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野小海

    那段話代表的意思應該是這樣的吧!若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就是劉備的高明之處,因為他知道阿斗不成才 畢竟知兒莫如父嘛。而劉備 我們都知道他是已哭出名的,可以說了劉備的江山都是哭出來的!而劉備這麼說 是看準了諸葛亮的為人。知道諸葛亮不會取而代之,這樣可以使得諸葛亮更加人為 劉備對他很看重。有點類似的苦肉計,只為了讓諸葛亮更加輔佐阿斗。之後有兩朝開戴老臣心 看看諸葛亮那麼嘔心瀝血的幫助阿斗,當時以諸葛亮的遠見 知道蜀國是沒希望了。 不要說諸葛亮沒遠見,從出師表可以看出 諸葛亮的遠見。可他還是那麼的去維護阿斗!可見劉備的苦肉計成功了。然而劉備心老了,劉備是重義氣的人 從他知道關羽被害後,不顧諸葛亮的欠解。帥七十萬大軍 幾乎是蜀國的全部軍隊,攻打吳國 可以說明重義氣的程度。。而那時的蜀國是適合休養生息政策的,看到關羽、張飛都是了,他們三個親如手足 那種失去的心情。讓他沒有了奮鬥的激情 而且是火燒連營八百里,心累。。而且阿斗 劉備又不怎麼看中,從他在長坂坡摔阿斗就可以看得出來 雖然有點苦肉計,可你想想戰場情意之情!有時勝過出生不久的兒子。 而且諸葛亮和劉備感情很好, 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就是諸葛亮取代也好,這樣阿斗會有個好的未來!輔佐阿斗也好 都可以,他心裡還是更多諸葛亮能輔助阿斗!!

  • 2 # 15991982979

    其實宋江最大的心病就是私放晁蓋吳用等劫取生辰綱一案,以及此後的與梁山晁蓋等人暗通書信之事。而宋江也正因為書信之事,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親手殺死了以書信要挾獅子大開口漫天要價的閻婆惜。其實,以宋江的個性,一般情況下他是不可能動手殺人的,殺死閻婆惜是因為此時他已經被她逼入了死角,實在沒有其它兩全之策了,於是只能冒險殺人,殺人後立即焚燬了書信,僥倖現場並無第三個知情者,這一樁驚天大案也就隨著一紙書信的焚燬而一從此煙消雲散,死無對證了。在宋江的心中,唯有這件事才是令他寢食難安的一大心病,現在這件事已經隨著閻婆惜之死而一了百了,避免了一場甚至於可能誅連九族的塌天大禍。除此之外,則其它事在宋江看來那都不是事。因為了宋江心裡明白,如果不是因為勾結梁山賊寇,而僅僅只是殺死閻婆惜一案,他是沒有性命之憂的,憑藉他在官場上的人緣人氣,最多也就是一個流放罪罷了。因此對這一樁人命案,宋江並不顯得十分恐慌,換言之,他並不在意這樁命案對他所構成的威脅。因此,在逃難清風寨時,在花榮的庇護關照下,他甚至可以無所顧忌的遊玩賞燈,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一名被通輯的逃犯。(實在抱歉,老眼昏花,看錯了題目,以上內容變成了答非所問。)

  • 3 # 必讀歷史

    據小說三國演義以及史料三國志記載,劉備在臨終前對諸葛亮的後事安排中,其中有一句最為經典的話就是劉禪若能輔佐你就幫助他,如果不能輔佐,你便可以自取。不得不說,快走到人生終點的劉備說出這番話,實在是有著太多的無奈。其實在三國這段時間說出類似的話,不光只有劉備一人,還有一個人也說出了類似的話,那就是有著江東小霸王之稱的孫策。面對辛苦打下來的這份基業,孫策必須做出慎重的安排,儘管他選擇了弟弟孫權,但是還是有著諸多的不放心,所以她對此人說出了類似的話。那麼這個人又是誰?他在江東集團裡面又佔據著何等重要的地位。

    看過小說的人一定對此人並不會陌生,他就是江東首席智囊張昭。無論是史料還是三國演義,都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而他在江東集團的地位,則可以透過孫策進行後事安排時所說的那句話充分體現出來。孫策對未來的繼任者孫權說,如果國內有什麼事不明白,可以問張昭。足可見此人的地位,不亞於當年跟隨孫策一起打天下的周瑜。據史料三國志所記載,張昭是今天江蘇徐州人。由於東漢末年的戰亂不斷,他隨著中原很多名士便來到江浙一帶定居下來。而此時孫策正率領人馬平定江東,得知張昭前來,孫策很快便重用此人。雖然在孫策集團裡,張昭並沒有為集團攻城奪地貢獻一份力量,但是後勤事務的處理幾乎都離不開它。所以說之所以將東集團能夠最後建立起來,張昭的功勞絕對不容忽視。

    漢獻帝建安五年時,一路打得順風順水的孫策,因為一時的不慎被敵人行刺。要知道這個時候東南一帶才剛剛統一不久,孫策並不放心集團以後的走向,所以他將繼任者孫權託付給張昭。政策在此時更是對張昭說出瞭如果孫權無法擔起此重任,你可以來執掌江東的話。如果將劉備在白帝城的後事安排與孫策此時的安排相比較,不難發現,或許孫策此時的情意還是要更為真切一些。因為在筆者看來,江東集團沒有像諸葛亮一樣的人物存在,所以孫策很明白自己一旦撒手,交通集團很有可能陷入到內憂外患的局面。

    要知道在孫策離世前後,華夏大地上還盤踞著許多很有實力的諸侯。地方的曹操,西邊的劉表,已經離此不遠的袁術都有可能對孫氏集團發動致命進攻。不僅如此,也因為孫氏集團剛剛統一江東不久,根基也不是特別的穩固。在如此背景之下,孫策不得不做出萬全的考慮。因為稍加不慎,自己和父親辛苦打下來的基業就可能毀於一旦。所以孫策經過慎重考慮,終於在兒子和弟弟之間做出了選擇,他讓弟弟成為了繼任者。要知道此時的孫權才不過年滿18歲,無論是從資歷還是從經驗來說,都還有著太多的欠缺。從這裡看,也許孫策對張昭說的那番話,可能是真的是真情實意。

    孫策離世之後,張昭並沒有辜負了這份信任,他很快率領群臣擁立孫權為王。不僅如此,他還同時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立刻出榜安民,另外還調動軍隊征討此時出現的叛軍。也恰恰是因為張昭這一系列的舉動,所以他很快得到了新的統治者孫權的信任。當孫劉兩家聯軍在赤壁邊上打敗曹操入侵的人馬之後,張昭也因為此戰很快被升任東吳集團軍師。日後隨著孫權的地位提高,張昭的官事也一步步高昇起來。

    可是讓人不理解的是,當孫權想要設立丞相之時,供所有人都認為這個官職一定會是張昭的,可是孫權並沒有這麼做他以張昭太過於敢犯顏直諫拒絕使用他。不僅如此,還不斷的對他進行打壓。當孫權成為天子之時,張昭看清楚了形式,所以他向孫權辭官回家。從此慢慢遠離了孫氏集團所建立的朝廷。

    這一點在筆者看來,絕對是張昭最為聰明的一處。他對於權力沒有太多的貪戀,這也讓他能有一個善終的結局。要知道能夠在巔峰時刻自己主動退下來,絕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古往今來很多人因為太過於貪戀權力或者錢財導致自己最後丟了性命。時刻保持清醒,不被外部現象所迷惑根據,根據形勢及時做出判斷,這也許是張昭最大的成功學。

  • 4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時,曾涕泗橫流地對諸葛亮說:“…阿斗無能,你的本事比曹丕還大!如若你認為他值得輔佐,就好好輔佐他吧?如果你認為他不值得輔佐,那你就自己當皇帝吧!”這話聽得諸葛亮真是毛骨悚然,連忙向劉備表示了絕對的忠誠:“臣自當忠心輔佐幼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那麼,劉備在臨死託孤於諸葛亮時,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呢?是因為劉備有幾個方面的憂慮,迫使他不得不這麼做!

    一、劉備身處亂世之中,曾經飽經了風霜雨雪、世態炎涼!識人、察人的本領很強。在其建在時,之所以能夠取得三分之一的天下,乃是由於有大才諸葛亮的輔佐!諸葛亮的才幹與本領劉備自然深知——說諸葛亮是劉備集團的“二把手”是毫不誇張的!並且關羽和張飛都不在了,劉備集團的核心除了劉備自己,也就只有諸葛亮了!現如今,劉備己經將要命盡了,那麼還有誰能夠“壓得住”諸葛亮呢?既然己經是這樣了,那麼何不先行試探一番,觀察諸葛亮的反應之後,再做定奪呢?

    二、劉備這話也是為了消除因為自己拒絕諸葛亮的勸阻,執意東佂孫吳,而造成的兩人之間的隔閡——你看,我老劉都對你孔明如此推心置腹了,你還能不感激涕零地為我兒子“保駕護航”嗎?並且蜀漢內部的“本土派”和“外來派”之間,一直是有矛盾的!只是賴於劉氏的“正統地位”才得以制衡。以後也只有依賴孔明的智慧和權力才能予以壓制了,孔明是否能“一忠到底”呢?不試怎會知道?

    三、劉備這話更是為了讓諸葛亮回憶起,兩人的共同奮鬥歷程!告訴他:你的大功我可沒忘,可你也別忘了,是誰發現並給你提供了發展舞臺?是我老劉!而且我老劉家的天下可是“大漢”的旗號!你孔明縱使再有能耐,也得“守規矩”。否則你便是想奪了我兒子的位子,也會因為名不正,言不順而導致人心不服!

    四、劉備這話還有“敲打、提醒”諸葛亮的意思:現在的天下己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下了!北邊的曹丕早己篡漢建魏,而東邊的孫權早晚也得稱帝自立!你孔明不是心懷“興復漢室”的理念嗎?那好,如今的漢室旗號可就只有我老劉和犬子劉禪了。你孔明如果還想堅持你的崇高理想,可就得繼續堅持“擁劉、保劉”路線不動搖!否則,就會因內有人心不順之虞,外有魏吳覬覦之心,而導致你孔明想取也取不了我劉家的江山!

    其實劉備還是清楚諸葛亮的忠誠的,因此在諸葛亮向他表示了忠於劉禪的決心後,劉備即令劉禪認其為“相父”,以厚結諸葛亮之心。

    而且劉備還對劉禪的救命恩人,赤膽忠心的趙雲,大打親情牌,促使這位比較接近諸葛亮的大將,也一諾千金的向劉備表示了忠心!

    總之:劉備的試探是有效果的,他使得素來重視名譽的諸葛亮、趙雲等,除了繼續擁護幼主阿斗以外,別無它路可走!老謀深算的劉備也終於可以放心的離開人世了!

  • 5 # 峰哥看歷史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根深蒂固,讓很多人認為整個三國時代只有曹操一人堪稱梟雄。殊不知主打抑曹揚劉的內容走向,讓從一窮二白到擁一方之地的同樣該稱之為梟雄的劉備,成為了一個重情重義、毫無主張但卻一心想匡扶漢室的無公害老好人。

    公元223年,蜀漢章武三年,夷陵之戰的戰敗讓已經成為蜀漢皇帝的劉備慚恨交迸,病倒在白帝城。自知命不久矣的劉備,不得不為了自己努力了半輩子才得到的江山考慮,於是就在這白帝城的永安宮,以寥寥數句話,讓我們看到了足以流傳千古的君臣關係之融洽和信任。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摘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大體意思是說,劉備病重,召見諸葛亮以定後事,對亮說:“你的才能是魏文帝曹丕的十倍,治國理政不在話下,終究能完成一統天下、匡扶漢室的大業。若我的兒子可以輔佐,你就輔佐,如果其昏聵不堪,難成大器,你就取而代之。”諸葛亮聽罷,痛哭流涕的說:“臣必定竭盡所能,盡忠輔佐,以死報恩。”之後劉備召見太子劉禪,對其說:“你以後與丞相(諸葛亮)共事,要向尊敬我一樣尊敬丞相,視他如父。”

    我們不難看出,劉備說這番話對於諸葛亮可謂用心良苦。君臣關係如此融洽,甚至都到了可以將江山託付予人,讓自己兒子認爹的地步。但我們再看《三國志·蜀志·先主傳》這段話。

    “先主病篤,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夏四月癸已,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意思是說,劉備病重,將身後的國家大事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到了四月,劉備就駕崩於永安宮,終年63歲。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劉備託孤的物件不單單是諸葛亮,還包括李嚴。反過來想,劉備對諸葛亮並不是特別放心,故而採用李嚴作為副職來牽制諸葛亮。當然,歷來正職都是擁有絕對權利的,相對而言只不過要顧及副職的態度。

    由此我們根據先主傳和諸葛亮傳來看,劉備臨終的確是要將蜀漢託付給諸葛亮的,但對於在自己死後,諸葛亮能否真心輔佐兒子劉禪而不效仿曹操,並沒有十足的把握。

    而彼時的蜀漢,能成為擎天支柱的人只有諸葛亮,劉備肯定也不想在自己死後,蜀漢王朝也跟著自己成為歷史,以親情牌並許於絕對權力只能是劉備最後的方式。而之所以安置李嚴,也是無奈之舉,寄望於能多少牽制些諸葛亮的權利和慾望。不過,歷史最終像我們證明,諸葛亮雖然專權,卻對得起劉備的託孤之恩。

    至於所謂的陰謀論,在賬下和屏風後埋伏數百刀斧手,一旦諸葛亮說錯話,就亂刀解決他不過是黑劉備罷了。試問能成為一國丞相的諸葛亮,是那種不過腦子辦事說話的人嘛!

  • 6 # 歷史趣聞008

    白帝城託孤,絕對不是一次仁義與道義的握手,而是一次赤裸裸試探。劉備託孤時還有一個人在,那個人就是李嚴。

    正史裡的劉備可不是簡單人物,論看人應該說三國難出其二,早在三顧(這裡的三是虛數,應該遠不止三次)之時,劉備就曉得諸葛亮的野心極大,這樣的人可用,但必須謹慎。所以在劉備死前,諸葛亮雖然位至丞相,但始終都沒有掌握過兵權,事實上劉備希望自己死後,也不讓他拿到兵權。但是劉備明白,諸葛亮不好對付,除了自己外用別人來制約諸葛他是不放心的,於是他決定最後試一下諸葛的反應,同時旁敲側擊的告訴李嚴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可惜從後來看,李嚴才確實是個老實人,一點沒明白老領導的意圖。要知道,劉備勢力裡的派別組成非常複雜,但最可怕的是益州本土士族勢力,如果沒有一個強勢的人物來制約他們,估計老劉家後人早晚是要被踢出益州的,所以劉備必須保留一個很好很強大的非益州人士來幫自己保住這份家產,而在徐州派和荊州派裡,真能拿出來撐局面的,當時也就只剩下諸葛亮一個人了。

    劉備臨時還給趙雲交代一句話,我死後你要用心保護家小,無論任何人有反叛之心,你可用我賜你寶劍殺之。

  • 7 # 史客不輕鬆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長久以來,劉備白帝城託孤千古流芳,被譽為君臣之間的典範。關於劉備託孤一事,最核心的一句話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我們不難發現,後世之爭主要有三點:首先,白帝城託孤劉備到底是不是在玩以退為進的把戲來試探孔明?還是像無數人猜測的那樣,“五百刀斧手埋伏兩側”,只要諸葛亮有任何不臣之心,劉備一個指示瞬間殺掉諸葛亮?第三,劉備臨死之前最後還特意囑咐趙雲一番,甚至把趙雲當作‘四弟’,假以此來保護自己的子嗣?還是用趙雲來制衡諸葛亮,令其不能篡位?事實上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堪稱古代君臣的典範。兩人之間君,重情重義,信任到無限放權;“臣殫精竭, 慮鞠躬盡碎, 死而後已”。君臣之間感情如此深厚,無疑把懷疑劉備試探孔明的的妄猜擊沉的無影無蹤。可以說,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這段話,震懾了群臣、感動了丞相,也奠定了之後幾十年蜀國的安定局面。而劉備對趙雲的遺言更多的是對其兒子的保護。因為趙雲曾七進七出長坂坡救了阿斗劉禪,並且一直緊跟劉備負責他的平時安保工作。老父親要死了,其言也善,本性也是暴露無疑。劉備終究也是一位父親,孩子的安危永遠是他第一考慮。以上就是小編的分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 8 # 冷聞亦史

    我是林盛,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的一段話代表什麼意思?

    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三國演義》中如此描寫: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我認為這段話可能代表了兩層意思。

    第一,劉備在向諸葛亮道歉。

    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執意伐吳,導致自己兵敗後連見諸葛亮的勇氣都沒有,於是留在白帝城休養了整整一年,仍就鬱鬱而終。

    在這句話前,《三國演義》還描寫了一段劉備所說的話:

    先主傳旨,請孔明坐於龍塌之側。撫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業;何期智識淺陋,不納丞相之言,自取其敗。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訖,淚流滿面。

    結合前後兩句話,劉備的悔恨之意躍然紙上,君主很少向臣子道歉,但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卻不是一般的君臣關係。大家都知道,當初劉備經常被諸葛亮安排出去負責哪一路的軍事行動,甚至劉備的後期崛起離不開諸葛亮的運籌帷幄。

    悔不聽丞相之言,可能是劉備死前唸叨最久的句子。在劉備心中,他失去了兩個兄弟,也傷害了自己最得力忠心的臣子。

    無論是從帝王心術還是劉備諸葛亮的君臣感情來看,劉備的話都有著道歉的意思。

    第二,劉備為了堵住諸葛亮辭相的退路。

    雖然很多人都覺得,劉備說的後段話,是為了逼著諸葛亮,在大臣面前表態,擋住了諸葛亮的上位之路。

    但我總覺得,即使劉備不這樣說,諸葛亮也沒有篡位稱帝的可能。

    主觀上諸葛亮一心輔佐劉備,即使在劉備並不強大的時候依然能夠盡心盡力。客觀上諸葛亮雖為宰相,但並沒有達到劉備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而且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一旦篡位,就如同曹丕篡漢,他改的不是蜀國正統,而是大漢正統,那時候就真的人人喊打了。

    所以我感覺劉備在眾位臣子面前,先說諸葛亮有定大事之才,再以此為前提,說出諸葛亮可憑劉禪之能,自行決斷是否代之。

    這是一種阻斷諸葛亮退路的意思,他的話,讓諸葛亮沒有退路,無論諸葛亮如何對待劉禪,他都要為安邦定國、興復漢室而鞠躬盡瘁。

    總結:劉備死前對諸葛亮說的一段話,包含了劉備的悔恨,他以君主的身份向諸葛亮道歉,給予了諸葛亮最高的政治地位,使諸葛亮在自己死後依然能與蜀漢綁在一起。又或許劉備所說遠沒有後世之人的猜測,句句皆為真實,而諸葛亮用其一生履行了對劉備的承諾,終不曾負君主之託。

    以上,就是我對劉備死前所說一段話的理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9 # 五月南風天

    諸葛亮是個優秀的企業家,董事長有沒有無所謂,或者董事長能力怎麼樣也無所謂,反正這個企業有諸葛亮就能不斷髮展。

  • 10 # 夜話堂主

    現看看這段話: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託孤”是古代“家天下”政治幾乎不可避免的重大政治現象,它往往發生在先君早逝、嗣君年幼的情況下。孔安國說:“六尺之孤,幼小之君。”又說:“臨終之命曰顧命。”因此後世受託孤之任的大臣常被稱為顧命大臣。託孤的物件應該是滿足忠誠度足夠深、能力足夠強、威望足夠高、與先君關係足夠好等幾個條件的大臣,其中忠誠是第一條件。無疑,諸葛亮是最適合的人選。

    關於劉備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歷史上爭議很大。有人說這一席話,困惑了中國二千年。劉備真實的想法我們已經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眾說紛紜。

    很多人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說這是劉備的陰謀詭計,一旦諸葛亮答應了,或者有這方面的形體語言,劉備立馬就把他拉出去砍了,還說已經佈置趙雲在旁邊小屋待命呢。當然,也有的說,這是劉備的真心話,一旦劉禪不行,讓位給諸葛亮,還能保住劉家這條根。不然,要真是諸葛亮有謀逆之心,劉禪根本就制約不來諸葛亮。

    可以肯定一點,劉備不會真心讓位於諸葛亮,因為自古就沒人會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白白送給別人,哪怕他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劉備也絕脫不了這個歷史的慣性。

    哪為什麼劉備要搞這一出呢?

    套話而已。

    為什麼這樣說呢?

    如果不單單看劉備託孤,而是把三國裡面的託孤連在一起看,,就知道這是一句沒什麼實際意義的套話。三國裡六次託孤,幾乎同樣的話就發生過三次之多,一次是孫策託孤於張昭:“若仲謀(孫權)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吳歷》)。一次是劉表託孤於劉備:“表病篤,託國於備,顧謂曰:‘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魏書》)。”

    劉備有意思,兩次遇上託孤之事,只不過兩次剛剛相反,第一次是受託者,第二次是託付者。劉表之語與劉備之語同出一轍,還更明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不可能無動於衷。所以劉表的託孤之語對劉備影響甚大,也間接影響了中國歷史。

    正因為這類話在不同場合反覆出現,所以其真實的意思都一樣,就是——“嗣子可輔,輔之”,這個問題看似是個二選一的問題,實際上只有一個答案,絕不會是要其取而代之。

    其實,類似這樣的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比如說,大領導要提拔一個人,往往不會直說,一般都會把人事部門領導找來,看似漫不經意地說,這個崗位我看小王挺適合。當然了,這是我個人意見,最終以你們人事部門考核為準,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難道有不行的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