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通向勝利的探索

    儘管北韓是美國與盟國們當前最為緊迫的外部威脅,但中國和俄羅斯才是美國全球地位最為嚴峻的軍事挑戰,而且未來10年之後,有可能仍是美國的心腹大患。我認為美國與中、俄之間的戰爭絕非不可避免。但是我們必須審慎採取措施,扭轉我軍在歐洲和遠東地區軍事地位的下滑趨勢,以免相關弱點鼓勵兩國謀求霸權,尋求進一步的試探和擴張。

    過去25年,許多人都把“未來作戰”當成美國與實力相近的勁敵之間一場科幻小說般的大國競賽。人們認為這場競賽有可能在某一天對美國構成挑戰,但卻並不是我們當前最為緊迫或者特別嚴重的事態。

    由於缺少緊迫感,美國沒有相應的動因重點推動應對此類威脅。即便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遂行兩場持久戰以及全球反恐戰爭期間,美軍除了擴大特種部隊規模、組建武裝偵察無人機中隊之外,並沒有再做什麼重大調整。在這一階段,美軍規模結構依然停留在冷戰後水平。該規模結構其實仍是以1993年的《全面評估》為基準,以打贏伊拉克和北韓等中等實力地區國家為目標。

    過去10年,未來與現實快速融為一體。矢志重塑國際秩序的中、俄兩國,取代了科幻小說中的未知競爭對手,已明確成為美國的勁敵。中、俄對美國構成的挑戰存在明顯差別,每個挑戰都需要採取定製化和差異化的應對策略。

    中俄的挑戰

    中、俄兩國對美國和盟國構成了挑戰有下面幾個方面:

    一是在低於武裝衝突門檻的“灰色區間”層面,他們運用非軍事或準軍事部隊、秘密行動、影響力行動,來逐步改變領土和地緣政治現狀,同時模糊平時與戰時界限,削弱別國的社會凝聚力和治理能力。

    二是在地區作戰層面,他們擁有一系列高階常規作戰能力,包括先進感測器網路、精確制導彈藥、網路戰和電子戰系統、世界一流防空設施、第五代戰機、靜音潛艇、大量水雷,以及規模龐大的陸基火箭炮和岸防導彈。

    三是在戰略層面,他們既擁有現代化、可生存的核部隊,能夠對美國本土目標發動攻擊,同時也具備網路戰、反太空戰等多種新型戰略攻擊手段,可對美國關鍵基礎設施或者核指揮控制系統構成威脅。

    俄羅斯和中國的評估認為,他們的核武庫擁有強大的生存能力,能夠排除遭受美國武裝打擊的影響,也讓他們可在低於戰略核門檻之下,採取不同程度的冒險措施(俄羅斯更加樂於冒險,而中國則更為謹慎)。他們的常規“反進入/區域拒止”能力,既可防止美軍援助地區盟國夥伴,也能為其亞常規衝突的灰色區間行動提供有力掩護。儘管這兩個國家都不想與美國及其盟國爆發戰爭,但他們卻發現了美國遠征作戰模式的“後門弱點”,針對前者制定的作戰模式可以佔據時間和空間優勢,在“不戰”的情況下實現自身戰略目標。因此,俄羅斯與中國都在發動一場新的“權力之爭”,這場爭奪不僅會決定東歐和亞洲海洋國家的命運,也將決定美國2050年之後的大國地位。

    美國在新版《國防戰略報告》已經認識到,大國競賽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成為對美國明確的國家安全挑戰,因此要求把美國與中、俄之間的競爭列為國防部軍力和作戰規劃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大國競爭為重點,標誌著美軍未來戰備工作可能發生鉅變,也會全面重塑資源使用與分配方面的平衡。若想了解上述重塑平衡的必要性,就必須瞭解當前這種多維度的大國競賽對美國國防規劃工作產生的深遠影響。

    減少對遠征作戰的關注

    美國重新關注大國競爭,就應該對美軍聯合遠征作戰的力量投送模式進行一次全面的重新評估。過去25年,遠征作戰一直是美軍作戰方式的主要特點。冷戰後,美軍在削減歐洲和遠東地區前沿駐軍的同時,從美國本土抽調兵力在全球執行幾個月的輪換部署任務,以保持歐洲、遠東和中東地區的前沿軍事存在。

    過去,這種兵力規劃的前提是美軍與伊拉克和北韓等潛在地區對手相比,擁有壓倒性的數量和質量優勢。而且也因自身的核威懾能力,佔據戰爭升級的主導權。其他的前提包括:本土後方與偏遠戰區之間的後勤交通線,能夠保持暢通無阻;美軍部隊進駐的海港和機場,很大程度上能夠免遭敵軍攻擊;美軍能夠迅速奪取地區空中、海上和陸地的制權優勢。 然而,這些前提在應對中、俄軍隊時,都已不復存在。

    中國和俄羅斯軍隊都有能力在美軍大部隊進入臨近戰場空間之前,實現有限的地區軍事或準軍事目標。兩國都已經構建了強大的“反進入/區域拒止”體系,能夠有效阻遏美軍獲取臨近據點或安全遂行作戰任務。俄羅斯享有有利的“時間-空間”因素,能夠快速奪取陸上領土。而中國的有利條件,則在於美軍在西太地區可以依靠的機場、海港屈指可數,這些前沿基地一旦喪失,美軍就必須要跨越遙遠的距離勞師遠征。

    遠征作戰模式的不合時宜和功能失效,要求美軍必須對部隊的態勢、武器裝備、組織機構、作戰概念以及兵力生成計劃進行全面的重新評估,從而打造一種全新的力量投送模式。美國必須長期在歐洲地區部署某些特定型別的地面部隊。

    這些部隊可能包括:重型裝甲部隊,以阻斷敵軍的機械化地面部隊。短程防空系統,以隔斷敵軍部隊的空中掩護。火箭炮部隊,以壓制敵軍防空系統,並對其發動縱深打擊。特種電子戰部隊,以奪取電磁頻譜優勢。特種部隊以及“聯合末端攻擊引導員”,以加強地區抵抗組織部隊,並確保空地一體化行動。 這些部隊會讓美軍打造非常規的防禦屏障,也就是友軍的“反進入/區域拒止”體系。然而這種編制模式需要依靠地下深埋的指揮控制設施和預置武器倉庫,以及秘密鋪設的本地安全通訊光纖電纜。這種地下部署態勢也需要得到海、空軍裝備的有力配合,其作戰半徑要在1000英里(1609千米)以上,可以滲入對抗的空中和海上區域,能夠繞過或戰勝敵軍的岸防和防空系統,從而有效打擊敵軍部隊。

    美國也必須重新思考五角大樓的兵力管理/兵力生成模式,推動其重心由“輪換兵力部署”向綜合運用海外戰區前沿常駐部隊、各戰區配屬的不同兵力單元,以及敵軍多數“反進入/區域拒止”部隊射程以外的友軍港口和機場,發動的高節奏、持續性的海、空打擊行動方向轉變。

    重新關注核武器和戰略性作戰

    過去25年,美國一直尋求減少核武器在國家安全事務中的作用,但是俄羅斯和中國卻重點建設和持續推進本國核部隊的現代化。俄羅斯越來越倚重戰區核部隊,將其視為“保險政策”的工具,從而在應對北約盟國地區衝突中,彌補俄軍常規部隊的失敗。

    美國戰略重新關注大國競爭,意味著核部隊應再次成為軍力規劃工作的重中之重。兵棋推演和其他計劃演習,必須考慮對手使用核武器的衝突想定,從而瞭解潛在的升級動因。除了加大新型突防轟炸機、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彈道導彈核潛艇、核指揮控制通訊系統等戰略核部隊方面的投入之外,美國也必須強化自身的戰區核作戰能力,以對稱的方式懾止敵軍動用戰區核武器,從而降低對手在與核大國的戰區戰爭中啟用戰略核部隊的可能性。這要求美國必須有效開發和快速部署一種“射程涵蓋整個戰區、敵軍難以攔截的核巡航導彈”。這種導彈可從空中投送,也可由潛艇發射,而且應具有較高的目標命中率,而無視敵軍精確防空系統的存在。

    除了應對傳統核武威脅之外,美軍也必須尋找或開發防禦系統、彈性措施、反制能力,並制定公開性的政策,以防範敵軍新型戰略攻擊手段。

    我們認為敵人的攻擊目標包括:一是關鍵基礎設施或金融系統;二是農業和牲畜;三是跨洋光纖電纜;四是用於情報預警、通訊、定位、導航、授時的衛星系統。

    重點發展最適於對抗環境的能力和部隊

    大國競爭也要求美國必須全面調整美軍常規部隊的平衡,特別是重點發展那些“訊號特徵低”、“後勤腳印輕”,能夠在前沿拒止環境下獨立遂行作戰任務的部隊。這些部隊包括潛艇和水下無人潛航器、遠端突防監視與打擊飛機、特種部隊、陸基導彈部隊、網路和電子攻擊能力、天基持續監視系統以及更多數量的“精確防區外直接攻擊彈藥”。這些部隊雖然只是美軍的一小部分力量,但在未來任何以大國為目標的應急行動期間,卻有可能是聯合先鋒部隊的核心,而且也會在懾止其他對手的機會主義行為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美軍應相應削減那些不太適合遂行對抗環境作戰任務的部隊和能力,並將節省下來的更多資源劃撥給這些部隊。 太空、網路電磁空間、水下領域的高強度軍事行動 以持續性的探索和常態化的競爭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大博弈”,已在太空、網路和水下領域展開。

    正如冷戰時期美、蘇兩國潛艇在水下激烈“暗戰”一樣,大國可能早在衝突爆發之前,就已展開一系列秘密行動,摸清對手的網路,對其網路(包括海底電纜和海床能源開採設施)植入毀滅性或破壞性的病毒,並利用鐳射、無線電頻率干擾或動能平臺來擾亂或準備擾亂對手的衛星系統。如果某個或多個領域感知能力不足或聯絡不暢,就會導致事態迅速升級,成為公開衝突和全面戰爭的導火索。

    軍事活動在這些領域的擴充套件,會催生一系列以壓制敵軍感測網路、奪取領域制權為主要目的的全新軍事任務。正如壓制敵軍防空系統、支援己方打擊行動,一直是奪取制空權的先導任務一樣,未來相似的任務必然是壓制敵軍反衛星系統、癱瘓敵軍網路安全系統,以及利用水下小型平臺構成的無人蜂群致盲對手水下感測網路。這些全新任務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可能由機器人、自動化和日益自主化的系統完成。

    調整研發工作重心

    二戰以來,美國在基礎技術研究領域一直享有絕對領先地位。核武器、精確打擊和資訊科技革命,都是由美國領導發起。然而,與對手相比,美國如今在量子計算、量子通訊、人工智慧、大資料分析、基因編組、定向能、高超音速、先進材料科學等領域,並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美國技術研發的大量開支,都是源於私企公司,其業務重心是商業化而非國家安全。中國政府已將量子物理、定向能和高超音速技術,視為國家安全以及工業發展的重大機遇,並因此而向相關領域投入巨資。而俄羅斯也對核武器設計、潛艇、魚雷、彈道導彈、高超音速系統以及網路戰和電磁戰等尖端軍事領域的研發工作進行了重點保護。 鑑於中、俄帶來的技術競賽日趨嚴峻,美國需要對自身的技術研發模式進行全面升級,要以有效監控競爭對手的研究動向為目標,全面調整情報工作,從而避免遭到技術突襲。

    美國必須把有限的政府資源聚焦於國家安全的“豪賭”領域,因為商業部門在這些領域的動力,並不是為了防止新的技術突襲。此外美國也必須瞭解國外技術發展的重大動向,並比競爭對手更快吸納和應用這些技術,從而成為有效的“第二推動者”。

    大規模戰爭的物資儲備、工業製造、國防動員能力 美國準備應對與中、俄之間可能爆發的戰爭帶來巨大的規模難題,完全不同於籌劃與地區小國之間可能爆發的戰爭。與北韓等地區敵人相比,大國潛在的打擊目標不僅數量更為龐大,而且地域也更加分散。 作為參考,2003年,美軍在“伊拉克自由行動”的初始作戰階段,平均每天要消耗750枚精確制導彈藥,來應對一個幅員僅為美國1/22、人口不到美國10%而且當時防空系統相對落後的國家。針對大國對手的軍事行動期間,美軍每天出擊的頻率可能超出數倍,而且我們擅長使用的精確制導彈藥,也可能在數日之內就消耗殆盡。精確彈藥庫存有限,相關發射系統數量和運載系統生存能力不足,說明美國國防戰略目標意圖與執行手段之間存在嚴重脫節,這個問題必須迅速得以解決。

    除了規模之外,戰爭的曠日持久也是一個問題。大國之間的戰爭很難想象,但是一旦戰爭爆發,若想取得快速決定性的結果則更難上加難。持久戰或衝突陷入僵持的可能性越大,戰爭造成的社會負擔也將更為沉重。這類持久戰要求我們必須具備大規模的民事資源動員能力,也會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破壞。此外,我們也應把敵軍對美國本土發動的大規模戰略性物理和網路攻擊,列為未來大國戰爭的潛在條件。

    經濟失調情況下的戰爭保障能力,以及戰爭相關產品的快速生產能力,也是打贏此類戰爭的關鍵要素。然而,美國的國防工業基礎並不適合此類衝突。儘管美國及其盟國擁有超強的船舶和飛機集中製造能力,但是他們的精確彈藥的工業製造能力以及微電子和高階感測器的委託生產能力,都不足以支撐一場大規模的持久戰。軍火工業在這一過程中,能否轉化成為適應衝突形式的樣式,值得美國思考。

    日益重要的並行聯動效應

    冷戰後,美國的兵力規劃構想認為,美軍的規模和態勢應基本可以單邊方式,有效應對兩場近乎同時發生的地區戰爭。“兩場戰爭”原則成為美國威懾力量的關鍵要素,不僅有效嚇阻了潛在侵略者之間的勾結合謀,而且也在美軍業已捲入一場武裝衝突的情況下,懾止了其他敵國發動的機會主義行為。然而,這種想定中的對手根本無法與中、俄構成的風險相提並論。實際上,美國一旦與中國和俄羅斯兩國中的一個爆發戰爭,很難想象另外一個不會密切配合對方作戰行動。一項以大國競爭為重點的戰略,也應考慮其他大國在平時競爭以及戰時衝突期間合謀勾結反對美國的可能性,要高度重視並行聯動效應。 若想保持並行聯動的戰略需要,同時減少大規模部隊建設的成本,一種可行的方式就是強化具有並行聯動效果的部隊。並調整戰爭的界定方式,同時重點發展那些能在全球範圍靈活切換、可同時對多個敵人實施有效懲戒的部隊和能力。

    遠端監視打擊機、非動能網路作戰能力、全球隨時可用的天基能力、庫存充裕的精確制導彈藥都能發揮作用。

    重新思考軍備控制

    大國競賽的死灰復燃,也使美國必須對軍備控制協定進行重新評估,既要廢除那些新時期對美國不再具有戰略意義的限制性條款,爭取形成一系列新的協定,從而在符合相互利益的領域有效管控競爭、促進戰略穩定。 俄羅斯違反1 9 8 7年《中導條約》、中國大力發展陸基中程彈道導彈的舉動,都沒有得到美國的迴應。美國可以採取措施,扭轉美軍在對手陸基中程打擊系統射程範圍之內遂行作戰任務的劣勢。

    未來幾年,美國國會應考慮對《中導條約》的成本和收益進行重新評估,並提出未來發展的對策建議。與此同時,此類評估結果出臺之前,國會也應在條約允許範圍之內,審慎推遲陸基精確火力領域的相關重大投資,以免浪費資源,特別是在美國最終決定退出或修訂條約之際。總之美國政府不應基於上個時代條約的限制,束縛美軍未來的投資計劃。

    另一方面,美國也應探索在其他領域制定軍控措施的可能性。例如,所有大國都對核指揮控制專用系統的互不瞄準抱有興趣。儘管技術檢驗方面的問題極為艱鉅,但是這種制度會促進戰略穩定,從而對所有大國都有利。與之相似,禁止使用生物武器的相關規定也應得以升級,以應對基因編碼技術的持續發展。美國也應考慮採取新的軍控措施,禁止使用某些破壞經濟或以非軍用設施為目標的行為,以因應太空、網空、水下空間軍事相關活動的不斷擴大。

    全譜民事防禦

    幾十年來,美國始終高度重視民事防禦領域的投入,並將其整合納入國防戰略的範疇。重新關注大國競賽,就必須重視這些工作。加大民事防禦領域的考慮,就要應對一系列核與非核型別的戰略攻擊,包括電磁脈衝、生物戰以及災難性的網路攻擊。這對提升基礎設施,也就是“國家硬體”防癱抗打的韌效能力至關重要。但是,美國也必須重點保護社會凝聚力和治理能力等“國家軟體”,因為對手透過影響力行動和資訊戰手段可以對其進行削弱。這些工作必須要與傳統軍事行動融為一體。

    金融/經濟競爭

    美國與中、俄之間的競爭,可能會持續數十年的時間。與打贏任何決定性的殲滅戰相比,“贏得”此類競爭可能是忍耐力和持久力的對決。基於這個原因,保持國家償還債務的能力以及審慎使用金融、人力、自然、盟國和技術等稀缺資源,攸關競爭戰略的成敗與否。

    體系防禦是我們的責任,這不僅為了我們自己,而且也是為了子孫後代。美軍硬體選項的持續推遲、在案專案的重大調整,會把效率低下和成本高漲的問題延展到未來,遲滯我軍強大威懾部隊的發展。這些部隊已經成為扭轉美國地區軍事地位下滑態勢、強化威懾力量的必要支撐。

    儘管我們可能要增加國防開支,但是新增撥款以犧牲軍事能力發展為代價,用於滿足近期規模需求(增加部隊員額、擴大軍力結構)也存在一系列風險。美國在歐洲和亞洲地區軍事地位的下滑,並不是部隊員額不足造成的結果,而是因為客場作戰在裝備、彈藥、態勢方面的不足。

    一項以大國競賽為重心的戰略,應確保美軍能力體系的重塑要優先於軍力規模的調整,也應在國防預算增長的時間視窗轉瞬即逝之際,以謹慎的態度擴大部隊員額。鑑於公共債務的利息支付和福利開支的持續增長所引發的“擠出效應”,當前的財政形勢還會延續較長一段時間,也意味著未來幾年國防預算必然會不斷下降。一旦國防預算出現下滑,那麼現在增加部隊員額,就會在未來引發一系列更加痛苦的裁員。

    幾年以前,國防部的高階領導認為美國不可能與中、俄開戰。這種想法如今幾乎在一夜之間就消失了。儘管美國與兩個或者一個大國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很低,但是戰爭並非像以前那樣無法想象。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新版國防戰略將大國競爭列為美軍兵力規劃和威懾挑戰的核心。以此我們必須充分了解大國競爭的影響,從而確保戰略能夠得到有效實施。

  • 2 # 雨荷綠漪

    這是實話,美國當然沒有能力同時與兩個大國戰爭,他自己國內矛盾重重還沒擺平,對外戰爭不斷牽制精力,捉襟見肘的,也就是虛張聲勢罷了。不過我們要牢記毛主席的話,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我們不會去侵略別人,但是敵人如果膽敢來犯,我們也絕不手軟,寸土必爭!

  • 3 # 鬼谷先一

    這恐怕是事實,美國原先有些人嚴重低估了戰爭的成本和代價,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讓他們理智了一點。美國現在未必能打贏一場與大國的戰爭,更不要說兩場戰爭。

  • 4 # 亦溪不雪

    美國的確不能同時發動兩場戰爭,就連一場戰爭他也受不了。戰爭打的是速戰速決,一但時間拖長,就意味著在慢慢消耗國力。包括現在的印巴戰爭,如果印度要和巴基斯坦僵持下去,印度為了一個小小的喀什米爾,將要拖垮印度國力。

    美國的國力雖然強大,但已經是外強中乾,僅僅依靠軍方有幾件先進武器作為支撐,否則人家早就把他拿下了。

    天下大勢,懂得全域性的人很少,如果我是伊郎,逞美國內憂外患,經濟危機之際,派人出使反美國家古巴,委內瑞拉,北韓,中俄及中東反美國家,威協,造勢,真打一起上,要不了多久就把美國幹扒下了。

  • 5 # 星沉雁遠

    謝邀,兩場戰爭主要暗指中俄,至少也是伊朗,印度這樣的中等軍事強國。打贏的定義也是徹底肢解推翻現政權,扶植親美政權。在這種定義下,美國是打不贏的。美國智庫這麼說,一是實情,二是為增加軍事開支找藉口。放眼全球,不聽美國話的獨立自主國家也就中、俄、伊朗、敘利亞,古巴、委內瑞拉等,其他國家要麼美國盟友,要麼無足輕重沒有重大經濟軍事地緣價值。所謂兩場戰爭就是美國和中俄的直接或間接戰爭,美國要想徹底勝利可能嗎?中俄都是核武大國,美國就是打贏了自身也會遭受重大損失,也不能說是贏家。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集中精力鉚足勁發展經濟,科技,富國強兵。美國也不願意拖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國力,這樣就會給潛在戰略對手發展的機會,使對手不斷強大,甚至超越自己。所以美國也不會對大國輕啟戰端。智庫這麼說無非多增加國防投入,軍方受益。現如今如果美國不願意打仗,主動找美國打仗的國家不是瘋了就是傻了。世界上確實有一些地區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以人類的智慧,中美俄團結所有國家精誠合作求同存異談判協商,難道解決不了?放下成見,拋棄美國優先思維,放棄霸權擴張思維,摒棄對抗思維,全世界各國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起走向星辰大海,人類會大有希望!

  • 6 # 牛頭馬面兩鬼

    如果不計後果,美國想同時打十場戰爭都可以,因為美國有十一艘航母,一艘航母的實力比一些國家的整個軍事武裝實力還強,美國海軍航母可以說世界第二強的空軍,十艘航母發動十場戰爭應該是沒問題的,還剩一艘守本土。

    如果顧忌後果,美國根本打不起與主要大國的戰爭,別說兩場了,連一場美國都打不起,主要大國是什麼,主要大國代表核武,有戰略武器,有能送達全球能帶上十幾枚核彈頭的洲際導彈,戰略核潛艇,戰略轟炸機,主要大國都是核大國,誰都有殺手鐧,誰怕誰,美國與世界主要大國打一場完了之後,他自己也玩完了。所以美國連一場都打不起。

    美國軍艦在波斯灣圍堵了伊朗這麼久,為什麼不動手?因為美國還是要顧慮自己的後果的,伊朗比當年的阿富汗,伊拉克強得多。美國要顧慮什麼?要顧慮美國開戰後能不能迅速解決戰鬥,如果不能迅速解決戰鬥就會被拖進持久戰,耗資就會巨大,戰爭是吃錢的機器,之後還能不能在國際上依然保住自己的覇主地位,能不能保住自己世界第一經濟體的地位,這些美國都是要考慮的。

    如果考慮不周,美國發動一場戰爭就可以讓他從此面臨衰退,美國一衰退樹到猢猻散,那些盟友就會另找大樹靠了,一衰退民眾的經濟來源就會減少,生活質量就會下降,民眾肯定不能忍受這些,就會上街搞美麗的風景線了,所以這後果是可怕的,也是美國要顧慮的,經濟地位輸不起。所以現在美國發戰越來越謹慎。

  • 7 # 使用者1191483827040316

    美國智庫發表的這個結論應該是比較正確的,事實上別說和大國打,就是和小國打都會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冷戰的時候美國還是相當強大的,雖然說有蘇聯制衡著,但是美國當時還是無愧於世界第一強國的。可是一場越南戰爭打下來,把美國差點給整趴下。冷戰之後照說美國應該是天下無敵了吧,結果伊拉克戰爭加上阿富汗戰爭,兩場戰爭下來,美國債臺高築,雖然美國都打贏了,但是對美國造成的負擔不可謂不重。

    現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如果從主要大國進行戰爭,其負擔恐怕不是阿富汗伊拉克等小國可以比較的。因為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到時候美國的耗費恐怕是天文數字。同時兩個主要大國進行戰爭,估計這兩個大國沒有被打趴下,美國的經濟估計會趴下了。

    總之現代戰爭對於資金的耗費實在是太大了,美國越來越打不起太大的戰爭了,即使打伊朗都要瞻前顧後,別說和主要大國進行戰爭了。

  • 8 # 大霖論歷史

    打全面戰爭,毫無疑問,這是根本打不起的,並且也不符合美國國家戰略的最基本思路——賭國運。縱觀美國自南北戰爭以來的戰爭史,從來沒有和任何一個大國打過生死存亡性質的全面戰爭,基本上都是扶植代理人或者代理國去和對手打,自己躲在幕後指揮。亦或是等各個各國互毆的差不多了,美國再出手。無論哪一個,都是低成本、高收益的買賣。而現在,但凡是大國,基本上都熟悉美國的這些套路,自然不會允許美國複製幾十年前的那些套路。

    因此,美國和任何一個大國打全面戰爭,別說打兩場,打一場恐怕也不行。因為它很難找到機會,更不會在戰爭中獲得多少利益。

    打區域性戰爭,美國同樣也不行。

    和全面戰爭不同,區域性戰爭是交戰雙方在有限的區域、有限的條件下打的。打完以後雙方繼續握手言和過日子,不存在生死存亡一說。不能說我常規武器打不過你了,我就動用核武器企圖毀滅你,那就不能稱其為區域性戰爭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所打的戰爭基本上都是區域性戰爭,除了北韓戰爭外都沒怎麼和大國直接交手,就是害怕一旦戰爭失控後果不堪設想。結果怎麼樣呢?北韓戰爭和越南戰爭都有主要的大國對手的影子在背後操控打美國的真身。相比之下,影子可以根據戰場環境來左右資源的投入,即使敗了損失的也是被支援國家,自己最多損失點物資,談不上傷元氣。比如蘇聯和阿富汗的戰爭,美國就只是對阿富汗提供有限的物資援助,就把幾十萬蘇軍搞的團團轉,最後還是灰溜溜的撤了出去並且踏上了亡國之路。作為真身參戰的國家只能是在有限範圍內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勝利,勝利不了那就是不堪設想的後果。

    所以,當前美國對待對手大國的策略就是在它們身邊或內部扶植代理國和代理人,作為自己的影子,平時在美國的唆使下向對手挑釁,儘可能使對手的真身與自己的影子戰鬥,消耗對手的實力,在戰時則跟著美國衝鋒陷陣。

    在歐洲,英國、波蘭、烏克蘭、喬治亞都可以作為美國的影子;在亞太地區,則有日本、澳洲、菲律賓;在中東,是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

    但是這些年下來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發現,歐洲和亞太的地區影子對大國都沒有任何影響,反過來確是被大國壓著打或者逐漸拉攏,倒是有把美國拖進來或邊緣化的危險。在中東的影子一開始還起了點作用,但是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也把美國的真身拖了進去,10年之內燒掉7萬億美元,最後也沒得到什麼,反倒是引爆了2008年國內的金融危機,世界霸主的地位也受到衝擊。現在面對伊朗,美國基本上屬於束手無策狀態。

    試想,對伊朗這個區域大國美國尚且投鼠忌器,更不用說同時與兩個主要大國開打了。

    因此,美國智庫的智囊團們還算是是頭腦清醒、求真務實的人。

  • 9 # 四十五度說

    事實上確實是這樣,不要說美軍和兩個大國開戰,現在美軍就是同時應付阿富汗戰場和敘利亞戰場似乎也心有餘而力不足,前段時間美方表示要和塔利班決裂,不過最近又開啟了談判。最近對伊朗方面的施壓也大不如以前,在敘利亞方面還要撤軍,但是在國內和國外的聯合反對之下,美軍最終返回了敘利亞。

    現在美軍所進行的戰爭,都是一些針對小國的戰爭,對美方民眾沒有什麼影響,而且民眾也似乎不太支援這些戰爭,所以現在美國內沒有進行大的戰爭動員,似乎是在應付,前段時間還曝出了美方彈藥不足的情況,因為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直接打擊美軍,所以美方感覺到自身非常安全。國內的戰爭動員能力也大幅下降,美軍在國外的戰爭僅僅是為了利益,所以在沒有後方堅定支援,和國內動員的情況下,美軍無法一次性應對兩場戰爭。

    但是一旦美方遭到侵略就不一樣了,如果有哪個國家把軍隊開到美方國土,或者出現了珍珠港一樣的事件,那麼美方的戰爭機器會充分動員起來,一次性應付這些小國是沒有問題的,要知道二戰初期美軍的實力是非常差的,但是美方有著強大的生產能力和經濟實力,能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動戰爭機器,這種實力是非常可怕的。不過在現在這種情況下,美軍的動能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所以作戰意圖也不明顯。沒有國內充分的支援,美軍也是無法適應兩場戰爭的。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美軍作戰的意圖和正確性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因為被美方顛覆的國家現在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混亂,美軍的政策並沒有得到實施,這些國家也沒有變成西方式的民主國家。所以說現在美方去介入別國的戰爭,似乎沒有什麼正確性,因為他們並不能幫這些國家解決實際問題,最後的結果是越搞越糟,所以就算士兵的戰鬥意志都沒有以前那麼強了。

    不過如果有的國家襲擊了美軍,那麼美軍一定會10倍於強度的反抗,因為這樣就有了作戰的正確性,能夠讓美方國內爆發出戰鬥意志,但是同時和兩個世界大國開戰只能是相互摧毀,因為現在各個大國都有核武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爆發大的戰爭的。

  • 10 # 點力

    美國智庫的一些人都知道聽命於誰,為誰服務,說的好聽點為美國政府服務,直白點就是軍火商服務,連美國政府都為軍火商服務。至於說美國無法同時與主要大國打兩場戰爭,聽聽就好不要太當真,美國一貫喜歡鼓吹對手,唱衰自己,其目的無非是讓白宮多投入點軍費罷了。

    美國一年的軍費達到7000億美元,比世界其它主要國家的軍費之和還要多,並且美國的軍費開支一直是名列前茅,這樣累積的總和是非常恐怖的數字。航空母艦達到11艘,飛機11000多架,第五代隱身戰機F22將近200架,F35估計最少也會數百架,還有其它先進的武器多不勝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文: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對話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