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惑閒談
-
2 # 錢錢他爹
項羽和劉邦的楚漢歷時四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劉邦可謂十打九輸,彭城之戰更是輸的慘不忍睹。56萬諸侯聯軍被3萬項羽鐵騎吊打。十多萬聯軍直接被斬殺。項羽的鐵騎驅趕聯軍到濉水,聯軍潰退跳入濉水溺亡者不計其數,濉水竟被阻塞斷流。劉邦本人要不是有大風相助,估計也會被生擒。
彭城之戰輸得慘不忍睹,劉邦56萬軍隊,他只帶著10多個人逃跑了。吃如此大的敗仗都沒有壓垮劉邦,可見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多大強。楚漢之爭,劉邦被項羽追著打,逃跑過好幾次,可以說在逃跑這方面劉邦是老司機了。或許是每次都吃敗仗,吃多敗仗劉邦就覺得習慣了。項羽就不一樣了,可以說是天子嬌子。出道以來可以說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從來沒有吃過敗仗的時候,在垓下被圍,四面楚歌,虞姬為免除霸王牽掛自刎,在重重打擊之下,項羽的內心瞬間崩潰。項羽一個戰場上大師級的人物被一個都不知道做了自己多少次手下敗將的劉邦打敗,項羽心裡有一萬個不服。
因為項羽太優秀,本人就特別自負好面子。烏江邊明明有機會渡江,他卻覺得帶出來的八千江東子弟兵全部戰死,自己沒有顏面見江東父老。試問要是劉邦和他有這種想法,劉邦怕是死一百次都不夠。項羽在滅秦後,秦亡後,分封天下諸侯,以梁、楚地九郡自立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也看出來他這個人極好面子。
彭城是四戰之地,無天險可守,無關隘可防。項羽不選關中偏偏選彭城,他覺得人出名了就該回家鄉,不然就像穿著漂亮的衣服在晚上行走,沒有意義。可惜面子不能當飯吃,還會害死人。項羽在烏江邊其實也想過渡江的。但是渡江後自己能幹什麼,身邊的謀士武將很多都背楚降漢,連自己最信任的亞父范增都死了。江東又沒有顏面回去,自己連個連個根據地都沒有。想當初自己雄霸天下,如今在烏江邊可以說真的一無所有。項羽覺得這就是天意,“非戰之罪”。可見項羽之輸了垓下之戰就覺得自己底褲都輸了。
再反觀劉邦雖然每次被打得很慘,但是他有一個善於管理的蕭何幫他“回血”。沒兵蕭何幫他徵,沒糧蕭何幫他找。自己沒有帶兵天賦不要緊,有個項羽那裡來的“兵仙”韓信。打仗不會謀略也不要緊,有個足智多謀的張良。劉邦可以說擁有了當時天下配置最高最豪華的智囊團。項羽雖然神勇蓋世無雙,但是畢竟人無完人,他也並不是全能王。即使是全能,一個人又徵兵又屯糧,又打仗又謀略,能者多勞,事事親為的話累都累死。項羽最後應該也自知自己抵不過劉邦的智囊團。性格決定命運,項羽的性格決定了他註定失敗。他直到死都沒意識到是自身出了問題,而把問題歸就到“天亡我也”。劉邦這種“不要臉”的性格,讓他成了打不死的“小強”。留著青山在,才會有柴燒。只要心裡沒有被打敗,就還有成功的機會。雖然成功的過程很重要,但是結果最重要,不然像項羽過程贏了千百次,結果輸了一次,不也還是輸。
-
3 # 孫小慢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順大勢,才能得天下。這一句話我想可以總結劉邦和項羽的結局。
在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在和楚軍的戰鬥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勝利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麼辦啊?可偏偏就是這個無賴,在公元前202年,率大軍在垓下把項羽重重包圍。
夜裡,項羽聽到漢軍軍營中的楚歌從四面八方傳來,十分吃驚,以為楚的地方全被漢軍佔領了,項羽悲痛地與虞姬(項羽的妾)訣別,率領800多騎兵突圍逃走。漢軍緊追不捨,形勢十分危急,項羽被迫在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自殺。
劉邦大小敗仗不勝其數,每次都能起死回生。表面上看,是蕭何幫他排程後勤,實際上還是他的政治主張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援。項羽就不行,一旦楚軍被打敗,貴族們立馬離心離德。
劉邦垮了,還有沛縣集團在,項羽一旦垮了,那整個集團可就全完了。有人給項羽建議,關中是帝王之資,不可棄之不管,當建都咸陽,一統天下。項羽說富貴不回鄉猶如穿錦衣夜行,他堅持回彭城建都;名士罵他是沐猴而冠,卻被項羽活活烹殺了。
項羽攻而不佔,打敗你就行了,不佔領你的土地,不將你的土地納入西楚管理;劉邦攻下一個地方,就接管了這個地區,並很快將該地區納入他的直接管轄之下。因此項羽越打越弱,而劉邦越打越強。項羽殺其民而不納其地,反應了他當霸王的志向;劉邦攻其地,納其民,行其政,反應了他當皇帝的志向
在做人這方面,項羽不及劉邦,這是項羽在烏江自刎的主要的原因!像韓信這麼優秀的將領他不用,像范增這麼出色的謀士他不用,文臣武將都被排擠,他即便是有三頭六臂又如何
-
4 # 臨石觀海
劉邦經常打敗仗,而項羽為什麼失敗一次就丟了天下?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楚漢爭霸,前期項羽打的劉邦哭爹喊娘,垓下一戰,項羽卻一敗塗地,而後自刎於烏江,令人唏噓不已。
那到底為什麼項羽在兵敗垓下後直接放棄東山再起的機會,而以自刎的方式結束了悲壯的一生呢,因為他知道他這一敗之後再也戰勝不了劉邦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性格原因劉邦出身低微,從小在市井摸爬滾打,練就了膽大心細臉皮厚的成功者必備技能,因此失敗對他來說沒什麼,爬起來接著打就是,所以生命力極其旺盛,堪稱不死小強。而反觀項羽,將門之後,英雄氣概,所向披靡,而他也就養成了志得意滿,剛愎自用的驕傲性格,他習慣了勝利,失敗對他來說無法接受。
用人原因劉邦因為善用人,人人各司其職,可謂謀士如雨,猛將如雲,且都心甘情願為其效命,而項羽卻自視甚高,連視為亞父的范增都不能用,更別說別的人才了,故而孤家寡人一個,全憑自己勇武過人,但雙拳難敵四手,一個人再強大也架不住別人群策群力。
制度原因劉邦成為漢王之後,出兵拿下關中,並大力發展,而且他沿用秦制,中央集權,使得他能靈活調動戰爭資源,而軍功爵制更是士兵人人效命,奮勇殺敵,這也造成了劉邦在失敗後能迅速回血再戰的原因。而項羽還是採取簡單粗暴的方法治理轄區,差距一目瞭然。
總結:綜上所述,劉邦除了自身素質不如項羽之外,各方面都完勝項羽,所以他也取得天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爭奪天下的拉力賽中,劉邦是長跑選手,耐力好,所以能笑到最後,而項羽則是短跑選手,爆發高,前期佔有優勢,但後繼乏力,因此一敗之後直接崩盤,因為他明白他之後也沒機會戰勝劉邦了。但我們不能以勝敗論英雄,項羽的英勇無畏,捨我其誰的霸氣也深深震撼著我們。
-
5 # 慕斯華
這是錯覺,如果項羽一直都贏,劉邦早就被打回關中了。
楚漢相爭有正面戰場,北方戰場和南方戰場三條線。楚漢相爭打了四年多,劉邦和項羽本尊在滎陽、成皋一帶形成相持就有兩年多,而韓信主導的北方戰線一直是無往不勝的,南方的英布雖然被龍且擊敗,但也騷擾了項羽一年多。不看韓信和英布的支線,單論劉邦和項羽的對決,其實項羽也沒有佔到多少便宜。
劉邦打的敗仗
彭城之戰:漢二年四月,東出三秦的劉邦聯合諸侯反楚,趁著項羽在齊地掃蕩田榮的機會攻取了楚都城彭城,但是放鬆警惕被項羽奇襲擊敗,死傷數十萬。
滎陽之戰:漢三年八月,由於調走了灌嬰與靳歙兩支漢軍精銳攻擊楚軍後方糧道,漢軍抵不住楚軍攻勢,滎陽失守。漢三年九月,成皋失守。
劉邦打的勝仗
京索之戰:漢二年六月,在彭城之戰被擊敗的劉邦逃歸三秦,並攻破廢丘,章邯自殺。劉邦盡收三秦。此時項羽向西追擊劉邦,在滎陽以東的京縣和索亭被漢軍擊敗。在滎陽形成相持態勢。
鞏縣之戰:漢四年十月(漢歷以十月為首月,其實距離漢三年九月成皋失守僅隔一個月),在滎陽、成皋先後失守後,項羽率軍西進,在鞏縣被漢軍擊敗。漢軍得以穩住陣腳。
成皋之戰:漢四年十月劉邦在河內駐軍,一面在鞏縣抵住楚軍攻勢,一面命劉賈率軍北上與彭越回合騷擾楚軍後方,迫使項羽率軍回擊。劉邦乘機奪回成皋。
淮水之戰:漢四年八月,幫助韓信平定齊地後,灌嬰率軍南下,攻破魯縣,開啟楚國門戶,與項羽派來的項聲、郯公軍戰於淮北,大破之,與劉邦會師頤鄉。自此,項羽兵疲糧盡,腹背受敵,與劉邦畫鴻溝中分天下,成皋相持結束。
固陵之戰:漢五年十月,項羽東撤,漢軍追擊,在固陵擊敗楚將鍾離眜,迫使項羽難逃陳縣。同時劉邦派劉賈包圍壽春,策反楚大司馬周殷,盡屠舒縣六縣。韓信離開齊地,趕赴城父、垓下一帶對項羽形成合圍。
垓下之戰:漢五年十二月,項羽離開城父,逃至垓下,楚軍兵少食盡,屢戰不勝,夜聞四面楚歌,軍心瓦解,被劉邦全殲。隨後項羽在烏江自刎。
縱觀楚漢相爭,項羽就像一個任性的孩子,剛愎自用,不能任能,不能聽計,又優柔寡斷。反觀劉邦,自知“漢王之將獨信可屬大事、當一面”,便積極策反彭越和英布,讓韓信北掠,讓英布南縱,讓彭越擾後,自己帶曹參、灌嬰、周勃諸將正面扛,即使在滎陽、成皋相持階段再困難也咬緊牙關不斷經略,鞏固後方,收買人心,合縱連橫。高祖海納百川,方成其大,實是天下雄主。
-
6 # 漫步文史
劉邦不是經常打敗仗,而是自彭城之戰正面戰場對戰項羽以來一直打敗仗,垓下之戰打了勝仗,軍事總指揮還不是劉邦。項羽軍事上確實只有垓下之戰一役戰敗,最後兵敗,烏江自刎。但項羽的失敗卻不僅僅因此一役,總結楚漢戰爭項羽的“六敗”如下。
一敗,項羽的“貴族病”使其重啟分封制是逆勢而為。還記得項羽初次見秦始皇時候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之”嗎?項羽滅秦路上至始至終都是以此為中心。出生貴族的項羽,同樣也是滿腦子的封建貴族思想,滅秦之後廢棄秦朝郡縣制,重啟分封制也就在所難免。
然而,周初分封諸侯,彼時諸侯皆披荊斬棘、篳路藍縷,即使有想法也沒有實力來和周王室對抗。在經歷了春秋、戰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文野鉅變,文化越高社會形態越複雜,人口越多農民起義越嚴重。咸陽城分封時,各路諸侯最少統兵也有四萬,此時的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無疑是為自己埋下了十七顆定時炸彈。
周初至秦末歷時八百多年,社會形態早已發生鉅變,而項羽頭腦中的封建思想卻沒有任何進步。這種“貴族病”是治不好的,所以即使垓下之戰項羽過了烏江,等待他的將會是再次的失敗。
二敗,定都彭城的戰略失敗。在咸陽城,當項羽定下都彭城的戰略後,曾有謀士進言“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然而項羽看著被自己燒的殘破不堪的秦王宮,想著衣錦還鄉、榮歸故里,不僅沒有采納這個謀士的建議,最後還對這個謀士使用了烹刑。
咸陽四塞之地,進可攻退可守,進退都具有絕對的主動權。關內還有兩條水運通道,渭河與涇河,在之後的楚漢滎陽對峙期間,蕭何正是透過這兩條水路將士兵與糧草源源不斷的運輸給前線劉邦。涇渭河谷自周朝就開始開闢,歷經春秋戰國,到了秦朝更是大力灌溉,早已是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之後劉邦曾親自為咸陽改名長安,成為西漢都城。
反觀彭城,地處平原,無險可守,可謂是四戰之地。只能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來使其不受侵犯,一旦開戰,被牽引與騷擾總是避免不了的。彭城也有水運通道,但淮河、泗水流量太小了,運輸能力太弱了,更重要是到了冬天還會乾涸。彭城的土地是戰國時期才漸漸的開闢,仍有很多荒蕪的地方,還經常會發生黃河水患。三國時期的陶謙也曾因徐州無險可守、朝不保夕,三讓徐州給劉備。
項羽定都彭城是戰略上的失敗,這也是項羽過於迷信自己的軍事實力所致。鉅鹿之戰後,項羽成了名副其實的戰神,最重要他自己也覺得自己就是戰神了,所以在之後的滎陽對峙,雙方消耗階段,項羽漸漸地力不從心,最終因糧草匱乏、士兵損失嚴重,垓下戰敗。
三敗,殺義帝是致自己於不義。戰術上難分主次矛盾。項羽永遠分不清君主專制與封建專制哪個更優越,同樣也分不清劉邦與田榮誰的危害更大。當田榮兼併三齊稱齊王的時候,劉邦也還定三秦入主關中,在項羽的心中兵至定陶,威脅楚國邊境的彭越或許是最棘手的。
鴻門宴上不殺劉邦的原因有很多種,但殺劉邦的理由只有一個“尚未做關中王,而籠絡關中百姓,居心不良。”當然,即使面對已經佔領關中的劉邦,項羽依然感覺平叛齊地更重要。然而齊地田榮殺了現齊王田都、原齊王田市,在齊地已失民心,並沒有獲得百姓的擁護。城陽戰敗之後也是被平原百姓所殺獻給項羽的。
項羽不僅在選擇上沒分清主次,在戰術上也分不清。城陽之戰已擊敗田榮,叛軍已沒有反抗之力,若在此時收攬民心,南下平叛關中劉邦,也就沒有之後的彭城之戰了。但項羽卻在齊地燒殺擄掠,激起民憤,導致齊地百姓群起而反楚,此時田榮的弟弟田橫也收攏流散計程車兵,兩股勢力與項羽打起了游擊戰,項羽身陷齊地。
當項羽身陷齊地的時候,劉邦得知項羽殺義帝的訊息。於是三軍縞素、祭奠義帝,之後發檄文通告天下,斥責項羽弒君的不義之舉,聚攏各路諸侯五十六萬聯軍殺向彭城為義帝報仇。劉邦本來與田榮一樣都是反叛勢力,如此一來,局面大顛倒,項羽成了弒君不義,劉邦反到成了正義之師。這些都是由於項羽貪權,未認清天下局勢,未分清主次矛盾所致。
四敗,燒殺擄掠,殘害百姓,導致民心向背。秦統一六國兵馬所到之處,燒殺擄掠、極其殘暴,百姓深受其害。如果說燒燬秦王宮,殺了秦降王子嬰,屠殺咸陽百姓,是對秦朝的報復,那麼齊地平叛後對平原百姓燒殺擄掠,之後由平原至北海一路殘暴,使百姓先入水深火熱之中,這就是暴君行為。齊地百姓深恨之,所以才會有齊地反楚浪潮。
當田榮兼併三齊稱王的時候,是沒有獲得百姓擁護的,項羽齊地平叛,平原百姓擒殺田榮獻給項羽,此時項羽給齊人的印象是很好的。但之後的暴行卻是寒了齊人的心,百姓不得已而群起反楚。失去了民心,政權便沒有了根。
五敗,有勇無謀,凡事未做深思,容易因外界因素而做出錯誤決定。漢使張良徇韓,乃遺項王書曰:“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又以齊、梁反書遺項王曰:“齊欲與趙並滅楚。”項羽在決定前往齊地平叛過程當中,張良的書信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看似寥寥數語,卻使項羽中了張良的計中計。信中說劉邦攻佔關中是按照當時楚懷王與諸侯的約定,不會出關,如此瞞天過海之計項羽竟然相信了。之後就是坐山觀虎鬥,消耗齊楚雙方實力。
項羽的可愛之處就是,一次又一次中了張良與陳平這對CP的計謀。分封結束,幫助劉邦逃出咸陽城,如若沒有陳平的計策,恐怕劉邦也會和韓王成一樣被殺的命運。
滎陽對峙期間,陳平再出反間計,一舉分化項羽的核心團隊,亞父范增辭官出走彭城,最終抑鬱而死於路上;大將鍾離眜遭受項羽猜忌,逃出楚營;主持南方軍政的大司馬周殷,也被英布與劉賈以利害關係誘降。
六敗,不能吸引人才,也不會運用人才,更聽不進高明的謀略。鴻門宴上范增數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項羽竟然無視范增的謀略。范增無奈唱一出項莊舞劍,結果還被項羽的親叔叔項伯破壞了。好容易劉邦手下左司馬曹無傷密報,說劉邦有稱王關中的野心,結果還被項羽給出賣了。試問,如此做法,以後哪個還敢前來投奔。
在楚漢戰爭中起決定作用的重量級人物,很多都是從楚到漢的。陳平是,韓信是,還有沒得到任何封地的彭越最初也是希望依附項羽的。聽不進高明的謀略,不能運用賢能的人才,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自閉自塞,另一是驕傲自大,項羽就屬於後者。
或許鉅鹿之戰的勝利使項羽迷失了自己,認不清自我。楚軍所到之處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神話也讓項羽過於看中軍事而輕視政治。不懂收攬人才,不能察納雅言。
總結:自古而今,從來沒有一個政權可以單純依靠軍事力量長久的。項羽就是太迷信軍事實力而忽略了政治因素,在與劉邦爭取韓信、英布時候也都是被動時期,政治自然也不會成功。
項羽的失敗並不在於一戰的得失,而是長久的所做作為所致。垓下之戰只是項羽“六敗”原因的一個結果,即便沒有垓下之戰的失敗,項羽的政權也不會很長久。
-
7 # 大侃聊歷史
關於這點,大侃有話說。
劉邦市井出生,所以在他心裡,只有最終取得成功才是勝利,中間的過程如何並無所謂,所以劉邦起義之後雖然屢次失敗,但能很快重新開始。
但是項羽不同,項羽出身名門,自小頂著武將世家的頭銜長大,在他的心裡名譽最重要,決不允許自己失敗,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羽曾說:
“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可以看出項羽和劉邦在面對失敗的態度完全不同,這也就導致了劉邦經常失敗、而項羽就敗了一次卻丟了天下的結果。
下面大侃就分別講述一下彭城之戰和亥下之戰來看看二人在面對失敗時如何做的,才造成了最終的結局。
彭城之戰公元前206年,項羽大封天下,各路諸侯返回各自封地,但是由於利益分配不均,諸侯們蠢蠢欲動,劉邦做為第一個進入咸陽的諸侯,最後只得到了漢中這麼個小地方 ,更是心中不甘心 ,劉邦積極四處聯絡,準備再次爭霸天下。
第二年四月,劉邦聯合趙、魏,統帥六十五萬大軍,趁項羽正在攻打齊國,兵分三路,直搗項羽老巢-彭城,項羽離開時雖然在城中留有守軍,但是幾千老弱病殘面對幾十萬大軍根本毫無還手之力,劉邦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彭城,隨後在城中大肆搜刮,將項羽的美女、財寶全部佔為己有,並且大擺慶功宴,喝酒作樂。
彭城丟失,項羽腹背受敵,想要率兵回援,又怕齊國出擊夾擊 ,於是項羽大膽的把主力留在了齊國繼續進攻,自己親率三萬騎兵救援彭城。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三萬騎兵只用了半天時間就把劉邦六十萬大軍幾乎全殲,劉邦只帶了十多名隨從逃脫,這一戰劉邦不光損失了幾十萬大軍,就連老婆、父母都讓項羽給抓住了。
在劉邦兵敗後,發生了兩件事情,最能說明劉邦這人的本性,反應劉邦為什麼打仗老失敗,但還能屢敗屢戰,最終當上皇帝。
其一:劉邦逃跑的路上遇上了從沛縣趕來了劉盈和魯元公主,也就是他的兒女,於是趕緊拉上馬車,一同逃跑,但是跑的久了馬也累了,速度越來越慢,劉邦一看追兵越來越近,咚咚兩腳就把姐弟倆踹下車,趕車的夏侯嬰趕緊下車把倆孩子抱上車,一路上來來回回數次,多虧了夏侯嬰護著,要不然兩個小孩要麼被殺,要麼被抓。
其二:劉邦僥倖帶著劉盈兩人逃脫了,但是劉邦父母、老婆卻被項羽給抓住了,然後一直在項羽軍中關押,直到兩年後,項羽和劉邦在滎陽對峙之時,想利用劉邦父母逼迫劉邦投降,就派人傳話給劉邦:你要是不投降,就把你爹媽、妻子用大鍋煮了,可惜劉邦根本不吃這一套,回話道:我與你都曾受過楚懷王的命令,並且還結拜過,你煮我爹就是煮你爹,你要下的去手,記得給我留碗湯喝。
從彭城戰敗逃跑這件事,就能看出劉邦是個什麼樣的人,用曹操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負我”來形容劉邦也不為過。劉邦做事不侷限於道德規矩的束縛,打了敗仗那就趕緊逃走,以儲存性命為第一原則。心裡非常明白一個道理:戰爭就是你死我活的遊戲,如果這個時候還講究君子協定、仁義道德,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說劉邦雖然敗仗多勝仗少,但他活到了最後,並且最後一仗贏了,這就足夠了。
亥下之戰高祖四年八月,楚漢僵持不下,最後簽訂“鴻溝協定”,各自領兵返回封地,而劉邦聽取張良、陳平的建議趁機率兵攻打項羽,想趁其不備殲滅楚軍,可惜屢敗屢戰的劉邦有一次戰敗還被項羽給包圍。最後劉邦只好許諾韓信、彭越大量的好處才獲得二人出兵相助。
十月,劉邦、韓信、彭越、英布、劉賈五路大軍將項羽包圍於亥下。夜裡突然四面都想起了楚歌,項羽自知大勢已去,親率八百親衛突圍,第二天漢軍發現項羽逃走,灌英率領五千軍隊追擊,一路追趕知道烏江,此時江邊有一船伕,勸項羽:
“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可項羽聽後,自覺無言面對江東父老,不肯渡江,最終在江邊自刎。
自此,楚漢戰爭結束,劉邦登基,開創長達四百年的大漢王朝。從亥下之戰就能看出項羽面對劉邦時的最大弱點。剛剛簽訂“鴻溝合議”,劉邦就能公然撕毀協議,而項羽卻礙於面子老老實實領兵回楚。逃到烏江邊,面對船伕的建議,項羽卻以無言面對江東父老為由,不肯渡江,自刎於江邊。
毛主席曾說過: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沽名”二字一針見血的點出了項羽的弱點,這也導致了他雖屢戰屢勝,卻最終功虧一簣,錯失天下。
大侃覺得,人生也是如此,有時候你礙於面子做不出某件事情,但是也許就是這件事情可能讓你離成功更進一步。
-
8 # 寒松722
一、 劉邦佔據四川和漢中地區,經營成核心根據地。這兩個地方都是土地肥沃特產豐富的富饒之地。在蕭何的經營管理下,這兩個地方源源不斷地為劉邦提供充足的兵源和糧食。這使得劉邦每次被打敗後,很快都可以重新招兵買馬,重建軍隊。而項羽卻不善於經營和管理根據地,缺乏一個穩固的大後方。
二、 劉邦賞罰分明,對有功之臣賞賜非常豐厚。劉邦先後封韓信、彭越、英布等有功之臣為王,對其他功臣的封賞也非常多。而項羽非常吝嗇,做事特別任性,不捨得獎勵和賞賜有功之臣。所以,投奔劉邦陣營的人越來越多。而項羽卻逐漸眾叛親離。
三、 劉邦喜歡招賢納士,敢於重用各種人才。而項羽卻不重視人才。因此,韓信、陳平等人先投奔項羽,卻得不到重用。於是,他們陸續改投劉邦陣營。(1)劉邦任命蕭何擔任丞相,處理內政,治理地方,保障後勤。蕭何在後方源源不斷地為前線的劉邦提供充足的兵源和糧食。(2)劉邦任命張良為軍師。張良為劉邦出謀劃策,“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3)劉邦任命韓信擔任大將軍之職。韓信領兵打戰,屢 戰屢勝,是最終帶兵打敗項羽的關鍵人物。
四、 劉邦善於納諫,虛心聽取各種不同的建議。例如,蕭何建議劉邦選擇一個黃道吉日,召集全軍將士,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當眾任命當時名不經傳的韓信擔任大將軍。劉邦馬上毫不猶豫地執行蕭何的建議。韓信當上大將軍以後,帶領漢軍連戰連捷。他在戰場上的表現從來沒有讓劉邦失望過。而項羽剛愎自用,聽不進別人的勸告或建議。
五、 劉邦愛護百姓,注意收攬民心。他在攻下咸陽後,與咸陽的百姓“約法三章”,廢除了嚴苛的秦律。百姓非常高興。而項羽非常殘暴,縱容手下將士禍害百姓,逐漸失去民心。
六、 劉邦臉皮厚心黑,毫無禮義廉恥,心理素質好,所以屢敗屢戰。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說“不投降,就把你的父親煮了吃”。沒想到劉邦居然無恥地說:“我們曾經是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把我們的父親煮了吃,記得分我一碗。”劉邦這麼說,完全出於項羽的意料之外。項羽做不出這麼無恥的事,最終也沒有殺劉邦的父親。項羽自尊心特別強,沒有劉邦皮厚心黑,所以在戰敗後選擇自殺,而不是回江東楚地重新招兵買馬。
-
9 # 冷清先生
【古代最厲害的皇帝,劉邦是真正的戰神。】
【序言】:有一位偉人在詩詞裡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偉人對項羽的評價是:“宜將剩勇追窮寇,莫要沽名學霸王。”劉邦有文化會寫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偉人是這樣評價的:“劉邦是中國古代最厲害的皇帝。”
題主的問題:劉邦常打敗仗,項羽打了一次敗仗就丟了天下。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影響,首先來自司馬遷對劉邦的抹黑貶低,對劉邦打的勝仗描述很少,對劉邦打的兩次敗仗,大篇幅詳盡描述誇大。對劉邦打的幾十次勝仗,要麼言簡意賅、要麼隻字不提。司馬遷極力誇大項羽的戰功,對項羽打的勝仗“鉅鹿之戰”“彭城之戰”“滎陽會戰”,極度詳盡的誇大吹捧,對項羽打的敗仗,要麼吹捧成勝仗、要麼含糊其辭一筆帶過,司馬遷把楚漢戰爭的歷史寫成了一筆糊塗賬。其次是後世跟風司馬遷貶低抹黑劉邦,刻意拔高誇大項羽的戰功戰績。
在這九大戰役中,楚漢戰爭早期劉邦敗給項羽兩次(彭城之戰、滎陽會戰),雙方打平一次(鴻溝對峙),劉邦打敗項羽六次(成皋戰役、廣武戰役、固陵之戰、陽夏之戰、第二次彭城之戰,垓下之戰),在劉邦勝利的六次戰役中,成皋戰役的失敗司馬遷把責任推給曹咎,廣武戰役的失敗司馬遷含糊其辭,鴻溝對峙簽訂《鴻溝協議》雙方平局,項羽陽夏之戰失敗,司馬遷寫成項羽勝利(陽夏是項羽的城池,被劉邦給攻佔了,司馬遷不寫項羽是怎麼丟失陽夏的,反寫項羽回馬槍殺敗劉邦。)項羽丟失固陵被司馬遷寫成勝仗,第二次彭城之戰,司馬遷根本就沒有寫,那麼項羽是怎麼把根據地彭城丟失的呢?
楚漢戰爭早期(前205年2月至前204年7月),項羽在彭城之戰和滎陽會戰兩次打敗劉邦,不管劉邦失敗的有多麼慘烈,這是不爭的事實沒有必要爭辯。劉邦在彭城戰役、滎陽戰役的失敗,都和韓信進兵遲緩有關係。彭城戰役前劉邦和韓信在商丘分兵,劉邦主攻彭城,韓信佯攻齊地,等項羽回援彭城時,韓信回軍夾擊項羽,韓信故意來晚了,彭城戰役失敗。滎陽會戰一年多,劉邦命令韓信回援滎陽,韓信藉口楚軍游擊隊騷擾,趙地沒有完全穩定,故意遲緩發兵救援滎陽,坐等滎陽城破劉邦戰死,滎陽會戰劉邦失敗。
《史記•高祖本紀》:“漢王以故得劫五諸侯兵,遂入彭城。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二年,出關……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楚數使奇兵渡河擊趙,趙王耳、韓信往來救趙,因行定趙城邑,發兵詣漢。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漢王南出,之宛、葉間,得黥布,走入成皋,楚又復急圍之。”
楚漢戰爭中期(前204年8月至前203年10月),劉邦發動成皋戰役、廣武戰役,並且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鴻溝對峙雙方簽訂《鴻溝協議》。楚漢戰爭晚期(前203年11月至前202年12月),劉邦一路追擊項羽,先後發動陽夏追擊戰,固陵追擊戰,彭城爭奪戰,項羽一路敗退,丟失陽夏、固陵、彭城,由於司馬遷不懂軍事而且偏向項羽,把楚漢戰爭中後期的兩年多時間的戰爭,整個地寫成了一鍋粥,故意把項羽失敗丟失陽夏、固陵、彭城的戰役,都寫成項羽打敗了劉邦的追擊。既然,劉邦一直在打敗仗,項羽是怎麼把成皋、廣武、滎陽、陽夏、固陵、彭城丟失的呢?
【成皋戰役】滎陽失守後,劉邦輾轉到趙地,奪取韓信兵權,將漢軍一分為三,張耳為趙王守趙地,韓信為丞相攻齊地,韓信到達“平原”按兵不動。前204年8月,劉邦發動成皋戰役,成皋是滎陽西北面的一個戰略要地,劉邦命令盧綰、劉賈渡過白馬津(洛陽北),攻取成皋外圍十七座城池,彭越2萬游擊隊打擊騷擾項羽後方。陳平以千金實施“離間計”,項羽和亞父范增鬧翻,范增離開成皋回彭城,在回彭城的半路上死了,劉邦敲掉了項羽的唯一謀士,也是秦末第一高參,項羽成為孤家寡人,楚漢戰爭形勢開始逆轉。
項羽眼看成皋戰役大勢已去,詐稱回彭城搬兵打擊彭越,把成皋城的指揮權交給曹咎,要求曹咎守衛十五天。項羽離開成皋第七天,劉邦渡過汜水兵臨成皋,讓漢軍辱罵刺譏楚軍,曹咎率楚軍出成皋城和劉邦決戰,被劉邦漢軍打敗,大司馬曹咎、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皆自殺身亡。項羽雖然攻佔了外黃驅逐了彭越,但是成皋戰役以項羽失敗結束,成皋戰役是項羽楚軍集團“轉勝為敗”的開始,也可以說是一個戰略轉折點。
【廣武戰役】前204年11月,項羽從彭城搬到援軍,和劉邦對峙於廣武,廣武是滎陽外圍的一道防線,楚漢雙方對峙了八個月。期間,彭越騷擾項羽後方,由於韓信遲遲不對齊地發動進攻,劉邦命酈食其使齊策反齊國,連下齊地七十城。蒯通蠱惑韓信別讓酈食其搶了功勞,勸說韓信突然對齊地發動進攻,齊王田廣烹殺酈食其,齊地之戰陷入僵局。
廣武戰役是一場拉鋸戰、消耗戰,劉邦的漢軍從敖倉取食,項羽的楚軍從彭城運糧。彭越在楚軍的後方打擊糧道,騷擾項羽的後方穩定,九江王英布也反叛了項羽,韓信和龍且在齊地的對決中佔據了上風。蕭何在關中的新兵練成,為漢軍送來糧食和新兵,劉邦對項羽發動進攻,項羽的廣武防線崩潰,廣武、滎陽失守,前203年7月,廣武戰役以項羽失敗告終,項羽率十幾萬楚軍退守到鴻溝一線。
【鴻溝對峙】經過“成皋、廣武”兩大戰役,項羽的30萬楚軍被劉邦打的只剩十幾萬了。鴻溝是黃河故道,在滎陽城的東面,項羽退守到鴻溝的時候,韓信在齊地戰敗龍且,灌嬰車騎兵斬殺龍且,項羽聽說以後,龜縮在鴻溝不敢出戰。項羽先是對劉邦提出:“天下混戰,皆因我二人而起,你我二人決鬥定勝負。”劉邦對項羽說:“我寧鬥智不鬥力也。”項羽又對劉邦提出:“楚漢以鴻溝為界”,劉邦還是沒有答應。項羽就以劉邦的父親、妻子、兒女為人質,並且把劉邦的父親押到城樓上,對劉邦說:“信不信,我把你爹烹煮了。”
面對項羽強盜綁匪的手段,劉邦忍痛對項羽說:“我和你約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把你爹烹煮了,就分一杯肉湯給我。”但是,面對項羽無恥的行為,劉邦為了營救自己的親人,還是答應了項羽以鴻溝為界的提議,簽訂了楚漢《鴻溝協議》,項羽釋放了劉邦的家屬親人,雙方罷兵各自後退。但是,張良、陳平對劉邦說,項羽已經是窮途末路了,這時候放他走就是“放虎歸山”。
【陽夏追擊戰】陽夏是今河南太康縣,在鴻溝東南200公里,劉邦率漢軍在陽夏追上項羽楚軍,最終劉邦攻克了陽夏,項羽向固陵方向撤退。司馬遷寫到,項羽反身打敗了劉邦,這就奇怪了,那麼項羽是怎麼把陽夏丟失的呢?
【固陵追擊戰】固陵在太康的東南面,現在歸商丘市管轄。劉邦追擊項羽到固陵,雙方打了幾個月,劉邦攻佔固陵。司馬遷又寫到,項羽反身打敗了劉邦,那麼項羽是怎麼把固陵丟失的呢?
【彭城爭奪戰】彭城就是今天的徐州,當然秦漢時的徐州沒有今天這麼大,彭城是項羽的都城根據地,項羽楚軍的全部家當都在彭城,項羽是不可能繞開彭城直接敗退到垓下的,既然繞不開自己的根據地,項羽是怎麼丟失彭城的,劉邦是怎麼攻佔彭城的,司馬遷沒有記載,司馬遷不記載不等於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
【垓下戰役】垓下在彭城以南,今安徽靈璧縣,距離彭城(徐州)120公里。前202年10月,項羽丟棄彭城以後向南敗退,劉邦率20多萬漢軍追上項羽,把項羽阻擋包圍在垓下。很奇怪,項羽沒有急於突圍南下,而是派武涉前往齊地遊說韓信自立,把希望寄託在韓信自立身上,喪失了突圍南下的最佳時機。劉邦命韓信、彭越、英布等前來助戰,韓信等人想要好處猶豫不決,劉邦對他們許與楚地為王,韓信30萬兵、劉賈盧綰5萬兵、彭越3萬兵、英布2萬兵前來垓下。
垓下之戰,是劉邦指揮的一場大戰役,是殲滅項羽的最後之戰,並不是韓信指揮的。劉邦的佈局是這樣的,韓信率領30萬兵從正面進攻項羽,孔將軍率10萬兵包圍項羽楚軍左翼,費將軍率10萬兵包圍楚軍的右翼,彭越、英布、劉賈等率10萬兵包抄楚軍後路,劉邦率中軍在韓信的後面總指揮,周勃、柴將軍率數萬兵做戰略總預備隊,在劉邦中軍的後面佈防。韓信30萬兵首先從正面向項羽10萬楚軍發起攻擊,打的很不順利稍微往後退了些,劉邦命令孔將軍、費將軍從左右兩翼向楚軍發起進攻,楚軍就支援不住了,韓信乘機又發起進攻,楚軍大敗被斬殺了八萬多。
《史記•高祖本紀》:“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羽決勝垓下。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項羽率領八百多騎兵出逃,劉邦命令灌嬰率五千車騎追逐項羽,在東城追上項羽,打敗了項羽的八百騎兵,灌嬰手下五個營團長楊喜、呂馬童、王翳、楊武、呂勝,他們共同斬殺了項羽,最後都被劉邦封了列侯。項羽被斬殺的東城距離烏江邊還有120公里,司馬遷為了拔高美化項羽,編造了很多的謊言,項羽斬殺漢軍數百人,烏江亭長駕一葉小舟而來,項羽不肯過江東,在烏江邊自刎。項羽戰敗戰死是不可改變史實,但司馬遷把獨夫民賊項羽拔高美化成“悲情英雄”。司馬遷自己所寫的《太史公書》,前後矛盾相互不能對照。
《史記••項羽本紀》:“太史公曰:……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
《史記•灌嬰傳》:“項藉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藉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藉,皆賜爵列侯。”
-
10 # 江山歸一統
項羽是贏了戰鬥輸了戰略,彭越.英布依附了劉邦,騷擾項羽的後方,韓信開闢北方戰場,最終垓下一戰,韓信採用十面埋伏,用四面楚歌動搖楚軍軍心,逼得楚霸王烏江自刎。
回覆列表
劉邦雖然經常打敗仗,但劉邦依靠的是以人平天下,而項羽純粹只靠自己的勇武。
劉邦很重視根據地和後勤補給,攻城略地也著眼於長遠的可持續的發展,每次打仗蕭何都給穩定的後方,讓劉邦能夠放心在前線征戰;而項羽則不同,為了回鄉給鄉親們炫耀,主動放棄了安定天下的戰略要地關中。
劉邦重視人才,他會藉助別人的力量,而不是隻依靠自己的力量,項羽雖然個人極其勇猛,卻沒有謀略,也不懂提拔人才,韓信陳平這種頂級的將領謀士都是從項羽這裡出走到劉邦處的,唯一能給項羽出謀劃策的范增還被項羽氣走。
每次劉邦被項羽擊敗,他都有穩定的大後方可以後撤,並且能夠再次組織起力量進行反擊;而項羽則缺少這種戰略緩衝,大本營彭城就是前線,暴露在敵軍眼皮下,所以每次打仗項羽總是漏洞百出,彭城也多次被劉邦攻克,項羽總是如同救火隊員一般四處救火,憑藉自己的勇武擊敗劉邦,卻無法殲滅劉邦。
所以當垓下一敗,項羽其實已經退無可退,只有一死以留下不肯過江東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