時關係也不錯,就給了他們一小塊地,兄弟倆就用破衣服將雙親裹住,然後安葬了。
而等到朱元璋當皇帝后,回到家鄉,朱元璋先是找到劉繼祖,封他為義惠侯,他的妻子婁氏為侯夫人。劉德聽說朱元璋回來了,十分害怕,畢竟他當年是拒絕過朱元璋的,而如今朱元璋當皇帝回來了,是不是要找自己算賬。
朱元璋讓人叫來了劉德,劉德一看到朱元璋就跪下了,不斷的磕頭,朱元璋看著劉德說:劉德呀,以前你不幫我,我不怪你,你那時若幫我,那是情分,不幫我,也是正常的。以前,我宰了你一頭牛,我就送你三十畝田地吧。
朱元璋已是皇帝了,眼界自然高了,肯定不會將以前的小恨小仇記在心上的,但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別人有難的時候,施以援手,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所以劉備對劉禪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4 # 漢史趣聞
朱元璋小的時候,和他的父母,都是在地主劉德家打工,朱元璋的父母給劉德種地,朱元璋給劉德放牛。
反正他們這一家人,都是被地主劉德剝削。
關鍵是劉德這個人,一點德都沒有。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元朝末年的時候,中原地區不但發生了自然災害,還發生了瘟疫。
這對於朱元璋這種貧苦的人家,簡直就是致命的打擊。
因為沒有糧食吃,朱元璋眼睜睜的看著昔日的親人,一個又一個的離他而去。
他的父母也在這場災難中離開了。
此刻,生還的人除了朱元璋,就是他的二哥了。
當時的這兩個孩子,就想把父母先給埋葬了。
但是,天地之大,那裡才是他們埋葬父母的土地呢?
也就是說朱元璋家裡根本就沒有地,他不知道把父母安葬在哪裡。
這兩個可憐的孩子,無路可走了。
索性他們又硬著頭皮,去了原來的地主劉德家裡。
看看劉德能不能發發善心,給他們一點不毛之地,讓他們好安葬了自己的父母。
可是,劉德並沒有看在昔日,朱元璋的父母為他種地的份上,給他們安葬父母的土地,而是讓他們有多遠滾多遠。
面對這樣的人情冷暖,兄弟二人傻眼了。
他們已經不知道該找誰來幫忙了,難道天下之大,就真的沒有埋葬自己父母的地方嗎?
就在兩個孩子絕望的時候。
劉德的哥哥,劉繼祖找到了朱元璋兄弟二人,他給了一塊半山坡的地,讓朱元璋埋葬父母。
就這朱元璋才算是把父母給草草的下葬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後來當了皇帝。那麼他當了皇帝,榮歸故里的時候,是如何對待地主劉德的呢?
朱元璋當上了皇帝,回到了老家鳳陽。他先是祭拜了自己的父母。然後又想起來昔日劉繼祖對他的好。
所以,他想找到劉繼祖,報答一下他當年的舍地之恩。
但是,很遺憾的是,當時的劉繼祖已經去世了。
不過朱元璋還是把死去的劉繼祖,給封為了侯。然後讓他的爵位,由自己的兒子繼承。
至於那個可惡的地主劉德,朱元璋也沒有殺他。
畢竟如今的朱元璋,並不是當年的朱元璋了。
他今天是皇帝了,因為皇帝的身份,他就不可能給一般的人,斤斤計較了。畢竟這個國家裡的任何一個人,都是他的子明。
他不可能為了昔日的一點仇恨,把屠刀舉向自己統治下的人民的頭上。
因為只有不殺劉德,才能顯示出他的大度,才能讓人們誇獎他仁慈寬厚。
就這樣劉邦不但沒有殺他,還給了他三十傾良田。這就是朱元璋,那個愛恨分明的朱元璋。
-
5 # 史之策
華人的鄉土觀念很濃厚,“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等一直是許多華人的人生目標。稱帝后的朱元璋又怎能例外?朱元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明朝開國皇帝,一生痛恨貪官汙吏,積極打壓貪官汙吏,這一點確實為百姓謀取很多福利。但是朱元璋他脾氣古怪,動輒斬首抄家,百姓苦不堪言。
朱元璋衣錦還鄉,鄉人知道他要回來後,走路時腰桿兒都挺直了。但朱元璋要回家鄉的訊息可嚇壞了一個人。
他是誰呢?這個人就是劉德。名字是個好名字,可他為人處世的品行卻與他的名字完全相反。
在朱元璋當和尚前,朱元璋一家都在為地主劉德“忙碌”。父母種的是劉德家的地,朱元璋放的是劉德家的牛。如果不是因為天災,朱元璋估計就要放一輩子的牛了。
上蒼估計不捨朱元璋放一輩子的牛,因此在元朝末年,安排旱災先行,蝗災緊隨,瘟疫殿後。這三大災害降臨人間來勢兇猛,所到之處常常十室九空。
朱元璋一家也不能倖免。原本的一大家子人,轉眼間就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他二哥兩個人。雖說朱元璋老爸勤勞奮鬥了一輩子,但這個吃人的社會又怎能允許他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呢?朱元璋本來以為劉德會念在往日為他家勞作的份上,給自己一塊貧瘠的土地埋自己父親。但劉德不僅不同意,還說了許多不堪入耳的話。
不願意可以理解,但是落井下石就讓人不恥了。這一刻朱元璋是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
但這個世界總是有善良的人存在的,天無絕人之路。同鄉的劉繼祖(劉德哥哥)不願看到朱元璋的父母暴屍荒野,就給了一塊僅供他父母棲身的地方。地方雖然小,但雪中送炭也好過錦上添花。
衣錦還鄉的朱元璋怎會忘記這昔日的恩情,只可惜當時劉繼祖已經去世。朱元璋依舊封他為侯,賜他爵位,允許世襲,這無疑是對劉繼祖湧泉相報了。
恩也還了,不過這舊賬算的卻不明不白。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不僅沒有算這筆帳,反而獎勵劉德一些良田。朱元璋的這一舉動讓很多人糊塗了。
其實也不難理解。第一、當時明朝初建,根基不穩,朱元璋要是殺了劉德,恐怕會引起百姓的恐慌。
朱元璋此舉不僅能安撫民心,而且還展現自己的大度,提高自己的形象,一箭雙鵰。第二、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並不是每一個人有樂於助人的好品質。
朱元璋經過這麼多年的磨練,也是徹底理解了這一句話從心裡真正放下了這件事。
雖然朱元璋脾氣古怪,可從本質上他並不是一個濫殺無辜的人。
歷史上誤傳朱元璋聽信讒言斬殺忠臣,其實他有自身的判斷,誰又能真正舉出他濫殺忠臣的事例呢?
皇帝就要有皇帝的氣度,朱元璋不罰反賞財主的行為的確令人歎服,看來皇帝也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當的。
其實當今社會也是這樣,在你落難時,總有人不願意對你伸出援助之手。來日你若是富貴通達,也就不必在意這些事了,得饒人處且饒人。
-
6 # 歷來現實
這個朱元璋的小段子之所以被翻來覆去的傳頌加工,是因為它深刻地提醒著人們,是否該以德報怨?為什麼我們要以德報怨?什麼情況下我們該以德報怨?
華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一個概念是落葉歸根,也正是為這個原因,很多老人身故前都會鄭重其事地事先要求,在自己的老家置辦身後事,什麼“哪裡的黃土不賣人”?我就是眷戀故土!
在古代的時候,更是講究人去世之後就要入土為安,屍骨放置在外面,將會成為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古代人科學觀念淡薄的一個表現,但是這種想法曾經頑強佔據了中國古代數千年的歷史上大多數人的頭腦。
朱元璋本人就經歷了這樣的事情。他的父母在遭遇了疾病(主要是飢餓)去世之後,卻面臨著沒有地方安置的窘境。
這是為何呢?誰能不給朱元璋這個面子呢?那時候的朱元璋就是個放牛娃,哪兒來的面子可言,他的父母在他還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當時他還在給別人家放牛呢。本來他們這一家並不是這個村裡的人,是外來戶,當時的吏治腐敗,加上四分都是戰亂。他的父母只能帶著他的大哥四處逃亡來到了安徽鳳陽。
朱元璋出生之後,他們才算是在這個村莊落下了腳。朱元璋的父親也是一個非常本分的人,想著在這裡租點田地老老實實耕作,只要家庭成員能餓不死就算勝利。當時他們租借的田地是當地一個土財主劉德家的,劉德對老朱一家算是馬馬虎虎吧,談不上什麼恩重如山和感情交流,但是也沒欺負這一家子,正常相處的那種普通地主與租戶的關係。
一年忙前忙後,扣除了給劉德的地租和其它上交官府的稅賦,最後老朱一家其實什麼也沒落著。在朱元璋逐漸長大的時候,也懂得分擔家裡的重擔,就在劉德家中當了一個放牛娃。
往常好年景都捉襟見肘,災荒年景可就熬不過去了,而災難緊接著就來了,旱災,蝗災,瘟疫,這三個在古代分開來都是給百姓們扛不過重擊,更別提接二連三的組合拳了。
在這套組合災難前,老朱家沒有抵禦之力,如同很多百姓一樣,很快就餓死的餓死,病死的病死。當地的官吏也很昏庸無能,很多賑災糧食都被侵吞,無視百姓們的苦難。當時,他的父母也沒有承受住這樣的打擊,最終相繼去世。
家裡陡然失去了頂樑柱,朱元璋和他的二哥一下子就成了家裡的支撐。首先他們想到的就是讓自己的父母一路好走,把他們的屍首安葬。但是放眼一望,當地哪裡有屬於自己家的哪怕一寸土地?
哥倆首先想到的當然是自己的東家劉德。而劉德在這個時候,一點也沒有眷顧之情,惻隱之心,直接拒絕了小哥倆的請求。兩兄弟面面相覷,看著屍骨未寒的父母,簡直是束手無措。好在後來劉德的兄長劉繼祖看這兩個孩子可憐,就給了他們一塊山上的土地來安葬他們的父母。
風水輪流轉,等到朱元璋終於熬成了皇帝的時候,肯定是少不了回到自己的家鄉,看看鄉親父老,朱元璋要衣錦還鄉這件事被當地百姓奔走相告,大家都欣喜若狂。
唯有地主劉德快被嚇死了,他覺得自己簡直就是死路一條,不知道自己該選擇什麼死法。朱元璋回來的時候,先去看望了當時給自己土地的劉繼祖。但是他不幸已經去世了。朱元璋給他的後人許多賞賜,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據說這片土地有王者之氣,所以才成就了老朱本人的基業。
至於劉德呢?據說他當時也混在人堆裡迎拜皇帝,令他自己也想不到的是,朱元璋把他認了出來,沒打沒罵,更沒有降罪,反而賜給了他一些良田。這劉德是跪倒在地,山呼萬歲,老淚縱橫。
為什麼會選擇以德報怨?其實這也是朱元璋很有深意的一個舉動,如果自己一得勢就報復曾經有怨的人,這樣不僅會讓天下百姓害怕自己,而且還讓家鄉的人看不起自己。
畢竟當年劉德對他一家即便是沒有恩情,也算是主人家,曾經給了你們一片容身之地。不送給你土地,那是人家的權利,土地是農業社會中任何人都珍惜無比的資源,憑什麼人家無緣無故要送給你?僅憑這個去指責別人是沒有道理的。
朱元璋的做法就非常的當,顯示了自己作為皇帝對父老鄉親的關愛,更顯得自己的大度氣量。
另一方面,經歷過了這麼多年的闖蕩,知道了更多的人情世故後,朱元璋也懂得當時劉德那樣的做法,將心比心,把他放在劉德的位置上,就能保他做的比劉德更好?
就像現在的公益捐獻,人家願意捐獻那是人家的覺悟,那人家沒有那種義務,朱元璋也不是道德婊,他心裡比誰都清楚!
-
7 # 遺產君
朱元璋,又名朱重八,從小家裡就很窮,窮得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只能隨著排行起名,他從一無所有的放牛娃,一步步成長為萬人敬仰的皇帝,極負傳奇色彩。
朱元璋很小的時候,他們全家人都給地主劉德打工,租借他家的幾畝薄地來維持生計,朱元璋就給劉德家放牛,由於劉德尖酸刻薄,收取高額的地租,朱元璋他家全年生產的糧食交完地租後也所剩無幾,忍飢挨餓是經常的事。
這一年當地正好趕上百年一遇的災荒,又加上瘟疫,既沒有吃的,又染上疾病,可謂是雪上加霜,他的父母和長兄侄兒都沒有躲過這場災難,朱元璋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心裡悲傷不已。
朱元璋他們家那叫一個窮啊,真是上無片瓦遮風擋雨,下無寸地安身立命,他和二哥又發愁了,如今父母雙亡,自己家是佃戶,哪來地方安葬他們。朱元璋想到了太多東家劉德,於是去向劉德求助,希望劉德能看在自己家這麼多年為他家賣命的情面上,施捨一點地方讓他安葬父母,可這劉德太缺德了,他鐵石心腸,毫無人性,不僅薄情寡義,還惡語相向,將朱元璋拒之門外。
據朱元璋後來在《皇碑陵》中寫道“田主德不我顧,呼叱昂昂,鄰里惆悵”,任憑朱元璋跪在他的面前苦苦哀求,聲淚俱下,劉德就是死活不答應。
後來劉德的哥哥劉繼祖實在看不過眼,就向朱元璋伸出援手,據《明史》記載:“繼祖與妻婁氏輒啟太祖:吾饒於地,曷不謂我,任擇用,豈吝耶?”意思是說我的地蠻多,你咋個不來找我呢?你隨便挑塊地吧,我不會吝嗇這點地皮的。
朱元璋這才放下心來,與二哥一起安葬父母,正在埋葬的時候,突然就下起了大雨,引發了山崩,父母的遺體就地掩埋了,也算入土為安了。
朱元璋安葬了父母之後,曾一度出過家,當過乞丐,後來參加了紅巾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最終成就偉業。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時刻惦記著當年草草安葬的父母,決定回鄉祭奠父母,併為他們修墓,朱元璋衣錦還鄉,可謂是光宗耀祖,在當年父母的安葬地大興土木,為同母建起了宏偉的明皇陵。
朱元璋還追尊父母為帝后,並追封哥侄為王。
朱元璋更是不忘劉繼祖當年的恩情,他是有恩必報,此時劉繼祖早已過世,朱元璋就對他的後人大加封賞,還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封其妻婁氏為侯夫人,這個義惠侯是世襲罔替的,劉繼祖的後人都可以承襲的,劉繼祖當年的一個義舉,讓他的子孫一下子就邁入貴族行列,這也是他所沒有想到的。而對於刻薄吝嗇的劉德,朱元璋也沒有為難他,還給了他一筆賞賜,朱元璋對他說了一句十分貼心的話“爾之所為,亦恆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天子也”,意思是說你當年所為,也是人之常情,朕不怪你,當初我一貧如洗,你也想不到我能當皇帝啊,這是很有人情味的話。
朱元璋介紹以劉德作為反面教材,正是因為他的為富不仁,才激發朱元璋奮發圖強,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朱元璋今天以是皇帝的身份,處處體現的是高姿態,對這個無關大局的劉德寬容大度一點,讓天下的百姓看到自己是一個不計前嫌的仁慈君主,這樣又可以收買人心,何樂而不為呢。
劉德對於朱元璋來說只是螻蟻一般的存在,殺一個小人輕而易舉,哪天說不定一不高興,隨便找個理由就把他殺了。
劉德此時腸子可能已經悔青了,當時要是給那麼一丟丟土地給朱元璋,他現在還不是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現在只能眼紅別人吃香的喝辣的,哎,誰叫你那麼小氣,不殺你算不錯了。事實證明,千萬不能小看任何一個人,畢竟世事變化無常,任何一個人也真的要行善積德,善有善報啊。 -
8 # 亮仔學史
朱元璋不容易,從一個放牛娃到後來的上大明天子,期間經歷的磨難估計也只有他自己能體會,什麼叫光腳不怕穿鞋的,朱元璋就是這句話最知名的踐行者。
縱觀歷朝歷代,誰得天下不是靠著家裡有些老底,況且還不乏吃著別人反過來砸別人鍋的情況。而得天下不被後世詬病的,除了劉邦,估計就是朱元璋了。
朱元璋童年有多悲慘?朱元璋出生在一個“八輩貧農”的家裡,往上數五代,別說是士紳,就連識字的估計都找不到。他的父親朱五四,一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只希望天公作美,能有一個好收成養活一家老小。
然而在元朝末年,努力並不一定就能填報肚子,據《元史》記載,中原的旱災、蝗災、水災在元朝短短的九十年間就發生了不下百次,加上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每年的收成還不夠交稅。朱元璋從小衣不裹體,食不果腹,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朱元璋開始給當地的大地主劉德家放牛,還經常受到劉德的打罵。
朱元璋為何要借地?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每日的辛勤勞作,加上常年的營養不良,終於不堪重負,病倒在了床榻上。此時的朱家根本就沒有錢去給他治病,沒過多久就病死了。
由於朱家並非鳳陽本地人,而是從朱元璋祖父才遷移到此,不但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祖陵都沒有。而朱元璋為了不使父親葬身野外,決定去求自己放牛的大地主劉德,希望劉老爺能法外施恩,借一塊地好安葬父親。
誰知劉德惡語相向,不但沒有把地借給他,反而命令家奴將朱元璋亂棍打出,此時的朱元璋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做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俗話說,吉人自有天相,劉德的哥哥劉繼祖看到朱元璋太過可憐,不但送給他一口棺材,還把自己家的地劃出來一塊給朱五四作為墳墓安放之所。
朱元璋感恩戴德,跪在地上連連磕頭。安葬完父親後,朱元璋離開了家鄉,為了生計,他討過飯,當過和尚,最終投奔了郭子興的起義軍,從此開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地主劉德後來怎樣了?當朱元璋再次踏上故鄉的土地上時,他也早已不是那個放牛娃,而是驅逐了蒙元的大明開國皇帝。鄉親們山呼萬歲,朱元璋也是志得意滿,不但免了家鄉的賦稅,還賞賜了當年賜地給他的劉繼祖,只不過劉繼祖已經不在人世,朱元璋從他的後人中挑選了一人封為義惠侯,而義惠侯的爵位一直傳到了明朝滅亡。
正當所有人歡呼自己家鄉出了當朝皇帝的時候,只有一個人站在角落裡瑟瑟發抖,他就是大地主劉德。朱元璋命人把他傳到身邊,劉德早已嚇得渾身發抖,跪在地上只顧磕頭。
正當大家都以為劉德肯定會因為當年的恩怨被朱元璋處死的時候,朱元璋看著劉德不禁嘆了口氣:“算了吧,當年朕也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當上皇帝,他當年不借地也無可厚非,誰又能知道未來的事呢?”不但沒有處罰劉德,反而還賞賜給了他40頃地。
龍脈之說朱元璋當上皇帝后,為了大明能傳萬世,於是命劉伯溫到鳳陽為自己的父親重新選址,修建皇陵。而善於占卦看風水的劉伯溫一眼就看出了朱五四的墓地乃是龍興之地,於是朱元璋就在原來墓的基礎上修建了明鳳陽祖陵。
也許是命中自有天定,如果是當年劉德把地借給了朱元璋,我想他也不會得到這塊龍脈之地,也不會有後面的霸業了。不過風水這種東西信則有,不信則無,純當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吧。
-
9 # 小熙為人人
世人都知道朱元璋的無情與冷血,他“炮轟慶功樓”,將幫助自己成就帝業的開國功臣幾乎斬殺殆盡。他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尚且如此,那麼,他又會如何對待羞辱折磨過自己的人呢?
大家是不是篤定朱元璋會讓地主劉德死的很難看?
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朱元璋不但沒懲罰劉德,還賞地免賦稅。
據《明史》記載,“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藏,即鳳陽陵也。” 另有:太祖年十七,泗大疫,父母及長兄相繼死,貧不能殮,藁葬之, 仲與太祖舁至山麓,綆絕,仲還取綆,留太祖守之。忽雷雨大作,太祖避村寺中。及嘵往視,土墳起成高隴。地故屬鄉人劉繼祖,繼祖奇之,歸焉。
史實加上傳聞綜合一下便是:朱元璋十七歲的時候,泗洲(當時的鳳陽屬泗洲管轄)瘟疫大流行,父母和弟弟先後病故,因無地安葬親人,朱元璋去求地主劉德,結果被羞辱了一頓,趕出門來。
發喪那天,悲痛欲絕的兄弟倆抬著父母的棺材剛行至一座山的山腳下,繩子突然斷了,二哥回家拿繩子,朱元璋守在父母的棺材邊。
天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朱元璋跑到村子的寺廟裡避雨。等雨停了發現,棺材不見了。放棺材的地方,被雨水衝成了一座高大的土丘。
山腳下這塊地正好是同鄉劉繼祖的,劉繼祖聞之感到很驚奇,便做了順水人情,把這塊地送給了兄弟二人。這個土丘便是日後朱元璋為父親佔地兩萬畝所修的鳳陽陵所在之處。
朱元璋稱帝后榮歸故里,得知恩人劉繼祖已經去世,悲痛之餘,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劉的後人由此世襲皇恩,直至明亡。
地主劉德一聽說當年給自己放牛的朱元璋做了皇帝,便惶惶不可終日,以為朱元璋會滅自己九族。
沒想到朱元璋說:“爾之所為,亦恆情耳,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為天子也。”
意思是說,你是地主,我是佃農,你那樣對我,也在情理之中,我不會怪罪。因為在我窮時候,你怎麼能知道我會當上皇帝呢?
我們平日裡常津津樂道於“以德報怨”,古往今來,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往往胸懷天下者,都能忍辱負重,厚積而薄發!
比如因能受胯下之辱而流傳千古的韓信,他在成名之後,不但沒有殺掉羞辱過自己的人,反而把其招到軍隊來為國效力。
而朱元璋以德報怨地對待曾經羞辱過自己的地主劉德,的確表現出了一代君王應有的氣量與風度。
-
10 # 小鎮月明
要說歷史上農民起義成功的真得是屈指可數,就單單說李自成好不容易破開了北京城,結果還為他人做嫁衣。而至於其他小嘍囉更是不值得一提,這麼說來,朱元璋的稱帝自然而然就脫穎而出了。
雖然說朱元璋治理天下之時,也算是盛世。但是比起給天下帶來盛世,更多人的卻是想起了他的暴戾,這裡倒是和雍正帝媲美。而朱元璋最為可惡的就是,重新開啟了殉葬制度,在皇太子朱標去世之後,更是殺了百十人口為其殉葬。
所以,這等的心腸,對以往迫害過他的人,自然是要百般折磨。但是卻不盡然,例如在朱元璋未發跡之時勞動過的地主家。
朱元璋小時候是一個地道的放牛娃,一家人都為地主家劉德工作。如果不是因為當初的天災,可能朱元璋一輩子也只能是一個放牛娃,延續父母的生活,結婚生子一輩子做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是當面對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之時,朱元璋卻第一次感受到了叫天不應痛苦。
因為旱災,導致朱元璋家種地顆粒無收。不僅如此,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一場瘟疫直接摧毀了朱元璋的整個家庭,父母雙雙去世。但是令朱元璋沒有想到的是,在地主家勞動了一輩子的父母卻連一塊安葬之地都沒有。
劉德的吝嗇的嘴臉第一次讓朱元璋感受到了人性的醜陋,幸好當時還有一個人物——劉繼祖幫助了朱元璋,使得朱元璋的父母有了一塊安身之地。
但是朱元璋的做法卻是令人大跌眼鏡,朱元璋不僅理解了劉德當時的做法,認為當時也是形勢所迫。不單單如此,朱元璋還特意賞賜了30頃的良田,更是免除了10年的徭役。而對當時幫助過朱元璋的劉繼祖,更是將子孫緊身為侯,世襲罔替,直至明朝滅亡。
那麼話說回來,朱元璋為了太子朱標的去世,一言不合就要大臣陪葬,卻如何在這件事情上卻百般寬容?
其實朱元璋並不是不恨,只是相較於天下來說,劉德的過錯根本不值得一提。雖然說朱元璋已經一統天下,但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根本難以與真正的貴族相比,身份就是一個大問題。但是身份上朱元璋是改變不了,只能從行動上安撫人心。
而劉德事件就是朱元璋一個很好的踏腳石,不殺劉德反而給予厚祿,是為了向天下百姓表明自己的仁愛之心,有時候天子的行動是有著鎮定人心的作用。在百姓們看來,朱元璋對以往欺辱過他的人都可以寬容,何況是對天下呢?
為君,尤其是明君,當以長遠目光治理天下,而不是帶著狹隘心思。朱元璋在歷史有著暴戾的名聲是不假,但是在利用小事成就大事的計謀上,很少能夠有人比得上朱元璋。
回覆列表
朱元璋的祖上最初居住在江蘇沛縣,後遷到句容。再遷泗州。到了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這輩,朱五四帶著老婆遷居安徽鳳陽縣定居了下來。老朱祖輩為什麼總是搬來搬去呢?目的就是逃避元朝不合理的苛捐雜稅。
朱元璋的父親學名叫朱世珍,母親陳氏。夫妻二人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夫妻二人共生了四個兒子,朱元璋是最小的兒子。據說陳氏生朱元璋時還有一段傳說:陳氏有一次在田間幹活,由於太累,不知不覺在地頭睡著了。此時電閃雷鳴,眼看就要下雨。丈夫朱世珍擔心老婆被雨淋,於是從家裡拿起雨傘往地裡跑,就在大老遠朱世珍看到有條龍趴在老婆身上做那事。朱世珍急忙跑過去,那條龍剛好心滿意足做完那事飛走了。這是陳氏方才甦醒。一年後,生下了朱元璋。據說朱元璋一生下來天生異象“奇骨貫頂”。頭頂左右各有一個骶角。
常言說得好“只愁不養,不愁不長”不知不覺朱元璋長到了十七歲。由於家貧無力撫養,父親把他送到了“皇覺寺”做了和尚。
雖然朱元璋天生異像,但他此時正“潛龍在淵”,遠沒達到飛黃騰達的時候,也許是上天正在考驗他,畢竟“欲成大事,必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話說至正四年,旱災蝗災並生,朱元璋的父母兄長相繼死亡。史書記載【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這句話是說,儘管老朱的父親朱世珍當了一輩子的農民,種了一輩子的地,元朝土地那麼多,可是天下沒有朱世珍一寸土地。當他死後,朱元璋發現沒有下葬的地方,這正是“千里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真實寫照。
朱元璋從寺院歸來安葬父親,發現所有土地都有主,唯獨自己家中房無一間,地無一壟。這可愁壞了年少的朱元璋。這可咋辦呢?朱元璋思來想去,不得不硬著頭皮哀求地主劉德發發善心,看在老爸為他扛了一輩子活的面子上,施捨一塊墓地,好埋葬了父親。
朱元璋說明了來意,地主劉德一聽破口大罵:“老子也沒有閒地,即便有也不能埋窮鬼,敗壞我家風水咋辦呢?”“趕緊給我滾,越遠越好”!地主劉德不但沒有同情心,反而奚落了朱元璋一番,朱元璋只好哭著離開了地主家。
朱元璋後來做了皇帝以後,回憶這段心酸往事,不由得感慨萬千:“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志落魄而徜徉”。
古代人死後都是“入土為安,”朱元璋想埋葬父母而沒有地方。總不能讓父母暴屍荒野吧?正在束手無策的時候,他的鄰居,老實巴交的劉繼祖知道了,見朱元璋實在可憐,就決定讓朱家二老埋在自家地裡,朱元璋一聽急忙找了幾件破衣服裹了父母的屍體,抬到墳地裡草草掩埋了。幾經周折,朱五四這個可憐的太上皇終於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公元1368年,朱元璋終於“飛龍在天”稱帝了。當了皇帝的朱元璋回到了鳳陽縣祭祖,老朱稱帝后,父親被尊為皇帝,廟號仁祖,諡號淳皇帝,他的陵墓就在鳳陽的明皇陵。
鄉親們見朱元璋回到鳳陽後非常高興,都出來叩拜朱元璋。朱元璋當眾宣佈免除鄉親們的賦稅,鄉親們十分高興。
朱元璋錦衣還鄉嚇壞了一個人,那就是曾經拒絕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劉德。他認為老朱這次回來一定報復自己,“天子一怒伏屍千里。”劉德心想,我這次死定了。然而,讓劉德大出意外,朱元璋沒有砍了劉德的腦袋,而是當場賜地三十多畝,並免除了他的所有賦稅。
劉德當場跪地痛哭流涕,大呼朱元璋明君,而朱元璋大度的一笑說:【爾之所為,亦恆情而,不必問,吾貧時,爾豈知今日天子也?】
意思是說,當時你這樣做是人之常情,不必過多指責你,“不讓葬是本分,讓下葬是情份”,當然你也不知道我今天能當皇帝吧!說罷哈哈大笑。
朱元璋的做法贏得了百姓的稱讚,當然,老朱不會忘記鄰居劉繼祖的大恩大德,追賜劉繼祖為義惠侯,看到了吧,這就是有好心必有好報的結果。一塊破地,換來了子孫的榮華富貴。還有封其妻婁氏為侯夫人,爵位蔭及子孫,與明朝相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