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育兒大仙
-
2 # 米粒兒7390
小孩子做錯事,懲罰後她哭了又去哄孩子,是可以哄的,但是不能馬上哄。
做錯事情後受到懲罰,第一讓孩子明確自己犯錯了。第二讓孩子承擔做錯事的後果。那麼他哭了,是一個正常反應。有的孩子哭是悔恨自己做過了的行為。有的孩子哭自己遭受了這樣的待遇。不論是哪種想法,他都是因為今天犯下了錯誤而感受到了傷心,成人沒有必要人為地阻斷這種心裡感受,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總會有各種心理體驗,而這種心理體驗會使他逐漸明白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有哪些不能做的和哪些必須要做的。這是一個生活觀和對錯觀的形成,在各種體驗中,孩子完成了童年的第一次蛻變。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沒有必要前去哄孩子,而是觀察他的反應,並給他宣洩傷心或不滿的情緒,等他平靜下來,再去平和地與他聊一聊今天發生的事。而如果趕緊去哄他,不僅突然中斷了他的這種情感體驗,而且讓孩子迷茫剛才受到的懲罰是否公正,他也會對此產生懷疑。於是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他可能還想再證實一次自己的行為是否還會受到懲罰。這樣的話,教育的結果就大打折扣了。
-
3 # 青檸153982686
讓他哭,哭完以後可以和他談談之前的事情,分析一下,讓他自己說一下自己錯在哪裡?然後家長說一下為什麼懲罰他,之後抱抱孩子告訴他,媽媽愛你,以後希望他改正,媽媽並不想懲罰自己愛的那個人。
-
4 # 懶媽育兒路
懲罰孩子不是結果,結果是讓孩子從中吸取教訓,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如果孩子已經知道自己錯了,那有沒有懲罰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孩子知道怎麼改正了,哄一鬨孩子又能怎麼樣呢?
所以,我感覺題主糾結的重點有點偏了。關鍵不在於哄不哄孩子,也不在於懲罰還是不懲罰孩子,而在於如何糾正孩子的問題。
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維持父母威信的問題。如果父母懲罰孩子後,發現孩子哭了就立馬哄孩子,會給孩子一個錯覺:我可以用哭聲來控制父母。如此幾次後,父母在孩子眼裡就徹底沒有了威信,孩子也不會聽你的話了。
一個沒有威信的父母,就相當於一個說到做不到的父母,帶給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孩子很可能成為沒有規律的人,自然也不可能聽父母的意見了。
-
5 # 焦慮老母之歌
我現在幾乎都不懲罰孩子了,感覺都不需要。在一兩個月以前,我卻不這樣。每當孩子犯錯,我一生氣,不自覺就想到懲罰,想取消一放學就吃美食的權利,或扣除零花錢。但我發現我有點發洩憤怒和要挾孩子的感覺,不是為了孩子變得更好。孩子被懲罰會傷心,甚至哭,他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或者愛是有條件的,即使改正,也只是因為恐懼於失去父母的愛。
叫好的網友覺得不打不長記性。這是一個天大的誤區(或自欺欺人),暴力培養不出善良,恐懼不能使人優秀。犯錯,可以讓孩子承擔後果,或陪孩子承擔,沒出現可能的後果就需要家長以自己的經驗知識告訴孩子。大公司的CEO一個錯誤的決策,可能會產生上億的損失,他可能會因內疚而辭職,但不會被處罰,也談不上犯法。為什麼認知能力不足的孩子卻需要被懲罰?
因為孩子的可改變性很大,父母熱衷於以懲罰和獎勵作為手段,進行改造。說得好聽是重注教育,說得不好聽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靈魂,任意捏扁搓圓。行為可以被規範(至少在未成年期),心理、性格不是可以規範出來的。
孩子做錯事,我有時忍不住會發火吼叫。感謝我的兒子,他每次感到不被愛和傷心時,會請求我抱抱他,親親他,一直請求直到我硬生生走出自己的情緒,重新與他進行愛的連結。他感受到愛,也教會了我愛。不知大家是否發現,當我們生氣時,是不是對身邊人有敵意,很難與人擁抱?是不是感受不到愛?若愛沒產生,恨就產生了,無論愛恨,往往是相互激起和相互影響的。
孩子哭了,不是哄他叫他不要哭,也不要冷嘲熱諷"你怎麼還有臉哭?”而是承認他的情緒,如果做不到擁抱陪伴,就讓他盡情渲洩吧!
-
6 # 媽媽要成長
孩子做錯事,是每個媽媽都會經歷的事情。那麼孩子做錯事作為家長就會對孩子做出懲罰,那如果家長懲罰孩子後,孩子哭鬧,作為家長應不應去哄孩子呢?
健康媽媽是有親身經歷的, 我家大兒子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他屬於思想各方面都比較活躍的,典型的活躍份子。記得有一次他和弟弟玩,玩的好好的,就在弟弟沒有防備的時候搶了弟弟的玩具。弟弟哭著找我講道理,我就批評了他。罰他站在衛生間,他不但不願意站,還耍賴哭鬧個不停。作為家長碰到這種情況大都會心軟,過去抱著他開始哄他,這一鬨,他倒是得意起來,竟然和弟弟炫耀起來,一個勁的說:還是媽媽愛我!
從那以後,我就不怎麼哄他了,無論是哥哥還是弟弟,犯了錯就是犯了錯,就要為錯誤付出懲罰。即使他再怎麼的哭鬧我也不去哄他,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他知道無論怎麼哭都不起作用時,就不會哭鬧了。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之後再去和他討論剛剛發生的事情,會比較容易接受。
這只是健康媽媽的個人建議,那寶媽們在陪伴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會碰到什麼樣的情況,你們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
7 # 毛老師的育兒寶典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要著急的去訓斥他。這也是我當初說的我們的教育,不是靠吼的。
孩子的教育,在於引導和自我認識培養。有了自我認識,孩子會在一定程度上去反思,遇到事情就會判斷我這樣做有什麼後果,我應不應該這樣?
孩子在犯錯的時候,其實內心是害怕的,你如果再去懲罰她,他會感到害怕,卻不知道怎麼回事?我為什麼會受罰。
首先,孩子犯錯,我們不要一上來就一頓說,自己一味的灌輸“你錯了,你不應該這樣做”等等。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育方式。比如我家孩子把窗臺上的花瓶打碎了,我會先問他“寶貝,傷到哪了嗎?”等她迴應我的時候,我會說“你看花瓶碎了,這次得虧你沒受傷,不然媽媽會心疼”然後我會抱抱孩子,“寶貝,花瓶是玻璃,他會容易碎,碎了就會傷到你,下次我們就不要去碰她了。或者你夠不到,需要幫忙,你可以喊媽媽一聲,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樣類似的事情,孩子犯錯,她知道錯了,我們沒必要去懲罰她,讓她知道為什麼錯,錯在哪更重要。你覺得呢?
其次,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打。
孩子是有話語權的,我們不要剝奪孩子的話語權,她需要為自己的事來辯護。我們先聽聽孩子是怎麼想的,再來引導他這樣做可以嗎?
有一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他今天把媽媽口袋裡的五塊錢買了她喜歡的一個圖畫卡紙。被媽媽知道了,媽媽認為這樣的行為屬於偷,上來就揍了一頓。你覺得孩子下次還會不會再拿呢?答案是會,或許短時間他不會,因為這次她害怕捱打了,但他過一段時間還會碰到自己喜歡的還是會去拿媽媽的錢。
我們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先來一次談話,告訴孩子媽媽口袋的錢,媽媽已經知道是你拿的了,媽媽不怪你,能告訴我原因嗎?孩子會告訴你他買了什麼!
媽媽看到了,你是用錢買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但這種方式不對呀,這樣媽媽會不知道你想要什麼,媽媽就失去了一次獎勵你的機會了。你可以選擇告訴媽媽想要什麼,媽媽可以給你買,如果你這樣媽媽就會不知道你想要的東西,你下次一定要告訴媽媽你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這樣給孩子了一次說話的機會,也讓他知道了下次可以大方的告訴媽媽自己想要的東西。也不用自己去拿媽媽的錢。
-
8 # 成長嘮叨君
自己作為家長,說下我的感受!
孩子懲罰後需要哄,但不是馬上去哄。
1.孩子在在青春期,會有叛逆情感,總會和父母對著幹,我們對孩子相應的引導和處罰是必須的。讓孩子知道犯錯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讓他知道,現在自己做的事情是錯誤的,不能進行放縱。
2.孩子經受處罰後,會產生和自己主管感受想衝擊的情況,自己覺得沒有錯非常委屈,家長應該在孩子情緒冷卻後,告訴他哪裡做錯了,需要怎樣,這樣孩子既可以找到安慰,也會懂得這樣的事不能再犯。
3.如果處罰後立刻去哄,會讓孩子覺得只要自己哭了,家長就會去哄,也不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真正的錯誤。
-
9 # 育兒大仙
小孩子做錯事了,家長懲罰後,只要孩子不是大哭,或者不停哭,都不用去哄的。
當他哭的時候,家長也不要不理不管不問,可以用示範型的引導教育:家長去做小孩子做錯了的事情,讓小孩子看著,家長是哪裡錯了,讓他找出來錯的地方,相信在找家長錯誤的時候,他已經不會哭了。
家長在懲罰小孩子後,孩子哭了,接著家長去哄和安撫是不行的,那樣做只會讓小孩子不知道他錯哪裡了,為什麼懲罰他,以後他還會重複的犯錯。家長們要用心去教育,教育方式不是隻有懲罰,可以旁敲側擊,耐心引導,孩子會接受的更快,下次更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
10 # 米粒兒7390
小孩子做錯事,懲罰後她哭了又去哄孩子,是可以哄的,但是不能馬上哄。
做錯事情後受到懲罰,第一讓孩子明確自己犯錯了。第二讓孩子承擔做錯事的後果。那麼他哭了,是一個正常反應。有的孩子哭是悔恨自己做過了的行為。有的孩子哭自己遭受了這樣的待遇。不論是哪種想法,他都是因為今天犯下了錯誤而感受到了傷心,成人沒有必要人為地阻斷這種心裡感受,因為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總會有各種心理體驗,而這種心理體驗會使他逐漸明白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有哪些不能做的和哪些必須要做的。這是一個生活觀和對錯觀的形成,在各種體驗中,孩子完成了童年的第一次蛻變。
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沒有必要前去哄孩子,而是觀察他的反應,並給他宣洩傷心或不滿的情緒,等他平靜下來,再去平和地與他聊一聊今天發生的事。而如果趕緊去哄他,不僅突然中斷了他的這種情感體驗,而且讓孩子迷茫剛才受到的懲罰是否公正,他也會對此產生懷疑。於是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他可能還想再證實一次自己的行為是否還會受到懲罰。這樣的話,教育的結果就大打折扣了。
-
11 # 青檸153982686
讓他哭,哭完以後可以和他談談之前的事情,分析一下,讓他自己說一下自己錯在哪裡?然後家長說一下為什麼懲罰他,之後抱抱孩子告訴他,媽媽愛你,以後希望他改正,媽媽並不想懲罰自己愛的那個人。
-
12 # 懶媽育兒路
懲罰孩子不是結果,結果是讓孩子從中吸取教訓,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如果孩子已經知道自己錯了,那有沒有懲罰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孩子知道怎麼改正了,哄一鬨孩子又能怎麼樣呢?
所以,我感覺題主糾結的重點有點偏了。關鍵不在於哄不哄孩子,也不在於懲罰還是不懲罰孩子,而在於如何糾正孩子的問題。
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維持父母威信的問題。如果父母懲罰孩子後,發現孩子哭了就立馬哄孩子,會給孩子一個錯覺:我可以用哭聲來控制父母。如此幾次後,父母在孩子眼裡就徹底沒有了威信,孩子也不會聽你的話了。
一個沒有威信的父母,就相當於一個說到做不到的父母,帶給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孩子很可能成為沒有規律的人,自然也不可能聽父母的意見了。
-
13 # 焦慮老母之歌
我現在幾乎都不懲罰孩子了,感覺都不需要。在一兩個月以前,我卻不這樣。每當孩子犯錯,我一生氣,不自覺就想到懲罰,想取消一放學就吃美食的權利,或扣除零花錢。但我發現我有點發洩憤怒和要挾孩子的感覺,不是為了孩子變得更好。孩子被懲罰會傷心,甚至哭,他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或者愛是有條件的,即使改正,也只是因為恐懼於失去父母的愛。
叫好的網友覺得不打不長記性。這是一個天大的誤區(或自欺欺人),暴力培養不出善良,恐懼不能使人優秀。犯錯,可以讓孩子承擔後果,或陪孩子承擔,沒出現可能的後果就需要家長以自己的經驗知識告訴孩子。大公司的CEO一個錯誤的決策,可能會產生上億的損失,他可能會因內疚而辭職,但不會被處罰,也談不上犯法。為什麼認知能力不足的孩子卻需要被懲罰?
因為孩子的可改變性很大,父母熱衷於以懲罰和獎勵作為手段,進行改造。說得好聽是重注教育,說得不好聽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和靈魂,任意捏扁搓圓。行為可以被規範(至少在未成年期),心理、性格不是可以規範出來的。
孩子做錯事,我有時忍不住會發火吼叫。感謝我的兒子,他每次感到不被愛和傷心時,會請求我抱抱他,親親他,一直請求直到我硬生生走出自己的情緒,重新與他進行愛的連結。他感受到愛,也教會了我愛。不知大家是否發現,當我們生氣時,是不是對身邊人有敵意,很難與人擁抱?是不是感受不到愛?若愛沒產生,恨就產生了,無論愛恨,往往是相互激起和相互影響的。
孩子哭了,不是哄他叫他不要哭,也不要冷嘲熱諷"你怎麼還有臉哭?”而是承認他的情緒,如果做不到擁抱陪伴,就讓他盡情渲洩吧!
-
14 # 媽媽要成長
孩子做錯事,是每個媽媽都會經歷的事情。那麼孩子做錯事作為家長就會對孩子做出懲罰,那如果家長懲罰孩子後,孩子哭鬧,作為家長應不應去哄孩子呢?
健康媽媽是有親身經歷的, 我家大兒子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他屬於思想各方面都比較活躍的,典型的活躍份子。記得有一次他和弟弟玩,玩的好好的,就在弟弟沒有防備的時候搶了弟弟的玩具。弟弟哭著找我講道理,我就批評了他。罰他站在衛生間,他不但不願意站,還耍賴哭鬧個不停。作為家長碰到這種情況大都會心軟,過去抱著他開始哄他,這一鬨,他倒是得意起來,竟然和弟弟炫耀起來,一個勁的說:還是媽媽愛我!
從那以後,我就不怎麼哄他了,無論是哥哥還是弟弟,犯了錯就是犯了錯,就要為錯誤付出懲罰。即使他再怎麼的哭鬧我也不去哄他,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他知道無論怎麼哭都不起作用時,就不會哭鬧了。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之後再去和他討論剛剛發生的事情,會比較容易接受。
這只是健康媽媽的個人建議,那寶媽們在陪伴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會碰到什麼樣的情況,你們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
15 # 毛老師的育兒寶典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不要著急的去訓斥他。這也是我當初說的我們的教育,不是靠吼的。
孩子的教育,在於引導和自我認識培養。有了自我認識,孩子會在一定程度上去反思,遇到事情就會判斷我這樣做有什麼後果,我應不應該這樣?
孩子在犯錯的時候,其實內心是害怕的,你如果再去懲罰她,他會感到害怕,卻不知道怎麼回事?我為什麼會受罰。
首先,孩子犯錯,我們不要一上來就一頓說,自己一味的灌輸“你錯了,你不應該這樣做”等等。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教育方式。比如我家孩子把窗臺上的花瓶打碎了,我會先問他“寶貝,傷到哪了嗎?”等她迴應我的時候,我會說“你看花瓶碎了,這次得虧你沒受傷,不然媽媽會心疼”然後我會抱抱孩子,“寶貝,花瓶是玻璃,他會容易碎,碎了就會傷到你,下次我們就不要去碰她了。或者你夠不到,需要幫忙,你可以喊媽媽一聲,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樣類似的事情,孩子犯錯,她知道錯了,我們沒必要去懲罰她,讓她知道為什麼錯,錯在哪更重要。你覺得呢?
其次,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打。
孩子是有話語權的,我們不要剝奪孩子的話語權,她需要為自己的事來辯護。我們先聽聽孩子是怎麼想的,再來引導他這樣做可以嗎?
有一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孩子,他今天把媽媽口袋裡的五塊錢買了她喜歡的一個圖畫卡紙。被媽媽知道了,媽媽認為這樣的行為屬於偷,上來就揍了一頓。你覺得孩子下次還會不會再拿呢?答案是會,或許短時間他不會,因為這次她害怕捱打了,但他過一段時間還會碰到自己喜歡的還是會去拿媽媽的錢。
我們面對這樣的事情,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先來一次談話,告訴孩子媽媽口袋的錢,媽媽已經知道是你拿的了,媽媽不怪你,能告訴我原因嗎?孩子會告訴你他買了什麼!
媽媽看到了,你是用錢買了自己喜歡的東西,但這種方式不對呀,這樣媽媽會不知道你想要什麼,媽媽就失去了一次獎勵你的機會了。你可以選擇告訴媽媽想要什麼,媽媽可以給你買,如果你這樣媽媽就會不知道你想要的東西,你下次一定要告訴媽媽你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這樣給孩子了一次說話的機會,也讓他知道了下次可以大方的告訴媽媽自己想要的東西。也不用自己去拿媽媽的錢。
-
16 # 成長嘮叨君
自己作為家長,說下我的感受!
孩子懲罰後需要哄,但不是馬上去哄。
1.孩子在在青春期,會有叛逆情感,總會和父母對著幹,我們對孩子相應的引導和處罰是必須的。讓孩子知道犯錯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讓他知道,現在自己做的事情是錯誤的,不能進行放縱。
2.孩子經受處罰後,會產生和自己主管感受想衝擊的情況,自己覺得沒有錯非常委屈,家長應該在孩子情緒冷卻後,告訴他哪裡做錯了,需要怎樣,這樣孩子既可以找到安慰,也會懂得這樣的事不能再犯。
3.如果處罰後立刻去哄,會讓孩子覺得只要自己哭了,家長就會去哄,也不會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真正的錯誤。
-
17 # 燭之光jy
孩子哭了,不要馬上就哄,要讓他知道犯錯誤是要付出代價的。現在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有出息,平時對孩子要求也很嚴格,但是當孩子一哭的時候,家長往往馬上讓步,這是極不明智的作法。
第一,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哭,一方面是認識到了錯誤而哭,這是悔恨的淚,是好事,另一方面是委屈的淚,希望透過哭聲引起父母的同情,來達到免於處罰的目的。兩種情況父母都不要馬上去哄孩子,一定要冷場,讓他知道做事是有底線的。
第二,孩子也是有思想的,不馬上去哄,給孩子一個思考的機會,這對培養孩子應對挫折是有好處的。
第三,孩子哭了,馬上就去哄,會讓孩子養成愛哭的毛病,不利於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總之,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哭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孩子哭了,不要馬上去哄。
-
18 # 撒姆黑林
不能哄。
這是一個認知盲區的人通常會犯的錯誤。孩子犯錯才受罰,懲罰目的是讓他記住錯誤以後不在犯。家長的態度必須是明確的,一貫的。不能干擾混淆孩子的認知。那些笑著批評孩子的,輕聲細語批評孩子的。用協商方式批評的。往往達到的效果是相反的。根本原因就是混淆孩子的判斷。並沒有清晰的讓他意識到自己已經錯了。
在這一點,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不要讓孩子看你的臉色去猜測對錯。
先罰後哄。其實是強化了他的錯誤。會誘發他為了得到後面的哄而去故意犯錯。可以說哄本身就是一種獎勵,很多家長甚至是物質上去哄。通常是哄得越厲害,孩子反而犯錯誤的次數和機率更高了。
不要把孩子當成玻璃人,沾不得碰不得。動不動就‘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這些論調都是扯蛋,想想你小時候怎麼長大的。不經風見雨,頑強的意志能從天而降不成?
所以罰完非但不能哄。隔日還要再嚴肅談話,強化昨天的懲罰目的和效果。對於那些懲罰無效,頻繁犯錯,尤其犯同樣的錯誤。家長要反思,是否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不到萬不得已不要使用終極大招:打屁股。這方法就想一個國家的原子彈,只有在發射井裡才是最好的威懾。因為敵人不知道你什麼時候發射,射向那兒!教育孩子也是這個道理。錯誤越大懲罰越重。這種教育出來的孩子,會知道輕重,有敬畏心。李天一那種一個手指頭沒碰過的,溺愛出來的。早晚會捅破天。
-
19 # vivian71722
孩子做錯事後我們要確認的是懲罰後是否孩子認知了自己的錯誤。無論孩子是否哭泣,在事後我們都要安撫並引導孩子。讓他明白懲罰他的原因,並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和哄的概念不同,是讓孩子明白因為愛所以才會糾正他的錯誤。
-
20 # 成雙結對做好人好事
別說孩子,成年人也常做錯事,受罰愛哭是求饒和害怕的應急反應。哄,是表示投案自首,可以輕罰不懲!提問題的你,想好了該怎麼做下面的文章。而不是孩子!
回覆列表
小孩子做錯事了,家長懲罰後,只要孩子不是大哭,或者不停哭,都不用去哄的。
當他哭的時候,家長也不要不理不管不問,可以用示範型的引導教育:家長去做小孩子做錯了的事情,讓小孩子看著,家長是哪裡錯了,讓他找出來錯的地方,相信在找家長錯誤的時候,他已經不會哭了。
家長在懲罰小孩子後,孩子哭了,接著家長去哄和安撫是不行的,那樣做只會讓小孩子不知道他錯哪裡了,為什麼懲罰他,以後他還會重複的犯錯。家長們要用心去教育,教育方式不是隻有懲罰,可以旁敲側擊,耐心引導,孩子會接受的更快,下次更不會犯同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