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午睡的夜貓

    看看蒙學讀物。《千字文》、《三字經》入門必背(很簡單,也順便認認字),《聲律啟蒙》培養節奏、韻感,《增廣賢文》培養口才,《龍文鞭影》說的是歷史名人典故。

    之後可以看《孟子》和《詩經》,《孟子》各種懟君王,讀起來有意思;而《詩經》就挑那些簡而優美的去背(好記、也好培養興趣)。

    這些最好買列印優美,製作精良的書籍;在看的時候,可以與孩子一起,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背。像《千字文》、《百家姓》、《詩經》都很好背。

  • 2 # 可兒媽親子共讀

    首先呢,國學包含了內容有很多:古詩詞系列、蒙學經典系列、文學經典系列

    古詩詞系列:

    《唐詩三百首》、《宋詞》這些都是家中必備的,對於已經五年級的孩子來說,背古詩詞是小學1-5年級已經接觸過很多了。背誦已經不成問題,我們需要的是,讓他不僅能背,還能說出詩詞的意思和境界。《藏在地圖裡的古詩詞》透過另一種方式介紹詩詞,介紹地理人文知識,是一個詩詞的延展閱讀的書籍,不僅學了詩詞,也學了人文和地理,真心推薦給你。

    蒙學經典系列:

    《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百家姓》都是很不錯的蒙學書籍,不僅適合小孩子,也適合大人看,為學、為人的道理說得深入淺出,而且文字自帶韻律,非常好記,也容易理解。《論語》也是可以作為蒙學啟蒙書籍來學習的。

    文學經典:

    《詩經》、《史記》這一類書籍要難度大一些,有一定語文知識和功底的孩子才能讀懂。

    正確理解國學入門這件事

    很多家長都會像你一樣擔心,孩子能不能聽懂呢?那些古文,孩子能理解嗎?我覺得不用擔心,入門,要做的事情,是讓孩子對這些經典感興趣,有個基本的瞭解。至於懂還是不懂,那是一個長期學習和思考的過程。就像古詩詞,你會因為孩子不理解詩詞的意思,不讓他學,他背嗎?

    我一直倡導,教育要提前,要趁早,並不是我要去逼孩子學。因為學習,也是要講方法的,一定要在孩子不反感,感興趣的前提下學習,否則他根本不會用心學,也記不住。趁早學,是因為,孩子在學齡前,學習就是邊玩邊學,是沒有課業的壓力的。所以容易對書本,對知識感興趣。她習慣了這種學習的感覺,對她入學後進入正規的學習是有好處的。提前能背古詩、三字經這些經典,會比入學後再學更容易。一旦入學,你讓他去背,去認,就成了一種任務,因為老師還要考試、寫作業、測驗等等。孩子的壓力大於興趣,再想讓他學就很難了。我女兒2歲不到已經每天都在聽《弟子規》,也能背《弟子規--總序》,也能背《鵝,鵝,鵝》,她比起5歲的王恆屹來說,簡直差得十萬八千里,但是她能自主的去背,跟著我念,就已經可以了。這件事在她心裡種下一粒種子,你只用每天細心呵護,澆灌,它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的。

    我是可兒媽,關注可兒媽讀故事,讓家長更輕鬆,孩子更優秀

  • 3 # 老墨流塵

    小學生國學入門主要先接觸一些比較簡單的國學書目,如《千字文》《三字經》《千家詩》《百家姓》等,這些文章篇幅比較少,讀起來比較簡單。

    可以讓學生先適應接觸,培養興趣。

  • 4 # 微笑的芒果

    我是根據前人的看法,自己總結出來,希望有幫助。

    1.對孩子有信心,國學經典不存在深奧

    國學經典的接觸,最好早在胎教就讓寶寶接觸,越早越好。五年級也不算晚,要對孩子有充分的信心,因為孩子的記憶力最佳,而理解力偏弱,不僅僅是國學理解不動,看迪士尼的動畫片都會問你問題。昨天親戚家的一個小姑娘(5歲多),表達能力算同齡孩子裡很不錯的,我陪她看精靈旅社,她問了我很多問題。

    所以,既然都需要答疑解惑,接觸國學經典,給孩子答疑,直接在早期為他種下以後發芽的種子,豈不是更好?

    2.國學經典學習的書目

    首先,是現在倡導的《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和《千字文》。這個在過去作為開蒙的課本,意思很深。

    過去孔夫子教學生,最主要的是四門課,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德行首先放在第一位。我們通讀《三字經》,發現裡面的內容,告訴孩子如何與人相處,最主要的是如何與父母、師長、兄弟姐妹的相處,《弟子規》講的篇幅比《三字經》還多一點,《三字經》首先講的就是如何教育、為人。後面還多了一些必要的自然地理,人文歷史知識。這些在過去,老師要求學生必須背誦,並不做特別的講解,因為古時的環境,大部分人都能理解深刻。就比如過去的讀書人看書,一般的典故用意,都不需要去查詢。這個素質,現在的人普遍失掉了,因此,開蒙的國學經典,必須要有講解能力佳的老師來輔導,讓孩子有興趣,才讀的通,讀的下去。

    第二個部分是言語表達的鍛鍊,看《唐詩三百首》《千家詩》和《詩經》。早期的學習都是《詩經》,《唐詩三百首》《千家詩》是後面的古人總結的,供我們現在人閱讀特別合適。學習詩歌的目的在於讓孩子的學習言語表達,說話含蓄,謙和,恭敬,悅耳。孔老夫子把這個放在德行之後,第二位,相當的重視。諺語所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過去古人的論文裡也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有德行的人也要會說話,否則容易招人討厭,目的在於讓孩子得到助緣,容易成就事業。因此,疏忽不得。

    在接下來,政事,學校裡的課程已經做的很好了。孔夫子的政事,不是完全指政治,是教授學生謀生的技能。按這個含義,學校裡所有的課程,從小學到大學,基本上都是在做這個工作,所以就不多說了。

    最後才是文學,這裡的文學指提高精神境界。讓我們在物質享受之外,還能豐富的精神生活。可以說,夫子為後輩考慮的很周全。這裡也不得不說,目前的國學經典讀本,剛剛提到的,練習言語的三本書,講解的方向基本落在文學。這個也有道理,但是容易造成困擾。孩子精神世界過於豐富,而自己創造物質的能力還在學校孕育,就容易發生眼高手低的情形。當然,也有的孩子因此文學方面得到特別發展。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孩子接受的狀況,注意引導。

    其實孩子很好教的,我們不能把書一買就指望孩子像電腦一樣自動輸入,需要陪伴,需要解惑,需要引導。

  • 5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任何一門學問,被過分的宣揚和過分的摧殘都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對於國學,目前也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涵蓋的範圍也太過廣泛,其內容也是糟粕與精華並存。而事實上,中小學課本中都有詩詞等很多的優秀國學內容。個人認為,除非孩子自己很感興趣,否則沒有必要非給孩子去上所謂的國學課,或購買很多相關的書籍。

    孩子已經五年級了,其實更應該確認的是孩子的天賦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然後根據孩子的天賦和他未來的發展方向,去挑選適合他閱讀的書籍,由淺入深的讓他在未來發展的領域,加深閱讀量和知識,培養關聯的興趣愛好。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一天產生的資訊量可能超過過去一兩千年所產生的書籍的總和,這會給很多的家長和孩子產生巨大的選擇困難綜合症,因為適合孩子閱讀的優秀書籍實在太多。所以及早確定孩子的天賦,然後根據孩子的天賦,來選擇適合他未來發展的方向和專業,然後根據孩子的發展方向,來選擇適合他閱讀的書籍,這才是科學的選擇之道。

    孩子的教育、學習和發展,一定要根據科學規律來制定科學的實施方案。根據孩子的天賦來佈局孩子的發展路徑,讓孩子用天賦學習,用天賦發展,是未來必然的教育發展方向。

  • 6 # 三月焚香為海棠

    題主:

    國學最初指的是官學,主要研習內容是六藝。到近代概念逐漸擴大,涵蓋了古代的哲學、史學、文學、音樂、繪畫等各個方面無所不包。到近代,隨著現代科學的進步,也引導了考古學等諸多方面的“擴容”。

    胡適曾經寫過《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列舉書籍近190種,但對於私人來說過於浩瀚,可以參考,全然照讀,一般人有心無力。

    結果飲冰室主人梁啟超看了這份書單大為不滿,也寫了篇《國學入門書要目及其讀法》。這本書單要比胡適所列更加合理。亦更適合個人閱讀。書單中包括書目、讀法、參考書目。梁啟超先生似乎覺得列出的書目還是太多,最後加個附錄,叫“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共25種。最適合普通人參考。

    附錄 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

    上所列五項,倘能依法讀之,則國學根柢略立,可以為將來大成之基矣。惟青年學生校課既繁,所治專門別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讀。

    今再為擬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書》

    《易經》

    《書經》

    《詩經》

    《禮記》

    《左傳》

    《老子》

    《墨子》

    《莊子》

    《荀子》

    《韓非子》

    《戰國策》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資治通鑑》(或《通鑑紀事本末》)

    《宋元明史紀事本末》

    《楚辭》

    《文選》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韓昌黎集》

    《柳河東集》

    《白香山集》。

    其他詞曲集,隨所好選讀數種。

    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皆須一讀,若並此未讀,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矣。

    看梁啟超的用詞,先是“恐仍”,又不辭辛苦的“再為擬”,咬著牙說“真正之最低”,嚴詞“皆須”,發恨說“真不能認為中國學人”,真不知他把一份長長的書單砍成25種內心有多煎熬,梁啟超先生拳拳之心,讓人動容。想一想乾隆修的四書全庫,紀曉嵐怕人讀起來不方便,寫了本《四書全庫提要》就200卷,25種已然不多。

    後李敖與王榮文編的《中國名著精華全集》共33冊,由白話文寫。也很適合參考。李敖指出“凡書皆史”和“華人面對的,已不是歷史書的問題,而是古書的問題”。

    何況,中國書又不只歷史書,歷史書只是經史子集四庫分類中的一部分,清朝的史學家主張“六經皆史”,這下子經書又變成了歷史書。其實凡書皆史才對,華人面對的,已不是歷史書的問題,而是古書的問題。

    古書有多少呢?

    古書多得嚇人。

    古書不只什麼《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它們只不過佔兩種;古書不只什麼四書五經,它們只不過佔九種;古書不只什麼二十五史,它們只不過佔二十五種。古書遠超過這些,超過十倍一百倍一千倍,也超過兩千倍,而是三千倍,古書有十萬種!嚇人吧?

    這還是客氣的。本來有二十五萬種呢!幸虧歷代戰亂,把五分之三的古書給弄丟了,不然的話,更給華人好看!

    又何況,還不止於古書呢!還有古物和古蹟,有書本以外的大量殘碑斷簡、大量手澤宗卷、大量玉器石鼓、大量故壘孤墳,和陸續不斷的大量考古出土……要了解中國,更難上加難了。

    我認為個人閱讀沒必要按照分類等挨個研究,讀一類最為感興趣的作為主幹,可以鉤玄提要,也可以單點探索,沿著樹枝不斷蔓延出去最為方便。

    附:

    龍啟瑞《經籍舉要》,列舉書籍二百八十九種。  

    張之洞《書目答問》.列舉書籍二千二百六十六種。  

    胡適《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列舉書籍一百八十五種。  

    梁啟超《國學入門書耍目》,列舉書籍一百六十種。  

    李笠《國學用書撰要》,列舉書籍三百七十八種。  

    陳鍾凡《治國學書目》,列舉書籍四百八十八種。  

    支偉成《國學用書類述》,列舉書籍三千二百種。  

    章炳麟《中學國文書目》,列舉書籍五十一種。  

    徐敬修《國學常識書目》,列舉書籍二百六十二種。  

    傅屯艮《中學適用之文學研究法》,列舉書籍七十九種。  

    沈信卿《國文自修書輯要》,列舉書籍五十種。  

    湯濟滄《中小學國學書目》.列舉書籍一百零六種。  

    吳虞《中國文學選讀書目》,列舉書籍一百四十二種。

  • 7 # 山仁水樂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國學的入門和傳承,起於詩詞,行進於詩詞,無涯於詩詞!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幼兒對自然界浩瀚無際的好奇、探索和琢磨,從來是由感性到理性,由視覺到聽覺,由常識到意識!只要我們能從那些淺顯易懂、聲情並茂的《唐詩三百首》、《宋詞選》著手,國學的入門,簡直就是輕車熟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一旦我們能從國學童蒙裡開悟而出,那些浪漫的美好意向,那些綺麗的自然風光,那些無上的人生榮光……也便水到渠成地流淌進我們的心靈深處!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一旦我們入門了國學且因詩詞的走近靈魂,那麼,今生今世,我們的人生就會因國學的浸潤而多姿多彩、活色生香……

  • 8 # 懇福尤燊

    四書,最好是讀《四書集註》,加上《道德經》,《韓非子》,各讀二十遍。唐詩宋詞,讀十遍。就差不多了。其他的沒必要讀。

  • 9 # 正哥說民生

    學國學該讀什麼入門書?國學博大精深,終其一生,也不能全部讀遍,無法盡學其精髓。要說入門,看處在哪個年齡段了。

    處於幼兒和小學階段的兒童少年,學國學應從唐詩、《三字經》、《弟子規》或成語故事開始,特別是五言唐詩,如《春曉》、《鵝》、《登鸛雀樓》、《靜夜思》等朗朗上口又易懂的唐詩,會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而《三字經》、《弟子規》也會讓兒童少年在誦讀的過程中明白一些禮節和道理,學到一些基本的倫理道德。像《葉公好龍》、《揠苗助長》、《刻舟求劍》等成語故事也可學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進入中學階段,學習國學就可以更深入一些了,可以學習《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詩經》、《古文觀止》、《資治通鑑》等國學著作了。當然,因人而異,有興趣和天賦的,可以博覽群書了,所謂四書五經都可以讀,也可以同時讀史了,像《左傳》、《史記》等。

    成人階段,主要看自己對哪部分感興趣了,可以讀《易經》、《道德經》、《莊子》等國學經典,也可以深讀唐詩宋詞元曲,可以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也可以從學習國學書法、繪畫開始。

    總之,國學博大精深,從哪裡入門都不晚,也不會錯,關鍵在於堅持,在於學到其精髓。

  • 10 # 帝炎黃之苗裔

    個人認為,要學習國學應當取決於你對那個歷史時期比較熟悉,或者感興趣。當然,這一切是取決於你想要先易後難的基礎上;當然如果你想要先難後易,也可以,只是這需要有極大的毅力,這決不是你的興趣能夠推動的。

    要先難後易,你去看看《昭明文選》、《文心雕龍》、《楚辭》,要是看的下去,那麼我想我的答案對你來說沒什麼用。

    再來說說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這取決於你對那個時代的興趣較大,有人喜歡的是唐宋,喜歡詩詞,那麼李白、杜甫、蘇軾、李清照等這些各有一類風格的會是你不錯的開端;要是喜歡元明清,那麼戲曲,小說,回憶體小品文也是不錯選擇。這些大都可以憑藉自身興趣維持熱情。

    1.先秦兩漢,主要有西周(周平王宜臼東遷雒邑)東周(春秋和戰國,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界)秦和西漢東漢(以王莽新政,漢光武帝劉秀中興為界),這個時期可讀的作品有《論語》《孟子》《詩經》《楚辭》,漢大賦,東漢抒情小賦等,一些以該時代為背景的也可一讀,如明許仲琳《武王伐紂外史》(即封神演義)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2.魏晉南北朝,或稱六朝,這個時期的作品以駢文為主,同時也有志怪小說,如《搜神記》等,可以看的有《世說新語》,名家的賦,如陸機《文賦》,江淹《別賦》,瘐信《哀江南賦》等,三曹父子,陶淵明,鮑照的詩文也值得一讀。

    3.唐宋時期,這個時期由於有齊梁的影響,初唐文字大多描寫宮廷生活,文風綺麗且頹靡。盛唐神氣情兼備,如李白杜甫等。中唐通俗直白,如元稹白居易。晚唐風格孤高畫質冷,文字綿密,如李商隱等。

    而兩宋時期,詩開始有筋骨,即偏於理性,富於說理,且喜歡用很多典故,這個時期的詩自然不如盛唐了,但出現了很多詞人,各有特點,不必贅述。

    4.元明清,主要有戲劇,比較有名的有《西廂記》,《竇娥冤》,臨川四夢(湯顯祖作品)。小說,不贅述了。回憶體,如《陶庵夢憶》,《浮生六記》《香畹樓憶語》等,不好意思說錯了,這個應該是清初的憶語體。

    5.現當代,這個可能與國學有點不搭,但我就想強答一下。現代文學作品一樣可以薰陶性情,提高文字水平,那些民國大師們,也是一直研究古典文學,才能成為大家。我想說,不瞭解不研究古典文學,想成為大家,這是不可能存在的。

    可以讀的有魯郭茅巴老曹和張愛玲,除去他們的小說散文外,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張愛玲的《紅樓夢魘》等都值得一看。

    以上這些,可以選擇性的先了解一個時代,再去讀他們的作品,你會發現,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的人。孟子云:人皆可以為堯舜。同為肉身,一樣可以成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ndesign中,怎樣對文字進行加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