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濟

    李牧和廉頗是被秦國給坑了,秦國使用離間計,使得趙王不相信李牧和廉頗,這是因為君主昏庸。同時,也是因為他們戰功立得太多,有威望,所以稍微有人誣陷,趙王就會信。畢竟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可以說,李牧和廉頗不得善終是一種必然。白起也屬於這種情況。

    按理說,秦昭襄王是個明君,但是他也覺得白起功勞太大,而且不聽話了。其實白起是對的,長平之戰後就應該趁勢拿下邯鄲,但是範睢怕白起功勞太大,壓過了他,所以勸說秦王接受了議和。之後秦王又想攻打趙國,但是此時不是好時機,秦國當時也很虛弱。白起是審時度勢,提出中肯的建議。但是秦王就覺得白起在和他耍脾氣,心懷不滿。秦王要的是指哪打哪的將軍,一定要聽話。白起當時身體還有病,使得秦王更加多疑,最終賜死白起。可以說,白起的死是悲劇的,也是必然的。他就算是去攻打趙國,按照他的分析,失敗的機率也是很大的。如果他敗了,秦王也會覺得他故意的。怎麼弄都是死。怪只怪他不像王翦那樣會做人。

    王翦能善終只是因為他會做人,大家也基本都知道王翦的故事,他總是向秦始皇要各種東西,房產,田產,財寶,使得秦始皇放心。對於君主用人來說,沒有弱點的大臣是不好駕馭的。古代名將要想善終無一不是性格好,不得罪人,不驕傲,不惹事,主動暴露缺點給君主,哪怕是小人,也要結交。如此才能保住性命。

  • 2 # 滄海話史

    應該說,“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廉頗、王翦中的廉、王二人是屬於善終的,其中王翦待遇最好,做了富家翁;廉頗是逃奔到了楚國,屬於鬱郁不得志,但也算壽終正寢。

    白起、李牧在“戰國四大名將”中成就最高、能力最強,他們都是死於讒言,是被君臣離間後賜死的,命運相似、結局相同。

    從功績來說,白起和李牧都是百戰百勝,生平從無敗績,他們屬於真正的戰神。“人屠”白起大量消滅各國有生力量,加快了秦國統一的程序,對戰國局勢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李牧則是統帥著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十萬騎射部隊,如果他沒有被殺,秦國統一不會那麼容易,因為從戰術素養來說,騎兵只要排程得當,永遠是戰場的勝者。

    但一般會帶兵打仗的都不大會玩政治,這好比普通單位裡專搞人事不幹事的人,總比埋頭苦幹的人更吃香一樣。將領在外面打仗,佞臣就在國君身邊,人總是更相信身邊人說的話。

    所以,白起被范雎玩死,李牧被郭開害死,這可以說是宿命。所不同的是范雎妒賢嫉能,是除掉政治對手;而郭開是貪圖錢財,當了秦國的奸細,屬於陷害忠良。

    其實,除了“戰國四大名將”以外,“中國古代四大名將”——“韓白衛霍”的結局都不算好。白起不說了,霍去病23歲就早死了,屬於不壽。韓信功勞最大,結局最慘,遭受了“五刑”還被滅三族,用他自己的話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他為人有點傲,但是結局不至於此,還是他的能力太讓人忌憚了。衛青還是漢武帝小舅子,擊破匈奴立下不世功勳,但是他死後,因江充向漢武帝誣告,衛青的姐姐皇后衛子夫、太子劉據都被逼自殺,衛青一家也被滅族,應該說結局也是相當不好的。

    其他很多名將如蒙恬、周亞夫、劉牢之、高熲、檀道濟、高仙芝、岳飛,大多死於非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話不是沒有道理。同時,跟他們效力的皇帝心胸狹窄也有很大關係。

    讓名將基本都做到善終的,開國皇帝中唯有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應該說基本做到了,劉秀和李世民這是因為他們自身能力超強,都屬於“千古一帝”級別的,胸懷自然海納百川,也不用擔心別人造反;趙匡胤則是一位很有智慧的皇帝,透過“杯酒釋兵權”把軍隊都掌握在自己手裡,讓將領失去了造反的能力。

    所以,還是要學王翦,老老實實跟主子攤牌:我沒有偉大志向,只想做個富家翁。

  • 3 # 約定9521

    首先解釋一下戰國四大名將,秦國兩位,白起和王翦,趙國兩位,廉頗和李牧。這四大名將之中,只有王翦得以善終,白起李牧都是因為君王聽信讒言而被殺,廉頗則是因為抑鬱而終,只有王翦憑藉著他超人的智慧和敏銳的政治嗅覺,不惜自貶身價,以貪得無厭的形象示於始皇帝,才得以善終

    王翦在秦滅六國戰爭中,除了南韓沒有參與外,其他的五個國家都是他和兒子所滅,簡直就是牛人,但是你再牛逼,也牛逼不過秦始皇,王翦很聰明,在滅趙國的戰爭中,利用反間計,是趙王殺死了最後的頂樑柱李牧,然後指揮大兵團作戰,一鼓作氣滅了趙國,在滅楚國的戰爭中,王翦索要六十萬人馬,而秦始皇只願意出二十萬兵馬,王翦說,下了六十萬,滅不掉楚國,年輕氣盛的李信自告奮勇,要用二十萬兵馬消滅楚國,結果遭遇慘敗,秦始皇馬上負荊請罪請王翦出山,王翦所有的條件都答應了,王翦索要了一大堆房地產和大片的土地,臨走之時還三番五次的索要房地產證和土地證,秦始皇對王翦徹底放心了,一個胸無大志的人怎能威脅他的江山所以放心大膽的把六十萬兵馬交到王翦手裡,王翦不負重託,成功的逼得項羽的爺爺項燕自殺,是楚國最後頂樑柱倒塌,成功的滅了楚國。

    做人就得向王翦學習,

  • 4 # 西遊夢紅樓

    戰國時期,是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政治制度大變革時期,諸候國戰亂,國家存亡之機冒出了許多優秀的軍事人才,四大戰將便是其中的頂塵人物,雖都是獨當一面的戰神級別的軍事家,卻只有一人善終,是為王翦!

    1、王翦

    王翦可以說是三大戰將白起、李玫、廉頗中最具神話的人物,無數征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又智計百出,離間他國君臣之間關係,從而輕易與其子王賁一起輔助秦始皇滅了除趙外的五國。

    王翦攻趙,李牧抗之,成拉據局面,王翦於是使離間計,趙王遷於是殺李牧,親手摧毀了能抗衡王翦的這面旗幟,三月後趙滅,公子嘉自立為王。

    燕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事敗後,燕被滅。王翦再滅魏。

    王翦是有勇有謀的秦將,要兵六十萬才肯與楚交戰,一面為部下謀福利,一面釋秦王的疑心,以逸代勞滅楚。

    於此君臣一心,王翦及其子後滅百越,燕、趙、齊,秦國一統六國。

    秦始皇自立為皇,開創了中國史上第一帝的局面,戰國風雲疊起的時代,秦始皇笑到了最後,背後是王翦軍旗下猛如虎的身影!

    《史記·王翦白起列傳》:“王氏、蒙氏功為多,名施於後世。”

    2、白起

    白起用兵,善於分析形勢後,一擊斃命,以殲滅敵對勢力為目的,其作戰完全就是教科書似的圍殲戰。

    說起白起,就避不開“長平之戰”,佯敗誘敵深入,再以分割包圍方式進行割韭菜,於是創造上先秦戰史上最狠的殲滅戰,坑殺棄用廉頗的趙軍45萬人!

    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轉折點,從此秦國統一的之路就象孩子成長,時間長短而已!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

    典型的坑神、殺神!

    後被秦昭襄王攻趙不利時賜死!

    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被王齕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司馬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李牧和廉頗

    1、李牧

    打得匈奴沒了脾氣,曾以誘敵深入之計,小股部隊佯敗,引匈奴追擊,再以陣兩翼包抄圍攻,大破匈奴十萬眾。一戰使敵喪,十年不敢犯邊!

    王翦攻趙,李牧一人抗之,多次使趙國化險為夷,相持二年,後被王翦用離間計含冤死在趙王遷手上。

    2、廉頗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然也,一頓可吃三大碗!

    秦、趙中陽和談後,廉頗藉機伐齊,拿下陽晉,再多次用兵阻止齊復興,因此東方霸主之位再沒一人可挑釁!

    秦昭襄王伐趙,被廉頗兵敗,兩國暫時休戰進入和平期。

    長平之戰前夕,廉頗固守不出,以逸代勞不與秦軍主力硬碰硬,最後秦國使出離間計,讓趙王棄用廉頗,最終坑殺了趙括的45萬大軍。

    廉頗知錯能改,負荊請罪佳話天下傳。

    後來趙王生忌,又再次剝奪廉頗軍隊,讓廉頗客死他鄉,一代良將難以暝目。

    結語

    在四大將中,除了王翦有勇有謀,讓秦始皇放下了戒心,最終全身而退,得了個善終,其他三人都是被自己的君王所疑忌,被殺或者鬱郁不得志終其一生。

    雖然戰場除了勇猛還有手段,也是各國形勢不不同造成的君臣失心,即使臣有復國殺敵之心,奈何君主卻是猜忌小人,最終讓三大將一腔熱血化成悲涼,成為歷史上讓世人動情的一嘆:可惜了!

  • 5 # 正史漫談

    戰國四大戰將: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我們先大致看下這四位的結局。

    一、白起。長平之戰的兩年後,公元前258年,秦國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戰局不利之際,秦王希望病癒的白起頂替王陵,但後者拒不接受,並且宣稱此戰必敗。此後在戰局吃緊之際,他更是多次抗拒秦王的命令。公元前257年,白起被降職為士卒,並被趕出咸陽。在離城十里之外的杜郵,在接到秦王使者送來的寶劍後,白起自刎而死。

    二、王翦。公元前225年,李信、蒙恬帥28萬秦軍伐楚失敗後,嬴政聽從王翦的意見,將全國六十萬大軍悉數交給他,傾全國之力再次攻打楚國。為了讓秦王放鬆對自己的警惕,王翦在出徵前、出征過程中多次找嬴政索要田宅。最終,王翦一舉滅楚,自己也得以頤養天年。其兒子王賁、孫子王離陸續繼承家業,擔任秦軍大將。

    三、廉頗。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採取堅守政策老將廉頗被臨陣換將,最終趙軍在趙括帶領下全軍覆沒。公元前251年,廉頗再次出馬,擊敗樂乘率領的燕軍。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命令廉頗率軍伐魏,在不斷獲勝之時,趙王逝世,接位的找悼襄王任命樂乘取代廉頗。見被曾經的手下敗將取代,廉頗憤怒之下拒不受命,且攻打樂乘,其後自己也逃往魏國。後來,由於多次敗給秦軍,趙王希望召廉頗回國,廉頗則也希望再度為故國效力。但在仇人郭開的破壞下,廉頗未能成行,最終在楚國鬱鬱而終。

    四、李牧。李牧最為卓越的戰績,是扮豬吃老虎,一舉消滅匈奴十萬騎兵,使其十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公元前232年,秦軍大舉伐趙,長驅直入,直到遇見李牧後才主動回撤。公元前229年,王翦攻趙,李牧、司馬尚率軍抵禦。僵持不下之際,秦王派人向郭開行賄,汙衊李牧謀反。趙王派人替換李牧,李牧拒不接受,被趙王處死。第二年,趙軍大敗,趙國滅亡。

    (郭開一下廢了廉頗和李牧兩員大將~人才)

    這四位名將中,李牧堪稱最慘,一心帶趙軍做最後的抵抗,試圖使國家免遭滅亡,卻死於奸臣之手;

    白起次之,由於不聽指揮、損害秦王權威,被勒令自殺;

    廉頗則保留了性命,流落異鄉,鬱鬱而終。

    王翦則堪稱武將的楷模,功高震主卻能全身而退,享受榮華富貴。

    四人的不同遭遇,原因各不相同,但反應出一個共性:封建君主與功臣之間的矛盾關係。

    在封建王朝,出於對權力的把控慾望,帝王對那些有能力的武將往往既要用之,更要防之。武將所立功業越大,遭受的猜忌則越大。

    這就陷入了一個怪圈:毫無能力,但能投君主所好的奸臣往往能成為親信;不斷建功立業、為帝王征戰的著名武將卻大部分難得善終。

    原因很簡單:前者看起來容易掌控,不會對帝王的政權造成威脅。後者卻過於有能力,往往讓君主如芒在背。所以,只有像王翦這樣故意貪財自汙,裝作毫無大志的武將,最終能全身而退。

    最諷刺的是,中國歷史上,亡於被君王所信任的奸臣之手的封建王朝,遠遠多於被武將武力篡奪的。

  • 6 # 林夕傑巖

    戰國時期可謂是群雄並起,七國爭霸,而戰國時期最有名的,就是四大名將了分別為李牧,王翦,廉頗,白起,但是他們最後的結局卻各不相同。

    王翦,名望頗高,消滅楚國後,就上表隱退無論秦王怎麼勸說,他都堅持告老還鄉。也正是激流引退,才得以善終。

    王翦從小喜歡讀兵書,耍槍弄棒。一生征戰,攻破趙國歌的技巧邯鄲,消滅燕囯,打敗當時楚國名將項燕,南征百越,為嬴政打下了大半個天下。嬴政統一六國後幫助肅清了呂不韋勢力。每次出征之前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他都會想嬴政要上田地、金錢,以此來打消秦王對他的猜忌。四朝元老,名望頗高,消滅楚國後,就上表隱退無論秦王怎麼勸說,他都堅持告老還鄉。也正是激流引退,才得以善終。不得不說的是,其子王賁也是一員虎將,王翦隱退後,王賁也為贏政立下了汗馬功勞。

    廉頗,戰國時期趙華人。曾經學過廉頗與藺相妞的故事,那裡面的廉頗描述的好像是一位大老粗,其實真正的廉頗是令對手皺眉頭的老將。趙惠文王時期,廉頗攻取齊國晉陽,威震諸侯。長平之戰,設立層層壁壘固守秦軍,成功抵禦了秦軍的進攻,後來被趙王換上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被臼起打敗,使得趙國面臨滅頂之災長平之戰後,在趙國危難時刻抵抗住了燕國的進攻,並殺入蒹國內部,最終使得燕國割地求和。而老將軍暮年卻很悽慘,最後死在了楚國。

    白起可以說是繼吳起之後,第二個戰神級的名將。白起一生征戰沙場三十餘載,報名時間共殲滅六國軍隊一百餘萬,攻六國城池大小約九十餘座,六國軍隊聞風喪膽,無一敗24名將績,堪稱奇蹟。下面歷數一下自起的戰績: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十三年,白起從左庶長做起,開始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同韓、魏、東周聯軍展開戰爭。

    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方法斬首韓魏聯軍24 24萬人,從此之後,日起間名諸侯國 公元前292年到291年,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公元前281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求和。

    公元前280年到278年,白起率秦軍伐楚,攻破楚囯淹殺楚囯鄢城百姓數十萬。

    魏趙兩國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魏國大片城池。

    不過,白啟的結局很慘,最後因為怨恨秦昭陽王,而拒絕昭王的出兵,被秦昭王賜自殺。

    李牧,戰國時期趙華人。李牧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讓匈奴都忌憚的名將,史書記載:“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

    個常年和匈奴周旋都沒有敗績的名將,可以想象此人是多麼厲害,李牧一生戰功顯赫,從未打過一次敗仗,被人稱常勝將軍李牧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二是抵禦強秦李牧曾大破匈奴10餘萬騎,攻破東胡,降服林胡,打的匈奴單于落荒而逃,據說以後10多年匈奴都不敢接近趙國邊城。

    所以,李牧被趙王看中,用來對於強秦,而李牧也果然不負眾望,兩次大破秦軍。

    只可惜,一代名將,沒有戰死疆場,卻死於讒言之下。在趙國危機時刻守住了秦軍的進攻,無奈最後蒙怨而死,趙國也是自毀長城,無不讓人嘆息。

  • 7 # 範鯉學社

    勢大受疑,勢小受欺,所以兵家者很難善終,只要你還能再帶兵打戰,哪怕已經解職。

    要想善終,只能功成後裝糊塗、裝病、裝失瘋,象司馬懿一樣。

    象白起遭忌,李牧遭害,廉頗遭擠,無不是自我感覺優良,國君大臣都看不上,自然遭迫害,只有王翦裝傻充愣,混到晚年,大秦王朝土蹦瓦解也不再問世事。稱得上有范蠡洞察觀火之才。

  • 8 # 西默CBMORE試劑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活力最自由奔放的時代。這個時代雖然禮崩樂壞,瓦釜雷鳴,但是確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群星璀璨的時代,這個時代大沉淪大興亡,大毀滅大創造。這個時代政治改革之徹底,經濟自由之發達,權利爭奪之殘酷,文化爭鳴之激烈,戰場規模之龐大是後來任何時代無法比肩的。這個時代創造了各種文化奠定了中國文化的根源,湧現了各種人物讓後世無法想象。

    凡有血氣必有爭心,戰國時代名將輩出,其中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更是被後世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1.白起:白起主要的戰績在秦昭襄王時期,此時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秦惠文王的奮發圖強,秦國國力強盛。白起自幼飽讀兵書,從一名士卒做起,在戰爭中有勇有謀脫穎而出,最終經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舉薦成為秦國主將。在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名震天下。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最終被後世稱為殺神。

    範睢嫉妒白起的才華,同時收受六國賄賂,一心想除掉白起。長平之戰後因為秦國國力消耗巨大,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白起就何時對趙繼續用兵的問題上產生分歧。範睢藉此向秦王進獻讒言,讓自己的親信鄭安平與蒙驁王陵一起統兵,最終鄭安平兵敗投降,或許鄭安平是秦國曆史上唯一投降的將領吧。秦昭襄王震怒再次催促白起統兵,抵禦六國聯兵,白起建議放棄河內,防守函谷關,為了國家利益,為了將士性命,白起屢屢抗爭秦王,秦王認為是白起拒絕王命是不忠,是悖逆,必須嚴懲,最終白起被秦王刺死杜郵。

    2.廉頗

    廉頗是趙國良將,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率軍打破齊軍,聞名天下。

    長平之戰後廉頗失勢被免職。

    趙悼襄王時期,廉頗被迫逃亡魏國大梁,趙由於不敵秦國,趙王想重新啟用廉頗,郭開賄賂了趙國使者,於是就有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經典名句,最終廉頗客死他鄉。

    3.李牧

    李牧是趙國防守北方的名將,李牧採取亦耕亦戰的防守策略,保障了趙國北方的安寧。

    李牧曾數次擊退秦國對趙國的進攻,秦國迫於無奈採用離間計,賄賂趙王寵臣郭開,郭開散佈謠言說李牧與司馬尚造反,昏庸的趙王竟然信以為真想奪掉李牧軍權,李牧本著趙國全國利益拒不接受,最終趙王設計殺了李牧,三個月後趙國被秦國王翦滅國。

    4.王翦

    王翦自幼熟讀兵書,是秦始皇滅六國的重要大將。王翦先後滅掉趙國、燕國、楚國。在滅楚的戰爭中王翦手握秦國六十萬大軍,王翦深知這樣會被秦王懷疑,屢次向秦王索要田地房產,表示自己對權利全無興趣只愛財產。

    總結

    四大名將長於軍事短於政治,能夠在戰場上因地制宜,隨機應變,出奇制勝,天下無敵。但是政治上大都被小人讒言所害。當然這並不能說明四大名將對政治沒有天賦,只能說是長期研究軍事兵法,無暇顧及政治這或許是他們能夠成為名將的原因。

    王翦之所以得以善終,是因為秦始皇時期,政治清明,朝堂之上無這種私心太重的小人,秦始皇又是千古難遇的雄主。但是王翦中庸之策,苟且隨和不能幫助秦國奠定國家根本,這和秦國的滅亡也不無關係,王翦之孫王離最終成了項羽的俘虜。

  • 9 # 塵世的沙粒

    這是當然了。俗語說“功高震主”,何況你還是個手握重兵的人才。哪個君王不害怕突然有一天造反了呢!

    一般來講,有本事的人也是有性格的人。往往不會迎合君王的喜好,又不會揣摩君王的意思。在用得著的情況下,君王會耐著性子由你,在用不著的情況下,那你就是悲劇了!畢竟你的權力建上在君王對你的喜好上!

    王剪不僅智商高,情商也高!深得“急流勇退”的精髓。趁君王對你還有好感的時候退休,不佔用君王的資源。君王自然不會為難你!

    其餘那三個智商超群,情商為零。太過於持才傲物,終究消耗完君王的耐心,那麼君王對你動刀也就不奇怪了!

  • 10 # 大樹作筆

    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年代。英勇善戰的將帥更是燦若繁星,最著名的四大名將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頗,秦國和趙國各半。《千字文》一書曾用“起翦頗牧,用軍最精”來簡潔地描述這四位戰功赫赫的名將。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為秦、趙兩國最為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白起曾為秦國的強盛立下汗馬功勞,僅在山西長平一戰就殲滅敵軍40萬人;王翦在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戰爭中,僅他一人率領的秦軍就攻克五個國家的城池;李牧、廉頗也為趙國的強大有不朽之功。

    但他們的結局都很悲慘。白起被迫飲劍自刎;廉頗被迫流亡魏國,客死異鄉;李牧受奸臣讒言,秘密處死;唯有王翦解甲歸田,壽終正寢。

    這裡的原因或因為功高蓋主,或因為其主迂腐,或因為離間讒言。王翦能夠善終也因為他機智地處理自己與秦王嬴政的關係,功高不震主,最後避免了受讒被殺的悲劇。

    這就是歷史上“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的普遍規律,值得我們深思和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魅藍e3和紅米note5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