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喪葬風俗
一、蒙古族的喪葬風俗概況:
蒙古俗話說:“人即生墓始形”。意思是說,人一生下來便逐漸走向死亡,作為生命的客觀規律,死與生同樣不可避免。就像人活著的時候狀況各異,死亡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一樣,弔喪方式及其體現的風俗習慣也有一定的差異。從整體上看,幾個世紀以來,蒙古人弔喪風俗的變化要比其它風俗的變化要大的多。由於各地各部族所處自然和社會人文環境的不同,其弔喪習俗也有所區別。
同其他民族語言相似,蒙古語裡因為忌諱“死”而替代的詞眼兒很多。比如過去把地位高的政治、宗教界人物的死亡說成“昇天”、“成佛”、“雲擋”、“圓寂”、“換袈裟”、“永恆”等;把普通人的死說成“閉眼”、“長眠”、“體休”、“骨休”、“去世”、“到真界”、“走了”、“沒了”;把小孩的死說成“丟失”等。
如果哪一家死人,家人和親屬必須用某種方式讓外界知道。如在蒙古包門前橫放一大木杆或白天黑夜都蓋著蒙古包的天窗等。在衣著方面,不扣蒙古袍的胸扣,女人取下耳環(老人去世取下兩個耳環,兄長去世取下右耳環,輩分小的人去世取下左耳環)等。不向人問候,也不回答別人的問候。因此,平時非常忌諱上述情況的發生。
在13世紀,蒙古人“以高聲痛哭表示哀悼”(威廉·魯布魯克),而接受佛教後這一傳統發生了變化。佛論認為“哭喊會使亡靈受驚迷路,如淚水沾屍體,亡靈會沉入淚海而不能轉生”,因而在喪事上只許啜泣不敢哭喊,這已經成為普遍遵從的規矩。
和多數漢族人做的相似,對於參加出殯安葬儀式的親戚朋友,事後由死者家屬拿酒菜招待,叫做“吃福飯”。一方面,大家對死者家屬給與幫助和表示哀悼是在於常理;另一方面,俗話說“婚事隨鬼,喪事跟福”,除了個人有忌諱參加喪葬活動的,一般都不迴避。尤其是對於高齡亡者的“福飯”,人們認為吃了會得到去世人的壽福。
安葬儀式之後,死者家屬居喪短則49天,長則81天、100天甚至1年。根據死者的歲數、地位及死因等,居喪的長短不等。傳統上長輩對下輩,丈夫對妻子,已婚女子對父母不搞服喪,對未成年人也不搞服喪。一般對高齡人服喪時間短一些,對年輕人的則長一些。在居喪期間忌諱回答他人的問候,忌諱各種娛樂、美容美髮、談情說愛、男婚女嫁、男女同床、打架鬥毆、興建土木、打獵屠宰、探親訪友等。有的還請喇嘛念《躍儒樂經》(祈禱死者靈魂平安地升入天堂或轉生的經文),有的定期對死者靈魂進行獻祭。
蒙古族的喪葬風俗
一、蒙古族的喪葬風俗概況:
蒙古俗話說:“人即生墓始形”。意思是說,人一生下來便逐漸走向死亡,作為生命的客觀規律,死與生同樣不可避免。就像人活著的時候狀況各異,死亡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一樣,弔喪方式及其體現的風俗習慣也有一定的差異。從整體上看,幾個世紀以來,蒙古人弔喪風俗的變化要比其它風俗的變化要大的多。由於各地各部族所處自然和社會人文環境的不同,其弔喪習俗也有所區別。
同其他民族語言相似,蒙古語裡因為忌諱“死”而替代的詞眼兒很多。比如過去把地位高的政治、宗教界人物的死亡說成“昇天”、“成佛”、“雲擋”、“圓寂”、“換袈裟”、“永恆”等;把普通人的死說成“閉眼”、“長眠”、“體休”、“骨休”、“去世”、“到真界”、“走了”、“沒了”;把小孩的死說成“丟失”等。
如果哪一家死人,家人和親屬必須用某種方式讓外界知道。如在蒙古包門前橫放一大木杆或白天黑夜都蓋著蒙古包的天窗等。在衣著方面,不扣蒙古袍的胸扣,女人取下耳環(老人去世取下兩個耳環,兄長去世取下右耳環,輩分小的人去世取下左耳環)等。不向人問候,也不回答別人的問候。因此,平時非常忌諱上述情況的發生。
在13世紀,蒙古人“以高聲痛哭表示哀悼”(威廉·魯布魯克),而接受佛教後這一傳統發生了變化。佛論認為“哭喊會使亡靈受驚迷路,如淚水沾屍體,亡靈會沉入淚海而不能轉生”,因而在喪事上只許啜泣不敢哭喊,這已經成為普遍遵從的規矩。
和多數漢族人做的相似,對於參加出殯安葬儀式的親戚朋友,事後由死者家屬拿酒菜招待,叫做“吃福飯”。一方面,大家對死者家屬給與幫助和表示哀悼是在於常理;另一方面,俗話說“婚事隨鬼,喪事跟福”,除了個人有忌諱參加喪葬活動的,一般都不迴避。尤其是對於高齡亡者的“福飯”,人們認為吃了會得到去世人的壽福。
安葬儀式之後,死者家屬居喪短則49天,長則81天、100天甚至1年。根據死者的歲數、地位及死因等,居喪的長短不等。傳統上長輩對下輩,丈夫對妻子,已婚女子對父母不搞服喪,對未成年人也不搞服喪。一般對高齡人服喪時間短一些,對年輕人的則長一些。在居喪期間忌諱回答他人的問候,忌諱各種娛樂、美容美髮、談情說愛、男婚女嫁、男女同床、打架鬥毆、興建土木、打獵屠宰、探親訪友等。有的還請喇嘛念《躍儒樂經》(祈禱死者靈魂平安地升入天堂或轉生的經文),有的定期對死者靈魂進行獻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