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曲是透過綜合運用並挖掘各種樂器效能及表現力,來塑造音樂形象,體現作曲家內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樂套曲形式。由交響樂隊演奏,它實質上是交響樂隊的“奏鳴曲”,但比奏鳴曲更富於表現力、更加富於恢宏的氣勢。
交響曲是音樂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音樂形式。“symphony”一詞源於古希臘,意為“共響”。早期的交響曲由17世紀末義大利式歌劇序曲演變而來,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結構形式為交響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礎。序曲性質的交響曲在18世紀逐漸脫離歌劇,吸收其他器樂曲的因素,發展成為獨立的有3個樂章的器樂體裁,依然屬於小型樂隊或器樂重奏的作品;後經海頓、莫扎特的大量創作實踐,最終確立了規範的交響曲式,即古典交響曲。它包括有4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慢板(或稍慢),節略的奏鳴曲式、三段式、復三段式、變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樂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樂章,快板(或急板),迴旋曲式、奏鳴迴旋曲式等。此外,交響曲整體的調性佈局、和聲結構、各樂章間的對比與平衡、樂隊中樂器的組合與規模等均得到規範化而基本定型。
交響曲在貝多芬手下則被髮揮到極至,樂曲的展開部與尾聲得到擴大,主題對比強烈,和聲富於動力性,第三樂章以諧謔曲取代小步舞曲等,都是貝多芬深化交響曲體裁的具體體現。他的《第三交響曲》使交響曲進入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新階段。
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最大特徵是個性突出,因而也決定此時期的交響曲在不同的作曲家筆下,無論內容、形式、技巧有著不同的創新,出現了以歌唱性旋律取勝的抒情交響曲——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標題交響曲——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等,還產生了新的交響樂體裁“交響詩”。同時各國的民族交響曲也興起,俄國的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柴科夫斯基,捷克的德沃夏克,芬蘭的西貝柳斯等都作有具濃郁民族風格的交響曲。此時期的交響曲,其樂章數目有多有少,不侷限在4個樂章,樂隊編制上有時也有變化。家喻戶曉的交響曲主要有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101交響曲》(時鐘),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等等。
=========================
sonata義大利文聲響的意思,有別於歌唱的聲音。奏鳴曲是一種專為某種樂器而寫的音樂。除了鋼琴奏鳴曲以外,大多數的奏鳴曲都有鋼琴伴奏,但也有巴羅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triosonata)是為三件樂器而寫的(其實是四人合奏的,但伴奏者不算在內)。rondo:迴旋曲古典時期一種節奏輕快的曲式。其中的主要樂段會與其他樂段輪替出現。迴旋曲大多出現於協奏曲或奏鳴曲的終結樂章,但也會獨立樂曲的形式出現。
===============
協奏曲(concerto)在古典音樂作品裡佔有相當多的地位,此者通常在一般管絃樂演奏會的第二部分,是由一名或數名演奏家獨奏,樂團作為伴奏,之前提到:作為一位獨奏者他在一首曲子所扮演著重要角色,顯現出這首樂曲的價值所在。從十七世紀末的演奏方式轉變成一小部分絃樂器作為主奏(稱為concertant,soli),樂團其他成員作為伴奏(ripieno)的演奏方式為大家所接受,通常樂團的大小及主奏樂器都是隨著演奏樂曲而改變,並沒有一定的限制
交響曲是透過綜合運用並挖掘各種樂器效能及表現力,來塑造音樂形象,體現作曲家內心情感和思想理念的大型器樂套曲形式。由交響樂隊演奏,它實質上是交響樂隊的“奏鳴曲”,但比奏鳴曲更富於表現力、更加富於恢宏的氣勢。
交響曲是音樂發展史上舉足輕重的音樂形式。“symphony”一詞源於古希臘,意為“共響”。早期的交響曲由17世紀末義大利式歌劇序曲演變而來,序曲“快板——慢板——快板”的結構形式為交響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礎。序曲性質的交響曲在18世紀逐漸脫離歌劇,吸收其他器樂曲的因素,發展成為獨立的有3個樂章的器樂體裁,依然屬於小型樂隊或器樂重奏的作品;後經海頓、莫扎特的大量創作實踐,最終確立了規範的交響曲式,即古典交響曲。它包括有4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慢板(或稍慢),節略的奏鳴曲式、三段式、復三段式、變奏曲式,具有抒情性;第三樂章,快板(或稍快),小步舞曲;第四樂章,快板(或急板),迴旋曲式、奏鳴迴旋曲式等。此外,交響曲整體的調性佈局、和聲結構、各樂章間的對比與平衡、樂隊中樂器的組合與規模等均得到規範化而基本定型。
交響曲在貝多芬手下則被髮揮到極至,樂曲的展開部與尾聲得到擴大,主題對比強烈,和聲富於動力性,第三樂章以諧謔曲取代小步舞曲等,都是貝多芬深化交響曲體裁的具體體現。他的《第三交響曲》使交響曲進入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新階段。
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曲的最大特徵是個性突出,因而也決定此時期的交響曲在不同的作曲家筆下,無論內容、形式、技巧有著不同的創新,出現了以歌唱性旋律取勝的抒情交響曲——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標題交響曲——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等,還產生了新的交響樂體裁“交響詩”。同時各國的民族交響曲也興起,俄國的裡姆斯基-科薩科夫、柴科夫斯基,捷克的德沃夏克,芬蘭的西貝柳斯等都作有具濃郁民族風格的交響曲。此時期的交響曲,其樂章數目有多有少,不侷限在4個樂章,樂隊編制上有時也有變化。家喻戶曉的交響曲主要有奧地利作曲家海頓的《第四十五交響曲》(告別)、《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101交響曲》(時鐘),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等等。
=========================
sonata義大利文聲響的意思,有別於歌唱的聲音。奏鳴曲是一種專為某種樂器而寫的音樂。除了鋼琴奏鳴曲以外,大多數的奏鳴曲都有鋼琴伴奏,但也有巴羅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triosonata)是為三件樂器而寫的(其實是四人合奏的,但伴奏者不算在內)。rondo:迴旋曲古典時期一種節奏輕快的曲式。其中的主要樂段會與其他樂段輪替出現。迴旋曲大多出現於協奏曲或奏鳴曲的終結樂章,但也會獨立樂曲的形式出現。
===============
協奏曲(concerto)在古典音樂作品裡佔有相當多的地位,此者通常在一般管絃樂演奏會的第二部分,是由一名或數名演奏家獨奏,樂團作為伴奏,之前提到:作為一位獨奏者他在一首曲子所扮演著重要角色,顯現出這首樂曲的價值所在。從十七世紀末的演奏方式轉變成一小部分絃樂器作為主奏(稱為concertant,soli),樂團其他成員作為伴奏(ripieno)的演奏方式為大家所接受,通常樂團的大小及主奏樂器都是隨著演奏樂曲而改變,並沒有一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