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澗一清泉

    成吉思汗1206年建立蒙古汗國,1227年去世,後經過窩闊臺、貴由、蒙哥三代大漢的努力,三次西征,滅金國、西夏、吐蕃、大理,到1259年蒙古死於四川釣魚城下,蒙古帝國橫跨亞歐大陸,土地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

    那麼為什麼從一開始就是分裂呢?個人以為有以下原因:

    一、自成吉思汗起,蒙古帝國一直是進攻進攻再進攻,到1259年蒙哥汗去世忽必烈自稱大漢帝國就幾乎沒有停下戰爭殺戮的腳步。也就是說蒙古帝國從一開始就不太重視國家的治理,不聽話、反抗就殺掉,這是他們最簡單的統治方法。正如成吉思汗給自己的兒子們說,天下那麼大,為什麼要爭呢,自己去打,天下都是你們的。這樣的戰爭和統治方式國家自然從一開始就沒有凝聚力。

    二、蒙古人自古有幼子守家業的傳統,這和漢人嫡長子繼承製是反的,而成吉思汗沒有選擇幼子也沒學漢人選擇長子繼承,而是選擇召開忽裡臺大會來推舉蒙古大漢。這種做法很像我們夏朝之前那種選舉制度,看似公平有效,但卻忽視了社會發展的規律,此時的蒙古人因大量和其他比他們先進的人、制度、文化接觸,蒙古人的社會應該是介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之間,所以忽裡臺大會與集權的統治者之間天然就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窩闊臺汗繼位前由拖累監國、貴由汗繼位前由窩闊臺皇后掌控國家達5年、蒙哥汗1251年繼位前有3年國家也是最高權力也是混亂的,所以忽裡臺大會這種推選大汗的制度從開始就不是那麼順暢,中間都有插曲,直到忽必烈1259年稱汗後廢除這一制度。

    三、蒙古人自身沒有文化。蒙古人崛起之時,一直是處於奴隸社會,文化上幾乎是空白,他們只是比較原始的信仰長生天。在蒙古人東征西討建立龐大帝國版圖時,幾乎是打到哪裡就融入那裡,進中國則漢化(元朝),進中亞則突厥話(察哈臺汗國)、進東歐平原則東羅馬化(金帳汗國也叫欽察汗國),進入西亞則伊斯蘭化(伊爾汗國),文化上隨著版圖的變化而變化,除了本土蒙古高原上的蒙古人,其他幾乎都異化了,這樣怎麼能不分裂呢。所以忽必烈自稱蒙古大汗並打敗自己弟弟後,雖名義上是整個蒙古帝國的大汗,實際上他已不能號令天下。蒙古人指責他廢棄忽裡臺大會制度,更重要的是指責他過度漢化,其實其他汗國哪裡又不是與當地文化融合呢

    以上就是蒙古帝國從一開始就走向分裂的原因!

  • 2 # 蕭武

    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個故事,成吉思汗臨死前,把四個兒子叫到一起,給每人一支箭,讓他們這段。四個兒子都很輕鬆的完成了。成吉思汗又給每個兒子一把箭,讓他們這段。結果沒有人能做到。

    一般都是用這個故事來證明兄弟同心的重要性。其實這個故事很顯然是不可能存在的,是後人編造的。因為成吉思汗死的時候,長子朮赤已經死了。察合臺也基本上是在自己的封地活動,窩闊臺也是在自己的封地,跟在成吉思汗身邊的,只有幼子拖雷。

    之所以出現這個傳說,反過來也可以說,成吉思汗死前就已經很清楚的知道,在他身後,帝國分裂是在所難免的事。因為,在他生前,長子朮赤和次子察合臺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公開化了,在成吉思汗西征期間就已經爆發。

    更早一些,成吉思汗的地盤擴大之後,第一批分封的還有他的三個弟弟,其中最小的弟弟合撒兒就一度受到成吉思汗懷疑,成吉思汗甚至對他動過殺機,還是他們的母親訶額侖出面勸止,成吉思汗才放過了合撒兒。

    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蒙古當時盛行的繼承製度還是析產製,而不是長子繼承製,或者說是贏家通吃的那種繼承方式。在蒙古帝國建立之初,成吉思汗就大肆分封,他的四個兒子和三個弟弟,都分別得到了大片的封地,每個人同時還得到若干蒙古千戶,也就是兵源。

    這種做法其實很像周朝初期的做法。國家建立後,分封自己的宗族子弟,並配置以相當數量的人口作為骨幹力量。這樣,每個封建諸侯都不僅有封地,而且有兵,在自己的地盤內就是至高無上的君主,封地內的人民都首先是這些封建君主的屬民,然後才是天子子民。

    周朝的做法是,天子分封子弟為諸侯,每個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分封自己的子弟為更小的封建諸侯,這樣層層封建下去,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一個層級體系。蒙古的做法也和周朝一樣,每個有封地的宗王,都會在自己的封地內繼續分封自己的子弟。

    所以,在成吉思汗死後,窩闊臺繼位基本上沒有人質疑,唯一有實力反對窩闊臺的是拖雷,但是拖雷表示支援窩闊臺。窩闊臺時期就沒有出現更大的問題。窩闊臺死後,貴由汗繼位,也還能夠維持表面上的統一。到蒙哥汗時期,內鬥就已經愈演愈烈了。

    到1259年貴由汗死後,蒙古帝國就分裂了。而最為顯著的標誌性事件就是,蒙哥死後,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成為最具備繼位資格的人,但忽必烈卻從徵宋前線返回開平,在東方三王族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三個弟弟的家族的支援下,在開平也自立為帝,並馬上和阿里不哥開戰。

    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戰爭持續了一段時間之後逐步平息,察合臺汗國逐步吞併了窩闊臺汗國,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都有意進攻察合臺汗國。拔都死後,繼承金帳汗國汗位的別兒哥就率軍翻越高加索山,準備進攻伊爾汗國。也就是說,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之間進入了混戰階段。

    按照法國蒙古史專家格魯塞的觀點,在分封四大汗國時,各自都有各自的任務。其中,朮赤的金帳汗國的任務是征服歐洲,旭烈兀的伊爾汗國的任務是征服中東,察合臺汗國的任務是征服印度,忽必烈的任務則是征服中國。但除了旭烈兀和忽必烈基本完成任務之外,剩下的兩個汗國都忙於內戰,未能完成自己的任務。

    除了析產製之外,蒙古的汗位繼承還有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延續了蒙古國家形成之前的選汗大會制度,也就是蒙古人所說的忽裡勒臺大會。因為成吉思汗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加冕稱帝成為合汗的,所以後來也一直延續這個制度。

    也是因為這個忽裡勒臺大會制度,所以阿里不哥明明是更為具有正當性的繼承人,但忽必烈在開平召集東方三王族也開了一個忽裡勒臺大會,同樣經過了三推三讓,最後才登基的程式。這樣,就在制度上存在漏洞,能夠以程式合法的方式自立為大汗。

    而且,蒙古因為沒有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和所有的遊牧國家一樣,名義上具備繼承權的王子們會越來越多。所以,在窩闊臺死後,貴由汗繼位,仍然在窩闊臺系,但貴由汗死後,貴由汗的皇后不讓貴由汗的兒子失烈門繼位,才讓蒙哥可以在拔都的支援下繼位,帝系轉入拖雷系。

    在忽必烈之後,雖然帝系仍然在拖雷系手中,但同樣一直處在反覆的內鬥之中,從元成宗鐵穆耳死後,幾乎每次帝位繼承的時候,都會出現嚴重的內鬥。不僅皇后們紛紛試圖監國稱制,左右政局,各個王子們也都蠢蠢欲動。

    所以說,從根本上說,元朝仍然沒有跳出“胡虜無百年之運”的規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沒有成熟而且穩定的繼承製度,過多的延續了遊牧民族的傳統,讓蒙古帝國無法一代又一代的持續穩定的走向成熟和發展,而是出道即巔峰,之後就不斷衰落。

  • 3 # 聖劍17

    蒙古人之所以打下江山,獲得領土,就是為了享受權力,分封給各路諸侯理所當然。在蒙古勇士的眼力,世界的本來就是能人的。。。

  • 4 # 雲捲雲舒152754837

    這隻能說明時代的侷限和歷史的侷限……

    時代的侷限;帝國版圖過於廣大,那個時代十分不利於統治管理……

    歷史的侷限;改朝換代的動力就是打天下……坐天下……

  • 5 # 圍爐品茗人

    蒙古帝國的分裂是有其必然性的,因為蒙古帝國從來就不是一個完善的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國家,它只是遊牧性質的國家政權。它的統一幾乎完全依賴於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血緣關係,沒有相應完善的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予以保障,隨著這種血緣關係的疏遠和淡化,擴張佔據的領土急劇擴大,加上家族內部的矛盾積累,分裂就是必然的趨勢。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建立者,同時也親手為蒙古帝國的分裂埋下了種子

    成吉思汗是蒙古帝國的建立者,在他手中蒙古人改變了過去遊牧部落的傳統,建立起一個半遊牧半封建的遊牧帝國,將原來各個氏族、部落改造成軍政合一的“千戶”。初步為蒙古帝國建立了行政管理體制,這一時期是最統一、最嚴密的蒙古帝國,當然這得益於成吉思汗本人的威望和蒙古帝國的領土是分裂前最小的狀態,這種狀態有利於和適應成吉思汗推行的軍政合一的“千戶制”。但是隨著成吉思汗統治的蒙古帝國不斷擴張,加上他的四個優秀的兒子對帝國繼承權的爭奪日趨激烈和公開,成吉思汗不得不面臨許多君王同樣的繼承人選擇問題。而正是他的選擇為蒙古帝國的分裂埋下了種子。

    首先爆發衝突的是他的長子朮赤和次子察合臺,朮赤是成吉思汗的嫡妻被別的部落俘虜之後回來所生的,因此朮赤的血統一直被人懷疑,但是成吉思汗在各種場合從來沒有對朮赤的血統表示懷疑,而且也一直把他同和嫡妻所生的另外三個兒子一樣看待。而且朮赤也是當時他的兒子裡戰功最卓著的,因此與朮赤不和的察合臺害怕成吉思汗會選擇朮赤作為繼承人,在成吉思汗面前當面質疑朮赤的血統,雙方甚至大打出手。成吉思汗雖然當面怒斥察合臺的行為,但是因為長子和次子的這次衝突,成吉思汗放棄了他們倆個,轉而選擇了兩人都能接受的老三窩闊臺。但是成吉思汗還有一個幼子拖雷,此人的能力也非常出色,但是因為蒙古人有幼子守灶的傳統,即最小兒子繼承父親的遺產,其他兒子分家出去獨立。所以成吉思汗沒有選擇拖雷,但是依然遵守了蒙古人的傳統,把自己的大部分遺產包括三分之二的千戶和自己的大部分軍隊都留給了幼子拖雷。這就是成吉思汗對自己死後的權力分配,同時他還將自己打下的江山分給了四個兒子管理,就這樣老三窩闊臺在分到了一塊直屬領地之外還繼承蒙古大汗的寶座,老大朮赤和老二察合臺各擁有一塊自己管轄的領地,老四拖雷則分到了蒙古本部還成吉思汗的大部分財產和軍隊。

    這種分配方式就為蒙古帝國的最後分裂埋下了伏筆,最大的問題在於窩闊臺身居大汗之位,卻不是掌握軍隊最多的人。而拖雷雖然沒有大汗之位,但是卻掌握了大部分的軍隊。這就使得窩闊臺沒有辦法透過掌握軍隊來壓制有分裂傾向的人,雖然他執政時期還沒有人很明顯的表現出這樣的傾向。

    窩闊臺

    窩闊臺死後的汗位爭奪,分裂傾向趨於明顯

    窩闊臺的統治時期,蒙古帝國仍是統一的,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所統轄管理的地盤都服從大汗窩闊臺的領導,理論上最有可能分離的朮赤家族也因為朮赤的早亡而服從窩闊臺的統治。但是窩闊臺死後,這種分離傾向開始明顯。

    窩闊臺死前,擬推薦的繼承人是他的孫子失烈門,但是他死後暫時攝政的他的妻子乃馬真後卻希望自己的兒子貴由出任大汗,這引發了兩股勢力的反對,一是窩闊臺家族內部支援失烈門的勢力,二是朮赤系的領袖拔都,因為拔都素來與貴由不和。

    但是乃馬真後透過不斷的財物賄賂和政治交易,最終還是讓兒子貴由在蒙古王公召集的忽裡臺大會上以微弱優勢成為了新的蒙古帝國大汗。貴由的上臺意味著窩闊臺家族和朮赤家族的矛盾趨於公開化,在貴由短暫的統治生涯裡,他主要的精力都在策劃對拔都的攻擊以確保自己的權威。看起來內戰一觸即發,蒙古帝國很可能因為內戰而分裂,但是貴由汗卻在即將發動戰爭時突然病逝,內戰和分裂危機暫時消除。

    這一階段的汗位爭奪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窩闊臺的遺命沒有被遵循,他的妻子或者他自己的家族推翻了他的決定。二是成吉思汗死前的權力分配導致蒙古大汗的家族沒有過硬的軍事力量,這導致他們的上臺必須透過更多的政治手段來實現,而且面對實力強大的朮赤家族無可奈何(因為朮赤和拔都都是非常優秀的領袖和將領,拔都更是蒙古第二次西征的統帥,因此朮赤家族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

    貴由

    貴由汗死後的汗位爭奪,有默契的分裂

    貴由汗死前準備發動對拔都的襲擊,但是掌握大量軍隊的拖雷家族卻迅速向拔都通風報信,所以拔都實際上已經有所準備,他的軍隊也聚集起來了,隨時準備迎戰貴由汗的軍隊。因此在貴由汗死後,拔都就已經明確了不再支援窩闊臺家族的人登上汗位的想法,而且他本人沒有覬覦這個大汗之位,他開始公開推舉拖雷的長子蒙哥出任新的大汗。

    窩闊臺家族仍不死心,他們推出窩闊臺曾經指定的繼承人失烈門,結果在實力強大的朮赤家族和拖雷家族面前,毫無競爭力可言。在朮赤派出的大批軍隊和拖雷家族本身擁有的大量軍隊的支援下,蒙哥出任蒙古帝國的第四任大汗。

    不甘失敗的窩闊臺家族試圖透過陰謀刺殺的方式改變忽裡臺大會的結果,但是他們的陰謀被蒙哥汗發現,隨即拖雷家族展開對窩闊臺家族的清洗和鎮壓。

    蒙哥汗上臺後與拔都的勢力形成了有效的默契,拔都承認和支援蒙哥是整個蒙古帝國的大汗,而蒙哥實際上也預設拔都的地盤完全由他們自己管轄,預設他們的獨立。而窩闊臺和察合臺家族則沒有那麼幸運了,蒙哥汗的軍隊保證了他對這兩個家族的領地能夠有效控制。

    這一階段的汗位爭奪,實力強大的拖雷家族得到了同樣實力強大的朮赤家族的支援,而可憐的窩闊臺家族因為缺少軍隊的支援,不得不吞下失敗的苦果。成吉思汗時期埋下的種子開始發芽了,他的四個兒子的家族開始了無視血緣關係,只在乎利益的爭權內亂。

    蒙哥

    蒙哥汗死後的汗位爭奪,公開的分裂最終出現

    蒙哥汗在釣魚城死去,倉促而突然,沒有關於他是否留下遺命的記載。其實這不是很重要了,因為窩闊臺時期已經出現了違背前任大汗遺命的先例,而且在法理上這種違背不是不可以,畢竟蒙古大汗不是指定的,而是靠忽裡臺大會推舉的。於是蒙哥的兩個弟弟展開了公開的爭奪。奪位內戰終於在蒙古帝國出現了。

    留守哈拉和林的阿里不哥和在徵宋前線趕回的忽必烈先後召開忽裡臺大會,都自稱繼承大汗之位,隨後雙方爆發內戰。

    這次的內戰不僅僅出現在蒙古帝國的東部,西部一樣出現了內戰,蒙哥的另一個弟弟旭烈兀聽到蒙哥汗的死訊後,正在統帥第三次西征的他立刻帶領主力東歸,但是在路途上他被迫停下腳步,因為朮赤家族的第三任領袖別兒哥對旭烈兀發動了進攻。原因竟然是宗教問題,因為作為伊斯蘭教徒的別兒哥對奉行基督教的旭烈兀在西亞伊斯蘭世界的屠殺破壞行為非常憤怒,他找準時機聯合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一起進攻旭烈兀。於是整個蒙古帝國都打起來了,東方是阿里不哥和忽必烈,西方是別兒哥和旭烈兀。

    最終關係蒙古大汗之位的內戰是忽必烈打贏了阿里不哥,於是忽必烈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寶座,但是為了贏得這場內戰,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向其他領地上的管理者或者這些有實力的勢力許下了承諾,默許和公開承認這些人的獨立。於是早已實際獨立的朮赤家族變成了欽察汗國,而窩闊臺的孫子海都和察合臺的孫子阿魯忽趁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內戰分別讓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公開獨立,而忽必烈卻無可奈何。而最後旭烈兀在波斯一帶他西征打下的地盤上建立了伊利汗國。因為在內戰中旭烈兀的支援,忽必烈對伊利汗國也予以公開承認。

    這一階段蒙古帝國因為汗位的爭奪,終於徹底分裂成西方的四大汗國和東部的蒙元朝廷。成吉思汗時期權力與軍事實力的不匹配安排,加上隨著領土的擴張,不得不分封兒子出去代管地方,但是蒙古帝國始終沒有相應的去完善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體制,導致這些被分封出去的王子在事實上開始出現分離跡象,最終這些王子家族為了適應所管轄區域的管理,不得不吸納和接受了當地的文化和管理體制,這就更加加劇的分裂的趨勢,甚至僅僅在成吉思汗的孫子輩竟然就出現了因為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信仰不同而爆發內戰,而且還引入外族人一起進攻本蒙古族人,這樣的情形表明蒙古帝國實質上早已經分裂了,忽必烈的時代不過是公開的承認了這種分裂。

  • 6 # 龍文說史

    這麼龐大的蒙古帝國分裂是必然的,它也不可能永恆一直是統一的,根本就不現實,首先蒙古帝國的分裂是家族的分裂,先後分裂為元朝以元朝為首大汗汗國,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伊利汗國,窩闊臺汗國等五大汗國。蒙古帝國除中國以外囊括歐亞大陸其他地區,在西面最遠抵達多瑙河,所以西面的面積和東面中原地區面積相當,而蒙古帝國不可能把重心主要移到中原漢地,肯定在西方也稍加重視,於是早在成吉思汗時期就意識到了,成吉思汗將諸王分鎮西方實行有效的統轄,即可以維護勞動果實,又可以在西面繼續開拓。為此他處心積慮把長子朮赤和次子察合臺封到那裡,花剌子模舊疆也得以穩固。

    可問題來了,首先是長子不服,由於朮赤本身能力不在他們之下,攻金山西,平蒙古北部西伯利亞諸部,又降西遼,他是兄弟中的閃光點,可卻由於血統不純謠言得不到正視,為此他的將來更是擔憂,成吉思汗將花剌子模舊都玉龍傑赤封給了他。玉龍傑赤在哪,雖然被稱為日落的明珠,在今土庫曼烏爾根其,阿姆河河以西里海之間狹小的圖蘭平原上,等於眼睛看不見的地方,離蒙古高原已是很遠了,形同於流放,也明顯等於是把他血統身份推向眾人,這也就有後來朮赤和察合臺的衝突,朮赤對成吉思汗的不滿,以至於汗國要務之際不能召喚,1225年,成吉思汗晚年有想征討逆子朮赤,可後來因為也遂妃的勸阻和朮赤突然英年早逝就罷。

    朮赤死了,可不得於不造反,他的子孫們也在,由於封地在東歐平原,距離蒙古數萬裡之遙,距離讓意識已經產生了分歧,面對朮赤封地領土擴大,家族壯大,他們趁汗國空虛之際想自治。唯一一個駕馭蒙古的窩闊臺一死,朮赤家族在拔都的帶領下,慢慢與汗國背道而馳,建立了金帳汗國,在伏爾加河中游建都薩萊,成為蒙古帝國境內唯一一個大汗國,主治地方是俄羅斯諸邦國還有欽察草原地區,哈薩克地區。這引起定宗貴由不滿,後來發兵征討無果,拖雷繫上位給了朮赤家族更大的空間。

    由於拔都支援蒙哥,他的汗國被予以承認,不但享有平等地位還分有河中富饒地區,1252年,蒙哥汗當上大汗後,蒙古帝國在中原南部和西亞有了拓展,他為了鞏固勞動成果,將拖雷系各個提拔為主幹,五弟旭烈兀領有波斯對巴格達和敘利亞埃及進行征討,忽必烈領中原對大理和南宋進行征伐意圖統一中國。同時蒙哥為完善制度,還建有行尚書省統治維護帝國統一。

    中書省,國都哈拉和林,今蒙古國額兒德尼昭。燕京等處行尚書省管轄地區今中原包括金,西夏,大理,吐蕃舊疆,各置達魯花赤和斷事官,治所燕京。後來於1260年被忽必烈掌控,建立元朝。別失八里等處行尚書省轄地在今新疆與中亞一帶,治所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後來於1260年被察合臺後代阿魯忽控制建立察合臺汗國。阿姆河等處行尚書省轄地在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 ,巴基斯坦,敘利亞,亞塞拜然地區,治所在徒思城,今伊朗克兒漫。於1260年被旭烈兀掌控建立伊兒汗國。所以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汗位之爭是主要的導火索,忽必烈意識到現實西部諸王無法控制,為了得到他們支援,於是承認他們的存在,把阿爾泰山到阿姆河賜予察合臺後裔,把阿姆河到埃及賜予旭烈兀,承認欽察汗國現實,這也就有龐大的蒙古帝國因忽必烈的繼位走向分裂,歸根結底原因是家族分裂與不和,距離遙遠不便統治。阿里不哥爭汗位導致蒙古內戰是主要原因,忽必烈行漢制建立元朝,也是導致其分裂的導火線,遭到保守的窩闊臺家海都,欽察汗國,和察合臺汗國連成一塊對付忽必烈,元朝正統也無法被承認。
  • 7 # 隨手拍記錄

    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是在13世紀由蒙古乞顏部鐵木真[1]建立的的政權。[2]包括中國元朝、金帳汗國、伊利汗國、察合臺汗國等,廣義的蒙古帝國還包括之後的北元和其他蒙古政權。

    鐵木真[3]於1206年在斡難河河源建立,尊汗號為成吉思汗[4],國號大蒙古國。[5]大蒙古國建立後屢次對外侵略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伐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等國,其繼承人又經過兩次大規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汗去世時,蒙古帝國已佔據包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的遼闊地域。

    1260年,蒙古帝國由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而走向分裂,蒙古帝國隨之解體。1264年忽必烈奪得汗位後,原屬蒙古帝國的朮赤后王封地、察合臺后王封地、窩闊臺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分別成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後蒙古人建立的政權被西方統稱為“蒙古帝國”。[6][7]

    1271年,忽必烈依據漢法,建國號“大元”,自此蒙古帝國改稱為“大元大蒙古國”。四大汗國直至1304年元成宗時期方才一同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元廷又在1310年元武宗時期與察合臺汗國瓜分了窩闊臺汗國,取得漠西領地。後元順帝被明朝於1368年逐出漢地,元廷逃往漠北,史稱“北元”。北元亡於1402年[8],其後中國的明朝長期和漠北的韃靼、瓦刺、吐魯番等汗國並存,直到17世紀蒙古帝國漠南蒙古被清朝囊括。

    蒙古帝國的分裂的原因很多:一、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後,實質上就準備在自己百年之後把蒙古帝國分給四個兒子,也就是說蒙古帝國只有在成吉思汗時期是短暫的實質的統一。到他的四個兒子的時候後,朮赤、察合臺、窩闊臺、託雷就分別在自己的封國了,大家都表示效忠窩闊臺大汗,但是分裂的種子已經埋下。

    二、宗教信仰的不同。蒙古人雖然信奉長生天,但是蒙古征戰各地之後,有的信奉伊斯蘭,有的信奉基督,有的信奉佛教,等等還不要說教派裡的分派了。

    我認為這兩點從根基上導致了蒙古帝國的分裂。

  • 8 # 看北京看中國看世界

    蒙古帝國?那就是成吉思汗時期唄。那他的地盤可是不小,雖然當時他在中國也就是佔了漠南到長城以北,可是往西邊去可是打下不少土地的。從中國西北到中亞東部都是他的地盤,後來連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都是他的地盤。為什麼會分裂?蒙古文化很落後,他的政治體制大概也就是相當於中國春秋時期。成吉思汗死後,他的兒子們就把他的地給分了,雖然不叫諸侯割據,可是實際上也差不多。後來,到了再下一代,那就更加分裂。這其中最強大的也就是忽必烈一撮,佔據了中國和東南亞北部,包括漠南。漠北和忽必烈的大元其實應該說是屬於聯邦性質,並不是完全的一族。其它地盤都被忽必烈的叔侄們各自割據出去了,他們都比較弱,逐漸被原住民又把地盤搶回去了。漠南、漠北蒙古的最後決裂是在辛亥革命時期,漠南接受溥儀退位,然後建立共和制;而漠北是不支援共和,他們支援君主立憲制。最後的結局雖然是共和制勝利了,卻也是給內、外蒙分裂定下了基調,最終導致外蒙借外力獨立。到此,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最終徹底瓦解,後代們退縮回大漠南北,又回到了歷史的原點。

  • 9 # 薩沙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並沒有太久,所謂的蒙古帝國就分裂了。

    1259年,蒙古帝國名義上的大汗蒙哥時候,他的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發生了內訌,爭奪大汗的寶座。

    兩個人各有自己的支持者。

    到1264年,阿里不哥被忽必烈擊敗。但是,阿里不哥的支持者窩闊臺汗國的海都和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都不服忽必烈。

    只有伊爾汗國表示支援忽必烈。

    由此,窩闊臺汗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從蒙古帝國獨立出去,不再聽從忽必烈的命令,雙方一致交戰到忽必烈失去後多年。

    這與伊爾汗國雖然表示支援忽必烈,但由於距離中國太遠,實際上也是出於獨立的地位。

    這就是蒙古帝國分裂出來的四大汗國。

    就領土來說,四大汗國均不小於元朝。

    直到元成宗時代,由於幾國混戰導致蒙古人實力大為削弱,已經逐步失去對汗國的控制,才決定停止戰爭。

    窩闊臺汗國對元朝表示歸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也承認元成宗鐵穆耳是全蒙古的大汗。

    然而,這只是形式上的,四大汗國已經成為獨立的汗國,同元朝分庭抗禮,互相敵對。

    所以地跨歐亞的蒙古帝國根本就是偽命題,不存在的。

    至於蒙古帝國分裂的原因,非常簡單。

    所謂成吉思汗的兒子們其實就是一個個汗國的皇帝,掌握軍政大權。

    成吉思汗時代,都曾經因朮赤不服從命令,一度試圖派兵剿滅他。

    然而,成吉思汗畢竟是老子,幾個兒子多少還要聽話。

    但成吉思汗死後,掌握軍政實權的各個大汗不可能甘願做別人的手下,獨立是必然。

    其實,早在窩闊臺時代,他就不容易控制他的幾個兄弟和侄子,更別說以後了。

    蒙古的這種制度,其實就是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翻版,內訌是必然。

    金帳汗國是成吉思汗大兒子朮赤的地盤,最初是在今天的俄羅斯的鹹海、頓河、伏爾加河一帶的欽察草原。然後,朮赤的子孫不斷西征,輕鬆殺入歐洲,重創波蘭、匈牙利。由此,版圖擴大了好幾百。

    全盛時期,金帳汗國除了原有地盤,還佔據佔有東歐和中歐地區(至多瑙河)。

    金帳汗國是當時世界上領土最大的幾個國家之一。

    察合臺汗國是成吉思汗二兒子察合臺的地盤,最初就是西遼舊地,包括新疆天山以南、北路與裕勒都斯河和瑪納斯河流域及今日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最強時由阿爾泰山至鹹海),是雄踞新疆和中亞的強大國家。

    窩闊臺汗國是三兒子窩闊臺的地盤,最初是額爾齊斯河上游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以哈拉和林(今烏蘭巴托西南)為大帳常駐地。因為窩闊臺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也是蒙古帝國第二任大汗,所以他控制了蒙古的本土,進而攻打中國,消滅了金國。

    然而窩闊臺壽命不長,很快死掉,繼承者貴由酗酒多度,上臺1年就死。

    蒙哥成為蒙古帝國第四代大汗。然而蒙古不是窩闊臺一族的後裔,雙方逐步交惡。蒙古開始追殺窩闊臺後裔,試圖控制蒙古本土。

    同時,蒙哥繼續南征,征服了大半個中國,但在四川釣魚城戰死。

    蒙哥死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皇位。窩闊臺汗國後裔分為兩派,有的支援忽必烈,有的支援阿里不哥。

    結果忽必烈戰勝阿里不哥後,吃掉了窩闊臺汗國的部分地盤。

    這邊察合臺汗國也來佔便宜,將窩闊臺汗國殘餘地盤吃掉。

    由此,1309年窩闊臺汗國解體,是四大汗國中最早消失的汗國。他的地盤蒙古本土被元朝佔領,其他其餘多被察合臺汗國吞併。

    伊兒汗國同上面3個汗國沒有什麼聯絡。

    它是在蒙古人西征中東,建立的汗國。

    汗國領土遼闊,東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面包有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南抵波斯灣,北至高加索山。大體包括今天的伊朗、伊拉克等中東大部分地區,向東到阿富汗,向西到土耳其。

  • 10 # 方圓讀書

    大蒙古帝國是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於十三世紀創立的,創立之初,大蒙古帝國的領土面積僅限於蒙古草原,但是在後面的征服擴張中,領土逐漸變大。公元1294年,蒙古帝國的領土面積達3300萬平方公里,佔到全世界土地面積的22%之多。

    但是不幸的是,這樣廣闊的領土在成吉思汗去世後就被分裂出去了!

    (大蒙古帝國版圖)

    關於蒙古帝國的分裂,嚴格來說應該有兩次。

    第一次分裂是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後,將其領土進行劃分,分別由自己的四個兒子繼承,即長子朮赤、兒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幼子拖雷。

    這在成吉思汗看來,只要將領土分別敕封給四個兒子,那麼他們之間就不會有什麼爭端,並且還能互相幫助。但是事實證明,他們不僅沒有互幫互助,反而相互征討。

    蒙古四大汗國的出現,並不是作為鞏固大蒙古政權的有利方式,而是大蒙古帝國分裂的開始。

    (大蒙古帝國的四大汗國版圖)

    第二次分裂則是忽必烈和其幼弟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

    公元1259年8月11日,蒙哥汗突然暴斃身亡,而關於蒙哥汗的死,一說死於霍亂,一說死於痢疾,一說死於箭傷。但無論是哪一種,蒙哥汗的突然離世,對當時世界的格局有著極大的影響。

    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旭烈兀統率的蒙古大軍第三次西征被終止,以及大蒙古帝國的分裂!

    (蒙哥汗像)

    蒙哥汗去世後,正在南宋前線的忽必烈急忙趕回了北方,準備繼承大汗之位。

    從正統性來說,忽必烈並不具備爭奪汗位的優勢,但是忽必烈有著強大的實力。所以,在少數人的支援下,忽必烈便自立為大汗。雖然阿里不哥更具有正統性,但既然帝國出現了兩個大汗,那隻能透過武力來決定誰才有資格當上大汗。

    最後自然是忽必烈取得了最後勝利。

    公元1264年,忽必烈成功奪得汗位以後,原本屬於大蒙古帝國的朮赤后王封地、察合臺后王封地、窩闊臺后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而後分別成立了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

    此刻的四大汗國雖然名義上隸屬於“大蒙古帝國”的附屬國,但實際上它們早就被分裂了出去,可以說幾乎不沾邊。

    (忽必烈像)

    直到在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蒙古國則改名為“大元大蒙古國”之後的33年後,即公元1304年元成宗時期,四大汗國的大汗才承認元朝的宗主地位。不過分裂已經形成,想要在重合也不可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久沒有周琦的訊息了,他在NBA的狀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