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奔跑的蝸牛灬

    也不是每個王爺都是想著當皇上的。作為親王,身上流著皇族的血脈,受人尊敬,有權有勢,而且每天不用操心國事,吃喝玩樂沒有人管,其實多數人都是願意的。

    但是也有不願意安安分分的做王爺的,究其原因,要麼是不甘心當一個平凡的王爺,要麼就是被朝廷動了自己的利益,沒有辦法才起兵造反。

    就像明成祖朱棣,不甘心做一個王爺,再加上建文帝削藩,直接將朱棣推上了造反的道路,最終打著“靖難”的旗號攻下南京城,登基稱帝。但是造反成功的也只有一個朱棣了,其他歷朝歷代的王爺造反全部都以失敗而告終。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現在封王爺,相信大多數人都願意當王爺,而不想冒著殺頭的危險去造反的。

  • 2 # 九九扒史伊

    人心不足蛇吞象。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是多少古代男人一生的追求。畢竟頭頂上還有老大。生殺大權還掌握在別人的手上呢。

    如果皇帝實力強大,治國有道,民生安泰大家都過著安穩的日子。就算有王爺想造反,成功的機率也是很低的。

    什麼情況下王爺甚至民間會出現造反?

    1:皇帝殘暴不仁、昏庸無能、奸佞當道。很多造反打的口號便是“清君側”。這個時候很多民間組織還有些皇室血統當然都想推翻無道政權,擁立賢明君主。官逼民反,正常情況下也就是小老百姓實在過不下去了。才會揭竿而起,選擇造反。這種情況實在太多。比如夏桀、商紂王、秦二世胡亥等

    2,王爺有實力,有野心。如果當朝皇帝平庸或是老邁的時候,這些野心家就會蠢蠢欲動,對那把龍椅垂涎三尺。一旦發現有機會便會扯上大旗。人有為財死的,而王爺的級別高不缺錢,缺權。為了終極目標拼了。拼成功了為王。失敗了也就是等十八年後了。比如趙匡義弒兄奪位,宋太宗趙匡義是“燭影斧聲”千古疑案的主角。經近幾十年的研究,他經過預謀,弒兄奪位,已成為大多數史家的共識。

    還有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原來被封為燕王,後透過“靖難之役”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了皇位。朱棣便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以誅殺“奸賊”齊泰、黃子子澄為由,起兵“討賊”,攻打建文帝,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朱棣勝出,朱允炆下落不明。

    3皇帝多猜疑。明明只是老老實實的做好自己,卻總是被懷疑養了多少兵,屯裡多少錢糧。不過就是生活的好點就被懷疑有造反的跡象。要是不先下手為強,可能真的項上人頭不保。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

  • 3 # 熱點第一站

    因為這是囚徒困境 又叫黑暗森林

    當王爺是挺好但是你不知道你兄弟做皇帝以後會不會弄死你

    你兄弟也不知道你會不會想當皇帝。

    所以這不是王爺的問題這是死還是活的問題

  • 4 # 豫北老崔

    大一統王朝時代我們都知道是皇權至上的,當然作為普通百姓而言,做不了九五之尊,做個逍遙快活的王爺也是極好的一件事情,畢竟皇帝每天關心國事處理政事,而王爺只要恪守君臣之道一般都是可以在封地內享盡榮華富貴逍遙快活的。

    可是歷史之中不乏出現了很多王爺謀反之事,其中緣由讓人很是費解,古代當王爺有一封之地,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想著作亂去當皇上?

    首先我們要知道帝王和王爺之間存在著比較微妙的關係,皇帝是天下第一人權力至上,而王爺一般都是皇親國戚,當然也有異性人因為功勞而封王。皇帝需要王爺震懾權臣,但又害怕王爺的權利沒有了制約。作為王爺雖然有著極高的權利可是也要受到帝王的制約,又害怕皇帝懷疑自己有不臣之心,畢竟王爺一般也有皇家血脈,如此之下,王爺和皇帝之間產生了隔閡,當王爺預知到皇帝懷疑自己的時候,有可能選擇謀反。

    其次,王爺回到封地之後開始都是矜矜業業恪盡一位王爺的值守,比如幫助皇帝鎮守邊疆,或者管理封地。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王爺本身的實力大於皇帝的時候,皇帝自然會對這位王爺產生提防之心亦或者懼怕的心裡。此時的王爺知道自己的實力大於帝王,要麼選擇把實力拱手讓於帝王,要麼產生傲慢心理,皇帝也必定對王爺實行打壓之策,比如漢朝時期的推恩令和明清時期的削藩,而這樣的結果只會讓王爺生命存在一定的威脅,這些王爺會為了自保而謀反。

    再則王爺一般都是在爭奪帝位上失利自然心有不甘,況且皇帝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一般都是把這些王爺除之而後快,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王爺們自然也是知道其中的道理,王爺雖然爭位失敗,可也是先皇子孫,自然不會甘於被皇帝清算,作亂也是必然。

    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一般王爺犯上作亂大部分為了自保,實則王爺的謀反乃是被帝王所迫而無奈之舉。

    可是歷史之中也有沒有受到皇帝壓迫而作亂的王爺,主要還是九五之位對於王爺們的誘惑。在大一統王朝中,皇帝擁有著絕對的權力,作為有封地的王爺一般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離天下第一人只有一步之遙,人的能力有多大欲望也會隨之增加,很多王爺為了權利第一而甘願冒險以上作亂。

    歷史之中也有皇帝無所作為,平庸或者昏庸的皇帝,他們被奸臣疑惑做出很多失去民心之事,王爺為了先皇基業打出清君側的口號作亂的也有很多,歸根結底還是受到皇位的誘惑。

    透過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古代當王爺有一封之地,還有很多人想著作亂去當皇上無外乎為了自保、皇帝昏庸無道、為了滿足自身的慾望幾個原因而作亂。古代帝王也深刻知道王爺比外敵更加可怕,清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不會吸取歷朝歷代的教訓,選擇把王爺八旗都圈養在京城。而明朝則認為藩王之亂在可怕還是他們的天下,兩種不同對待王爺的政策都有一定的弊端,同時也註定了封建王朝體系不能長久,被新的社會制度取代也是必然。

  • 5 # 周愛芬傑

    因為任何人要是在封建社會里當了皇帝就是中央政權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會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權力和榮譽,整個天下的財富土地女人都屬於皇帝擁有,皇帝還掌握對別人生殺予奪。

    君要臣死,臣就得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內,皆是王臣,也就是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沒有人比皇帝更尊貴。

    而王爺雖然有一封之地,過著是養尊處優的生活,生活是衣食不愁,自己更是妻妾成群,養花遛狗,生活是富貴愜意的。

    但是王爺們身上都流淌的是尊貴的皇族血統,這些王爺們並不心甘情願的過著這平淡無奇的生活。有些王爺有野心有能力有政治影響力,不甘於皇帝的領導。再加上有些皇帝確實不如王爺更有能力有勢力。

    而王爺們也並不甘心目前的生活狀態也想著在政治上獲取更大的權利,擁有更大的地盤,更大的財富和利益,更要在軍事上有所建樹。

    可是皇帝這寶座只能容一人坐,而且坐上這寶座的人,整天還提心吊膽,皇帝其實也高處不勝寒擔心手底下的人覓窺自己的寶座,而皇帝特別對這些王爺們愈發膨脹的實力和勢力是很忌憚的,總想著削弱這些王爺們勢力。

    而王爺們本來就不是吃素的,不是善茬,誰要是動了他們的乳酪,收回他們的利益,王爺們是肯定不幹的,他們本來就有錢有軍隊有地盤有政治影響力,所以有能力有勢力的王爺就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來反抗皇帝削藩政策。

    例如西漢吳王劉濞發起的七國之亂,當時的吳王劉濞可是國富民強,兵多將廣而且還號召聯盟另外的六國共同反抗漢景帝致力推行《削藩策》,結果還是被漢景帝劉啟派了有勇有謀的周亞夫給平叛了,最後劉濞逃跑後被殺。

    當然也有永樂大帝朱棣成功謀反奪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帝位,把建文帝朱允炆趕得消失的無影無蹤。

    當然也有很多皇帝因為猜忌王爺,逼著那些有能力的王爺們最後走投無路的。

    最是無情帝王家,為了權利而親情泯滅,自相殘殺的事件在帝王家裡屢見不鮮。

  • 6 # 陸柏熺

    王爺是要定期向皇帝納貢的,而且受朝廷的管制,不舒服。當了皇帝就不一樣了,想幹啥幹啥,天下老子最大。

    都當了王爺,距離皇帝就差一步了,何不跨過去試一試呢。

  • 7 # 瀚海說史

    正所謂是人各有志,古代王爺秉承著“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意向,想要謀權奪位,當上天下之首的皇帝,也是無可厚非的。正如拿破崙所說,一個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王爺想要變得更加強大,擁有更加大的權勢,不再看眼色受屈於他人,也只能造反,登上頂位,俯視群雄。

    如果瀚海是古代的王爺,我也想著要去爭權奪勢,把眾人踩在腳底下,把他們的生殺大權緊緊地掌握在手中,為何呢?因為只有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勇攀高峰,才能獲得更加高的格局和層次,地位也就更上一層樓,幾乎無人能夠欺凌與任意宰殺我,在保家衛國的同時,我也能夠因此好好地保護我在乎的人,讓他們過得更加舒服更加順心如意。

    最美的夢想不過就是在大展宏圖的同時,還能守護至親至愛之人。既能顧全大局,也能體貼呵護關心之人,這也是我極其想要去追求的出眾能力。英雄氣短,一將功成萬骨枯,成王敗寇是古往今來約定俗成的事情,我不在乎犧牲性命,只想拼命一搏,拔得頭籌,打下江山,站在最高的地方俯瞰錦繡山河。

    而作為皇帝,位於神聖不可侵犯的天子之位,他可以享受最好的物質條件(等於是有錢)、最高權力(天下蒼生的生殺大權,例如殺人如麻的暴躁皇帝朱元璋)和各式各樣、燕肥環瘦的美女(例如西施和楊貴妃,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即使是皇上又如何呢?還不是跟常人一般,照樣被自己的慾望所控制)。因此,別說有封地的王爺們想要奪得皇位,就算是普通人也想獲得這至高無上的待遇吧,只是力不從心,就已經篩選淘汰了一大批野心勃勃的人。

    第二、有封地的王爺造反更有優勢取勝

    在這些有狼子野心的人中,有封地的王爺就更加有優勢了,因為他們的用度、女人和權勢雖然是略低於皇上的,卻是遠遠高於普通平民百姓的。他們的資源和人脈配置得當,想造反還是值得一拼的。對於那種巔峰的誘惑,他們這些嘗過權利的滋味的人更加容易深陷進去無法自拔。

    第三、始終受制於皇上,還不如自立為王,不再受制於人

    當然,會有一些小夥伴們覺得當皇帝太累了,要嘔心瀝血地操心國家大事,倒不如當個王爺來得逍遙自在,同樣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瀚海想告訴你的是歷史上王爺們的生活也是十分“悲慘”的。

    他們的人身自由長期受皇命束縛,沒有皇帝的允許,他們一輩子都不能離開各自的封地。一切娛樂活動,都不能離開這個城。況且伴君如伴虎,皇上即使不在你身邊,也照樣能在廟堂之上管制大家管得服服帖帖,當官的人膽戰心驚,皇親國戚也人心惶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但凡是珍愛生命的皇爺無不是時刻謹慎小心翼翼地夾著尾巴做人做事的。如此一生,還不如自立為王,掌權奪位,做一個成功的皇帝呢?

  • 8 # 水月觀

    在秦朝以前,“王”是對諸侯和周天子的稱呼;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王”就成為了一個爵位。在中國的封建制度中,皇帝一般都是分封自己的兄弟、兒子為王。王爺就相當於一個大地主, 擁有自己的封國,在自己的封國內就是土皇帝。在身份上,可以說,僅次於皇帝;在權力上,如果王爺掌管兵權,就可以和皇帝一爭高下。

    在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梳理一下歷史上幾次有名的王爺作亂:

    1、西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

    漢景帝時期,中央政府有意加強中央集權,這就使得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當時的各諸侯國疆域廣大,人口眾多,且擁有強大的武裝。此外,還自行徵收賦稅、鑄造錢幣,成為實際上的獨立王國,成為中央集權的最大障礙。

    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由於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七國之亂,西漢中央政權獲得了絕對勝利。七王皆死。參加叛亂的七國,除儲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中央政府的權力大大加強,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中央集權走向鞏固,國家統一顯著加強了。

    2、西晉的八王之亂

    司馬炎建立晉朝,有感於曹魏政權抑制宗室、而被自己所取代的遭遇,在晉朝建立之初就大封宗室子弟為王,並且允許王國設定自己的軍隊。沒有想到在他死後,由於繼任的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痴,缺乏統治國家的能力,政權落入權臣、惠帝的外祖父楊駿之手。

    楊駿獨霸朝綱,排擠汝南王司馬亮到許昌鎮守,引起宗室諸王不滿。而皇后賈南風,秉性酷虐暴戾,也想把持朝政,於是就密召楚王司馬瑋入京,讓他與淮南王司馬允配合,一舉殺掉楊駿,而後皇后賈南風專權。

    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為了爭奪中央政權,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互相征伐。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3、玄武門之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父子、兄弟配合還算默契。唐朝建立,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可以說為準太子,負責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佔上風,控制了局面。

    為了挽回局面,最終李世民搏命一擊,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4、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把兒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勢力日益膨脹。因太子朱標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建文帝擔心諸王權勢過大,日後難以駕馭,便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與此同時,也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

    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打出“清君側,靖國難”的口號,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經幾次大戰消滅南軍主力,最後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應天(今江蘇南京)。

    那麼,為什麼王爺擁有一封之地,放著好好的大康生活不過,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去犯上作亂呢?

    綜合上述幾個案例,我們大致可以看出有以下三個原因:

    1、  中央政府要削藩,要剝奪王爺做土皇帝的權利和利益。像晁錯的削藩、建文帝的削藩,擺明著是收回藩王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這樣皇帝才好放心。如果老老實實配合皇帝的削藩,安心從大康生活改回小康生活,也就沒事了。可又有誰願意拱手將錢財、權力交出去呢?何況這些個藩王手中還有兵、有錢,幾個藩王聯合起來和中央抗衡抗衡,說不定皇帝就收回成命了撒。這種造反,可以說主要是出於維護個人的既得利益。就好比現在公司說準備給各部門經理降薪80%,那各個部門經理是老老實實地遵守執行呢?還是幾個部門聯合起來,商量一下,找老闆談談撒,這樣還讓不讓人活了?

    2、中央政權出現真空,讓王爺們感覺有機可乘。典型的就是西晉的八王之亂,先是皇后的老爹楊駿大權獨攬,得罪了不少皇族宗親大臣。後來皇后賈南風也不安分了,既然你太后的老爹都能說了算?我老賈家也不是吃素的撒,就聯合藩王幹掉楊駿,賈南風又開始專權。其他些個藩王一看,呦呵,又醜又挫的潑婦都能吆五喝六的,我們都是吃乾飯的?於是,圍繞爭奪中央政權,各顯神功。反正是,誰有能力誰上;誰有機會,誰都要秀一把。這就好比你們集團公司的接班人是個白痴二貨,某個高管掌控了整個公司大權,你作為高管成員之一,難道你不想坐上老大的位置,也俯視一下全公司上下,多看看美女下屬幾眼?

    3、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你像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那雖然是親兄弟,可是在權力面前,一個是文官之首,一個是武將領袖,那就是不爭個你死我活是不會結束的,不是你認慫你就能存活下去的,勝利的一方一定會將失敗的一方斬盡殺絕、斬草除根。所以,對於李世民和他的一幫小弟們來說,只有奮力一搏,成則當皇帝稱王稱霸,敗則身敗名裂、灰飛煙滅。處於這樣的位置,已經不是你想不想、願不願意的問題了,也就是說,形勢比人強,由不得你選擇。就像公司的董事長要調走了,你和另一名高管位置相當、權力相當,而且你們素來不和,無論誰上位,對方都在公司待不下去。那麼你要不要爭一爭?你手下的一幫小弟要不要爭一爭?難道坐以待斃、任人宰割?

  • 9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貪心不足蛇吞象,古代王爺也想進步呀。

    王爺的痛苦

    我們總是說:當一個王爺多麼多麼好,當一個諸侯多麼多麼好,但有一個前提,這個王爺和諸侯一定要不能有任何的野心。

    歷史上王爺或者諸侯他們的權力最高峰,應該是在朱元璋執政時期。當然其他的歷朝歷代也有,如果往前推一直推到春秋戰國的話,那就有點扯犢子了,講那些也沒啥用。

    朱元璋時期給自己的兒子們很大的權力,讓他們可以掌握獨立的軍權,可以去做絕大多數事情,但是我們發現這些王子們仍然不甘心成為王爺,而是想去做一些小動作,想去擴充一下自己的權利。

    不就是報個到嗎?打個電話不就得了,至於這麼費勁。

    至於,而且非常至於,因為報道不是打電話,你需要派專人寫一封書信給皇帝,然後皇帝去問你為什麼要去某個地方,你再解釋,解釋完皇帝再詢問再解釋,這麼來回一折騰6個月就過去了。

    也就是說在明清時期的王爺,絕大多數都是一個鐵籠子裡面的寵物罷了,他們沒有獨立的行使權力,也沒有軍權政權,連話語權都沒有,除了安享晚年就是安享晚年。

    而這樣的王爺,他們從小所接觸到的文化薰陶,所接觸到的知識和普通人是不一樣的,普通人想要過王爺那樣的日子,是因為普通人得不到王爺那樣的日子,對嗎?

    同樣的我們在逆推一下,王爺想要過皇帝那樣的日子,是因為王爺得不到皇帝那樣的日子,對嗎?

    當皇帝豈止是爽

    我們總是說:一個人當了皇帝之後就六親不認了,一個人當了皇帝之後就孤家寡人了,說皇帝怎麼怎麼苦、怎麼怎麼苦,但是大家忽略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皇帝儘管苦,但是它擁有絕對意義上的自主權,只要這個皇帝的權力沒有被架空,普天之下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而這樣的一個獨立自主權對於王爺們來說幾乎是致命的誘惑,再加上大家本是同宗同族,小的時候還一起撒尿和泥放屁崩坑呢,誰怕誰呀?

    你可以當皇帝,為什麼我不能當皇帝呢?於是王爺也開始走向了極端,開始去謀劃一些與叛逆相關的諸多事宜,而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大兵壓境,國內動亂等等等等,簡而言之,王爺想當皇帝,皇帝不想讓王爺當皇帝。

  • 10 # 婉兮歷史

    皇帝,天之驕子被萬萬人尊崇,天下所有臣民都是皇帝的子民,天下所有的一切都是皇帝的,皇帝的話就是聖旨,皇帝想讓誰死誰就必須得死,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與地位,皇帝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妃,少了還可以選秀繼續增加,古代的皇帝都想要長生不老,真活不夠啊,時間真的不夠用啊,普通人想要當皇帝太難了,而王爺作為皇帝的兄弟,同樣是父親的兒子,憑啥你是皇帝我就是王爺呢?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啊,普通人做做皇帝夢也就罷了,但是王爺離皇帝就差一步,甚至有些王爺還有兵權讓王爺不做皇帝太難了,誘惑太大了,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王爺都想要當皇帝,清朝乾隆皇帝的弟弟弘晝就沒有做皇帝的心,並且為了遠離政治還弄出個活出喪的鬧劇,做了整整一輩子的荒唐王爺,這既是智慧也是福氣啊,當然了也有些王爺不是想要造反,但是要是被皇帝動了自己的利益那就另算,明朝時候朱棣就是如此,既然大侄子要撤藩那皇帝的位子就直接搶過來坐坐,朱允炆就這樣下臺了。

    當然了也有一些王爺就想當皇帝,當王爺跟當皇帝能一樣嗎,那也是有天壤之別的啊,明朝時期就有個寧王爺想要造反,還網羅了大量英才,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才子唐伯虎,當然了最後唐伯虎裸奔才躲過一劫這是後話,這個寧王聲勢浩大卻沒想到遇見了心學大家王守仁,一個回合還沒開始的情況之下寧王就投降了,可見造反有風險,謀劃要謹慎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紀伯倫散文詩經典的沙與沫讀後感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