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茗史館
-
2 # 蕭武
後金崛起之前,東北地區的大體形勢就是各個蒙古部落各自獨立,但表面上都對明朝表示臣服。而明朝在東北的對各個民族部落的總體策略就是扶弱抑強,保持平衡,保證不讓任何一個民族部落有能力坐大,從而保證明軍在東北的絕對優勢地位。尤其是在北韓之役結束後,李成梁主政東北時,明朝在東北的這個策略表現得尤為明顯。
因為萬曆時期經過三大徵,朝廷財政已經非常困難,無力大舉,所以對外的基本態度就是儘量避免發生大規模戰爭,只要沒有對明朝形成比較大的威脅,就儘量聽之任之。所以,女真在東北一開始崛起,明朝不僅沒有遏制,反而是鼓勵的。因為這時候明朝在東北的最重要的威脅並不是女真,而是那些比較強大的蒙古部落。
到李成梁在東北主政的晚期,女真崛起之勢已成,但明朝這時候中央出了問題,先是東林黨和三黨之爭,接著又出現了東林黨和閹黨之爭,朝廷上忙著搞黨爭,根本無心也無力顧及東北的平衡局面是否正在被打破。甚至到萬曆三十三年,努爾哈赤已經建立後金,對內稱國王,創造滿文滿語等明顯的建立政權的舉措,明朝對此依然懵然無知。
從努爾哈赤繼位後逐步兼併女真各部,到最後以七大恨為名,誓師反明,明確的以明朝為敵人,這期間前後三十二年,明朝始終未能給予足夠的注意,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扶持女真,鼓勵女真對蒙古部落的戰爭。當然,在這期間,努爾哈赤即便是已經建立了後金政權,在與明朝的交往中也仍然是態度恭順的,沒有以明朝為敵。
甚至萬曆三十三年,女真已經完成了初期的準備,建立了後金政權,直到明確反明的萬曆四十六年,這中間還有十三年的時間,後金已經成了東北地區最大的地方勢力,明白無誤的威脅到了明朝在東北的霸主地位,但這時候的明朝仍然沒有意識到原來苦心經營的東北的平衡局面已經被打破了,明朝在東北的優勢地位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挑戰。
其實,即便是女真已經明確宣佈以明朝為敵人,其根本目標仍然不是徹底消滅明朝,因為這在當時的後金政權看來,簡直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比登天還難。那麼,努爾哈赤為什麼要這麼高調的反明呢?又是宣佈七大恨,又是誓師的?其實就是一個目標,要把明朝的勢力從東北驅逐出去,將整個東北地區完全變成女真的地盤,並改變明朝和後金的關係,從臣屬關係變成分庭抗禮的平等關係。
萬曆四十七年,明朝調集大軍,對努爾哈赤的後金政權發動了戰略決戰性質的圍剿,企圖一舉徹底消滅後金政權,結果就是在薩爾滸之戰中,後金軍隊在努爾哈赤率領之下,利用明軍各路之間相互分散造成的時間差,集中優勢兵力,分別擊潰了從四面進軍的各路明軍。薩爾滸之戰也徹底改變了明朝和後金在東北的攻防態勢,後金開始變成了主動進攻的一方,加快了把明軍趕出東北的步伐。
此後,努爾哈赤連續攻克明朝在東北的主要據點錦州、旅順等地,明朝則因為正處於嚴重的朝廷政治內鬥之中,在東北缺乏明確的可持續的總體戰略,以至於一度出現了徹底放棄東北,將防線後撤至山海關一帶的政策成為主導的情況。好在孫承宗主持遼東防務時期,重新調整了思路,逐步建立起了關寧錦防線,為明朝在東北地區保留了一定程度的戰略主動權。
到努爾哈赤去世的時候,明朝和後金在東北基本上處於僵持狀態,雖然明朝仍然整體上處於被動防禦態勢,但是在關寧錦防線形成之後,加上明軍依託城防和火炮之利,後金雖然在野戰中佔有優勢,但是要攻破明軍的整個防線也很難。在孫承宗和袁崇煥時期,明軍甚至一度在遼東採取了積極進取的政策,只不過因為朝廷內鬥,政策前後變化不定,缺乏連貫性和持續性,才未能持續下去。
努爾哈赤雖然未能徹底完成把明軍從東北趕出去的任務,但也完全改變了明朝和後金在東北的戰略態勢,將明朝在東北的勢力壓縮在一個狹窄的空間裡。這樣,後金就有能力在皇太極時期出征北韓,征服蒙古各部,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同時,皇太極多次繞過關寧錦防線,圍攻北京,製造緊張氛圍,其實目標都是在迫使明朝與後金進行和談。因為這時候的後金也並不認為自己有了推翻明朝取而代之的能力。
只不過因為明軍在東北缺乏明確的總體戰略,朝廷的政策又沒有連續性,導致明朝與後金的戰爭長期化,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從而也就加快了明朝內部矛盾的爆發,最後則是在崇禎初期出現了李自成、張獻忠起義,明朝受到兩頭夾擊,內外支絀,也就逐漸走向了崩潰。
-
3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有以下原因:
1、明朝全面收縮的戰略
明朝建立後,大舉北伐驅逐元朝,將版圖擴充套件到東北外興安嶺地區,明成祖時期,設定奴兒干都司,管轄外興安嶺以南的東北廣大地區。
但是我們需要明確的是,此時的奴兒干都司並不是明朝的直屬管理結構,在奴兒干都司治下的各地區也不是明朝的直接統治區,而是由當地少數民族組成的羈縻統治區域。
他們承認明朝為宗主,定期嚮明朝進貢,而明朝也賜予其封號,承認其在當地統治的合法性地位。
由於明朝未在其地駐軍和派駐流官,因此明朝對東北,特別是北部的管理力度微乎其微。明成祖時期,宦官亦失哈9次北上巡視奴兒干都司,修建永寧寺碑,並宣示大明國威,代替皇帝冊封當地首領。
而到了明成祖之後,明朝連這些羈縻統治區也失去了。
明宣宗時代,是著名的“仁宣之治”時期,同時也是明朝全面執行戰略收縮政策的開始。在此期間,明朝放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撤銷奴兒干都司,內遷長城以北全部衛所,北京成為國門!
明宣宗之後,明朝實際統治的範圍大致為兩京一十三省,面積350多萬平方公里。
在奴兒干都司撤銷後,明朝在東北的統治北界限定在鐵嶺、開原一帶,再往北,則成為遊牧民族活動的區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雖然明朝勢力很強,但是和鐵嶺以北的少數民族向來井水不犯河水。鐵嶺以北的少數民族也樂意認明朝為宗主,只要明朝不來打自己就成!而明朝則是不受到少數民族威脅就成!
因此,只要後金的勢力不威脅到明朝在遼東的統治,明朝是不會主動將後金扼殺的。而因為在相對固定的遼東範圍內,明朝只佔據了南部一隅,這就讓後金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後金的崛起是必然的!
2、後金崛起的時機好
努爾哈赤的崛起,運氣真的是很重要的因素,這個運氣,主要是李成梁給的!
作為明朝的“東北王”,李成梁一度掌管著東北女真、蒙古等各部的生死,是真正的大BOSS。
然而,李成梁卻一再縱容努爾哈赤,甚至親自出馬為努爾哈赤的崛起掃清障礙,直接導致了努爾哈赤的坐大!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和明朝國力的衰落有直接的關係。
朱元璋駕崩後,其嘔心瀝血創立的衛所制度也走向衰落,並最終在朱棣之後名存實亡,在這種情況下,明朝不得不透過整頓衛所的形式,比如嚴查逃戶保持軍隊的戰鬥力。
不過朱棣之後的明朝已經開始了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併,此時的腐敗問題更是加重了土地兼併的速度。衛所所掌握的土地被軍事地主和地方官僚侵吞殆盡,衛所制度的經濟基礎不復存在。
在這樣的情況下,衛所制度的崩壞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明朝無法阻擋,只好實行募兵制。嘉靖年間,明朝開始允許募兵的存在。
募兵相對於衛所制的軍戶而言更專業,戰鬥力也更強,但是募兵聽命於將領,更容易形成軍閥割據的局面,李成梁就是典型例子。
明朝之後的國力衰退,無力保持對邊疆的控制,所以不得不倚靠地方軍閥,所以李成梁成為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因此李成梁的喜好決定了東北少數民族的興衰。
李成梁違背了明朝在邊疆搞均衡,搞對立的既有方針,培養出了努爾哈赤這樣的龐大大物。可以說努爾哈赤崛起的時機很好,他的對手明朝,代言人李成梁正好是自己的“親人”。
這不是扼殺,這是扶持!後金焉能不成功?
3、環境條件更有利於後金
在明朝和後金的對決中,明朝居南,後金居北,在環境上有利於後金。
明明是北方更冷,為什麼更有利於後金呢?
這是因為隨著緯度的升高,越往北氣溫越低,氣候越惡劣,對於古代技術條件不發達的情況,封建王朝自南向北用兵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失敗的機率也更大!
1618年的薩爾滸之戰的失敗,除了明軍指揮官楊鎬的胡搞,更重要的原因是明朝不僅深入後金區域作戰,容易被後金以逸待勞,更重要的原因是明朝自南向北用兵,每向北一步,補給線就長一步,後勤的壓力就增加一分,因為明朝不可能就地取材補給。而後金則自北向南,氣候越來越溫暖,當然越打越順。
遊牧民族千百年來喜歡南下不是沒有原因的!
最關鍵的是,因為氣候越往北越寒冷,這導致後金對寒冷的適應性要遠遠高於明朝,在導致明軍深入後金區域作戰,必然是敗多勝少。
而且此時的沙俄還未向西伯利亞擴張,在這樣的條件下,後金的後方意味著無限寬廣。如果被明朝打敗,後金可以退到更北的地區,一直到明朝軍隊追不到為止。
後金是漁獵民族,有著遊牧民族的特性,來去如風。而明朝則是農耕文明軍隊,在機動性上遠遠不及後金軍隊,並且受制於氣候和後勤條件,所以明朝軍隊不可能一路追下去,因此後金的崛起是必然的,或者說明朝以北的漁獵民族崛起是必然的!
所以明朝無法將後金扼殺在搖籃狀態!明朝能做的,就是推遲他們崛起的時間,不過很可惜,李成梁還加速了這一過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遠處吹來陣風
這問題的答案其實就是大明的邊疆政策,相對於之後大清的邊疆民族,大明邊疆政策先天就存在弱點。第一無論文化還是思想上就歧視邊疆的民族部落人群,大明所有官史或者民間筆記野史對邊疆民族部落的描述不是奴就是酋或者夷,連翻譯個人家名字都存心用反犬偏旁或者動物以表歧視對方不是人。比如好好的林丹汗就翻譯成插汗虎墩兔。第二從來沒想過把邊疆民族部落人群納入到自己這裡成為自己的國民,基本就是賜封一個稱號後不管不顧,邊疆就是個羈縻管理。第三因為歧視又不想把邊疆民族部落消化納入為國民所以奉行的就是以夷制夷的政策,哪個部落強盛了就立馬打壓哪個部落,扶持周邊弱小的部落制衡強盛部落,存心挑撥部落之間的仇恨。當弱小部落戰勝強盛部落自己強大起來,立馬遭到同樣的待遇。大明甚至有時自己會親自下場。這種政策歸根到底就是一種養蠱方式,當大明前期中期包括後期前半部分,蒙古是大明主要壓制的物件,女真部落終於在大明養蠱中誕生了建州女真,薩爾滸後一發不可收拾,這隻蠱反噬了養蠱者。
-
5 # 火器工坊
第一次見這個題還是。
明朝為啥沒把後金扼殺在萌芽中呢?因為明朝政府也沒想到女真人能夠崛起啊!從明初到晚明,來自北方的敵人主要還是蒙古人,女真多半是跟著蒙古人來打個醬油,並沒有形成能夠威脅大明江山的勢力。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是對女真戰士戰鬥力的嘉譽,雖然擁有著強大的單兵作戰能力(女真多是漁獵民族,事實證明,獵人比放羊的和種田的都能打),但是女真內部分裂嚴重,就拿建州女真來說,名義上是一個大部族,其實還是好幾個鬆散的小部落。
因為位於長白山獵區,女真掌握這一種名貴的物資-貂皮皮草。對於明朝來說,東北是皮草的唯一來源,同時皮草貿易也是女真的主要收入來源。在中原皮草象徵著地位,故而這也是一種熱銷產品,因此長期以來,女真和明政府都維繫著一種貿易關係,並且建州、海西還受到明政府的庇護。
然後就要說到努爾哈赤了,努爾哈赤是明政府親封的將軍,而且女真也受到明朝的羈彌統治,這就是介於附屬國和領土之間的灰色區域,我們不做討論。努爾哈赤的爺爺和父親因為明政府的失誤,死在了亂軍中,總兵李成梁一方面是有些愧疚,另一方面也是重視努爾哈赤的才能,可以說給努爾哈赤放了很多水,充分利用建州女真打壓野人女真和海西女真已經部分蒙古部落,作為回報,李成梁成了努爾哈赤的貂皮中原中介,努爾哈赤也被李成梁培養成了東北唯一的供貨商。
原本邊境相安無事,但是北京發生了鉅變,萬曆朝的黨爭達到了最高峰,屹立不倒的李成梁終於在彈劾下頂不住了,被撤職帶離了遼東。李成梁一走,努爾哈赤就慌了,沒有了中間商,女真的經濟會陷入癱瘓,好不容易統一的女真部落就會為了各自謀生而分散。當然也是努爾哈赤本來就有割據一方的帝王之志,於是乎1616年,實力成熟的努爾哈赤稱汗(注意不是皇帝),建國大金,史稱後金。1618年,後金經濟面臨崩盤,努爾哈赤在盛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同時率步騎2萬嚮明朝發起進攻。由此,明末漫長的明金之戰(明清之戰)拉開了序幕。
可以說後金攻明是為了經濟發展,因為自身沒啥生產力,所以只能打仗搶劫。其實可以看得出,努爾哈赤對於征服大明沒啥信心,他就是希望大明承認他這個政權,然後互貿,最好可以簽訂澶淵之盟這樣的協議,來維繫後金的發展。
而大明駐薊遼的官員可以說除了李成梁,都沒有可持續的經濟頭腦,忽視了建州女真勢力的壯大有可能成為大明的另一個威脅。故而沒有繼續採取以胡制胡的方略。
-
6 # 樂釋經典
這個問題我只能說明朝有兩點該亡,一:本來朱元璋是透過分封制對抗蒙古,封在北鎮的遼王和瀋陽的沈王就有招民實邊的權力。他四兒子朱棣透過“靖難”奪得皇位後怕兄弟們跟他學把遼王和沈王都遷到了內地,斷了移民實邊的政策。二:如果朱棣的削藩理由是為了中央集權,那麼他應該繼續移民實邊的政策,我們看到其實並沒有,一方面是關內的土地兼併嚴重流民無數,一方面明朝政府還不用政策疏導流民到東北開發新邊疆。對女真人的崛起不聞不問。這一切都活該明朝亡國朱氏家族被屠戮殆盡!
-
7 # lin104
後期的明朝已經腐敗在骨肉內,各個地方的官僚貪汙一流,治國九流,鬥志煥散,不能萬眾一心,一呼百應。再加上到處烽煙四起,有日本浪人為禍,內有李自成造反,所以大廈將傾,讓吳三桂引狼入室,滿清輕而易舉地奪得大明江山,血腥統治華夏大地和各族人民。
-
8 # 夢香寒冰
這是一個邏輯問題和傳統文化問題。
比如一個新民族出現了,處理的方式有幾種。
一種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這是歐洲邏輯,來自拿破崙,法皇給歐洲帶去的民族覺醒。西歐當時幾乎都被拿破崙佔領,拿破崙讓歐洲人民感覺不對勁,國家,究竟是君王的?還是人民的?最後歐洲爆發大規模民族運動,原因就是如此。
一種是要麼變成我,要麼去死。這是極端主義思想。因為有個假設,每個人都有活著的權利。極端主義否認這種思想,他是要麼變成我,要麼去死。這種思想其實很可怕。
我們中國不一樣,我們是少數民族和諧相處。有些民族其實是逐漸發展出來的,他們以前就是一個民族。比如漢人,如果信仰伊斯蘭教就是回民。說起來佛教徒挺慘的,沒有回民的加分優惠。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是傳統蒙古人,信仰伊斯蘭教的是東鄉族。他們祖輩信仰長生天,和漢人一樣,可是後來就是分化了,這是一種歷史必然。
華人不喜歡戰爭,能和諧相處不會打仗的。
明清矛盾本質是生產要素配比問題。因為小冰期,清朝的滿洲領地沒有食物,怎麼辦?
按道理大明作為宗主國,應該採取措施。比如,支援滿族人的毛皮貿易要求,提供貸款,教會滿洲人種地。大明沒這麼做,因為自身沒有央行,也沒人去認真思考這些事。大明的官員除了對皇帝接班人有興趣,對別的都沒興趣。就是所謂的正事不幹。所以明清的問題不是民族問題,而是明朝危機處理能力問題。我們民族都是一家人。
-
9 # 看門道人
最初是邊將和朝廷文官故意的養寇為患,這樣邊將集團可以藉此要兵要餉,藉此吃空額,撈錢。還要打點那些知道內情的文官們,而與此有關的文官們藉此也可以中飽私囊。所以這就是瞞上不瞞下一種腐敗;
但後來女真漸漸做大,而邊將集團這麼多年吃空餉,壓榨士兵,邊疆士兵的戰力幾乎損失殆盡。這時候明朝朝廷從內地調兵,甚至調了善戰的戚家軍,可邊將集團怕戚家軍把功勞得去,故意不配合拖後腿,最後坑死了這支戚家軍。
而且明朝廷指派負責文官袁崇煥先是吹牛很快能滅掉後金,但發現憑藉邊將集團根本不行,而且毛文龍對他最不感冒,於是為了爭權,就安撫結交腐敗的邊將們,反而把對後金威脅最大的毛文龍殺了。
毛文龍一死,後金失去了最大的威脅和掣肘,於是開始屢屢進犯,還有賣國的一些晉商源源不斷的給他們交易戰略物資。所以此消彼長,再加上明朝統治階級對國內百姓的瘋狂壓榨,更可鄙的是各地官員藉著所謂加徵"遼餉"大肆貪汙搜刮,讓各地百姓尤其是北方百姓無法生存,紛紛揭竿而起,明朝廷不得不處處救火,從而給了後金積蓄壯大的機會。
曾經崇禎沒錢了向大臣和皇親國戚們借錢鎮壓農民起義,結果大臣們和皇親國戚紛紛哭窮,可等李自成殺入北京,隨便一個王爺家就搜刮出十幾萬兩現銀。
所以明朝覆滅原因主要是兩個:
一是朝廷上下,從大官到小吏,甚至軍隊都貪汙腐敗,甚至為了貪汙上下沆瀣一氣養寇自重,怎麼會不滅亡?
二是統治階級瘋狂壓榨百姓,讓百姓沒有了活路。左右都是一死,所以一呼百應,紛紛起義造反。怎麼明朝能不亡?
而後金的崛起三個原因:
最主要就是腐敗的官員們為了貪汙養寇自重,給了他們生存的機會。
再者明朝各地的農民起義也牽扯了明朝廷的戰力和軍隊,而邊將集團早已腐敗不敢主動進攻,也讓努爾哈赤有了機會整合統一女真各部,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給了他們壯大機會。
最後就是一群漢奸晉商不顧朝廷禁令,大肆偷運鐵鹽糧食甚至兵器火器等戰略物資和後金交易,彌補上了後金發展的最後一個短板,給了他們成長機會,後金怎麼能不壯大起來?
所以後金養精蓄銳,統合吞併,再殺入已經被各地農民起義耗盡力量的關內,自然是勢如破竹,不可阻擋。
-
10 # 名字太難改隨便寫一個
首先努爾哈赤在起兵之前都是明朝的官員,是當地女真土司,也是個總兵官頭銜,放現在就是軍區司令。
然後,女真部落原本就是不團結的,特別是葉赫部,不但和明朝軍隊對著幹,還和努爾哈赤的集團對著幹的,所以給了努爾哈赤藉口,經過幾次女真部落間的兼併,完成統一了女真部落。
最後,努爾哈赤家族和李成梁家族有一腿。最早的瓜葛是李成梁和努爾哈赤的爺爺覺昌安是上下屬關係,然後李成梁利用覺昌安勸降女真其他部族,但是不幸被叛變殺害。李成梁覺得有愧於他們家族,就一直養著努爾哈赤,所以關係都不錯。而且李成梁和當時明朝內閣的張居正,申時行有一定裙帶關係,所以明朝內閣在信任李成梁的時候也信任了努爾哈赤,助長了他的發展。
回覆列表
這個原因有點複雜,主要是由於明朝國內局勢造成的,後勁崛起於萬曆中後期,一開始未受重視,薩爾滸戰敗後不久,萬曆帝病逝,朱常洛繼位後僅一月又病逝,天啟帝朱由校繼位,朝廷東林黨、閹黨黨爭嚴重,熊廷弼被殺,最終導致後金做大,釀成巨禍。
朝廷未予以重視萬曆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襲封指揮使,相繼兼併海西女真、東海女真,逐步統一女真各部,並建立八旗制度,後金開始暗中崛起。至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努爾哈赤遷都赫圖阿拉,對內始稱國王,並開始創造滿文、滿語。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而此時,明朝對此一無所知,或知道但並未引起足夠重視。而萬曆皇帝從萬曆十四年開始就已經疏於朝政了,這導致內廷外廷鬧得不可開交,加上朝廷內部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黨爭嚴重,遼東的變化或許根本沒有引起他們的警惕。
薩爾滸戰敗,失去最佳剿滅時機在經過東征援朝戰爭,強徵礦稅導致高淮亂遼以後,遼東防務空虛,而朝廷又沒有給與重視,這導致後金在遼東的崛起幾乎沒有限制。這種現象一直持續至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趁著明朝黨爭激烈、防務鬆弛之際,以“七大恨”誓師反明,開始對明朝用兵,先後攻佔撫順、清河等地。
直到此時,朝廷才意識到了後金問題的嚴重性,連忙抽調川、甘、浙、閩等省抽調兵力,以北韓、葉赫部等出兵策應,並增派餉銀200萬兩。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明軍援軍共計8.7萬人抵達遼東,加上葉赫部、北韓軍隊共計11萬人。但由於但糧餉未備,士卒逃亡嚴重,將帥又互相掣肘,而由於朝廷缺錢,所以明神宗一再催促楊鎬進兵。於是楊鎬坐鎮瀋陽,命兵分四路圍剿後金,最終導致大敗,明朝失去了剿滅後金的最好時機。
東林黨、閹黨之爭嚴重,後金徹底做大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薩爾滸之戰後一年,明神宗駕崩,然而朱常洛繼位僅一月便又駕崩,明熹宗朱由校繼位。
明熹宗極為之後,就封乳母客氏為奉聖夫人,東林黨人擔心客氏干政,於是建議將其趕出宮。而隨客氏崛起的魏忠賢則與客氏一起,大肆反擊東林黨,這使得朝廷再次陷入嚴重的黨爭之中。
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攻擊遼東重鎮瀋陽,由於城中降兵叛變以及金軍援軍不斷,瀋陽最終失陷,明總兵尤世功、賀世賢都戰死。隨後總兵陳策、童仲揆、戚金、張名世等率兵前去馳援,渾河大戰爆發,明軍全軍覆沒。之後,努爾哈赤再次攻陷遼東重鎮遼陽,經略袁應泰自殺。努爾哈赤貢獻遼陽後,先前因構陷而離職的熊廷弼再次被啟用,令其經略遼東。八月,參將毛文龍被升任副總兵,負責鎮守鎮江。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後金貢獻西平堡,副將羅一貴、總兵官劉渠、祁秉忠先後戰死,王化貞與熊廷弼撤入關內。而此時,明廷內部東林黨與閹黨之爭愈加激烈,朝政一度荒廢。
天啟五年(1625年)正月,旅順失守。同時,閹黨大肆攻擊東林黨,尚書李三才、顧憲成等被罷官,而兵敗遼東的熊廷弼由於和東林六君子私交不錯,最終被處死。十月,兵部尚書高第擔任薊遼總督,孫承宗不久告老還鄉。而高第由於怯戰,關外各守軍開始撤入關內,唯留寧遠,至此後金徹底做大。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明末時期朝廷財政拮据,軍隊戰鬥力底下,加上農民起義迭起,先後爆發王二起義、李自成起義、張獻忠起義等大規模起義,導致明廷東西不能兼顧。這些都是後金沒能被迅速殲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