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二菇涼耶

    蒙古族的服飾特點非常明顯,蒙古人一年四季都穿袍子,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草原牧民一年中常穿的長袍是把生綿羊皮用酸乳加以毛皮朝外縫成,具體為:

    1、男袍比較肥大,女袍比較緊身,可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

    2、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很實用。

    3、冬天可以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臥可作被。鄂爾多斯等地的蒙古人還喜歡在袍外套穿長短不一的坎肩 。

    蒙古族民俗有:

    1、祭騰格里汗,騰格里汗意為“天帝”。蒙古人信奉薩滿教。天帝指上層世界,即天上;又可指主宰一切自然現象的“先主”;還包含了“命運”的意思。祭天帝“騰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祭天分用傳統奶製品上供的“白祭”和用宰羊血祭的“紅祭”兩種祭法。

    2、祭火,蒙古人的牧民、獵民十分崇拜火,這是因為他們的祖先篤信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認為火是天地分開時產生的,於是對火神母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陰曆臘月二十三舉行。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舉行。

    3、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地面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頂端立繫有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杆。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禱告詞,男女老少膜拜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蒙古族節日風俗有:

    1、蒙古族新年(春節),農曆正月初一 ,從臘月十五開始,人們就會準備很多的美食來迎接春節。春節在蒙語中叫“查干薩日”,意為“白節”。春節也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傳說與潔白的奶食有關。所以置辦年貨,自然少不了奶食品。

    2、成吉思汗紀念日,農曆三月十七日,有祭祀風俗,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又稱為“燒衣節”,分春秋兩祭。

    3、那達慕大會,農曆七、八月,節日源於公元前北方民族的習俗,其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成吉思汗確立了那達慕大會制度,開始的時間為每年農曆六月初四,為期五天。主要活動有賽馬、摔跤、射箭、棋藝、歌舞等,其中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基礎專案。也是蒙古族男兒的三技之一。

    4、敖包節,農曆七月十三日,敖包節上有酒祭、火祭、石祭、血祭等。在部落首領的引領下,向敖包上放石、敬酒、奶、奶油、血、肉、燃松柳枝、誦經,並繞敖包轉三圈、行跪拜禮,祈禱曰:“求天神保佑風調雨順,求地神保佑五穀豐登、牧群興旺,求人間神靈保佑國泰民安、歲歲太平。”

    蒙古族飲食:

    1、烤全羊,內蒙古一種傳統而具有獨特風味的宴客佳餚。由於“烤全羊”的加工方法特殊和講究,以前只供蒙古王爺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如今這一傳統美食一般人都有機會品嚐了。

    2、手扒肉:是紅食中的一種。蒙古族人民稱肉食為紅食,蒙語叫“烏蘭伊德”。顧名思義,“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來的傳統食品,是牧民們的家常便飯。

    3、呼倫貝爾全魚宴:呼倫湖產的鯉魚、鯽魚、白魚、紅尾魚等,肉質肥美,營養豐富。用呼倫湖產的鮮魚和湖蝦,可烹製魚菜120多種,稱為“全魚宴”。

    4、奶食:蒙語叫“查干伊德”是純潔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種,奶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

    5、蒙古人喜歡喝奶茶。奶茶用磚茶和牛奶煮成。一般做法是,先把磚茶砸碎放在水中煮。茶燒開後,加人鮮奶,再燒開後,除殘茶裝人壺中飲用。喜鹹的加適量鹽,喜甜的加適量糖。

    蒙古族民居:蒙古族住在蒙古包中,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種呈圓形尖頂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柵撐杆、包門、頂圈、襯氈、套氈及皮繩,鬃繩等部件構成。

    蒙古族藝術品:

    1、蒙古刀是馬背民族深愛的飾品,它不僅實用而且美觀,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它可以用來宰畜、吃肉、健身、防身,也可鎮宅避邪,還可以當裝飾品、陳設物,蒙古刀刀身採用優質鋼材打造精磨而成,刀柄和刀鞘有鋼製、木製、牛角制、皮製等,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紋或鑲嵌五顏六色的珍貴寶石。

    2、馬頭琴,是一種兩弦的絃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馬頭形狀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3、銀碗,是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傳統藝術品和生活用品,曾是地位和財富的象徵。每當賓客來臨好客的蒙古人總要將醇香的馬奶酒斟在銀碗中,用傳統的敬酒禮節,為客人接風洗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生為什麼喜歡和女生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