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茗史館
-
2 # 戰情解碼
“脫髮謝頂”絕對是許多男人的一大苦惱,尤其在非常看重頭髮的古代更是要了人命。清代更是比較特殊,清政府出於政治的原因對髮式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不滿足要求的人可能會要掉腦袋的,那脫髮會不會影響清朝人留辮子呢?他們又如何應對脫髮的麻煩呢?
首先,我個人認為脫髮並不會影響清朝人留辮子。大家可以看看上圖,儘管清朝的辮子由鼠尾辮變成了牛尾辮,但總的來看,梳辮子用的都是腦袋後半部分的頭髮,所以說謝頂對清朝人留頭髮影響並不是很大。
可萬一要是脫髮太嚴重,滿腦袋的頭髮都要掉光了怎麼辦呢?額,如果你非得這麼較真的話,也不是沒有辦法,接下來我簡單談談古人理論上會採取的辦法。
假髮假髮這東西可不是現代人發明的,它在中國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周禮》、《左傳》、《詩經》等典籍中都曾有過相關記載,不過那時候一般作為裝飾品使用。不過歷史上也有藉助假髮以求美觀的記載,如《莊子》中就有“禿而施髢“的記載,其中髢就是指的假髮。所以說大家就不要擔心這個問題了,清朝人完全可以弄個假髮戴上。
帽子如果實在不想戴假髮,那也可以整個帽子戴戴。看過清劇的朋友都知道,電視劇中的演員經常會戴一種特別的小圓帽。這種帽子叫做瓜皮帽,它在清代十分流行,所以清朝人完全可以戴一頂帽子遮住頭頂,至於辮子細一點就細一點吧,畢竟還沒聽說清政府對辮子的粗細也有要求。
文 by 歷史文齋
-
3 # 錢品聚
很簡單,古人其實也是講道理的,你非得讓他留辮子,可有的人就是遺傳地中海,到了中年就禿頂,那就只能稍微放寬,改用別的辦法彌補。
比如說戴帽,就像我們看到的很多清朝影視劇一樣,當時沒頭髮,或者頭髮少的人,一般會選擇戴一頂“瓜皮帽”,以便把頭頂給遮住,在後腦勺露出一小撮辮子。
像下圖這種瓜皮帽,在清朝簡直不要太常見。
還有一種,就是:禿而施髢(dí)。
說直白點,就是戴假髮。
《莊子·天地》有載:“ 有虞氏之藥瘍也,禿而施髢,病而求醫。”
所謂“髢”,就是長而多的毛,而這種毛髮一般是人工接長,所以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掌握製造假髮的技術了,用其他人的毛髮製作成假髮,賣給那些禿頂的人,以備裝扮。
包括《左傳·哀十七年》也曾記載:“初,公自城上見已氏之妻發美,使髡之,以為呂姜髢。”
這個講的就是衛莊公的故事,他看到戎州己氏的妻子頭髮很漂亮,於是剪下來製作成假髮,給自己的妻子呂姜使用。
所以古人其實在很早就有了製作假髮的技術,因此到了清朝更不稀奇,頭髮稀少,甚至是禿頂的人,就可以選擇購買假髮,也就是前文所說的“施髢”,來遮掩自己的禿頂,並蓄出一條辮子,以便應對當時清朝對於蓄留辮子的要求。
另外再補充一點:歷史上清朝的辮式其實很多樣,有名為“金錢鼠尾”的,也有“陰陽頭”以及晚清時期的“豬尾辮”,金錢鼠尾就是留的髮辮要比小拇指還細,要能穿過銅錢的方孔才算合格,前額就只是光頭。
所以清朝對於蓄辮的要求,不同時期的規定變化較大,粗細也各不相同。
————————
-
4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滿清入關,奪取了中原的花花江山,清政府下了一條命令,讓所有人都必須按照滿人的風俗,留辮子。為了達成這個目的,還下了“留髮不留頭”的嚴令,凡是不留辮子的,全部殺掉,這樣一來,那些光頭和禿頂的人該怎麼辦呢?
其實,清軍在入關前,在遼東地區,對俘虜的漢人和投降的明軍將士,都是必須要剃髮的,否則也是要致以重罪的。等到清軍入關後,多爾袞在1644年五月,第一次釋出剃髮令,就受到激烈的抵抗。由於當時滿清入關不久,根基還沒有穩固,於是只得暫緩執行。
1645年,清軍拿下江南,基本控制全國的大部分割槽域,這時又再次通告全國軍民剃髮,並且限令十日內完成,違令者死。這一次同樣引起了激烈的反抗,常熟、崇明島、江陰、吳江、揚州、嘉定等地區紛紛爆發反抗,這次滿清對反抗百姓沒有絲毫手軟,導致上百萬人被屠殺。據記載,僅揚州一地,就有八十萬人被殺。
滿清之所以要強制漢人改變習俗,就是因為天下漢人多而滿人少,怕漢人心懷漢嗣,把自己視為異類。換句話說,就是怕漢人群起反抗,用剃髮來動搖他們的民族信仰,摧毀他們的反抗意志。同時,留辮子,也是滿清統治者用來衡量漢人是否真的順從滿人的統治。
因此剃髮令並不是針對所有人的。主要針對的就是漢人的成年男子,當時有些人並不在剃髮令之列,一是出家人,比如和尚和道士。二是婦女和兒童。三是一些極個別的少數民族,人少勢單,不構成威脅,尊舊俗的傳統又很重的。四是北韓等藩屬國,也是對中原王朝沒有什麼影響力的,不在此列。而剃頭令也並不是讓人們必須留辮子,主要是禁止留前朝髮型。至於禿頭和掉髮的,本來就不是明朝的髮型,因此也就不在被禁之列,沒有什麼問題(jl)。
-
5 # 搞史人
清朝統治中國後,滿族統治者要求所有漢人都要穿滿族服裝,戴滿族帽子。他們還發布了剃頭令,凡是漢族男子必須剃滿族人的髮型,留滿族人的辮子。如果漢人堅持不改頭換面,要麼被殺,要麼被流放到邊疆。
由於漢人深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思想影響,起初沒有多少漢人願意剃頭,但清朝政府頒佈了嚴厲的剃頭令。如果他們不執行剃頭令,就形同死罪!許多漢人不得不履行剃頭留辮子的命令。
好多人會說,如果那時候的光頭和禿頭的男人因為沒有頭髮,而留不了辮子,他們這算違法嗎?會不會被殺頭呢?
讓我們先來談談清代各個階段的髮型。在清朝初期,頭髮的數量非常少。除了頭頂和後腦勺的一小部分頭髮紮成辮子外,其餘的頭髮都被剃掉了,給人一種奇怪的感覺。
到了清朝中期,只有頭頂有點頭髮,但比清朝早期的髮量略多一點,但是辮子較長。在晚清時期,大家可以參考下現在拍的清宮劇,男子都是剃掉了前半部分的頭髮,在後腦勺上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
為什麼要剃頭,留辮子?清朝統治者希望透過剃頭來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防止滿族被漢人同化,讓漢人習慣滿族的髮型。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號召人們剪掉辮子,大街上又開始有人排隊剪辮子。
清朝剛滅亡後,大多數男人還是不敢剪掉他們的辮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害怕在剪掉辮子後被政府殺頭。這表明,“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統治理念對漢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禿頭和光頭沒有髮量扎辮子,他們會被砍頭嗎?在清朝,每個男人都要扎辮子。對於禿頭男人,只要他們不掉光所有的頭髮,他們會把兩邊的頭髮都剃光,然後留一把頭髮編成辮子。至於光頭,那就沒辦法了,你不能因為一個人沒有頭髮就殺了他,所以光頭是壓力最小的。
一直到清朝中後期,即使是皇帝也經常穿著明朝的漢服,讓外國畫師給他們畫像,如雍正和乾隆皇帝。從那以後,剃頭令開始變得越來越放鬆。
在太平天國運動後,男人逐漸開始留頭髮了,男人髮量越多,就代表清朝滿族的統治力量就越弱。
-
6 # 雋書
人隨著年紀越來越大,頭髮就會越來越少,辮子也就越來越短,短到後來無法下垂有點上翹了,人也就快不行了。所以有老話把人死了叫做“翹辮子”,就是這麼來的。
-
7 # 銀湖豪宅部劉強
不明白野豬皮民俗為什麼要留辯子?金錢鼠尾,怪異髮型,網上找到的理由說方便在野外睡覺,可以把辮子盤下來當枕頭——瞎子還是傻子?
-
8 # 歷來現實
當代男人女人都愛美。愛之甚,甚至將美愛成了一種流行文化。不僅要在穿衣妝容上講究,手上要有物件,脖子上要有飾品。
這一點和百年前的貴族地主倒有一點相似。不過那個時候他們只是為了拽,所以戴的金銀飾品都是越粗越大越好。到了今天,人們對飾品的要求是小巧精緻,大方又不俗氣,更接近藝術品。
把話題轉回來,隨著技術的發展,現在的人們愛美不僅停留在外在的衣物飾品了,如果對老天爺給的這張臉不滿意都能想辦法讓它變得更順眼。而且就目前來說,這已經不是一件難事了。
我自己有時候也窮講究,但是我不是什麼地主貴族、富甲大戶。我的講究也就是把自己收拾的利落板正一點,出去見人不會被說邋遢。但是和很多愛美人士一樣,我會注意自己的髮型。
出去見人總不能讓頭髮亂的像窩草吧。而且對於現在一些注重外表的型男靚女來說,髮型是很重要的。掌握一個好髮型效果簡直可以像是換張臉。
為什麼特地提到頭髮呢?這次我們的問題就與此有關。
假如一個國家的人都留同一個髮型,那會是怎樣呢? 為什麼一整個國家的人要統一發型?是特殊時期的必要需求嗎?很多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個國家就是咱們自己,只不過時期是在清朝。這個朝代除去遊牧民族,滿人,曾經的繁榮,可悲的腐朽,以及最後一箇舊王朝這些標籤之外,有一個與過去王朝都不同的特點,那就是統一發型。
就算大家沒有在史書中見到過直接的記錄,在各種影視劇中估計也會見過這種髮型。
前面是光頭,後半邊的頭髮擰成一個辮子,一直耷拉老長,看上去說不出的滑稽,讓當時的友邦很驚詫。
其實這種髮型對於滿清民族來說有一定的益處。因為他們在打獵和作戰時,如果不扎辮子,一旦遇到風可能就會被頭髮遮住眼睛。如果放跑獵物還事小,但要是被從敵人鑽了空子,那後果就嚴重了。而且這和他們生活的環境也有關,有很強的合理性,下面我們再細講。
總之為配合他們的生活習慣,才出現這個奇怪的髮型。 建立清朝後,滿人入主中原,已經不需要再適應環境,為何還要留辮?並且強迫漢人留辮?
用稍微專業一點的話來說,滿人在自己地盤保持這個髮型是為適應自然,將環境的劣勢化為優勢。除去作戰的要求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們生存的地方比較寒冷,一般都戴帽為頭部保暖。
但是也正因寒冷,一旦頭上出汗,冷下來之後頭髮互相黏連,也會粘住帽子,很不方便。為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選擇將頭髮剃掉。但是在建立政權並進入中原之後,這種自然需求就變成社會需求,或者說是政治需求了。
之前的少數民族為擊敗漢族政權曾經嘗試漢化。而滿人為樹立自己權威,穩固政權,強行讓漢人留辮則是一種滿化的體現。
也正是因為它有這種政治意義,因此在當初才會對不剪髮留辮者殺一儆百。
必須所有人都要留辮嗎?那那些天生沒有頭髮或頭髮稀少的怎麼辦?當初由順治帝起的剃髮令由一開始只是一個命令,後來幾乎演化成了一場革命。因為初期違抗者很多,他們不得不殺一些,來警示那些有心抵抗剃髮的人。但是事情已經到這一步,他們肯定會對一些特殊情況有考慮。
比如一下天生沒有頭髮或者是謝頂的人,以及和尚和其他不留頭髮的出家人。他們對這種特殊情況的辦法分為三種。
第一種針對有頭髮但是稀少的人,能綁辮子就綁一個,不論大小,只要有個樣就行。一般的脫髮都是從頭頂心開始,腦後多多少少都還是有些殘餘,符合第1代金錢鼠尾辮的造型標準,這就夠用,實在綁不上,就要到官府說明情況,還要有證明人證實。
第二種,脫髮謝頂,沒頭髮的人,這種情況直接參考上面的第二種,也就是到官府說明,向官府報備。一個人口說無憑,往往還要找到誠實的鄉人,或醫生,為你作出書面證明。
而對於和尚和其他出家人來說,他們不屬於剃髮的範圍。當時還有一句話專門提及,叫“儒從僧不從”。說的就是和尚不用考慮,可以保持光頭的原狀。
-
9 # 文化星河
清朝統治者對於髮型的嚴格規定的。對於禿頂的人來說,只要你有頭髮,那就要編成辮子,實在不行的話,還可以買個假辮子應付一下。但對於那些“寸草不生”的人來說,就必須去當地官府報備自己的情況,自己一個人還不行,還必須找幾個當地相對有名的人,一起證明自己是個禿子。
-
10 # 使用者694482678318056
清代男子必須留辮,當時有個口號叫留髮不留頭,要反清就留全發,要歸順就剃頭,不管留髮不留髮,最尷尬的莫過於題主所說的禿頭。
其實據說前期時候禿頭去當地政府報備就行了,二呢,那時候其實也有假辮子,或者偽裝的辮子,清軍不過是前期管理比較嚴格,後期慢慢管理就鬆了,畢竟也曾推崇滿漢一家,從最初的鼠尾辮到後期的半月辮就能看出來了。
當然任何時期總有那麼幾個倒黴的,據傳清前期還真有這麼個倒黴的,順治朝時有一個前明萬曆朝進士名叫陳奇瑜,老年在太原賦閒的他卻因為禿頂沒有辮子被當地的漢人地方官判了死刑。
-
11 # 葉飄刀
清朝不是一律留辮子的
清朝並非一律要求留辮子,其實除了滿族人之外,也就是強迫漢人留辮子而已,其他的少數民族,比如壯族、苗族這些是不需要留辮子的。
而且有宗教信仰的一些是不用留辮子的。
比如和尚,這個是禿頂,不用留辮子。
道士,道士頭上都是髮髻,也不用留辮子。
-
12 # 青書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清朝早期的主流髮型叫做“金錢鼠尾”,即頭頂只需要留一小撮金錢大小的頭髮,紮成小辮即可。到了後來,留頭髮的面積越來越大,形成了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半頭秀髮的造型。
再來說說禿頂。禿頂分很多種,主席型、委座型、地中海、鬼剃頭等等,這些造型都不影響扎辮子,甚至比不禿頂的人打理起髮型來要方便省事兒。
全方位無死角的禿頂,即便是在今天,也是極其少見,屬於現象級的存在。
這類人就要用到假髮。
其實華人使用假髮的歷史非常悠久。東漢權臣梁冀,他的夫人孫壽,不僅是貓步的發明者,而且還是美容美髮行業的先驅,她創造了一種風靡了六七百年的髮型,叫做墮馬髻。袁紹的兒媳後來成為曹操兒媳的甄宓,發明了另一種新奇的造型,叫做靈蛇髻,也是風靡一時。
這兩種髮型,都不是一般髮量的人能駕馭的。上述兩位夫人可能頭髮比較多,能夠駕馭這些髮型,但大多數女人是沒有這個條件的。那時候又沒有錫紙和髮蠟,大家要想跟上潮流節奏,就只能在自己的頭髮中摻入假髮。
男人也是一樣,髮量不足時摻些假髮。
說到清朝,有一種瓜皮帽,專門禿頂人士設計,帽子後面自帶一條大辮子,魯迅先生在《阿Q正傳》裡邊就提到過。據說前清時候,有的和尚不守清規,常常會戴這樣一頂帽子,化妝體察風情。
還有的人頭髮稀少的,會在編辮子的時候摻入黑線或者買來的頭髮,使其顯得粗一些。
總而言之,辦法總是有的,頭髮不夠,假髮來湊。
-
13 # 紫蘇大蒜
清朝的男士都扎大辮子,是一個朝代有特殊的原因,一旦你剪了頭髮就是一個罪人,半夜睡覺把辮子壓在頭下,怕別人把他剪了,那時幾何看不到有脫髮和謝頂的男人,洗頭養髮都是用樹葉泡出來的水洗,在廣西還有保成樹葉洗頭,偶爾有脫髮者就不在出門,所以是看不到有脫髮的男人。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在滿清軍隊入關之後,一開始並沒有頒佈《剃髮令》,直到攻陷南京、蘇州、杭州之後,清政府認為大局已定,這才頒佈了《剃髮令》,更是實行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而更嚴重的時期更是實行“剃髮不如式者亦斬”的政策,也就是說剃髮不標準的也要殺頭。那麼脫髮謝頂的人該怎麼辦呢?其實也並非沒有辦法。
先來說說清朝髮型的變化清朝時期的男子髮式其實是經歷了數次變化的,清朝初期的被稱作“金錢鼠尾”,清朝中期則開始流行“豬尾”,直到清朝末年才開始演變為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陰陽頭”。簡單說一下各種髮式的標準吧。
清朝初期:大部分頭髮全部剃掉,只在腦後小指粗細的一綹,擰成繩索一樣下垂,由於蓄髮面積只有一枚金錢大小,像老鼠尾巴一樣,所以這樣的髮式被稱為金錢鼠尾式(如下圖)。但由於全國各地經常因剃髮引發起義,因此蓄髮部位逐漸從腦後移動到了頭頂,但仍然只有細細的一綹。
清朝中期:在經歷了長期的鬥爭之後,從嘉慶出錢開始,髮式又發生了變化。此時蓄髮的部位仍然在頭頂,但蓄髮面積卻大肆擴大,遠遠不止於一個金錢大,相當於掌心的面積。這個髮式也被稱為“豬尾”。(如下圖)
清朝後期:嘉慶以後的男子髮式再次發生變化,蓄髮面積越來越大,逐漸演變為了我們現在經常在電視上看到的“陰陽頭”。(如下圖)
脫髮謝頂該怎麼辦首先,辮子需要的頭髮並不多。從上面清朝髮式的變化我們便可以簡單的得出結論,在清朝前中期,脫髮謝頂的人其實不用擔心,因為蓄髮面積很小,即使脫髮謝頂也不至於整個腦袋都脫光,留下一小撮頭髮還是很簡單的,足夠留一個小辮子了。即使到了清後期,你留一個小辮子估計也沒人會說什麼,畢竟這是曾經流行過的髮式。
其次,脫髮謝頂不至於影響到腦後。脫髮謝頂的人基本上都是前額和頭頂脫髮比較嚴重,而腦後一般相對較為安全,從清朝的髮式來看,蓄髮部位主要集中在頭頂和腦後。所以,脫髮謝頂其實並不是很影響留辮子。
最後,實在不行可以戴假辮子。如果脫髮實在很嚴重,滿腦袋的掉頭髮,當時的商人已經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清朝時期便已經出現了製作假髮辮的商人。如果脫髮實在嚴重,戴假辮子也是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