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網言軍事
-
2 # 源稚生
誠邀。
在中國,西夏是宋初時期的一個由党項族人建立的政權。宋寶元元年(1038)李元昊稱帝建國,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國,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 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1227年,西夏亡於蒙古。西夏曆經十帝,國祚一百八十九年。
表面看西夏是小國,事實上西夏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涼、瓜、沙、肅數州之地,即寧夏北部,甘肅小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面積並不小。
西夏為什麼能存在那麼久呢?
首先,西夏有地利優勢;
西夏有黃河,有險要的山川,更重要的是境內很多地方是沙漠,沒有糧食也沒有水,交通非常不便,敵國大軍入境,西夏不正面交鋒,只打遊擊,一旦戰線拉長,就存在這個糧食和水問題,時間一長,人馬勞頓,最後只有退兵。也正因為沙漠多,他才不會是大勢力眼裡的肥肉。
其次,西夏有一個主體民族凝聚力強;
西夏的主體是党項族,因屬羌族系統,亦稱党項羌。以西夏王室拓跋氏部落來說,在隋末唐初是吐谷渾附庸,混的是今青海、甘南、川西一帶。貞觀時,唐與吐蕃爭霸,党項諸部作為難民紛紛申請內附,被唐廷內遷到今甘肅,之後又內遷至今甘陝交界,安史之亂後又遷入陝北——硬生生從西南民族變成了西北民族。而其他党項部落也一路遷入今屬陝甘寧三省的西北地區,歷經百年,到宋代已逐漸發展為當地的主體民族。史載:靈、夏 、綏、麟、府、環 、慶、豐州,鎮戎、天德、 振武軍並其族帳 。更可怕的是,由於党項族的繁洐壯大,這一地區的部分漢民也受其影響党項化。
再次,西夏統治者的政治智慧和統治手段也是重要的因素;
西夏的統治者不斷對強者稱臣,西夏政權臣服過北宋,遼,金,蒙古,避免自己成為出頭鳥,在霸主們忙於爭霸的時候自然無暇顧及。而西夏則趁機擴大自己的勢力,不斷攻滅小的部族。
最後,西夏重視軍隊建設,用窮兵黷武來形容毫不過分;
西夏有一支強悍的軍隊,根據葛劍雄的《華人口史》西夏的人口約在230萬~300萬之間,然而軍隊卻有40~50餘萬,這其中必然有大量的民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冑而行”,基本全國成年男子都是軍人。同時西夏常年處於大國的威脅之下,軍隊訓練一直不曾鬆懈,維持著很強的戰鬥力,最後硬剛成吉思汗讓蒙古鐵騎也磕了一臉的血。
總而言之:西夏沒有遼的廣闊國土,沒有金的凌厲鋒芒,更沒有宋的豐饒殷實。這個割據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四面被幾大強國包圍環繞,但卻還能存活近二百年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
3 # 地緣谷
小小西夏何以屹立西北200年不倒?|Booker不客
對於地域遼闊,同時各地差異又相對明顯的東亞大陸來說,中央王朝的統一往往是一個常態。所謂“治亂更替”,小國在這片土地上的生存率,一直以來處在一個極低的水平。
但是這其中也總有例外,與整個宋王朝,以及遼、金帝國同時代並存的西夏,以自己相對於同時期其他並立政權幾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在西北地區維持了200年時間的統治,這種特立獨行的反常表現中,究竟蘊藏著怎樣的奧秘呢?
『 得天獨厚的“塞上江南”
西夏王朝的疆域以河套地區為經濟、政治中心,向四周輻射開來,最大領土範圍約是今天的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以及內蒙古和陝西北部地區共83萬平方公里。
主體民族是党項人,党項人根據《隋書》和《舊唐書》所載,是羌族的一支,大約在唐初的唐高宗時代開始慢慢的繁衍生息至形成自己的民族結構,直至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躲避吐蕃人的侵襲和進攻,党項部落慢慢的遷徙到今天的西北地區。
與我們固有印象裡西北地區遮天蔽日的黃沙彌漫和乾涸貧瘠的千里荒原不同,在內蒙古和寧夏地區交界的交界地,本身作為黃河沿岸的沖積平原而聞名的“幾”字彎——河套平原,在民間歷來就有所謂“黃河九曲,唯富一套”的美名,其土地馥郁和水草豐美更被譽為“塞上江南”。
之所以有這樣優越的自然環境,源自於河套平原剛好位於整個東亞大陸的中部地帶,從地理上看處在中溫帶包圍區,使其既能接受到來自西北的乾冷季風,又能夠受到微弱的暖溼季風影響,多元化的整體氣象結構讓河套地區的年降水量充沛而溫度適中,加之黃河水文活動帶來的肥沃河泥,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適宜農業生產的區域。
而党項人也在此地生根發芽,本身具備發達的畜牧業和商業基礎,加之環境優渥,很快的党項人就步入奴隸制的部落結構,而人口的大規模擴張,也讓党項部落一直對河套地區擁有極高的掌控力,可以說正是這片土地,奠定了西夏王朝崛起的基礎和發展的優勢。
『 中原亂局以及精銳的軍事力量
不可否認的是,党項人的崛起伴隨著的正是中原王朝的衰落和分裂,一個最明顯的證據是,党項人被中原王朝認可成為正式的藩鎮,正是源自於唐僖宗時代的黃巢之亂。党項首領拓跋思恭因參與鎮壓黃巢之亂,而被唐僖宗賜姓李,並授定難軍節度使。從此以後,党項人開始正式以割據一方的身份登上歷史舞臺。
黃巢起義
隨後中原陷入了數十年的五代十國分裂狀態,北方走馬燈一般的更換著不同的政權,武人政權於內部平定驕兵悍將的反叛尚且自顧不暇,更何況去幹涉西北的地方政權,党項人抓住這個機會,開始迅速的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將唐帝國在西北地區的政權存在如歸義軍等一一併吞,直到北宋建立之時,党項人已成氣候,擁有了夏、綏、宥、銀等四州的廣大土地。
然而直至此時,党項人對宋帝國依舊在表面上處於一種恭順的態度,宋太祖趙匡胤也延續了五代時中原王朝對於西北的政策,許以世襲來換取商貿,尤其是馬匹的流通,在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的產馬地後,宋代的騎兵軍隊基本上依賴於西北地區的榷場交易,而交易物件正是党項人的定難軍。但這種態勢在宋太宗趙光義登基後被打破,趙光義企圖一勞永逸的解決西北問題,重新恢復唐王朝在西北的疆域和直接統治。
於是他將時任定難軍節度使的李繼捧全家接入首都開封,並且嚴加看守,意圖讓李氏徹底臣服,然而李繼捧的族弟李繼遷用計逃脫,重新整合地方上的党項以及其他遊牧民族勢力,之後又多次擊敗宋帝國的進攻,徹底撕毀於宋帝國的藩屬關係,接受遼帝國冊封,之後雖被吐蕃人暗殺而死,但其子李德明在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延續他的施政方針,終於在其孫李元昊時代於了三川口,好水州以及河曲將宋遼的軍事幹涉力量徹底擊敗,於1038年正式稱帝,建立西夏。
西夏能夠建立和維持,跟他自身卓越的軍事能力密不可分。西夏的主要軍事力量共分為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種,其中侍衛軍相當於首都衛戍部隊,約三萬人,主要負責對京畿興慶府一代的守護和維持,兵源大多來自於豪族子弟以及各地選拔的強健勇士,侍衛軍集合了西夏帝國幾乎所有的精銳,例如精銳的重灌騎兵“鐵鷂子”,以及駱駝載運的運動投石部隊“旋風炮”。
地方軍為國家軍事基礎,分駐各地,約五十萬人,主要構成是步兵與騎兵的混編,因西夏採取全民皆兵的服役制度因而平時耕作,戰時作戰,軍民一體。擒生軍為西夏特有的兵種,名稱來源於生擒捕捉奴隸的軍隊特色,約五萬人,專門負責攻堅克難的苦戰和機動性強的突襲作戰,尤其在西夏王朝的中後期,擒生軍幾乎成為了西夏王朝的中堅力量和國勢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西夏王朝的武器製作技術極為精良,其所產的刀劍和鎧甲在宋遼被譽為“天下第一”,鋒利和堅固無比,而遠端兵器中的“神臂弓”威力驚人,更為後來宋帝國所仿製。正是軍力和武器的雙重保重,讓西夏得以在強鄰包圍中獲得自己的生存空間。
『 地緣優勢和靈活的外交手腕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儘管西夏王朝從環境上過度依賴於河套地區,而其他領土大都處在漫漫大漠中難以為國力提升提供支援,但是相應的,荒原和沙海也成了為西夏王朝天然的屏障。無論是多麼龐大規模的帝國進攻,在陷入一望無際的沙漠之時,軍隊的後勤補給以及戰力維持也成為了一個無法解決的致命問題,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西夏與強鄰接壤的邊境幾乎都以山巒為阻隔,六盤山,祁連山,賀蘭山等等天然的險要地勢,易守難攻,使得西夏只需憑藉微弱的兵力駐守,就可抵禦強敵大範圍和多數量的進攻。
也正是這種地緣優勢,讓西夏在保障自我的生存上可以遊刃有餘的施展自己的外交手腕,縱觀西夏前期和中期的外交政策,時而聯遼抗宋,時而聯宋擊遼,從容不迫的遊走在幾個地方強權中,而當遼和北宋突然的相繼滅亡,西夏王朝又能審時度勢的倒向金王朝,為自己爭取了最大的主動和利益。
從這點看党項人也許是天生的外交家和地緣政治家。而西夏王朝的外交政策又在最大程度上同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聯動起來,利用中原王朝統治者的遲疑和疏漏,將兵力活用至最大化,不停地吞食弱小的鄰邦和擴充自己的國力。可以說,這種一體兩面的國家政策,是西夏牢牢地屹立於西北,稱雄一時的根本,直到遇見了真正的霸主——蒙古,西夏才從歷史舞臺上謝幕,結束了長達二百年的精彩表演。
-
4 # 澹奕
西夏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地處西北蠻荒之地的西夏,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貧苦之地,人口僅僅150萬左右,國力相當不咋滴。更何況,西夏地處的乃至一塊“四戰之地”,被宋朝、契丹、吐蕃、金朝、蒙古等先後圍繞著。
然而,歷史上割據西北的西夏,歷經十代皇帝,享國祚長達189年。這樣的壽命不僅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中少有能及,在割據政權中更加是罕見。
西夏能夠綿延國祚將近兩百年,主要還是西夏能夠巧妙平衡,借力打力;同時西夏也相當努力,與戰國時代的南韓相當類似。
被稱為“小國”主要還是相對於當時西夏周圍其他國家而言,其實西夏並不算小。西夏王朝佔據著如今甘肅省大部、寧夏、青海東北、內蒙古西部等地,面積將近80萬平方公里。在兩宋、回鶻、吐蕃、契丹、女真的夾縫之中,西夏人艱難求生。
宋朝一直希望收復河套與河西走廊地區,所以與西夏為敵。而西夏與契丹聯盟對付宋朝,當宋朝疲弱,就聯遼攻宋獲取好處;一旦西夏力量衰落,就邀遼出面逼停為自己儲存實力。後來女真崛起,西夏又與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建立的“金夏同盟”,為自己尋找靠山。
小歸小,但不能因為西夏小就輕視它,就像近代沙俄與大英帝國在阿富汗損兵折將,歐洲小國瑞士讓周圍各國都頗為忌憚一樣。
西夏人口不多,卻全民皆兵,常年維持著超過15萬的兵力。雖然大多是荒蠻之地,可西夏也擁有著非常富饒的河套平原與畜牧業發達的河西走廊,所以西夏騎兵戰鬥力著不可小覷。而當時西夏的手工業也相當發達,鍛造的刀劍兵甲天下聞名。正因如此,西夏得以在亂世之中綿延兩百年,即便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到死也沒能滅了西夏。
-
5 # 歷史課課代表
西夏這樣的小國能與宋、遼以及後來的金國並存於世一百九十多年主要是西夏充分利用了大國之間鬥爭的空隙,並佔據了優越的地理位置,利用宋、遼和宋、金的紛爭矛盾左右逢源,謀求自身最大利益,並且適時的實行了順應党項族歷史發展的漢化政策。
首先,西夏建立之時,北有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政權,南有漢族人建立的宋王朝,對此西夏採取了睦遼攻宋的政策,西夏對遼國採取和睦的政策主要是為了防止攻宋的時候被被遼國襲擊而陷入兩面作戰。後來金國建立,西夏也延續了這個政策,並且向金稱臣。但是卻對北宋採取了侵略打擊的政策,不僅因為北宋與遼國是世敵,更因為北宋統治地區物產豐腴、土地肥沃、經濟發達,這些都是地疲民弱的西夏不具備的,同時也是西夏政權想要得到的。
其次,西夏的地理位置優越。西夏南接宋朝,北連遼國,向西領有河西走廊與西州回鵠接壤,西南還與吐蕃相連 ,西夏政權處於多個民族政權的包圍之中,在向滅亡西邊的回鵠和打擊了吐蕃之後,西夏解決了後顧之憂從而可以集中精力入侵宋朝,西夏因而變得進可攻,退可守。
最後,西夏政權大力推行漢化政策。這一政策的推行大大加快了党項民族的封建化程序,促進了党項民族的發展,也加快了党項民族向漢族融合的速度。
-
6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宋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卻不是大一統的時期。在兩宋之外,還有遼、金、西夏、大理及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而特別是遼金已經完成了封建化改革,成為比肩兩宋的封建政權,這導致兩宋的外在壓力異常強大,而且最終北宋亡於金國,南宋亡於蒙古,成為封建王朝中最悲慘的謝幕方式。
而在遼金之外,北宋還面臨著一個異常強悍的對手,那就是西夏。從唐末開始,党項人就不斷髮展壯大,在960年北宋建立後逐漸成事,如何解決党項問題成為北宋統治者頭疼的事情。
趙匡胤英年早逝後,宋太宗趙光義將党項首領李繼捧及他的宗族遷到開封享受榮華富貴,也就是軟禁。不過李繼捧族弟李繼遷看透趙光義陰謀詭計,趁機逃脫,成為北宋的心腹大患。
李繼遷之後,經過李德明時代,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正式拉開了宋夏戰爭的序幕。
應該說,党項人非常堅韌,從1038年李元昊稱帝開始,一直到1227年被蒙古消滅。在強鄰環伺的險惡環境中,西夏頑強存在了190年。
1、地形優勢
西夏雖小,但同樣有敵人難以逾越的天塹。
八百里朔漠,保證了敵兵未至,就已精疲力竭;賀蘭山陰山祁連山等,保證了騎兵的不可逾越。對於這樣一個小國,能夠佔據這些地利,足以保證西夏不會在強敵的進攻下很快被摧枯拉朽地橫掃。
而且,上游黃河對於北方遊牧民族也是一個不小的阻礙。除此之外,在西夏的西部南部,是群龍無首的吐蕃部落。換句話說,也就是不堪一擊的吐蕃部落。這保證了西夏對陣東方北方敵人時能夠沒有後顧之憂。
另外,西夏佔據的寧夏平原被稱為塞上江南。而且西夏還可以透過河西走廊和西域貿易,有寧夏平原和河西走廊,西夏就不會餓死,這保證了西夏的堅韌。
2、鐵鷂子
西夏雖小,但基本上是全民皆兵。
長期以來,西夏青壯年保持在50萬左右,這是西夏國防的全部。加上黨項人長期在西北喝風,擅長摔跤,體質棒棒的。在區域性戰爭中,西夏可以取得對決的優勢。
這就讓鄰國吃掉它顯得很費勁。
雖然北宋神宗開始,北宋執行“熙河開邊”的迂迴包抄戰略,可惜因為金國的南下功虧一簣,西夏得以起死回生。
另外,西夏佔據的河西走廊是除燕雲十六州外另一處重要的養馬基地,佔有此地的西夏很快發展起了自己的騎兵部隊,這就是“鐵鷂子”。
“鐵鷂子”是李元昊創立的重灌騎兵部隊,這是比後世金國“鐵浮屠”“柺子馬”有一拼的騎兵部隊。有了這一部隊,西夏不說橫掃西北,自保是沒有問題了,這讓西夏成了異常難啃的刺蝟。
3、封建化
封建化是兩宋周邊少數民族的上位基本流程。
1038年李元昊稱帝,就是西夏封建化建設的重要一環。可惜西夏勢單力薄,最後只能取消帝號乖乖當小弟。
不過雖然取消了帝號,但西夏其他方面的封建化卻沒有停止,包括營造宮殿,仿照中原制度建立自己的官僚體系。最重要的是,參照中原文字,西夏創立了自己的文字,這是文明更上一層樓的標誌。可以說,除了沒有皇帝尊號,該有的,西夏都有了。
漢化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如元朝、清朝,可以幫助佔據中原,問鼎天下。而如果用不好,像北魏孝文帝、金國這樣迅速腐化,那就只能無力迴天了。
古往今來的故事說明:漢化同時,保持自己的本來特色,是漢化改革成功的關鍵。清朝就是一個成功案例,西夏基本也是如此。
學習漢化,但又不失本真,西夏戰鬥力強,不是沒有原因。而完成封建化後的西夏也吸引了很多失意的中原文人,他們的到來為西夏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見風使舵
西夏一直很乖。
從唐朝開始,党項就對中原王朝尊敬有加。皇帝一高興,就把塞上之地賞給他們自力更生。五代十國,党項根據中原王朝走馬輪換的狀態,不斷換著自己的主人。因為太會來事,領導都找不到收拾它的理由。
既然不能武力征服,那就以德服人吧。於是各代皇帝給了党項首領數不清的稱號。
宋朝建立後,党項還及時上貢了戰馬,很有眼力架兒。直到宋太宗想要兵不血刃搞掉這党項,才有了李繼遷出逃,最終和宋朝為敵的事件。
鑑於北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西夏將殷勤的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契丹。在契丹的幫助下,西夏屢屢挫敗了北宋進攻。由於和遼國的特殊關係,此時的西夏在北宋和契丹之間玩起了三國演義,這種策略保持了一種微妙平衡,保護了西夏在夾縫中頑強生存了下來!
金滅遼,滅北宋後,曾想把西夏一起端了,無奈困難重重。最後精疲力竭地金夏雙方終於坐了下來,西夏奉金國為宗主,總算保全了自己的江山社稷,直到成吉思汗發起了對西夏的征服。
5、運氣好
西夏立國190年,最危險的時刻除了成吉思汗侵略,還有北宋的“熙河開邊”。這一行動由北宋名將王韶發起,從西夏南部一路向西,征服了周邊的吐蕃部落,拓地3000裡,成果豐碩。
“河潢開邊”拓地三千餘里,根本上形成了北宋對西夏的戰略優勢。而在王韶的打擊下,西夏的國土不斷被蠶食。王韶退休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反覆,北宋再次展開了對西夏的戰略包圍。宋徽宗期間,北宋奸臣童貫還率軍深入西夏後方,到達新疆境內。
但是就在西夏被北宋蠶食殆盡之際,“靖康之變”發生了。北宋王朝轟然倒塌,西夏起死回生。
北宋滅亡後,南宋和西夏不再接壤,西夏又認金國為宗主。這樣的條件下,西夏再一次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國祚。
作為西夏的掘墓人,蒙古前後六次,用時22年,終於將西夏徹底砸碎,並且徹底將党項人抹掉,至此這個政權徹底成為歷史!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7 # 風流倜儻何二先生
首先,我們要了解西夏,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西夏景宗李元昊,他的先祖無論是對誰,漢族政權也好,沙陀族政權也好,都俯首稱臣,幾輩先人的隱忍,換來了西夏建國的基礎,李元昊是一個好的帝王,他將國家經營的有聲有色,在位期間就打贏了宋夏戰爭和遼夏戰爭,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但他去世後,國家大權掌握在新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專政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但是被西夏抵禦成功並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但是也不足以致命,後來金朝崛起並滅遼、北宋後,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這就又為西夏續了命,從整體來分析,西夏人就是將這個打和和還有這個聯盟發展的不錯,以致於在這個時期能夠延續相當不錯的一個局面,再加上地處也不是什麼富裕之地,還有少數民族的強悍,讓別人難以對其有很大的一個想法,不過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後,大家都知道蒙古帝國的一個厲害,蒙古六次入侵西夏後拆散了金夏同盟,以致於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聯盟也分崩瓦解。當然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外事未平,內亂又起,國家經濟也因戰爭而趨於崩潰。沒有了明君,沒有了苟延殘喘的機會,最後於西夏保義二年(1227)亡於蒙古,當然,蒙古還是比較厲害的。
-
8 # 讀史—正衣冠
西夏(1038年—1227年)歷經十帝,享國一百八十九年。
由地圖可以看到,西夏的地理位置很不好,在如此強大的對手面前,西夏是如何生存下來的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党項族尚武的民族特性党項族屬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從崛起至建國,一直處於中國北方民族勢力紛爭時期。為了生存與發展,養成了堅韌不撥、尚武好鬥的民族精神。
党項族的首領一直在擴張生存空間,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到李元昊建國前已經擁有寧夏北部,甘肅小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此後數年,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1044年,在河曲之戰中擊敗遼國。這充分說明党項族善戰,軍事實力強大。
党項族審時度勢、外交政策運用得當584年,党項族領導人拓跋寧叢率眾歸屬隋朝。
629年,党項首領之一細封步賴率所部歸唐,唐朝授細封步賴為刺史。其他党項部落,亦紛紛響應,又設崌、奉、巖、遠四州,並以原來各部酋長分別擔任各州刺史。
814年,唐復設宥州,以保護党項,党項得以遷回。
820年,唐憲宗命太子中允李寮為宣撫党項使,自此以後,党項部落再度繁盛。
唐朝是党項族的大發展時期,由原來散落、無家可歸的遊牧民族,成為擁有固定活動區域的組織團體。
982年,党項族的首領李繼捧率族人投附宋朝,而李繼捧之弟李繼遷採則率領貴族逃入夏州東北300裡的地斤澤,抗宋自立。
985年,李繼遷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正式與宋決裂。
1099年,夏經過平夏城之戰的慘敗後,在遼道宗的周旋下,宋夏再度和談,西夏向宋朝請罪而終。
1125年,遼被金所滅,西夏與遼國再次結盟。
1209年,蒙古大敗夏朝,無奈向蒙請和,又依蒙伐金。
我們可以看出來,党項族一直在夾縫中生存,歸隋從唐、附遼抗宋、附金抗宋、聯金抗蒙、聯蒙抗金,最終還是被蒙古所滅。西夏一直在選擇,這也是小國在大國中所做的無奈之舉。
西夏崇尚漢文化在政治方面,仿照宋朝的官僚體制以及結合本地實際的律法。
在經濟方面,由單一的畜牧業發展,到農業、手工、製造業等;鑄造本國貨幣;大力發展對外貿易。
在文化方面,西夏在維護本身文化的同時,也大力提倡發展儒學教育,宏揚佛學。
-
9 # 胖凱論史
其實對於西夏能夠在夾縫中求得生存,應該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1038年到1115年,另一個階段是1115年到1227年。這個是怎麼劃分的呢?就是根據遼被金滅亡的時間來劃分的。
西夏為什麼能夠存活這麼長時間呢,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西夏是有少數民族黨項人建立的,其民風非常剽悍,善於騎馬射箭,作戰勇猛。
二、西夏國都易守難攻,有賀蘭山脈和黃河阻擋,尋常攻城的戰術根本無法攻破。
三、西夏正好與遼以及後來滅遼的金,和宋朝正好處於一個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之間相互牽扯,相互著力。
基於以上三點所以西夏才得以存在這麼長時間。
-
10 # s肅說歷史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尤其是動亂時代,很典型就是弱肉強食,小國根本無法生存的,因此才被周圍的強國逐步吞併。一千年前,在中國西北的歷史版圖上,就有一顆璀璨的新星,它便是西夏小王朝。西夏沒有遼的廣闊國土,沒有金的凌厲鋒芒,更沒有宋的豐饒殷實。這個割據在中國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四面被4大強國包圍環繞,但卻還能存活近200年不倒!是什麼原因,西夏能在強鄰環伺中,堅持了近兩個世紀呢?金、南宋、西夏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党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党項羌者,三苗之後也”。唐朝初期,党項羌開始崛起,史書上說:“東至松州,西接葉護,南界春桑,北臨吐渾,有地三千餘里”。後來透過兼併,党項羌形成了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拓跋氏等8個部落,其中拓跋氏最為強大。到了唐朝後期,藩鎮坐大,党項羌作為藩鎮的一支,卻一直是唐朝聽話的小弟。唐僖宗時,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勢力。唐朝還賜封党項軍隊為定難軍,統領夏、綏、銀、宥、靜五州,這是党項發跡的開始。西夏地圖當我們開啟地圖,你能很清楚的看到,西夏佔據甘肅陝西內蒙一帶,很是狹小。而周邊四大強國環繞,北邊是蒙古,東邊先是遼國,後來是金國,西邊是西遼,南邊是吐蕃和宋,西夏就跟夾心餅乾一樣,被徹底包圍。而西夏絕對是最弱小的,為什麼這麼說呢?西夏當時佔據的土地本身就是荒涼的所在,而且三分之二的土地那都是沙漠地區,十分的貧瘠。主要的經濟是農業,外貿基本被隔斷。而且最為關鍵的是人口也是最少的,根據《華人口史》記錄,西夏鼎盛時期人口在300萬左右,最低谷的時候只有120萬不到。而周邊的遼國、金國、宋那都是幾千萬上億的人口,就連北方的蒙古人口都比他多,而且蒙古人作戰更為勇猛,可謂豺狼虎豹環伺。在弱肉強食的當時,為何小小的西夏不僅活的很好,而且還不斷的大敗遼國、金國、宋。而且還逼迫宋朝每年賠款給它歲幣,簡直是不可想象。西夏從立國到滅亡,先後有10位皇帝,國祚有近200年,比周邊的大國都要高,可謂是奇蹟中的奇蹟啊。那麼西夏靠什麼呢?網路配圖 定難軍其一:左右逢迎,低調世故這應該是西夏建國前期成功的一大法寶。西夏的立國是真正在夾縫中求生存,作為一個長時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勢力,党項人一直默默無聞。907年,契丹建國。也在這一年,唐朝崩潰,中原大地陷入藩鎮割據的狀態。党項的機會來了,但是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還是低調一點好。於是對於走馬燈式的政權,党項開始了走馬燈式的逢迎。西夏早在夏州政權時期(定難軍)就奉唐朝、五代諸國與北宋為宗主國,以維持自身勢力。後來北宋併吞夏州政權,李繼遷舉兵再起。此時他採取事奉遼朝、連遼抗宋的策略,多次擊退宋軍,並且擴張勢力。並且於990年被遼朝遼聖宗冊封為夏國王。金朝崛起後滅遼朝與北宋,西夏為了自保,放棄遼夏同盟,臣服於金朝。金朝包圍西夏的東方與南方,掌握西夏的經濟力,所以夏廷對金朝不敢輕舉妄動,最多隻有小規模的戰事。蒙古崛起後,多次入侵西夏,破壞金夏同盟。夏襄宗與夏神宗改採取聯蒙攻金的策略,多次與金朝發生戰爭,然而此為錯誤的方針。到夏獻宗時才改連金抗蒙,但不久就在蒙夏戰爭中於公元1227年亡國。金史稱西夏“立國二百餘年,抗衡遼、金、宋三國,偭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網路配圖其二:全民皆兵,樂於戰死西夏人口在300萬左右,軍隊卻有50餘萬。西夏的民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即“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冑而行”,基本全國成年男子都是軍人。這種全民皆兵的狀態保證了西夏的獨立自主。再加上長期在沙漠地區喝風,練就了党項人強健的體魄。縱使不能消滅大國,也休想讓大國隨隨便便消化。史料記載,党項族“民俗勇悍,其民習於用兵,善忍飢渴,能受辛苦,樂鬥死而恥病終。此中國(宋朝)之民所不能為也。”樂於戰死,恥於病死。這是何等剽悍的民族!西夏的男人都不願意窩窩囊囊在家老死,病死,都願意打仗戰死,因此,戰場上那是無比的驍勇善戰。而且党項人的復仇意識很強烈,據《舊唐書·党項羌傳》党項人“尤重複仇,若仇人未和,必蓬頭垢面,跣足蔬食,要斬仇人而後復常。”也就是說,你要惹了党項人,那麼他會想方設法,不惜蓬頭垢面、吃糠咽菜也一定要殺了你。所以,党項人能夠立國200年,靠的就是不怕死,靠的就是這種狼性。網路配圖其三:位置優越,獨享天險西夏能存在如此長的時間也不單單在於党項人很能打。西夏的國土地形有高山黃河作為險阻,戈壁沙漠作為隔絕。想進攻西夏的對手,難以解決要命的軍隊後勤問題。黃河百害,唯利一套,西夏佔據黃河前套。青唐產甲,鹽池產鹽,牧場產馬,完全保證了自給。西夏的國土,東西長而南北狹窄,對付宋帝國,遼帝國,金帝國可以集中兵力防範東方的進攻,把有限的兵力集中起來,利用地形的便利產生“區域性優勢”。成吉思汗小國西夏被4大強國包圍,最終被蒙古人成功的滅了!蒙古打殘金國之後,金國自己沒有力量威脅蒙古,力量的平衡被打破。蒙古可以集中力量打擊西夏。這是宋帝國,遼帝國,金帝國沒有的外部條件——集中力量打擊西夏。蒙古人有滅亡他國的嗜好。西夏雖然窮酸,但是蒙古人為了滅亡西夏,鍥而不捨,不滅西夏誓不罷休。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滅國無數,但偏偏碰到西夏這塊難啃的骨頭,六次征伐,整整22年,死傷了無數“草原雄鷹”,自己還中箭負傷,卻到死也沒親眼看到西夏滅國。網路配圖1127年夏,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溘然長逝。一個月後,他最“關心”的西夏王朝滅亡。西夏亡國後,皇族被屠,文化被滅。為了徹底抹去西夏的存在,蒙古將這片故地稱為“寧夏”,即“安定西夏”。至此,這個崛起於1038年的党項族政權,在經歷了近200年的風雨後,終於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而且西夏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被久久遺忘,甚至《二十四史》裡都沒有它的一席之地。注:官史,向來是後朝修前朝。但元朝史家只修了宋、遼、金,卻把西夏放在了《宋史》的“夏國傳”之中,有學者稱是因為西夏先後向宋、遼、金稱過臣,不算獨立王朝只算“藩國”,故進不了二十四史。
回覆列表
稟告題主西夏可不是小國啊,西夏版圖最廣闊時東至陝西榆林黃河之濱,西抵甘肅敦煌,北達今中蒙邊界一帶,南到寧夏海原。可以說,整個大西北的主要富庶區域——內蒙古西部、河套、寧夏中部和北部、陝西北部、河西走廊都在西夏疆域之內。
宋史記載“夏之境土,方二萬餘里”,最強盛時西夏實控面積達83萬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南宋的一半)、有人口300萬左右。別看西夏總人口不多,卻透過部落兵制實現了“全民皆兵”,常備軍(包括主力精銳和地方部隊)多達40萬之眾。
西夏主體民族為党項羌人,他們世代以遊牧為生,又地處強鄰環伺的“四戰之地”,因此養成了彪悍善戰的尚武風氣。1038年元昊稱帝建國後,西夏鑑於自身實力較弱(相對宋、遼、金而言)的現實情況,高度重視提高部隊戰鬥力和裝備水平,並且十分強調機動性(以便短時間內迅速集結大軍作戰,形成區域性兵力優勢)。
所以我們看到,西夏軍隊無論甲冑、兵器還是戰馬都竭力追求精良。西夏冷鍛甲質量上乘,被宋代科學家、政治家沈括讚譽為“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他還舉了個例子——宋軍曾用強弩試射繳獲的西夏冷鍛甲,結果距離50步開外就很難射穿,雖然有一支箭射進甲冑中,但仔細一看只是碰巧射入了連線甲冑的鑽孔內,而且箭頭都被鑽孔邊緣刮彎,可見其硬度之高。
西夏所產刀、劍、強弓質量都很高,宋代大文豪陸游就作詩誇讚“金絡洮州馬,珠裝夏國刀”,西夏寶劍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的珍貴兵器,連宋欽宗都隨身佩戴、愛不釋手。西夏軍所用弓弩中最出名的當屬神臂弓,因其威力驚人(有效射程120至140米)後來還被南宋名將韓世忠仿造,命名為“克敵弓”。
党項人原先生活在黃河九曲之地,本就出產良駒河曲馬、浩門馬,後來西夏版圖拓展至祁連山南北、河西走廊及內蒙古西部,這些地區所產甘青馬、西域馬(包括“汗血寶馬”雜交品種)、蒙古馬隨之開始為西夏軍騎兵乘用。史載,西夏對官方牧場的戰馬飼養、培育極為嚴格,因此西夏軍馬名揚天下,宋代學者讚歎其“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指宋朝)之馬不如也”。
憑藉優良武器和戰馬,西夏組建起一支強大裝甲騎兵“鐵鷂子”銳不可當、所向披靡,公元1082年西夏以“鐵鷂子”為先鋒猛攻宋朝邊防要塞永樂城,結果宋軍迎戰很快被擊潰,永樂城也隨之陷落,宋軍陣亡達1.2萬餘人。
除了軍力強大外,西夏經濟實力也頗為雄厚。除了繁榮的畜牧業外,西夏立國後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透過引入宋代先進農耕技術,西夏已能種植水稻、麥子、粟谷、青稞、豆類和各種蔬菜、瓜果,當時的銀川平原已成魚米之鄉,西夏官府窖藏糧食多至百萬石。西夏手工業門類齊全,冶金、釀酒、陶瓷、紡織、皮毛加工也都比較發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術均居於當時領先水平。而印刷業興盛,本身就是西夏文化繁榮昌明的象徵。加上扼守東西商道要衝,西夏對外貿易也相當興盛。
當然,西夏能夠立國近200年而屹立不倒,不僅有自身實力較強的因素,還與其“軟硬兼施、能屈能伸”的靈活外交手腕和地緣戰略密不可分。面對宋、遼、金等強大鄰邦,西夏一方面敢於武力抗衡、寸土必爭,另一方面也出於自身利益考量,不時放低身段座出一副稱藩納貢的“低姿態”,以此換取對方開設榷場(邊境貿易市場)、“賞賜”財物和典籍等重大利權。
比如西夏與北宋前後爆發5次大規模戰爭,時間跨度超過70年,雙方兵力損失都很大,但只要處於相對和平時期,西夏就主動向北宋進貢馬匹、駱駝以換取中原文化典籍,據不完全統計從1048至1094年,西夏就向北宋進貢了超過1000匹良馬和駱駝。
宋夏戰爭曠日持久,對於家底厚實的北宋倒沒啥,而對西夏可就是傷筋動骨了。因此雙方戰爭進入末期(1092年洪德之戰為轉折點)後,西夏開始居於下風,特別是北宋“要塞線戰術”逐漸發揮效力,西夏疆土被步步蠶食、多次攻堅戰也遭挫敗,最終在1099年西夏遣使謝罪,雙方才重歸和平。而在這一漫長過程中,西夏就沒少利用宋遼、宋金矛盾從中漁利——戰況不妙時就趕緊央求遼國“武裝調停”甚至假借遼國名義向宋請和。而在1127年金軍滅北宋後,“滿血復活”的西夏又猖獗起來,侵奪了宋朝西北大片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