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丁強888

    要說有關係吧,國號都取為唐,真實的從皇室的血緣關係來說,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大唐王朝(618~907),中國古代歷史上輝煌的頂峰,被歷史課本稱為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開國皇帝為高祖李淵,經歷近150年的輝煌後在玄宗年間發生安史之亂,但又於藩鎮與中央的平衡之間堅持了接近150年,終於於907年被原黃巢的下屬,後封宣武節度使的朱全忠所滅。

    後唐的祖先本是沙陀人,姓朱邪,後來因為助大唐平叛有功被賜姓李,而且李唐皇室承認是李唐宗室,錄入宗室族譜。所以後唐開國皇帝莊宗的父親開始就叫李克用了。後來的歷代後唐皇帝(當然也不多)都是姓李,定國號為唐意在恢復李唐王朝。如果不是後唐短命可能又是另一個東西漢的翻版。

    至於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父親早死之後被楊吳權臣徐溫收為養子,改名徐知誥。但後來繼承養父的權臣位置最終篡楊吳自立之後改回本姓李。自稱是李唐宗室後人,所以定國號為唐,也是想恢復李唐輝煌。因為地處南方被稱為南唐。

    這就是三個唐朝之間的大致關係,後兩者只能算大唐王朝的餘波了。

  • 2 # 三觀粉碎機

    唐朝和後唐、以及南唐之間還是有一定關係的,比如說開國君主都姓李,不然也不會使用“唐”這個國號,雖然我們稱後面的兩個唐朝為後唐以及南唐,但是他們當時還是都稱為唐的,只不過因為歷史好區分,才稱為後唐和南唐。

    好了,回到核心問題,首先是後唐和唐朝之間有什麼關係。後唐的開國君主叫做李存勖,你別看他姓李,實際上是沙陀族的,他這個“李”姓很顯然是因為祖上有功所以被唐王朝被賜國姓“李”。這種操作更熟悉的就是鼎鼎大名的航海英雄鄭和了,鄭和原本姓馬,叫做馬和,後來護朱棣有功,所以被賜姓鄭。所以這個問題,我可以追溯到李存勖的爺爺—朱邪赤心(姓朱邪)。

    朱邪赤心是唐朝沙陀族的首領,唐宣中時期任蔚州刺史、雲州守提使。唐懿宗鹹通九年(868年),桂州爆發了龐勳為首的戍卒起兵事件,朱邪赤心率兵鎮壓。事後,朱邪赤心升至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被賜名“李國昌”。

    所以說,後唐跟唐朝基本沒什麼鳥關係,只不過姓李而已。其中特別是李存勖的老爸李克用對唐朝算是非常忠心,在那個唐末藩鎮割據時代背景下極力擁護李唐正統的將領,後被封為晉王,所以李存勖建國後就國號“唐”了。

    雖然後唐跟李唐沒啥關係,但是南唐倒還真的是唐朝皇室後裔。南唐的開國君主叫做李昪,從他往上數四代的太太爺爺叫做李恪,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八子,封建王。所以後唐算是跟三國時期蜀漢一樣存在。

    不過最後我們還需要說明的是,先不說李存勖,就李昪而言,從小出身卑微,就是個流浪漢,父親在戰亂中走散,成為吳國大丞相徐溫的養子。這是李昪發家最重要的途徑,但問題是他真的是不是李唐後代,十有八九根本不是,而要把國號改成唐,只不過是宣告自己正統的用意罷了。

  • 3 # 夢之聖地

    沒有關係,都只是懸羊頭賣狗肉罷了,光武帝打著大漢的名號復朝,在當時大唐即為正統,其他勢力皆為割據。

    後唐皇帝皆為沙陀人。但可分為後唐莊宗和後唐明宗時期。

    黃巢起義軍進攻長安時,唐僖宗鎮壓不力,被迫赦免李克用的罪來鎮壓,成功後成為一方勢力。907年朱溫廢唐末帝自立,史書上說其憤怒不已,其實不然,朱溫廢唐最大得益者為其。

    唐莊宗①其打著唐朝的口號,站在道義至高點,天下皆視朱溫為王莽,唐帝國幾百年的存在在各地皆有很深的根據。②後唐為沙陀人建立,對大唐的實力和繁華極為嚮往,以唐為國號以表達自己對未來的希望和追求。

    唐明宗①站在道義至高點表明自己及後唐莊宗為正統,有利於鞏固自身,奪取天下。②帝位得來實屬僥倖,以唐為國號可以延續後唐莊宗的根基,以表明自己仍為李克用義子,其家人也。

    南唐也非李姓

    南唐建立者徐知誥為徐溫養子,父母不詳。篡位後改姓李,中原正處於唐晉相交,無暇顧及,實力削弱。給南唐以機會,滅馬楚,稱霸南方,徐知誥野心大增,希望透過改姓李,國號唐,徐徐以圖天下,統一中國。不濟則稱霸江南,割據一方,與中原並稱兩帝。

    所以後唐和南唐並無關係,只是兩者都借用唐王朝的榮耀和法統罷,猶如檸檬片,榨乾了汁無用便可丟棄。

  • 4 # 伊耆角木

    國號來說三家都叫“唐”,後人為了區分而稱之為“唐朝”、“後唐”、“南唐”。後唐是五代之一,南唐是十國之一,他們都是借唐朝的光。後唐和唐朝沒有血緣關係,但因為祖上被唐朝賜姓李,又被封王,所以以唐為國號。南唐是號稱唐朝宗室後裔(基本不靠譜)。

    後唐創始人叫做李存勖,但根源要說到他的祖曾父,他是西突厥沙陀部落酋長,姓朱邪,叫朱邪執宜。沙陀部本屬吐蕃,安史之亂後,唐朝對各地掌控力減低,外族多有侵擾,歸附的少數民族多有叛亂。唐憲宗時吐蕃與回紇爭奪甘州、涼州,調沙陀部北上參戰。朱邪執宜認為沙陀部世為唐臣,不願反叛,勸說其父朱邪盡忠帶領族人東遷,被吐蕃圍追堵截,朱邪盡忠戰死,朱邪執宜率餘部萬餘人抵達山西代北,被唐朝接納。此後,朱邪執宜替唐朝征戰,官至陰山都督、代北行營招撫使、朔州刺史,藉此統一了代北各部,成為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唐文宗時期,朱邪執宜去世,其子朱邪赤心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後一路建功立業,因為平定龐勳叛亂的功勞,官拜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徐州觀察使,賜名李國昌,賜京城親仁裡官邸一所,並準備計入宗籍,視為李唐宗室。這就是後來李存勖定國號為唐的根源。但是,李國昌卻因為恃功而驕,不服調令,擅殺官員,佔據州郡,與李唐王朝決裂,被唐懿宗派兵征討,李國昌不敵,逃亡韃靼。

    唐僖宗年間,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李國昌之子李克用在沙陀軍中素有威望,於是李克用被赦免罪責,徵召剿賊。沙陀軍勢如破竹,收復長安,李克用居功首位,唐僖宗任命他為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東節度使,任命李國昌為雁門以北行營節度使。不久李國昌去世,李克用成為沙陀軍首領。後來李克用繼續征戰,討伐黃巢,其間與同樣討伐黃巢的朱溫產生矛盾。黃巢被剿滅後,李克用被封為隴西郡王。此後,李克用擁兵自重,不斷髮展勢力,割據河東。他與朱全忠(朱溫被賜名全忠)成為唐朝兩股強大勢力,分別被封為晉王、梁王。雙方相互攻擊,最終,朱溫代唐自立為帝,成為五代第一個朝代後梁,病重的李克用拒絕承認,堅持繼續使用唐年號,一年後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繼位為晉王。

    李存勖稱晉王后十五年中,振興晉國,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於923年四月稱帝,定國號唐,史稱後唐。追尊李國昌為獻祖,追尊李克用為太祖。十二月後唐滅後梁,開啟五代第二個朝代。李存勖在位其間的後唐也是五代中最鼎盛的時代。但不久,李存勖寵幸伶人、宦官,窮奢極欲,屠戮功臣,引發政局不穩,最後死於興教門之變,兵變的李克用養子李嗣源繼位。

    然後說說南唐,南唐是五代十國中的“十國”之一,創始人叫李昪,其父名為李榮,在唐末戰亂中不知所蹤,李昪就被十國中的南吳太祖楊行密收養,因又與楊行密的兒子們不合,結果被送給大將徐溫收養,改名徐知誥。靠著徐溫的勢力,徐知誥一步步嶄露頭角,與其養父徐溫一起把持南吳朝政。最後,937年南吳末代君主楊溥禪讓於已被封為齊王的徐知誥,南吳滅亡。

    但徐知誥建立的政權一開始並不叫唐,而是因為自己齊王的封號叫做齊。兩年後,徐知誥宣佈恢復本姓李,改名為昪,自稱唐憲宗第四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其實,他的父親出身卑賤,李昪的說辭不過是給自己臉上貼金,用李唐王朝的名號撈取政治資本。他究竟是不是李恪的四世孫誰也不知道,族譜可以偽造,全憑他自己說。

  • 5 # 傅斯鴻

    唐朝和後唐、南唐說起來關係真不大。後兩個雖然國號都叫唐,但是基本和李唐王室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了。即便如此,後兩個把國號定為唐,還是有一些原因的,只不過和血緣無關。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來自隴西李氏,李淵的祖父李虎曾為隴西郡公,父親李昺為唐國公,李淵承襲了唐國公的爵位,因此當他登基做皇帝后,他的國家就是唐朝。

    後唐的開國君主是李存勖,李存勖不是漢人,而是沙陀人,本姓朱邪。李存勖的祖父被唐朝皇帝賜姓李,改名李國昌。唐朝皇帝封其為朔州刺史。然而,李國昌在代北一帶坐大之後,竟不聽命於唐朝,後來逃亡韃靼。

    黃巢起義,唐朝無人可用,遂免了李國昌之罪,召其子李克用領兵攻打黃巢。李克用的沙陀兵不僅收復了長安,還剿滅黃巢於野狼谷。唐僖宗以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封晉王。李克用遂擁有了河東代北之地,成為沙陀首領。

    李克用臨死給了兒子李存勖三隻箭,讓他滅燕國,滅後梁,滅契丹。李存勖完成了前兩項,原本他的國家應該叫晉,但是,考慮到自己被唐朝皇帝賜姓,自己又是唐朝的忠臣,因此,李存勖就把自己的國家也稱為大唐。只不過史家為了區分,才寫作後唐。

    南唐為十國之一,南唐的前身是楊行密所建立的吳國。可惜楊行密早死,傳位於自己的兒子楊渥。楊渥的宰相叫做徐溫,是五代十國時期難得的政治家。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即是徐溫的乾兒子,名叫徐知誥。

    李昪是個私鹽販子出身,他的父親叫李榮,窮得都活不下去了,李昪才鋌而走險去販私鹽,後來又改姓。然而等到李昪當了皇帝,他聲稱自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於是,他的國家也要叫唐。李昪到底是不是建王之後誰也不知道,只不過他出身寒微,總要認個祖宗來裝門面。

  • 6 # 六甲番人

    五代十國是唐宋之間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歷時只有半個多世紀,然而其間被視為正統中原政權就有五個朝代,加上同時並存的割據政權一共有十個國家,而這前後十幾個政權中,以“唐”為國號的就有兩個,分別被後人稱為“後唐”和“南唐”。

    “後唐”是五代的第二代,唐昭宗天祐四年,朱溫滅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五代時期自此正式開始,但此時控制今山西中北部的晉王李克用仍然聲稱擁護唐朝,與後梁交戰不休。

    李克用不是漢人,而是沙陀族人,沙陀族原名“處月”,是西突厥別部,原來生活在今新疆中部的沙漠,唐代文獻將“處月”譯寫成“朱邪”,沙陀統治者便以此為姓氏。唐憲宗元和四年,吐蕃與回紇爭奪甘州和涼州,欲將沙陀部眾調往黃河以北參戰,當時沙陀酋長是朱邪盡忠,其子朱邪執宜進言:“我世為唐臣,不幸陷汙,今若走蕭關自歸,不愈於絕種乎?”於是朱邪盡忠率領部落三萬戶東遷,吐蕃派出大軍前後圍追堵截,朱邪盡忠戰死,朱邪執宜率領餘部萬餘人進入山西代北地區,被唐朝靈鹽節度使範希朝收留。

    朱邪執宜的兒子朱邪赤心因鎮壓龐勳起義有功,賜名李國昌,預備屬宗籍,並拜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徐州觀察使。但李國昌恃功驕縱,不服王化,最後被唐僖宗派軍擊敗,被迫與其子李克用北奔韃靼。

    李克用後來又接受唐僖宗詔書,鎮壓了黃巢起義,唐昭宗時又率軍勤王,救出皇帝,加封晉王。此後李克用長期割據河東,對抗佔據汴州的梁王朱溫。

    後梁末帝龍德三年,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打起中興唐朝的旗號,以唐朝賜姓為李的合法繼承人身份在魏州即位,國號仍為“唐”,為了與之前的唐朝區分開來,史稱“後唐”。同年,後唐攻佔開封,後梁滅亡,隨後後唐定都洛陽,並統一了華北地區,所以被正統史學家認為是五代的第二個朝代。

    “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後唐是五代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之前梁晉吳蜀四分天下,李存勖滅其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但李存勖晚期治國無方,造成內亂,死於興教門之變,後唐從此衰敗,李嗣源統治時期雖有所起色,但他死後,後唐很快就被契丹扶持下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所滅。

    後唐被滅後第二年,南吳大元帥徐知誥建立齊國,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西都,以廣陵為東都,改元升元。升元三年,徐知誥“複姓李氏,改名曰昪,自言唐憲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為徐州判司;志生榮。乃自以為建王四世孫,改國號曰唐。”為了與唐朝及“後唐”區分,宋代編史時將李昪建立的“唐”國稱為“南唐”。

    南唐是十國當中版圖較大的國家,極盛時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傳三世一帝二主,享國三十九年,最後被北宋太祖趙匡胤所滅。

    綜上所述,五代十國兩個國號為“唐”的國家中,“後唐”皇帝並不是唐朝皇帝的後裔,只是以被唐朝賜姓為李的藉口立國,“南唐”則自稱唐朝李姓皇帝之後,其真偽雖無法分辨,但姑且信其有吧。

  • 7 # 白露為霜65799235

    後倆都只是冒用大唐的國號,利用人心罷了,他們的皇族跟李淵的大唐毫無關係。

    後唐是匈奴一支後人,沙陀人,李存勖建立的,他家的李姓是大唐賜的國姓,顯然不可能跟李淵家族有關係。

    南唐是徐州一孤兒李昪,篡了楊行密家族的吳國以後建立的,為什麼說他肯定跟李淵家族沒有關係呢,因為李昪篡位之初,雖回覆本姓李,國號卻是齊,而不是唐,後來才改成唐,說明他根本與李唐無關,否則自然一稱帝就該複稱大唐,類似於劉秀。

  • 8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唐朝之後,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正如《三國演義》開篇所說的,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唐朝後期,政治上進入混亂時期。這種混亂的標誌性特點一是宦官專權,二是藩鎮割據。宦官的問題,與封建社會相始終,宦官之禍在後世帝王的防範之下,雖有所減輕,但不可能完全解決。藩鎮割據,是地方勢力坐大之後,對中央形成尾大不調之勢。五代十國的形成,都是與這種形勢相關的。

    五代是唐朝失去政權之後,權利在中央層面上的交接。而十國,和唐後期的藩鎮割據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當我能力不強的時候,服從中央的領導,能力強的時候,就推翻中央自己上臺。服從中央的時候,他們也不是以維護中央利益為目的,而是維護和增大自己的勢力。這是五代十國時期政治上的大體情況。

    唐之後的五代十國,五代和十國中,各有一個以唐為號的。五代是“唐”,十國是“南唐”,這兩個國號毫無疑問與前邊的大唐王朝有著千絲萬絛的聯絡。

    先說後唐,他的開國皇帝是李存勗,但後唐的實際開創者應該是李克用。李克用是沙陀人,我們知道,唐朝的政治是比較開放的,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有大量的外華人做官。李克用就是當時的地方實力派之一。唐朝末年,王仙芝、黃巢發動了起義,與漢末因斬黃巾而群雄並起一樣。唐朝末年也因打黃巢而形成逐鹿天下之勢。在戰亂的過程中,因參加黃巢起義而壯大起來的朱溫,投降朝廷後,轉過身來鎮壓起義。最後,在體制內奪取了李唐天下,建立了梁朝。就是五代的第一個王朝。

    朱溫雖然坐上了皇位,但唐朝之前的藩鎮割據的形勢比沒有打破。地方實力派之前不聽唐王朝的招呼,現在依然也不會聽你朱溫的。逐鹿天下的形勢還在繼續之中。原來李代做天下的時候,地方實力派還要保持面子上的尊重。現在朱溫坐了天下。已經不是我們的老主子,於是,我們也不聽你的了。這樣,地方紛紛獨立。這就是十國形成的原因。

    李克用在唐末鎮壓起義軍的戰爭中,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晉王。當朱溫篡奪了李唐天下之後,李克用並不承認朱梁的合法性。並以恢復李唐的名義,與朱溫展開爭奪天下的戰爭。在朱溫建立梁朝的第二年,李克用去世,他的兒子李存勗繼承了他的事業,經過十六年的努力,最終打敗朱溫,建立了唐朝。這時的唐朝,雖然還名之為“唐”,但和之前的唐,已經不是一回事了,所以,歷史上稱之為“後唐”。

    後唐建立十三年後,又被石敬塘的後晉取代。五代之時,就是在這種你幹幾年,我幹幾年,誰有本事誰上的形勢下傳了五代到後周。直到趙匡胤取代後周,天下才慢慢安定下來。

    南唐與後唐不太一樣,後唐名義上是中央政權。南唐實際上只是地方政權。而且所謂的十國,並不是指在同一時間段內有十個國家並列存在,而是指這段時間內先後有十個政權存在。就是南唐為例,他是繼承了吳國的政權。南唐建立之後,吳國同時也就沒有了。

    南唐的開國皇帝叫李昪,也叫徐知誥,因為他是吳國大將徐溫的養子,也就隨了徐溫的姓。《南史》有徐知誥的傳記。李昪是濠州人。吳國的國君吳太祖楊行密攻打濠州的時候,得到李昪。但把李昪收為養子。可是,楊行密的兒子們不喜歡也容不下他。沒辦法,楊行密便把此人交給他的大將徐溫撫養。李昪成了徐溫的養子徐知誥。

    楊行密去世之後,做為權臣的徐溫控制了政權。徐溫死後,做為養子的徐知誥接了徐溫的班成了吳國權臣,最後乾脆把吳國廢掉建立南唐,自己坐上了位置。這時他就恢復了自己的本姓,改名李昪,成為南唐烈祖,之後傳給兒子李璟,孫子李煜。最後被宋所滅。

    後唐和南唐雖說以唐為號,但與大唐王朝已經沒有太大的關係了。他們以唐為號,只是為了收擾人心的政治需要。說到血統,後唐是沙陀人,與李唐血統肯定沒有關係,做為異族人而承認大唐王朝的正統,這種政治上的聯絡,是不能抹殺的。

    南唐李氏也是姓李的。據李昪自己說,他確是唐王室的後代。是唐憲宗的兒子建王李恪的後代。唐之前,世族是很受重視的。許多從低層起來的人在功成名就之後,一定要粉飾一下自己的家世。比如李唐家族與春秋時期的老子扯上本家,就是很好的例子。南唐李氏的譜系是這樣的:建王李恪(唐憲宗李純的兒子)——李超——李志——李榮——李昪——李璟——李煜。至於這個家譜是真是假,後世恐怕很難辨別,其真實性只有李昪自己知道。我們只能姑妄聽之,姑妄信之吧。那個時代,姓李的人中,李唐後代的可能性應該是有的。因為那個時候,皇族的繁衍的人口是很多的。也正因此,他們獲得的位置,與皇室血統沒有太大關係。關鍵是個人能力和機遇。

  • 9 # 子說非說

    先明確一下,個人認為唐朝、後唐和南唐沒有任何關係,後唐和南唐也根本不是唐朝皇室的後裔。要說關係,大概可以說後唐和南唐是大唐的“仰慕者”吧。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21帝,享國289年,是後世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唐朝皇族出自隴西李氏,是北魏關隴貴族集團的重要成員,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由李淵父親李昺繼承,後傳至李淵。

    後唐是公元923年由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定都洛京,共歷4帝,歷時14年的短命王朝。李存勖以唐朝的合法繼承人自居,把自己的國號定為唐,但他自己的血緣和唐皇室真的是沒有半毛錢關係。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傳三世一帝二主,享國39年,是十國當中版圖較大的國家。公元 975年被宋所滅。公元939年,南唐開國君主徐知誥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恢復李姓,改名為昪。但這種為抬高自家門第,亂攀親戚的真實性其實真是太不真實了。

    所以,追根問底,實事求是,實話實說這三家“唐”真的是此唐非彼唐,一點關係都沒有。

  • 10 # 古風散人

    首先,談談這三國的關係。

    唐朝存在時間為公元618年至907年。後唐為公元923年至936年。南唐存在於公元937至975年。

    公元878年,黃巢起義爆發。在參與鎮壓黃巢起義的唐朝大軍中,有一支力量來自朱邪翼聖,即後來的後唐太祖李克用。因為協助唐鎮壓有功,朱邪翼聖受封河東節度使。公元895年,李茂貞、王行瑜和韓建進入京城挾持唐昭宗。李克用再度勤王,打敗三人,被唐昭宗加封為晉王。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李克用認為後梁是偽朝,仍沿用唐朝年號。直到李克用去世,他都打著復興唐朝的旗號與朱溫對峙。

    李克用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李存勖即晉王位。直到公元923年,李存勖才宣佈稱帝,但仍然沿用唐朝年號。這年底,李存勖攻進洛陽,滅掉了後梁,並在洛陽建都。

    公元936年,石敬瑭用幽雲十六州換來遼的兵力,攻入洛陽,滅掉後唐,建立了後晉。而就在次年,及公元937年,李昪在南方建立南唐,宣稱延續唐正統。

    我們今天把這三個國家分別稱為唐、後唐和南唐,實際上是後來人為了方便史學研究而進行的命名。在這三國存在時,他們都稱自己為唐。

    我們可以看到,在時間上,三者先後關係是唐、後唐、南唐。在正統傳承上,後唐和南唐後都宣稱自己沿襲唐的正統。但他們本質上已經是三個處在不同時間上的國家了。

    再來說後兩個唐是不是唐朝皇室後裔。

    後唐太祖李克用曾名朱邪翼聖,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沙陀族的後代。關於李唐皇室的來源,至今未有定論。而沙陀族在唐朝歷史中記載並不多,直到唐代末期,沙陀族才迅速崛起。如果李唐皇室和沙陀族沒有沾親帶故,那李克用和李唐皇室就應該沒有親緣關係。

    再說李昪。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孫。李昪原姓李,後來父親李榮在戰亂中失蹤,便被五代十國時吳國大將徐溫收養,改名徐知誥。

    按李昪在建國後追封祖上的情況來看,從李恪起分別是李恪、李超、李志、李榮。事實上,李恪生於公元619年,卒於公元653年。而李昪生於公元889年。兩人死生之間間隔236年,說是四世孫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同時,根據2016年發現的李氏家譜:公元904年,當時的梁王朱溫強迫皇室搬遷,隨遷的李恪十一世孫李道攜帶皇族譜牒逃出。在這本《李氏家譜》中記載了李道的第四個兒子與公元941年出生。所以,李昪應當和李唐皇室沒有親密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少華先生能被稱得上是相聲界的蔫哏大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