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uiNanHistory
-
2 # 存希齋書法
金庸的大名,我們是從小就有耳聞的了,可以說,我們從小看的大部分武俠電視劇都是出自他手,這讓我們的童年又多了一份回憶,特別是讓男生充滿了一種武俠的豪氣。九十多歲的金庸離去,對於他來說,應該是沒有遺憾的,他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無數的榮譽和光環會使他得離去是體體面面的,他的小說依然是經典,自然是電視劇翻拍的永恆題材。
金庸的去世肯定是文化界的一大損失,就像當年魯迅逝世一樣,少了一位文學巨匠,但是,金庸是早已經封筆了,從這一點來看,他對文學界的影響就在於沒有了他這個標誌性人物的存在了,失去了一位精神食糧的生產者。以上就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讀文史!
-
3 # 航天兔
說實話剛剛聽聞噩耗還有點不相信,畢竟沒過一段時間金看先生總要“仙逝”一回,萬萬沒成想,突然之間他就走了。說實話金老先生帶走的不僅僅是94歲的人生,還有許多人的青春回憶,而這裡面也包括我,說實話已經記不清第一次接觸金老先生的武俠作品是什麼時候的事了,但是那些影視作品留給我的回憶卻讓我記憶猶新。李若彤的小龍女、陳小春的韋小寶、高圓圓的周芷若……那麼多鮮活的人物彷彿就重現在昨天,而這一切,都隨著老先生的逝去離我遠去了。唉……真的不知道該說什麼,祝大俠一路走好,來世再給我們寫更多的江湖故事!
-
4 # 愛豆伴醬
“凡有少年處,皆可讀金庸”。
我相信金庸武俠小說陪伴了很多人,很多人都一生都平平無奇,而心中有江湖,那個江湖,俠客道義,恩怨情仇,有著各種角色各種性格的故事,他的每一部武俠小說,讓我們在21世紀裡也看到了刀光劍影的樣子。
金庸是一個很驕傲的人,他本來是想做一名外交官的,但又不喜歡所謂的官場的條條框框,看似溫和的他,實則桀驁不馴。後來這樣的性格,很多時候都表現在他的筆下。
提起金庸先生,就能聯想到近現代文壇,他的武俠小說如今已經成了業內傳奇,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他的存在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奇蹟。
他的小說精彩之餘,還能看到對傳統小說的繼承和發展,這在當下是最為珍貴的東西,金庸先生的小說改編成的電視劇也部部成為經典,也由此捧紅了各路明星演員。如今還依舊在翻拍他的經典。看看如今,開啟電視劇,好的作品寥寥無幾,演技也不再是娛樂圈人士發展的唯一指標。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可以說都是當代藝術品一般的存在,他筆下的每個角色都鮮活飽滿,也就是說,從不同角色,都能夠拍出一部完整無缺的電視劇,他的人物屬性極強,在展現社會時代風貌方面也有鮮明的特色。
而如今,一個時代就此結束。
-
5 # 看這五條
回望金庸先生一生,為我們奉獻了無數經典武俠鉅作!
從《射鵰英雄傳》到《神鵰俠侶》,從《倚天屠龍記》再到《天龍八部》……金庸先生筆下的一部部小說陪伴了又何止一代人。
金庸先生是在《大公報》開始寫武俠小說的,就連《大公報》的主編羅孚都曾說“他是新武俠小說的催生婆”。年輕時的金庸先生
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鏞,生於海寧的名門世家。海寧自古有文脈,金庸的海寧查家,則是這條文脈中顯赫的一環,康熙曾為查家祠堂題:“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此外他還是徐志摩的表弟;是錢學森的表小舅子;是詩人穆旦的堂弟;還是瓊瑤的三舅媽的堂弟。但這都只是他的一部分。1955年2月的一個夜晚,冷冬還未過,暖春亦未到。金庸先生剛完成了他小說的開頭,還缺一個筆名。交稿時間快到了,他突然靈光一閃,把他姓名最後一個字“鏞”一分為二,是為金庸。自此,世人大多隻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鏞。但出身名門查家的他,從未忘記“重氣節,有俠氣”的家風,而這些更在他的一部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2003年版《天龍八部》 蕭峰
1946年,查良鏞從杭州的《東南日報》開始了自己的記者生涯,隨後上海《大公報》招聘國際新聞翻譯,查良鏞被錄用。1948年,香港《大公報》復刊,24歲的查良鏞被從上海派到香港,“身無分文走香江”,一段傳奇由此開始譜寫。查良鏞在香港的頭幾年並不得意,正是武俠小說扭轉了他“窮記者”的窘境。1952年,查良鏞跳槽到《新晚報》做副刊編輯,負責人羅孚見他筆下“功夫”了得,便要他和另一位編輯陳文統(即梁羽生)寫武俠小說連載,不意這部《書劍恩仇錄》一炮而紅,窮記者查良鏞由此化身大俠金庸,並在隨後的幾年裡憑在《商報》連載的《碧血劍》與《射鵰英雄傳》一舉奠定了自己在新派武俠小說的盟主地位。1960年金庸與電影《神鵰俠侶》演員在一起
武俠小說引起的轟動也激發了金庸的創業熱情,1959年,他夥同中學同學沈寶新出資10萬港幣,籌備出版《明報》,後來推出包括《明報晚報》、《明報月刊》和《明報週刊》、及馬來西亞《新明日報》系列報刊,金庸還成立了明報出版社與明窗出版社,亦被譽為文人致富的典型例子。1959年,金庸找到昔日同學沈寶新,兩人一起出資,創辦了《明報》。
古龍去世時,尚有喬奇先生為他寫: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可如今,金庸先生仙逝,怕是沒有人有資格能為他寫這樣一幅輓聯了……時到如今,隨著陪伴我們年輕時的一位位前輩逝去,終於我也意識到,原來我們也到了要面對死亡話題的年紀。金庸先生曾說:“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先生走好,雖人間少了一片江湖,願天堂多了一位大俠!金庸先生生平: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與杜治芬結婚,後離婚,1953年再娶第二任妻子朱玫,生二子二女。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5年在《大公報》與梁羽生、陳凡(百劍堂主)開設《三劍樓隨筆》,成為專欄作家,並在同年首次以“金庸”為筆名擬寫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1956年在《香港商報》全年連載《碧血劍》。1957年進入長城電影公司,專職為編劇,寫過《絕代佳人》、《蘭花花》等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同年在自辦的《明報》上連載《神鵰俠侶》。1972年宣佈封筆,退出俠壇,之後對其以往的武俠作品開始修訂工作。1976年金庸與朱玫感情破裂,主動提出離婚,並娶年輕二十九年的林樂怡為妻。1995年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2000年獲香港政府頒發大紫荊勳章。2004年獲法國文化部法國藝術及文學司令勳銜。2009年9月,被聘為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2010年,英國劍橋大學授予金庸榮譽院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2014年3月10日是金庸的九十大壽,於是各個領域紛紛為金庸先生慶生,有武俠迷手抄840萬字賀壽。2016年,當選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榮譽委員。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
6 # 楊超亮S
其實在金庸作品集裡他已經多次借小說人物之口比如曲靈風、謝遜闡明瞭自己對死亡的看法,那就是,世上豈有不死之人,無論功過成敗,都會在死亡面前化為虛無。無論再重要的人物,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頓浪花
-
7 # 吃素的穿山甲
金庸的去世,於我來說,一陣傷感之後便是釋然。
九十四歲的老人駕鶴西去,也算是給自己的一生畫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說實在的,武俠小說這種型別小說在文學上的歷史定位是模糊不清的,其文學意義至今仍然充滿爭議,好在金庸深得傳統文化中庸之道的箇中三昧,對各種對此不屑一顧的聲音不以為忤。
新派武俠小說自梁羽生開派以來,金庸無疑是一個集大成者,他賦予了武俠小說新的生機和活力。他的武俠小說立足於傳統的世俗的文化趣味,深耕厚植,深入淺出,對俠義精神用“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闡釋,曲徑通幽地暗合了芸芸眾生那種無法在現實中安全著陸的各種英雄氣概的幻想,使武俠小說這種“成人的童話”成為一個時代的眾妙之門,觀照著光怪陸離的現實種種。
對金庸先生而言,首先是一個報人,然後才是小說家和明史學者。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武俠小說的創作是受他報人身份影響的,與他辦報相得益彰以至於最後武俠小說作家成了他最重要的身份標籤。
金庸在大陸的走紅以及長盛不衰有著極為特殊的歷史背景,是天時地利人和使然。上世紀80年代那個理想主義光芒四射的時代,受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公的厚愛,此前在大陸列為禁書的金庸武俠小說得以在大陸引進出版,而他書中所傳遞的傳統的價值觀正好與民間大眾心理需求不謀而合,從而最終如火如荼地風行一時洛陽紙貴。
金庸的武俠小說與其在文學意義上去剖析其中的得失高低,不如站在民間文化立場上去品味其中的是非曲直。武俠小說的先天侷限性是顯而易見的,金庸的武俠小說也概莫例外,在反映和挖掘現實中的正在進行時的人間百態上顯然是力不從心的。
從某種程度上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盡管眾說紛紜而且各種解讀花樣百出,但其文學意義上的有限性不可視而不見,主題的單一性和文字的狹隘性是難以超越的“短板”,但有他帶給我們快樂就夠了,上綱上線微言大義地去在文學史供上神壇沒有必要。
一代大俠,走好! -
8 # 青年維也納
義大利文版《雪山飛狐》
法文版《射鵰英雄傳》
日文版的《笑傲江湖》
韓文版《射鵰英雄傳》
《射鵰英雄傳》越南版
“武俠小說雖然也有一點點文學的意味,基本上還是娛樂性的讀物,最好不要跟正式的文學作品相提並論。”這是金庸老爺子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很多人認為金庸老爺子是自貶,可是,金庸老爺子這番話站在文學角度是有道理的。
但是,那又怎麼樣?
武俠小說對於60後、70後、80後華人來說並不是單純的消遣讀物,也不僅僅是青春記憶,更是文學啟蒙。
金庸的小說是被無數人願意放在課桌下面,上課時悄悄拿出來看的書;而通常躲著旁人,悄悄乾的事情才是一個人真正喜歡的事情。
金庸雖然不是武俠小說這一門類的開創者,但是毫無疑問他與梁羽生、古龍把武俠小說發揚光大,風靡整個華人世界。
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這絕不是溢美之詞,而是實實在在的事實。
在我心目中,金庸老爺子歷史地位至少是和大仲馬一樣的,是可以“不朽”的暢銷小說作者。
只不過大仲馬正好處於西方文化最強勢的時代,他又是通俗小說作家,因此大仲馬的作品藉著強勢歐洲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也因為歐洲文化在19世紀的強勢,使得19世紀大仲馬在現代世界依然享受大名。
而由於華人文化在世界範圍的弱勢,金庸小說在整個世界範圍影響力遜色於大仲馬,如此而已。
但是金庸小說到目前為止,依然是華人文化對外進行文化輸出最成功的文化產品之一。
現在西方很多人喜歡看我們的網路小說,但是他們分不清玄幻奇幻魔幻武俠仙俠,他們對我們這些小說統一歸在一個類別下面,這個類別叫“wuxia(武俠)”
最後,我想用金庸老爺子作品裡的一句話來表達我對金庸先生的懷念:
“你瞧這些白雲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人生離合,亦復如斯。”
-
9 # 飲水君
金庸先生以94歲高齡仙去,但他一生留下的15部長篇武俠作品,是幾代人不可抹滅的記憶。他創造的忠肝義膽、俠之大成的世界,他筆下有血有肉、心懷天地的俠客,他們經歷的愛恨,他們做過的夢想,他們追求的人生……匯聚為一種情懷,在庸庸碌碌的現實世界裡,陪伴過好幾代人成長。
“凡有華人處,皆能讀金作”,一句話足以說明金庸先生作品的影響力。儘管金庸迷如此眾多,但金庸先生在世之前,其作品的文學性就一直飽受熱議——
有人認為,其創作的不過是凡夫俗子都能獲得閱讀快感的、根本不入流的通俗小說,難登大雅之堂,沒什麼文學性可言;但也有認為,他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文體,使近代武俠小說首次進入文學的殿堂,帶來了一場靜悄悄的文學革命。
筆者作為一個不算鐵粉的金庸迷,也作為一名在文學世界裡埋首的匠人,拜讀過金庸先生的大部分作品,也為他筆下的世界深深著迷。私以為,以精英文學和通俗文學,純文學和型別文學來拉下一道紅線,看一部作品是站在紅線內或者紅線外,由此判斷一部作品的文學性,本身就是一種非常武斷不可取的方式。
武俠小說和懸疑小說、推理小說、言情小說、私小說等型別文學一樣,有強烈的文字風格、創作屬性。
自武俠小說這一文體誕生以來,在這個天寬地廣的世界,向來不乏獵奇奪豔的人、快意恩仇的人,但同樣,也有人懷著一顆“欲除天下不平事”的心,去探索民族精神核心、人生價值意義。很顯然,金庸的作品屬於後者,是武俠小說中的上品。
就算單純從作品的文學性來分析,僅《天龍八部》這一部所塑造的極為成功的人物群像、撼動人心的精神境界、對儒釋道文化的深入探討,已非等閒文學作品可比。
一個人走了,留下的精神世界絕不會就此荒蕪。當春風化雨,當Sunny灑落,它會孕育出更多的精神果實,滋養所有一腳踏進這個美麗世界的尋路人。
吞風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欺山趕海踐雪徑也未絕望。感謝金庸先生來過這世界,並以一隻妙筆,一腔熱血,創造出另一個讓人心聲嚮往的、這世界絕難存在的俠義世界。
-
10 # 二三鯖水
金庸先生逝世訊息當我真正知道的時候以是晚上。
很突然,對於我這個武俠迷來說真的是晴天霹靂太突然了,其實我在網上白天時有看到說老先生逝世,我當時認為又是惡作劇沒理。
我在這裡祝先生在遙遠的世界在創輝煌。
我現在都記得我接觸最早金庸作品是83版的電視劇《射鵰英雄傳》小小的年紀看的蕩氣迴腸 為國為民。 那時就在想什麼人可以寫出這樣精彩的作品。
回覆列表
金庸先生千古!
金庸的武俠小說在二十世紀可以說是風靡了全球華人。從1955年的《書劍恩仇錄》,再到1972年的封筆之作《鹿鼎記》,這十八年間共成書14部,堪稱部部精品,合成“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絕句。
那麼,金庸的作品對於文學界(特別是武俠小說)而言,究竟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根據楊春時教授《俠的現代闡釋與武俠小說的終結》的梳理,我們會發現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首先在境界上突破了清末以《三俠五義》、《施公案》為代表的武俠小說的理性化傾向,給江湖大俠們注入豪情和俠氣,使武俠作品的主要人物擺脫了淪為朝廷爪牙的命運。因此,楊春時教授指出:
金庸以及他所代表的新派武俠小說沿著民初武俠小說道路發展,並有所突破,它真正對俠進行了現代闡釋,完成了古典武俠小說向現代武俠小說的轉化。這段話的意思是,金庸先生的作品擁有五四以來的家國情懷,大俠們往往具有對家國的憂慮精神,也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例如,楊過被廣譽為神鵰大俠,除了擁有奇高的武功外,更因其捨棄小我的怨恨,甘願同巨俠郭靖誓死守衛襄陽,抵抗金輪法王和蒙古人的入侵有關。
另外,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雖然以古代為時間背景,卻又對傳統中國政治文化中的糟粕予以嘲諷和批判,將歷史與個人的傳奇經歷融為一體。有時候使人分不清他是在書寫真實的歷史,還是在進行文學創作。
最後,金庸先生的作品雖然是較為通俗、流行的武俠小說,卻擁有很高的文學性,這是在快餐時代很難見到的優點。
剛才看到他去世的訊息,心情真的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