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
2 # 悟空說史
蘇聯的衛國戰爭仰仗美國,但天生蘇聯與美國之間的形態分歧就表明了美國不可能幫助蘇聯,只能靠蘇聯人民自身的努力才成為超級大國
十月革命爆發之後的俄國就成為了社會主義領導的國家,和美國天生上就是對立關係,所以蘇聯崛起全靠美國這個言論是完全錯誤的,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完全靠著自身畸形的發展方式才崛起。
二戰之後的蘇聯從德國國內也運回了不少的先進裝置與科學專家,同時因為當時的蘇聯是新生國家,內部還是比較的開放包容的,與後來的“幹部終身制”所造成的死板蘇聯截然相反,每一個專案的上馬都是有大隊人馬摩拳擦掌想要為國家出力的。
當然,除了這些外部因素之外,蘇聯本身的條件也很不錯,幅員遼闊,擁有巨大的戰略縱深,地大物博
在當時蘇聯的鐵腕統治之下,加盟國也都勁往一處使,所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蘇聯很快的就成為了第一個將宇航員送上太空的國家,在尖端行業迅速的趕超了美國。
軍事上的成績也讓蘇聯在美國面前揚眉吐氣,1965年蘇聯有270枚洲際導彈,但到了1970年,短短五年的時間,蘇聯的洲際導彈就達到了1300枚,在軍事上開始與美國不相上下。
除了軍事上的突飛猛進之外,石油的飛漲也讓蘇聯沉浸在重工業的發展中不可自拔,1973年,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為了對抗西方國家隊以色列的幫助,統一提高了石油出口價格,就在歐美國家對此叫苦不迭的時候,蘇聯發現了超大型油田,為蘇聯帶去了大量的美元。
到了美國結束越戰的時候,這時候的蘇聯恰好也是最強盛的時代,在各個地方與美國扳手腕,也開始展現出蘇聯身為超級大國的獠牙。
但我認為,蘇聯可以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就是其特殊的社會形態,在剛剛結束二戰的蘇聯,這種形態可以讓蘇聯集中力量辦大事,比如蘇聯重工業的成功就證明了這一點,在加上石油為蘇聯帶來的鉅額收入,也為蘇聯的崛起注入了血液。
-
3 # 萬事皆空70
蘇聯是1922年12月由俄羅斯,外高加索,烏克蘭,白俄羅斯,聯合成立,到了1940年,加盟共和國共有15個,
蘇聯在二戰之前不屬於超級大國的概念,是二戰後才成為與美國並駕其驅的兩大超級大國之一,
蘇聯不管是早期的工業發展還是二戰,都離不開美國的大力支援,
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大量進口西方國家的工業裝置,1931年,蘇聯購買的美國機器裝置約佔美國機器裝置出口的50%,蘇聯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就是引進美國技術裝置,僱傭美國技術專家,於1933年建成,
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給予蘇聯的援助可以說關係蘇聯的生死存亡,沒有美國的鋁,蘇聯飛機飛不上天,沒有美國的糧食和服裝,蘇聯人民會因為飢餓和寒冷死亡更多,
蘇聯模式就是國家集中資源發展經濟,這樣做的好處是一開始效率非常高,可以迅速的提高工農業總產值,但是,蘇聯模式的缺點是致命的,
第一,集中資源只能去模仿已經存在的事物,比如美國有拖拉機,蘇聯也去生產拖拉機,但是集中資源無法去創造未知的事物,而這未知的事物才是真正決定一個國家的前途,
第二,集中資源會造成財富創造的效率非常低,因為工人沒有勞動積極性,
蘇聯模式的固有缺陷讓蘇聯帝國慘淡經營,民生搞不上去,財政緊張,最終於1991年解體,
-
4 # 小寶4857
國土那麼大,人口不算少,還瘋狂榨取農民生產資料和成本形成原始資本累計,而且還把大部分精力投入重工業,還有斯大林這種家長式專制獨裁者統治配合一幫沒有意識被洗腦的順民,國內外環境又相對安全
-
5 # 皓月千山
認為俄羅斯的蘇聯時代,憑著二戰的勝後利後短短二十年就一躍成為超級大國的說法,是對蘇俄時期所取得的成就的一種片面的認識,是對俄羅斯此前發展過程的一種無視!
現代意義上的國家俄羅斯的確立,我以為要從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打敗蒙古金帳汗國算起,此後數百年間透過不斷的戰爭,可以說俄羅斯就取代了蒙古帝國,成為跨歐亞大陸的一個大國。
而俄羅斯崛起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的標誌性事件則可以從彼德大帝的改革算起。
在這些時間,俄羅斯被認為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基督教世界的守護神,特別是十九世紀初打敗拿破崙的入侵,更是被冠以歐洲憲兵的稱號,這都是蘇俄之前的事。
所以蘇聯的怎個發展過程都遵循了必然的歷史邏輯,並不是真的在某種制度下創造了什麼人間奇蹟,從歷史上看,蘇聯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確實有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但今天回過頭去看並不難理解。
在紅色蘇聯建立的初期,一直實施的是一種戰時配給的經濟模式,再加上當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對蘇聯的圍堵制裁,很長時間蘇聯的經濟是隔離於世界經濟體系執行的,二十年代末,整個西方世界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過剩的資金產品人員技術全部尋找新的出口,蘇聯這時就成了這一切流向的“價值窪地”,這也是蘇聯那一段時間經濟南高速增長的秘密。怎麼樣?這種情形我們都似曾相識吧?而真相就是如此。至於蘇聯另一個經濟高增長時期,是冷戰高潮的七十年代,但那一次已經全靠高漲的油價了!
在二十年代的經濟危機中,美國遭受的打擊是最嚴重的,所以和蘇聯進行商貿往來、擺脫危機的願望是最迫切的,規模也是最大的,這可能就是題主的疑問,認為蘇聯的發展是不是真的全靠美國?
當然不是,蘇聯的國情和資源稟賦能讓它在獲得資金和技術的條件下快速發展,也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
如果不是後來二戰和冷戰的打斷,憑藉優越的自然條件,是不是蘇聯就會發展成為一個貨真價實的超級大國?
什麼是超級大國?
應該是除了經濟軍事等硬實力遠超其它國家外,政治治影響力、國家文化、社會文明等都做出重大貢獻的國家,才應該稱作超級大國。
如此看,蘇聯並不夠格!
蘇聯被稱作大陸國家,其實就是其政治和軍事的影響力被限制在歐亞大陸的緣故,科技方面,蘇聯的科技來源一直以竊取西方的為主,國家道義方面,從肅反到大清洗,布拉格之春到最後的東歐劇變,蘇聯的存在期間就是道德合法性不斷流失的歷史。所以蘇聯被美國前總統稱為“邪惡帝國”可以說是實至名歸,親們,你說是嗎?
-
6 # 鍋蓋頭司令
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原因首先一點就是體量大,它是十幾個國家的體量總和,兩億左右的人口,兩千萬平方公里的面積,這一點是基礎,也最重要。有些國家就千八百的人口,就算全華人民全力以赴,就算每一寸土地都變成耕地、工廠,幹二十年,也未必能成為超級大國。所以有了人口、面積、資源作為根基,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就有了根本。
第二就是因為蘇聯在二戰前就已經有一定的工農業底子了,蘇聯龐大的軍力,和戰爭時期強大的生產力就足以證明了這一點。蘇聯有廣闊的耕地,有很大的油田,也有重要的工業中心,底子還是不錯的,雖然戰爭之中飽受摧殘,但是隻要底子還在,戰後就能立刻站起來。
再有一點,蘇聯的崛起也確實和美國有很大關係。就好比一個運動員,如果它的實力足以碾壓全場,那麼它跑完全程的速度肯定算不上塊,如果競爭者有高手,跑在他前面或者和他實力不相上下,那麼結果可能他比自己第一的時候,秒數還要少。
美國由於戰爭時期本土沒有受到什麼傷害,國內的各種基礎建設都完好,戰後很快就恢復並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美國和蘇聯是對手,蘇聯要和美國競爭,同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也是蘇聯的威脅。有了這些動力,蘇聯自然在不安與競爭的心態去追趕,拼命地發展,爆發出一個大國巨大的潛力,所以短時間成為超級大國。
-
7 # 顫動的丹田
1.注重實際
蘇聯建立之初,幾乎毫無容錯機會,為了生存,採取了種種非常措施,這類措施就是對國計民生領域實行國有化,強徵剩餘農產品,統稱為戰時共產主義。隨著內戰結束,社會各階層矛盾激化,列寧又務實採取了“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實際上對資本主義農業和貿易作了有限的讓步,正是理智選擇而非革命狂熱,使蘇維埃捱過了最困難也是最脆弱的艱難歲月。
2.五年計劃
強國必須工業化,蘇聯政府透過國家計劃委員會,指示農業、工業、軍事、文化各個部門提供具體資料,由專家學者進行處理,制訂初版五年計劃,經過有關組織評議和申定之後,再製定出最終成熟的五年計劃,為國家經濟的整體執行發展提供藍圖和具體步驟。
3.集體農莊
強制剝奪農民,嚴格來說應該是掠奪了富裕農民,透過命令有著土地牲畜農具的富農和兩手空空的貧農必須加入集體農莊,國家徵走集體農莊農產品,然後出口,為工業化籌措資金;集體農莊的另一個成果是消滅了威脅政權的富農階層,在農村建立牢固蘇維埃,可謂是一舉兩得。
4.積累驚人
蘇聯政府提取了足足四成的國民收入用於再投資,相比之下,美國這種積累投資僅二成,在計劃經濟中,政府隨意支配投資資本,結果其工業製成品大部分是純工業品,消費品比重僅僅是一個勉強度日的水平;這從本質上與希特勒的"要大炮不要黃油"所謂經濟奇蹟無有不同,不過恰恰倒是在二戰前契合了當時國際政治走勢。
5.資源大國
蘇聯在成為超級大國之後,最高峰時期國內各種需求自給率達到96%,這種驚人的資料離不開它天然的巨量資源。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地大物博國家,蘇聯版圖遼闊,礦產豐富,能源儲備小菜一碟,各種各樣工業必需資源蘊藏量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潛力,可以說是開展工業化建設的最理想之地。
-
8 # Crazy歷史
蘇聯的崛起最主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絕非美華人的協助。
蘇聯的崛起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一戰後期和二戰前期。19世紀末,第二次工業革命率先在美國爆發,然後迅速傳到歐洲大陸。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能量,給傳統的資本主義列強的發展帶來了極大動力,電力的使用使機器的普及得到了空前絕後的發展。而工業革命催生起來的產業話大發展,也使的產業工人的數量和規模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然而,資本主義的逐利性讓產業工人和資本家的矛盾逐漸尖銳。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恰在此時進行流傳,共產主義的思想逐漸演化成一股股紅色洪流。開始和資產階級,私有產權對立起來,要求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制度,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美好體制。
紅色革命最為著名的乃是德國的十一月革命和沙俄的二月革命。但是最徹底的卻是沙俄的二次革命。
沙俄雖然同屬歐洲列強,但是和英法等列強相比,沙俄一直作為“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而存在。資本主義在沙俄社會的盛行程度遠比英法要低得多,甚至沙俄還保留了相當的農奴制為基礎的農業產業制。這些都是導致沙俄相較於其他列強國家落後的緣由所在。
但是,基於同樣的原因,沙俄的產業工人僅僅集中的聚集在少量大城市,而資產階級的力量相對於其他列強而言薄弱了許多。
在列寧的帶領下,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迅速建立起來。而摧枯拉朽的革命形勢,迅速消滅了沙俄的舊勢力,使得國力並沒有遭受太大損傷。給後續的社會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接下來,新生的蘇俄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適應社會發展的改革。
政治上,採用高度中央集權的模式。沙俄是世界上對領土最為苛求的國家,沒有之一。
然而廣大的土地也帶來了巨大的隱患,作為主體民族的俄羅斯民族僅僅聚集在東歐區域,而廣袤的西部則是其他民族構成。地緣政治和人口模式的現實狀況給俄羅斯帶來了嚴重的分離主義隱患。
這就要求新生的蘇俄政府要採用強力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以壓制地緣和人口構造不合理形成的缺陷。
經濟上,以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制度。政治上的中央集權,為推行計劃經濟制度帶來了天然的優勢。而俄羅斯廣袤的土地和資源分佈也是實行計劃經濟的最大優勢。
資本主義存在天然的逐利性。如果新生的蘇俄政權依舊採用資本主義制度,那麼分佈著豐富資源的中西部地區因為環境的惡劣,將會導致開採和運輸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對於成本異常敏感的資本家,所能選擇的方式就是從國外進口礦產或者乾脆將工業搬離俄羅斯。無論是哪一種,都是蘇俄政府所無法容忍的。
那麼發展經濟唯一的方式就是採用計劃經濟體制。
在蘇俄經濟崛起過程中,特別是在前期,以公有制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透過國家對基礎建設的統一投資,構建了縱橫全國的鐵路和公路網路,將經濟發達的東歐部分和資源豐富的中西部地區緊密的聯絡起來。
同時,統一的調配也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完備的工業體系,更多的是聚焦在重工業體系的完善上,而透過國家的力量,能在最短暫的時間內集中各種資源,迅速建立起一大批需要大量投資的重工業企業,從而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
正是重工業體系的迅速建立,讓蘇俄政權迅速躋身於歐洲一流的工業強國之林。雖然在二戰前夕,並沒有成為超級大國,但是卻建構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基礎,為二戰後的迅速恢復和發展積蓄了力量。
第二個階段,二戰後期。在二戰中遭受了巨大災難的蘇聯,以傷亡數千萬人的代價,艱難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然而,勝利後的蘇聯幾乎成了一片廢墟。雖然二戰末期,蘇聯從得多掠奪了大量的資源,但是依舊是杯水車薪。
那麼二戰後期為何蘇聯能在短短的十幾年內迅速恢復並逐漸成長為能和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呢?
二戰之後,歐洲的政治版圖出現了大規模的變動。東歐國家的集體社會主義化,讓蘇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哥。
在二戰前夕構建的政治和經濟模式,在二戰後充分發揮了它們巨大的力量。統一在同一個意識形態下的蘇聯人民,充分發揚了二戰中的英勇品格,以滿懷的熱情投入到國家的經濟建設當中。《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充分利用廣袤國土下豐厚的資源,在兩個五年計劃後,就已經超越了戰前水平。而西歐各國卻陷入了發展乏力的困境。公有制的優勢凸顯,經過多個五年計劃的發展,蘇聯不僅迅速恢復了國力,還成功聚合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一舉站在了西方世界的老大美國面前,成為了和美國在世界角逐的超級大國。
-
9 # 獨秀文苑
蘇聯就是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創造了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制度和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有本質的不同。有制度上的優勢,集權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蘇聯就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奇蹟第一次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現實。
首先,二戰之後,經濟發達的歐洲幾乎崩潰,德意兩國經濟完蛋,英法兩國經濟因為戰爭下降嚴重。其餘的小國就不用說了,死的死傷的傷基本上都殘廢了,經濟更不怎麼樣。英法德等老牌強國成為美國的附庸。而蘇聯則因為自己本身在二戰的貢獻以及其強大的國際影響力,成為可以與美國並肩的一極。
其次,蘇聯在二戰的時候,將大量的科學家,有經驗的技術人員以及大量的工廠裝置,轉移到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地區。這樣一來,保留了工業基礎。在戰爭的最後兩年,蘇聯經濟就開始增長。並且,蘇聯在戰爭結束後將戰爭中的科學技術轉化成生產力。而且,蘇聯作為大陸強國,恢復能力不是英國那種海洋強國可以比的。這點在英國晉升為日不落帝國時,法國與其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打不死的俄國,都可以驗證。
最後,蘇聯的強大其實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直病態的強大。其在二戰之後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國家實力上,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差別太大。以至於導致蘇聯成為一條腿強壯一條腿瘦弱的畸形巨人,蘇聯只能被稱為軍事大國,並不能被稱為經濟大國,最終在軍備競賽中被拖垮。相較於美國,蘇聯還是在綜合國力上不如美國。
總而言之,蘇聯從一個農業國家短短二十年就成為了一個工業強國離不開斯大林的領導,更加得益於蘇聯的制度優勢,集中全國的力量優先辦大事。
-
10 # 大正看世界
蘇聯崛起全靠美國當然是扯淡了,當然,蘇聯崛起中是有美國的作用。而蘇聯用20多年的時間就迅速崛起成為超級大國,絕對是運氣成分居多,事實上歷史上就是如此巧合。下面我們就細數一下蘇聯興起和崛起的歷史機緣巧合。
1、蘇聯的誕生。
說起蘇聯就必須先說蘇俄,正是因為有了蘇俄,才有了後來的蘇聯。我們都知道1917年俄國爆發了10月革命,然而十月革命爆發的契機卻是因為之前鬧過一次的二月革命。
而二月革命爆發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第1次世界大戰,俄國負責在東線與德國打仗。然而長時間的戰爭,俄羅斯軍事裝備和戰鬥力都不如德國,被打的大敗。國內也因為長期的戰爭進入物資短缺時期,民眾都吃不飽飯,最終二月革命爆發。
然而羅曼諾夫王朝300年的基業就在這樣的革命中被摧毀,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上臺。然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沙俄政府一個性質,都不願意退出世界大戰。所以這時偉大的導師列寧回到俄國,領導工人階級發動了再一次革命,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被推翻,蘇維埃俄國政權建立。
新生的政權經過嚴酷的戰時經濟時期,最終蘇俄整合了全國的力量打敗了外國干涉軍和舊勢力,還把原來的沙皇俄國的領土再次納為統治,再根據各民族的不同紛紛成立加盟共和國,蘇聯就這種情況下於1922年成立,加盟共和國最終也擴大到15個。
可以說蘇聯的誕生完全是因為第1次世界大戰的契機。
2、蘇聯的崛起。
蘇聯誕生不久,政權就落入第二代領導人斯大林的手中,蘇聯也真正進入了大規模的建設時期,有獨特的計劃經濟道路,搞集體化農莊,也就是所謂的斯大林主義。然而這時又發生了歷史上的機緣巧合,那就是1929年到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被波及,大量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失業和企業破產。
然而執行計劃經濟政策的蘇聯卻窺然不動,並未受影響。而這時的蘇聯就開始了抄底行動,瘋狂的甩賣國內的糧食,換得了大量的外匯,之後在用自己的外匯和黃金購得歐美列強廉價的工業裝置,並且向歐美列強國家招募大量的技術工人。所以蘇聯在此之後的十年中,工業化實現了飛速的發展,也產生了質的飛躍。在二戰前夕,蘇聯已經成為歐洲工業規模第一,僅次於美國,這也是蘇聯打贏二戰的基礎。
當然代價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數百萬人、甚至上千萬人由於大量的糧食出口導致被餓死(烏克蘭大饑荒就是這個背景下產生)。這也就是所謂的蘇聯早期的原始積累,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不同,資本主義國家是透過殖民和侵略外國來完成資本原始積累,而蘇聯只能掠奪自己完成積累。反正無論哪個積累都是血淋淋的,也印證了馬克思的那句話,資本的原始積累都是血腥的。
但1929年到1933年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確實給蘇聯帶來了發展契機。
3、蘇聯獲得二戰的勝利。
然而蘇聯的工業化剛完成,歐洲局勢就發生了大變化,那就是納粹德國的崛起。最終在1939年二戰爆發,納粹德國橫掃歐洲,世界殖民帝國法國都被德國6個星期打投降了。最後納粹德國在1940年突襲蘇聯,開始的時候蘇聯節節敗退,大片的國土淪陷。
這也是由於早期斯大林搞大清洗運動,很多高階將領都被槍斃掉,一時間蘇聯的軍事指揮系統混亂,才被納粹德國得手。然而蘇聯擅長的是長持久戰,而德國的閃擊戰精髓在於快速的摧毀敵國的意志,然而蘇聯卻不是波蘭,它有太大的戰略縱深。
最終德國與蘇聯打起了長達數年的戰爭,而這時的美國也在審時度勢加入反法西斯陣營。開始大規模的援助蘇聯對抗德國,在蘇德戰爭期間,美國共計援助蘇聯120億美元的戰爭物資,蘇聯最終也憑藉底蘊和美國的援助,軍隊攻入德國境內,納粹德國滅亡。
納粹德國滅亡也形成了世界的新格局,那就是美國和蘇聯徹底的崛起,原來的英法等世界殖民帝國由於在大戰中被消耗,已經無力維持世界的舊體系,世界新體系也就在美國和蘇聯的主導下建立了。美國和蘇聯也成為世界兩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蘇聯(蘇俄)基本上是從1917年誕生,到1945年確立世界超級大國地位,只用了20多年的時間。但總攬這20多年的歷史也可以看出,蘇聯身上也是處處恰逢歷史的機緣巧合,因為這個20多年來是世界上最風起雲湧的時期。 -
11 # 與心靈之約
基礎是沙俄是文化大國,客觀上紅白戰爭磨練出眾多軍事家和強大的軍隊,在列寧的領導下迅速崛起為體量巨大的工業大國。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為斯大林贏得了時間來實施戰時國家社會主義,從而,激發了民族與國家的潛能。
-
12 # 賈佔293
列寧的十月革命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二戰蘇聯的聯盟形成,在戰爭中迅速擴大積累財富,特別戰勝德國後,我獲得了不少先進的裝備,科枝方面東西,就像美國一樣,招了世界各國的尖端人才,蘇聯也是如此,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科技隨之發展,才成了超級大國
-
13 # 宇哥198412
沙俄底子本身就不弱,就像二戰後日本20年就迅速崛起,也是以前底子好,1929年西方世界經濟大蕭條美國經濟下降45%,西歐也都受到巨大損失,這時候正好趕山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由於計劃經濟沒有產能過剩,所以此消彼長,顯得蘇聯更厲害了,德國為什麼不先擺平英國,再攻打蘇聯,非要兩面作戰,就是因為當蘇聯完成第四個五年計劃後,德國就再也不是蘇聯的對手了,二戰後美國喝蘇聯瓜分了德國的高科技,所以迅速崛起,七十年代石油危機,每當西方出現經濟危機,就是蘇聯耀武揚威的時候,七十年代蘇聯軍力一度壓倒美國,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後,計劃經濟的弱點全部暴露,蘇聯經濟崩潰,最後解體
-
14 # 文理科生jc
看看回答的帖子,不管字數有多少,沒幾個靠譜的。蘇聯完成工業化靠的是德國,一戰戰敗後德國把很多工業放在了蘇聯,坦克技術就是德華人傳給蘇聯人的。沒有大國幫忙完成工業化是非常困難的,更別說用20年就完成。
-
15 # 遠見卓識露珠hA
軍事超級,經濟不行,主要是把各行各業的錢拿去都買軍事上用的東西了,把農民剝削慘了,為什麼解體,就是窮兵黷武把經濟搞垮了。
-
16 # 時髦畫板Oo
列寧在十月革命成功後去世較早,由斯大林繼任,在國家建設方面實行高度集權的國家計劃經濟,在建國之初是正確的a。斯大林領導二戰反法西斯戰爭是公認的,蘇聯人民抗擊侵略者離不開一名具有崇高威望的領導者。但斯大林對蘇聯人民的統治脫胎於沙皇高壓殘暴統治,舉一箇中國群眾能夠理解的例子:《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是親歷二戰和“肅反”兩個階段的人,他的著作結尾部分描畫了蘇聯美好的政治場景,但他是在槍口下被迫虛構的,否則他也要被鎮壓,因為他本意要描寫肅反殘暴無理,他同情那些戰友被無辜肅反鎮壓,他們很多都是抗擊德軍的戰鬥英雄,斯大林這些所作所為與列寧理論相去甚遠。蘇聯的解體植根於斯大林,他被繼任者戮屍焚燒,人民拍手稱快,而列寧仍然得到人民的擁戴。這些歷史淵源,需要依據真實的歷史事實得出正確的評價。按政治模板一家之言是解釋不了的。
-
17 # 12天下太平
列寧,尤其是斯大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歷經七十多年的風吹浪打。終於在戈爾巴喬夫手裡垮塌了!至此,共產主義理論受到了最大挫折。
回覆列表
原蘇聯的確是一個比較神奇的存在!它是在舊俄並不健全的軀體上,經過了其人民的努力和"其它一些因素",才得以崛起為可以比肩於美國的超級大國的。冒昧淺析如下:
一、基礎不錯。蘇聯是建立在舊俄的基礎之上的。而舊俄卻並非是"一窮二白"的!它也是具有一定的工業和科技基礎的。雖然其工業水平遠不能與西歐及美國相提並論,但是卻仍然能夠保障舊俄得以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二、潛力很大。蘇聯(包括舊俄)的國土面積廣闊,各類資源豐富,人囗數量也位居世界前列。人均受教育水平雖不均衡,卻也能夠保障其國民素質不致於太低…上述這些有利因素,都是蘇聯短期內得到迅速發展的潛力保障。
三、體制正確。這一點是受到爭議的——列寧時代的民主集中制,被斯大林時代的中央集權所取代,有人說是退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釆取了"斯大林方式″的蘇聯,確實是充份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計劃經濟″的制度優勢,優先發展了一大批用以保障國家安全與發展的重工業和軍事工業。而這些是一個國家能否成為世界強國的基礎!
四、時機有利。蘇聯是在″一戰″尚未完結時建立的!雖然它從一誕生,便受到了國內外敵人的仇視與打壓——內戰時期的白匪軍的反撲和協約國干涉軍的侵犯!但是蘇聯卻可以將這些壓力予以一一排除和化解。這也說明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的生命力之頑強!而且一戰結束前後,歐美列強正在忙於″戰後分贓"——雖然它們也曾經嘗試過用武力㧪殺和經濟孤立,這兩種手段去“消滅″或是"遲滯″蘇聯的發展與壯大。但是當這兩個手法都硑壁之後,現實而逐利的西方資本及其母國便開始釆取了″現實主義″方法來發展與蘇聯的關係了!可以說此時的西方雖對蘇聯這個眼裡的″異類″極其警惕與不信任,卻還不是後來″冷戰″時的那種你死我活的狀態!
五、二戰中,德國對蘇聯的侵略固然打斷了蘇聯按步就班的經濟發展步伐,而且在戰爭初期也遭受到了巨大的人囗與物質損失!然而在頂住了德國軍隊的″三板斧"之後,迫使希特勒由″閃擊戰″轉入消耗戰之後,蘇聯基本上就穩定住了局勢——雖然危險仍未過去,但最危急的時刻己經熬過去了!在戰爭的刺激下,蘇聯人的愛國熱情被激發出來,各項工作成果斐然!不得不說的是:美英兩國為了打垮希特勒,而給予了蘇聯大量的各類支援,這些物質與技術支援也促進了蘇聯的發展。
六、戰後獲得。德國戰敗後,有一半的國土被蘇軍佔領。在美國的默許下,蘇聯人把德國的工業生產裝置,技術資料,某些樣品和人才都輸送回了蘇聯本土。這些成為推動蘇聯技術進步的推手;並且蘇聯利用二戰後期的大反攻,不僅控制了半個德國,還逐漸把東歐各國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國家。使這些國家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與蘇聯休慼相關的″衛星國″。從而避免了戰後被國際孤立的狀況,極大地改善了地緣戰略格局。而任何一個大國,要想成為有影響力的世界強國,是離不開一個有利的地緣戰略格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