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聽雨喜雨
-
2 # ww3721王建文
亡國不是歷史必然。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長期積累的結果,解決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必然有歷史偉大人物出現,他們領導了人民前進歷史潮流,推動歷史前進方向,使得歷史發生天翻地覆變化變化,核心內容就是建立新國家和滅亡舊國家。
滅國首先是自己內部腐朽,導致人民反抗破壞舊的社會秩序。秦未,漢未,唐未,元未,明未,清未都是內亂導致國家分崩離析。這種內因導致滅國建國共時發生為多數。
而另種為外敵入侵導致滅國,也不在少數,這種情況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不是絕對有必然性,更不是弱的必滅,強的能存。也是各種因素變化的結果。有時弱的打敗強的是正常存在,常常發生。
聯蒙滅金是在聯金滅遼的基礎上,又一次導致敵國長驅,直入最後滅亡歷史重演。南宋不吸取教訓是被仇恨矇眼為利,聯蒙滅金是舊咎由自取嗎?
並非簡單如此,對南宋來說,當時也複雜,蒙古強大己經變成現實,南宋宋寧宗己經感到威脅,蒙古有進犯中原可能,開始加強沿邊軍隊戒備,更加小心。
在1211年,成吉思汗正式發動了滅金戰爭,也是有人想應該扶金抗蒙,放任金國被滅。蒙古兵鋒會對準南宋,支援金國抗蒙,國家則可以爭取更多的時間。積極備戰,應對蒙古入侵的戰略遠見思想。代表人喬行簡主張經濟上支援金國,讓金國消耗,削弱蒙古為自己爭取利益。這種被主張宋金百年仇恨所代替沒被採納。
有人提出滅金拒蒙,以金國當遮蔽,是靠不住的,求人不如求己,趁現金國被蒙古攻擊時,趁機出兵北上收復失地。報靖康之恥,也可增強實力。應對蒙古進攻。有成為主流趨勢。但最終權衡利弊,也沒有采納。
卻開始仃止向金貢獻歲幣,也不出兵滅金。得看金蒙戰爭的結果。成吉思汗沒有一舉滅金,後主力撤退西征。金國卻主動放棄了,東北山東的大片地盤。國土大面積縮水,實力大損。卻和想南宋幹上了。想到北失南補。在南宋這裡討回來,金宣宗下令全面發動侵宋戰爭,搶掠南宋的物資解決財政危機。南宋只能應對。反而扶持金國反叛勢力,招募金國境內起義軍忠義軍,聯合西夏夾擊金國。這場戰爭打了七年,也徹底斷絕了宋金聯合的紐帶可能性。打開蒙古為了滅金跟南宋結盟之門。
在1227年成吉思汗死時也留下,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蒙古接連打金國戰役中失利,想借道南宋北上滅金,宋還是假裝拒絕,讓拖雷輕鬆擊潰守軍,以背後順利進入金國。在老天大雪幫助下。4萬蒙古打敗15萬金軍主力軍。在三峰口奇襲大捷。使金國滅亡已成定局,在這種情況南宋就立即同意與蒙古結盟。共同進攻金國,在宋蒙聯軍把金衰宗打出開封,大敗金軍殘餘主力。金衰宗向宋求和,說明唇寒齒寒。孟珙說,金國敗局已定,如果聯合金國,反而會逼蒙聯合金立即攻打南宋。就不如聯蒙滅金。聯蒙滅金還可以搶一些地盤增強實力,增加戰略縱深,撈點好處,透過戰爭向蒙古展示宋軍實力,使蒙古不輕視自己。孟珙的想法直指要害。
宋蒙聯軍攻破蔡州,金國滅亡。就當情況南宋己經不能在蒙古包圍蔡州時再和金國結盟了。當時四十年後南宋也消亡了。就當時而論宋朝背動耐打成自然已經沒有主動性,所以歷史會錯誤選擇。
-
3 # 為國釣魚
謝大師兄邀
相關答案寫過幾次,再簡單談一談我的個人看法
北宋的滅亡絕對不是因為聯金滅遼,而是北宋在滅遼的過程中被垂死的遼國摁倒在地反覆摩擦,差點被殘遼反滅
大宋王師本來是興高采烈地去摘桃子,沒想到,走到桃樹下剛一仰頭,便被一個八斤多的桃子砸到臉上
摘桃子有錯嗎?
參與滅遼的還有西夏和蒙古,按各自與金人籤的盟約,西夏可以分地,蒙古可以分錢。遼國剛滅亡時,女真人也想反悔,畢竟把吃進嘴裡的肉吐出來是一個很不愉快的體驗。結果,幹過幾架後女真人就非常爽快地履行了合同
為什麼人家不但沒被滅,反倒賺了個盆滿缽滿?
南宋聯蒙滅金時,大金國是這樣的就剩一粒眼屎大的大金也沒忘了欺負大宋,想著把在蒙古人手上丟掉的地盤從南宋身上剜回來,“取償於宋”
大金騎在大宋脖子上吃喝拉撒了一百零六年,快死的時候還想再拉一泡,這種行為叔叔能忍,嬸嬸也不幹啊
於是,聯金拒蒙派統統閉了嘴
何況,這時候的大金最多隻能算是一粒無籽葡萄,毫無殺傷力
事實上滅金後,宋蒙時戰時和,偶爾還會進入一個蜜月期,在漣水軍進行貿易,互通有無
南宋滅亡了,三哥、猴哥、四尺武士……他們一個個卻活得好好的
南宋末的大宋水師反覆使用的戰術是曹阿瞞水戰遺法:碇舟江中,或碇舟海上,等著元軍火攻或用投石機砸
最後,二十萬南方人在海戰中打不過二萬北方旱鴨子(其中還有一千是下了馬連路都不會好好走的蒙古騎兵),大家圍成一團細品大海的滋味,把自己搞得上吐下瀉,這就驕傲了
二十萬只鴨子扔大海里元軍也抓不完
細細想來,精神是崇高的,能力呢?
是策略出了問題?還是執行力出了問題?
-
4 # 張峰149764346
北宋滅亡之後,明眼都能看出來,元朝崛起以成定局,可南宋的當權者後來還是作出了錯誤的決定,助狼滅金,為什麼會自找苦吃,讓自己失去了戰略平衡縱深支撐點。
1,有復仇心裡,金人盛氣凌人貪得無壓,霸佔著宋朝領土不還,還滅了北宋成為南宋的欺齒大辱,想借機報一箭之仇。
2,南宋內部的主和派貪生怕死佔了上風,多年養成割地上貢求和平的日子,讓南宋的官員失去了鬥志,只想著拿錢消災,用錢買保險。
3,懼怕蒙古的淫威,明知引狼入室,不敢不從蒙古的要求
4,弱者的求生之道,無賴的選擇,這就好比兩個人打架,一個強者在猛揍一個弱者,圍觀者不但沒人伸援,還會竊竊私語,裝腔作勢幫強者埋怨弱者的不是是一個道理。
南宋的最終滅亡,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最重要還是南宋內部心裡爛造成的
-
5 # 德厚致遠
《後漢書》記載:“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強調了嘉行善政對治國安民的重要性。歷史上,金國的殘暴統治和減丁政策。又迫使一個以‘’為父祖復仇‘’的人物迅速崛起壯大,也促使一個被剝削奴隸階層躍升為統治黃金家族。金朝長期推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使蒙古人對金統治者怨入骨髓。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曾被金朝以反叛罪釘在“木驢”上處死。此後,金國不僅要蒙古納貢,還每三年遣兵向北剿殺,謂之“減丁”,激起蒙古人的怨忿。正是由於金國的瘋狂掠奪和殘酷屠殺導致了冤恨的爆發,成吉思汗以報仇雪恨為目的發動對金征伐。志在完成攻滅金朝的戰爭。
蒙古軍從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起,歷經二十三年,成吉思汗、木華黎、拖雷、窩闊臺汗,分四階段,最後透過聯合南宋才併吞金朝。這是世界史上著名的小國崛起、以少勝多的戰爭。
北宋是聯金滅遼,結果為金所滅;而南宋則是聯蒙滅金,卻也為蒙所滅。因此有人說,兩宋統治者缺乏軍事戰略眼光,同樣的錯誤犯了兩次,滅亡是咎由自取。事實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南宋聯蒙滅金,也是經過數十年的權衡最終作出的抉擇。而且,無論從哪一角度來說,聯蒙滅金,都很難說是一個錯誤的選擇。當時,南宋朝廷也認為儘管宋金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現在金就是宋的軍事緩衝帶,金一旦滅亡則唇亡齒寒,而且蒙古滅金之後得到金的軍隊和物資,對宋會造成更大的威脅。此時如果大宋聯金抗蒙的話就能夠保住這個緩衝帶,而且大宋也有時間進行備戰,因為宋蒙之戰必不可免。
而此時的金國雖然知道自己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但是,金國還是做出了一個愚蠢加錯誤的決定即:‘’北失南補‘’!金國都城被迫南遷汴京,放棄了北方領土。此時的他們卻認為,蒙古惹不起,南宋還是好惹的,北方少了一寸土地,希望在南宋找補回來!他們邊做著美夢邊捱打,邊對南宋發動戰爭,金國本來兵力不強卻又開啟兩面作戰。金兵侵宋,遭到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金軍進退兩難:國內又激起漢人的抗金情緒,抗金義軍迭起,打擊金朝統治。蒙古軍趁機調動軍隊,金朝陷入了腹背受敵、內外交困的不利境地,滅亡已成定局。
此時,孟珙和南宋君臣對當前局勢做了分析說明,認為金必亡,此時聯金抗蒙就是給自己惹麻煩,弄不好反而使蒙古聯合金國攻宋,不如先穩住蒙古,給自己爭取備戰時間。另外,聯蒙滅金後大宋可以得到部分北方土地,加強防禦縱深。
隨後,南宋應約與蒙古聯合,派遣英雄岳飛部將孟林的孫子孟珙率軍2萬、運米30萬石,與蒙古軍會師蔡州域下,聯兵攻城。
1234年,金哀宗傳位於末帝完顏承麟。宋軍與蒙古軍破城。哀宗自縊,承麟被殺,金國滅亡
-
6 # 磨史作鏡
我覺得是有這樣幾種心理決定了南宋統治者的聯蒙滅金行為:
1.復仇心理。金滅亡北宋的靖康之恥始終壓在心頭,好不容易有了這樣一個報仇雪恨的機會,怎麼能不衝昏頭腦。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幹吧!
2.投機心理,或者是僥倖心理。把金滅了,蒙古答應了平分好處啊,而且即便蒙古圖謀不軌,學金滅遼後滅北宋的手法,也不怕,至少我們強大起來了哈!誰知道南宋始終也沒強大起來。
3.被迫心理。就好像三個小孩打架,孩子頭說,你跟爺打另一個小孩,不然先揍你!蒙古對西夏就是如此,你不跟我打金國,就先打你,沒辦法啊!只好屈從,這樣,金、西夏、南宋幾個政權之間互相消耗彼此,最後被蒙元漁翁得利。如果那個時候三個政權真能合縱對蒙古,局面可能大不相同。
-
7 # 鹹魚閒聊
既然宋朝已經有了“聯金抗遼”的前車之鑑,那麼為何還會“聯金抗蒙”,將自己置於死地呢?其實如果各位深入瞭解那段歷史的話,就會發現,南宋時期的“聯蒙抗金”和北宋時期的“聯金抗遼”完全不是一個性質,而且在我看來,南宋的“聯蒙抗金”是有積極意義的,並不能完全否定!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北宋末年的“聯金抗遼”,我們知道北宋真宗時期,宋遼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雙方罷兵修好,宋遼結為兄弟之國,雖然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邊境時有衝突,但基本很穩定,所以“聯金抗遼”,那是北宋首先撕毀條約,挑起戰爭,而且北宋這時候發兵徵遼,也是宋徽宗好大喜功,急於收回燕雲十六州,但他根本沒有做好戰前準備,在宋徽宗身邊聚集的是蔡氏父子,童貫,梁師成,王黼,朱勔等為首的六賊,朝政及其腐敗,最終他選定只知享樂不懂打仗的童貫做徵遼宣撫使從而限制了西北軍的軍事行動,這一切都說明了北宋“聯金抗遼”就是一出笑話!
可是南宋的“聯蒙抗金”並非沒有遠見!首先南宋政府最終決定發兵攻打金國,並從真正意義上來履行“聯蒙抗金”之義務是在公元1233年,此時距離金國滅亡只剩一年,而在1232年,金國主力在“三峰山之戰”中損失殆盡,金國滅亡的事實已經不可挽回!在此之下,南宋選擇聯蒙抗金是有一定道理的,既可以在滅金戰爭中儘量爭取更多的土地等資源,又可以提前瞭解蒙古,做好之後與蒙古交戰的準備!
而南宋選擇“聯盟抗金”也是一波三折,並非南宋君臣毫無遠見,一意孤行的結果!要知道早在公元1196年,南宋大臣餘端禮就曾向宋寧宗陳言蒙古崛起後對宋朝對的危害,而宋寧宗也肯定了他的說法,並下令在邊境加強戒備。在這之後另一大臣,左丞相喬行簡更是直言:“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他的意思是蒙古崛起危害甚大,如果有金國在北面作為大宋的屏障,那麼每年給金國歲幣也未嘗不可。
可以說南宋朝廷對蒙古的崛起之危害並非不瞭解,相反的,南宋朝廷深知蒙古強大起來後的危害,所以在蒙古發動對金作戰後,南宋都在有意無意的幫助金國,這種“有意無意”的幫助並非給予金國經濟或者軍事等方面的援助,而是作為金國的敵對國,南宋並沒有一開始就落井下石,反而是金國開始再次挑起對宋戰爭。
公元1211年金軍在野狐嶺戰敗,北方領土接連丟失,在此情況下,金國君臣制定了一個“北失南補”的政策!什麼意思?就是被蒙古奪走的土地要從南宋那邊補回來,公然跳起宋金戰爭!本來宋金之間就是世仇,金國跟蒙古打仗,宋朝已經很有道義的沒有選擇落井下石,沒想到金國竟然還如此咄咄逼人,於是宋朝進行反擊,並打敗了金軍,所以南宋的軍事實力並不像某些人所認為的那麼不堪,但即便是如此,宋朝依舊沒有與蒙古達成聯盟,甚至還是很防備蒙古!
蒙軍自野狐嶺大戰後,佔領了金國大片土地,而金軍也轉入防守,但此時蒙軍也很難再有突破,所以成吉思汗想取道宋朝的川陝地區,對金朝來個前後夾擊,試圖一舉消滅金國,可是宋朝沒有答應!是的,宋朝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並沒有答應蒙古的借道伐金,這也引起了蒙古方面的強烈不滿,在幾次出使宋朝希望“假道伐金”的意見沒有被宋朝同意後,蒙古悍然發兵進攻宋朝的川陝地區,當蒙古軍隊從宋朝“借道”後,宋朝方面立即令大將孟珙領兵追擊,而蒙軍也是沒有片刻停留,馬不停蹄的奔赴金國國境,最終宋軍沒有追上蒙軍,而蒙軍也如願合圍了金軍最後的主力,取得了“三峰山大戰”的勝利,這一年是1232年。
其實還是那句話,由於有“靖康之恥”在前,金國作為宋朝的死敵,雙方根本沒有和解的可能,但面對蒙古的崛起,宋朝方面已經做的很不錯了,只是由於金國單方面撕毀和議發動宋金戰爭,即便是後來金哀宗再次罷兵,企圖交好南宋,但已經為時已晚,“三峰山之戰”後,宋朝方面已經充分意識到,金國滅亡就在眼前,金國不可能再做宋朝的屏障,金國的存在對南宋來說已經毫無意義!與其眼睜睜看著金國滅亡,不如聯蒙抗金,給自己一個出兵的理由,趁機爭奪金國土地,而且蒙古方面也許諾滅金後歸還河南地區。
於是宋朝令孟珙率軍出擊,滅金後宋朝收復了五州三十三縣,兩淮地區全部收復,而且孟珙還帶回了金哀宗完顏守緒的屍體,宋理宗以此屍體在臨安祭祖,也算是報了當年“靖康之恥”的仇了吧。
所以和“聯金抗遼”不同的是,在整個“聯蒙抗金”的過程中,宋朝都處在道德的制高點,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到大部分臣民所支援的,而最終也取得了很好的戰績,是絕對的受益者!
-
8 #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唐之後的宋朝,是中國歷史發展上的一個高峰,它的好多社會發展指數是後世或前朝望塵莫及的,人民的幸福指數也是非常高,曾有一個假設說如果可能你願意生活在中國古代的哪個朝代?好多專家學者沒有選擇大眾心目中的漢唐盛世,而是選擇印象中積貧積弱的宋代!說明真實的宋代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不堪,甚至有其它朝代不可比肩的東西...然而卻給後世留下一個積貧積弱的印象,細究起來原因有三,一是重文輕武;二是靖康之變,兩皇帝被擄;三是南遷之後南宋最終還是沒有抗住蒙古大軍的進攻,被蒙古所滅。
宋朝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從朝代的壽命看不算短,從國內治理來看應該是相當的好,就是強漢盛唐也無法與之相比,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它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據權威經濟史學家測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5],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弔詭的是積貧積弱這一頂帽子卻是宋朝人自己製作並戴上的,宋朝大臣魏了翁給皇帝奏疏裡形容國事危難用了稍顯誇張的這一詞,沒想到成了這一朝代蓋棺定論的評價,這顯然是當初原作者沒想到的。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強漢也難以望其項背!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曾指出:“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亡國,皆緣於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要知道中國歷史上最強悍的王朝幾乎都是亡於農民起義,起因都是內部治理腐爛崩潰,民不聊生,宋朝恰恰相反,是歌舞昇平,海清河晏,富得流油!
用宿命的觀點來看宋朝真的屬於運氣不好,立國期間北方几個少數民族政權西夏,遼,金,蒙古等一下先後強勢崛起,與宋爭奪江山成為虎狼之國,有了問鼎中原的野心,甚至是具有併吞歐亞大陸的實力,國際形勢複雜多變遠超漢初,而宋朝因有兩大短板,鎖死了國運,任憑富可敵國卻難以扭轉乾坤,力壓群雄!
短板一,宋朝是陳橋兵變產生的國家,深知坐大的軍閥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最大威脅,因此建國開始就立下了重文輕武的規矩,岳飛冤案都和此有關;
短板二,這是最最關鍵的,甚至遠超重文輕武,這就是公元936年,中國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換句話說,宋朝立國那天開始就不據有燕雲十六州的戰略要地,使得北宋的戰略縱深受到巨大的壓縮。這一點從古到今中國的軍事家,戰略家都看得一清二楚,晚清中興名臣左宗棠有句戰略名言“重新疆以保蒙古,保蒙古以衛京師”,不惜抬棺決戰也要收復新疆;毛澤東當年在解放戰爭正酣的時候馬上派王震進軍西北佔領新疆,正是看到了這三地在地緣戰略上的關聯!從地緣政治學上說,燕雲十六州是第三等級的戰略要地,漢唐之所以縱橫天下,傲世群雄是因為經略西域,輻射蒙古高原,燕雲十六州在帝國的羽翼之下,使得漢唐在這麼大的戰略縱深裡遠交近攻, 遊刃有餘,後來被明粉們吹的一塌糊塗的明朝正是缺乏戰略眼光,在滅元驅逐韃虜的時候沒有像漢唐那樣乘勝重新佔領西域,輻射蒙古高原,保持足夠的戰略縱深,而是兵到長城邊就班師回朝,歷史證明沒有西域的屏護,中原王朝最終將守不住中原!並且因這些地方盛產冷兵器時代的戰略物資––戰馬,相當於現在的飛機坦克...守不住西域就保不住北部要地蒙古高原,控制不了蒙古高原就保不住京師(燕雲十六州),而宋朝自打建立那天起就沒有燕雲十六州,連第三等級的戰略要地都不在手,由此還嚴重缺乏古代戰爭的戰略物資:馬,在北部邊境洞開,無險可守僅靠步兵去抗衡遊牧民族呼嘯而來,絕塵而去的騎兵無異於以卵擊石,由此可見宋朝面臨的環境是何等險惡,對外戰爭的籌碼何等的少之又少,就是漢武大帝再次降臨也無計可施!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今天的提問了,為何南宋不吸取前車之鑑反而要聯蒙滅金?因為從北宋開始宋朝就沒有條件經略西域,沒有河套地區,連燕雲十六州都沒有,沒有佔領戰略要地,缺乏戰略縱深,缺乏戰略物資戰馬,任憑白銀滾滾,富可敵國,從軍事上講就是無法成為一個軍事強國!而宋朝缺乏的這些籌碼對手統統都有,況且蒙古大軍滅國幾十,幾乎佔領完歐亞大陸,少有敗績,稍有失敗,馬上捲土重來,因此宋朝面臨一個它無法解開的歷史魔咒,無論它採取的是聯蒙滅金還是聯金抗蒙都改變不了歷史的結果,變得毫無意義,只是死法的不同而已!這就是國運...
-
9 # 執斧談史說事
南宋不顧聯金滅遼導致靖康之恥的前車之鑑反而要聯蒙滅金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南宋選擇聯蒙滅金恰恰是因為想要一雪靖康之恥;第二點就是金國南攻南宋想要挽回自己在北邊的損失更加堅定了南宋聯蒙滅金的決心;第三點就是蒙元許諾在聯合滅金後把河南等黃河以南地區的部分地區歸還給故主南宋。
其實早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元帝國定下了向南宋借道並聯合南宋滅亡金朝的大計,而南宋統治者為了一雪金朝統治者帶給他們的靖康之恥大部分人也積極響應。要知道靖康之恥使得宋朝人對金朝的仇恨實在是太深了,以至於大部分都忽視了這個前車之鑑。所以說南宋之所以選擇聯蒙滅金最大的原因就是女真人當時太狠了讓宋金仇恨無法化解,可見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還是相當有道理的。
雖然說南宋大部分人都主張聯合蒙元帝國消滅自己的世仇金朝,可是也有不少人認為唇亡齒寒應該吸取靖康之恥的教訓,主張支援金朝抵抗蒙元帝國讓其充當南宋的屏障。如果這時候金朝統治者能夠釋放善意並對南宋統治者反覆曉以利害的話,是有一定可能改變南宋的態度讓其站在自己這一邊的。可是無能的金宣宗竟然選擇進攻南宋,想要透過獲得南宋的領土財富來增強自己抗蒙的實力,結果自然是讓南宋更加堅定了要聯蒙滅金的主張,等到金哀宗想要爭取南宋主動和好的時候已經徹底晚了。
還有就是蒙元帝國利用了南宋一直想要收復中原失地的心理,答應在聯合滅金後把黃河以南的部分土地歸還給南宋。其實這和金朝當初答應歸還燕雲十六州如出一轍,只不過被收復領土執念矇蔽了心的南宋再次上當了。於是在眼前利益驅使下南宋大舉進攻金朝並送給了蒙元帝國許多物資聯合滅金,這樣被南北夾擊的金朝滅亡的命運就註定了。
所以基於這三方面的原因南宋會不顧自身危險選擇聯蒙滅金一點也不意外,在南宋和蒙元的夾擊下金朝也加速滅亡了,蔡州之戰中南宋軍隊把金哀宗一半屍體帶回去告慰太廟也算是一雪靖康之恥了。只不過之後南宋就不得不面對和蒙元的直接對峙了,當然南宋就算選擇聯金抗蒙也不見的就比聯蒙滅金好到哪裡去,其實無論南宋如何選擇如果自己不自立自強實力不行的話結局都是一樣的!
-
10 # 佛爺沒有愛
謝謝邀請,根據我個人的分析,當時大宋宋國家不夠強大,兵力不足,先是被遼國折磨,後者聯合金國滅了遼國,反過來又被被金國反覆折磨蹂躪,才導致北宋的滅亡結果,斷送了北宋的江山社稷,最後聯合蒙古滅了金國,反過來又被蒙古滅了,趙構這個昏庸無能腐敗到家混蛋皇帝,為了一己私利,斷送了大宋的江山社稷,如果趙構能夠預料到後果,打死他也不能這麼做
-
11 # 公孫雜談
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想當初聯金滅遼,順便把北宋滅了。這回聯蒙滅金,南宋的日子恐怕也過不了太長,那麼南宋為什麼要聯蒙滅金呢?
說白了這原於金國的“拆東牆補西牆”戰略。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我金國與蒙古戰敗失地了,那麼要從南宋這邊補回來。您瞧瞧,金國哪有一點骨氣,蒙古打不過,想拾軟柿子捏,這不是樹敵嗎?
這事還得從“開禧北伐”說起。
公元1206年(這一年成吉思汗也統一了蒙古),南宋從四川、荊襄和江淮三路對金國發起了全面進攻。
結果南宋戰敗,與金議和:
南宋皇帝稱金國皇帝為伯父,歲幣銀絹各三十萬,又以三百萬緡錢贖回淮、陝兩地。
這一戰,給金國造成了錯覺,以為南宋一直是自己的大敵,而對蒙軍大意了,造成“後院起火”。
公元1211年,蒙古大軍在野狐嶺、會河川大敗金軍,數十萬金國精銳部隊消失殆盡,從此金國喪失了與蒙軍野戰的能力。
但是,這時金國的金宣宗又使出了昏招。
遷都開封,放棄了金中都以及北方大片土地。這樣,金國的興國之地沒有了,也失去了戰略縱深,金國的生存空間壓縮在原北宋北方地區,戰略空間大大縮水。
隨著蒙古向南推進,金國的土地一點點壓縮,最後只剩下了河南一隅之地。此時,南宋趁機中斷了“歲幣”。
這時金國面臨亡國的危險。但是在金國內部發生了嚴重分歧,最後主戰派戰勝了主和派,而他們的想法無非想將蒙古佔領的土地,從南宋身上撈回來。
看到這,有意思吧!這可能是欺負人欺負慣了,反正你好欺負,我就欺負你。欺軟怕硬,最終讓金國吃了大虧。
公元1217年,金國大舉進攻南宋荊襄地區。金國作戰意圖明顯,佔領荊襄化解南宋對開封的威脅,還可以割裂南宋蜀、兩淮戰區之間的聯絡,然後各個擊破。
但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金兵一上來就碰到了硬釘子。負責荊襄戰區防務的趙方,利用地理條件,打造了具有戰略縱深的立體防禦體系。還提拔重用了被譽為13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機動防禦大師”的軍事家——孟珙。
這就使金國處於尷尬狀態——進退兩難。進攻兩次都被南宋打敗,而蒙軍多路南下,金國很快支援不住了。
危急關頭,金國決定與南宋議和,專心打蒙古。
然而,南宋此時腰桿硬了起來,尤其是兩戰勝利,極大的鼓舞了士氣,決定與金國死磕到底。
這時金宣宗又犯了錯誤,按理說,人家不和,你也不能繼續攻人家,因為蒙軍才是心腹大患。
不料,金宣宗怒而興兵,結果可想而知,金軍再次敗北。在公元1220年,金軍又進攻兩淮,再一次敗北。
連續三年,出兵四次,損兵折將,一無所得。喪失了與蒙軍爭奪戰爭主動權的機會。
金國如果不與南宋作戰,那麼自保還是可以的,三十幾萬大軍,又是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蒙軍想要一下子滅金,不是那麼太容易。
但是歷史沒有假設,金宣宗的錯誤決策,為亡國埋下了伏筆。
就在金軍與南宋死磕失敗同時,蒙軍乘機深入金國腹地。金宣宗只能依靠關隘、天險作為屏障,做最後的掙扎。
這個時候鐵木真想借道滅金,不料被南宋拒絕。這又有點意思了,說好了聯蒙滅金,怎麼借個道都不願意。其實,南宋早就看出蒙古人的把戲,少跟我玩煙炮鬼吹燈,你們蒙古人合計那點事,難道我南宋看不出來?因此,斷然拒絕。
但即使這樣,也沒能阻止蒙軍的鋒芒,他們佔領了南宋川北重鎮沔州,繞過了金軍重兵把手的潼關,在“三峰山之戰”中,蒙軍全殲金軍主力部隊。
此時的金哀宗才想到向南宋求救。
這個時候說什麼都晚了。金國已經喪失了全部主力和絕大部分國土,大勢已去,滅亡在即,合作已經沒有意義。
再說,即使蒙古南侵的時候,仍把南宋當作敵人,三年四次攻宋,也讓南宋心有餘悸。
於是,南宋斷然拒絕了金哀宗的要求。
然而,金哀宗也走上了“拆東牆補西牆”的老路,想攻取南宋的川蜀地區,依託天險,繼續抵抗蒙古。
結果被孟珙率軍擊潰,金軍還沒踏入川蜀就全軍覆沒。
公元1234年,宋蒙聯軍攻陷了金國最後一個根據地——蔡州。金國滅亡。
您看看,像金國這樣的國家不滅亡還等什麼呢?
不去攻打敵人,卻到處樹敵,以鄰為壑,欺軟怕硬,最終把金國送上了不歸路。
金國滅亡了,南宋算是報了“靖康之恥”大仇,但是事情遠遠沒有結束,接下來是更為慘烈的宋蒙之戰!
-
12 # 黑水布衣
南宋的聯蒙滅金,被稱為“海上之盟”的翻版,也被歷代所詬病。其實在當時就有人站出來給皇帝提議。當時的淮東安撫使趙範就警告:
“宣和時(宋徽宗時期),海上之盟,初約甚堅,後卒取禍,不可不鑑。”
可惜趙範的話,宋理宗趙昀並沒有當回事兒,仍然遣使報蒙古,並要求滅掉金國後,宋朝收回河南之地。
不過現在來分析當時的情況,南宋的聯蒙滅金與北宋的聯金滅遼,其實還是有很多不同的。
1、 主動與被動
北宋的聯金滅遼其實來自於宋徽宗趙佶的春秋大夢,當時他被蔡京等人攛掇,為了實現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夙願而主動與新興起的金國聯絡,滅遼之後,反而讓金國看清了北宋的孱弱,結果一鼓作氣被金國所滅。
而南宋的聯蒙滅金其實是蒙古主動聯絡的。當時金哀宗完顏守緒從歸德逃奔蔡州(河南汝南),那裡離南宋的國土更近,於是蒙古請求南宋聯合攻蔡州,南宋見有利可圖,便答應了蒙古的訴求。
2、 盟友與世仇
南宋接受了蒙古拋來的橄欖枝,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報仇!
北宋與遼國自“澶淵之盟”之後,一百多年內基本相安無事,且兩國以兄弟相稱,北宋除了每年送點歲幣之外,也沒有損失太多。所以當趙佶撕毀盟約時,遼國上下十分憤怒,遼國軍隊也痛擊了北宋軍隊。北宋毀盟棄約,這才導致滅亡。
而金國對於南宋則意味著仇敵。因為金國從未放棄過對南宋的侵略。對於南宋來說,金國不僅對其有著滅國之恨,也是其北方的不安定因素,雙方百年以來攻伐不斷。而且按約定,金國皇帝是南宋皇帝的叔叔輩,這真是奇恥大辱!南宋是不會放過這個除掉世仇的機會的。
3、 金國主動找茬
金國在遭到蒙古大軍壓境的時候,為了保命盡然主動開闢南方戰場,這是南宋不能容忍的。
當時,金哀宗完顏守緒被蒙古軍隊逼的一路難逃。鎮守唐州、鄧州的金國將領武仙、武天鍚等,認為要避開蒙古人的兵鋒,重振金國聲勢,最好的去處,莫過於易守難攻的川蜀。若是能攻破川蜀以迎皇帝,那麼金國尚有一線生機。於是武仙、武天鍚出兵入侵南宋的光化(湖北襄陽北),試圖開啟通往川蜀之路。
可是,鎮守於此的南宋守將孟珙痛擊來犯的金軍,打碎金人窺蜀之夢。金哀宗完顏守緒只得另找落腳點,最後他選擇了前文提到的蔡州(河南汝南),這才有了蒙古主動結盟的後事。
所以說,宋蒙結盟,其實是一系列事件的結果。而且當時的形勢給南宋的選擇也不多,金國滅亡是遲早的事兒,南宋也想分一杯羹,這是很正常的事兒。可能後世人認為南宋是自己找死。其實不然,當時的南宋戰鬥力還真可以,以一隅之力抵抗了蒙古近40年,如果蒙古要像當初金國一樣沒有恆心,南宋沒準就艱難的存活下來了。
如果說兩次戰爭的共同點是什麼的話,那就是無論兩宋如何選擇,最終都逃不過滅亡的命運。
最後要說的是,相比與宋金戰爭是金國找茬,其實宋蒙戰爭其實是南宋主動出擊的。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南宋軍隊北上,乘蒙古軍主力北還之際,收復三京,淪陷了100餘年的河南大地重歸宋人之手,雖然很短暫。南宋的這次主動出擊也拉開了宋蒙戰爭的序幕。
回覆列表
當今社會評論歷史者中有部分人確有高度,但實在信口雌黃者或者道貌岸然不自知者不在少數,這類人多極端,不能公平公正理解歷史,其中有極少數人只要遇到宋歷史的,無視史實,從各種角度無不用其極,極力詆譭,說宋可恥、無能,一無是處。可以想象這樣的評論者有多狹隘,有多淺薄,有多無知。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結論,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朝代!
南宋滅亡是歷史必然,不獨南宋,亞歐各國在野蠻蒙古面前滅亡都是歷史必然,跟聯蒙滅金沒有關係。實質上南宋在亞歐各國對抗蒙古中是最強大的,殺死闊出,殺死蒙哥,獨自抗蒙四十多年,亞歐其他國家在蒙古面前灰飛煙滅,說明宋國力強盛,凝聚力空前,當然這點不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沒有見識之人所能理解。
蒙古以 搶掠燒殺為核心的野蠻精神起著核心支柱作用,整個文明社會都無法抗衡,不獨宋。 蒙古處於野蠻未開化社會,整個政府論功行賞的依據是看誰搶掠燒殺的厲害,搶掠所得大多分賞給搶掠者,搶掠越多,搶掠者獲得的賞賜越多;而同期其他國家地方較蒙古文明,其他國家地方大多想怎麼文明的管理國家。在冷兵器時代,野蠻的蒙古與亞歐各文明國家不在一個頻道。蒙古政府鼓勵支援全民搶掠的政策使得文明在野蠻面前不堪一擊,蒙古全民自然都想透過搶掠獲得財富,誰還去努力工作。蒙古野蠻搶掠政策的短期爆發力是文明社會無法抵抗的。只要蒙古野蠻沒有進化,文明就無法取勝。
至於聯蒙滅金也是歷史必然,因為金愚昧無知。金一直將南宋看成軟柿子,被蒙古搶去的東西希望從宋手中搶得,金對自己的定位還停留在靖康恥前後的金,還認為南宋軟弱可欺,實際經過紹興合約後的二十年休養生息,經過韜光養晦宋已經活過來了,已經力量日趨壯大,才有了廢除稱臣的紹興合約,才有了孝宗北伐,才有了以後的北伐。以後數次北伐仍無功而返,更進一步說明趙構當時求和的不得已,更說明如果勉強繼續戰爭,南宋避免不了提前滅亡。
當然這種大局觀是需要高度的,因為各自的位置不同,趙構是皇帝,代表國家,只要能延續國家就是勝利。岳飛雖是一個愛國將領,但他只相當於中層幹部,只需要按高宗要求做事,只需要為戰場負責,他不需要為南宋的人力物力財力負責,也不懂的怎樣從全域性高度延續宋,實際工作中當然也沒有配合高宗南宋延續的高度。
評論帝王權術是要有高度的,更不是信口雌黃,深處基層,沒有權利經歷,對於歷史只懂得選擇對自己有用的,就採用;對自己不利的就不用。對歷史採用兩種分析問題的辦法,只懂得練練嘴皮子,只懂得照抄書本,不去辨別書本,機械的接受符合自己要求的記載,典型的教條主義,是很可笑,也是很淺薄無知的。
在大方向上南宋壯大武力的同時金卻日趨腐化,國力凋敝,在屢屢為蒙古所敗時仍用老黃曆看問題,不知道團結宋,反而將蒙古給金造成的損失期望從宋手中搶的,何況宋自高宗起一直將金看成世仇,一直不敢懈怠,一直在尋機復仇。
宋當然懂得三國鼎立的穩定意義,但實際上聯蒙滅金時金的滅亡已經在所難免,即使不聯蒙,因為金已經龜縮至極小地盤,已經不具備聯合抵抗條件,而且金還在作死對宋用兵,而聯蒙滅金,可以延緩同蒙古矛盾的爆發,可以增加宋的戰略縱深,所以聯蒙滅金也是歷史必然,是宋報仇雪恨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