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嶺說史

    父子,兄弟之間都能為了權力財富刀兵相向,更何況發小呢。

    具體來說還是有點原因:

    1.劉邦分封異姓王之後,又因各種原因逐個叛亂,盧綰也是異姓王,感動恐懼;

    2.被臣下張勝忽悠,與匈奴勾結;

    3.因權力,與發小劉邦之間失去信任。

    在權力漩渦裡面,沒有永遠的信任,只有有人,就會起爭端,況且二人只不過是一同長大的朋友而已,很難說有很深的感情。

  • 2 # 青鸞晚讀

    盧綰反叛,說白了還是因為自己的思想受了謀士的影響,聽信了讒言。

    【01】盧綰其人

    盧綰是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並且都在沛縣,兩人有著這緣分,自然是相當的要好,盧綰隨時都跟在劉邦身後,稱劉邦大哥。

    劉邦當了泗水亭長後,盧綰就一直跟隨他,到最後起義,拉大旗,創漢朝,他都功不可沒,所以也被劉邦封了燕王,成為一方之主,也算是劉邦對他的情義了。

    就這一點上來看,盧綰的能力並不是很強,對劉邦也沒多少威脅,因為自小跟著他,他看著長大,又與自己親密得很,自然知道他能翻起多大的浪。

    【02】謀士張勝

    張勝是燕王盧綰手下的一名謀士,在盧綰與劉邦一起攻打叛軍代王陳豨,一個從北面攻打,一個從南面攻打。從北面攻打的盧綰,派了自己的謀士去路上散佈代王陳豨兵敗的訊息,以此想打亂陳的陣腳。

    卻不料張勝在匈奴,遇上了陳豨派去匈奴求救的人,這人很有謀略,對張勝攻心,使離間之計,讓張勝中計,於是張勝回來後,對盧綰說了一番話,說劉邦最終會殺了他的,燕王的存在,就是幫劉邦打仗的,哪裡有戰爭,就派燕王去,沒有戰爭了,就用不著他了等等。

    最開始,盧綰還向劉邦告發張勝反叛,但後來禁不住張勝和其它人的勸說,反過來保護起了陳豨,不再攻打陳豨了。

    【03】最終結局

    盧綰護著陳豨後,劉邦還不信,派人去試探,盧綰幾次都稱病不見,到最後劉邦調查他的屬下,發現了張勝在匈奴的事情,確定盧綰已經反叛,便讓樊噲和周勃去討伐燕國。劉邦不久後去世,盧綰也逃亡到了匈奴,最後在匈奴病逝。

    兩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發小,就這樣,相繼去世。

  • 3 # 未鳴讀史

    有一種友誼最牢固,那就是發小;有一種感情最珍貴,那也是發小。劉邦和盧綰就是發小,而且兩家住在同一條巷子裡,兩家的大人是好朋友,最特別的是兩人還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

    劉邦小時候特別愛搗蛋,出了事就跑到外面去躲,盧綰總是陪著他。劉邦起兵後,盧綰也一直在劉邦身邊,親密程度無人能比,他可以隨便出入劉邦的臥室。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謀反被平定後,劉邦就讓盧綰去北邊做了燕王。

    漢十一年,陳稀在代地起兵反叛,劉邦親自領兵征討,盧綰也從北面配合進攻陳稀。但是當他的使者從匈奴回來後,盧綰就改變了策略,他決定和陳稀、匈奴結成同盟,連成三個點互相呼應,讓劉邦顧此失彼。

    劉邦從陳稀和匈奴的叛將那裡得到訊息,就斷定盧綰造反了,他於是命令樊噲去攻打盧綰,盧綰帶領家族一行人投奔了匈奴,一年後在匈奴去世。

    那麼,盧綰作為劉邦最鐵的發小,為什麼會造反呢?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一:正因為盧綰是劉邦從小玩到大的發小,所以他對劉邦的脾氣和秉性很瞭解,沒有人比他更知道劉邦氣量狹小、愛猜忌和不能容人的性格。

    二:韓信、英布和彭越等異姓王的悲慘下場,使盧綰兔死狐悲。因為當時的異姓王已經不多,韓信等人的結局也讓他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命運。

    三:當時劉邦已經年老,而且體弱多病,政令多出自於呂后之手。盧綰對呂后也很瞭解,知道她比劉邦更狠毒,更心狠手辣。即使劉邦會善待他,等劉邦死後呂后也絕不會放過自己。所以與其等死,不如放手一搏。

    不過,事實上可能是盧綰多慮了,劉邦其實對盧綰一直都很好,也沒有人天生喜歡殺人,劉邦殺人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江山。但是劉邦的殺功臣畢竟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面,就連發小盧綰也不例外,這是盧綰的不幸,也是劉邦的悲哀。

  • 4 # 國史春秋

    盧綰造反是個意外,讓劉邦傷透了心,原因是情同手足的關係也靠不住。別人造反情有可原,但是盧綰太不應該,雖然劉邦因為殺功臣搞定聲名狼藉,但是沒有人同情盧綰的遭遇,而且會罵他不厚道。

    盧綰與劉邦的關係好到什麼程度呢?可以用夥穿一條褲子來形容。盧綰家與劉邦家是一條街上的鄰居,更有緣分的是二人還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不但光屁股玩到大,還一起上學。劉邦沒當泗水亭長之前,經常捅爐子,盧綰總是陪著劉邦東躲西藏。

    劉邦起兵後,盧綰馬上跟著一起混,別人上戰場拼殺,盧綰陪劉邦嘮嗑。所以盧綰是唯一個個能夠自由進入劉邦內室的人,而且是推門就進,從來不用事先通報,那怕是偶爾攪了劉邦的美事兒,也不被怪罪。就連劉邦的連襟樊噲,都沒享受到這樣的特權。

    縱觀陪劉邦打天下的所有功臣,每個人都付出血汗,也因功得到了賞賜,只有盧綰像個不勞而獲的人。盧綰唯一的一次親臨戰場還是做為偏將,與劉賈一起戰敗臨江王共尉,不過那還是項羽死了之後的事情了。可以說,在項羽活著的時候,盧綰從沒有在戰場上露過面。

    劉邦稱帝不久,燕王臧荼就起兵造反,劉邦雖然帶上盧綰前往平叛,其實是讓盧綰熟悉一下燕國的環境,為日後做燕王做鋪墊。果然劉邦剛剛平叛歸來,就與大臣商討:“現在臧荼被誅,燕國無主,眾位覺得那位功臣可擔當大任?”

    大臣們早都看出了劉邦的心意,所以也不繞彎子了,一致回答:“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年追隨陛下平定天下,戰功卓著,理應為王”。就這樣,一位與韓信功勞天壤之別的人,竟然混的比誰都好。但是劉邦做夢沒想到,自己如此信任的一個人,六年之後居然也起了二心。

    公元前196年,趙丞相陳豨自立為代王,舉兵反漢,劉邦御駕親征。起初盧綰在趙國東北方向主動出兵,響應劉邦平叛,並且派手下一個叫張勝的人出使匈奴,阻止匈奴人與窮途末路的陳豨聯合。當張勝到達匈奴後,恰好碰到了逃到匈奴的原燕王臧荼之子臧衍。

    臧洐當然知道張勝此來用意,於是有意蠱惑張勝說:“燕王之所以器重你,是因為你熟悉匈奴事務。而燕之所以能夠久存,是因為諸侯主動造反戰火不斷。現在你們想滅陳豨,陳豨滅了以後,馬上就輪到燕國滅亡了,你們也即將成為階下囚。”

    張勝聽了臧衍的話,猶如醍醐灌頂而茅塞頓開,於是自做主張,要求匈奴攻擊燕軍。就這樣,張勝非但沒有完成盧綰交給他的任務,而且還被匈奴方面利用。盧綰起初認為張勝投降了匈奴,馬上奏請劉邦將張勝滅族。但沒過多久,張勝回到了燕國,將臧衍的那套理論講給了盧綰聽。盧綰聽後大為贊同,認為這是至理名言,於是秘密派手下範齊去聯絡陳豨,暗中對抗劉邦。

    結果陳豨不堪一擊,沒多久就兵敗被殺,而紙是包不住火的,陳豨部下降將為了在劉邦面前邀功,馬上就舉報了盧綰。劉邦聽到後,氣的差點吐了血,於是馬上派人召盧綰入京。盧綰知道事情敗露,稱病不從。後來劉邦還派了闢陽侯審食其與御史大夫趙堯前往燕國查實盧綰勾結陳豨的罪證,盧綰依然藏匿不見。

    這時,盧綰手下許多人都怕受誅聯,紛紛逃回長安,主動與盧綰劃清界限。盧綰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道如何是好。於是手下人張勝一不做二不休,反正沒了退路,乾脆聯合匈奴人舉起了反旗,如此一來盧綰被逼上了絕路。當劉邦派樊噲大軍壓境的時候,盧綰帶上親信家眷撤到了長城腳下,希望劉邦病癒之後,再去當面謝罪。

    但是,盧綰等了幾個月,卻等到了劉邦去世的訊息,這樣盧綰更不敢回去了,因為她知道,如果落到呂后手裡,只有死路一條。於是盧綰率眾逃入匈奴。匈奴人沒有怠慢盧綰,封了他個東胡盧王,不過一年之後就客死他鄉。

    其實盧綰造反是既糊塗又無奈。無奈的是七個姓王,五個相繼被剷除,只剩長沙王吳芮與自己,所以他深感恐懼,為了自保未雨綢繆。糊塗的是盧綰應該有和吳芮一樣的結局,吳芮為劉邦守西南,他守東北,這是劉邦精心的安排。結果盧綰沒有自信,也不相信劉邦會講情義,所以稀裡糊塗的把自己搞了個身敗名裂。

  • 5 # 尋根拜祖

    盧綰造反實際並不堅定,有受蠱惑的成分。盧綰造反很傷劉邦的心,緩過神來的盧綰,也很後悔,他並沒有立刻叛逃匈奴,而是選擇滯留長城邊境,想親見兄弟劉邦,以圖挽救自己。不想,等來的卻是劉邦駕崩的訊息,不得已,他只好率眾投降了匈奴。

    發小情誼

    在劉邦的陣營中,盧綰最特別。他幾乎沒多少戰功,也不見良策奉獻,但卻是早年追隨劉邦的家鄉子弟中,唯一被封王的。

    這跟兩人發小情誼有關。盧綰與劉邦兩家是世交,他倆住一條巷子,還是同一天出生。自幼兩家關係親密,盧綰與劉邦光腚娃一起長大,一起讀書,一起造反,關係不是一般的鐵。

    因而劉邦對盧綰比對誰都偏愛,造反初期,盧綰是劉邦賓客,當漢王后,盧綰官封太尉,逐鹿中原後被封侯。

    燕王臧荼被滅後,劉邦封盧綰為燕王。在他眼中,也只有這個發小,才是他唯一可以信任的異姓王。

    史書很少有盧綰跟其他開國功臣之間的交往描寫,估計無功受祿,功臣派也不大願意跟他交往。

    盧綰造反始末

    事情由陳豨造反引起。陳豨造反後,盧綰奉命從燕國出兵攻打盤踞在代地的陳豨。為了迅速拿下代地,盧綰派一個叫張勝的手下出使匈奴,想聯合匈奴,夾擊陳豨。

    問題就出在這個張勝身上。他在途中碰到一個人——臧衍,前燕王臧荼的兒子,此時他已經叛逃匈奴。

    臧衍對張勝說,你和你的主子盧綰之所以得到信任,原因就是因為有陳豨在。假如陳豨被滅,盧綰還能保得住燕王嗎?所以,要想長久保富貴,只有一個辦法,陳豨、盧綰及匈奴,你們三方必須得演一出“三國演義”,邊打邊養,誰也不能滅了誰,這樣劉邦就拿你們沒辦法了!

    張勝受到蠱惑,就替盧綰做主,讓匈奴幫陳豨。在張勝沒回來前,盧綰並不清楚他的意圖,並且懷疑張勝投降了匈奴。於是盧綰就把情況向劉邦做了彙報。等張勝回來後,把情況向盧綰說明,盧綰大腦瞬間短路,覺得張勝說得很有道理。

    由此,盧綰開始跟發小玩起了心眼。不想這事被劉邦知道了,當匈奴投降的人說明真相後,劉邦傷透了心,與眾人斬白馬盟誓:非劉氏不得王!最信任的人都能反,還能信任誰?

    不可挽回

    面對劉邦的大軍,盧綰不是對手,燕王是當不了了,怎麼辦?擺在盧綰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束手就擒,低頭認罪;二是跟發小徹底分道揚鑣,投降匈奴。

    此時,盧綰清醒過來,都怪自己受人挑撥,一時糊塗。但決不能向周勃投降,盧綰跟這些功臣派關係一直不咋地。他決定滯留邊境,等劉邦親征時,親自向劉邦解釋,燕王當不了,好歹看在以前的情份上,留個富貴也行了!

    可不想,劉邦沒來親證,他出遠門了——駕崩了!盧綰徹底沒機會了。這倒黴的盧綰,這才發現,自己混了一輩子,除了劉邦,沒第二個人可以依靠!呂雉恨不能把異姓王全部砍光,更不能信任!

    於是,盧綰別無他路,只能投降匈奴,匈奴人也沒虧待他,也給了他一個王爵。他死後,他兒子老婆又回到漢朝。

    一對發小,終因盧綰的猶疑,導致決裂。不過說實話,以盧綰無功受祿,其實早就被架在火上了,沒有陳豨的事,早晚也會扯到別的事上,不是他的,交出去是才是必然!

  • 6 # 錢多多讀文史

    盧綰和劉邦,用我們老家的話來說,是“老庚”。什麼是“老庚”?就是生在同年的人,劉邦和盧綰和劉邦,不僅是同年生人,還是同月同日生人。

    這倆老庚還是同鄉,雙方家庭又可謂是“世交”,因此,自穿開襠褲起,這倆就在一起玩泥巴了。

    長大後,劉邦當了個遊俠兒,愛惹事生非,經常是東躲西藏,盧綰就跟在他後面當小弟,禍福與共,不離不棄。

    等到劉邦混出了頭,當了漢王,沒有忘記這位老庚,讓他當了將軍,任侍中。侍中是個什麼官兒呢。據度娘告知,西漢時侍中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類名號可入禁中受事。也就是說,盧侍中可以出入禁中,親近最高領導。

    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劉邦直到當了皇帝,都對盧綰這個發小不錯,不僅封他當太尉,而且照舊可以出入皇宮,甚至可以隨意出入劉邦的臥室,可謂“坐臥不避”。在滅了燕王藏荼後,劉邦還讓盧綰坐了燕王位子,替他守北方。

    這樣集君王恩寵與親密於一身的盧綰,為啥也要反呢?

    我的推測,明面上盧綰是受了逃亡在匈奴的藏衍的洗腦,認為要挾戰自重,實際是盧綰太瞭解這位昔日的小夥伴了,目前雖對自己不錯,但誰能擔保二人能長久共富貴呢?

    所以,當陳豨在代地起兵反抗時,盧綰本是聽從劉邦的命令,自北夾擊自豨豨的。此時他派部屬張勝去匈奴,去阻止陳脪向匈奴求援。

    這時,前燕王藏荼的兒子藏衍逃亡在此,他見到張勝後,說了一番話:莫要再下力氣打陳脪了,你的主子盧綰之所以現在能穩坐燕王的位子,是因為各個諸侯間還在爭戰,所以,劉邦才會用著盧綰,一旦陳脪被打掉了,下一個劉邦就會來收拾盧綰這個燕王了。不如,暫且放過陳脪,並與匈奴聯合,形成一種三家連年征戰不休的局面,這樣,燕在匈奴與陳脪之間,位置關鍵,常年有用。劉邦就暫時不會動你們。

    開始盧綰還是一心為著小夥伴賣力的,看張勝滯留匈奴不歸,懷疑他叛變,還要斬殺他的家人,張勝急急忙忙從匈奴趕回來陳情。

    盧綰不是個傻子,回想一年前異姓王韓信、彭越都被幹掉了,目下就自己與長沙王吳芮是異姓王了,雖然自己和劉邦有微時之情,但如何能保證日後不會翻臉呢?

    張勝的話讓他有所觸動,為日後計,他打起陳脪來,就不積極了,並悄悄勸陳脪和自己就這麼且打且走,造成“戰而不訣”的樣子。

    盧綰的表現引起了劉邦的警覺,陳豨的降將以及匈奴降人也向他透露了盧綰的企圖。這讓劉邦很不爽,判定小夥伴盧綰背叛了自己,要造反了,於是出兵伐燕。

    本來盧綰還沒有徹底要反劉邦的,他只是怕被“良弓藏”,做了一些防禦。當然,在劉邦那裡,這就是對自己的不忠。故爾,作為君主的劉邦果斷出兵了。

    兩方相詩中,盧綰聽說劉邦病了,他親率幾千騎來到長安,打算探望這位昔日的小夥伴,並陳情謝罪的。

    但此時二人已不復往日親密,盧綰已不能隨意出入皇宮了,他還沒等到接見,劉邦就駕崩了,他只好攜家帶口逃入匈奴,在那裡當了個東胡廬王,老死在他鄉。

    這裡說一點題外話,盧綰老死匈奴後,其妻子兒女逃回了漢朝,本想見見呂后,但呂后病重不得見,盧綰的妻子兒女就住在長安的舊燕王府過日子了。

    到了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盧綰的孫子盧他之以匈奴東胡王的身份降漢,被封為亞谷侯。

    看來劉邦對兄弟們雖狠,讓他們離心背德,讓盧綰這位最親近的小夥伴也心生防備,但其後人對盧綰的後人還是不錯的,不過,這時,中央也已集權,可能不怕別人來奪權了,彼此之間無需如此防備了吧。

  • 7 # 故史新時刻

    劉邦創立大漢天下之後,吸取過往的教訓,刑白馬盟誓,非劉姓而王者,非功績而侯者,天下共伐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這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馬之盟,鞏固了大漢王朝的統治。而此時已是劉邦剪除早期所立異性王的末尾,他在大漢建立的時候共立了7個異性王,之後燕王臧荼反,他又立了盧綰為燕王,所以一共是八個異性王,而我們的故事也是要從劉邦最後所立的燕王盧綰來展開

    盧綰(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4年),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與劉邦是同鄉,並且和劉邦是同一天生日,又和劉邦共同就讀於馬維為所辦的馬公書院讀書,從小就和劉邦要好,其父親也和劉老太公關係也很要好,這麼來說盧綰和劉邦的關係就是發小加同窗,且兩代人都很交好。早年劉邦任泗水亭長,盧綰常隨出入上下,劉邦斬蛇起義,盧綰以賓客身份相隨,劉邦被封為漢王而入漢中,盧綰被封為將軍,楚漢戰爭時期,盧綰官至太尉,封長安候,後燕王臧荼叛亂,平息之後盧綰被封為燕王。這個就是盧綰的過往以及和劉邦的關係說明,盧綰可謂深得劉邦信任,可為什麼最後反了?

    首先不得不說的是異性王最終都沒能苟安,韓王信投靠了匈奴,淮南王英布謀反失敗死於農舍,楚王韓信被誘致長樂宮害死,且夷滅三族,梁王彭越冤死被剁成肉泥,分給其它異性王共同食用(享用),且夷滅三族,燕王臧荼謀反,於劉邦登基後兩年被殺(劉邦很能忍),趙王張耳,封王后第二年秋病死,長沙王吳芮,封王后幾個月病死,而盧綰呢,是投靠了匈奴。不得不說漢王朝為了剪除當初分封的異性王是不遺餘力的,最熱衷的還是呂后,坑了彭越,本來只是流放,結果相信呂雉或替他求情,沒想到剁成了肉泥,三族被夷,還有韓信,被騙至長樂宮殺了,三族被夷,兩人都是號稱漢初三大名將之一,結果愣是鬥不過一個女人,結局太慘了。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想來盧綰是終難逃脫厄運的,要想找個理由太簡單了,而要想活命,只能逃出生天了。而當一個個異性王分別被抹掉之後,也就輪到了我們的燕王盧綰了,命運向來是公平的,不管你和他(劉邦)的過往是多麼的緊密,到了此刻,又何必多提?

    據史記記載,陳豨起兵反叛,兵敗,想要向匈奴求助援兵,於是暗中派遣了使者前往,盧綰得到訊息後便派張勝去阻攔,沒成想因此萬劫不復。張勝到了匈奴那裡,碰見了臧荼的兒子臧衍,命運就是這樣的,也不知該不該說是巧合,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臧衍給張勝上了一課,張勝尤為的認同臧衍的說法,並轉而將這個已與大漢無關,在匈奴地方生活著的臧衍告訴他的話回去告訴了盧綰,盧綰一聽,恍然大悟,頓感覺悟,臧衍告訴盧綰他們的話內容是“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其實實際也就是說燕能夠長久存在的原因,是因為其他諸侯屢屢造反,如果燕消滅陳豨,那下一個就輪到燕了。於是後邊的事情就是盧綰和劉邦生隙,幾次稱病不見使者,劉邦生病也不去拜見,使劉邦產生了懷疑,劉邦去世後,呂雉掌權,而盧綰髮現苗頭不對,就跑去匈奴了,前往那裡聽臧衍再給他上一課,最終盧綰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直到去世都沒有再回大漢故土

  • 8 # 依稀說史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好兄弟應該是這樣,如果一對好兄弟恰好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該是多麼美好的一件事呢。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還真有好兄弟同年同月同日生。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豐邑中陽裡同一天降生了兩位男童,誰能想到這一對男童一個竟然是王爺,一個竟然是皇帝。這對男童就是大名鼎鼎劉邦和盧綰。盧綰可不是簡單的同年同月同日生那麼簡單,他們還是過命的兄弟。劉邦和盧綰的關係可以總結為:一起同過窗,一起分過贓,一起扛過槍。劉邦在沛縣有許多小夥伴,比如蕭何、曹參、灌嬰、夏侯嬰、樊噲、王陵等人。要說眾多小夥伴中哪個人對劉邦最忠誠,這個還真不好說。但是要是說劉邦最喜歡哪個小夥伴,非盧綰莫屬,甚至有不少人認為盧綰就是劉邦的男寵。

    劉邦起兵以後,盧綰也跟著劉邦一起南征北討。說句實話,盧綰的能力在劉邦眾多小夥伴中只能算一般般。盧綰的綜合能力未必比夏侯嬰好,更不用說蕭何和曹參了。但是頂不住,盧綰有劉邦照著。盧綰雖然沒有獨立打過什麼大仗卻官封太尉,盧綰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尉。盧綰憑著可憐的功勞和劉邦的寵幸被封為長安侯。以盧綰的才華能被封為長安侯已經非常不錯了。但是劉邦卻不滿足,劉邦還希望讓自己的小夥伴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內部最大的威脅便是異姓諸侯王。劉邦當皇帝之後,大部分精力也都放在擺平異姓諸侯王。劉邦在解決異姓諸侯王的同時也盤算著分封同姓諸侯王。劉邦若想分封同姓諸侯王,就必須要解決封王的標準。大漢建立前後,封王的主要標準是軍功。所有異姓諸侯王都有戰功做為依託。劉邦若想分封同姓諸侯王需要把封王的標準由因功封王變為因親封王。從因功封王到因親封王需要有一個過渡,試探一下群臣的反應,盧綰正好是個合適的人選。盧綰有一點功勞,但是他的功勞絕對不夠封王的資格。盧綰和劉邦的關係非常親密,又沒有達到血緣關係的標準。盧綰正好介於因功和因親之間。如果他封了盧綰為王,天下沒有反應,他就可以逐漸封一些姓劉的且有些功勞的。燕王臧荼叛亂以後,劉邦看到了分封盧綰的機會。劉邦也明白盧綰的功勞還不足以封王,所以他要給盧綰一個立功機會。劉邦帶著盧綰踏上了平定臧荼的道路。做為叛亂者的臧荼,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劉邦和盧綰沒有花多少功夫就解決了臧荼。平定臧荼叛亂之後,劉邦立即封盧綰為燕王。劉邦封了盧綰為王,就等於告訴群臣我就是喜歡盧綰,我就要封他為王,即使功勞不夠也要封他為王。如果大臣們默認了,或者反應不大的話,那就正中劉邦下懷,他就可以逐漸封老劉家的娃為王。如果大臣們反應激烈,甚至引起兵變,他也可以隨時擼了盧綰。

    盧綰被封為燕王之後,生活一直還算平靜,小日子過得還不錯。陳豨的叛亂打破了漢朝北部的安寧,同時也打破了盧綰安寧的生活。陳豨叛亂的地方在趙地和代地一帶,而這一地區離盧綰的燕國非常近。劉邦親自帶領軍隊前往平叛,作為好兄弟的盧綰自然也要帶兵幫助劉邦平叛。劉邦和盧綰這哥倆一個在西南方修理陳豨,一個從東北踹陳的豨屁股。陳豨在兩面夾擊之下,逐漸扛不住了。陳豨知道僅憑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同時對抗劉邦和盧綰,所以他想到了劉邦的敵人——匈奴。於是陳豨派一個叫王黃的向匈奴求救。盧綰雖然沒有多少政績,不過他知道匈奴的力量,他也知道陳豨一定會向匈奴求救。所以盧綰為了阻止匈奴派兵支援陳豨,他派張勝前往匈奴阻撓匈奴出兵。

    張勝在匈奴遇到臧荼的後人臧衍。張勝被臧衍一通忽悠之後,為了所謂保住燕國和盧綰,引匈奴軍隊進攻燕國。盧綰則認定張勝已經叛變,於是上書給劉邦,建議劉邦滅張勝的族。張勝聽到這個訊息之後,是既震驚又無奈,只得和盧綰解釋一番。盧綰這時候意識到自己也是異姓諸侯王,自己也有可能成為劉邦消滅的目標。做為燕王的盧綰不能忍受自己從王位上跌落,他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保住燕國。盧綰為了保住燕國,為了滿足自己永遠都是燕王的願望,盧綰接受了張勝的建議。盧綰在王位和兄弟情之間選擇了王位。即使劉邦沒有消滅盧綰的意思,盧綰也決定用自己的方式保住燕國和自己王位。盧綰派張勝繼續和匈奴暗中聯絡,另一方面他又派範齊和陳豨暗中聯絡。實際上,此時匈奴、陳豨和盧綰已經形成了事實上的停戰和實際上的勾結,只有劉邦還矇在鼓裡。

    雖然陳豨用盡各種辦法,還是沒有避免失敗的命運。陳豨兵敗之後還沒有來得及逃亡匈奴,就被劉邦殺死。陳豨雖然死了,他和盧綰的秘密並沒有消失。陳豨的一個部將,把盧綰和陳豨的密謀全部都抖露給了劉邦。劉邦一聽有這事,肺都氣炸了。盧綰可是劉邦最信任的人,是劉邦最可靠的好兄弟。劉邦的心被深深傷到了,愛之深則恨之切,他一定要搞清楚這件事。於是劉邦下令召見盧綰。盧綰知道劉邦召見自己一定沒有好事,於是拒絕了劉邦的召見。劉邦吃了一個閉門羹以後,內心更加不安。劉邦還是不相信盧綰會叛亂,於是決定派使者前往燕國詢問盧綰。盧綰面對劉邦的使者還是稱病不出。

    劉邦雖然沒有招來盧綰,卻也沒有放鬆對盧綰的調查。劉邦經過周密調查之後,終於掌握了盧綰和匈奴以及陳豨勾結的證據。證實盧綰確實和匈奴勾結以後,當機立斷馬上命令樊噲帶領大軍前往燕地。劉邦和盧綰這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兄弟最終反目成仇。盧綰自然不是樊噲的對手,很快敗下陣來。盧綰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還有手底下幾千名騎兵退到了長城腳下。盧綰知道自己只要再退一步就不僅僅是叛變這麼簡單,除了揹著叛徒的名聲之外,他還要帶著漢奸的帽子。

    盧綰此時內心是矛盾與糾結的,他不想背井離鄉,更不想背叛自己的祖國。他和陳豨私下溝通並不是背叛劉邦,他只是想保住自己的燕國,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盧綰根本沒有想到事情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盧綰此時還相信他和劉邦的感情,他還心存僥倖。盧綰希望有一天劉邦的病能夠好起來,他希望劉邦能夠聽自己解釋,他真的不想當漢奸。

    盧綰得到劉邦去世的訊息以後,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盧綰帶著自己的殘餘部隊和一家老小艱難地走進了匈奴境內。匈奴單于對盧綰還算不錯,盧綰被封為東胡盧王。不過盧綰在匈奴的日子並不開心,他整天思念自己的祖國,思念豐縣父老。漢奸的日子並不好過,在匈奴盧綰經常受到欺辱。盧綰十分想念家鄉,可是自己又回不去。一年之後盧綰就鬱鬱而終,身死異國他鄉。盧綰的子孫後代也時刻想著迴歸自己的祖國。呂后時期有一次迴歸的嘗試,可是沒有迴歸成功。漢景帝時,盧綰的孫子終於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劉邦這輩子對不起很多兄弟,包括樊噲和蕭何。但是劉邦絕對對得起盧綰,盧綰卻對不起劉邦。盧綰和匈奴勾結前,劉邦絕對沒有動盧綰的意思。以劉邦和盧綰的關係,劉邦最後即使廢掉燕國,也會留盧綰一命,就像對張敖那樣。但是利益和猜忌讓盧綰失去了自己本心,也讓劉邦起了殺心。利益使得這對兄弟最終分道揚鑣。

  • 9 # 藍風破曉

    盧綰,劉邦的發小,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是光著屁股一起長大的哥們。在劉邦帶兵起義後,盧綰一直跟隨在劉邦左右。

    所謂水漲船高,隨著劉邦的崛起,盧綰也有了光明的前途,最後高居“燕王”。但,非常遺憾的是,盧綰在後期,竟然“造了劉邦的反”,這到底是為什麼?

    劉邦先後收拾了眾異姓王,導致盧綰兔死狐悲

    劉邦當了皇帝后,封了不少異姓王爺,比如彭越,比如英布,比如韓信等。盧綰在後面也被封了“燕王之職”。

    但王爺們的命運大多不好,彭越、英布等人,先後被送去了閻王殿。

    正所謂兔死狐悲,盧綰的頭皮也越來越涼,感覺自己的王爺之位隨時都可能被取消。

    於是,盧綰有了二心。但盧綰的造反實在不簡單,他沒有主觀意義上的造反之意,不過他有縱容屬下聯合匈奴的行為。

    所以,盧綰的造反,是因為大多異姓王死去,給其心理上造成了危機感。

    盧綰的“造反”是因為受到了屬下的蠱惑

    在代王陳豨造反後,先是韓信受到牽連被呂后斬了腦袋。

    而盧綰也被陳豨事件牽連了進去。這到底怎麼回事呢?是因為一個人,一個名字叫做張勝的人。

    當劉邦和盧綰配合攻打造反的陳豨時,盧綰做了一件事,安排屬下張勝去匈奴所在地,勸說匈奴不要支援陳豨。但張勝去了匈奴地盤之後,碰到了一個人,導致所有情況都發生了變化。

    張勝碰到的人就是前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小臧問了幾個問題,張勝傻眼了。第一個問題是,異性諸侯王都被收拾的差不多了,為什麼留著燕王?因為燕王留下來可以平叛;如何能讓劉邦不殺燕王呢?戰事一直在,這樣燕王的作用就一直在。小臧的建議是,盧綰和張勝不要攻擊陳豨。

    張勝感覺小臧說得太有道理了,於是,張勝開始和匈奴緊密聯絡,並偷偷支援陳豨。

    盧綰知道張勝所為後,請求皇帝對張勝一家進行滿門抄斬。劉邦的命令還沒到來,張勝來了,一頓探討,盧綰覺得張勝說得很有道理,於是,盧綰找了些替死鬼,把張勝的家屬解脫了出來。從此後,張勝就成為了在匈奴的間諜。

    除此之外,盧綰又暗中派遣範齊到陳豨的處所,鼓動陳豨長期叛逃在外,這樣戰爭就連年不斷了。

    於是,燕王盧綰的軍隊和匈奴、陳豨的部隊一起演著大戲。不過,終究被發現了。原因是因為陳豨兵敗了。在陳烯處,劉邦的軍隊得到了盧綰和陳豨信件來往的資料。

    這可氣壞了老劉,攻擊燕國。

    命令一下,大軍在樊噲帶領下,開始攻打燕國了。燕王盧綰把自己所有的宮人家屬以及幾千名騎兵安頓在長城下,希望劉邦病好一些後,進京謝罪。

    但是,盧綰沒有等到那一天,因為劉邦提前掛了。

    得知劉邦死的訊息後,盧綰非常清楚自己的命運了。趕快跑,否則,在呂后手下性命不保。

    盧綰等人跑得夠快,逃到了匈奴,盧綰做了東胡盧王。過了一年多,盧綰在匈奴逝世。

    盧綰造反,和劉邦對待異姓王的事情有關,另外,盧綰縱容了張勝,讓張勝聯絡匈奴、陳豨,這導致被劉邦記恨。

    盧綰沒有直接造反,只是支援了漢朝的敵人們,這和造反有區別,但性質依然很惡劣。

  • 10 # 大老二爺

    盧綰(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4年),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與劉邦是同鄉好友,且和劉邦同一天生日, 兒時與劉邦一起在馬維先生的“馬公書院”讀書。劉邦當泗水亭長時,常隨出入上下。楚漢戰爭中,官至太尉,劉邦建立漢朝,被封為燕王(今北京)。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同陳豨叛亂,劉邦在攻擊盧綰時,與大臣誓曰:“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是為白馬之盟。以樊噲、周勃攻打盧綰,攻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盧綰攜及家人奔走匈奴。公元前194年(漢惠帝元年),盧綰死於匈奴,享年63歲。 劉邦在成為皇帝的時候,封了7個異性王,那個時候盧綰還沒有被封王,他本身的才能不是很高,但和劉邦卻有從小一起長大的情分,劉邦那時候對盧綰還是很信任的,別人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時候,盧綰只需要跟在劉邦身邊打下手,說點漂亮話就行了。後來劉邦都覺得盧綰沒什麼功績了,還專門把他派出去領導戰役,給他鍍了個金,在這段時間,盧綰可以說是深受信任。 後來陳豨造反,劉邦和陳豨在對峙的時候,盧綰還出兵幫劉邦一把,但是陳豨知道自己沒辦法擋住劉邦,所以只能派人去找匈奴尋求救兵。盧綰得知訊息也派人去找匈奴,想要阻止匈奴出兵幫助陳豨。但是這個時候盧綰派過去的人卻剛好遇到了燕王臧荼的兒子,他對使者說,燕國現在能存在,是因為燕國有抵禦外敵的作用,還有一個是因為其餘諸侯都反了,劉邦沒有時間來對付燕國。如果要是陳豨沒能牽制住劉邦,被劉邦所擊敗,那麼接下來就會輪到燕國了。

    使者聽後就沒有阻止匈奴出兵,還把這件事跟盧綰說了,盧綰一聽也感覺有道理,所以盧綰跟陳豨開始背地裡聯絡,也不攻擊陳豨的軍隊了。即便是這樣,陳豨也擋不住漢朝大軍,最終被樊噲給殺了,而陳豨跟盧綰私下往來的訊息也被傳到了劉邦耳裡。但是劉邦念及舊情仍然沒有對盧綰下殺手,後來盧綰在看到韓信、彭越、英布一個個異姓王倒下去了,他也是異常的緊張,他在想,下一個被滅的是不是自己。 現在自己之所以沒有被滅,那都是劉邦在罩著自己,萬一劉邦那一天死了,呂后還會不會留自己。也恰好在劉邦生病的時候,盧綰開始反了。劉邦那時候本來就是生了重病,他聽說盧綰反了之後,他根本就不相信,反覆了派人去確定,最後的結果是盧綰真的反了。所以,劉邦只好痛下殺手,派了樊噲去剿滅盧綰。可惜的是,平叛並沒有結束,劉邦就撒手人寰了。 盧綰之所以背叛劉邦,就是他太過於擔心害怕了,畢竟之前的異姓王,一個一個的被劉邦和呂后除去了,他很怕步入那些已經死了的異姓王的後塵。所以只好選擇反叛了。

  • 11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盧綰是劉邦的發小,但是後來,他被封為燕王,奉命攻打在代地反叛的陳豨。就在這個時候,盧綰有了反叛的心思,後面事情敗露了,劉邦要召見他。盧綰害怕劉邦處死自己,就逃跑投降了匈奴。

    盧綰的反叛,有兩個原因:第一,擔心自己會步其他異姓王的後塵,被劉邦處理;第二,被人誤導,起了養寇自重的心思,並且被劉邦得知。

    01.燕王盧綰身為異姓王之一,擔心自己會步其他異姓王的後塵。

    原先的燕王臧荼反叛,被劉邦帶人平定後,就封盧綰為新的燕王。據《史記》記載“漢五年八月,乃立虜綰為燕王。”

    在劉邦統一天下後,就著手開始解決異姓王的問題。多位異姓王,先後反叛劉邦,就在陳豨反叛的同時,淮陰侯韓信在洛陽被秘密處死。

    這種種的一切,都讓身為異姓王之一的燕王盧綰,心中非常擔心。他害怕劉邦,最後面也會像對待其他異姓王一樣,對待自己。

    據《史記》記載“綰愈恐,閉匿,謂其倖臣曰:“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

    02.被人誤導,起了養寇自重的心思,並且被劉邦得知。

    盧綰被封為燕王后,在陳豨反叛的時候,奉命配合劉邦攻打代地的陳豨。為了防止陳豨派人,去向匈奴求救,盧綰也派張勝去勸說匈奴,不要幫助代地的陳豨。

    張勝到了匈奴的地盤後,見到了前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結果被臧衍所說服,反而勸說匈奴出兵,和代地陳豨一起攻打燕國。

    燕王盧綰懷疑張勝和匈奴有勾結,就下令捉拿了他的家人。等到張勝回來後,告知了盧綰他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讓燕國能夠長久地存在,盧綰被他說服了。就放了他的家人,並且派了範齊到陳豨的代地,好互通訊息。

    據《史記》記載“燕王寤,乃詐論它人,脫勝家屬,使得為匈奴間,而陰使範齊之陳豨所,欲令久亡,連兵勿決。”總之,燕王盧綰被張勝等人誤導了,起了養寇自重的心思。

    後來,劉邦平定了陳豨的叛亂,知道了盧綰也牽涉其中,就召見盧綰。但是,盧綰害怕劉邦會處死自己,不應召,準備逃跑。一直等到確認劉邦死了,盧綰才決心投靠了匈奴。

    綜上所述,盧綰的叛逃,一是,擔心自己會步其他異姓王的後塵,被劉邦處理;二是,盧綰被人誤導,起了養寇自重的心思,並且確實通敵了,又被劉邦知道。這樣的綜合作用下,盧綰才叛逃,投降了匈奴。

    參考文獻:《史記·七十列傳·韓信盧綰列傳》

  • 12 # 如史如畫

    劉邦身邊臣子文有張良蕭何等人,武有韓信樊噲之輩,但是劉邦最親近的卻不是他們,而是盧綰。論才華和貢獻,盧綰不會勝於漢初三傑,但就是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卻是劉邦最寵信的功臣,為什麼會這樣?

    盧綰和劉邦有三同。同齡,盧綰和劉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學,從小一起學習,一起長大。同街,他們不僅同一個村,還同一條街。他們的父親也是朋友,他們自然情義深刻,能自由出入劉邦房間的人只有盧綰。可就是這樣一個寵臣,為什麼會反叛劉邦?

    公元前196年,劉邦發兵攻打陳豨,陳豨抗不住,便派使臣去聯絡匈奴。燕王盧綰得知這個訊息,立刻也派使臣去說服匈奴不要營救陳豨。

    這兩個使臣就在匈奴相遇了,陳豨的使臣對盧綰的使臣說:燕國得以安穩生存,全是因為劉邦一直忙著征戰各路諸侯,沒空理你,等我們被滅,劉邦緩過神來,下一個目標就是你們燕國了。盧綰使臣醒悟過來,立刻把這話帶給盧綰,盧綰也覺得很有道理。

    後來盧綰經常和陳豨、匈奴單于互通訊息,有一次,陳豨的降將把盧綰的情況告訴了劉邦,劉邦大驚。於是劉邦命人召盧綰回京,盧綰稱病不去,劉邦很生氣,就派周勃率兵攻擊盧綰。

    盧綰不敵,出逃,就在這個時候,盧綰聽說劉邦病了,他很想去看望劉邦,講明事件的原由,他相信劉邦會原諒他的。盧綰帶著幾千部下在城樓下等劉邦召見,沒想到就在這時劉邦掛了,盧綰無處申訴,於是便帶著這些人投奔匈奴了。

    公元前195年,盧綰被封為匈奴的東胡廬王,第二年就去世了。

  • 13 # 笑談文史生

    盧綰生於公元前256年,死於公元前194年,沛豐邑(今江蘇豐縣)人,與劉邦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後來劉邦在沛縣起兵,盧綰追隨劉邦東征西戰,最後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先後被封為長安侯、燕王。就是這樣與劉邦從小一起長大,又出生入死的盧綰,最後之所以走上反叛之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劉邦對異姓王大開殺戒,讓盧綰產生了極度不安全感

    對於盧綰為什麼會造反,司馬遷和班固都有評價。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道:“內見疑強大,外倚蠻貊以為援,是以日疏自危”;班固評價道:“見疑強大,懷不自安”。為什麼盧綰感到不安和自危呢?其主要原因是劉邦對異性王大開殺戒的結果。

    在楚漢戰爭期間,為了贏得各路將領的支援,劉邦就封了八個異姓王:分別是即齊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耳、韓王信、燕王臧荼、衡山王吳芮、閩粵王亡諸。這些異姓王都有自己的封地,而且還有自己的軍隊和收入來源,實際上是一個個小的獨立王國。

    等打敗了項羽,這些異姓王的作用就沒有了,反而成為了漢朝中央權力的最大威脅。為此,劉邦就開始使用殺戮的手段解決這一問題。燕王臧荼最先起兵,兵敗後被俘,盧綰當時與劉邦關係還很鐵,就被封為了燕王。接著,韓信、彭先後越被殺,韓王信、陳豨也步其後塵,後來英布也起兵淮南,亦被迅速平定。就這樣,在短短的幾年,八個異姓王,被殺的就多達6個。對此,盧綰產生了極度不安全感,盧綰曾經對臣子說:“不是劉姓而被封為王的,只有我盧綰和長沙王吳芮了。”

    正是因為看到了其他異姓王落得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可悲下場,盧綰也感到自己可能遲早有這麼一天。於是,在內心深處他開始恐懼,感到了極度不安全感,這為他日後走上反叛之路埋下了種子,成為其反叛的根源。

    二、被臧衍忽悠,讓盧綰走上背叛之路

    盧綰走上背叛之路的直接原因是被前燕王臧荼兒子臧衍忽悠了,消解了他惴惴不安的心。當時,陳豨造反,劉邦和盧綰都率軍討伐,陳豨就向匈奴求救。這是盧綰就派手下張勝出使匈奴,《史記》記載:“當是時,陳豨使王黃求救匈奴。燕王綰亦使其臣張勝於匈奴,言豨等軍破。”在匈奴,張勝見到了臧衍,並告訴他燕國之所以能長期存在,都是因為諸侯多次反叛,戰爭連年不斷。如果陳豨等人被消滅乾淨了,下一個就是燕國了,“燕所以久存者,以諸侯數反,兵連不決也。”接著,臧衍就給張勝出了主意,那就是放了陳豨,讓戰爭繼續,那麼盧綰就可以長期為王了。

    張勝覺得有道理,就回去把這個事情告訴了盧綰,本來盧綰還懷疑張勝勾結匈奴,打算上書劉邦殺他全家,當聽了張勝說的後,頓時覺悟,就讓張勝成為匈奴間諜,並且私自放了叛臣陳豨,使戰爭繼續,“燕王寤,乃詐論它人,脫勝家屬,使得為匈奴間,而陰使範齊之陳豨所,欲令久亡,連兵勿決。”

    正是臧衍的勸說,讓盧綰自認為找到了一個可以避免殺身之禍的好辦法,但他沒有想到的事,正是因為被臧衍忽悠了,讓盧綰開始走上了背叛之路。

    三、暗通匈奴事情洩露,盧綰造反

    俗話說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私放叛臣陳豨並讓手下暗通匈奴的事情,隨著陳豨副將投降和一些匈奴投降人的訴說,劉邦知道了盧綰的所做所為,極為憤怒,“語頗洩,闢陽侯聞之,歸具報上,上益怒。又得匈奴降者,降者言張勝亡在匈奴,為燕使。於是上曰:‘盧綰果反矣!’”於是,就派樊噲去攻打盧綰。盧綰還想給劉邦做個解釋,可惜沒有等到與劉邦見面,劉邦就駕崩了,盧綰迫於無奈之下逃入匈奴,僅僅過了一年,就死在匈奴。

    縱觀盧綰一生,因劉邦大富大貴,可也因劉邦命喪匈奴。不是發小的友誼不堅固,只是在權力的遊戲圈,連骨肉親情都被規避,更何談還差一步距離的友誼。

    對於盧綰反叛劉邦,你是怎麼看的呢?

  • 14 # 西瓜逗你玩

    盧綰和劉邦的關係十分要好,結果盧綰還是背叛了劉邦,這其實是盧綰坐上燕王的時候就註定的結果。

    當初的七個異姓王一一被除掉了,只剩下了沒有威脅的吳臣和燕王盧綰,盧綰此時正配合朝廷的大軍攻打反叛的陳豨,他知道陳豨走投無路之下一定會向匈奴藉助力量,盧綰派出使臣勸匈奴不要幫助陳豨。結果在匈奴的臧荼兒子給使臣分析了一波,使得使臣明白了燕王盧綰之所以現在還沒出事,就是因為還有陳豨在作亂。如果陳豨被徹底打倒了,盧綰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盧綰眼看著其他幾個異姓王因為劉邦的疑心而身死,他也徹底明白了自己想要保住富貴姓名,只能挾匪自重。所以他和陳豨相互配合,但最終盧綰的計謀還是被劉邦知道了。劉邦知道後一直召盧綰到長安,盧綰拒絕前行,最終使得劉邦確定盧綰反叛,派樊噲擊敗盧綰,盧綰逃亡匈奴。

    盧綰原本和劉邦的關係十分親近,兩人之間親密無間,甚至劉邦將沒有什麼大功勞的盧綰封為了燕王。盧綰也對劉邦忠心耿耿,所以在陳豨反叛時一開始還積極派兵助陣,但盧綰面對的確實在僅僅五六年之內,六個異姓王一一被劉邦或者呂后除掉。盧綰就算再相信劉邦也不得不對自己的身家性命有所考慮。地位高了,擁有的多了,考慮的也就多了。所以他才會被被匈奴的一番話打動,背叛劉邦。這從他當上這個燕王的時候就註定了,因為天下是劉家的,哪怕有一塊地不姓劉也不行(長沙王后來也被殺了)。所有的異姓王都會受到劉邦的懷疑,哪怕是自己曾經的好兄弟。盧綰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所以他才會反叛,失敗後逃亡匈奴。

  • 15 # 深二少

    因為盧綰害怕劉邦會殺了自己。

    劉邦登基為帝后,殺了很多當時陪他打天下的重臣。盧綰看周圍的熟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心裡非常的害怕。他知道要是諸侯王死的差不多了就該輪到自己了,所以就勾結了匈奴。

    盧綰又派範齊出使陳豨,勸他逃亡,與燕“連兵勿決”。但此事卻被陳豨的降將告訴了劉邦。

    劉邦派使臣召盧綰,盧綰稱病不往。劉邦又派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召盧綰,並藉機調查他的下人。 盧綰愈加恐懼,閉門謝客。

    他對他寵信的臣下說:“現在不是劉姓而做王的,只有我和長沙王吳芮了。去年春天朝廷族滅了淮陰侯韓信,夏天又誅殺了彭越,都出自呂后的計謀。現在皇帝有病,政事皆決於呂后。呂后專門想要找藉口誅殺異姓諸王和大功臣。”

    於是稱病不往。他的手下都逃跑躲藏起來。但這段話終究被洩露到闢陽侯耳中。闢陽侯回來後,詳細向劉邦做了稟報。劉邦更加生氣。

    盧綰聽說劉邦生病,帶著他的家屬、宮人、親信等共數千騎,在長城下等候,希望劉邦病癒之後,親自入長安謝罪。然而四月劉邦駕崩,盧綰遂帶領眾人逃亡到匈奴。匈奴封他為東胡廬王。公元前194年死於匈奴,卒年六十三。

  • 16 # 微觀歷史

    說起盧綰,那他與劉邦可不僅僅是發小這麼簡單,兩人的關係是相當的親密的。

    首先:兩個人是街坊;

    史書的記載是同“裡”,裡就是街坊的意思。

    第二:兩家是世交;

    盧綰的父親和劉邦的父親關係很好,是好朋友。

    第三:兩人是同一天出生的。

    第四:兩個人是同學,而且關係很好。

    第五:兩人是患難之交。

    劉邦在沒當亭長之前,曾經多次犯法,每次犯法之後,劉邦都要逃跑,以此躲避官吏的抓捕,而盧綰每一次都跟著劉邦一起逃難。可以說是絕對的“共患難”。因此劉邦在沛縣剛起兵,盧綰就跟著劉邦一起起事了。

    盧綰

    盧綰封王

    漢五年,燕王臧荼叛亂。劉邦聞訊後親自帶兵去平叛,並且很快就平定了臧荼的叛亂。

    臧荼的叛亂被平定後,劉邦就下令讓群臣推舉一個功勞最大的人來做燕王。

    大臣們都推舉盧綰,說盧綰的功勞很大。

    盧綰的功勞真的很大嗎?那肯定是不可能的。盧綰最大的功勞是項羽自殺後,臨江王共敖的兒子死活都不投降劉邦,然後劉邦就派盧綰帶著軍隊去把臨江國的都城給包圍了,圍了幾個月之後,沒打,臨江國投降。共敖的兒子共尉被押到京城,殺了。這就是盧綰立過的最大功勞。如果真的和西漢初年的開國功臣,比如曹參這些人比起來,盧綰的功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但是即使是這樣,大臣們還是推舉盧綰,說盧綰的功勞很大。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盧綰和劉邦的關係好。

    盧綰與劉邦的關係,除了上面說的五條,二人的關係還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

    由於盧綰與劉邦的關係很好,因此盧綰可以隨意出入劉邦的臥室,而且他的衣被、飲食、賞賜,都是群臣比不上的。到了劉邦稱帝以後,盧綰甚至可以自由出入皇宮之中。可以說,比起親密關係和被寵信的程度,即使是蕭何、曹參這樣西漢的第一、第二功臣,都無法比得上盧綰。

    就這樣,因為盧綰與劉邦的關係,最終盧綰被劉邦封為燕王。

    劉邦

    盧綰叛亂

    公元前196年,趙國國相陳豨在代地發動叛亂,劉邦親率大軍去討伐陳豨。

    劉邦帶兵去平叛之後,燕王盧綰也率兵從東北開始攻打陳豨。並且盧綰還派了他的臣僚張勝出使匈奴,稱陳豨已經戰敗,讓匈奴不要發兵幫助陳豨。

    張勝到到匈奴之後,恰逢原來的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也在匈奴。臧衍便對張勝說您之所以在燕國得到燕王的重用,是因為你通曉匈奴的事物。而燕國之所以能夠長久的存在的原因,是因為其他諸侯屢屢造反,天下征戰不休。現在您為了燕國,想要迅速地消滅陳豨,那麼等到陳豨被消滅之後,下一個被整治的物件就是燕國了。到時候你也會被整治掉的。既然如此,你為何不讓燕國暫且放過陳豨,並且讓他和匈奴聯合呢?如果局勢緩和了,那麼燕國能夠長久的存在。假如朝廷真的逼迫侵削,燕國也有盟友啊。

    聽了臧衍的話後,張勝認為他說的有點道理,於是就暗中勸說匈奴幫助陳豨攻打漢軍。

    再來說盧綰這邊,盧綰本來就懷疑張勝勾結匈奴謀反,已經給中央打了報告,要把張勝滅族的。但是當張勝從匈奴返回,詳細地向盧綰解釋了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之後,盧綰覺得他說的有道理。於是就找了一些其他的人,謊稱是張勝的家人,然後把這些人給殺了。

    然後盧綰安排張勝長期駐守匈奴,讓張勝做他和匈奴的聯絡人。然後又派了範齊長期駐守在陳豨那,幫助陳豨來對抗漢軍。

    後來陳豨的叛亂被平定了,陳豨的副將選擇了投降。就把範齊受盧綰的委託幫助陳豨的事情報告給了劉邦。後來漢軍又抓住了一個匈奴的降將,這個降將就把盧綰派張勝長期駐守匈奴的事也告訴了劉邦。這一下子,劉邦算是徹底的明白了,原來盧綰不是在滅陳豨,而是在幫陳豨。

    隨後,劉邦派遣漢軍去攻打燕國,盧綰帶領部眾逃亡匈奴。

    盧綰為什麼要叛亂?第一個原因:為保住自己的王位

    盧綰本來是沒有叛亂的想法的,甚至他還向中央報告,要殺了勾結匈奴的張勝呢。但是當他聽了張勝對他說的話之後,覺得張勝說的話有點道理。他覺得自己可以利用陳豨和匈奴,只要陳豨不滅,那麼劉邦為了平定陳豨的叛亂,必然要倚重燕國,那麼他這個燕王的位置就可以長期穩定的坐下去了。基於這樣的心理,陳豨選擇了背叛劉邦。

    第二個原因:對劉邦的疑懼

    盧綰對劉邦的疑懼起源於楚王韓信的被抓。

    公元前201年,劉邦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就誘捕了韓信,隨後在沒有任何過失的情況下就把韓信降為了淮陰侯。

    韓信的被抓,在諸侯王中間產生了一個恐懼的陰影。那就是如果劉邦找誰談話,那麼這個人就完了。

    而且,盧綰的燕王位置,是劉邦給的。那麼劉邦既然可以給他這個王位,劉邦自然可以隨時把這個王位給盧綰剝奪了。最終,因為對劉邦的恐懼,盧綰背叛了劉邦,選擇了幫助陳豨來對抗漢軍的決定。

    第三個原因:盧綰和劉邦的關係已經改變了

    盧綰與劉邦的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

    ①第一個階段:兩人都貧窮的時候,此時兩人是真兄弟

    這一階段主要是在劉邦起義之前,這一時期,兩個人的關係不摻雜什麼利益,是真正的兄弟。

    ②第二個階段:劉邦起義之後,到盧綰被封為燕王之前

    這一階段,兩人雖然有利益的關係,但是更多的是兄弟+君臣的關係,而且劉邦處於一個絕對的優勢地位,對於盧綰來說,兩人的兄弟關係勝過所有的官職爵位。因為有官職爵位的人太多了,但是跟劉邦有兄弟情義的人不多,而有像盧綰和劉邦這樣的兄弟情義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所以,此時的盧綰更看重兩人的兄弟情義。

    當盧綰被封為燕王之後,兩人的關係就改變了。畢竟一個諸侯一個皇帝,這麼大的權力,無論對於誰來說,那都是不可能放棄的。因此此時的利害關係已經超越了兩人的兄弟情義。在這種情況下,盧綰考慮更多的是他自身的利益、他自身的王位。因此,為了保持他的王位,盧綰自然而然地把他和劉邦的關係放在了次等的位子,最終選擇了反叛。

    總結:

    盧綰雖然是劉邦最信任的發小,但是他最終背叛了劉邦,原因歸納起來大概有這麼三點:

    1:為保住自己的王位。2:對劉邦的疑懼。3:兩人的關係已經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一男朋友和老闆都約我去旅遊,我該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