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aoist丶清風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儀式教育”。

    以我個人的理解,“儀式教育”就是用具體的姿勢,動作口號等把抽象的思想,精神,知識具體化。使人們能更容易的理解個接受。

    正確的“儀式教育”應該是靈活多變,持續長久的一個過程。能夠烘托起氛圍,潛移默化的使學生自主的去接受。而現在有些所謂的“儀式教育”根本就是“形式教育”,形象工程。不切實際的生搬硬套,不考慮個人感受,將一些所謂的儀式強加給學生,這樣只會適得其反,增加延誤心理。

    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首先還是要烘托起氛圍,引起興趣,讓學生們主觀上願意去接受。這樣才會有動力和興趣。

    以上只是個人拙見,望各位多多包涵!

  • 2 # 老樂160608971

    小時候接受過學校和家裡的儀式教育如見到老師和長輩該說什麼有禮貌的話,吃飯不能吧唧嘴,咳嗽打噴嚏要掩埋住嘴,鞠躬,坐姿,注目禮,等等。文革中,這些都被當作四舊掃除了!今天還能記住一些。

  • 3 # 阿信

    “儀式”現在可以說是比較炙手可熱的詞,儀式教育與傳統文化可以說是相輔相成,如今隨著國家的大力號召,傳統文化越來越多的迴歸到我們生活中來,從很多的新聞媒體中我們可以得知,全球各個國家的孔子學院越來越多,大量的外華人也在學習漢語和中國的文化,這應該說都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在發揮著作用。 傳統文化需要儀式感,而儀式教育也能將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光大,現在國內很多幼兒園、小學、中學、高中甚至大學也都用各種各樣的活動的儀式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那麼怎麼樣才能藉助“儀式教育”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呢?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著大量關於儀式的內容,特別是儒家文化,儀式就是其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時的禮儀就有周歲兒童“抓周”、學齡兒童“開蒙”、成丁之日“及笄禮”“加冠禮”(成人)等習俗,這些習俗都是在特定場地、流程、儀式和特定的話語,透過這些內容,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秩序感、歸屬感、神聖感,透過姿勢、模範、表演鍛鍊自己的內省認知能力和人際洞察能力,進而獲得全面而真切的情感體驗,把不斷形成的概念由抽象的認知發展為具象的體知,最終實現文化傳承、文化認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W.本傑明說過:“儀式和文化,第一代表著群體中的認同,第二代表著整個群體的超越性信念”。說到底,學校是啟著促進傳統文化傳承的奠基石,因為孩子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在學校學來的,入學儀式、開學典禮、升旗儀式、入團儀式、畢業典禮、校慶典禮、成人儀式、頒獎儀式等規定儀式性的教育活動,學校應該加以規範、傳承,透過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孩子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網友們如果有什麼好的建議和意見,請在下面留言評論!

  • 4 # 煙雨醉逍遙

    首先我個人認為,儀式在古代是禮,其現代意義是的秩序形式,儀式教育則是透過身體的姿勢,表演,模仿等等教育人形成秩序形式。

    儀式教育自古有之,古代的四大禮包括“成人禮”,“入學禮”,“婚禮”“葬禮”,其中每一種禮法也就是儀式,還被分為了許多小儀式,比如"入學禮"就包括“正冠禮”,"拜師禮",“淨手禮”,“開筆禮”,經歷儀式之後,學生們正式踏上求學之路,而且這種莊重的儀式過後,使得古代學生更加尊重老師,也同時在告誡學生,求學是件十分嚴肅的事情,不可隨性而為。

    而今我們同樣也有很多儀式,其中的一切就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比如婚禮等等,雖然被加入了一切新元素,但本質並沒有改變,婚禮是一直就是是兩代人之間愛與責任的傳遞,是父母養兒育女使命圓滿完成的一種重要標誌;是新郎新娘長大成人,成家立室的里程碑,婚禮儀式幾千年來從未有大的改變。

    比如升起儀式展現的是愛國主義情懷,掃墓與公祭是表達先輩為現今安定生活所付出生命代價的追思,開學典禮是對學生新學期取得進步的希望和祝福,每一種儀式都有著特殊的意義,都是正能量,也都是文化,如果得到了傳承,那就文化的傳承。

    總之儀式教育不可或缺,我覺得我們在創新新的儀式教育之時,也不能忘卻舊的儀式教育,比如成人禮,我就沒有經歷過,這相當遺憾,每每看到南韓,日本的成人禮,心中不勝感慨,似乎他們在成人禮教育方面的傳承比我們要好的多,當然了最有底蘊的還是我們,相信如果重視起來,我們的成人禮也會讓對方感到驚豔,同時也能加強我們的年青人更具責任感和使命感,能更好地融入社會,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儀式教育的意義。

  • 5 # 一抒己見

    “儀式教育”沒什麼不好,能被用來作為教育的手段都可以拿來使用,但要會用,注意分寸的把握。

    儀式教育是什麼呢?儀式也是一種禮節,常見的比如婚禮、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少先隊入隊禮、入團禮,還有高考誓師大會都是一種儀式。

    儀式教育是一種實踐型的教育方式,可以讓人印象深刻,傳統文化學習起來會更加輕鬆,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為學習增添不少樂趣,寓教於樂。它不僅僅是走形式主義,學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去天壇遊覽的時候,只看文字表述的祭天儀式根本記不住,但看了一場祭天大典表演後便會對古時皇帝祭天有一個詳細的瞭解。

    採用儀式教育,會覺得傳統文化非常有意思。比如拜師禮,如此莊嚴的儀式讓人感覺到學習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而去在意它、重視它,尊師重道,勤奮治學。而對於下跪叩首這種行為,可以忽略一下,畢竟現代沒人這麼做,好久沒人這麼做了,領會到精神就歐了,儀式嘛,適當簡化無可非議。

    再說成人禮,學校為學生舉辦一場成人禮,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從此刻起,學生就該更加謹言慎行,承擔起責任來,對自己負責,對家人負責,對社會負責。這種儀式感會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成年的責任感,提升思想境界。

    還有拜年的禮儀,學校可以組織學生來一次,作為新學期的開始,很好玩兒的。

    九月九日重陽節可以弄個對詩會,什麼飛花令、連詞成詩、看圖猜詩、詩詞常識競賽啊,多麼有趣!一來慶祝佳節,二來增長知識,三來以詩會友,好處多多。

    或者一年一度的書法展覽啊、古箏演奏比賽啊、戲曲大賽、古典舞教學、每月一次博物館參觀、歷史典故重現劇場等等都可以,這樣會培養出來不少“小李玉剛”呢。學生一旦產生興趣,不用你催,自發地就會做起研究,培養起愛好或是以它為奮鬥目標甚至終身事業。

    近日,成都某幼兒園舉行一場漢服拜師開學儀式,這就很不錯,一場傳統又新穎、別開生面的開學典禮。

    但如果無視學生的想法,強制學生參加,刻板地要求學生每天必須行什麼禮,或者佈置國畫什麼的任務必須完成,就過猶不及了。不僅達不到效果,還會令學生討厭起傳統文化來。

    《家有兒女》有一段是劉梅要求孩子們講禮儀,每次吃飯前,從最大的小雪開始向父母問好,最小的小雨不僅要說爸爸好,媽媽好,還要說姐姐好,哥哥好。問好環節完畢,大家才能動筷子。吃個飯真夠累的,至於嗎,日日如此,誰受得了,恐怕山珍海味也沒了滋味。

    雖然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對社會的發展功不可沒,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了傳承已久的優秀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是華人的魂,是炎黃子孫的“神”,而科學技術生產力只是“形”,只有形神兼備,才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強盛的民族,完整的個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小偷少了,騙子卻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