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野行動美食探索
-
2 # 你的蘇蘇鴨
農曆,一年一般為12個月,一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執行週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月,中國農曆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地球環繞太陽一週的時間)。
農曆可按如下方式推斷:當月亮執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成一直線的那天,為每個月的開始,稱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長的一天為夏至,日最短為冬至,根據這兩點將一年24等分,得到24節氣。通常,離立春最近的那個朔日(春節)所在的月,為正月。春節在公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間。
農曆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曆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複雜,這裡就不予介紹了)至於定農曆日曆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穀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雪”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
3 # 使用者51424195628
農曆24季節是中國祖先留下來的,它是根據祖先在不同的季節,就有了不同的雨水,氣溫的溫差來確實農做物的耕田,灑秧,播種,收割,收藏,我們的祖先是多麼的有智慧,有能力在那沒有現代科學的情況下,懂得了生存技巧和生存能力,就是在現在科技發達的情況下,有的都不過時,還是能繼續延用下去,這就是華人老祖宗的智慧,我老祖宗點贊!
-
4 # 無問通通
網上找資料,可以看下,有點長:
一.二十四節氣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太陽一年裡在恆星間或天球劃過的軌道稱為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春分和秋分晝夜平分,夏至晝最長(北半球,下同),冬至晝最短,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是古人最初確立的氣。其後加入的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至於其他的節氣,便以該段季節常見的天氣現象或農業活動而命名,這些節氣某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原地區的氣候。由於24節氣是根據中國的氣候制定的,所以在國外的影響範圍只限於同屬東亞季風氣候的日本、北韓及南韓。中國正統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
農曆規定每一個月必定要有一箇中氣,沒有中氣的月份,便成為前一個月的閏月。原來19個迴歸年共有228箇中氣和235個朔望月,即是有7個月沒有中氣,這些沒有中氣的月便正好成為閏月。
為了方便記憶和傳頌,古人還把二十四節氣編成了歌謠、詩歌和對聯。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二十四節氣說明: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每年的3月5日或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Sunny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中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每年的6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迴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標誌著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中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冬季開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迴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數九嚴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三.二十四節氣如何計算而來:
現在世界通行的歷法是陽曆,而華人計歷更多采用“農曆”,“農曆”又稱“夏曆”,對應於“陽曆”又稱“陰曆”,是中國民間傳統節令,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結晶。
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已經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觀念了,進入戰國,魏華人石申編制了一張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執行關係的星圖表,這是全世界第一張星圖表,標誌著中國的天文學走入一個新時代。
陽曆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所需時間計算,這一週一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為方便以365天做為一年,每隔四年設一個閏年,使原本28天的二月增加為29天。
陰曆則是以月亮的圓缺變化週期作為計算單位,這個週期大致是29天12小時44分4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陰曆一年只有354天,比陽曆少11天,為了使它能夠符合天氣冷熱變化的週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個月,稱為“閏月”,所以中國古時就有“十三月”的名稱,後來又用“19年7閏”的方法來設定閏月。目前在科學指導下,閏月設定就更精確了。
為了充分反映季節氣候的變化,古代天文學家早在周朝和春秋時代就用“土圭”測日影法來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給每個等份起名,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這二十四個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指出氣候變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長短,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對天文、氣象、物侯進行觀測探索和總結的結果,對農事耕作具有相當重要和深遠的影響,一般更適用於黃河流域一帶的農事活動。
自從西漢起,二十四節氣歷代沿用,指導農業生產不違農時,按節氣安排農活,進行播種、田間管理和收穫等農事活動。幾千年以來,一直是深受農民重視的“農業氣候歷”。
二十四節氣與黃道十二宮
跟二十四節氣相似,古代的黃道十二宮亦是以春分點為起點而把黃道分為12等份,因此占星學中十二星座的開始及結束日期或其前後一天必定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
四.節氣與西方文化的關係
節氣與西方文化中的黃道十二宮有對應的關係。但黃道十二宮是時間段而不是時點。
白羊座對應於春分到穀雨
Taurus對應於穀雨到小滿
雙子座對應於小滿到夏至
巨蟹座對應於夏至到大暑
獅子座對應於大暑到處暑
處女座對應於處暑到秋分
天秤座對應於秋分到霜降
天蠍座對應於霜降到小雪
射手座對應於小雪到冬至
摩羯座對應於冬至到大寒
水瓶座對應於大寒到雨水
雙魚座對應於雨水到春分
五.二十四節氣的時間
現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準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
春季
立春太陽位於黃經315度,2月2-5日交節
雨水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驚蟄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春分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清明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穀雨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立夏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小滿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芒種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夏至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小暑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大暑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秋季
立秋太陽位於黃經135度,8月7-9日交節
處暑太陽位於黃經150度,8月22-24日交節
白露太陽位於黃經165度,9月7-9日交節
秋分太陽位於黃經180度,9月22-24日交節
寒露太陽位於黃經195度,10月8-9日交節
霜降太陽位於黃經210度,10月23-24日交節
冬季
立冬太陽位於黃經225度,11月7-8日交節
小雪太陽位於黃經240度,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太陽位於黃經255度,12月6-8日交節
冬至太陽位於黃經270度,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太陽位於黃經285度,1月5-7日交節
大寒太陽位於黃經300度,1月20-21日交節
六.二十四節氣民謠與節氣歌
1、民謠: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寒又寒”或“寒更寒”)。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或曰:“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兩暑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2、二十四節氣歌
(一)
立春梅花分外豔,
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
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
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象櫻桃,
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
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
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
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
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
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
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
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
大寒歲底慶團圓。
(二)
西園梅放立春先,
雲鎮霄光雨水連。
驚蟄初交河躍鯉,
春分蝴蝶夢花間。
清明時放風箏好,
穀雨西廂宜養蠶。
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滿布庭前。
隔溪芒種漁家樂,
農田耕耘夏至間。
小暑白羅衫著體,
望河大暑對風眠。
立秋向日葵花放,
處暑西樓聽晚蟬。
翡翠園中沾白露,
秋分折桂月華天。
枯山寒露驚鴻雁,
霜降蘆花紅蓼灘。
立冬暢飲麒麟閣,
繡襦小雪詠詩篇。
幽闔大雪紅爐暖,
冬至琵琶懶去彈。
小寒高臥邯鄲夢,
捧雪飄空交大寒。
(三)
一月有兩節,一節十五天。
立春天氣暖,雨水糞送完。驚蟄快耙地,春分犁不閒。清明多栽樹,穀雨要種田。
立夏點瓜豆,小滿不種棉。芒種收新麥,夏至快犁田。小暑不算熱,大暑是伏天。
立秋種白菜,處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棗,秋分種麥田。寒露收割罷,霜降把地翻。
立冬起完菜,小雪犁耙開。大雪天已冷,冬至換長天。小寒快買辦,大寒過新年。
3、二十四節氣氣候農事歌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業生產創高優。
雨水:雨水春雨貴如油,頂凌耙耘防墒流,多積肥料多打糧,精選良種奪豐收。
驚蟄:驚蟄天暖地氣開,冬眠蟄蟲甦醒來,冬麥鎮壓來保墒,耕地耙耘種春麥。
春分:春分風多雨水少,土地解凍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曬,冬麥返青把水澆。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種瓜點豆好時辰,植樹造林種甜菜,水稻育秧選好種。
穀雨:穀雨雪斷霜未斷,雜糧播種莫遲延,家燕歸來淌頭水,苗圃枝接耕果園。
立夏:立夏麥苗節節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溫棚防風要管好。
小滿:小滿溫和春意濃,防治蚜蟲麥稈蠅,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絨剪毛防冷風。
芒種:芒種雨少氣溫高,玉米間苗和定苗,糜谷蕎麥搶墒種,稻田中耕勤除草。
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雜去劣選好種,消雹增雨乾熱風,玉米追肥防粘蟲。
小暑:小暑進入三伏天,龍口奪食搶時間,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閒。
大暑:大暑大熱暴雨增,複種秋菜緊防洪,測預報稻瘟病,深水護秧防低溫。
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變金,苗圃芽接摘樹心。
處暑:處暑伏盡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糧菜後期勤管理,冬麥整地備種肥。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熱,播種冬麥好時節,稻曬田收葵花,早熟蘋果忙採摘。
秋分:秋分秋雨天漸涼,稻黃果香秋收忙,碾脫粒交公糧,山區防霜聽氣象。
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飛,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蘿蔔和白菜,秸稈還田秋施肥。
霜降:霜降結冰又結霜,抓緊秋翻蓄好墒,凍日消灌冬水,脫粒曬穀修糧倉。
立冬:立冬地凍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農田建設掀高潮。
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飄,幼樹葡萄快埋好,用冬閒積肥料,莊稼沒肥瞎胡鬧。
大雪:大雪臘雪兆豐年,多種經營創高產,時耙耘保好墒,多積肥料找肥源。
冬至:冬至嚴寒數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極參加夜技校,增產豐收靠科研。
小寒:小寒進入三九天,豐收致富慶元旦,季參加培訓班,不斷總結新經驗。
大寒:大寒雖冷農戶歡,富民政策誇不完,產承包繼續幹,歡歡喜喜過個年
4、二十四節氣民歌: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5、民諺:
“種田無定例,全靠看節氣。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乾。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墊,處暑動刀鐮。白露快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嚴。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
在四川地區,還流傳著一首《節氣百子歌》:
“說個子來道個子,正月過年耍獅子。二月驚蟄抱蠶子,三月清明墳飄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陽吃粽子。六月天熱買扇子,七月立秋燒袱子。八月過節麻餅子,九月重陽撈糟子。十月天寒穿襖子,冬月數九烘籠子。臘月年關四處去躲帳主子。”
6、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7、夏九九歌: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爭向路頭宿。五九四十五,樹頭秋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夜眠尋被單。八九七十二,被單添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8、節氣對聯
中國農曆一年之中有24個節氣。在中國對聯中,以節氣為題材的很多,有的還很精彩,例如:傳說明代有一位學臺,在浙江天台山遊覽時,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見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隨口吟出上聯: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聯中嵌有三個節氣,一氣呵成,毫無痕跡。一時成為絕對。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趙恭沛先生對出下聯:
今朝驚蟄,春分時雨到清明
一樣三個節氣,對得十分工整。
另一副對聯則更有文學性和科學性:
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晝夜不長不短;
三年一閏五年再閏陰陽無差無錯。
上聯不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這兩個節氣所在的月份,而且把這兩個月份的時間特點講得清清楚楚,即二八月是晝夜相平。下聯則換了另一個角度,道出了農曆閏年的規律性,其科學性也是毋庸置疑的。
原明朝大臣,後降清的洪承疇,在“穀雨”那天與人下棋時對了一副對聯,雲:
一局妙棋今日幾乎忘穀雨;
兩朝領袖他年何以別清明。
上聯是洪承疇所出,下聯為同弈者所對。意在諷刺洪失義辱節,一語雙關,深藏諷意。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節氣分類
1、反映季節
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二分、二至是太陽高度變化和季節的轉折點。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
2、反映氣候特徵
冷熱: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反映一年中最熱、最冷時期來臨以及寒暑變化。
降水: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表明降水、降雪的時間和強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示低層大氣中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也反映出溫度逐漸下降的過程和每個節氣溫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溫度開始降低,水汽凝露較多;以後溫度下降更甚,不僅露更多,而且涼起來,但還未結冰;最後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從農業生產上看,這三個節氣的熱量意義大於它們的水分意義,具體而生動。
3、反映物候現象
小滿、芒種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
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向天地萬物通報春回大地的資訊。
八.節氣的安排及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中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立春
2月3日~5日,太陽達黃經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表示萬物復甦的春天又開始了,天氣回暖,萬物更新,是農事活動開始的標誌。這一天春季開始。
雨水
2月18日~20日,太陽移至黃經330度。表示氣候逐漸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漸增多,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
3月5日~7日,太陽移至黃經345度。春雷開始轟鳴,驚醒了蟄伏在泥土裡冬眠的昆蟲和小動物,過冬的蟲卵快要孵化了,這個節氣表示春意漸濃,氣溫升高,但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
3月21日~22日,太陽移至黃經6度,Sunny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叫春分,這一天晝夜相等,中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
4月5日~6日,太陽移至黃經15度。這個節氣表示氣溫已變暖,草木萌動,自然界出現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穀雨
4月19日~21日,太陽移至黃經30度。“雨生百穀”,這一天起雨量增多,對穀物生長有利。
立夏
5月5日~6日,這個節氣表示夏季開始,萬物生長,炎熱的天氣將要來臨,農事活動也已進入夏季欣欣向榮的繁忙季節了。
小滿
5月20日~22日,“滿”,飽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漸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
6月5日~7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芒”是指殼實尖端的細毛,在北方是割麥種稻的時候,也是耕種最忙的時節,需要及時進行夏收、夏管和夏種了。
夏至
6月20日~22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90度,日光直射北迴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來臨,氣溫將繼續升高。
小暑
7月6日~8日,太陽達黃經105度,入暑,標誌著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
7月22日~24日,此時太陽已達120度,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中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大暑不熱”、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立秋
8月7日~9日,此時太陽移至黃經135度。這個節氣表示炎熱的夏季將過,天高氣爽的秋天開始,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
8月22日~24日,“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於這一天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
9月7日~9日,此時太陽達黃經165度,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24日,太陽移至黃經180度,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再次相等,從這一天後,北半球日短夜長。
寒露
10月8日~9日,太陽移至黃經195度。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這個節氣表示冬季的開始,預示氣候的寒涼程度將逐漸加劇。
霜降
10月23日~24日,此時太陽達黃經210度。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氣凝結而成的,所以,霜降並不是降霜,天氣寒冷造成,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11月7日~8日,太陽移至黃經225度,這一天起冬天開始。
小雪
11月22日~23日,此時太陽達到黃經240度,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
12月6日~8日,降雪天數和降雪量比小雪節氣增多,地面漸有積雪。
冬至
12月21日~23日,太陽移至黃經270度,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短,氣溫持續下降,並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小寒
1月5日~7日,這個節氣表示開始進入冬季最寒冷的季節,會有霜凍。
大寒
1月20日~21日,天氣冷到極點,到了天寒低凍的時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
九.二十四番花信風
二十四番花信風,又稱二十四風,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
俗話說:“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是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的,其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它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蔭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和葉落,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制約的,人們把這些大自然的一種節律現象叫做物候。
《詩經》記載的“四月秀羅、五月鳴蜩”、“七月流火”、“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等等,都是物候的體現。
程犬昌《演繁露》曰“三月花開時,風各花信風”,陸游《遊前山》也有“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的關於花信風的描繪。
物候與農時關係密切。中國是世界上研究物候學最早的國家,最早的物候專著、西漢初期的《夏小正》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和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養蠶、養馬等。此後《呂氏春秋》、《禮記》等都有類似的物候記載,並逐漸發展成一年24個節氣和72候。到了清康熙教撰的《廣群芳譜》更有24番花信風的記載。
中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每年冬去春來,從小寒到穀雨這8個節氣裡共有24候,每候都有某種花卉綻蕾開放,人們把花開時吹來的風叫做“花信風”,意即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於是便有了“24番花信風”之說。
人們在24候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叫做這一候中的花信風。
二十四番番花信風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薔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穀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從這一記載中,一年花信風梅花最先,楝花最後。經過24番花信風之後,以立夏為起點的夏季便來臨了。
24番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來掌握農時、安排農事。在民間有許多民諺是反映物候的,如:“桃花開、燕子來,準備谷種下田畈”、“布穀布穀,種禾割麥”等。
七十二候
每氣分三候,可以見到黃河流域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一般景物。
立春: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魚陟負冰)。
雨水:雨水之日獺祭魚,又五日鴻雁來(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動。
驚蟄:驚鷙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
春分: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使電。
清明: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奇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
穀雨:榖雨之日桐始華,又五日田鼠化為鴽,又五日虹始見。|
立夏: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滿:小滿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麥秋生)。
芒種:芒種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鳴,又五日反舌無聲。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溫風至,又五日蟋蟀居闢,又五日鷹乃學習(鷹始摯)。
立秋: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
處暑:處暑之日鷹乃祭鳥,又五日天地始肅,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聲,又五日蟄蟲培戶,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鴻雁來賓,又五日雀入大水為蛤,又五日菊有黃華。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獸,又五日草木黃落,又五日蟄蟲鹹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見,又五日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又五日閉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鶡旦不鳴,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結,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動。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鄉,又五日鵲始巢,又五日雉始鴝。
大寒:大寒之日雞使乳,又五日鷲鳥厲疾,又五日水澤腹堅。
七十二候詳解
眾所周知,24個節氣,其中包括12個月,每個節氣15前後天。而中國又將“五天”稱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所以一個節氣又被稱為“三候”。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將每個節氣的“三候”根據當時的氣候特徵和一些特殊現象有分別起了名字,用來簡潔明瞭的表示當時的天氣等特點。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所蘊藏的無限智慧。
立春: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溶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雨水: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勸。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驚蟄: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春分:一候元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併發出閃電。
清明節: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思是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穀雨:一候萍始生;二候嗚鳩拂其羽;三候為戴任降於桑。是說穀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穀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立夏: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即說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蜊蜊(即:螻蛄)蛄在田間的嗚叫聲(一說是蛙聲),接著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
小滿: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是說小滿節氣中,苦菜已經枝葉繁茂;而喜陰的一些枝條細軟的草類在強烈的Sunny下開始枯死;此時麥子開始成熟。
芒種: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夏至: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小暑: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
大暑: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溼;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溼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立秋: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處暑: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白露:一候鴻雁來;二候元鳥歸;三候群鳥養羞。說此節氣正是鴻雁與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秋分: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寒露: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人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佇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霜降:一候豺乃祭獸;此節氣中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後再食用;二候草木黃落;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三候蜇蟲鹹俯;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中。
立冬: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小雪: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由於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所以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寒的冬天。
大雪:一候鵑鷗不嗚;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嗚叫了;由於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冬至: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小寒: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並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第三候“雉鴝”的“鴝”為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大寒:一候雞乳;二候徵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徵鳥,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且最結實、最厚。
十.各地有關節氣的諺語
春天孩子面,冬天後奶面
春季的天氣變化無常。春季在寒冬之後,盛夏之前,這時南方已熱,北方還冷,南北的溫度差別全年最大。因此,北方的冷空氣,南方的熱空氣,常易發生衝突,造成鋒面,發展成氣旋。氣旋來了,天便下雨;氣旋去了,天又轉晴。春季的氣旋最多,天氣也就變化無常,好像孩兒面,忽哭忽笑的樣子。
冬天的冷風、烏雲,非常可怕,好像後孃的兇相。這是因為冬天北風盛行,在福建省內,正是半穩定性極鋒來回往復的地帶,所以又多烏雲,海面上更多暴雨,天空景象是非常可怕的。
——福建福清平潭《農家漁戶叢諺》
二月清明一片青,三月清明草不生
全年二十四個節氣,在陽曆的月日是確定的,在陰曆是不一定的。清明節在陽曆四月五日,在常年是陰曆三月初。如果碰到有閏月的陰曆年,很可能在陰曆二月初。那末,陰曆二月行的是陽曆四月的天氣。三月行的是陽曆五月的天氣,比較平年的二月三月,要暖得多了,所以說清明在二月,野外一片青;清明在三月,大地還未回春。
——廣西貴縣
清明穀雨,凍死老鼠
在清明穀雨的節氣,天氣還是很冷的,這是北方寒潮南下的結果。
——廣西貴縣
雨春夾一冬,必定暖烘烘
根據中國習慣,陰曆正月初一和立春都認為是春的開始日。在陰曆連續平年之後,立春就在陰曆十二月中,和陰曆正月初一隔著半個月的時光。這半個月在陰曆年底,還是冬天。這就是“兩春夾一冬”的意思。
查歷年紀錄,長江流域在陽曆一二月之交,天氣最冷。立春在陽曆二月五日左右,長江下游的最冷天氣行將結束,天氣就可變暖了。但是照習慣說:這時還是殘冬歲底的時候,所以有此一說。
——河南開封
未到驚蟄先動雷,四十八天雲不開
相傳驚蟄是全年初雷之期,實際上不可一概而論,要看各地方各年份而定的。愈北的地方,初雷愈遲;愈乾冷的年份,初雷也愈遲。假使那一年,南方氣團來的特別早、特別強,初雷之期也可提早。南方氣團既經北來,此後下雨的機會自然多了,但是不一定有四十八天。
——湖南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這是冬去春來天氣變暖的現象。但所說斷雪斷霜的日期,各地不同。大凡緯度愈北,斷雪斷霜的日期就愈遲。例如斷霜的平均日期,南京在三月十八日,北京要到四月十三日。
——江蘇常州
反了春,凍斷筋
反了春,是立春之後下雨的意思。立春在陽曆二月初,這正是全年最冷的時候。冷天下雨,因為潮溼關係,所以覺得格外冷。
——山東即墨、河南太康
-
5 # 華子一冰
含雨攝影
農曆是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迴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
為了要把多餘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曆的閏月。有閏月的這一個也叫閏年。所以農曆的閏年就有13個月了。至於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農曆閏月的設定與“二十四節氣”有關。“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曆法家的傑出創作,為中國所獨有,是中國各地安排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由於“二十四節氣”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的具體反映,它與陰曆沒有關係。“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中的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每月兩個節氣,上半年是每月的6日和21日,下半年是每月的8日和23日,最多相差一兩天。在農曆中,透過設定閏月將“二十四節氣”恰當地分配在各月中,使之有穩定的季節特徵,故“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設定閏月,古人將從立春始至大寒這24個節氣中逢單數者(立春、驚蟄……小寒)稱為“節氣”,逢雙數者(雨水、春分……大寒)稱為“中氣”,且規定,農曆月份(月序)由相應中氣決定,即每個月中必須包含一箇中氣,如以雨水定正月,以春分定二月……依次類推,以大寒定臘月。這就是“以中氣定月序”法則。一年中多數農曆歷月都含有中氣,但由於一個節氣加一箇中氣的平均長度(30.5天)比一個朔望月的長度要長,故當月的節氣和中氣的日期都要比上個月的要推遲一兩天。當推遲到某個月只含有節氣而無中氣時,就定該月為上個月的閏月。這是因為農曆把閏月看作是前一個月的重複,意為副月。如農曆甲申(猴)年(2004年)二月後面一個月只含有一個節氣(清明)而無中氣(穀雨)。穀雨移到下一個月的初二去了,故該月就定為閏二月。 中國農曆閏月的設定採用的是“19年7閏法”,即19年中含有7個閏月,平均2~3年出現一個閏月。設定閏月使農曆年有平年(354天左右)和閏年(384天左右)之分。有閏月的農曆年即農曆閏年,其長度超過陽曆一個迴歸年,反之,沒有閏月的農曆年即農曆平年,由於其長度短於陽曆一個迴歸年@謝謝一起分享,學無止境✔
-
6 # 文化遠行
二十四節氣的偉大與發展其他樓已經說了很詳細了。補充一下說,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列國的節氣安排都是不一樣的。古人對節氣的安排主要是為了農業發展,指導農民生產,與現在的相比較又很大不同,可以說是很大靈活性與適應性。
-
7 # 江水濤濤8851
閏,本義餘數。指曆法紀年和地球繞太陽一週執行時間的差數,多餘出來的叫“閏”。地球繞太陽執行一週,長度365.2422天,多於曆法紀年的時間。
為解決兩者的差數,每隔數年公曆設閏日,農曆設閏月加以調整。
那麼,何年應增加閏月?又該閏何月?
這根據節氣確定。
農曆曆法把24節氣分為12個“節”氣與12個“中”氣,從立春開始縫單為“節”氣,如立春,驚蟄......逢雙為“中”氣,如雨水,春分......曆法規定,農曆每月必含一個相應的“中氣”。
如,正月有雨水,二月有春分......這樣,使月份與寒暑季令變化相適應。陰曆的一個月29天半多一點,可是從一箇中氣到下一個中氣的間隔時間平均30天半少一點。
於是,中氣在陰曆的月份裡要逐月推遲1天,到一定時間,中氣就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如果挨著的第二月又是小月,很可後這個月就沒有中氣,因為下一個中氣移到第三個月的月初去了,中間的這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是上個月的閏月。
這樣的年份便成了閏年,有13個月,這種狀況19年有7次。至於閏年多出來一月,會不會多出來兩個節氣的問題,我們就不難理解了。回答是:不會的。
-
8 # 靜流如歌3888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使用太陽黃道計算出來用來指導農時的,所以陰曆的閏月跟二十四節氣沒有任何關係。
中國使用太陽曆的時候,耶穌小兒還不知在哪裡刮旋風呢,儘管我們使用現在的公曆紀年法,把耶穌降生這一年叫做公元1年,但我們的二十四節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運用了,那時是一年四個節,仲春,仲夏,中秋,仲冬。再到 後來的秦漢時期公元前104年,由鄧平修訂《太初曆》才細分為二十四節氣,按照地球環繞太陽轉一圈大約360天,每十五天一個氣三十天一個節,把一年分成了十五個節十五個氣,統稱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二一
下半年是八二三
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
所以,所謂的公曆西曆無非是抄襲我們古人的智慧而已,我們應當讓基督宗教信仰者的西方夷狄支付2019年的智慧財產權費。
-
9 # 學國學網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
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所以二十四節氣是契合農曆的,也可以說它契合陽曆,也就是說二十四節氣所劃分的一年是有365.25天的,分割為二十四段之後每段大約有15日5時1刻,但實際上不是平分的,不然也就沒有下文了。二十四節氣按照古人的規矩依次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根據古人使用日晷觀測的結果,冬至日日影最短,所以是最早確立的節氣)。
本質上來說二十四節氣決定了陰曆閏哪一個月,而中國古代的歷法是農曆,上文已經提過農曆是陰陽合曆,農曆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迴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陽曆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上文提到的農曆三年一個閏月只是較為粗略的演算法,實際在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時期制定的太初曆中就已經有極其精確的閏月演算法,計算過程較為複雜此處就不詳述,但是精確的結果是19年中需要加入7個閏月,這樣迴歸年和農曆的誤差就縮小到了2個小時,已經算是很精確了。
2000多年前,耕文明時期的先祖們結合農耕生活與月亮和太陽的變化總結出農曆以及二十四節氣這樣的歷法,到今天這樣的歷法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使公曆紀年已經是主流,但是在鄉村大家還是按照二十四節氣規劃著農事,也許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衝擊會使得這樣的歷法最終成為傳說,但是古人們的智慧與汗水永遠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財富。
-
10 # 好風讀書
首先,二十四節氣不是根據農曆劃分的。
古人觀察到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以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週期為一月(現代叫朔望月),至於年的概念,最初大概是由於莊家成熟的物候而形成的。
《說文解字》中說:“年,熟谷也”。閏年的月份也是經歷了各種變化。
以朔望月為單位的歷法是陰曆,以太陽年為單位的歷法是陽曆,中國的歷法不是純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到季節更替和氣候變化的規律,把週年日平分為24個節氣,其中每個節氣佔15.22日弱,後來根據太陽移動的速度,有的節氣佔14日多,有的節氣佔16日多,二十四節氣用於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不同的視位置定的。具體見下面這張圖片:(但願我們能有耐心看)
以上答案根據王力先生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整理,但願對你有幫助。
回覆列表
雖然我們90後這一代人現在很少用陰曆和農曆(農曆是陰陽合曆,並不等同於陰曆)來計時了,但是相信家裡的老人還是會念叨今天初幾了,會說今年有閏六月了夏天會格外長之類的話。事實上我對於二十四節氣和閏月這一話題產生興趣就是起源於和外婆的對話,加之最近確實熱到熔化,所以這對於我這樣的胖子極不友好的閏六月就讓我不得不和它較勁一番。
事實上最早的時候我關注的只是閏月的問題,初中的時候一次外婆就和我說過,說她小時候數學學很好但是一直搞不懂為什麼陽曆四年只有二月一天的閏日,而陰曆每三年就會閏一個月呢?她問了當時的數學老師,老師被她問倒了(好吧其實是不是該問地理老師,但是那時候的農村能上學就很不錯了,還能奢求什麼呢?)。她難住了老師還覺得頗有些得意,但是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呀,這就成了她一直以來的一個疑問。60年後她說起這個問題,當時還初中的我也是一頭霧水,老師沒講過呀,雖然自己也好奇過,但實在對陰曆沒什麼興趣。但那一天早上我似乎就突然開竅了,我當時是這樣給外婆解釋的:陽曆每四年閏一天是因為地球繞太陽真正的公轉週期是365天6小時多一點,也就是說實際上一年應該有365天外加6個多小時,但我們使用的陽曆就是標準的365天,這樣算下來四年就多了24個小時,所以需要另外加上一天,這就是每四年二月會有一個閏日的原因了。而傳統使用的陰曆因為是按照月亮的陰晴圓缺來計時的,所以和陽曆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陰曆的大月只有30天,小月只有29天,按照我們從小背誦的陽曆“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永不差”的大小月判據,陰曆的一年就只有7x30+5x29=355天(陰曆二月算是小月,只有29天)。這樣和陽曆對比的話一年就少了十天,那麼每三年疊加起來就會少一個月三十天,所以陰曆會每三年有一個閏月,將缺少的三十天補回來。外婆聽了我這樣的解釋明顯很滿意,但是我又突然想到那到底閏月出現有沒有規律可循呢?怎麼判斷到底每三年會閏哪一個月?我當時沒再把這個疑問說出來,我怕這又成為外婆的另一個心結,何況我也認為陰曆實在是沒啥大的用處。現在想來當時真是懶到家,而且那時的我也確實沒想到會再次遇到這個問題,它牽涉的古人們的智慧是如此的令人歎服。
中午是在看《新聞30分》的時候一開始主播提到了這個話題,外婆就又說起她上小學的時候怎樣糾結於這個問題,我說那不是我以前已經告訴過你了嗎?她說哦,但吃完飯她又立刻忘記了,說還是想不通,我突然覺得再用十年前那番話來解釋似乎也不是外婆想要的,這十年來起碼在這個問題上我完全沒有任何進步,這樣不是很可恥嗎?所以我決心要再次理解閏月的問題,也解決十年前那個我最後產生的那個疑問。我注意到了主播在說到閏六月的時候說這個月裡只有一個節氣“立秋”,下一個節氣“處暑”在陰曆七月了,她說這是閏月的一個重要特徵,即閏月的那一個月裡只會有一個節氣,她為什麼會從節氣的角度來解釋閏月呢?我決定以此為突破口,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二十四節氣我確實是從心底裡信服,對於我們這不南不北的地方來說,二十四節氣所指出的氣候變化真是太準了。
首先我查到了公曆2017年二十四節氣表,
從表上,起碼我是什麼都沒看出來,所以接著去查了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再結合張圖,參照陰曆的時間,似乎有了一點兒收穫,且容在下慢慢道來。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所以二十四節氣是契合農曆的,也可以說它契合陽曆,也就是說二十四節氣所劃分的一年是有365.25天的,分割為二十四段之後每段大約有15日5時1刻,但實際上不是平分的,不然也就沒有下文了。二十四節氣按照古人的規矩依次是: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根據古人使用日晷觀測的結果,冬至日日影最短,所以是最早確立的節氣)。
古人們使用二十四節氣時是把節氣叫“氣”的,二十四節氣按月份分佈剛好每個月有兩個“氣”,每個月的前一個氣叫做“節氣”,後一個氣叫做“中氣”。二十四節氣中,冬至、大寒、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為中氣,通常用來確定月份。冬至所在的月份為冬月(農曆十一月),大寒所在的月份為臘月(農曆十二月),雨水所在的月份為正月(農曆一月),以此類推……中氣之間的時間約為30日5.25時,因此中氣日之間的間隔(含前不含後)為30或31日。而陰曆一個月的時間為29日或30日,那麼陰曆一個月內可能會有中氣也可能沒有中氣。因此,中氣可以直接來確定月份及閏否,無中氣的月份為前一個月的閏月。結合今年來說,今天開始的閏六月就沒有中氣,只有立秋這個節氣,那麼就可以斷定這個月是閏月,是前一個陰曆月份六月的閏月。再結合上文的圖,兩個中氣“大暑”和“處暑”之間有31天的間隔,而“大暑”所在的陰曆六月只有29天,“處暑”就只能很委屈地讓出一個月來了,這就是今年閏六月產生的根本原因。
本質上來說二十四節氣決定了陰曆閏哪一個月,而中國古代的歷法是農曆,上文已經提過農曆是陰陽合曆,農曆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迴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陽曆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上文提到的農曆三年一個閏月只是較為粗略的演算法,實際在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時期制定的太初曆中就已經有極其精確的閏月演算法,計算過程較為複雜此處就不詳述,但是精確的結果是19年中需要加入7個閏月,這樣迴歸年和農曆的誤差就縮小到了2個小時,已經算是很精確了。
2000多年前,耕文明時期的先祖們結合農耕生活與月亮和太陽的變化總結出農曆以及二十四節氣這樣的歷法,到今天這樣的歷法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即使公曆紀年已經是主流,但是在鄉村大家還是按照二十四節氣規劃著農事,也許工業化與城市化的衝擊會使得這樣的歷法最終成為傳說,但是古人們的智慧與汗水永遠是我們民族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