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羅蕭弋

    大呀。

    呂不韋執政期間,秦國對外作戰頻繁,尤其是對三晉展開了猛烈打擊,並且頂住了規模浩大的前241年合縱,奪取了大量領土,殺傷了大量六國有生力量。這段時期攻略的成果為秦王政親政後的統一戰爭大大奠定了基礎。

    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

    呂不韋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

    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

  • 2 # 靜看水

    呂不韋對秦國的統一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政治上幫助異人成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異人的爺爺秦昭王是一個執政50多年的老國王,父親安國君是一個50多歲的老太子,繼承王位之後只怕在位時間也不長,按那時人的平均壽命,50多歲已經是高壽了。安國君有20多個兒子,卻遲遲沒有確立嫡嗣,王室的此種狀況潛伏著極大的不安因素,一旦兒子們為爭奪王位發生爭鬥,將會導致秦國內亂,甚至使秦國形勢發生逆轉。呂不韋透過遊說秦國,打通關節,說動了華陽夫人並由她說服了安國君,確立異人為嫡嗣。呂不韋此舉雖然具有政治投機的目的,但立異人為嫡嗣穩定了秦王室,使秦王去世后王室沒有發生內亂,加之呂不韋以丞相職位輔佐異人,把握朝政,使秦國在秦昭王、安國君死後沒有停步,繼續發展,維持了對東方六國的高壓態勢,加快了統一六國的步伐。

    2.軍事上相比較白起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作戰方針,呂不韋則提出了興”義兵“的思想,什麼是義兵呢,說白了就是不以殺敵人為目的,而以攻城略地為目的。呂不韋當政的十餘年,秦國也沒有在戰爭中進行大規模的屠殺。呂不韋抵檔了5次合縱攻秦中的2次,分別是信陵君的合縱攻秦和龐煖的合圍咸陽。

    3.文化上呂不韋還有組織門客編纂了一部宏偉鉅著《呂氏春秋》,這本書不僅汲取了各個學派的有點,而且也是呂不韋的治國綱領,但是秦始皇嬴政對此書十分排斥,這也就導致了無法看透這本書中所記載的精華部分。

    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極為短命,其實也是因為商鞅那一套為戰爭服務的變法,無法全盤應用於統一後的秦朝,需要變通才能長治久安,而《呂氏春秋》則提出在君主集權下實行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這種思想能極大的緩和治理國家中出現的矛盾,讓百姓獲得休養生息,也更有利於統治,漢出採用的黃老之術與呂氏春秋的思想其實是一致的。

  • 3 # 3D地理視覺

    從地位低下的商人到秦國宰相,無疑,他是一名成功者。

    呂不韋的成功體現在三個方面:地位、功績和影響力。

    首先,我們來談談他的高明之處。

    呂不韋生於公元前292年前後,他是個極為精明的商人,在他26歲時,就已經成為當時身價千金的大商人。

    《漢書·食貨志》: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

    秦漢時期90石夠五口之家一年的生存所需,那時候,一石市場賣價45錢。

    《史記·平淮書》:一黃金一斤。

    當時一斤黃金就可以兌換10000銅錢,而《漢書·文帝紀》提到:

    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

    百金是中等人家十家資產之和,呂不韋憑藉自身的能力,年紀輕輕就身價千金了。

    當時的公子異人在趙國做人質,由於秦趙兩國頻繁交戰,他是屬於那種秦國不疼,趙國不愛的型別。日常出行車馬破舊、也無餘錢,生活極為困窘,不特別說明,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位王子。

    呂不韋偏偏認定這樣沒有前途的王子,是蒙塵的寶珠,先是贈予他自己500金來供他打通關節、人脈。然後自己又花500金買上禮物,前往秦國,為異人鋪路,而呂不韋的身家也就在千金之列,這一次性就投資了1000金,還是一位不被其他人看好的王子。

    這還不算什麼,呂不韋最大的投資是自己的女人趙姬,異人看上她的時候,呂不韋竟然說服自己的女人轉嫁給了異人。趙姬的家庭也不是普通人家,她的孃家是趙國頗有聲望影響力的家族,這就不得不讓人感嘆呂不韋竟然冒著得罪這樣的家族去投資,是怎樣的魄力了。

    《呂不韋列傳》: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後來的事情,也應證了呂不韋的先見之明,異人登基後: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等到秦始皇登基的時候,呂不韋便讓秦始皇對他以“仲父”相稱,在封建社會,這樣僭越禮制的行為,也算頭一份了。

    1、廢除用頭顱記錄戰功授予爵位的形式,減少統一的阻力

    自從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推崇軍功爵制,在戰場上士兵戰鬥力越來越強,堪稱虎狼之師,從偏居一偶,逐漸向中原擴充套件。

    但是,到了戰國末期,六國的實力已經無力獨自與秦國抗爭,戰鬥也由發展轉向了統一的道路。呂不韋當政前,秦國在長平之戰時,一戰坑殺趙軍40萬左右,惹得趙國全體對對秦國死戰不休,邯鄲之圍打了幾年,換了兩次獎領,自身還損失慘重。

    秦國士兵在攻克一地的時候,還有個習慣,就是屠殺平民,然後用他們的頭顱、耳朵充當戰功,這也造成了被佔領地區的激烈抵抗。

    呂不韋上臺後,推行“入於敵之境, 則民知所庇矣, 黔首知不死矣, 至於國邑之交, 不虐五穀, 不掘墳墓, 不伐樹木, 不燒積聚, 不焚 室屋, 不取六畜, 得民虜奉而題歸之, 以彰好惡, 信與民期, 以奪敵資。”

    呂不韋為了學習戰國四君子,也開始用重金招攬六華人才,門下食客多達3000餘人。

    這些人才在呂不韋執政期間提出了許多頗有建樹的謀劃,比如編撰專門的文章規範農業生產、撥出資金規劃全國水利工程建設、用雜家思想綜合法家思想治國等等。

    3、穩定國內局勢,發動對外戰爭

    呂不韋執政期間,數次發動對外戰爭,佔領了大量土地。

    但是,魏國內部議和派卻因此害怕秦國報復,罷免了信陵君,信陵君見此,明白這是魏國氣數已盡,每日沉迷酒色,鬱郁而死。

    信陵君死後,秦軍連下魏國25座城。

    公元前244年,秦王政三年,秦國發生了一場大饑荒,連年乾旱,再加上蝗蟲漫天,死去的百姓、動物導致瘟疫橫行,極大影響了秦國內部的穩定。

    當時的秦始皇年僅16歲,為了救治災害,呂不韋就必須要有錢有糧有人才行,如果單靠政府的話,顯然是不行的。

    秦國什麼人手裡有錢呢?商人。

    秦國什麼人手裡有糧呢?地主。

    呂不韋知道這群人都是平日裡享福慣了,缺乏去戰場建功立業的勇氣,又渴望擁有爵位。但是秦法規定以軍功才能升爵,正常情況下他們哪怕再有財富,社會地位也不會太高,爵位肯定是他們最渴望的東西。

    拿捏住了這群人的弱點之後,呂不韋下令:令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政令一出,富商、地主、世襲小貴族紛紛出錢、出糧、出人,這就算治標了。

    治本是另有他策,呂不韋自有高招,就是前文提到的水利工程和農業規範、科學化教程了。

    所以,我認為呂不韋在事業上是一名成功者,他為秦國的統一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針對秦始皇的問題上,確實是膨脹了,大臣讓君主稱呼自己為“父親”畢竟是太過了。

  • 4 # 遠方的詩2011

    呂不韋對秦朝的天下一統作用還是很大的,大在哪那?大在了讓秦始皇他爹當上太子,後來秦始皇繼位,加上秦始皇確認是歷史上少有的君主就這麼大關注。

    其實沒有他,秦國只要不出昏庸君主,統一全國是早晚的事!

    列為看觀,事情是這樣的,我跟大家講講!

    從前那,也就是自從秦穆公以後啊,秦國就完了一天不如一天,還總內亂,總打敗仗。

    直到秦國秦孝公繼位後,秦孝公是個明主啊,你別看他繼位時歲數不大,但這小夥子有遠見那。一瞅這樣再打下去國家都得滅了,就得上山當土匪了。那時候魏國太強大,天天堵門口欺負他。

    他一尋思拉倒,我得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就秦國。他就開始四處招攬人才,不管你是誰哪華人,只要願意來秦國,是人才就行,來了就給你落地戶口,孩子以後上學啥的能給你辦還給你最好的學區房。這麼地周邊各華人才都來了,秦孝公也是識人那,就任用了衛鞅當總經理實行全方位改革。農業,軍事,晉升,薪酬全方位立體改革!

    衛鞅當總經理,秦孝公也是全方位支援他。就這樣改革二十年後,秦國壯大了,有錢了。開始收復失土。

    後來孝公他兒子繼位那就更了不得任用張儀。國家富強了,軍隊強大了,開始南下巴蜀建立分公司,西北戎狄也收購了,越來越厲害。重要的是他把商鞅殺了,大權一統啊。在他這輩開始稱王了

    後來他兒子武王當幾年老大,自己舉鼎把自己砸死了後來他的弟弟繼位,就是秦昭襄王。

    這小夥子可厲害啊,剛繼位時歲數不大,他媽和他舅說的算,後來他任用範睢當總經理,用白起當總司令。這一下不得了了,白起打仗厲害了,誰也打不過他,長平之戰一下給趙國打不行了。後來要把東西二週滅了,把象徵天下的九鼎搬秦國去了。而且他活的歲數還大,活七十多歲。再他這一代,直接跟其他六國的差距拉大了,其他國家再也追不上他了。

    其實他死後幾十年秦國就統一天下了。那是因為後來幾個秦王都沒當多長時間,他兒子安國君在位三天,他孫子異人在位三年,以後他曾孫嬴政繼位,才有一統天下!

    其實秦國誰當王,只要不太差都能一統天下。呂不韋只是協助異人當了王,這就是是他最大功勞!!!!

  • 5 # 雲端白楊

    後世評價呂不韋,都對其謀略都稱讚不已,認為其是一個老謀深算的奇才,而其就是靠自己的謀略與口才,成就了“奇貨可居”的奇蹟,也正是因為他,才有了嬴政一統天下。

    縱觀戰國七雄爭霸的歷史可以看出,雖然整體上綜合國力的的競爭,但主要是人才的競爭,更是君主的競爭。楚國在楚威王的帶領下,勵精圖治, 使楚國冠絕諸國之首。趙國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推行胡服騎射,迅速使國家強大起來。但這些國家都沒有延續這種強大,在有強力國君去世後,國力就迅速衰退,可以說國家強大與否全系君主的英明與否。秦國在商鞅變法以來,雖然一直奉行《秦律》,推行獎勵耕織和戰鬥的國策,但與歷代沒有出現昏庸無道的君主也有著莫大的關係。而呂不韋更是透過自己的奇謀為秦國延續了這樣的優勢,為秦國迎來了“千古一帝”嬴政。

    呂不韋不僅是謀略家,還是一名優秀政治家,在為相期間,他招攬門客數三千多人,與門客一起編纂了流傳天下的名著《呂氏春秋》。還率兵滅了東西周,攻取了趙國、衛國土地,分別設立了太原郡、東郡,為秦國國土擴張作出了重要貢獻。

  • 6 # 古行生

    從地位低下的商人到秦國宰相,無疑,他是一名成功者。

    呂不韋的成功體現在三個方面:地位、功績和影響力。

    首先,我們來談談他的高明之處。

    呂不韋生於公元前292年前後,他是個極為精明的商人,在他26歲時,就已經成為當時身價千金的大商人。

    《漢書·食貨志》: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

    秦漢時期90石夠五口之家一年的生存所需,那時候,一石市場賣價45錢。

    《史記·平淮書》:一黃金一斤。

    當時一斤黃金就可以兌換10000銅錢,而《漢書·文帝紀》提到:

    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

    百金是中等人家十家資產之和,呂不韋憑藉自身的能力,年紀輕輕就身價千金了。

    當時的公子異人在趙國做人質,由於秦趙兩國頻繁交戰,他是屬於那種秦國不疼,趙國不愛的型別。日常出行車馬破舊、也無餘錢,生活極為困窘,不特別說明,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位王子。

    呂不韋偏偏認定這樣沒有前途的王子,是蒙塵的寶珠,先是贈予他自己500金來供他打通關節、人脈。然後自己又花500金買上禮物,前往秦國,為異人鋪路,而呂不韋的身家也就在千金之列,這一次性就投資了1000金,還是一位不被其他人看好的王子。

    這還不算什麼,呂不韋最大的投資是自己的女人趙姬,異人看上她的時候,呂不韋竟然說服自己的女人轉嫁給了異人。趙姬的家庭也不是普通人家,她的孃家是趙國頗有聲望影響力的家族,這就不得不讓人感嘆呂不韋竟然冒著得罪這樣的家族去投資,是怎樣的魄力了。

    《呂不韋列傳》:趙欲殺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

    後來的事情,也應證了呂不韋的先見之明,異人登基後: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等到秦始皇登基的時候,呂不韋便讓秦始皇對他以“仲父”相稱,在封建社會,這樣僭越禮制的行為,也算頭一份了。

    1、廢除用頭顱記錄戰功授予爵位的形式,減少統一的阻力

    自從商鞅變法以來,秦國推崇軍功爵制,在戰場上士兵戰鬥力越來越強,堪稱虎狼之師,從偏居一偶,逐漸向中原擴充套件。

    但是,到了戰國末期,六國的實力已經無力獨自與秦國抗爭,戰鬥也由發展轉向了統一的道路。呂不韋當政前,秦國在長平之戰時,一戰坑殺趙軍40萬左右,惹得趙國全惹得趙國全體對秦國死戰不休,邯鄲之圍打了幾年,換了兩次獎領,自身還損失慘重。

    秦國士兵在攻克一地的時候,還有個習慣,就是屠殺平民,然後用他們的頭顱、耳朵充當戰功,這也造成了被佔領地區的激烈抵抗。

    呂不韋上臺後,推行“入於敵之境, 則民知所庇矣, 黔首知不死矣, 至於國邑之交, 不虐五穀, 不掘墳墓, 不伐樹木, 不燒積聚, 不焚 室屋, 不取六畜, 得民虜奉而題歸之, 以彰好惡, 信與民期, 以奪敵資。”

    呂不韋為了學習戰國四君子,也開始用重金招攬六華人才,門下食客多達3000餘人。

    這些人才在呂不韋執政期間提出了許多頗有建樹的謀劃,比如編撰專門的文章規範農業生產、撥出資金規劃全國水利工程建設、用雜家思想綜合法家思想治國等等。

    3、穩定國內局勢,發動對外戰爭

    呂不韋執政期間,數次發動對外戰爭,佔領了大量土地。

    但是,魏國內部議和派卻因此害怕秦國報復,罷免了信陵君,信陵君見此,明白這是魏國氣數已盡,每日沉迷酒色,鬱郁而死。

    信陵君死後,秦軍連下魏國25座城。

    公元前244年,秦王政三年,秦國發生了一場大饑荒,連年乾旱,再加上蝗蟲漫天,死去的百姓、動物導致瘟疫橫行,極大影響了秦國內部的穩定。

    當時的秦始皇年僅16歲,為了救治災害,呂不韋就必須要有錢有糧有人才行,如果單靠政府的話,顯然是不行的。

    秦國什麼人手裡有錢呢?商人。

    秦國什麼人手裡有糧呢?地主。

    呂不韋知道這群人都是平日裡享福慣了,缺乏去戰場建功立業的勇氣,又渴望擁有爵位。但是秦法規定以軍功才能升爵,正常情況下他們哪怕再有財富,社會地位也不會太高,爵位肯定是他們最渴望的東西。

    拿捏住了這群人的弱點之後,呂不韋下令:令百姓納粟千石,拜爵一級。

    政令一出,富商、地主、世襲小貴族紛紛出錢、出糧、出人,這就算治標了。

    治本是另有他策,呂不韋自有高招,就是前文提到的水利工程和農業規範、科學化教程了。

    所以,我認為呂不韋在事業上是一名成功者,他為秦國的統一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針對秦始皇的問題上,確實是膨脹了,大臣讓君主稱呼自己為“父親”畢竟是太過了

  • 7 # 四季文史

    呂不韋對秦朝的統一貢獻大嗎?

    秦始皇統一中國,標誌著大一統時代的真正到來。在此之前,秦滅六國,而嬴政能稱王、稱帝,呂不韋在其成長的道路上確實功不可沒,這主要源於他獨特的“政治投資”。中國有句古話叫“無利不起早”,用在呂不韋的身上比較妥帖。我們從三個維度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奇貨可居”的獨特視角 《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賈邯鄲,見(子楚)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奇貨可居”說的是呂不韋覺得質子異人有投資價值,屬於“潛力股”。我們知道,呂不韋是戰國末年衛國著名的投資商人,他經常往來於陽翟和趙國邯鄲城之間,生意做的風生水起,在當時可謂富甲一方了。

    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異人,覺得此人異於常人,便向其他人打聽起來。原來,異人是秦國秦昭襄王之子安國君的兒子。由於異人生母夏姬不得寵,所以在秦趙澠池會盟時,作為質子留在了趙國。呂不韋瞭解了異人的生世以後,嘖嘖稱奇,便喃喃自語道,這奇貨可先囤積起來,日後可做一筆大生意。

    手裡有錢好辦事,呂不韋用錢打通關係,接近異人。最終他結識了監守異人的公孫乾,也見到了異人。一次,三人一起喝酒,席間,呂不韋趁公孫乾離開之際跟異人開始攀談起來。

    呂不韋說,眼看秦王已經老了,太子安國君最寵愛的華陽夫人沒有子嗣,你兄弟20多人也沒有一個得寵,你何不趁此機會回到華陽夫人身邊,認她做母親,那麼你日後就有可能成為太子。異人頗為動心,但苦於自己的身份又身無分文,所以感覺力不從心。呂不韋看出異人的心思,決定慷慨解囊,二人一拍即合。

    經過一番苦心經營和打通人脈,呂不韋先後說通了華陽夫人和王后,最終秦昭襄王決定接贏異人回國。

    二、顛沛流離之後的王者歸來

    呂不韋自有一套經商的頭腦,但其政治鋒芒也不可小覷。在做了這些工作之後,他認為還差點火候,要想獲得一勞永逸的投資回報,他必須還要做點什麼。他想起了自己家裡能歌善舞的趙姬。

    呂不韋在家設豪宴款待異人,期間故意將趙姬引薦給異人。就這樣,趙姬與異人走在了一起。

    為了贏異人能早日歸國,華陽夫人和安國君要求趙國釋放質子異人,但趙國不肯。後來,呂不韋對趙王說其利害,最終趙王答應將異人送還。但因不久後的秦趙戰爭,這件事又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趙兩國發動戰爭時,趙國想處死異人。呂不韋拿出六百兩黃金打通關係,異人和呂不韋才得以逃脫至秦軍大營。此時只剩下趙姬和剛出生的嬴政留在趙國,命懸一線。因得知趙姬是趙國富豪人家的女兒,最終才保住了性命。嬴政和母親這一待就是八年。

    再說異人回到秦國以後,華陽夫人認異人為子,並更名為楚。公元前251年秦昭王去世,安國君繼位,不久就立子楚(異人)為太子。此後趙國送回趙姬和嬴政。

    安國君繼承王位一年多就駕崩了,子楚繼承秦王位,是為秦莊襄王,封華陽夫人為太后,封生母夏姬為夏太后。公元前249年,封呂不韋為秦國丞相。

    然而秦莊襄王僅在位兩年也就死去了,13歲的嬴政被擁立為秦王。由於嬴政年少,便拜丞相呂不韋為仲父。此後,秦國的朝政一度由呂不韋把持,一時間他權傾朝野。

    三、禍亂宮闈,呂不韋飲鴆身亡

    嬴政能順利當上秦王,呂不韋確實功不可沒。其獨特的商業頭腦,使得自己名利雙收。此時的呂不韋已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最終一世英名,還是栽在了女人手裡。

    秦王嬴政雖是少年成王,但他不是普通人,而是日後的始皇帝,所以也許是骨子裡流淌的帝王將相的血脈,對一些事情的看法頗具格局。那麼呂不韋到底是怎樣一步步走上絕路的呢。

    我們知道,趙姬本是呂不韋的姬妾,而在這個時候,兩人私交甚密,舊情復燃。即便趙姬跟呂不韋偽裝的再好,但天底下豈有不透風的牆,隨著嬴政的慢慢成長,他已經覺察到自己的母親和呂不韋的種種不堪。

    呂不韋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現在的角色是幼王母的情人,他也認為長此下去一定會招致殺身之禍。所以他在舉薦門客嫪毐給趙姬之後,便想安然脫身。公元前238年,種種事情敗露之後,秦王誅殺了嫪毐三族,同時遷怒於呂不韋,本想親自殺之,但考慮到他侍奉先王有功,加上許多大臣的辯護,最終只免去了呂不韋的丞相之職。此後一年多,呂不韋終因秦王威逼,而飲鴆自殺。

    呂不韋的一生確實令人稱奇,放在今天就是一個成功的商業巨頭,他的經濟思維裡裹挾著政治思想,這足以讓他在官場和商業領域縱橫捭闔。但或許是聰明一時糊塗一世,對於自己的政治角色,呂不韋沒有拿捏得當,雖然有功於秦王,但卻走進死穴,以至於居功自傲、欺主年少、目無皇權。自古君要臣死臣就得死,哪怕你有居偉之功,也難抵皇帝的一根手指頭。但不得不承認,正是由於呂不韋,才加速了秦朝的大一統。

  • 8 # 子曰歷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就必須瞭解呂不韋在秦國做了哪些事情?

    呂不韋本為衛國陽翟人,早年間於各地間行商,途經趙國邯鄲時與一人相識,當時的異人還只是秦國諸多王孫中不起眼的一位,要不然也不會被打發到趙國做人質。

    要知道當時王族做人質也是有區分的,抱大腿的人質一般都是太子或者嫡子,而以當時秦國之強大,送往比之弱小的趙國做人質的必然是王室中最沒有勢力的,即使如此呂不韋仍然一眼相中了異人的潛力,可謂是眼光毒辣。

    我們知道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不僅依靠完善的制度改革,還有一點便是數代秦王的韜略起作用。

    呂不韋對秦國的第一大功勞便是讓秦國王位順利過渡:

    在奮六世之餘烈的前提下,很多人都會忽略秦國王位繼承的危局,在孝公繼位以前,秦國便經歷厲公、燥公、簡公、出公之亂,致使秦國只能龜縮在西邊舔舐傷口無法東出。

    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

    即使昭襄王的繼位後也面臨著公子壯的威脅,在局勢穩定後才被魏冉消滅。而到昭襄王晚年時期,作為王位繼承人的贏柱已然擁有20多名子嗣,異人只是其中一位。

    可以想象,若不是呂不韋奔襲千里,身負千金以一己之力說服華陽夫人認異人為嫡子,可以預見的情況便是贏柱在三天守孝期內突然病的情況下,那二十多位子嗣為了王位會爆發何等慘烈的鬥爭,而山東六國又如何會放過如此良機。

    呂不韋的出現成功解決了孝文王贏柱守孝暴斃後無嫡子繼位的危局,此乃第一功。

    呂不韋對秦國第二功便是廣納賢才:

    戰國時期,身處高位之人都有招攬門客的習慣,呂不韋亦然。我們都聽過一字千金的故事,呂不韋率領門客編撰《呂氏春秋》,佈告天下,若有人可刪改其中一字者賞千金。呂不韋用他的商人營銷手段,迅速吸引了天下諸多文人學術的目光。

    在高額的賞金下,諸多人才紛紛湧入秦國,在充實自己門客隊伍的同時,也在充實著秦國的人才庫,為秦國的統一之路貢獻人才。

    如本為布衣的李斯在入秦後,便因為呂不韋的舉薦很快在秦國官場中立足,更得到了面見始皇帝的機會從而呈言納諫。就連十二歲的甘羅同樣是得到呂不韋的舉薦得以出使趙國獲得河間五城之地。

    因此在史記中我們能看到太史公對呂不韋有這樣一段評價:

    招致賓客,欲以並天下。

    呂不韋的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秦國統一做著準備。而且呂不韋在對待昭襄王來臣的態度上也值得稱讚。

    但凡繼位年幼者,都容易發生主少國疑的動盪局面,因此呂不韋友善對待蒙驁、王齕並委以重任,其各自家族在秦統一戰爭中皆是必不可少的助力,而這些都離不開呂不韋的努力。

    呂不韋對秦國第三功便是富國強兵:

    始皇帝固然雄韜偉略,但繼位時也不過十三歲的小孩,在親政之前,秦國的內政軍事統統歸於呂不韋掌管。

    現在很多人都存在這樣一個觀點,若昭襄王多活幾年,恐怕自己就能統一六國。其實不然,在昭襄王執政期間,秦國對外攻伐無數。長平之戰後,雖然將趙國的脊樑打斷,但損失20萬軍馬的秦國也不好受,經濟虛彌國力空虛。

    以至於在魏無忌合縱五國之兵之際,秦軍連藩戰敗避守函谷關不出,在利用魏安王對魏無忌的猜忌之心的情況下果斷實施反間計才得以迫退五國之兵,使得秦國得到喘息之機。

    在這同時呂不韋的主張興修水利、大力發展農耕,使得境內安穩,經濟迅速恢復,為始皇帝親政後能夠迅速兼併六國奠定強有力的經濟基礎。

    結語:

    在始皇帝親政前,秦國的軍政一直由呂不韋把控,在政治上,維繫了秦國統治秩序的穩定;軍事上攻滅東周公國,大敗三晉打擊六國最後一次合縱;經濟上恢復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內虛;思想上《呂氏春秋》倡導的大一統學說為秦國後續統一之路奠定思想基礎,可以說秦國能在嬴政手上統一,呂不韋居功至偉。

  • 9 # 歷史的寶庫

    扶立秦莊襄王(異人),為其子(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奠定了基礎。呂不韋在趙國邯鄲做生意時,結識了在趙國為質的異人,並決定對其政治投資,和他結成政治同盟,助其逃回秦國,後又出資為異人繼位鋪路,勸說安國君(異人父)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將異人收為義子,並改名子楚。在秦孝文王暴斃後,扶立子楚繼位,為秦莊襄王。而他正是嬴政的父親。間接上,也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做出了貢獻。 幫助秦莊襄王滅掉東周,為秦統一創造條件。子楚即位後,呂不韋為相,在此期間,大大增強了秦國國力,最終覆滅東周,結束了周王朝的統治,促使天下實現了真正的分裂。為強大的秦國實現統一,消滅六國,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穩定國內局勢,對外發動戰爭。呂不韋為相期間,大力發展秦國經濟,增強軍事實力,同時採取對外攻伐的策略,極大消耗六國國力,為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做了一定的準備。

    主持編纂《呂氏春秋》,為秦在文化上的統一起到促進作用。《呂氏春秋》彙集先秦各派學說,雜糅一家。為秦在文化上和意識形態領域的統一,起到了一定作用。綜合來說,呂不韋不僅對秦國貢獻巨大,而且對後世也有較大影響。

  • 10 # 照鑑歷史

    呂不韋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要評價他,就不能片面評價,個人認為並非用好人壞人來衡量,而且個人認為對秦國貢獻最大,為什麼呢?如果沒有他,至少秦始皇沒有那麼容易坐上王座,可以說他是秦始皇的伯樂,沒有秦始皇的話,後面的統一六國也就懸了,所以呂不韋對秦朝的統一貢獻,我認為最大,下面看我慢慢分析。

    先說說呂不韋的黑點,歷史上很多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都有黑點,這不奇怪,而呂不韋的黑點卻是有些稱奇,而且大家在評價呂不韋的時候,就只是評價他的黑點,而不是對其整體評價,他的黑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在講究身份的時代,出生於名分最低的商賈之家相邦合法性問題奇貨可居,政治投機獻出自己小妾,色誘君主淫亂後宮獻嫪毐禍亂宮闈

    整個《呂不韋列傳》就是講的是呂不韋個人的政治投機和秦朝的政治鬥爭,無論什麼時代的書評,都會把這部列傳說成太史公對秦國宮廷的滿懷憎惡和輕蔑而描繪出的一幅群醜圖,這把呂不韋作為一個政客的形象,可以說是鐵板釘釘的醜惡。

    就在這些醜惡的背後,卻能顯示出呂不韋過人的才智和謀略。

    1.眼光極好的天才投機者,執行力超強的執行者

    呂不韋奇貨可居的故事,正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破落公子哥贏異人爹不疼,媽不愛,扔在趙國,在諸多王孫中,繼承王位他根本排不上名次,呂不韋居然發現了秦國的政治漏洞,認為異人有政治潛力,在他一系列的運作中,最後居然就把異人拉到的繼承人的身份,而這個漏洞在當時沒有人看出來,也就呂不韋看出來了,這需要多高的眼光,謀略和執行力,就是在操作過程中,以呂不韋低賤商人的身份,也是風險極大,失敗率極高,幾乎是不可操作的行動,然而卻讓他給做到了,這是傳奇,可以稱做奇人異事了。這種事不是天才能人,是做不到的

    2. 天才政治家

    呂不韋當了秦國相邦後,並不是開始腐化而吃喝玩樂起來了,而是真開始起了他的政治生涯,真以相邦的身份,為秦國謀事,這點以商賈出生的呂不韋來說,可以說是眼界極高了;然而他做相邦,在七國政治家中,他也算是政治精英了,能把秦國治理的井井有條,大大優於其他的幾個國家的統治者,從商人到相邦這個轉換,如果說不是一個政治天才,極有政治天賦,又如何能做到?

    說到呂不韋的貢獻,主要有一下幾點:

    滅東周開疆拓土,奪取韓趙魏大量城池,使秦國成功分割東方六國為南北部分,為統一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加強基礎建設,興建鄭國渠等水利工程,促進秦國農業生產。招門客,為秦國儲備人才編修《呂氏春秋》,為執政提供理論基礎

    在呂不韋執政期間,其實是做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不但是內政實力大增,而對6國不斷用兵,大大削弱了六國實力,秦國綜合有了很大提升,為嬴政統一全國做了充分的準備。他所作的這些貢獻,不斷對秦國貢獻極大,其實對後世的中國貢獻也極大。

    這裡我對呂不韋有兩個觀點:

    第一,呂不韋是戰國時期,養門客水準最高的一位。

    戰國養士成風,最著名的要屬於戰國四公子了,他們對於養士的故事有很多。這裡就不多說了,不過我認為,這些養士的品味和水準都沒有呂不韋高。

    呂不韋在養門客這件事上,是在戰國時期品味最高,水準最好的一位了。首先,呂不韋的門客中出了一位頂級人才:李斯。李斯在秦國嬴政當政的時代,為秦國統一戰爭和後來統一文化的過程中,做了極大的貢獻,對秦國影響力巨大;其次呂不韋集結了他的門客,一起編纂了《呂氏春秋》,為他在秦國執政做了理論基礎,而《呂氏春秋》在後世中國文化思想上也是有極大的影響力。最後,呂不韋養門客和別的人養門客的目的完全不同,別人養門客是為自己服務的,而呂不韋養門客是真為秦國儲備人才的,這從前面兩點就能看出。

    當然,嫪毐也是呂不韋的門客,這點黑還是要算在呂不韋頭上。

    第二,《呂氏春秋》影響力巨大,甚至改變了司馬遷對呂不韋的看法

    雖然是門客撰寫,呂不韋編修。但是呂不韋畢竟是全文抄寫過的人,他不搞低階趣味,反而去搞學術,這不但顯示呂不韋那與眾不同的眼光和品味,還說明了呂不韋高超的文化水平和學術水平。要知道,現在做一個學術編輯也是一門很難的作業,更何況當時寫作條件極差,連紙都沒有。

    《呂氏春秋》對後世文化思想世界是非常有影響力的。具體內容我就不說了,只是想談談這部書在司馬遷心目中的地位。

    司馬遷對於呂不韋似乎有兩個截然不同的看法。他為呂不韋單獨列傳,這說明了呂不韋的影響力巨大,然而全篇確實描寫這呂不韋這個人的不堪和醜惡。只是全篇最後一句卻十分曖昧,值得玩味:

    孔子之所謂“聞”者,其呂子乎?

    表面上說呂不韋是是“聞”者,也就是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卻做道德敗壞的事情,或者說騙取名望者。然而整片文章都在用“不韋”,卻在最後用“呂子”這個稱謂? 當仲尼稱孔子時,不韋稱呂子。這裡似乎是司馬遷把孔子和呂子作為同一類人並一起尊敬。

    當你讀過《報任安書》之後,你的確會發現,司馬遷是把孔子和呂不韋一起作為古之聖賢,併為自己的勵志的偶像的。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

    這裡,司馬遷把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孫臏,呂不韋和韓非一起並列,稱之為聖賢。他能把呂不韋寫得如此不堪,卻把他放到這段排比句中,實屬格格不入,甚是奇怪。而且當呂子稱不韋的時候,孔子稱仲尼,可見是把呂不韋和孔子一起作為古之聖賢的。也可見司馬遷對呂不韋的看法是分裂的。

    其實我覺得司馬遷的確是分裂得看待呂不韋這個人的,他把呂不韋本人,作為醜惡政治家的呂不韋寫入了呂不韋列傳;而把這個受盡挫折的而寫《呂氏春秋》的文化人呂不韋寫入了報任安書,來激勵自己發奮,完成這部《史記》。由此可見,《呂氏春秋》在司馬遷眼裡是古之先賢呂不韋的著作。也從側面寫了《呂氏春秋》作為一部文化思想著作,對漢代的影響力。(當然,我覺得司馬遷對呂不韋的好感也就僅限於《呂氏春秋》了。)

    所以如何評價呂不韋,我覺得就不應該是整體評價他,或從傳統來說他黑點多,就評價他的黑點;反而應該把呂不韋一分為二的評價,一個是政治道德敗壞,政治手腕高明,政治謀略弔詭的政治投機商呂不韋;一個是對歷史的貢獻巨大,也對文化思想貢獻巨大的古之聖賢的呂不韋。當然這兩個形象差距是非常巨大的,確實是放在同一人身上一個複雜矛盾體。

    當然如果非要整體評價,我的評價是:有政治野心,也有政治理想,但可以道貌岸然,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政治手腕高超,能力超群的政治天才,同時是有個人魅力,政治聲望良好,對人才和文化有著很高品味,對秦國貢獻超群,以及對後世文化思想有巨大影響力的傳奇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語言編寫程式,找出一個二維陣列中的鞍點,即該位置上的元素在該行上最大,在該列上最小,也有可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