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橘子不業專
-
2 # 大海看天下1
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從草根到帝王,堪稱古代帝王第一人。他可以說是白手起家,能做到這點,可以說是非常的艱鉅。知人善用,同鄉的徐達,湯和等等眾多的開國功臣,沒有朱元璋知人善用的本事,天下歸不歸他還不一定呢,例如:山賊常遇春,堪稱明朝第一武將,常遇春每次都是作為先鋒,殺敵無數,未嘗一敗。劉伯溫的計謀也是相當的出眾,作為一個皇帝,沒有一個毒辣的眼光是不行的。知識分子政策,朱元璋也許是受父母的影響,他從小就知道敬重讀書人。透過與讀書人的交往,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分子眼界寬,計謀多,用之則為力,驅之則為敵。而且這些人在地方上往往影響巨大,“能左右一方老百姓的態度。把他們爭取過來,一方百姓也就跟著過來了”。隨著和讀書人的接觸多了,他也知道請讀書人成本不高:只要客氣點,給足他們面子,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再給個虛職,他們就會感激涕零,為你賣命。“費得不多,賺頭極大,真是划算的買賣。”因此,嚐到了甜頭的他一路征戰過程中,遇到讀書人,就盡力延攬。甚至在命令手下的將領出徵之時,他也經常囑咐他們,聽說哪個地方有有名的讀書人,一定要把他們帶回朱元璋這裡。有時,還派專人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四處打聽哪兒有讀書人。朱元璋的知識分子工作,做得很到位。朱元璋的知識分子政策是他最終從群雄中脫穎而出的根本。他大局觀良好,善於把握時機,有決斷能力。離開江淮,渡江攻佔南京,開闢新的根據地,創造了獨立稱雄的基礎。東征西討,次序正確地分別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南略北伐,穩紮穩打地消滅北元。無論是通盤計劃或具體戰役,誰者宜先,誰者宜後,諸者輕,誰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確地做出計算,做到知己知彼,用力不分,有條不紊,穩操勝券。
-
3 # 山東生活幫律師事務所
一、善於抓住機會 並積極表現自己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在他即將要成年的時候,家鄉正在流行瘟疫,而他的家人都在這場瘟疫中去世了。那個時候雖然朱元璋已經長大了,但還是不能很好的照顧自己,於是他決定出家當和尚,至少這樣不用擔心自己的溫飽問題。
但是在這個世上,無論做任何事都不是那麼容易的,當和尚也是如此。剛當上和尚沒幾年,他就遇上了大饑荒這個問題,而他也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去尋找吃的東西。或許,如果沒有遇上這場大饑荒的話,他的一生興許就在寺廟裡安然的度過了,就是因為這次下山讓他經歷了很多事情,也讓他的命運發生了很多的變化。
剛下山的時候,朱元璋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於是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安徽鳳陽。回到家鄉之後遇上了自己兒時的玩伴,然後,經過小時候玩伴的引薦,他加入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雖然朱元璋的出身很不好,但是他這個人非常聰明,加入紅巾軍之後更是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全部表現了出來,並且很快的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和好感,還娶了郭子興的女兒為妻。
劇照
二、有理想 有抱負 並且能夠接納不同意見
在這之後,朱元璋逐漸的擴充了自己的實力,很快便組建了屬於自己的一支隊伍。後來紅巾軍的首領死了,便由他的兒子來接替自己的位子。但是他的兒子並不如朱元璋有能力,於是在朱元璋的實力慢慢的增加之後,便很容易的打敗了郭子興的兒子,而自己親手接管了紅巾軍。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只滿足吃飽飯的他了,雖然已經掌握了這支隊伍的實權,但是他並不滿足,他想要更多的地盤,更大的權力。
於是這個滿懷鬥志的年輕人,又開始了他新的計劃,他首先佔領了南京城,把這裡作為據點,並且改名應天府,自稱吳國公。與此同時,他善於接納別人的意見,並且能分辨出來,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當時朱升提出讓他高築牆這個建議,朱元璋立馬就採納了,因為這樣做在以後的戰爭中更容易立足!
朱元璋
三、聰明睿智 有膽識 目光長遠
果然,不久之後戰爭開始了,提前做好準備的他在南京城外擊潰了比自己強大幾倍的陳友亮,還消滅了比自己厲害的多的軍閥勢力。就在這個時候,朱元璋成功的走上了帝王的道路,在應天府稱了皇帝。朱元璋這一生最開始就很會為自己鋪墊道路,如果不是他聰明睿智,或許就算他下山了,也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將士,不起眼的為國家賣命。正是因為他的聰明他才能慢慢的走上帝王的道路。
但是朱元璋雖然當上了皇帝,可要想坐穩江山,這也是需要技巧的。而朱元璋恰恰就是擁有這些技巧的人。在當上皇帝之後,他沒有濫用職權去傷害別人,而是對待黎民百姓非常的仁愛和尊重。這也可能跟他從小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朱元璋在位期間,非常注重農業發展,興修水利,勤儉節約,取得百姓的一片歡呼。所以朱元璋才能把江山座的那樣牢固,把明朝發展的那樣強大。
從流傳下來的畫像以及朱元璋後代的畫像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位很帥的皇帝。至於有些畫像把他畫的滿臉麻子特別醜陋估計是有人故意抹黑朱元璋。
-
4 # 陸棄
朱元璋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自己首領地位
當初,朱元璋去投奔湯和所在的郭子興義軍的時候還只是個一無所有的乞丐,而他兒時的夥伴湯和在義軍中已是一個小首領,朱元璋剛剛入夥也僅僅是一名火頭軍。有一次湯和邀請朱元璋一起吃飯,朱元璋執意要做上桌的位置,並對湯和說:你要認我這個大哥就必須要讓我做上桌。也就是說朱元璋在他這個小組織裡很早就已經開始樹立了自己首領的身份位置,沒有這個重要身份也就沒有後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2、聚攏人心
解決了組織的首領的問題,接下來就要把組織發展壯大,首要就是收民心:當別的義軍攻佔城市後進行燒殺搶掠,朱元璋領導的軍隊能夠做到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安撫百姓,對收攏當地民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並使得軍隊的糧草供應得到了保障,軍隊也才可以安心作戰。軍心:當朱元璋在一次戰役中俘虜了三萬多人的軍隊,他從中抽取了500人充當自己的貼身侍衛,對他們很是信任,和自己一起同吃同住,此舉很快安定了這三萬多人的俘虜,這些俘虜裡面還有很多蒙古人,朱元璋也一視同仁,很快這支軍隊成了朱元璋的重要主力,為明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
3、重用知識分子
當別的起義軍對讀書人不是殺就是不用的時候,朱元璋重用了一大批知識分子例如李善長(主管後勤糧草供應)、劉伯溫(提出先南後北戰略)等,為大明朝開國定下了基礎。
4、戰略得當
縱觀歷朝歷代,一般由北向南打比較容易推翻前朝,由南向被打只有朱元璋成功。朱元璋先避開河南四戰之地,先把元大都周圍的山東、河南、河北接連拿下,再攻取元大都。
-
5 # V587累
25歲以前,朱元璋一直沉淪於社會最底層,命運悲慘,一無所有。
從25歲到28歲,朱元璋的命運曲線出現了一波迅猛的上升:回顧朱元璋從乞丐到帝王的道路,實在是太順利了。
其實,論狡猾機變,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不過中等偏上水平。那些遊民出身的起義領袖,哪一個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朱元璋並不見得勝他們多遠。論起戰略戰術,朱元璋雖然勝人一籌,但也做不到步步高明。
朱元璋之所以在諸雄中脫穎而出,決定性的因素在於他身上具有那些草莽群雄所沒有的另一些至關重要的品質。
第一個原因善於爭取人心
歷代農民起義者雖說是歷史中最先進因素的代表,但有些人素質並不高。他們之所以成為亂世英雄,是因為他們有常人所沒有的勇敢和殘酷,文化素質低下、眼界狹窄、目光短淺卻是他們的通病。
這些綠林英雄治下的眾多好漢,起兵之初沒有完整計劃,起兵之後熱衷於“走府過縣”,燒殺搶掠。
就拿郭子興的隊伍來說吧,“郭子興的隊伍原來紀律很差。剛起義時,他們佔領濠州,‘哨掠四鄰’,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不僅剝奪地主富豪,也打劫一般平民的財產,有時甚至放火焚燒廬舍,弄得人家屋無根椽片瓦,牆無立堵可觀。‘不兩月,越境犯他邑,所過亦然。’攻佔和州,仍未改舊習,‘破城橫暴’,隨意砍殺擄掠,搶劫婦女,鬧得百姓妻離子散,民心惶惶”(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
而朱元璋卻從不像那些好漢那樣放任自己,今日狂歌痛飲,明朝棄屍馬前。他參加起義,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也不是出於對“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嚮往。
這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慎重選擇,他要的是安身立命,飛黃騰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有那些看出五步之外棋局變化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這個後來被證明是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皇帝之一的人,此時對百姓擺出的卻是一副和善的面孔。他深知戰爭中人心的向背取決於軍隊的紀律。
他對手下大將說:“我每次聽說你們攻下一城之後不亂殺人,就打心眼裡高興。林子裡有老鷹,別的鳥就不來了。你軍紀不好,百姓們就會逃跑。”
所以,獨自帶兵不久,他就開始注意軍紀問題。朱元璋攻佔和州之後,手下軍人照老例燒殺搶掠。朱元璋召集全城的男人集合到州衙門前,把那些搶來的已婚婦人列隊送出,讓夫妻相認。
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朱元璋成了和州人的大恩人,他的恩德被和州百姓久久傳頌。
除了善於籠絡民心,朱元璋也十分擅長收買對手的“軍心”。龍鳳二年,朱元璋俘虜了陳兆先軍3萬6千人。朱元璋很欣賞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為了征服軍心,朱從俘軍中挑出500名精壯,說要安排給他們特殊任務。
這些人不知道朱給他們什麼任務,惶惶不安。到了晚上,朱把自己的親兵撤走,讓這500人做自己的侍衛。自己鑽進帳篷,脫下戰甲,倒頭就睡。這500人感動不已,從此死心塌地效忠朱元璋,3萬六千俘虜也由此軍心安定,很快成了朱軍的主力。
第二個原因籠絡讀書人
是他與普通武夫最大的不同點,是他對待讀書人的方式。
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在對待讀書人的態度上:一方面,他們因為本身文化程度太低,在讀書人面前難以擺脫自卑感;另一方面,他們的粗豪氣質又與讀書人格格不入,十分反感讀書人的酸文假醋。
所以,大部分起義軍領袖對讀書人沒有好感,抓到之後多是一殺了之。朱元璋卻不一樣,也許是受父母的影響,他從小就知道敬重讀書人。
透過與讀書人的交往,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讀書人眼界寬,計謀多,用之則為力,驅之則為敵。而且這些人在地方上往往影響巨大,“能左右一方老百姓的態度。把他們爭取過來,一方百姓也就跟著過來了”。
隨著和讀書人的接觸多了,他也知道請讀書人成本不高:只要客氣點,給足他們面子,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再給個虛職,他們就會感激涕零,為你賣命。
他一路征戰過程中,遇到讀書人,就盡力延攬。甚至在命令手下的將領出徵之時,他也經常囑咐他們,聽說哪個地方有有名的讀書人,一定要把他們帶回朱元璋這裡。有時,還派專人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四處打聽哪兒有讀書人。
朱元璋的謙虛、熱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傾倒了大批讀書人。許多亂世中生計斷絕的讀書人,本來透過朱元璋軍“不嗜殺人”這一跡象就已經看到了“做穩了奴隸”的希望。
如今又得知朱元璋喜歡親近讀書人,便有許多人來投奔,指望依靠朱元璋,重建三綱五常的理想社會。
第三個原因良好的大局觀
是他大局觀良好,善於把握時機,有決斷能力。
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個大關節點:一是離開江淮,渡江攻佔南京,開闢新的根據地,創造了獨立稱雄的基礎;二是東征西討,次序正確地分別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三是南略北伐,穩紮穩打地消滅北元。
在三個大關節點中又各具體部署了若干戰役,無論是通盤計劃或具體戰役,誰者宜先,誰者宜後,諸者輕,誰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確地做出計算,做到知己知彼,用力不分,有條不紊,穩操勝券。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實際上擁有該軍。那時他在淮西已經經營了兩三年,小有基礎。卻能毅然拋棄這一切,揮兵渡江,重新開始。
這一決策真是“無比正確”。原來,斯時大元天下早已分崩。河南及淮北,全被紅巾軍據有,他們與北方的元軍展開激戰,使元軍主力被堵截在中原一帶,不能南下。當時江南盛產糧食,駐守的元軍兵力較少,且被諸雄分割孤立,有利於各個擊破。
正是這一決策,顯示了朱元璋不凡的眼光,也決定了朱元璋今後的命運。
南渡後,朱元璋採取低調發展的策略,趁亂髮展。朱元璋奪取集慶後,恰好劉福通率領大宋農民軍開始大舉進行北伐,把元軍打得暈頭轉向。
朱元璋抓住這個機會,迅速攻佔了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等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據地。別人都急不可待地稱王,只有他謹守朱升向他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力求把自己的聲勢降到最低,不引起元政府的注意,靜悄悄擴充實力。
有了一席之地後,環顧天下,朱元璋發現自己所處位置十分取巧:他東面是張士誠部,佔領著江蘇大部直到沿海;西面是徐壽輝、陳友諒,佔有江西安徽兩湖;北面是小明王政權。
也就是說,他們恰好在北東西三面為朱元璋構成三面屏障,把元軍的主力擋在外面,而唯一與元軍接觸的東南浙江方面,元軍力量很弱,只有一些孤立、分散的據點,與元朝本部相隔絕多。朱元璋根據這一形勢,做出鞏固東西兩線、出擊東南的戰略決策。
在北線,由於小明王屬於他的“友軍”,他只留少數兵力維持地方治安;在東線,自江陰至長興,他派兵構築一道堅固的防線,以阻擋張士誠的西犯;在西線,也對徐壽輝、陳友諒採取防禦態勢,以守為攻;主要兵力則向東南方向出擊,消滅浙東的元軍。
經過兩年苦戰,他攻取了富庶的浙江東部,領地擴充套件一倍,與徐壽輝(後為陳友諒)、張士誠並肩成為江南三巨頭。直到此時,元政府和群雄才對他充分重視起來,而此時他勢力已成。
形勢不可能永遠有利於朱元璋。大宋紅巾軍的三路北伐取得一時勝利之後,由於志得意滿,又缺乏統一指揮,很快又被元軍擊敗。
從龍鳳五年起,大宋紅巾軍連連失敗,被追得東跑西顛。幾年來,朱元璋所以能在江南地區從容發展勢力,靠的是有大宋紅巾軍的掩護,而今,北方失去屏障,東西兩面又受到張士誠和陳友諒的包圍,三面受敵,處境困難。
特別是龍鳳五年、龍鳳七年,元軍取得幾次決定性大勝,在北方勢如破竹,看起來可能馬上就要南下,而朱元璋正處於元軍南下的路上。
朱元璋不想承擔抵擋元軍的重任,他從大勢判斷,做出了一分抗元、九分對付其他農民軍的決策,決定結好元朝,共同對付其他農民軍。朱元璋兩次派使臣前往汴梁,與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通好”。
他的盤算是,如果大元命不該絕,胡運復興,他可以倒在蒙古大汗腳下,不失富貴。如果大元最終不行,他此時結好,也可以避免自己直接受到攻擊。
元順帝得知訊息,大為高興,他派戶部尚書張昶帶著詔書,前往朱元璋處,決定授予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不料這個時候,大將察罕帖木兒在中原受到陳揉頭的頑強抵抗,久攻不下,看來一時南下不了了。朱元璋於是置元朝任命不理,讓張昶等人在自己的境外苦苦等了一年。
直到龍鳳八年十二月,元將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發生大規模的衝突,朱元璋判定他們不會向南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才決心鼎足江東,自謀發展,正式拒絕元朝任命。
不過他仍與擴廓帖木兒保持密切聯絡,保持騎牆態度,給自己留有餘地。這種策略,使得朱元璋避免了受到元軍的直接進攻。
-
6 # 探尋歷史奧秘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本是一介布衣,卻人生逆襲坐上皇位,那麼朱元璋是靠什麼從一介布衣到登上皇位的呢?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戰略眼光獨到,擅於把握時機
朱元璋這個人雖然出身低微,從小受苦,但他並不是一個只貪圖一時之利的人,他考慮更多的不是現在,而是未來。朱元璋二十五歲時,投靠了郭子興,很受郭子興器重,還娶了郭子興的養女(也就是後來的馬皇后)。在郭子興死後,小明王韓林兒將軍隊交給了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妻弟和朱元璋,但由於朱元璋手下人才眾多,且在年中深得人心,所以朱元璋就成了這支隊伍的實際領導者。
朱元璋
之後他在淮西經營了幾年,也算是略有所成了。但是他並不滿足,他覺得淮西不是很好的根據地,所以他覺得自己不能再留在淮西了,要走出去,重新尋找一個根據地,來實現他的宏圖偉業。而江南地區就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地方,一方面,江南糧食充足,無需為糧草發愁;另一方面,元軍主力在河南及淮北與紅巾軍激戰,無暇南下,再加之東有張士誠,西有徐壽輝,完美的將元軍擋在外面,而江南地區元軍較少,且被多股勢力分割包圍,江南地區正處於勢力真空期,朱元璋看準時機,毅然決然,一舉渡江攻克太平,又趁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進攻江南元軍之時,大破陳兆先,攻取集慶(即應天府)。之後,又遇劉福通伐,藉機先後攻下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衢州、處州及浙東餘下各地,建立了根據地後,並迅速鞏固,之後,又跟據形勢制定了防禦東、西,攻取東南的策略,兩年之後,他終於佔領了浙東,成為了元與各勢力不可小覷的對手。獨到的戰略眼光,加上果決的決斷能力,是朱元璋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二:會拉攏人心
大多數農民起義軍的紀律渙散,對百姓十分殘暴,如唐末黃巢進長安,縱容士兵四處劫掠,毫無紀律,還“洗城”洩憤,撤出長安後,竟以人為食,真殘暴令人髮指。郭子興的部下在開始起立之時紀律很差,總是對百姓打劫,將“劫富濟貧”拋在腦後,百姓苦不堪言。但是朱元璋與他們不同,他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明白“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所以他對紀律很重視,他手下的兵紀律嚴明,與百姓秋毫無犯,十分得民心。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攻克和州後,他發現士兵進城後,擄掠女子,很多已婚婦女無法與親人相見,他立即召集部下,斥命其將婦女歸還,並宣告紀律,警告不許再犯。城中許多夫妻得已團圓,朱元璋因此事深得民心。在攻克太平之後,朱元璋再次重申紀律,嚴禁打劫百姓,違者,殺無赦。這些舉指都使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外,朱元璋對敵人也常採用收買人心的手段,1356年,朱元璋大敗陳兆先,陳兆先部36000人投降朱元璋,朱元璋看降軍將領不信任自己,他便從降軍中挑選了500人做自己的親軍,在夜裡守衛朱元璋的安全。第二天,降軍得知此事,十分感動,皆死心塌地的跟隨著朱元璋。對紀律與民心的重視,也是朱元璋成功的原因。
第三、重視知識分子
許多農民起義軍領袖都對知識分子十分反感,抓到一般直接殺掉。但朱元璋對知識分子十分重視,他知道讀書人有大用處,只有多用有才能的人才能成功。而許多人才正苦於沒有“伯樂”來發現自己這匹“千里馬”呢,一聽說朱元璋求賢若渴,馬上都來投奔朱元璋,他們都被朱元璋的熱情與尊重打動了,也心甘情願的為朱元璋服務。
也正是以上這些其它農民軍領袖所沒有的閃光點,也幫助朱元璋成就了帝王霸業。但是還有一個不由朱元璋決定的因素,那就是陳友諒錯誤的決策。
這也是第四個因素:對手的一個重大失誤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在朱元璋多次挫敗陳友諒時,張士誠趁中原紅巾軍分裂之時,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求救於朱元璋,朱元璋只好率主力北救小明王,這時,如果陳友諒順長江東下,直驅應天,再分一小路兵牽制洪都,應天空虛,根本無力防禦,再加之長江之上,陳友諒的大船充分發揮作用,那麼朱元璋就會面臨陳友諒與張士誠的兩面夾擊,後方全失的情況下,很可能就此滅亡。但是,陳友諒沒有如此選擇,他任矛頭對準了洪都,這使他的大船毫無優勢,且又沒有在後方防衛,結果被關門打狗,死在鄱陽湖。
朱元璋一人獨佔天時(陳友諒失誤)、地利(浙東富庶,再加之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北有小明王,將元軍擋在外面)、人和(籠絡民心、軍心及讀書人之心),想不贏都難!
-
7 # 歷史守望者
我看過不少關於朱元璋的文章,其中有些寫的很詳細很到位但篇幅太冗長,而更多的則是誇誇其談。作為一位傳奇皇帝,朱元璋的熱度從沒消退過,至今還有不少人熱衷於研究他的傳奇人生,撇開細節不講,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主要就是三大方面。
早年的經歷造就了朱元璋堅毅、敏感而又謹慎的性格。朱元璋的童年無疑是不幸的,天災人禍導致了家破人亡,出家為僧卻又淪為靠乞討謀生的僧丐。很多人關注的是朱元璋後期打天下的精彩事蹟,卻不知正是這早年的坎坷經歷讓他成為一個深諳人情世故而又謹慎堅毅的人,這是他後期成就大業的基礎。
加入義軍是朱元璋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是他人生奮鬥史真正意義上的開端。在元末那種起義紛起的年代,一個普通人要想成就帝業,起義是一條比較現實的途徑,朱元璋也不例外,儘管他加入義軍的初衷未必是成就帝業。後期他與馬秀英結為連理,更是讓朱元璋成為義軍首領的心腹,換句話說就是少奮鬥了很多年,當然他本身在戰場上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
和歷史上其他開國帝王一樣朱元璋的成功也離不開身邊的那幫謀臣和武將。這點再好理解不過了,帝業從來不是以一人之力完成的,拋開開國後誅殺功臣不說,朱元璋在開國過程中還是禮賢下士的,正是因為如此他成功的攏聚到了諸如劉伯溫李善長這樣的人才。兒時的玩伴後來也都成為了能征善戰的武將,為朱元璋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見朱元璋的成功不僅得力於亂世造英雄這樣的時勢,更是在他主觀努力和客觀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實現的,當然也有幸運的成份在裡面。
-
8 # 啟程向前
朱元璋取得成功的原因
1老朱善於學習並且會應用知識(主要是兵法)。老朱年少貧窮不識字,但他後期不斷的學習知識補充自己並且善於運用知識到實踐中去。
2知人善任。老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籠絡了一大批的能人智士像劉伯溫,常遇春等人。
3軍紀嚴明,賞罰得當。
4緩稱王,老朱深知槍打出頭鳥,不先稱王。哪個起義的老大最終目的不就是當皇帝嘛,但傍邊還有一群虎視眈眈的老大們在看著呢,其他人怎麼想呢,你這好小子,我還只是心裡想想你就敢直接做出來(當皇帝),好好好,大家一起上先把這小子幹掉再說。
-
9 # 執著的放牛娃
朱元璋同志是一個傳奇人物,長相奇醜、啥都沒有,一介屌絲,人見人搖頭。然而,數年之間,迅速崛起,統帥大軍,敗張士誠,滅陳友諒,擊潰元朝大軍,登上皇帝寶座,建立大明王朝。天下屌絲千千萬,為何偏偏就他能逆襲當皇帝,別人就不行麼?
我覺得,那是因為,和其他屌絲相比,他有這樣幾個突出的特點:
1.因為一無所有,所以意志異常堅定。
崔健曾唱過一首歌,其中有兩句詞: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和其他屌絲相比,朱元璋同志真正是一無所有。連年災荒,加上流行病,幾年內他的父母、兄弟姐妹一個個倒在了他的眼前。去要飯,又被人告密說湯和寫信約他一起造反。一個大男人,無家可歸,生活無依無靠,一無所有,沒有第二條路了,只能透過造反來改善現狀。
因此,朱元璋同志的鬥爭意志非常堅定,從未動搖過,因為他知道:只有造反,才能改變命運。和他相比,無論是在元朝當一個小吏的陳友諒,還是鹽販子張士誠,都要比起點他好的多,至少衣食無憂。
2.多年底層生活磨練,讓他看透了人性。
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對朱元璋來說,他的人生,就是一次次被打擊的人生。家人去世,卻沒錢買棺材,沒地安葬他們,可週圍的人,大地主劉德,卻冷眼旁觀,從來沒有向他伸出過援手。他親眼看著父母屍體暴屍荒野,看著周圍冷漠的眼光,看著當和尚也要討好主持,勾心鬥角,出去討飯也得分三六九等。
社會的真實、殘酷、血淋淋,讓朱元璋看透了人性。他明白了,人性是自私的。他懂得了,願意幫助你的人,不管他出於什麼目的,都是應該衷心感謝人家的。他還懂得,這個世界上,要想活的好,只能靠自己,只能不斷往上爬。
所以,當郭子興被其他幾股勢力排擠,無處安身時,是他主動把自己佔領的地盤讓給他,並借給他兵馬。為啥?因為他知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當年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是郭子興收留了他,並把養女馬姑娘嫁給他。現在,是時候回報了。
而同時期的大佬陳友諒,則恰恰和他相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先後殺了欣賞他、栽培他的猊文俊、徐壽輝等。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3.他聽得進去意見,卻關鍵時刻卻能堅持自己的原則。
李善長對他說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他覺得對,聽從了李的建議,成為最後一個稱王的紅巾軍大佬。然而,當同時面對張士誠、陳友諒兩大對手,屬下幾乎眾口一詞,建議先攻打張士誠時,他卻堅持自己的原則:先打陳友諒。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書中。這次,歷史證明了朱元璋同志的判斷是對的。因為,他比這些臣子更瞭解了人性,他知道,張是眼界小,小富即安。而陳則格局大,下手狠。只能先陳後張。而這些,這些出身富貴家庭的下屬,不懂。
和他相比,和他一起出身草莽的劉邦,要差很多。買草鞋的劉備,幾乎沒有堅持過自己的主見,難得一次,就是為了關羽而發兵白帝城,被打得落花流水。
總結語:意志堅定,瞭解人性,堅持原則並能靈活變通,這三點,造就了強大的朱元璋。使得他,從一群屌絲中脫穎而出,最終一步步走上皇帝寶座。
-
10 # 希望星晨58298869
1. 不安於現狀,不屈服於命運,為了生存勇於奔波的意志。
朱元璋出生在農民家庭,飽受地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即將成年時,其親人在當時的流行瘟疫中先後去世了;走投無路之際,只好出家當了和尚;但這晨鐘暮鼓的日子沒有過上幾年就遇上了大饑荒,坐而待斃不是他的性格,為了生存,只好輾轉回到家鄉安徽鳳陽;經過童年夥伴湯和等的引薦,加入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由於歷經滄桑,洞明世事,作戰勇敢,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和好感,還做了郭子興的女婿!
2.胸懷大志,注重網羅人才,禮賢下士,能夠聽取不同意見
朱元璋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待郭子興戰死、內鬨紛呈之時,他很容易的打敗了郭子興的兒子,接管了紅巾軍,並一鼓作氣攻下了南京城;後以此為根據地發展了自己的勢力,與此同時,他延攬文武人才,還接納當時的名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默默積蓄自己的力量,坐觀天下,捕捉時機。
3.善抓機遇,捨我其誰,敢為天下先的個性。
群雄爭霸中,未雨綢繆的朱元璋,在南京城外以少勝多,擊潰了陳友諒部,雄心一振後,又接二連三地清除了多個軍閥的割居勢力;待梟雄盡戳,審時度勢,感覺時機已經成熟,就當仁不讓,在應天府南京稱帝。
4.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情懷。
嚴防濫用職權是他當皇帝的特點,對下層勞動人民充滿了同情與仁愛,他堅決打擊土豪劣紳、貪官汙吏,嚴懲腐化墮落;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提倡勤儉節約,贏得了人民的擁戴!
回覆列表
二十五歲以前,朱元璋一直沉淪於社會最底層,命運悲慘,一無所有。
從二十五歲到二十八歲,朱元璋的命運曲線出現了一波迅猛的上升:回顧朱元璋從乞丐到帝王的道路,實在是太順利了。
中國歷史上另一位著名的布衣皇帝劉邦,在稱帝前經過了被項羽“發配”到四川、稱帝后諸將連續叛變等大起大落,沒有朱元璋順利。
毛主席從入黨到開國,則花了整整二十八年,並且在遵義會議前歷盡曲折。從社會最底層到社會最高點,朱元璋卻如同一支一路上漲的績優股,沒有什麼懸念。
其實,論狡猾機變,朱元璋在元末群雄中不過中等偏上水平。那些遊民出身的起義領袖,哪一個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比起首鼠兩端,兇殘厚黑,朱元璋並不見得勝他們多遠。論起戰略戰術,朱元璋雖然勝人一籌,但也做不到步步高明。
朱元璋之所以在諸雄中脫穎而出,決定性的因素在於他身上具有那些草莽群雄所沒有的另一些至關重要的品質。
善取人心
朱元璋帝業成功的第一個原因,是他善於爭取人心。
歷代農民起義者雖說是歷史中最先進因素的代表,但絕大部分人素質並不高。從各地義軍領袖的綽號我們就能看出一二:什麼“棒胡”“韓法師”“芝麻李”“金花小姐”等等等。
他們一般都出身流氓無產者,之所以成為亂世英雄,是因為他們有常人所沒有的勇敢和殘酷,文化素質低下、眼界狹窄、目光短淺卻是他們的通病。
這些綠林英雄治下的眾多好漢,起兵之初沒有完整計劃,起兵之後熱衷於“走府過縣”,燒殺搶掠。他們並不像傳說中的那樣“劫富濟貧”,一心幫助階級兄弟。他們連階級兄弟也搶,甚至在大戶逃亡淨盡的時候,他們主要要靠搶階級兄弟們為生。
就拿郭子興的隊伍來說吧,“郭子興的隊伍原來紀律很差。剛起義時,他們佔領濠州,‘哨掠四鄰’,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不僅剝奪地主富豪,也打劫一般平民的財產,有時甚至放火焚燒廬舍,弄得人家屋無根椽片瓦,牆無立堵可觀。‘不兩月,越境犯他邑,所過亦然。’攻佔和州,仍未改舊習,‘破城橫暴’,隨意砍殺擄掠,搶劫婦女,鬧得百姓妻離子散,民心惶惶”(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
而朱元璋卻從不像那些好漢那樣放任自己,今日狂歌痛飲,明朝棄屍馬前。他參加起義,不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也不是出於對“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嚮往。這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慎重選擇,他要的是安身立命,飛黃騰達。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只有那些看出五步之外棋局變化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這個後來被證明是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皇帝之一的人,此時對百姓擺出的卻是一副和善的面孔。他深知戰爭中人心的向背取決於軍隊的紀律。
他對手下大將說:“我每次聽說你們攻下一城之後不亂殺人,就打心眼裡高興。林子裡有老鷹,別的鳥就不來了。你軍紀不好,百姓們就會逃跑。”
所以,獨自帶兵不久,他就開始注意軍紀問題。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佔和州之後,手下軍人照老例燒殺搶掠。朱元璋首次召集手下大小頭目,鄭重宣佈:“城破之後兄弟們都搶了不少女人。我規定,以後只許搶沒結婚的少女,那些結了婚的,一律給我放回去!”(《皇朝本紀》)
他召集全城的男人集合到州衙門前,把那些搶來的已婚婦人列隊送出,讓夫妻相認。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朱元璋成了和州人的大恩人,他的恩德被和州百姓久久傳頌。
除了善於籠絡民心,朱元璋也十分擅長收買對手的“軍心”。龍鳳二年,朱元璋俘虜了陳兆先軍三萬六千人。朱元璋很欣賞這支軍隊的戰鬥力,為了征服軍心,朱從俘軍中挑出五百名精壯,說要安排給他們特殊任務。
這些人不知道朱給他們什麼任務,惶惶不安。到了晚上,朱把自己的親兵撤走,讓這五百人做自己的侍衛。自己鑽進帳篷,脫下戰甲,倒頭就睡。這五百人感動不已,從此死心塌地效忠朱元璋,三萬六千俘虜也由此軍心安定,很快成了朱軍的主力。
善用知識分子政策
朱元璋成功的第二個原因,也是他與普通武夫最大的不同點,是他的知識分子政策。
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在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上:一方面,他們因為本身文化程度太低,在知識分子面前難以擺脫自卑感;另一方面,他們的粗豪氣質又與知識分子格格不入,十分反感知識分子的酸文假醋。
所以,大部分起義軍領袖對讀書人沒有好感,抓到之後多是一殺了之。朱元璋卻不一樣,也許是受父母的影響,他從小就知道敬重讀書人。
透過與讀書人的交往,朱元璋深刻地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分子眼界寬,計謀多,用之則為力,驅之則為敵。而且這些人在地方上往往影響巨大,“能左右一方老百姓的態度。把他們爭取過來,一方百姓也就跟著過來了”。
隨著和讀書人的接觸多了,他也知道請讀書人成本不高:只要客氣點,給足他們面子,讓他們吃得好穿得好,再給個虛職,他們就會感激涕零,為你賣命。“費得不多,賺頭極大,真是划算的買賣。”
因此,嚐到了甜頭的他一路征戰過程中,遇到讀書人,就盡力延攬。甚至在命令手下的將領出徵之時,他也經常囑咐他們,聽說哪個地方有有名的讀書人,一定要把他們帶回朱元璋這裡。有時,還派專人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四處打聽哪兒有讀書人。
朱元璋的知識分子工作,做得很到位。他的謙虛、熱情、耐心、豪爽、推心置腹傾倒了大批文化人。許多亂世中生計斷絕的讀書人,本來透過朱元璋軍“不嗜殺人”這一跡象就已經看到了“做穩了奴隸”的希望。
如今又得知朱元璋喜歡親近讀書人,便有許多人來投奔,指望依靠朱元璋,重建三綱五常的理想社會。朱元璋的投入獲得了百倍、千倍的回報,他們不斷對朱講解各種道理,聽得朱喜不自勝。朱元璋說:“我讀書,常常從中受益。……讀書明理,讓人在日常事務中能用道理去分判,可以叫人少犯錯誤。”
論者多認為,朱元璋的知識分子政策是他最終從群雄中脫穎而出的根本。比如方孝孺就說:元末“地大兵強,據名號以雄視中國者十餘人,皆莫能得士;太祖高皇帝定都金陵,獨能聘至太史金華公(宋濂)而賓禮之……識者已謂天下不足平”。
超強大局觀
朱元璋成功的第三個原因是他大局觀良好,善於把握時機,有決斷能力。
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個大關節點:一是離開江淮,渡江攻佔南京,開闢新的根據地,創造了獨立稱雄的基礎;二是東征西討,次序正確地分別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三是南略北伐,穩紮穩打地消滅北元。
在三個大關節點中又各具體部署了若干戰役,無論是通盤計劃或具體戰役,誰者宜先,誰者宜後,諸者輕,誰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確地做出計算,做到知己知彼,用力不分,有條不紊,穩操勝券。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實際上擁有該軍。那時他在淮西已經經營了兩三年,小有基礎。卻能毅然拋棄這一切,揮兵渡江,重新開始。這一決策真是“無比正確”。
原來,斯時大元天下早已分崩。河南及淮北,全被紅巾軍據有,他們與北方的元軍展開激戰,使元軍主力被堵截在中原一帶,不能南下。當時江南盛產糧食,駐守的元軍兵力較少,且被諸雄分割孤立,有利於各個擊破。
正是這一決策,顯示了朱元璋不凡的眼光,也決定了朱元璋今後的命運。
南渡後,朱元璋採取低調發展,悶聲發大財的策略,趁亂髮展。朱元璋奪取集慶後,恰好劉福通率領大宋農民軍開始大舉進行北伐,把元軍打得暈頭轉向。
朱元璋抓住這個機會,迅速攻佔了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徽州、池州、揚州等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根據地。
別人都急不可待地稱王,只有他謹守朱升向他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計策,力求把自己的聲勢降到最低,不引起元政府的注意,靜悄悄擴充實力。
有了一席之地後,環顧天下,朱元璋發現自己所處位置十分取巧:他東面是張士誠部,佔領著江蘇大部直到沿海;西面是徐壽輝、陳友諒,佔有江西安徽兩湖;北面是小明王政權。
也就是說,他們恰好在北東西三面為朱元璋構成三面屏障,把元軍的主力擋在外面,而唯一與元軍接觸的東南浙江方面,元軍力量很弱,只有一些孤立、分散的據點,與元朝本部相隔絕多。
朱元璋根據這一形勢,做出鞏固東西兩線、出擊東南的戰略決策。在北線,由於小明王屬於他的“友軍”,他只留少數兵力維持地方治安;在東線,自江陰至長興,他派兵構築一道堅固的防線,以阻擋張士誠的西犯;在西線,也對徐壽輝、陳友諒採取防禦態勢,以守為攻;主要兵力則向東南方向出擊,消滅浙東的元軍。
經過兩年苦戰,他攻取了富庶的浙江東部,領地擴充套件一倍,與徐壽輝(後為陳友諒)、張士誠並肩成為江南三巨頭。直到此時,元政府和群雄才對他充分重視起來,而此時他勢力已成。
他高明地利用天時地利,在亂局中長袖善舞。
形勢不可能永遠有利於朱元璋。大宋紅巾軍的三路北伐取得一時勝利之後,由於志得意滿,又缺乏統一指揮,很快又被元軍擊敗。從龍鳳五年起,大宋紅巾軍連連失敗,被追得東跑西顛。
幾年來,朱元璋所以能在江南地區從容發展勢力,靠的是有大宋紅巾軍的掩護,而今,北方失去屏障,東西兩面又受到張士誠和陳友諒的包圍,三面受敵,處境困難。
特別是龍鳳五年、龍鳳七年,元軍取得幾次決定性大勝,在北方勢如破竹,看起來可能馬上就要南下,而朱元璋正處於元軍南下的路上。朱元璋不想承擔抵擋元軍的重任,他從大勢判斷,做出了一分抗元、九分對付其他農民軍的決策,決定結好元朝,共同對付其他農民軍。
朱元璋兩次派使臣前往汴梁,與元朝大將察罕帖木兒“通好”。他的盤算是,如果大元命不該絕,胡運復興,他可以倒在蒙古大汗腳下,不失富貴。(吳晗《朱元璋傳》)
如果大元最終不行,他此時結好,也可以避免自己直接受到攻擊。元順帝得知訊息,大為高興,他派戶部尚書張昶帶著詔書,前往朱元璋處,決定授予榮祿大夫、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不料這個時候,大將察罕帖木兒在中原受到陳揉頭的頑強抵抗,久攻不下,看來一時南下不了了。
朱元璋於是置元朝任命不理,讓張昶等人在自己的境外苦苦等了一年,直到龍鳳八年十二月,元將擴廓帖木兒與孛羅帖木兒發生大規模的衝突,朱元璋判定他們不會向南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才決心鼎足江東,自謀發展。
於是正式拒絕元朝任命,不過仍與擴廓帖木兒保持密切聯絡,保持騎牆態度,給自己留有餘地:“自今以往,信使繼踵,商賈不絕,無有彼此,是所願也。”這種策略,使得朱元璋避免了受到元軍的直接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