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熱血青春網
-
2 # 奔走的股票
曾國藩一生對清王朝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一生高官厚祿,是中國著名的儒學大師,特別是他率領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起義,挽救了風雨飄搖的清王朝,權勢坐斷東南,加上擁有三十萬湘軍的實力,完全有能力取清王朝而代之,但他最終沒有這樣做。我個人判斷,是不能,不想,不敢,這是因為:
第一,不能。我們來看清王朝,這個時期的清朝,雖說已經走向衰敗,但還不至於滅亡,雖說太平天國運動,搞的清王朝焦頭爛額,但還是有一定實力的,而且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軍隊不止湘軍一隻,還有淮軍,和其他地方實力,清王朝並沒有依靠八旗軍,只不過湘軍驍勇善戰,人數眾多,最先攻克南京。再說曾國藩,作為朝廷大員,一軍統帥,他的戰略眼光肯定是獨到的,他深深知道,單憑湘軍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推翻清王朝的,所以,曾國藩力排眾議,拒絕了造反的建議。
2,不想,我們都知道曾國藩是從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浸潤,君君臣臣的觀念根深蒂固,成年後官運亨通,十年七升遷,也算是深受清王朝厚恩,骨子裡恪守君臣之道,雖說有大功,有軍權,有勢力,但他的歷史背景決定了,他不想做起兵造反的大逆之事,玷汙他一世英名。
3,不敢,起兵造反和平定叛亂是兩個概念,都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天時地利人和,當人們的觀念都統一到平定叛亂上的時候,大家可以齊心協力,同仇敵愾,這是為了維護朝廷的安危,利益是一致的,如果曾國藩要起兵造反,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原來的盟友,馬上就成了敵人,為了各自的利益,這時起兵造反的人,馬上就成了眾矢之的被討伐這是很危險的,曾國藩那麼有智慧,他不會不懂這些,所以他不敢。還有,曾國藩是深受儒學薰陶的人儒學根基深厚,在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幾年裡,他看到的是百姓生靈塗炭,民不聊生,這個時候他在起兵造反,會加深百姓的痛苦,他自己也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所以,他不敢起兵造反。再加上清王朝還沒有到一擊即潰的境地,從朝廷對曾國藩的曖昧不清的態度就能看到,朝廷對突發事件是有手段,有預見,有準備的。這一切都決定了曾國藩,不敢輕舉妄動。
-
3 # 近似無限透明的藍1314
從個人來說曾國藩深受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薰陶不可能隨便拋棄君臣大義,再責雖然晚清腐朽但是當時可戰之兵也並非湘軍一家,首先李鴻章雖然師從曾國藩但是脫出湘軍的淮軍也可以看做是一隻制約湘軍的軍事力量,而且所謂湘軍也並不是都是單一聽從曾國藩一個人的命令,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等等都在湘軍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說一是不想,二是不行,三是不敢……………
-
4 # 關山毓秀
曾國藩坐斷東南!可謂是呼風喚雨!但是滿清政府既是借曾國藩之手除掉太平天國!但同時也做好了防範曾國藩的一手!在曾國藩藩的四周佈下了重兵!曾國藩心裡也十分清楚清朝政府對他的防備!但是很多湘勇將士(包括曾國藩的七弟曾國荃)都支援和進言曾國藩應乖勢而上直搗京城!並不經曾國藩的允可也不給曾國藩曉得就邦曾國藩製做了龍皇袍!曾國藩知道以後便痛罵曾國荃及湘勇將領!曾國藩深知!若這樣繼續下去湘勇還會捅出什麼漏子來!之所以曾國藩權衡利弊!最終選擇遣散湘勇!己正其身沒有取而代之的反叛之心!既保護了湘勇將士性命也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安全!可謂良苦用心!
-
5 # 歷史出家人
首先曾國藩是飽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文人,忠君為國的思想深入地刻在他的身體中。從家書中教育曾家子弟的語句也能看出來,曾國藩只想全家老老實實地做好臣子份內之事,光宗耀祖,家族安享富貴就行了。
其次曾國藩是個文臣,曾國藩深知,文人造反就沒有成功過的。在太平天國覆滅的後期,也有人勸他造反,但受到了曾國藩斥責。
第三,清廷為了制衡曾國藩,又大力扶持曾國藩的對立勢力,如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原本是曾國藩的部下,但在清廷的支援下發展壯大,對抗曾國藩。曾國藩如果造反,必然被清廷和這些對抗勢力聯合絞殺。
四是沒有洋人支援。兩次鴉片戰爭後,清廷通過出賣國家利益,得到了洋人支援,外國洋槍隊幫著清廷對付起義軍。沒有外國武器的支援,曾國藩就算造反,最終逃不過和太平天國一樣的命運。
-
6 # 公子靈均
曾國藩在對太平天國作戰後期,擁兵30萬,全國8個總督3個出自湘軍,15個巡撫7個出自湘軍,江南五省都是富庶之地,左宗棠曾國荃等人也多次勸他舉義,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兼備。儒家本來就說”王無道,可取而代之“。而且他還能舉起民族大義這面大旗,驅逐韃虜 恢復中華,並不違背道德。歷史上兔死狗烹的前車之鑑很多,放棄兵權也未必平安,他為什麼不造反?
1864年7月19日,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率湘軍吉子營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禍亂中國14年的太平天國終於覆滅。曾國藩榮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曾國荃容封一等威毅伯。可以說,自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後,再也沒有漢族人士在清王朝有此殊榮。湘軍勢力遍及中國南方各省,能征慣戰的軍隊達到二十多萬,而清朝八旗綠營雖有百萬,卻不能打仗,內憂外患,以失去繼續統治中國的基礎。多少人都以為,這是驅除韃虜,光復漢家河山的大好時機。他卻揮筆寫下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 流水高山心自知”以表心志。
1.不敢反如果說清朝廷對吏治的腐敗,對百姓的疾苦,對洋人的侵略,對太平軍的造反束手無策的話,那麼,對漢人的防範可以說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早在曾國藩帶兵與太平軍作戰時,咸豐皇帝一直沒有授予曾國藩地方實權。授予實權後,又加緊扶植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令其自己建軍,左宗棠還被任命為總督,達到內部分化的作用。同時,滿人官文在今湖北武漢,僧格林沁在的精銳騎兵北邊虎視眈眈。一旦有事,最先站出來的肯定是目空一切的左宗棠,他佔據東南財賦重地,用兵才能海內無人能及,剿滅曾氏家族的湘軍,可比剿滅長毛容易的多。湘軍那時已經腐敗,從將領到士兵,都發了一筆橫財準備回家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且湘軍雖有20萬,但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早已獨立,其他各路將領也有自己的小算盤,真正聽命於曾國藩的,只有嫡系部隊五萬人。戰爭考量方方面面,曾國藩沒有必勝的把握。
再者,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有君子之風,學問做得好,但絕不是奸雄梟雄樣的人物,曾國藩熟讀史書,不會不知道宋朝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斧聲燭影,成千古之謎。就算坐穩了江山,好勇鬥狠的老九曾國荃完全可以把黃袍加到自己身上,屆時,叔侄相殘,難保不生變。曾國藩不願背上亂臣賊子的名聲而讓其弟穩坐江山。
2.不能反曾國藩招兵建軍時,打出的旗號是保衛名教(儒教),報效君王。其手下的讀書人也是奔著這麼目標投奔曾國藩的,而且湘軍軍官大半是書生。如果曾國藩造反,等於說他自己是個無父無君,不仁不義的亂臣賊子,其標榜的“誠”也是虛偽至極!多數人會和他分道揚鑣甚至,群起而攻之。
3.不想反中國曆經了14年的戰亂,人口損失千萬,財富不計其數,現在是迫切需要鑄劍為犁,大興建設的時候,而且曾國藩心中始終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美好理想,作為一個有良知的人,他知道,一旦開戰,無論勝負,流血的總是無辜的中國百姓。即使權力的誘惑猶如迷魂劑,但除非是董卓安祿山之徒,否則很難以千萬子民流血的代價去換取自己的皇位。再者,曾國藩以湖南一小地主家庭的書生,做到一品大員,一等侯,不能不說是朝廷的厚恩,曾國藩以宋明理學立世,不願做忘恩負義的狼心狗肺之徒。
綜上,曾國藩以自己的罵名為中國大地避免了一場血與火的戰亂,他理應為此驕傲。然而他不知道的是,他是清朝的掘墓人,自他以後,朝廷對地方的控制越來越弱,直到1911年,繼承他衣缽的袁世凱,終於把曾國藩鐵心保護的清朝送進了墳墓!
-
7 # 經典守望者
簡單來說,第一沒有這個必要,第二也沒有這個實力。
作為曾國藩而言,他是剿滅太平天國的第一功臣,但同時他也是太平天國盛衰的親身經歷者。縱使文有馮雲山,武有楊秀清的洪秀全也只能落得個慘淡收場,他如果舉兵謀反真的能夠做的比他們好嗎?滿清不是南明,心思縝密的慈禧太后也不是南宋的謝太后。他當時已經是漢臣之中的第一把交椅,一等毅勇侯,文淵閣大學士,手握四省實權相當於兩個總督,已經是位極人臣。如果他不謀反榮華富貴唾手可得,可是一旦起兵謀反這些東西會瞬間化為烏有,父母妻兒還會受到滅頂之災。太平天國荼毒江南百姓、滅絕孔家賢聖,他正是以保衛鄉梓,守護名教的口號才聚集起來了湘軍數十萬精銳,可是他如果起兵反叛,這些人會不會跟隨他就難說了。而且以臣叛君是儒家的第一戒條,他如果這麼做必然會喪盡天下讀書人的支援,他的後方就堪虞了。所以,既然沒有必勝的把握,那就最好不要貿然行動。
第二,他沒有這個實力。滿清的精明之處在於,湘軍的很大一部分後援糧草和武器輜重都是要經過地方政府之手才能夠到達湘軍的手上。可以說慈禧太后一直抓住了湘軍和淮軍的生命線,以至於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都要為了後勤糧餉向太后低頭。江南又經歷了太平軍的洗劫,根本無法作為大本營,在這樣的境況下,曾國藩也沒有能力造反。
第三,到了清末滿漢之間的華夷之辯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人關注,廣大的漢人士大夫已經把尊孔的大清視為本朝,已經與之融為一體,所以,恢復漢人江山對於他們並沒有什麼鼓動力。加上曾國藩身邊還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弟弟曾國荃,曾國藩也擔心自己會成為第二個宋太祖,所以還不如守住了現有的富貴,搏一個忠君護國的美名來得實在。
-
8 # 秋雨魯北說歷史
曾國藩是晚清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他深受儒家愛國忠君思想的薰陶,作為一介儒生和湖南學界的表率,他無論如何都不會反叛清朝。弟弟曾國荃曾多從勸說他自立獨霸江南都被曾國藩拒絕了,也許內心之中他已經厭倦了戰爭。
湘軍是私兵在江南成為剿滅太平軍的主力江南的八旗兵兩次組建江南江北大營,只可惜都被太平軍打敗了,本就戰鬥力低下的八旗兵最終被咸豐帝放棄。為了挽救帝國危機咸豐帝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啟用湖南漢臣曾國藩編練湘軍對抗太平軍,曾國藩積極在湖南組織團練編練湘軍,同太平軍的戰鬥中多次取勝戰果顯著。
1、太平軍西征未能攻入湖南站穩腳跟
太平軍在北伐時未能攻破長沙,西王蕭朝貴更是戰死在了長沙。太平軍佔領南京後不久就進行了西征,西征軍在湖南也是多次受阻長沙依舊沒能攻下,由於湖南的清軍變成了曾國藩的湘軍其戰鬥力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同太平軍對戰中並不落下風。
2、江南江北大營被攻破後湘軍成為太平軍的主要對手
1856年太平軍在天京外圍將八旗軍構築的江南江北大營打垮,江南的八旗軍基本消耗殆盡,此後清政府不得不依仗曾國藩的湘軍同太平軍作戰。為打敗太平軍湘軍主動離開了湖南,在湖北安徽和江西等多省與太平軍作戰,進而成為了太平軍在江南最主要的對手。
剿滅太平天國後江南全在湘軍手中1864年曾國荃帶領湘軍攻破天京,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就此失敗了。此時的湘軍總比力已經接近30萬人,雖然清政府為了節制曾國藩從湘軍中分出了李鴻章的八萬淮軍以及左宗棠的6萬老湘營,但是曾國藩手中的軍隊還是在15萬人以上。
1、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弟子兩人關係微妙,僅憑左帥很難阻止曾帥
李鴻章雖然手裡有8萬淮軍但這些軍隊的骨幹都是從曾帥的湘軍中提拔出來的,假如曾帥反叛淮軍是很難同湘軍為敵的。左帥與曾帥向來不合但是左帥手中只有6萬部隊,想打敗實力強悍的曾國荃部勝算不大,因此曾帥想割據江南還是有十足的把握。
2、再次反叛會導致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以曾帥的謀略和智慧想獨霸江南並不是難事,但江南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洗禮和多年持續的戰爭已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疲態,再進行戰爭江南將民不聊生。曾帥為天下蒼生計也不會再進行戰爭,結束戰爭休養生息才是聖人之舉。
歷史昭示曾帥是忠臣江南在經歷了多年戰亂之後經濟已經陷入崩潰的邊緣,江南百姓也被戰爭拖累的不堪重負。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為了讓江南恢復生機,以曾帥為首的漢臣們將自己的重心放在了學習西方和富國強兵上。
面對列強的侵略曾帥還是希望國家能富強起來免受列強的瓜分,假如再進行戰爭那麼受益的就是西方列強,他們會進一步瓜分中國,這也是曾帥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結語在子女教育上都非常下功夫的曾帥是不會違背聖人教誨的,他只會主動讓權削弱自己的實力,安心當一位對清朝沒有威脅的臣子。曾帥的忠君愛國思想也得到了後人的肯定,他的家訓也一直是後人學習的治家經典書籍。
-
9 # 別山居士
曾國藩是受封建思想影響。對一個腐敗落後的清政府愚忠。他糾聚土匪、鄉勇地痞流氓抗擊太平軍。目的有二。一是搶劫財物,二是為個人光宗耀祖。被湘軍攻佔的地方,老百姓苦不堪言。湘軍到處強搶民女、搶奪財物。因為清政府允許湘軍收復之地由湘軍管理,繳獲財物歸湘軍所有。據老人傳說:湘軍亂殺無辜,把老百姓充為長毛。長輩們都說:太平軍都是平苦出身,不禍害老百姓。後來打潰了,進村也只搶財物不殺人。我有個太爺當時趕著一群羊遇上長毛。他一個人與幾個長毛爭搶羊,長毛把他綁樹上。搶走了三隻羊。
-
10 # 少荃經史屋
正所謂“花全開,則凋零;月盈滿,則虧缺”,深蘊官場之道,懂帝王心術的曾國藩何嘗不知其中道理。
當湘軍攻破太平軍老巢天京後,朝廷在大行封賞的同時,也將目光聚焦到了二十萬之眾的湘軍身上。曾國藩明白此時的湘軍正值鼎盛,但已對朝廷構成了潛在威脅,即使曾國藩無謀逆之心,但朝廷確有防患之舉。
此時的曾國藩面前有兩條路:一是享皇恩,自剪羽翼裁撤湘軍,留有清名在世;二是效仿趙匡胤黃袍加身,取“孤兒寡母”的天下,開國建號。
雖然曾國藩選擇了第一條路,但他有沒有思考第二條路呢?假設曾國藩想過第二條路,那當時的格局是否能幫助他實現這一願望呢?
朝廷早有防範不得不佩服,此時年僅30歲的慈禧就表現出了極其高明的政治手段。
當年咸豐皇帝在世曾留下旨意,誰能消滅長毛則封王加爵。如今曾國藩立下頭功,理應封王。但礙於“漢人不得封王”祖訓,於是慈禧決定,封曾國藩為侯爵,封攻下天京的曾國荃為伯爵。此舉雖讓曾家兄弟些許心寒,但大體並無不妥。緊接著,慈禧做了詫異的決定:授予克復江蘇的李鴻章、克復浙江的左宗棠為伯爵。也就是他們二者的功勞同攻下天京一樣大。此舉完全是“用曾國藩的人來制衡曾國藩”。要知道,當初湘軍圍困天京城的時候,朝廷就多次命李鴻章率淮軍共同合圍,目的就是不想讓湘軍獨吞戰果一家獨大,給朝廷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當然,朝廷還為湘軍設了一道大的“保險”。當時曾國藩的湘軍主力都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作戰,而此時的綠營兵和僧格林沁的騎兵在哪裡呢?不遠,就在江蘇與安徽邊界由富明阿把守、安徽與湖北邊界就是僧格林沁,官文駐守武昌,從格局上看,就是對長江中下游形成了一個包圍態勢。他們名義上是剿捻(捻軍在山東河南地區)和防止長毛北上,實則是在防曾國藩有不臣之舉。
還有江西的沈葆楨。當時曾國藩作為兩江總督是有權統管江西的稅收厘金的,但沈葆楨就是要和曾國藩對著幹,以各種理由推脫延繳。這於情於理於權都說不過去,很明顯,這是受了朝廷的意思在辦事,為的就是不讓湘軍有足夠的餉銀。這也是為何湘軍尤其是曾國荃部總愛搶掠,但曾國藩卻又沒辦法的原因。
朝廷對曾國藩的態度,從來都是一邊重用,一邊防範。
若反,人設崩塌眾叛親離要知道,曾國藩之所以幕府興盛,門生故舊遍天下,很大的原因是他一生都在經營著自己儒學儒士的大雅形象,尊師重道,修身以治國,忠君而盡責,你很難從他身上找到享欲的痕跡。從表面上看,李鴻章,左宗棠,趙烈文等門生對他仲崇備至,實質上是在信奉曾國藩身上的儒家精神,一旦曾國藩謀逆,他完全保證不了自己能夠一呼百應。
而且湘軍並不是鐵板一塊。儘管在當時湘軍近乎有二十多萬,但能保證完全可以指揮的,僅有曾國荃手中的5萬人馬,如若進軍北上,左宗棠一旦兵戎相見,腹背受敵,戰局必敗。
總結以曾國藩的聖人智慧來看,他應該在心中推演過倒戈清廷的結果。於勢,於人,於利都沒有成功的可能,因此他的受益最大化的辦法,就是當朝廷行加封賞之日,上書裁撤湘軍之時。
曾國藩不是在“禁慾”方面有很深的心得與體會嘛,“登基稱帝,開元建號”不也是俗世之慾望?終究都是過往雲煙。
或許夜裡的曾國藩想到這裡,會心一笑,翻身入睡而去……
-
11 # 好印象影視策劃
為何曾國藩或者其他權臣不起兵造反或者政變?
我說這個是近代中華名族的悲哀!
風雨飄搖的中華名族,千瘡百孔的滿清王朝,4億人口的大清帝國,盡然一直坐等覆滅,危機時刻,沒有大的進取,謹小慎微,不求圖強,明爭暗鬥,權臣不敢大作為,當政者或者貪圖享樂,或者無計可施,100多年的時間一直在坐吃等死,列強推著都不想快點走...
曾國藩不造反,是他的思想不達標,李鴻章不政變也是思想不達標...清王朝或者真的沒有曠世之才,沒有歐洲鐵血的俾斯麥!!!!
-
12 # 慵吋
1864年7月19日,這一天太平天國都城淪陷,這一天太平天國運動也宣告失敗。曾國藩帶領著湘軍終於取得了勝利,而在此之前很多人都已經預算出了結果,也有野心家勸曾國藩造反,一舉滅掉清朝光復我漢家江山。但是曾國藩為什麼多次都拒絕了造反?影響曾國藩造反的因素都有哪些?他要是造反能不能成功?
當時曾國藩身兼兩江總督、欽差大臣,手握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軍權,在諸多封疆大吏中曾國藩絕對是首屈一指的人物。更何況天下八大總督其中三位都和曾國藩有關係,而且曾國藩帶領的湘軍也是威震一時。可以說此時的曾國藩跺跺腳,大清也要顫一顫。
左宗棠曾經勸過曾國藩造反,給他一封迷信上面寫著:“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前面一句你可以不看,但後面一句造反意十足。但是曾國藩卻回一句“鼎之輕重,未可問焉!”雖然只改了一字,但是意義卻截然相反。而且胡林翼和彭玉麟兩人都勸曾國藩割據東南半壁江山,之後伺機光復漢家江山。當時可以說能勸的都勸了,就差來一個黃袍加身了。但是曾國藩卻都拒絕了,因為曾國藩深知如果造反那就是死。
在湘軍攻下天京之前,慈禧就開始部署掣肘曾國藩的機會了。首先慈禧破格提拔左宗棠,還有就是扶持李鴻章,雖然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但是李鴻章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名聲。左宗棠是閩浙總督手握楚軍,而李鴻章也同樣手握淮軍。這兩人就能讓曾國藩思量思量,更別說慈禧的其他部署了。
不但有他倆人掣肘曾國藩,在天京城被攻破前欽差大臣官文率兵駐紮在武昌,僧格林沁在湖北、安徽一帶佈防。此時的曾國藩已經陷入到包圍圈中,一旦造反就容易造成十面埋伏的局面。這些是外在的因素,其湘軍內部的因素也不容小覷。
後期的湘軍並不再是鐵板一塊,反而山頭林立,真正能跟著他拼命的也就是曾國荃那一部分人。巡撫們也都不聽他的,沈葆楨剋扣湘軍的厘金就是最好的例子。沈葆楨都不聽他的,那駱秉章那種人更不要提了。
最主要的是湘軍軍心散了,原本湘軍都是一窮二白的老百姓,為了一口吃的參軍。但是隨著四處征戰,湘軍們或多或少都得到了一些戰利品,有的都已經置辦好家當了,就等著戰爭結束後回家過著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安逸生活。湘軍的一些頭目更是不用說了,他們想的是如何撈錢,如何享受生活。曾經的湘軍一去不復返,就連曾國藩都感嘆湘軍暮氣日盛。
此時造反風險太大,清廷也沒到腐朽不堪的地步,看情況還有一段時間的活頭,而且慈禧、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也都在多方掣肘著他,於是曾國藩就選擇了功成身退。讓自己弟弟曾國荃回老家,自己上書朝廷裁剪湘軍。雖然曾國藩沒有起兵光復漢家的江山,但是他避免了戰亂再次發生,避免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
13 # 小眼睛啊董
主要是當時的條件不允許!
主觀上,曾國藩剛剛戰敗太平天國,血洗天京城,獲財貨無數,清廷對他也是恩寵備至,他所舉薦的部下基本都照準提拔,正是人生最得意的時刻,這個時候你讓他放棄大好的榮華富貴去造反除非傻子才會去幹!
客觀上,也有以下幾點讓曾國藩不敢有二心:
1.缺少穩固的後方支援,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曾國藩的湘軍勢力範圍也就在東南一隅,而且經過連年的戰火摧殘,原本富庶的江南之地已經十室九空,並不具備成為革命根據地的條件。
2.軍心渙散,太平天國得主要作戰物件是曾國藩的湘軍,經過連年征戰,軍隊戰力早已疲憊不堪,攻破天京城後湘軍將天京城洗劫一空,早就不想打仗了,升官發財回去過日子多舒服,又有幾個人看著好日子不過願意為曾國藩去打仗賣命!而且湘軍內部也是幫派林立,並不完全受曾國藩的指揮,如從湘軍中分化出來李鴻章的淮軍。
3.清廷早有佈局,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清廷早就在湘軍後面形成包圍之勢,如果湘軍敢有異動肯定會被及時拿下,湘軍最後是被曾國藩解散的。
4.歷史條件所限,中國歷史上從南向北完成統一的只有明朝,而明朝的對手是早已腐敗不堪的元朝,民心所向又有徐達、常遇春等當世名將才能完成如此壯舉。清廷當時氣數未盡,曾國藩肯定不會一時衝動去幹掉腦袋的事的!
-
14 # 氣吞萬里如猴
曾國藩號令天下的旗號,就是捍衛綱常道統、抵制外來邪教,這是他最重要的政治資源。如果他起兵反抗朝廷,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就會失去所有的合法性外衣,就會眾叛親離一敗塗地!
回覆列表
如今的湘軍因為攻陷了安慶,已經威震天下,但是曾國藩深知“樹大招風”的道理。雖然湘軍名噪一時,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條歸路,湘軍一定難逃“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命運。所以此時此刻,一定要從這三股勢力中找到一個安穩的靠山,這甚至比和太平軍戰鬥都要重要。
話雖如此,但是沒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誰能最終獲勝,更沒有人能知道誰將掌握這最高的權力,因此曾國藩心裡根本就沒底,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在不知不覺之中,天色已經暗了下來,他們談話的屋子已經變成了黑漆漆的一片。這種沒有絲毫光明的黑暗,正好呼應了曾國藩此時此刻的心情,他為大清的前途擔憂不已,更為湘軍的何去何從困惑不已。
到了最後,煩惱無邊的曾國藩站了起來,他在屋裡來回地踱步。內憂外患、國君年少、宗廟不和、女人執政,這種種壞事充滿了曾國藩的腦袋。他已經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大清即將迎來一場驚天鉅變,而在這場大戰前,自己必須未雨綢繆,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就在曾國藩思索是投靠太后,還是投靠恭親王,還是與八大輔政大臣交好的時候,胡林翼給曾國藩指了另外一條“明路”,一條讓曾國藩完全不知所措、震驚不已的“大路”。
“來安慶前,左宗棠讓我捎來一封信。”說完,胡林翼就從自己的懷裡掏出了一個信匣。
聽見這句話後,曾國藩立刻把燈點燃。他接過信匣,抽出信紙,然後仔細地端詳起來。只見信上面寫了一副對聯: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這四句話,讓曾國藩觸目驚心,震驚不已呀。特別是最後兩個字,那就是要謀朝篡位,教唆我造反呀。因為“鼎”,就是問鼎中原、問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意思很明白:怎麼樣,老大?天下大勢已明,眼見太平軍撐不了多久了,我們應該有更長遠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就是奪取天下!
面對這個部下的意見,手捧著這封“逼反”的信件,曾國藩的心裡一陣發冷。他的手掌已經佈滿了汗水,而他更是一句話也不敢說。
而曾國藩對面的胡林翼,也是呆呆地看著曾國藩,也一句話不敢說。
幾乎同一時間,這兩個人都沉默了,空氣也凝重了起來,周圍更是像死一般的寂靜。
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此時此刻,曾國藩只要一句話,他麾下的10萬湘軍就會改變中國的歷史,曾國藩也會將那個腐朽無比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的太平天國全部踩在腳下!但是這句話,曾國藩始終沒有說出來。
對曾國藩來說,傳統的儒家思想在他腦海裡根深蒂固,他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能力,更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決心。有四個因素一直左右著他的行動,讓曾國藩一直苦苦支撐著那片天,報答那所謂的“皇恩”。
第一個因素:曾國藩不會造反。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雖然左宗棠、胡林翼他們支援自己造反,但是李鴻章、彭玉麟這些人會支援嗎?他們憑什麼要上這條賊船?只要朝廷略施小計,賦予這些人更大的官職,給予他們更大的權力,那麼這些人肯定會為大清賣命,而曾國藩的湘軍也會在瞬間被瓦解。一支完全被分化瓦解,各自為戰的湘軍,拿什麼去造反?
第二個因素:曾國藩不能造反。
咱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曾國藩真的造反了,那麼曾國藩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與哪些人為友,與哪些人為敵,還有自己旗號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會讓曾國藩困惑不已,甚至無計可施。
與什麼人為友,是之前被自己揍得半死的太平軍嗎?還是之前的主子清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