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日軒主人

    長平之戰打到後期,最頭疼最焦急的不是身在前線的白起和趙括,而是坐鎮後方的秦昭襄王和趙孝成王,因為隨著戰爭的不斷持續,雙方的後勤補給,尤其是糧食都已經告罄,戰爭最後秦國憑藉漢中和巴蜀這兩座糧倉的支撐,舉全國之力才勉強拖垮趙軍,可是,秦國已經負擔太重,再也養不起多餘的人口了。

    就在這種情況之下,白起需要面對一個選擇,趙國的四十萬俘虜,我們打個折扣,二十萬該怎麼處置?

    一、放回去,趙國雖然也很困難,可是隻要給趙王時間,三年之後,這就是一支經過戰爭洗禮的成熟軍隊,顯然這不符合秦國的利益,秦王不會同意。

    二、留下來,這些人不是秦人,留下來的話需要看押,需要給他們糧食吃,本就負擔沉重的秦國就被這一隻俘虜隊伍把國力拖垮,秦王更不會同意。

    三、直接了當,殺掉。既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有不用拖累自己的國力,這才是秦國最好的選擇,但是這個決定不能由一國之主下達,有損秦王的聲譽,於是戰場負責人白起毫不猶豫的背起這個黑鍋。

    總而言之,白起殺了這四十萬趙兵,秦王偷著樂還來不及呢,怎麼會怪他!

  • 2 # 河邊蓑客

    白起當時身為秦朝對趙戰爭的軍事統帥,他有權力對戰爭進行決策,而且按秦國以前的傳統,國君是很少對正在外統兵打仗的將領進行過多限制的。

    長平之戰後,趙國40萬士兵投降,白起就放了200多年幼計程車兵,其餘全部坑殺。如果從當時的局勢來看,白起沒有選擇,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個大國曠世持久的戰略決戰,雙方共僵持3個月,秦軍內部糧食消耗嚴重,如果再收降40萬,根本沒有足夠糧食供應。要是把這些降卒收編或者帶回秦國充當苦力,這些人畢竟都是士兵,一旦拿起武器,絕對是個隱患。

    如果把這些士兵全部釋放,那麼這場戰役也就沒有了意義,他們一旦回國拿起了武器,趙國又擁有了有生力量與秦打下去。白起沒有選擇,只能將他們全部坑殺。

  • 3 # 歷史三日談

    秦趙長平之戰,前後兩年多,說白起打贏了戰爭,倒不如說是熬贏了戰爭,雖然都說趙國啟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被歸類於一大敗筆,要為趙國戰敗背鍋。

    但真正說起來,秦趙兩國打的算是旗鼓相當,唯一的區別在於趙國相對秦國多犯了幾個錯誤。

    但是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卒,卻並不是秦昭襄王的意思,而是白起自己的注意,並且是先斬後奏,引得秦國上下,輿論一片譁然。

    秦國君臣對於此事各懷鬼胎,雖然三緘其口,但都想著從裡面挑出點什麼,說上點什麼。

    白起打贏了戰爭,自然是一等功臣,但殺人太多,在各諸侯國之間勢必引起連鎖反應,秦國是有統一六國的雄心大志,但卻也不想處處刀兵相向。

    不戰而能屈人之兵永遠都是最划算的戰爭手段!

    只要有人想,就能出來么蛾子,白起私自做主,坑殺降卒,坑殺降卒可不予追究,但是不聽命令,私自做主就不能讓人容忍了。

    秦國宰相範睢就給秦昭襄王說白起違抗王命,大有功高震主之勢,不如藉著輿論譁然之際一舉拿下秦昭襄王想想也是,打仗大紅眼殺人不可怕。

    遇到一個功高震主的武將就太可怕了。

    於是下令將白起流放甘肅靈泉,範睢怕白起中途逃跑或者王者歸來報復,便力勸秦昭襄王斬草除根。

    白起都沒到靈泉,在半途中就接到了秦昭襄王令其自盡的命令。

    一代戰神白起,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 4 # 故事裡面的小黃花

    坑殺趙軍40萬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為了震懾趙國。白起認為武力的壓迫可以震懾一切,只有殺死趙國幾十萬軍士,才可以嚇破趙人的心膽,從而不戰而勝。

    二、長平之戰取得勝利後,秦國為了完成統一創造條件。白起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一舉滅亡趙國,帶著幾十萬俘虜不但糧草消耗不起,萬一俘虜又歸順趙國就腹背受敵了。

    三、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要打仗就必須先保證糧草充足。秦國這時已經和趙國打了幾年,國庫空虛。40萬俘虜加上自己20萬,總共60萬大軍,每日消耗糧草都不計其數,哪還會用在俘虜身上呢!

  • 5 # linux每日談

    其實我本人很理解白起的做法,如果換做趙括俘獲40萬秦軍,應該也會這麼做的。一、復仇

    其實在此之前,秦趙已經有兩次交戰了,都被趙國打得落花流水,長平之戰更是打的秦國士卒死者過半,雖然勝利,可謂是慘勝。因此,作為一國的將領,鐵骨錚錚的漢子,看到自己計程車兵慘死戰場,復仇之心可想而知,必然屠之而後快,為戰爭犧牲的秦國軍士報仇!

    二、恐懼

    當時,論國家軍事實力,趙國與秦國是不相上下的,秦國想吞併趙國也並非易事,而且秦國的國家形式更嚴峻,下有韓魏,上有匈奴胡狄,戰爭一觸即發,面對這種局面,秦國懼怕趙國是肯定的。因此,白起很可能是受秦昭襄王的授意,殺死降卒,以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使趙國無法與之再繼續抗衡!

    三、無奈

    40萬降卒,白起不坑之,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其實白起也很無奈,我分析有如下三個原因:

    1、讓趙國拿錢贖人質?不可能!一個是趙國不會這麼傻,秦國也不缺錢;再一個就是秦國不會這麼放過一個消滅趙國的大好機會。

    2、把降卒收納進秦軍?不現實!如果趙國被滅國了,這個方法可行,但趙國還在,降卒們絕對不會甘心情願的拿起武器去攻擊自己的國家!

    3、變成奴隸?不可取!秦趙戰爭之源,就是由於暴增的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而產生的。而且秦國憑空多出40萬人口,糧食哪裡來?如何安置?而且這40萬人都具有反叛之心,這樣無疑是給自己埋一顆定時炸彈。

    史書記載,白起臨死之時說過“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 6 # 時說新語

    主要是白起沒有糧草供給45萬+60萬等於近百萬人口的吃喝!其次燕趙古生感慨悲歌之士!

    地點: 長平(今山西晉城高平市)

    時間 :前262年-前260年,距離今天2278年

    參戰方: 秦國、趙國

    結果 趙國全軍覆沒,秦國慘勝 參戰方兵力 趙軍四十五萬、秦軍六十萬 傷亡情況 趙軍傷亡45萬,秦軍傷亡過半

    主要指揮官

    秦國:白起、王齕,

    趙國:廉頗、趙括

  • 7 # 大秦鐵鷹劍士

    白起雖然號稱“人屠”,但是他並不是政治白痴,對於殺降這樣的事,並不是白起擅自做主的,而是白起不得不為秦王和丞相背的鍋。白起忠於秦國,為了秦國他可以揹負一切惡名。

    從趙括戰死,四十餘萬趙軍投降,白起就知道這些俘虜的命運是死亡,因為只有他們死了,才對秦國最有利。自古以來,人類就有戰爭,儘管戰爭滅絕人性,但是也有底線,那就是不殺降!降兵儘管生不如死,但是總有生的希望,而希望是人類活下去的內在動力。白起不願意揹負殺降的惡名,這有損他的一世英名。

    白起第一時間請示了秦王如何處理戰俘。嬴稷作為一個權謀深沉的帝王,他也不願意揹負殺降的惡名,於是他回覆說戰場事宜大良造上將軍白起全權處置。白起又請示丞相范雎,作為人精中的人精,范雎只說戰後秦國府庫空虛,養不起這麼多戰俘,放了的話又達不到戰爭目的,安置秦國復地又恐動亂,難以決斷,請白起相機妥善處理此事。

    白起認為王與相避不談如何處理戰俘,其實就是不想說出唯一的辦法殺俘,不想揹負殺降的惡名!白起於是下令坑殺所有戰俘,然後準備一戰滅趙。長平大戰,諸侯恐懼,等到四十萬趙俘被坑殺,天下恐懼,白起就是想趁各國沒有回過神來,一舉滅趙,成就自己的滅國功業!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 8 # 高大牙

    長平之戰,個人感覺兩個人背了黑鍋:白起和趙括。

    趙括真那麼″紙上談兵"的無能?未必,馬服君親手教出的兒子啊!更何況有個眼光膽識過人的老孃。被坑殺的45萬人,最大罪責在趙王臨陣換帥。

    問題還是在於糧食的匱乏,己不足以支撐打持久戰了。但秦國也一樣,關中再沃野千里,也撐不住一戰三年,還那麼長的補給線,消耗太大了。

    《孫子兵法》說,“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於是在國力上,趙國先耗不住,早決戰早超生,遂臨陣換了廉頗。

    說回白起,一戰而定長平後,45萬降卒的口糧何在?要跟秦軍搶食麼?關中無餘糧啊,加上秦軍也是戰力消耗過半,一且降卒兵譁,鎮壓尚武的趙軍還很麻煩,所以45萬人必須死,一來解決糧食問題,二來大耗趙國國力。但白起請示殺虜的時間還是有吧?只是事情太過慘不忍睹,作為主將,有所謂“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的藉口,乾脆背下這黑鍋,以全秦王之志。

    後來白起果然被秦王以拒絕進攻趙國為由,“被自殺”了,這鍋妥妥背了兩千多年。

    其實也不得不背。

    史書甚少為武夫留情面。

    白起不趁勝進攻趙國是對的,趙國沒那麼好對付,深負家仇國恨決然赴死以報仇的趙人取得了邯鄲保衛戰勝利,大敗秦軍,並順勢收復了河東六百里地。

  • 9 # 公子皇鋣

    總體來說我認為白起不是自作主張,而是得到了秦昭襄王的暗示!說白起征戰過程中喜歡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這不假,但是透過史書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白起的殺戮戰果大部分是在運動戰對陣過程中,很少會出現在敵人投降之後!而且要注意的是,秦國當時傾全國之力動員了60萬兵力參與“長平之戰”,這可以看出當時秦國男丁也不是太多,面對著45萬投降的青壯年男子,白起怎麼敢自作主張就給殺了呢?這是不可能的!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秦昭襄王是知道這件事並且有所暗示,當然這也是基於當時秦國也已經損耗很重,沒有足夠的兵力和糧食去收容這些俘虜。但凡有足夠兵力看管這些俘虜,有足夠糧草供他們食用,我想秦昭襄王也不會下這種狠手,畢竟戰亂時代人口是最大的財富,如果能夠吸納這45萬青壯男子,秦國國力必將大大增強,統一六國的步伐也將加快不少!

    個人見解,僅供參考!

  • 10 # 中外古今說說

    不能說白起是擅自主張,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作為手握兵權的主將在外征戰,尤其是戰國時期,白起是有殺降這個權力的。當時秦昭襄王聽說白起完成包圍之後,徵召河內男丁並沒有趕赴長平的最前線,而主要是去堵截趙國的救援和糧草,所以當時秦王和白起也不在一起指揮,從這一點來說,白起手裡的兵權仍然有效。所以做出屠殺降卒的決定,不能算是白起擅自做主。

    另外,最重要的是這是秦軍的傳統,因為敵人的首級就意味著軍功。有史學家認為最後投降的趙軍沒有40萬人,普遍認為在突圍戰中就已經陣亡了一半左右,白起採取的也不是坑殺活埋,因為史書上用不是坑這個字。而在95年發掘長平之戰遺址的將軍嶺一號坑時,發現集中埋葬的百具遺骸中,帶有斬斫痕跡、箭簇,甚至是無頭的白骨比比皆是,足證並非活埋,乃是刀劈箭射的大屠殺。所以在此推測,實際上很可能是秦軍集體的行為,目的就是用首級去換軍功。而屠殺的物件不僅是趙國降卒,還包括上黨一帶的難民。屠殺不僅是白起為了震懾趙國,更是秦軍為了利益的舉動,白起如果不讓士兵屠殺,那麼他手下的將領們恐怕也不會答應。

    實際上即使是讓趙國出重金贖買降卒,整個秦軍的長平軍團也不會答應,戰敗的一方在秦軍眼裡,惟有換取軍功這一個作用而已。

    長平之戰給趙國造成毀滅性打擊,趙括也為趙國統治集團背了鍋,廉頗從此退出趙國舞臺;而同時此戰也給秦軍造成了巨大傷亡,白起也在此戰後因為跟秦王戰略不和導致自盡,秦王在之後也敗在了邯鄲保衛戰,所以說長平之戰沒有贏家。

  • 11 # 天地話史

    首先說觀點,長平之戰被人為誇大了,實際上戰國時期雙方不可能有那麼大的戰爭。趙國兵力在10萬左右,秦國起初兵力在15萬,後來又增兵3萬。戰後秦軍將親趙國的百姓也屠殺了一些,誇大了戰果。

    前262年,秦國白起進攻南韓,攻克野王(河南省沁陽市),上黨與外界通道被切斷。上黨郡長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將上黨地區17座城池全部獻給趙國。秦國不願意到手的肥肉被搶,長平之戰拉開帷幕。

    一、趙國為什麼要接收上黨?

    上黨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北上可取趙舊都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向東越過太行山可直接威脅趙國的都城邯鄲。上黨地區趙國的屏障,過了上黨就是平原地區,趙國首都邯鄲無險可守。

    後來秦始皇滅六國,秦國就是經過上黨進攻邯鄲,上黨地區趙國不可能不守!

    二、這場戰爭打了多長時間?

    《史記》上記載長平之戰持續了五個月到六個月。《呂氏春秋》則記載打了3年。呂布韋在趙國做生意,後來又擔任秦國宰相十多年,是戰爭的經歷者,說法應該可信。

    戰國後期秦國地域更廣,3年的戰爭還能支撐住,另外。而趙國北方要防禦匈奴和燕國,西面又要持續戰爭,另外,上黨是山區,運糧就更困難。這也是趙國支撐不下去的根本原因。

    三、其他國家為何不援救趙國?

    五國不救援趙國,各有原因:南韓已經瀕臨滅亡,上黨都放棄了;魏國認為秦國進攻趙國,是對魏國有利的事;楚國和齊國離得遠,難以救援;燕國笨蛋國君姬喜竟然被秦國收買,在後方擾亂(燕國勾結秦國,沒多少年就嚐到被滅國的滋味)。

    另一方面呢,上黨地區是山區,魏齊楚也不容易救援。

    四、廉頗戰績如何?

    長平之戰打了兩年多,廉頗廉頗指揮階段,趙軍損失了六個尉,被迫轉入了守勢。根據秦簡和其他考古證據,六個尉所帶的兵力應該接近萬人。

    戰國時期趙軍野戰出名,廉頗向來以主動進攻聞名,趙軍損失1萬人,為何轉入防守呢?看來戰場上秦軍兵力肯定佔優勢,廉頗只能守長平,透過防守戰略與秦國對抗。

    五、趙括的能力如何?

    前280年,趙惠文王趙何命趙奢為將,攻打齊國的麥丘(今山東商河西北),趙括參戰出計謀拿下麥丘。此後,在趙奢被封為馬服君的閼與之戰中,趙括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不過20年後的長平之戰,趙奢指揮卻失當,陷入重圍。說明他只是一個參謀型人才。

    六、40萬趙軍如何被包圍?

    趙括帶領趙軍出兵攻擊秦軍,白起佯裝戰敗退走,趙軍直達秦軍營壘。這時,秦軍一支二萬五千人的奇兵已切斷了趙軍的後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騎兵堵截住趙軍返回營壘的通道,趙軍被一分為二,糧道也斷絕。

    長平之戰的戰場是武訖嶺、秦關、大糧山圍起來的三角地,地形舒緩,周邊是類似於丘陵的山,中間是平地,不是那種險要的地形。趙括帶四十萬大軍,為何無法突破三萬人的堵截?

    七,雙方兵力到底多少?

    按照古戰場地形,趙軍出擊並不是進入山谷地段,秦軍依仗地形封堵。那麼,秦軍僅三萬伏兵,為何趙軍40萬就不能突破包圍?

    1995年,高平市長平之戰遺址出土了大量的屍骨和刀幣、布幣、半兩、箭頭、帶鉤等文物。一號坑中重壘交錯的屍骨,有的胳膊大腿有明顯斷裂的痕跡,應系刀砍。有的胸腔內遺有箭頭,還有的僅見軀幹而無頭顱。這些均說明他們是被殺死後掩埋的。一號坑和附近的二號坑均為深坑,看上去更像是天然的深溝大壑,而非秦軍專為掩埋戰俘屍體所挖。

    從目前發現來看,遺址坑中屍骨是被殺害後丟棄到天然的溝壑中掩埋。這更像是戰爭中死亡,而不是後來被活埋。從屍骨數量上看,也遠未達到40萬。

    從廉頗指揮時損失1萬兵力就被撤職看,趙軍的數量遠遠不到40萬。當時趙國的人口,根據考證在400萬左右。按一戶五人,五戶出一兵的正常動員情況,趙國總共能有15萬軍隊。趙國需要分出一部分軍隊防範匈奴,還有燕國偷襲,所以長平之戰兵力應該不到10萬人。

    而秦國初期兩路大軍,兵力在15萬左右,因而廉頗只能採取守勢。後期更換白起,秦國又出動了3萬左右的兵力,基本上是動用了全部兵力。白起採用誘敵深入計策,動用了新投入的3萬生力軍將趙軍圍困住。

    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被秦軍亂箭射死,趙軍全軍覆沒。秦國為了報復上黨地區投靠趙國,屠殺了當地百姓。長平之戰,也被秦國鼓吹成了坑殺40萬趙軍的超大戰役。

  • 12 # 多讀文史

    回答這個問題要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長平之戰中趙秦兩國僵持多年,兩國的各種戰爭資源幾乎被損耗光了。

    秦國雖然在當時領土已經巴蜀之地,但是連綿的戰爭讓純正的地道老秦人折損大半!巴蜀之地都是少數名族的雜居之地,還未開發出來。更別談徵稅徵兵了!再加上西北邊陲糧食產量有限,所以秦國勉強能維持大陸的人民不被餓死就不錯了。

    趙國同樣也是苟延殘喘,像盟國接了很多糧食,再加上他處在中原腹地,稅收等資源要比秦好的多!長平之戰結束後趙國請求秦國釋放俘虜,但是站在秦的立場上想想啊,這次戰役雖然是秦贏了,但是他真的也怕了趙國。如果秦國這次輸了的後果是什麼,誰都不敢想。要人口沒人口,要糧食沒糧食的秦國拿什麼抵禦外敵!所以秦沒有釋放40萬俘虜,因為要是放了這些趙華人回去不出幾年,趙國他們還能再來發動戰爭!趙國的底蘊本來就比秦要好,這場戰爭的創傷要不兩年就能恢復!

    但是把這40萬人留著也不是事,最主要是沒糧食給他們吃啊!還需要時時看著他們防止逃跑和叛亂!

    所以秦國的最優解決辦法是斬草除根,這樣趙國就會元氣大傷,再無能力對抗秦國!這樣做不仁道,但是秦最好的選擇!

  • 13 # 使用者67724358697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將出山意在總統大權?為何說秋美愛很難成為下一屆韓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