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ong-and-dance duet popular in the Northeast
曲藝的一種。亦名雙玩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由二人表演,作一旦一醜,以唱、說、做、舞、絕為主要手段敷演故事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並叫得越來越響。
起源和發展
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
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係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
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遼寧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
南路以遼寧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
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唱腔優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的諺語。後來各流派取長補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轉。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小戲。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
●a song-and-dance duet popular in the Northeast
曲藝的一種。亦名雙玩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由二人表演,作一旦一醜,以唱、說、做、舞、絕為主要手段敷演故事
●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並叫得越來越響。
起源和發展
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
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係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
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
西路以遼寧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
南路以遼寧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
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唱腔優美。
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的諺語。後來各流派取長補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轉。
二人轉是東北的民間小戲。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