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兔牙小哥
-
2 # 山力隨筆
什麼是熊孩子?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
一、熊孩子的熊表現是天性
1,熊孩子的熊一般表現在:任性妄為,我行我素,無規則概念,無好習慣等等。
2,我們應當明白熊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天性使然,是他們好奇心過重精力旺盛的結果。不必要過分苛責的。
二、講規則,重習慣養成
1,對於熊孩子的這些行為。一定要給他們分清楚對錯。在對的問題上,放手讓他們去做;在錯的問題上,一定要加以限制。那麼所有行為的對錯,是以什麼為標準呢?他的標準就是,孩子做的事是不能傷害到他人,也不能傷害到自己為原則。也就是說我們在孩子的腦子裡,一定要給他灌輸這種概念。讓他把這個概念作為他做事的第一原則。在他做任何時候,都要把這當作標準來要求,除此之外的事就應視之方錯。在此標準內,孩子可以做任何事,大人儘可以放手讓他有充分的自由。
孩孑剛穿了新衣服, 就在地上打滾。這是標準之內的事,我們就不能過分的計較。弄髒了衣服,大不了再重新洗一洗;衣服髒了也不過是,穿著不好看。並沒有對他人造成過傷害,所以我們就不應該去管他,任他去吧!
但如果小孩有罵人的行為,這個行為對他人造成了傷害,使別人的尊嚴受到了侮辱。這個行為就必須制止。
2,很多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說養成好習慣。但是,大多數人對於習慣這個詞的理解,還是很片面。其實,習慣養成最重要的方面是思維習慣的養成。一個人一旦養成了好的思維習慣,這人的一生會終身受益。那麼最好的思維習慣是什麼呢?就是這個人在做事之前,總是以不傷害他人,不傷害自己為原則標準。
這種思維習慣,如果養成,孩子們在做事時就趨向合理。他就是調皮而可愛了。
三、教育要慢慢來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對這些概念的理解還是比較模糊的。重點的是,大人必須明白這些概念。然後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慢慢的灌輸給他們,直到他們能夠分清原則概念,並遵循原則,最後養成以原則為前提的思維習慣。
可見熊孩子的這個熊的過程還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所以我想告訴大家的是,熊孩子的熊的行為是很可愛的;分清楚他們熊的合理性與否,並逐漸教會他們去分清楚,更是重要的。
-
3 # 教育達人666
根據我的理解,“熊孩子”一般是比較調皮的孩子,他或她調皮主要有兩個理由,一是缺少關愛,一是比較聰明,對於這兩類孩子,作為家長、老師,我們應怎麼對待,即怎麼教育呢?
對於第一類缺少關愛的孩子,我們應給予足夠的關愛。家長和老師,一起努力。孩子調皮,主要是想引起周圍人的注意,他或她透過調皮的方式表達出來。因為平時,注意他的人不多,或者只在表面上關心他或她的衣食住行,沒有真正走入孩子的內心,沒有受到周圍人的接納,孩子真正需要什麼,很多家長,老師根本不知道。
對於第二類聰明的孩子,他或她的調皮搗蛋,有時也使家長、老師煩。這時,需要家長、老師有一顆寬容的心,正確對待他或她的種種非尋常表現。當你要受不了時,你就想,我在保護一個天才,我不能扼殺這個天才,這樣一想,也就釋然了。也可設身處地替他或她著想,要是你,你會怎麼做?如果還不能理解,請看一本書,《窗邊的小豆豆》,小豆豆就是一個大眾眼裡的熊孩子,她上課調皮,坐不住,上著課,就跑到教室外去了等等。相信大家看了這本書後,會受到很大啟發的。
-
4 # 心連心好月嫂
說話是一門藝術。我們要教育孩子如何說話,就更需要自己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個好榜樣。
想到那段很多人都聽過的話,在此把它貼出來,希望大家和我一樣,可以記住它,和孩子說話的時候,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能把這一點教給他:
急事,慢慢的說;
大事,清楚的說;
小事,幽默的說;
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
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的說;
開心的事,看場合說
何為低聲教育?低聲教育是與教育孩子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家長或幼師常常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無策,不管你是嚷嚷不休地說服教育還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式教育,孩子全然不理你。如果經常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不僅收不到效果,反而對孩子的性格養成、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這時候就要考慮改用低聲教育的方式了。
1低聲教育——科學依據
心理學家對錶達哪些事情該用怎樣的聲調進行了研究,發現處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這是因為:
1.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牴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
2.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罵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3.低聲調可以趕走憤怒。父母是孩子人生中,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大人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最大,遇事暴躁,不冷靜,開口大聲責罵的父母,肯定對孩子的性格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2低聲教育——辦法措施
1.批評孩子要降低聲調
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牴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有利於溝通。低聲批評孩子,不僅可以集中對方的聽力,而且也可以先發制人,不讓孩子使用高聲調。生活中常看到大人高聲責罵孩子,孩子反抗的聲音也不低,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人一肚子氣,孩子也不服氣。
2.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詞
對許多父母來講,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是很難的,因此,說話前請三思,運用恰當的語氣和措詞,效果會很好。比如“我愛你,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這種話初聽會覺得很生硬,但過一會兒,孩子很自然就會明白你的意思了。
3.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釋給他們聽
比如帶孩子逛超市,告訴他不要亂動商品,並警告如果違反的後果將是什麼。你要從頭到尾貫徹到底,無需大聲威脅。
4.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就事論事,不要隨意發洩對孩子的情緒,不要使用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包括爸爸媽媽的尊重,而這種尊重、信任,會使孩子產生自信,是他們前進的重要動力。每一個爸媽都盼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但是打罵教育絕對不是最好的辦法,一時起到的作用也不會長久。
-
5 # 滿熊閱讀
上班族坐了一天的辦公室,傍晚可能都有晨跑的習慣。回家換上運動衣、運動鞋,興致勃勃的出門。
當你走進電梯,發現裡面站著倆孩子,你心想:不好。當你回頭想按下1樓時,發現他倆早已將每層樓的電梯都按了個遍.....
等你制止他們的這種行為時,他們也只會暫時消停點。然後趁你轉過頭去,在你背後做鬼臉。
好在1樓很快就到了,你灰溜溜的趕緊離開.....
到了學校操場,想著這下總算可以放鬆心情跑起來了吧。
沒想到剛跑到操場的沙坑旁,一孩子揚起一把沙子,向你這邊撒來。下意識的你護住了眼睛,但是鞋裡還是進了不少沙子。
孩子的媽媽立刻呵斥了孩子幾句,但孩子依然開心的說,太好玩了,太好玩了....
有人可能會說,怎麼這麼倒黴,碰上的都是熊孩子。可0~6歲期間的孩子,愛搗蛋絕對是他們的表現之一。因為這對於他們來說可是意義重大!
為什麼這個期間的孩子愛搗蛋呢?
搗蛋的原因1:體驗自己的力量
原來做點奇怪的小動作可以弄的別人那麼緊張啊,太好玩了!於是,幼弱的他們便可能喜歡上搗鬼的遊戲,並在藉此左右別人的情緒中獲得“強大”的自信和樂趣。
搗蛋的原因2:發洩旺盛精力
這一階段的孩子,大動作技能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喜歡到處探索,但由於活動和交往空間的限制,這些意願通常難以得到滿足。在旺盛的精力還沒有更理性的宣洩渠道之前,搗亂、搞鬼當然成為一種選擇。
搗蛋的原因3:滿足情感需求
有時候孩子淘氣則是因為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想借此引起大人注意,進而獲得關愛。
搗蛋的原因4:環境影響
孩子淘氣搗蛋並不是一天養成的,由於生長的環境帶給孩子很大的影響。假如父母、長輩都為孩子做錯誤示範,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潛移默化都會受到影響。父母與人相處經常滿口髒話,怎能期待孩子能養成文明的習慣。
孩子可愛的時候很可愛,貼心的時候很貼心,可搗蛋起來可是讓家長們頭疼不已。對於孩子們的搗蛋行為,家長該怎樣應對呢?
1、不可暴力解決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搗蛋行為,下意識的就是大聲呵斥,甚至動手打孩子。這其實是不正確的做法。家長應當引導孩子的搗鬼行為,不能強行壓制,否則孩子即使一時變乖了,也是治標不治本。
2、對症下藥
我們上面分析了孩子搗蛋的目的。因此,家長必須先了解清楚孩子搗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對症下藥,解決問題。比如,如果是因為情感需求的缺失,就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如果是因為旺盛精力無處發洩,就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給孩子找個玩伴,
3、態度很重要
對於孩子搗蛋時,家長表現出的態度很重要。太過溫和,則會縱容孩子,太過嚴厲,則有可能會傷害到孩子。因此,家長需要表現出認真嚴肅的態度來引導孩子,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
如何引導搗蛋的孩子呢?
讓孩子學會尊重家長需要言傳身教,在平時和他人交往過程中就要給孩子起到一個好榜樣。除了平時的教導外,更是要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愛搗蛋的孩子一般都無視規則。因此,孩子在家時,家長應當制定一些小規則,並且嚴格執行,循序漸進的讓孩子有規則意識。
讓孩子學會認錯許多孩子自尊心很重,就算意識到自己的搗蛋行為給他人造成了不適,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因此,家長必要時要給搗蛋的孩子一些小懲罰,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學會總結經驗和教訓。
搗蛋的孩子並不是一天就養成的。因此,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長應當以身作則,正確引導。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繪本推薦:《大衛不可以》
內容簡介:
《大衛不可以》講述了母親和兒子大衛的故事。 大衛是一個經常把家裡搞得一團糟的小男孩,愛搗蛋的他站在椅子上顫顫巍巍去夠糖罐;一身汙泥回家, 客廳的地毯上留下了一串黑腳印.....母親經常說:大衛,不可以,同時她給大衛最大的愛和包容。
讓我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
6 # 周洲
“沒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這是我一直信奉的道理。首先你的提問太籠統了,沒有具體的事例證明孩子的“熊”,更關鍵的是請不要輕易給他/她下定義為“熊孩子”,在家庭教育中遇到問題,首先要做的應該是:反觀自身。要知道孩子其實就是一面鏡子,對映的是我們家長。
舉個例子:假如孩子說髒話,作為家長應該怎麼面對?
在我們成人的概念裡說髒話=罵人=可恥的行為,但對於孩子來講,可能沒有那麼絕對。探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覺得好玩,其二可能是模仿。你可以留意回想下家裡人有沒有當著孩子面說髒話。其次,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語句屬於髒話,說髒話是不好的行為,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並以他在乎的作比喻告知其嚴重性,例如他在意與朋友的友誼,那麼“說髒話會讓你失去朋友”會讓他們直觀的感知後果。
總之,成長並不是孩子單方面的事情,更多的應該是陪伴孩子的父母不斷成長。
願你和孩子共同成長為更好的人~
【有養,首個專注父母成長教育內容平臺】
為更多中國父母賦能,讓家庭教育迴歸本質和簡單
-
7 # 草兒蘭
壓一遍就熟了,知道嗎?到了那裡吧,奶油到了那裡嘛。嗯是的啊。嗯這是幹嘛這裡鉤機挖什麼?這這是什麼啊?中央大街每有的就打著有挖草根去了啊,那你就把他踢了呀,也就把他叫做弟弟,大家誰來保護過?應該是品牌正品的,當時企業補了對吧?你快給他叼b叼b叼東西啊,那個貂蟬慢慢掉下去了,那麼第一第二老爺惡男就給你。啊婚紗也就好玩,就把你打死遊戲天使啊變電了啊婚紗也就好玩,就把你打死遊戲天使啊變電了所以必須做到恁多東西,你看到無?話又大雨。消防員叔叔他去幹嘛?1汽車小夥兒是就是雲梯,雲梯車上去救人了是。大概就是不能玩火,知道嗎?為那現在高興了,那我問你一個問題好不好?你好不好好不好好不好好事吧,今天晚上你幹嘛?你知道他們為什麼打你們?因為我看見呀,喝了湯又吐回去,你知道嗎?你要喝你就喝,你不喝你就不要,你不喝你就不要喝了,哈哈,爸爸肯定生氣的,中午又沒吃飯,晚上又沒吃飯。懂了嗎?下次你就不要不吃飯嘍。好不好?怎麼辦?幹嘛?消防員叔叔幹嘛啊?這裡是幹嘛?是啊,你看都泡在水裡面了。泡在水裡面了,這些人出不來啊?要想把嚴叔叔去救啊,你看這些都在上面了,向陽啊,這些都在這上面呢,消防員叔叔必須要去救他們出來啊,是不是你的車都泡在水裡面了,你看到沒啊?走不動了,你也加油了,所以說看到有水的話不要去玩了呀,這水是這些肯定是有水的,萬一不小心碰電了還是怎麼了?肯定會不好的是不是啊?之類的很多問題的。啊,這個叫什麼東西書館該怎麼說?司機。
-
8 # Mand蔓迪
每一個孩子都有天使的一面,也有熊孩子的時候,我們父母總是考慮怎麼樣把熊孩子變成天使。有沒有考慮過熊孩子熊的時候需要的是什麼?他是想引起你的關注?還是想引起你的關注?還是想引起你的關注!!
我們始終要堅信一句話:每個孩子錯誤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愛的需求。
你看到孩子的需求了嗎?
家裡但凡有一個跟孩子溝通、聊天和遊戲的人。兒子一般都不會選擇去看電視。除非長期被扔給電視。和不會溝通的父母。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身上問題的時候,立刻自我反省。看我們的哪些行為影響了孩子身上的這些錯誤行為。孩子是看著你的背影成長的,不是聽著你的說教成長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切記切記。榜樣的力量無比重要。@悟空問答
-
9 # 大智雜談
題主描述的內容不多,也不知道你們家的熊孩子年齡有多大,有回答問題的樓主我也認真拜讀了他們的建議,雖說各有所長,但是中心點說的都很好,孩子目前的行為是慣的!責任在於家長,而非孩子!現在題主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亡羊補牢,現在還不晚!
根據事情的描述來分析,因為爭奪電視而對家長有不禮貌的行為,說明這個熊孩子年齡還不大,大概在8歲以下這個樣子,二年級以下!我們再來分析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行為,在家長看來,孩子這種行為很不禮貌,而且家長很惱火,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他沒有意識到這個行為是錯的,因為,他以前一定也這樣做過,卻沒有付出任何代價或者他透過這樣的行為獲得過自己的要求!現在如果再不制止,孩子將會變本加厲,會讓家長更煩惱!
對策:首先夫妻和家人(爺爺奶奶或者七大姑八大姨等)要目標一致!立規矩!!!!明確告訴他什麼是底線,如果觸碰底線,一定會受到懲罰!
舉個栗子:帶孩子逛超市,孩子看上一個玩具,這個玩具和家裡的玩具類似,你若不同意買,他就會鬧騰,這個時候給他講道理,是沒有任何用處的!ok,終止逛商場,強制性把他帶回家,把他放進臥室,你就看著他鬧(他會怎麼鬧?無非就是哭!)你千萬不要心疼,任由他哭,滿地滾都沒有關係,等到他精疲力盡了,你拿個熱毛巾,把他臉擦擦(孩子這個時候滿臉的淚水,汗水,灰塵應該也很難受),擦完看他表現,如果還有繼續鬧的情緒,不用管,就讓鬧,總會有結束的時候,什麼時候情緒穩定了,你開始給他講道理,告訴他為什麼不可以買這個玩具!(可能他不懂你給他講的哪些道理,但是他會懂得,哭鬧是無用功,在父母這裡沒有用!)連續不用三次,孩子就會蛻變!
再舉個栗子:孩子平時吃飯不老實,不能好好吃飯!那好,不吃就不吃,告訴他,不吃飯,也不可以吃零食!只有吃了飯,零食才可以吃!這次不吃,下次吃飯需要等到晚上五點!中間他可能會餓,但是偶爾餓一次,二次,對孩子身體應該無害,所以不用第三次,孩子吃飯比誰都乖!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規律,這個家,誰才是權威!想得到想要的東西,不是鬧騰來的,也不是哭來的,而是透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
現在大部分家長,教育孩子沒有耐心,哪怕自己受點委屈,看不得孩子流一滴眼淚。。有些父母有教育的理念,爺爺奶奶護犢心切。。。所以教育孩子不是一句話兩句話就能解決的事情,需要漫長的時間和耐心,需要全家人的努力!
-
10 # 貓爸育兒頻道
孩子不會永遠保持可愛,也不會一直是“熊孩子”,我們要給孩子土壤發展。所謂育兒育己,要想讓孩子多用非暴力的方法表達自己,首先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給孩子做出榜樣。當孩子被情緒控制的時候,家長要當好他們的“理性向導”。幫他理性思考,給孩子提供一個非暴力的成長環境。
培養孩子的社會規則意識,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你的孩子一直在看著你,想要你的孩子不做“熊孩子”,最重要的是你先不做“熊大人”。
很多成人自己的社會規則意識也不強,比如出門吃飯會注意餐桌禮儀,在家就很隨便;要孩子吃飯時不說話,自己去隨意侃大山;要孩子跟別人打招呼、說再見,自己在家裡卻不會跟家人親切的問候和告別。這其實是在給孩子一個相反的、混合的資訊,孩子的認知本身還不成熟,還分不清在不同場合這些細微的規則變通,所以當然就無法理解規則的意義了。為什麼很多家長覺得“熊孩子,講了也不聽”,可能是因為大人講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他不知道該怎麼辦。
所以孩子學習規則的早期,你要給他一個清晰的規則界定,這裡的大原則就是保持一致性。如果想讓你的孩子有禮貌,會說“請”“謝謝”;那你平時也要多說“請“謝謝””;在家裡和外面要儘量保持一致的禮儀規矩,需要家人幫忙,你也要說“請幫我一下”。如果孩子習慣了周圍人的講禮貌。那她自然會習得禮貌用語。
還有就是不要給孩子“貼標籤”。不要老是在孩子面前或是在別人面前說“這孩子就是調皮不聽話”之類的話,因為孩子會強化這種潛意識,說著說著,他就真的變成了你口中說的“熊孩子”。要知道有的孩子鬧,他可能只是想過多的吸引大人的關注與關心,大人有時候也要好好考慮自己是不是對孩子的關愛和關注缺乏。所以我們要儘量給孩子正面的評價,當孩子有好的表現的時候,我們要給予積極的鼓勵,讓孩子找正確的方向發展。
回覆列表
第一點:現在的熊孩子很頑皮大家都知道,他們經常會做出一些為反道德行為的事,這個時候呢!我們就應該馬上阻止他,不要在讓他這樣錯下去,先孩子靜下來,並好好的跟說他,你這樣做的後果,不要當時你的生氣,就打孩子和罵孩子,這樣就會給他的心裡造成害。
第二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你們身上有一些不好的缺點也會在慢慢的影響著孩子,如果能多多鼓勵孩子去一些他能自己獨立完成的事,即使做的不好也不要罵,應該稍加鼓勵後給他說清楚這件該怎麼完成最好。
只有培養孩子勇於去面對困難,有了擔當,有責任感,那麼在孩子的未來就會有Sunny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