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從心看電影
-
2 # 娛樂餘音
內地的明星感覺頻頻出事,鬧出有些新聞,但是香港的明星,卻很少出現一些負面新聞。
古天樂,人家走在熱鬧的大街上,穿著樸素,但是就算人來人,還是能一眼看到他,在這麼多人的大街上,逛街,還跟普通人一樣。
周潤發的影響力不管是在香港子還是在內地,很多人都瞭解,他的地位不可撼動,這樣的一個人,特別接地氣,每天很隨意穿拖鞋就出門,坐公交車別人認出他了,還會微笑打招呼,
再看看現在的內地紅一點的明星,哪個不是全副武裝,帽子、眼鏡、口罩,一樣不少,生怕被人認出來,還個個拽的跟百八萬似的。在內地經常出現一些粉絲接機,機場人滿為患,還有導致高鐵癱瘓,不得不轉站下車的情況。而導致這些發生的人,跟陳奕迅、周潤發、古天樂,根本毫無可比性,但是卻有這樣的事情發生,這就是差距。
要擔憂的反而是內地!不正常!
-
3 # 大花貓丶丶
香港是一個有著“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多個美譽地方。它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並且上世紀香港電影曾一度是世界電影行業關注的焦點。可以說是電影令世界人認識香港。
就像著名的香港電影導演張同祖說的那樣:“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的歌星,沒有華人的地方也有香港的電影。香港的動作片和功夫片遠到世界。”港產片多年來風靡全球,成為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兩岸三地及大中華地區的電影殿堂,築起了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生產基地。20世紀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高峰期香港有238部電影上映,80年代的港產片無論在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與藝術性上均創作出了驚人的奇蹟,形成了龐大的電影工業,電影總產值超越亞洲電影強國印度的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好萊塢,香港更為亞洲第一的電影生產基地和電影出口基地,被稱為東方好萊塢、華人娛樂碼頭及華語夢工場。
但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1995年香港電影的產量是139部,1996年則是下降到109部,1997年更是大跌至86部, 1998年產量持續低迷,同樣只有85部。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
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除此之外,90年代後香港電影質量下降,劇情重複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有就是在當時香港即將回歸的大環境下,讓不少的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明星感到不知何去何從,紛紛移民國外。從9香港電影的輝煌時期就一曲不返了。
2014年1月,香港電影協會網站公佈了《2013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報告顯示,2013年本土上映的港片只有42部,比2012
年的52部大幅下跌。回顧近幾年的熒屏,鮮有口碑票房雙贏的純港片,有些媒體不禁悲嘆道“港片傳奇難再續”。2010年,在香港獲得廣泛認可,反映香港風俗人情的‘純港片’《歲月神偷》,票房上成績卻只是一般。然而,兩岸三地合拍片諸如《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葉問2》票房則是輕鬆過億。雖然說,票房只是衡量電影質量因素之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香港電影人與內地合拍電影成未來港片一重大發展趨勢。而市場想要再次出現票房口碑雙豐收的純港片,可謂是困難重重。
現在香港電影的現狀就是題材型別無創新,提到香港電影,最令人先想到的就是警匪片和黑幫片,從《傷城》、《證人》到《線人》、《槍王之王》似乎都難逃《無間道》的影子,也就是說香港警匪片難以在劇情和故事編排上有新的突破。其次是香港的很多演員都跑到內地拍戲。香港的電影新人匱乏,打牌明星不夠多,新人無法挑大樑。香港近幾年來電影市場飽和,2010年的票房排行榜前三位都是外語片。總的來說香港電影的發展是不容樂觀。
古靜敏說,內地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對香港電影業發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它給香港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香港的電影公司近年來拍了許多合拍片。以2013年為例,內地十大票房電影就有四至五部是合拍片。內地市場為香港電影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新的資金;香港的海網路絡則能為內地電影發行提供幫助。
該“港產”還是該“合拍”,近年對香港電影走向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一代宗師》成為金像獎32年來獲獎最多的電影,而本地低成本電影也毫不退縮,由一群香港年輕電影人制作的《狂舞派》不僅獲得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電影在內的6項提名,更攬得新晉導演、最佳新演員及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大獎;而香港年輕導演麥浚龍指導的恐怖動作片《殭屍》,亦獲得9項提名。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主席陳嘉上說:“要堅持香港電影的本土化發展,虛心學習國外電影的優秀之處才是香港電影的發展之道。”並且他認為合拍模式與製作好電影並不矛盾,最主要的是要改變自身有的缺點,努力完善自己。才能有屬於香港人真正的電影市場。
-
4 # 我心永恆242798380
我記得了。在香港。拍的最後一部影片。和平飯店。然後周潤發去好萊塢。從那以後。香港電影不行了。還是走下坡路?
-
5 # 閒魚我z
香港電影因為《打擂臺》《桃姐》《踏雪尋梅》《黃金花》具備港味的港產片而存在,還是會讓香港電影這張名片繼續留存。香港電影一直都在,只是沒有往昔的癲狂與過火了。
-
6 # 善哉小蟻
很榮幸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們一起走近這個問題,開始共同學習和探討。
我認為曾經的香港藝人如今都是天王、影帝級別,但是很多都已經息影了,即使還在演藝圈活動的,片酬動輒以千萬計,還不一定請得動。
我認為香港明星的片酬相對比較偏低,很多明星都想來內地發展,而國內的導演當然也看中香港明星的敬業精神和精湛的演技了。
我認為香港藝人整體素質是比內地要高很多的,就算是新人,也都各有特色,甚至沒有一個娘炮。香港不是曾經的東方好萊塢了,他們只不過缺一個平臺而已。
我認為一個好的電影除了內容本身要好之外,好的演員更是能撐起整部電影,現在的青年演員資歷尚淺,還不足以以一人之力撐起一片天。
-
7 # 忌逍是真的
我認為香港影視,即電影電視劇都在走下坡路,比如以前的tvb,拍劇好看,捧著的明星也多,可是現在的明星素質明顯不如以前,演技,容貌都大大下降,例如近期捧的王浩信,陳展鵬,不是說他不好,可是相對於以前的林峰,吳卓羲,恐怕不是那麼帥氣,女角色更是如此,李佳芯,朱千雪,遠遠比不上以前的佘詩曼,黎姿,演員斷代太厲害,其次,tvb的拍攝手法,場地,服化道還是老樣子,投資也小,可是現在內地劇的投資動輒上億,服化道更是精美,tvb一件衣服幾部劇穿,已經讓觀眾失去了觀看慾望。劇情方面,tvb劇情已顯套路,或者是觀眾看了就知道後續劇情發展,可是內地現在注重劇本的作用,劇本更新穎,自然不一樣。電影方面,香港拿手的警匪已經走下坡路了,演員也是老樣子,還是古天樂等老面孔,沒有捧出新星,僅靠老演員撐場面是不夠的,現在內地比較火的是喜劇片,可是港式喜劇和內地的表達方式還不太一樣,很多粵語的笑點,普通話是理解不了的,兩地存在文化差異,而且內地隨著經濟的發展,可以看到更多的好萊塢大片,選擇更多,內地電影的進步也非常大,比如優秀的戰狼,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西紅柿首富,夏洛特煩惱,飛馳人生,都是香港拍不出來的,因此港片想打入內地市場,不是那麼容易了。
-
8 # 都市孤獨者
最明顯的原因是當年陪伴我們度過美好童年的香港電影演員都老了,很多老一輩的老演員只能跑到中國內地靠剩下的一點點熱度賺錢。
為什麼這麼說,在香港電影最鼎盛的時期湧現出了一大批身手了得、演技不凡的人物。例如洪金寶為首的七小福,劉家良的劉家班等等。
大家耳熟能詳的周潤發、萬梓良、鄭少秋、李修賢、李小龍等等。這些明星能導能演,而且非常敬業,其共同的經歷就是吃過苦受過罪,有功夫,拍起電影個個都不怕死。
香港老明星個個演技都非常高超,這是現代年輕演員根本就無法比。
現在的香港電影動不動就拉上一幫中國內地的演員(沒有任何演技的演員),怎麼看怎麼彆扭,早就不是原汁原味的香港片了。
現在電影市場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內地巨大的市場吸引著香港的導演和演員都到中國內地拍電影,為了取得好的票房(根本不管影視質量),劇情和演員只能根據中國內地觀眾的口味來拍影視。
現在很多影視不得不安排小鮮肉來演,因為他們才是流量,這些小鮮肉演技差到極點了,但是人家有票房的保證。
最終評價一部影視的好與不好還是有觀眾說了算。
-
9 # 卡哥Carlos
香港的影視文化對中國內地的影響力,當然比不上改革開放初期。但這是因為內地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本身香港影視方面,我認為是在進步而且比以前好。
近幾年留下特別印象的影視作品有:《無間道》《寒戰》《竊聽風雲》都是三部曲,可以說到達了香港影視的巔峰。《色戒》算不算香港的?至少梁朝偉和湯唯是香港人啊,另外,周星馳在近幾年其實一直在探索,《少林足球》和《功夫》其實有昇華,很好。
另外,其實估計有朋友不瞭解。其實中國內地的有名導演演員,大部分都透過「香港優才計劃」成為香港人了(湯唯就是,最新的孫儷也來了還沒有永居呢),這個算不算香港影視的這個發展?哈哈
附圖:三個電影的其中之一的海報
-
10 # 帥哥生活錄
對於香港影視的現狀,相信作為七零後和八零後來講,是一路見證了其興衰的,下面就這個問題來聊聊我的個人看法。
曾幾何時,香港影視劇的播出時段就是萬人空巷的時候,每每一部香港電影或者電視劇的播出,都會迅速的讓其口碑蔓延開來,比如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上海灘》就是典型的代表,說它影響了一代人都絲毫不為過。那時雖然沒有當下如此多的專業技術和華麗的佈景和服裝,但是卻能夠成為可在腦海裡的永恆記憶。
反觀當今,香港影視已經不復往日的輝煌。可能觀眾朋友們都有這樣的感受,那就是過去稍微關注香港影視圈的都能隨便脫口而出幾個香港明星,而現在說到香港明星,至少我腦海中首先閃現出來的還是成龍、劉德華和古天樂這些老牌明星,幾乎身邊所有朋友都與我一樣,香港影視行業真的是青黃不接了。
-
11 # 奢侈的星期八
一個合格的演員不在演藝圈沉澱20年根本就不行的,一個小鮮肉演的都是自己,而沉澱了了幾十年的演員演的都是人生。
-
12 # 淼小姐淼姑娘
香港影視早在2010年前開始就已經明顯的走下坡路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講粵語長大的廣東人,從小到大我對港劇是有一定的感情的,港劇是我們粵語文化的一個重要的表現方式和傳播方式。(廣東這邊除了香港影視其他地區的電視臺都做得不好)
然而很多事情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階段:起源-發展-輝煌-衰落,我最後一次還每天看港劇已經是2013年左右的那部《愛回家》情景劇還在沒結束的時候,那時我也只追這部港劇了。後來不知道過了多久才在網路上追萱萱、陳豪演的那部《使徒行者》,後來又不知道過了多久,才看了一部楊怡周麗淇主演的《再創世紀》。
臺灣的娛樂行也曾有過一段很輝煌的時期,當年舒淇年輕的時候還專門跑去臺灣出道,後來臺灣那邊衰落了,香港娛樂行開始興起,舒淇到了香港發展;現在香港的娛樂行也沒落了,大陸這邊的影視業崛起。
這很正常吧,這個自然發展的規律要用平常心去看待。
香港影視的沒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經濟。
香港影視達到頂峰的時候是20年前,那時候大陸的經濟發展還很落後,整個大陸才剛剛改革開放不久,只有一小部分城市被重點發展,那時候的大陸忙於發展經濟,沒有多少人有閒錢去大力發展娛樂。那時候我們大陸自己拍的影視很多都是抗日戰爭劇、或者四大名著等著名文學作品,那時候因為窮,拍攝的道具、服飾等質感也不好。
剛好那時候相對而已香港經濟是很發達的,美女明星又很多,個個膚白貌美又美得天然且各有特色,服飾打扮又很新潮。發達的經濟給當地的人帶來了很大的自信以及創意力,而且幽默又有內涵,這從香港影視輝煌時代的影視劇中的臺詞裡就可以看得出來,比如周星馳年輕時候的電影,即使現代回頭看,也能體會到其搞笑臺詞中的深意,有些電影,笑著笑著就哭了;還有林正英的殭屍系列等等。
相對而已,那時候的香港影視有很多題材是大陸這邊沒有的。
另一方面,那時候的大陸人對發達經濟生活文化是嚮往的,所以在大陸的影視業還沒有崛起之前,香港的影視剛好給曾經忙於全面發展經濟的大陸人注入了精神糧食。畢竟,經濟要發展,也要有些娛樂吧,不然生活太沉悶了。
要不然,87年的《紅樓夢》怎麼大多數的華人都看過?要不然,《還珠格格》首播的時候怎麼能創下62.8%的收視率?還不是因為那時候內地的劇少,好劇更少。現在內地影視圈百花齊花,製作人捨得花錢,製作精良敢於砸錢的也不少,有很多劇拍的也不比《還珠格格》差,卻沒有一部能達到那種收視率了,能破1都很不錯了。
所以說,觀看香港影視曾經是我們內地人的一個放鬆的娛樂專案。
後來大陸的影視業開始發展了,沒有製造業做基礎的香港,經濟開始停滯不前、甚至衰退,很多香港的年輕人看不到希望,人,一旦錢不夠就會失去信心、失去創造力,很多事情也會跟著發生連鎖反應;香港的電視臺又吝嗇,不捨得加藝人的薪水,不少香港的明星藝人拍了幾十年的劇連房子也買不起,生活也非常的節儉;也不捨得在製作上多花錢,幾十年了,演戲的道具、服裝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套,一套服裝幾部劇中的角色都在穿…
這個時候,大陸已經發展起來了,你的劇情、臺詞、服飾等等還是那麼老套,誰還願意看你啊?越是這樣,越是惡性迴圈。
第二個原因,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具體我也不記得是哪一年開始的了,大概是2011年前後吧,港劇開始不能在內地同步播放了。在那之前,所有的港劇都可以在優酷等等平臺上及時更新,所以那個時候即使沒有電視,只要有電腦,就能及時收看。在那之後,由於追劇不方便,沒有渠道,同時大陸劇開始百花齊花而且還不錯,比如那時的《仙劍三》《步步驚心》等。
第三個原因,人少。
全國那麼多人口,而其中香港就那麼一點人。
我們都知道,我們大陸的明星藝人的收入是很高的,而他們的收入之所以能夠遠遠的超過南韓、日本、港臺等地區的明星藝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受眾多(也就是人口多);品質上去了、捨得花錢了、有創意了、有內涵了,看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圈內人士的收入自然也高;收入高了,投資也更願意投資、然後形成一個良性迴圈。
而香港的影視,現在也就那麼一點人看,受眾少,沒錢,很難搞的好,惡性迴圈。
與此同時,很多香港有才的導演、製作人等早就看到了內陸發展的潛力,早就過來這邊發展了。
最後,個人認為,香港影視行業的衰落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平常心看待。與其感慨,老是打著“舊情懷”拍一些沒新意的作品撈收視率撈票房,破壞我們的美好回憶,不如好好分析與反思,要有信心,多創新,緊跟時代發展,捨得付出多一點錢,保持本土特色的同時可以創造一些與時俱進的好作品出來。
-
13 # 音樂推薦可可
我認為香港影視,即電影電視劇都在走下坡路,以前的TVB、無線,拍劇、拍電影都好看,捧著的明星也多,可是相比較於現在的明星素質明顯不如以前,演技都大大下降。
例如近期捧的王浩信,陳展鵬,不是說他不好,可是相對於以前的林峰,吳卓羲,恐怕不是那麼帥氣,女角色更是如此,李佳芯,朱千雪,遠遠比不上以前的佘詩曼,黎姿。
其次,tvb的拍攝手法還是老樣子,投資也小,相對於現在內地劇的投資動輒上億,tvb一件衣服幾部劇穿,已經讓觀眾失去了觀看慾望。劇情方面,tvb劇情已顯套路,或者是觀眾看了就知道後續劇情發展,可是內地現在注重劇本的作用,劇本更新穎,自然不一樣。
電影方面,香港拿手的警匪已經走下坡路了,演員也是老樣子,還是古天樂等老面孔,沒有捧出新星,僅靠老演員撐場面是不夠的,現在內地比較火的是喜劇片,可是港式喜劇和內地的表達方式還不太一樣,很多粵語的笑點,普通話是理解不了的,兩地存在文化差異,而且內地隨著經濟的發展,可以看到更多的好萊塢大片,選擇更多,內地電影的進步也非常大。
比如優秀的戰狼,紅海行動,空天獵,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西紅柿首富,夏洛特煩惱,飛馳人生,還有現在很火的哪吒,都是香港拍不出來的,所以港片如果想打入內地市場,恐怕不是那麼容易了,還要再加把勁才行。
-
14 # 魁罡JESTER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要是論及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娛樂圈,香港影視絕對是獨佔鰲頭。特殊的劇本設定以及有香港演員們的高超演技加持,那些年的港劇簡直是五花八門,個個都好看。但是不少人發現,如今的香港影視娛樂業好像慢慢的開始在大眾的視野中消退了,這到底是為什麼 ,首先,我們從香港電影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在從未接觸導演演員的話,那要想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首先肯定就是要先看票房。香港的總人口大概在750萬左右,和內地比較起來簡直是九牛一毛。要高票房首先就要有人來買票,以這樣一個人口基數的標準,那收到的效果肯定不會特別好,可是通常來說拍攝一部電影又少說也得花幾千萬元,這樣一個虧本的買賣怎麼可能會有投資商願意去做了,就這樣一個惡性迴圈的情況之下,香港電影圈的熱度就慢慢的消褪下去了,其次呢,講一講香港的電視劇。港劇可能是很多80後90後甚至是00後的童年回憶了,那些出色的電視劇至今都可能還被不少人喜愛著。可是縱觀近10年來優秀的港劇卻是少之又少,這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港劇演員的消失和轉移,一部分港劇演員因為年紀大了,所以選擇隱退,而新一代的港劇演員卻表現的並不是十分優秀,雖然沒辦法給觀眾帶來好的視覺效果。而那些處於中期階段的一些較為出色的港劇演員也慢慢地把自己的事業中心從香港轉移到了內地這邊來,這樣的一個轉移就導致瞭如今香港影視圈的空缺,也是導致香港娛樂業慢慢走下坡路的一個重要因素。
-
15 # 騷萊塢影視基地
香港是一個有著“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多個美譽地方。它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並且上世紀香港電影曾一度是世界電影行業關注的焦點。可以說是電影令世界人認識香港。
就像著名的香港電影導演張同祖說的那樣:“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的歌星,沒有華人的地方也有香港的電影。香港的動作片和功夫片遠到世界。”港產片多年來風靡全球,成為華人文化的一大標記。香港一直以來都是兩岸三地及大中華地區的電影殿堂,築起了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電影生產基地。20世紀8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高峰期香港有238部電影上映,80年代的港產片無論在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與藝術性上均創作出了驚人的奇蹟,形成了龐大的電影工業,電影總產值超越亞洲電影強國印度的寶萊塢,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好萊塢,香港更為亞洲第一的電影生產基地和電影出口基地,被稱為東方好萊塢、華人娛樂碼頭及華語夢工場。
但到了90年代中期,港產片票房連續下挫,1995年香港電影的產量是139部,1996年則是下降到109部,1997年更是大跌至86部, 1998年產量持續低迷,同樣只有85部。西片逐步抬頭。《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先在93年創下六千萬元票房佳績,1998年的《泰坦尼克號》(Titanic)更以一億一千萬元攀上頂峰。另一個令90年代香港電影褪色的原因是盜版問題。80年代錄影帶市場興起已經令
電影收入大打折扣,到了90年代後期,盜版VCD更為香港電影市道帶來了重擊。除此之外,90年代後香港電影質量下降,劇情重複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還有就是在當時香港即將回歸的大環境下,讓不少的電影製作人和電影明星感到不知何去何從,紛紛移民國外。從9香港電影的輝煌時期就一曲不返了。
2014年1月,香港電影協會網站公佈了《2013香港電影市道整體情況》,報告顯示,2013年本土上映的港片只有42部,比2012
年的52部大幅下跌。回顧近幾年的熒屏,鮮有口碑票房雙贏的純港片,有些媒體不禁悲嘆道“港片傳奇難再續”。2010年,在香港獲得廣泛認可,反映香港風俗人情的‘純港片’《歲月神偷》,票房上成績卻只是一般。然而,兩岸三地合拍片諸如《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葉問2》票房則是輕鬆過億。雖然說,票房只是衡量電影質量因素之一,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香港電影人與內地合拍電影成未來港片一重大發展趨勢。而市場想要再次出現票房口碑雙豐收的純港片,可謂是困難重重。
現在香港電影的現狀就是題材型別無創新,提到香港電影,最令人先想到的就是警匪片和黑幫片,從《傷城》、《證人》到《線人》、《槍王之王》似乎都難逃《無間道》的影子,也就是說香港警匪片難以在劇情和故事編排上有新的突破。其次是香港的很多演員都跑到內地拍戲。香港的電影新人匱乏,打牌明星不夠多,新人無法挑大樑。香港近幾年來電影市場飽和,2010年的票房排行榜前三位都是外語片。總的來說香港電影的發展是不容樂觀。
古靜敏說,內地電影市場的蓬勃發展對香港電影業發展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它給香港電影的發展帶來了機遇,香港的電影公司近年來拍了許多合拍片。以2013年為例,內地十大票房電影就有四至五部是合拍片。內地市場為香港電影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了新的資金;香港的海網路絡則能為內地電影發行提供幫助。
該“港產”還是該“合拍”,近年對香港電影走向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一代宗師》成為金像獎32年來獲獎最多的電影,而本地低成本電影也毫不退縮,由一群香港年輕電影人制作的《狂舞派》不僅獲得包括最佳女主角、最佳電影在內的6項提名,更攬得新晉導演、最佳新演員及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大獎;而香港年輕導演麥浚龍指導的恐怖動作片《殭屍》,亦獲得9項提名。
香港電影金像獎的主席陳嘉上說:“要堅持香港電影的本土化發展,虛心學習國外電影的優秀之處才是香港電影的發展之道。”並且他認為合拍模式與製作好電影並不矛盾,最主要的是要改變自身有的缺點,努力完善自己。才能有屬於香港人真正的電影市場。
-
16 # 紅海灘的明天
一年不如一年。
這是個不承認也得承認的事實。從賀歲片和各個新上映的香港影片的演員表裡就可以看出端倪了。基本上,主演還是那幾個老戲骨。反彈系列:古天樂,張智霖,林家棟,鄭嘉穎,譚耀文。廉政風雲:張家輝,劉青雲。葉問系列:甄子丹,張晉,任達華,樊少皇。新生代演員,像林峰,周秀娜,栢天南等一時間要把接力棒接過去,還不足以撐起票房。現在的香港電影,處於一個青黃不接的尷尬處境。無論是演員,還是導演,編劇,都面臨一個後繼無人的情況,如果老戲骨,老導演退休了,可能香港電影會直接蕭條一段時間。
-
17 # 社幽默會
如何看待香港影視現狀?我認為早在香港電影最鼎盛時期危機已經慢慢開始了,其實很多人是以香港迴歸前後來定香港電影的發展方向。其實不然,真正的分水嶺是在1993年,那是香港每年都有二三百部電影作品,每部票房都很高,可是當美國電影作品《侏羅紀公園》等大片上映以後,給香港電影帶來了很大沖擊,很多電影拿不到定金,開不了機,質量就沒有以前高,之後香港電影開始走下坡路,
反觀內地質量在逐年上升,如前段時間吳京演的《逃離地球》還有馬上上映的《上海壁壘》反應都非常好,想要回到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質量很難,不僅有內地的衝擊,還有國外的衝擊,希望我們的電影作品會越來越好質量求發展,不要一味的把錢撒在明星身上,謝謝!
-
18 # 娛樂獸首哥
說起香港的電影,相信很多八零後都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早些年,電視的熒屏上經常播放香港的電影,那些經典的橋段都已經深深的印刻在我們的腦海當中,即使在生活中,還能引用幾句電影中的經典對白,給我們的生活添加了不少的光彩!
不過在近些年,香港的電影開始落寞了,其實也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吧,和我們的人生一樣,沒有人能夠永遠的紅下去,畢竟每件事都有一個週期性,這個週期性過去了,自然熱度也會慢慢的回落!
想當年,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梅豔芳等等一系列的明星,火遍大江南北,同時也有很多人對大陸和香港的明星做過對比,大陸的明星出去買菜都是戴著口罩,四處跟著保鏢,生怕別人不知道你是明星,而許多香港的明星為人低調,出門乘公交車,如果遇到粉絲要拍照也是笑臉相迎,顯得非常親近!這也許正是香港的明星為什麼一直可以紅下去的原因之一吧,畢竟接地氣的明星才是老百姓所喜愛的嘛!
總體來講,香港的影視行業已經不再有當年的輝煌,不過偶爾的時候,開啟手機的觀影app,看到以前熟悉的電影,還會點進去看幾眼,畢竟那些電影是我們八零後的回憶,承載了我們大部分的青春,現在我們長大了,看電影不單單是看的劇情,更多的是一部分情懷吧!
-
19 # 七月尋好劇
我們無論如何都得承認,曾經的90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那時的香港有著“東方好萊塢”的美譽。無論是演員、歌手還是導演、編劇,都非常優秀,而今這一“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原因很多下面簡單說幾個。
現在的香港已經很久沒有出現新的優秀的演員、導演或者編劇了。現在的香港導演圈中還是徐克、吳宇森、王晶等人在苦苦支撐,新人導演幾乎沒有哪個特別出彩的。
像是張國榮、張曼玉這樣的國際巨星更是沒有,甚至連苗頭都看不到,要知道就算是美國好萊塢也是要靠著“巨星效應”支援的,更何況只是“東方好萊塢”呢?
“後繼無人”是香港影視圈至今沒有起色的根本原因,當年的黃金時代一大批優秀的導演受到的思想啟蒙普遍是“新浪潮”,而如今呢?氾濫的充斥的廉價文化下,“娛樂至死”已經越來越明顯,像許鞍華這樣導演還會再有嗎?
近些年的香港電影普遍質量偏低,包括前段時間上映的帶有“原汁原味”香港味道的《妖鈴鈴》也不受觀眾喜愛,徐克的《奇門遁甲》口碑票房雙失敗,吳宇森的《追捕》被集體嘲諷。
現在的香港電影人,唯一還能在大陸保持“節操”的可能也就剩下“大家都欠他一張電影票”的星爺了,但是電影票早晚有還完的一天,以目前星爺電影質量的發展,我認為“還完”的一天越來越近了。
除此之外,現在頻頻曝出的香港影視圈“性醜聞”事件,讓大家看到了香港影視行業最為黑暗的一面,由此可見香港的娛樂圈體制也是存在巨大問題的,這樣的問題也終將成為影視行業發展的最大隱患。
老影人幾乎“江郎才盡”,新的影人又難以出頭,加上體制存在的種種問題。香港電影走向沒落幾乎是必然現象,想要改變,最先要在體制上尋求突破,培養新力量,才能再創輝煌
-
20 # 懶貓家的胖胖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
,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首先,我認為香港影視,即電影電視劇都在走下坡路,比如以前的tvb,拍劇好看,捧著的明星也多,可是現在的明星素質明顯不如以前,演技,容貌都大大下降,例如近期捧的王浩信,陳展鵬,不是說他不好,可是相對於以前的林峰,吳卓羲,恐怕不是那麼帥氣,女角色更是如此,李佳芯,朱千雪,遠遠比不上以前的佘詩曼,黎姿,演員斷代太厲害。
其次,tvb的拍攝手法,場地,服化道還是老樣子,投資也小,可是現在內地劇的投資動輒上億,服化道更是精美,tvb一件衣服幾部劇穿,已經讓觀眾失去了觀看慾望。劇情方面,tvb劇情已顯套路,或者是觀眾看了就知道後續劇情發展,可是內地現在注重劇本的作用,劇本更新穎,自然不一樣。電影方面,香港拿手的警匪已經走下坡路了,演員也是老樣子,還是古天樂等老面孔,沒有捧出新星,僅靠老演員撐場面是不夠的,現在內地比較火的是喜劇片,可是港式喜劇和內地的表達方式還不太一樣,很多粵語的笑點,普通話是理解不了的。
最後,兩地存在文化差異,而且內地隨著經濟的發展,可以看到更多的好萊塢大片,選擇更多,內地電影的進步也非常大,比如優秀的戰狼,流浪地球,我不是藥神,西紅柿首富,夏洛特煩惱,飛馳人生,都是香港拍不出來的,因此港片想打入內地市場,不是那麼容易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
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
回覆列表
一個好的電影除了內容本身要好之外,好的演員更是能撐起整部電影,現在的青年演員資歷尚淺,還不足以以一人之力撐起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