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德範1
-
2 # 認知框架
設計是一個【過程】,設計思維是【在這個過程中】使用的一系列的思考方法。
我們來看一下整個過程:
設計思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創新思維方式。所謂以人為本其實是一種透過【同理心、移情】來獲得【客戶、使用者】深層次的需求。
洞察這種需求的方式就是同理心,什麼做的呢?【透過移情圖思考工具】
透過三種同理心的視角
1:【認知同理心(慢思考,自上而下,需要系列的思考方法、思維方式、創新工具的支援】。
2:情緒同理心【快思考,自下而上,類似條件反射,以客戶的視角去體會客戶有什麼問題、有什麼不便之處】。
3:同理心關懷【綜合了自上而下的認知同理心和自下而上的情緒同理心兩種方式,提出設計方案幫助客戶解決問題】。
透過同理心階段,我們將會發現一些針對使用者的洞察、洞見,而這些洞察、洞見,最終要轉化為圍繞使用者的一系列真實問題(麻煩、痛點、癢點、障礙、不便、諸如反面的形式)。也就是要洞察使用者,他聽到什麼,他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心智裡的真實想法,他的痛苦是什麼,他要得到的是什麼,在這些什麼的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我們透過三種同理心視角和移情圖,要慢慢去揭開原因,從現象去追溯原因,以獲得洞見,而這個洞見是建立在第一手現場的觀察和親身體驗之中。
從同理心獲得的洞察、洞見,要轉化為使用者的一些需求。
設身處地站在【使用者】的視角去感同身受,可以使用移情圖的工具,瞭解使用者的【麻煩、痛點、癢點、障礙、不便、諸如反面的形式】,而且要把這種洞察定義【Define]出來。
從定義問題到設想方案【要梳理清楚、需求的意義】,正是使用者的需求構成了解決方案的基礎。透過【頭腦風暴】或其它【工具】,產生解決針對使用者需求的【產品端解決方案】。
再根據解決方案做出【產品原型】。就是原型設計,就是把創意階段的解決方案變成一個原型,紙上原型,低保真原型、高保真原型、實物原型,製造原型的目的就是要向人展示。
最後來到了測試階段,也是讓真正的使用者對原型進行測試,根據觀察使用者的現場測試情況以及測試之後的反饋,根據這些來調整原型、亦或調整方案,甚至可以從同理心階段重新開始,設計思考本身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以使用者的視角解決使用者問題的過程。
設計是一個有序的【過程】,設計思維是【在這個有序的過程中】使用的一系列的思考方法。
-
3 # 孫洪鶴華人講“心智”,西方強調‘思維’:
思維學術界的定義是:人腦藉助於語言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過程。思維以感知為基礎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與發現事物的內部本質聯絡和規律性,是認識過程的高階階段 。
我個人簡單的理解:思維就是“對事物的發展所保持的態度”,比如網際網路思維就是對網際網路事物的態度。
角度不同,思維就不同;價值觀不同,思維就不同:而要想獲得不同的角度、價值觀、格局眼光,就需要進行系統的思維規劃,這就是常說的“設計一下自己的思維”
我最早對“思維”這個詞感興趣的研究是看了一本書《系統思維》,而後我大量的百度資料,發現:西方世界把“系統思維”當成“人類最偉大的智慧”,任何事物都充滿著‘人為的設計,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世界充滿了陰謀”,我們常說的“人無遠慮”指的就是“人缺少系統思維的設計能力”。
當我大量的研究“系統思維”時,我慢慢發現:中國國學經典中大量的存在“思維的設計”經典,其實,我們常常忽略了一個詞:心智。我們讀王陽明的心學,其實就是在提升“心智”,就是在提升‘自已思維的設計能力’,只不過,這麼多年我們大量的被西方著作經典所摭蓋了‘思維’,其實特別是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一直把我們老祖宗的經典當成“時代的最偉大智慧”,我們的國學智慧中,並不遜色於諸如《塔木德》這人類的傳世經典,但我們卻在傳承上出了問題。
如何更好的設計思維及思維的應用,我的建議是多研究國學經典特別是王陽明的心學,然後藉助西方的《系統思維訓練》加強自己的“思維設計”:
思維源於文化、源於價值觀,取決於角度、格局的不同,思維又是更為現實的,可以說“設計思維本身具有功利性”,如何讓自己獲得名與利,也是思維的一種現實目標,思維設計的目的性和可達性都特別強……
絕大多數缺少思維設計能力,究其根本是“自己的對某種事物的目的性不夠強烈”:比如網際網路思維,是因為對網際網路的目的性特別強烈,所以在網際網路方面的思維設計就強,反之則低:而人的思維主導了人的行為:思維不同,人的語言、行為、態度都不相同,思維是可以欺騙自己的:
我們很多時的觀點自認為很正確,其實都是在“思維中已優先設計了一個結果,然後不斷的按這個事先設計的結果而尋找:能夠證明它是對的過程”
我們說“換位思考”、利益平衡、先佈局後做事等等這些思維,其實都帶有目的性,所以,設計思維的某種程度而言就是“設計和規劃目的性”:任何事物都有“謀劃”。
-
4 # 米田主動設計
對於一個設計新人來說,特別是非科班學生,在沒有發現有人系統講解設計之前,最大的困惑就是沒有系統思維,不知道設計究竟是什麼,能幹什麼,該如何做。
缺乏系統思維,設計師很難繼續進階?系統類似一個完整的世界,裡面包含著各種各樣的元素,但是它們都是相互關聯,形成獨立又統一的體系。但凡專家級的從業者,一般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方法論,即系統思維方法。
古典老師的《躍遷》裡,曾經提到系統思維是未來人的最大競爭力。
在一個人工智慧盛行、行業無邊界的時代,什麼是未來的職業通用競爭力?一個人能夠用機器學習和處理資訊,用大腦整合和創新思想,用系統思維思考問題,會是未來最有競爭力的。自己是否具有系統思維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要你選擇一本書你會怎麼選擇?
大部分人會從第一頁開始少部分人從目錄開始前者的思考方法是線性思維,一條路走到黑。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循規蹈矩往下走。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一般屬於這類。
想象一下,我們讀書時,老師教授課本是,是不是一頁一頁往下教的?
後者是發散思維,亦或者稱其為系統思維。往往我們大部分缺乏這樣的能力,很大原因沒有機會接觸。
回到選書的話題,這是我看到較為系統的簡易選書方法:
先看書評,中文的看豆瓣,英文的看國外亞馬遜的評論,一般很有用。平行比較幾本書,選擇一本。 然後再看目錄,一般的購書網站都有。大概知道書的內容和框架,有時候有趣的序也值得一讀。 最後再看具體章節。直接切入重要的章節,系統學習則從目錄開始看。不得不說,系統思維幫助你用更短時間瞭解全貌,進而判斷是否合適繼續花費時間進行下去。
他們都是這麼一步步走過來大致瞭解系統思維的重要性,談到更多是任何職場人都適用的能力。
回到設計的話題,其實大部分高階設計師的成長路徑也是基於這種能力。
舉個大寶的例子大寶,或許有些人聽過他的名字。有意思的是,他和我一樣,很喜歡閱讀和寫作。最令人稱道的是,他還一直維護著他那個小眾的設計社群。不追求大眾化的資訊,更多是基於他本人的思考。
且經過這些年的觀察,他思考的深度慢慢變得我也看不懂。對設計師體系的成長,越來越深刻。
他現在是滴滴的專家設計師,維護者。
就像他豆瓣專欄寫的:
新人迷茫,老人混跡,沒有了目標和追求卻也耗盡了大把光陰,身為設計師的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困惑?從新人到老鳥,從傳統到網際網路,我和大家一起分享和樹立對職業的熱愛,用現在最熱門的“網際網路思維”的方式來撰寫專欄,爭取撰寫最接地氣的內容,讓大家對設計從喜愛到熱愛到最終的信仰和堅定。對系統思考越深,越會發現原來對設計的認識可能只是起點。所謂5年經驗,只不過是剛剛進入門檻。
那麼如何快速有效的進入系統思維的模式呢?
如何掌握學習的“作弊器”李笑來曾寫道一個觀點:“你想不想擁有一個人生作弊器”。裡面聊到如何一個的學習能力,就像人身上的外掛。如果你想要學什麼,就能學會什麼。那隨著時間推移,技高一籌的人永遠是你。也不用擔心被所謂的時代淘汰的問題。
能學會有人手把手的內容能學會書上教授的內容能學會沒有人教的內容猛然一看,會覺得和我們聊的系統思考無關。其實仔細想想,能學會沒有人教的內容,不就是這種思維提現。
1)能學會有人手把手的內容大部分人學習任何事情
基本都是從手把手開始。還記得小時候走路時,父母拉著我們的雙手,讓我們開始扶牆或桌椅走,接著讓讓雙手離開這些物件。最終變成走路這個完整的技能。
而其實,分析這個動作,有趣的時,其中有2個關鍵點1)設定輔助物件2)拋棄輔助物件
兩者相輔相成,丟掉其中任何一個,都不太容易快速掌握走路這門技能。
2)能學會書上教授的內容
這點要比方法難,沒有人言傳身教,每一步都細緻糾正你的錯誤。有的只是書中,作者展示的步驟。或許這些步驟,因為作者認知的原因,缺少一些關鍵的步驟。譬如一個工具關鍵在選單什麼位置,只介紹了工具名,卻沒告訴你究竟在什麼地方能找到它。
這時候,我們需要延伸一種新系統思考技巧,聯想。就類似我們小時候,英語學習時的完型填空,我們需要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推理出,這個位置關鍵缺少的內容。
而看書學會教授的內容,往往需要這項本領。這步驟,往往訓練我們連線各種知識的鎖鏈,究竟是什麼,以及如何連線。這為最終的第三步,即能學會沒有人教的內容打基礎。
3)能學會沒有人教的內容
往往這是最難,也是突破的一步。每個領域,能最終走到這步的人往往都能走到專家級這種程度。如果按,人類社會學習能力劃分,現行的標準基本是小學——初中——高中——大專——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在博士和博士後一般研究是沒有人教的內容。
這是從廣義學習能力劃分,那麼放到設計領域。每個個體的標準就不一致,且不會這麼嚴苛。
如果你是個平面設計師,需要學習C4D的內容,總能在網路和書籍中找到類似的方法和教程。透過搜尋,你能發現,大部分的知識都能找到,且一般能劃分到“能學會書上教授的內容”。
而什麼情況屬於第三種狀態呢?
如果你是個平面設計師,身邊都是設計師朋友。你需要掌握區塊鏈技術,這種跨越專業的問題,對於我們的知識背景,都很難正確的找到書籍和教程學習。因為我們無法準確甄別什麼是好的,什麼是正確。
這時候,需要做的是尋找到什麼是正確有用的資訊。
系統思維恰好能幫助我們找到方法,還記得如果一個外行人問你,photoshop該怎麼學,需要看什麼書,做到什麼程度就可以謀生,我們都能誇誇而談。仔細分析背後,我們用了思考方法。
我們會推薦它們關注什麼網站和雜誌,隨便介紹下photoshop有什麼你認為的牛人,寫的教程很棒。緊接著告訴他們什麼書能看,什麼最好別看。譬如3天速成photoshop就別看了。之後會推薦你看過,或者朋友看過,覺得不錯的書籍。接著,告訴你該怎麼練習,在大致瞭解軟體後,要試著做些專案,前期為了練手,可以免費幫人做。後面,開始找些公司實習,哪些公司可能會對設計師比較有幫助等等。我們對自己熟悉領域,講的確實頭頭是道。那麼,這種思維,如果翻譯成更邏輯的語言,我們是不是可以將本領域的方法,複製到別的領域,進而能學會沒有人教的內容。
有效的建議:找到那個細分領域最頂尖的3個人看他們支援做什麼看他們反對做什麼看他們的從業經歷和教育經歷看他們寫的新手攻略、進階攻略以及本人出版論文及書籍以及類推,找到他們推薦的人,或粉絲裡最大關注量的那群人,同樣找到3個人,如上所述,觀察他們的行為。對比與最頂層人的差異在哪。
-
5 # 你親愛的龔姐姐
設計思維前提先整理出一套思維導圖,清晰的邏輯關係能提升你的思維模式,設計方案需要清晰的目標,整理設計素材做預案,做出成品後把每個階段做成PPT文案解釋給客戶,詳細有條理的設計方案介紹有助於你的推廣
-
6 # 潮人不會飛
設計思維就要像設計師一樣思考!
藝術家是直覺化的,是自我表達的。而設計師呢?設計師要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不僅要有靈感,還需要理性判斷,設計師的工作是左腦與右腦,理性與感性不停的交織,設計師的工作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斷觀察、不停構思、不斷創作、不停測試,持續打磨——這是一條複雜而漫長的道路。
設計師的工作就是預測未來。準確地說,用創造未來的方式預測未來。因此,一切的改變從“想象的藍圖”開始——先有“未來的概念”,再用設計——創意、原型和測試建立未來。設計師的工作,實質上就是在建立未來。
-
7 # 產品設計與應用雜誌社
個人從產品設計領域簡單闡述一下工作中實際運用的設計思維,大致有五個階段如下:觀察理解、形成問題、形成概念、製作手板模型和測試,下面我逐個講解一下:
一、觀察理解
設計思維過程的第一階段是:認真理解對你正試圖解決的問題。
這涉及諮詢專家、參與和理解使用者的經歷和動機,以及將自己沉浸在真實的環境中以更深入地瞭解所涉及的問題,以深入瞭解使用者及其需求。這一階段將會收集大量資訊,以便在下一階段中使用。
二、形成問題
在形成問題階段,你可以把在觀察理解階段建立和收集的資訊集中在一起,然後分析你的觀察結果,對結果進行綜合處理,最後形成你和你的團隊的核心問題。
不要將問題描述為某個人的願望或者公司的需要(如:“我們需要將智慧玩具市場份額提高5%”)。
更好的定義問題的方法是:“智慧玩具需要吃加入科技,教育,藝術概念。”
定義問題階段,將幫助您的團隊中的設計人員收集偉大的想法,以確定特徵、功能和其他任何可以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的元素:l在定義問題階段,透過提出可以幫助您尋找解決方案的問題,你將開始逐漸進入第三個階段——即形成概念階段。
例如:“我們應該如何鼓勵少女執行有利於他們的行動,並且還涉及到公司的食品或服務?”
三、形成概念
設計思維過程的第三階段,設計師已經開始產生想法。您已經在觀察理解階段理解了你的使用者和他們的需求,並且你已經在形成問題階段分析和綜合了你的觀察結果,並以人為中心陳述了問題。
有了這個堅實的背景,你和你的團隊成員可以開始“跳出框框思考”,為你建立的問題找出新的解決方案,並且你可以開始尋找其他一些常用的思維方法來分析問題。
我前面文章有提到過的頭腦風暴法,頭腦風暴通常用於激發自由思維並擴大問題空間,在形成概念階段開始時,儘可能多地獲得想法或問題解決方案非常重要。在形成概念階段結束時,你應該選擇其他一些評判方法來幫助你調查和測試你的想法,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或是規避問題所需的元素。
四、製作手板模型
設計團隊現在將創造一些價格低廉的產品或產品中特定功能的低配版本,以便他們可以調查前一階段確定的問題的解決方案。 手板可以在團隊本身、其他部門或設計團隊之外的一小部分人員中,進行共享和測試。 這是一個實驗階段,目的是為前三個階段發現的每個問題找出最佳解決方案,並逐個被檢驗:它們或許會被接受,並進行最佳化和再檢驗;而如果使用者的使用體驗不好,則會被拒絕。到這個階段結束時,設計團隊將會更好地瞭解產品中固有的約束條件、存在的問題,並且更好地瞭解真實使用者在與最終產品互動時的行為、想法和感受方式。
五、測試
設計師或評估人員,使用原型設計階段確定的最佳解決方案,嚴格測試整個產品。 這是最後階段,但是在迭代過程中,測試階段產生的結果,經常用於重新定義一個或多個問題。即使在這個階段,更改和改進仍然在持續進行,以得到最好的解決方案。
-
8 # 平哥和張貝貝
思維是人們頭腦對自然界事物的本質屬性琢其內在聯絡的間接、概括的反映;而設計則是透過改變自然物的性質,形成為人所用的物品。人藉助於思維將自己的本質力量物件化,因為設計與思維在設計的過程中是一個完整的概念,“設計”是前提,限定了的思維的範疇,“思維”是手段,藉助於各種表現形式,最終形成設計產品。
設計思維不僅要求實際師有較高的審美敏感和紮實的形象表達技能,心手協調,而且要求設計師能對技術和藝術的結合作出思考和研究,通曉與設計有關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知識,不能地激發直覺和創造力,提高設計的文化品位.
-
9 # 九合實驗室建設方案
一、設計思維的定義
設計思維屬於一種思維方式 具有綜合處理能力的屬性,能夠理解問題的背景,透過洞察和設計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夠理性分析和找出最合適的解決方案。
二、設計思維的起源
在科學領域,把設計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觀念可以追溯到Herbert A Simon於1969年出版的書的《人工製造的科學》,
在工程設計方面,更多的具體內容可以追溯到Robert McKim 1973年出版的書《視覺思維的體驗》。在 80 年代和 90 年代, Rolf Faste 在斯坦福大學任教時,擴大了Mckim的工作成果,把“設計思維”作為創意活動的一種方式,進行了定義和推廣,此活動透過他的同事David M Kelley得以被IDEO的商業活動所用。
Peter Rowe 1987年出版的書《設計思維》是首次引人注目地使用了這個詞語的設計文獻,它為設計師和城市規劃者提供了實用的解決問題程式的系統依據。
1992年, Richard Buchanan發表了文章,標題為"設計思維中的難題",表達了更為寬廣的設計思維理念,即設計思維在處理人們在設計中的棘手問題方面已經具有了越來越高的影響力。在對思維設計的理解和認知方面,已經引起了相當多的學術界和商業界的關注,其中包括了一系列持續進行的關於設計思維的專題研討會。
三、設計思維的方式
設計思維是一種方法論,用於為尋求未來改進結果的問題或事件提供實用和富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在這方面,它是一種以解決方案為基礎的,或者說以解決方案為導向的思維形式,它不是從某個問題入手,而是從目標或者是要達成的成果著手,然後,透過對當前和未來的關注,同時探索問題中的各項引數變數及解決方案。
這種型別的思維方式最經常思考發生在已成型的環境中,這種環境也稱為人工環境 。這與科研的方式有所不同,科研的方式是先確定問題的所有變數,再來確定解決方案。相反,透過設計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先設定一個解決方案,然後來確認能夠使目標達成的足夠多的因素,使通往目標的路徑得到最佳化。
因此,解決方案實際上是解決問題的起始點。
-
10 # 看家貓蔣知道說裝修
元素是死的,人是活的。透過經驗方法,將死的元素構造成新的生命體,注入感情,就是設計。
設計思維的前提是人的思維要正,要有學識有內涵有品位。這些絕非與生俱來。這是一個以品味為武器的時代,瞬間的視覺印象將決定工作的價值,透過知識的積累提升品位,擁有讓事物表現出最佳樣貌的能力。
設計創意儘量用文字描述,或者抽象圖形,避免具象,保持想象空間。
保持玩心,大方對世界開玩笑。
-
11 # 風來
設計思維是一套創新探索的方法論系統,它包括兩大核心理念: 以人為本的設計(Human Center Design)+同理心(Empathy)
設計思維是一種設計理念,是一種以人為本,結合人們渴求,技術可能性,和商業可行性的設計工具箱。它所關注的重點不再是“使用”本身,而是透過理解使用者內在的心智模型、使用者所處的環境、以及觀察在心智模型和環境雙重作用下的使用行為,去設計一種真正能夠融入到使用者的生活,並被使用者所依賴的產品。
大部分人會把它理解成「用設計師的思維去設計」,但其實它並非一種思維,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設計思維」可以理解為一種可反覆使用的思維模式,並遵循「以人為本」的核心去理解使用者,挑戰老舊的思想和重新定義問題所在,最後透過一定的步驟來找出適當的解決方案。
設計思維起源於美國斯坦福設計學院,作為世界上最優秀的設計學院之一,斯坦福設計學院近些年一直在倡導設計思維,而學院裡「設計思維」這門課也成為斯坦福最難選上的課程之一。
設計思維的原則是以使用者體驗為本去進行思考的設計過程,學院創始人David Kelley教授在這門課程裡將設計思維分為五個步驟,並給出了一套流程和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尋找並發現問題,並富有創造性地解決。
這五個步驟分別是:
1.Empathy(同理心)
2.Define(定義)
3.Ideate(頭腦風暴)
4.Prototype(製作原型)
5.Test(測試)
1.建立同理心(Empathize)
設計思維的第一步就是建立同理心(Empathize),也稱為“共情”。初聽“同理心”和“共情”這兩個詞的時候不太好理解,但如果口語化去解釋,即為“換位思考”。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設身處地的思考,體會使用者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使用者的立場和感受。只有真正理解了使用者的心理,體會使用者有可能會遭遇的問題,才有可能做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滿足使用者需求的設計。
2.重新定義(Define)
針對不同使用者的心理,梳理並篩選我們已經找出的問題,重新定義專案的內容,最終用一兩句精簡的話來總結專案的目標。換句話來說,就是明確的告訴別人你或者你的專案是想要幹嘛,分別用來解決哪些問題。
舉個例子:現代社會越來越少的人去圖書館借閱圖書,如何鼓勵人們借閱圖書?這是我們前期未定義過的問題。而經過調研後,我們發現大多數人不願意在圖書館借書的原因是害怕錯過還書時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設計一款APP,它將幫助使用者記錄借書、還書的具體日期,並及時提醒使用者還書的時間。這一步就是所謂的重新定義問題並明確目標。
3.頭腦風暴(Ideate)
頭腦風暴就是儘可能多的去思考解決方案,重點不在於找出一個完美無缺的想法,而是儘可能多的,具有創意性的去思考不同的點子。 不用顧及想法是否瘋狂,可以打破慣有的思維侷限。
4.原型設計(Prototype)
經過頭腦風暴後,我們已經擁有了很多解決方案。而這一步就是從這些方案裡,找出一個最佳方案並製作出最終產品原型。簡單來說,就是將頭腦中的最佳方案具象化或者實體化出來,製作成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模型,並在製作原型的過程中繼續發現問題並改進。
5.測試(Test)
很多人認為測試是可有可無的步驟,其實不然,透過測試產品得到的反饋往往非常具有代表性。測試既可以發現產品設計中的不足之處,同時也是核對最終的產品與早期設定的目標是否一致的關鍵步驟。
除了以上我們講述的設計思維的五個步驟之外,設計思維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即設計思維推崇的視覺化思考。用影象圖形代替大量繁複的文字說明,簡單明瞭的展示設計者在設計思維過程中的每一個想法。
當然不是說完全不用文字說明,但只需列舉關鍵詞或用簡潔的句子表達資訊即可。比如上面圖片同樣介紹設計思維,但畫圖“講故事”的方式可以讓他人更好的帶入情景,更清晰直觀的瞭解你想要表達的資訊和想法。
-
12 # 小蠟筆大新
我在這個行業也三年多了,在我看來設計思維就是學習如何思考問題,提出有意義的創意和想法,還原實物本質來解決實際問題。設計思維首先要知道客戶要的是什麼,你做的東西是為誰解決問題的,而設計的目的就是解決人的各種需求,所以並不是所謂軟體技法,而是要能傳達客戶所需,作品的感情。
其次發現真實問題,並且重新定義它,最後大開腦洞提出更有創意的解決方法,這才是有效的設計思維!這樣才能鍛煉出適合自己的思維方式且能更好的設計。
-
13 # 情感解憂鋪子
設計重在靈感,思維模式的強大,直接影響設計的理念和風格!
要想設計好,靈感少不了!
要想有靈感,與生俱來了!
設計風格高,你就賺錢了!
設計高逼格,那就發財了!@懶散設計師 @SoFun搜趣坊 @機械發明愛好者 @南方都市報 @思維驛站 @蘇語觀生活 @Maxtech科技談
-
14 # C4D資源人
設計最本質點,是為了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一個過程設計是一個比許多人意識到的更深刻、更復雜的過程。在很多商業行為的重大過失中往往涉及設計思維的疏忽,設計主要是一個事後的想法,而不僅僅代表產品設計師自己的審美觀。設計,其實是整個創造過程中注意的問題,瞭解問題的需要和可能的解決方案,像一連串解決方案的結合,這些想法最好的部分合體變成了一個創新的解決方案。
設計思想應該是以人為中心的去解決問題的過程,包括理解人類和他們的(有時是未知的,或潛意識的)而產生需要的答案。對於設計師來說,利用設計思維方法可以極大地提高你的工作質量和你與客戶建立的關係,以及你能得到的合同數量。這是真的。
成功的設計思維有3個步驟
一收集
在設計過程中的第一步是理解你的客戶。瞭解他們的需求和他們的目標受眾的需求,讓你有一個框架來構建可能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問題,儘早與客戶建立牢固的關係,例如:
產品的目標受眾是誰?
產品的目標是什麼?
客戶想要什麼經驗為終端使用者,以及如何將產品用於產生最終目標(銷售產品,讓消費者習慣使用,等等)?
然後……看起來怎麼樣?
這是當你想開始考慮產品的樣子時,考慮一下你接觸過的產品,以這些產品接近他們的想法,想想你和你所知道的人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用視覺化的形式去跟客戶溝通
例如用一個像谷歌表單這樣的站點為你的客戶建立一個通用的、深思熟慮的線上表單,包括關於他們的目標受眾是什麼、他們的語氣是什麼、他們想處理什麼問題等等。這不僅體現了你的專業精神,而且為你的客戶想要什麼提供了明確的指導——也許他們忽略了什麼。
確定專案的引數和可行性
這一步對於確定什麼是限制是很重要的,這樣你就可以決定你的行動想法的範圍。他們想要多少功能,他們的預算是什麼,等等。
對比樣本
二 創造
這也許是最重要的階段,因為設計思維和生產最終是以一個想法或思想變成可操作的,可行的,以及可見的一件事物。
頭腦風暴
儘可能多地進行腦力激盪,至少考慮一個小時。給它一些時間,不要把自己關在任何事情上,讓思想流動。在這個階段你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試著編輯或仔細檢查你的想法。冥想,小睡一下,休息一下,吃點零食。這裡的重點是提出儘可能多的想法,並找出最好的解決方式。
多提問題
不要害怕提問。如果你需要清晰專案的某個部分,問你的客戶。不要以為你知道的和他們的意思是一致的,你真的不想花幾個小時考慮他們從來沒有真正要求的東西。
混合和匹配
結合你的想法,利用你在“收集”階段使用的和解決問題的技巧為你以前發現的問題提供一個解決方案。利用你在“收集”階段使用的和解決問題的技巧。最好能把想法用紙和筆表達出來,表達的越清晰,對產品的細節和客戶的意見就越容易把握。你會想給你的客戶幾個選擇,讓他們覺得他們是過程的一部分,你重視他們的投入,並希望為他們生產他們所需要的和想要的。
三 迴圈
現在已經有了幾張效果圖甚至是原型產品,您會希望將這些物件和原型傳遞給客戶。此階段的目的是與您所生產的產品一起工作,接收反饋,並可能返回到建立階段或收集階段,以改進您的產品。這是測試和共享的階段,你所做的產品可以透過一個真正的受眾進行測試,調整以更好地解決問題,並執行客戶的建議。
尋求反饋
給你的客戶幾個選擇,並聽取他們的反饋意見。願意接受嚴格的審查,但要確保你理解你得到的反饋。你不想在測試結果中錯誤地讀出太多錯誤的東西。
測試產品
僅可能的多找周邊的人嘗試使用產品,收集不同的使用者的意見,因為每一個人使用起來可能都不同。儘量確保產品的每一個方面都是好的。
重新審視競爭對手的產品
回頭看看潛在的競爭者或類似的產品。比較和對比你的產品。你的產品更好嗎?你能改進什麼?不要抄襲他們的想法,而是把它們作為參考點。
衡量成功的標準
多做一點,並在產品最終出品中實現可衡量的度量標準。他們賣出多少?有多少人使用?根據你看到的實際數字來改進。
重複步驟
願意回到以前的步驟。這個過程不只是讓事情看起來“漂亮”,而是考慮到一系列的社會、文化、歷史、經濟和環境問題,以解決人類和客戶需要和需要的問題。必須明白,設計是一個過程,是永無止境的。
設計思維的形成,就像把巨石推上山上然後又滾回去。您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但是出現了新的問題。你完成了某件事,但又重新開始了,很容易讓你產生挫敗感。但自己能做出優秀的產品其實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至少可以讓你愉快的坐在從朝九晚五的辦公室。
善用設計思維可以提高你的工作質量,它能留住客戶,讓你在你想要做的事情上取得成功。這是一個過程,你經常要重複幾個階段,又往往不可避免的回到某些階段。
但記住,每次你把巨石往山上推的時候,你就會變得更強壯。
回覆列表
思維:相對於存在而言,是整個認識活動的總稱,指意識、精神;相對於感性認識而言,指理性認識及其過程。思維藉以實現的形式。思維形式首先劃分為概念、判斷、推理、證明。進一步劃分,具有不同結構的判判斷形式、推理形式或證明形式,也是不同的思維形式。思維有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等不同形式。思維的工具是語言。問題中的"設計思維"個人理解為:"在正式做某專案之前,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預先設計的方法式方案,然後按事先設計好的方法或方案進行組織實施,以達到予期目標為目的一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