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堯居

    在古代戰爭中,由於都是採用冷兵器作戰,因此,各國的軍隊都會裝備大量的鎧甲。但是,金屬鎧甲的造價師相當昂貴的。因此,在古代社會,只有那些嫡系主力部隊或者軍官們才會裝備鎧甲,絕大部分官兵都沒有鎧甲。使用鎧甲會出現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那就是冬季的保暖問題。在寒冷的冬季,穿上冰涼的鎧甲,那種感覺非常酸爽。在唐詩中就有“邊塞八月雪,都護鐵衣寒”的說法。由此可見,使用鎧甲存在保暖的問題。其實,到了唐宋時期,為了節省軍費開支,除了鎧甲以外,還出現了非常經典的紙甲。

    唐朝軍隊的紙甲非常經典,史書記載:“襞紙為鎧,勁矢不能透。” 到了宋朝時期,紙甲代替鎧甲的趨勢更加明顯,這都是錢鬧的。泉州知州上奏說:“所有本寨軍器都稍足備,但水軍所需者紙甲。今本寨乃有鐵甲百副,今當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軍換易紙甲。”言外之意,鎧甲和紙甲的數量幾乎到了一比一的比例。但紙甲的防護力畢竟不如鎧甲,因此,鎧甲並沒有徹底消失。在明朝統治時期,棉甲開始逐步出現。這一方面是為了節省軍費開支,另一方面也是隨著軍事科技的變化做出的改進。

    在14、15世紀,火器的發展已經到了很高的水平。即使是防禦嚴密的鎧甲,也會被大威力的火器打穿,根本起不到多少防禦作用。既然都一樣,那就按照省錢的標準執行。 在與倭寇作戰的過程中,明朝軍隊就總結了鎧甲的不足之處:“鐵甲易生金肅爛,必不可用矣。倭夷土賊率用火銃神器,而甲有藤有角,皆可用。但鉛子俱能洞入,且體重難久。”由此可見,明朝軍隊並不喜歡鎧甲。在明朝統治的中後期,棉甲開始大批次裝備。根據記載“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縫如夾襖,兩臂過用腳踹實,以不胖脹為度,曬乾收用。見雨不重、黴鬒不爛,鳥銃不能大傷。”

    棉甲不如發生生鏽的問題,而且還能夠保暖,防護力也不算差。那麼,如果僅僅是棉花做成的衣服,依靠外部的銅釘固定,如何起到防護作用呢?其實在棉甲的最內部,還有一層金屬片,這層金屬片就是棉甲防禦力強的奧秘。 清朝在東北地區崛起以後,開始於明朝軍隊作戰。起初,清朝軍隊沒有標準的甲冑。在與明朝軍隊作戰的過程中,清朝軍隊繳獲了一些棉甲,發現了棉甲擁有很高的防護作用。清朝軍隊開始仿製並且進行改進,到了清朝入關之前,清朝的八旗軍已經基本上都裝備了棉甲。

    請注意,清朝軍隊還發現了棉甲另一個好處。棉甲在水中浸泡以後,由於加上了水的阻力,防護力更強。當然,官兵的體力也會消耗巨大。在寒冷的冬季,棉甲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從後勤保障來說,減輕了軍需部門的壓力。但是到了悶熱的夏季,棉甲的情況就非常尷尬了,簡直如同蒸桑拿。根據記載,在與準噶爾部作戰的過程中,由於是夏季作戰,一些驍勇的官兵,光著膀子就上陣了。 請注意,即便是價格相對便宜的棉甲,造價也不算特別便宜。

    因此,清朝軍隊僅僅裝備了八旗軍主力和戰鬥力比較強的綠營軍,大部分綠營軍都沒有棉甲。普通的綠營軍官兵只有長褂和馬甲,如同影視劇中的形象。棉甲在遠距離上或許能夠抵禦火器的打擊,但是在近距離上仍然很蒼白無力。到了清朝統治的後期,由於火器的水平不斷進步,棉甲的防護力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在與西方軍隊作戰的過程中,穿著棉甲的清朝官兵,反而在行動機動性上非常不方便。進入清朝的末期,只有那些舊式軍隊繼續裝備棉甲,清朝訓練的新式陸軍部隊,已經換髮了非常現代的軍服。

  • 2 # 誓言無他

    時代不同了,冷兵器時代金屬鎧甲的防禦力確實不錯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火器的大規模興起金屬鎧甲就很雞肋了,再厚的鎧甲面對火器照樣給你打穿了而且還限制了自身的靈活性,所以清朝果斷捨棄了金屬鎧甲才用了棉甲

  • 3 # 薩沙

    原因有很多,大體如下:

    第一,火器成為戰場主角。

    在明末時期,很多明軍部隊都裝備了大量的火器。

    一些部隊火器裝備量,甚至高達二分之一!

    而金屬鎧甲,對於明軍火器的防禦效果很爛。

    北方作戰的明軍,火器以發射霰彈為主,比如著名的三眼銃,都是在幾十米近距離發射霰彈。

    金屬甲主要防禦人體的重要部位,以硬質金屬防禦精銳的弓箭和冷兵器砍殺。

    但對於這種霰彈或者鳥銃的彈丸,金屬甲則擋不住。

    尤其是霰彈散佈範圍廣,一片覆蓋過去,有很多縫隙的金屬甲是對付不了。

    而古代沒有抗生素,金屬霰彈射入人體很容易造成感染,導致士兵送命,威脅是非常大的。

    這種情況下,棉甲就出現了。

    由於棉花種植的普及,滿清逐步發現棉花纖維具有很強的防彈能力。

    身穿著棉襖,並且在要害部位加裝金屬甲片,可以有效對付火器霰彈。

    這些小顆粒的霰彈,在較遠距離是難以射穿棉花纖維的。

    由此,棉甲就越來越盛行了。

    第二,天氣原因。

    誰都知道,滿清入關之前都是在北方苦寒之地作戰。相比明軍的進攻,寒冷同樣是很大敵人。

    在之前的作戰中,滿清凍死凍傷的軍人,並不亞於作戰的傷亡。

    而棉甲本質也是一件棉衣,具有相當好的保暖能力,適合北方的天氣。

    第三,製造較為容易。

    棉甲製作工藝如下:將棉花打溼,反覆拍打,做成很薄的棉片。把多張這樣的棉片在綴成很厚很實的棉布,兩層棉布之間是鐵甲,內外用銅釘固定,就是棉甲了。

    如果有必要,還可以在棉甲上加裝金屬甲片,以增強防禦,但會增加重量。

    顯然,這樣的製作並不複雜,比全金屬鎧甲要簡單得多。

    有意思的是,其實棉甲也不是便宜貨。在清代,棉花也是很值錢的,很多人一輩子只有一件棉衣。

    所以,滿清初期其實並沒有裝備多少棉甲。直到滿清中期,棉甲才越來越多,到乾隆時代就成為主流了。

    可惜,到了清末鴉片戰爭時期,棉甲面對洋人的燧發槍再次不堪一擊,迅速淘汰了。

  • 4 # 雨霽視角

    古代戰爭中,除了比拼將士們的戰鬥力和體力,提供防禦力的鎧甲也相當重要,它能夠有效地保護將士們的身體不被箭矢利器所傷,由此可見鎧甲在戰爭中的巨大作用。從漢代開始,一支配置精良鎧甲的軍隊就是精銳之師的象徵,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隋唐宋時代,軍隊使用鐵片鎧甲達到了巔峰。

    在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中,列有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鎖鎧和馬鎧等五種。

    到了明朝,由於生產力的大力發展,明朝人發明了一種棉甲,這種棉甲看起來沒有那麼笨重,看上去防禦力也不怎麼樣,但是卻取代了鎧甲,成了軍隊的標配。而且明朝之後,清朝軍隊還是使用這種棉甲,這種看著簡陋的棉甲憑什麼會成為明清兩朝軍隊的標配呢?

    棉甲製造成本低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

    古代的生產力非常低,一切都是人工製造,特別是鐵器金屬的冶煉技術,當時要給一位士兵打造一套鎧甲,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古代的軍隊,只有正統主力正規軍才能裝備鎧甲,所以使得價格昂貴。從唐宋時期開始,棉花種植開始廣泛應用到中原地區,但當時的紡織技術不行,所以棉花價格也高。到了明朝,紡織技術得到革新,棉布開始可以量產,價格也較為低廉,這時有人發明了棉甲,可以代替鎧甲應用到軍隊中,而且價格比起金屬鎧甲可是便宜太多了,從此以後,棉甲就被廣泛應用到了軍隊中。

    棉甲更輕便,而且防禦力不低

    重型金屬鎧甲是為了增加抗衝擊力,保護效能確實好,但金屬鎧甲穿著笨拙,以明朝的金屬甲為例,其重量達到了30公斤,這等於揹負幾十斤的重量在作戰,確實對士兵的體能造成了負擔。而且金屬鎧甲在冬季保暖也是問題。在寒冷的冬季,穿上冰涼又笨重的金屬鎧甲,確實不怎麼好受,會讓士兵的戰鬥力大打折扣。

    據史料記載: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

    棉甲的外裡兩層為棉布,中間鋪上一層溥溥的鐵,棉甲表面甲釘,是為了固定鐵片而用。經過精心製作的棉甲,具有柔軟、輕巧、以及防寒保暖的作用,經過反覆泡製的棉布,沾溼後防御力大增,可以抵禦初級火器和利矢的射擊。平常時棉甲的防禦力也不差,就算被箭矢所傷,棉甲的緩衝力也會抵禦一部分傷害,使傷害不足以致命。

    清朝時期的火槍已廣泛應用

    清朝時期火槍的發展已經到了相當的水平,即使是金屬鎧甲,也會被大威力的火器打穿,根本起不到多少防禦作用。在火槍面前既然防禦力都差不多,那當然是選擇造價更便宜,更適用於戰鬥的棉甲了。

    這裡所說的價格相對便宜的棉甲,其實造價也不算特別便宜。尤期是清朝末期,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庫中的白銀大量流往國外,導致國空虛。所以清軍的軍隊裝備並不見得好。以棉甲來說,只有滿清八旗軍主力軍隊才配備有棉甲,大部分綠營軍都是沒有棉甲的。

    也是在晚清時期,西方列強的火槍威力也比較大了,棉甲的防護力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同時進攻火力又比別人弱,已經淪落到了全面捱打的局面,這也是清朝閉關鎖國,腐敗無能造成的惡果了。

  • 5 # 火器工坊

    清初的八旗所裝備的甲冑,是金屬甲和棉甲的複合甲,被稱為布棉鐵甲。布棉鐵甲又分為明甲和暗甲兩種,所謂明甲,就是金屬甲冑附著在棉甲的外面,可以有札甲和鎖子甲兩種版本;而暗甲就是棉甲在外,鎖子甲或者札甲片附著在棉甲裡面。

    從八旗軍建軍開始,就遵循著三丁養一甲的原則,作為正規軍,早期的八旗軍可以說是中國曆代正規軍中披甲率最高的。他們的甲冑非常堅固,防禦性極佳,可以擋住一般的刀槍和弓箭,也能擋住鳥銃和明軍多數火門槍的攻擊。

    可以說在明清戰爭期間,清軍對明軍的一大優勢就是甲冑精良,而明軍因為內部腐敗和軍費不足,裝備已經退化的非常厲害了。

    一直到康熙王朝,清軍的披甲率仍然很高,包括後來的綠營軍,早期也是有重甲保護的。不過從康熙後期開始,清軍的甲冑就越來越範輕化,之所以會這樣,恰恰說明火器在清軍中裝備的比例提高,以及東亞火器時代的徹底到來。

    康熙二十五年,傳教士南懷仁協助康熙皇帝操練了類似於古斯塔夫方陣的九進十連環陣,其中火槍裝備的比例已經超過了七成,每三排火槍手配備一排長槍手,並有一些刀牌手在前掩護。包括清軍的騎兵部隊,也清一色的裝備上了火繩槍。

    因為一般的金屬甲已經無力抵抗來自比利時的番腸鳥槍,並且通常來講清軍很少能碰到可以擋得住九進十連環陣幾波火槍齊射攻擊的敵人,故而白刃戰的機率大大減小,布棉鐵甲的實戰效果也就大大減退。因此再裝備鐵甲,就顯得有些多餘了。

    乾隆年間,清軍八旗部隊又裝備了大量的贊巴拉克重火槍,這種火槍的威力已經完全可以射穿各種鐵甲,因此鐵甲也就更沒有什麼存在的必要了。而且當時大清已經掃清天下,戰爭已經越來越少。再去裝備鐵甲,費力還沒用。

    至於你說棉甲醜陋,在明代北方邊軍基本上清一色的棉甲,也不知道你是想單純的黑棉甲還是咋招。棉甲針對於弓箭和火槍,多少還有點防禦作用。而且從乾隆後期開始,棉甲往往也只是在八旗閱兵中才會大量出現,儼然已經成了一種儀式裝扮。

  • 6 # 河東三叔

    一切的源頭來自火器的大量使用,鎧甲之所以在冷兵器時代盛行,主要是它的防護力強,可以抵禦刀砍劍劈。有戰爭就有需求,鎧甲經歷了青銅時代的皮甲、青銅甲、鐵甲,大唐明光鎧、宋代步人甲、五代山文甲等。直到明清時期,火器在戰場的大量應用,凱甲逐漸走向消亡。

    明光鎧

    清早期甲冑主要沿襲明晚期總結和發展下來的形制,清中晚期開始,鎖子甲已徹底離開戰場,布面甲則變成具有象徵意義的禮儀服飾。

    布面甲較金屬鎧甲輕便,方便戰場奔襲作戰。布面甲工藝簡單,比前期金屬鎧甲如鎖子甲之類省工省料,對於財政支出負擔變小。同時布面甲由內裡和外層甲片組成,除了行動方便,還兼具保暖功效。

    清中晚期之後,面對列強都已進入熱兵器時代,純粹的甲冑已起不到任何作用。大家可以想象頂著鎧甲面對火槍、大炮的後果,因此後期鎧甲僅作為禮儀之用。

    乾隆大閱圖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而清朝的棉甲創意就來自於明朝。實際上清朝最初時期他們並沒有統一的制服。但是後來清朝在和明朝軍隊作戰的過程中繳獲了一些棉甲。他們最終發現這些棉甲穿上後不僅靈活輕便,而且還具有較強的防禦力。關鍵是造價低廉。所以清朝軍隊開始改進並且大批次的裝備部隊。我們透過影視作品可以看出,清朝八旗將軍所穿的棉甲上面有很多的銅釘。而這些銅釘的作用就是為了固定棉甲之內的鐵板。目的就是為了加強防護。而普通士兵穿的棉甲就單純類似於我們現在的軍大衣一樣。實際上清朝軍隊並沒有過統一的裝備過鐵甲。清朝起源於滿族,而滿族也屬於遊牧民族之一。遊牧民族是不使用鐵甲的。或者說他們極少使用鐵甲。因為作戰方式以及物資能源匱乏的因素導致,滿清在最開始五花八門什麼裝備都有。但最多的還是皮甲。

    即使後來清朝軍隊統一了制度。但是也並沒有做到全軍換裝。清朝建立後八旗軍是全部換裝了棉甲,而綠營官兵只有少量的軍隊進行了換裝。其他大部分的綠營士兵還是傳統的布甲。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清朝時期實際上對於內部還是區分三六九等的。因為八旗官兵全是滿人,所以待遇更好一些。而綠營基本上都是漢人士兵。所以待遇相對要差很多。

    棉甲實際上還有一個很突出的缺陷,那就是他並不適合所有的季節。清朝時期軍裝不像現在部隊一樣會配發冬季軍裝和夏季軍裝。清朝時期軍裝就一款。也就是說不管春夏秋冬都得穿棉甲。冬天倒還好,棉甲保暖性很強。但是夏天就遭罪了。士兵被棉甲包裹一出一身汗,而棉甲吸水,越熱越出汗,出汗又被棉甲吸收。這就導致棉甲越來越重,士兵穿著也不靈活。以至於在夏季的時候如果突然戰爭清朝士兵都是光著膀子就上戰場。歷史有記載,當年清朝攻打準噶爾部作戰的時候正好是在夏季,所以很多士兵都是赤膊上陣英勇殺敵。但後來火器發展飛速,而軍裝的防禦在強大點火器面前不堪一擊。所以滿滿的所有軍裝都一律改為布甲。棉甲也被棄用。

  • 8 # 一抹天青

    除了輕便靈活,保暖效果好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武器的變革,火器取代冷兵器,應對當時的前膛裝彈火槍,棉甲反而比鐵甲防護力更好

  • 9 # 向遠看正視力

    社會的發展,最後都是往輕量化進化的,無論中西方都是一樣的,在火器大規模運用之後,一切硬化的鎧甲,還不如軟制的鎧甲好用了,而清朝發自於中國東北方的遊獵民族,生活環境惡劣,天氣寒冷,為了方便與防寒,當然發展的是棉甲了,並且清朝八旗軍的鎧甲樣式也是來源於明朝北方軍隊的樣式的,說白了明朝時北部軍隊就已經以棉甲為主要裝備了,但是棉甲內襯著是有鐵甲在裡邊的,不只是你看著的那一層棉,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故宮博物院,以非常低的價格,處理給工作人員一大批清朝御林軍鎧甲,後經過拆卸,用來做成棉衣,鐵甲掏出鍊鋼了,說實話火器出現以後,鐵甲完全沒有必要,後來歐洲軍隊進入大規模的排槍戰術的時候,軍隊只穿布制軍裝了,都是一樣的,中國在明朝末年南方軍隊就已經喜愛一種特製的紙甲了,史書有過記載明朝有將領上書朝廷,說我願用所裝備的鐵甲10付,換紙甲一付,可見在明朝末年鐵甲就不受待見了。

  • 10 # 鄧海春

    滿清八旗子弟在諸多人印象中多與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相等同,殊不知他們父輩在清朝前期曾十分驍勇。清軍能騎善射,戰鬥力極為強悍,不僅顛覆了明朝政權,還平定多次叛亂。按理說,清軍能立下如此戰功,所配備的應是頂級裝備,為何他們反而身披棉甲作戰呢?

    金屬鎧甲給人以刀槍不入之感,但是看似簡陋不堪的棉甲的防護力度更佳。明朝乃是火器發展的鼎盛時期,不僅有諸多大將致力於普及火器,還出現了專門的研發人員。在《武備志》中光記載的火箭種類就多達幾十種,更不用說其他火器。明朝時火銃及火炮的應用最為廣泛,有三眼銃和四眼銃,它們可以連續釋放多次,火力密集。對於騎兵而言,這種打擊是致命的,而清軍最大的優勢便是騎兵。他們行動迅速,馬上作戰,幾乎無往而不利。應對火銃,金屬鎧甲不僅因厚重影響行動,還易被火器穿透,但是棉甲則不然。

    在鐵甲內外綴加棉甲,加以銅釘固定才製成棉甲。綴在外層的棉甲是用多層棉片構成,極為堅固,可以最大程度卸掉敵方弓箭以及槍彈的力道,保衛士兵安全。較之金屬鎧甲,棉甲看似柔弱,卻能以柔克剛,因此很多清軍騎兵所配備的都是棉甲。

    棉花在清朝時極易獲取,為製作棉甲提供了便利。根據史料記載,棉花乃是在宋元之間在中國傳播種植的,但是範圍較小。朱元璋執政後,採取強硬手段推廣棉花種植,並且頒佈聖旨,凡是種植棉花,就可免收賦稅。如此一來,江南的棉花產量劇增。百姓逐漸窺見棉花之益處:它的禦寒能力比之絲麻有增不減,而且物美價廉。所以到清朝時,棉花種植已是非常普遍。製作棉甲比起製作金屬鎧甲,原料更易獲取,製作過程也更為簡易,也就更讓人青睞。

    棉甲的禦寒能力比金屬鎧甲更加強悍。眾所周知,金屬的導熱效能好。在夏日,身穿金屬鎧甲計程車兵會更熱,而在冬日,士兵則會更冷。棉花則不然,雖然在夏日穿會熱,但是在冬日卻能保溫。清朝雖然完成了統一大業,但是邊疆仍不安穩,叛亂時有發生。戰亂頻發之地乃是在北方,緯度高,冬季極為嚴寒。入關已久的清軍已適應京城氣候,身體的禦寒能力自然不及長期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敵人。如此一來,只能依靠外力禦寒,棉甲也就成為更好的選擇。

    棉甲的優勢遠不止上述這些,還有許多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影響戰爭局勢的益處。棉甲製作價格低廉,能夠節省軍隊開支。與此同時,棉甲輕便,尤其是對步兵而言,能夠減少負重,在長途行軍中,可以儲存士兵體力,這是極為重要的。

    隨著歷史的發展,軍隊的裝備也在進化,很多看似倒退的發明仔細想來其實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清軍棄鐵甲選棉甲貌似十分愚鈍,實則卻是極為務實的明智之舉。

  • 11 # 老牛耕地不限累

    一開始後金的精銳與明軍對戰時穿得是的白色的皮盔甲,明軍稱後金的軍隊是白甲兵,即巴牙喇,以白甲兵戰鬥力最強,他們內穿鎖子甲,外披鐵甲,中間還有一層棉甲。從天啟年間明清大戰開始,前後交戰五十多年,都沒有一個白甲兵被殺死。松錦大戰時,鰲拜率領五個白甲兵攻取一個山頭,六人衝上山頂,與明軍大戰,全殲守軍二百四十餘名,己方竟然無一傷亡。明軍在關外修建了大大小小數百座塢堡,金兵入寇時幾乎無人敢戰,只能閉關自守,任由金兵劫掠。

    因為明軍大多裝備了棉甲,而後金繳獲了明軍的裝備,發現這種盔甲輕便可靠,便開始大規模裝備起來了。

  • 12 # 博40545411

    隨著武器的發展,鎧甲也在不停地進行發展,存在既是合理的,如果棉甲不如金屬鎧甲的話,那麼入關前的清軍比較窮,只能用棉甲,那麼在清軍入關後,就會大量換裝。而結果卻是恰恰相反的。

    很多人以為棉甲是清軍的獨有,而清軍的棉甲,還是跟當時明軍學來的。當年明朝邊軍也已經大量裝備棉甲。明軍早期使用火器的時候,就已經明顯發現金屬鎧甲對火器的抵抗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在結合遼東地區的氣候,棉甲是最適合當時時代要求的鎧甲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開設的興趣班有必要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