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xXxSpecialagent

    趙盾死後,趙朔襲職輔佐晉景公,屠岸賈準備發動對趙氏的攻擊,大將韓厥讓趙朔逃亡,趙朔不肯,說道:“只要將軍答應我你不絕我趙氏後代,我死而無憾。”(子必不絕趙祀,朔死不恨。)可是他自己都沒有想到這個後果有多嚴重。屠岸賈不經晉景公允許便帶著軍隊圍攻趙朔居住的下宮,殺死了趙朔和他的幾個叔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並且盡滅其族。而這場大災難中,只有三個人僥倖活了下來:趙朔的夫人,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和趙朔的好友程嬰。程嬰把一個天大的秘密告訴了公孫杵臼:“趙朔的 老婆懷孕了 。”而趙朔妻在晉宮中躲了幾個月後,終於分娩,生下了一個男嬰。屠岸賈很快知道了這個訊息,便向宮中索要這個孩子。很顯然,此時的晉景公已經沒有任何權力可言,屠岸賈守住宮門,自己親自進來搜尋,趙朔妻毫無辦法,只好行了一步險棋,她把男嬰夾在胯下,禱告說:“如果天要滅趙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滅趙氏,你就別哭。”一頓徹底的搜查後,屠岸賈只看到了一旁默默佇立的趙朔妻,卻沒有搜到嬰兒。屠岸賈認為孩子肯定被偷偷轉移走了,便向城外搜去,這樣趙氏母子才得以倖免。程嬰得知此事趕快找來公孫杵臼商議。公孫杵臼突然對程嬰發問:“撫育這孤兒成人與死,兩者哪件難?”(立孤與死孰難?)程嬰回答說:“死容易,撫育孤兒難。”公孫杵臼堅定地說:“那請你承擔難的那件事,我去承擔容易的,讓我先死去吧。”二人找了一個嬰兒,將其穿上趙氏孤兒的衣服……一切安排妥當後,程嬰突然向參與這次殺戮的將軍告密:“ 誰能給我 千金,我馬上把孩子的藏匿之處告訴他!”這些將軍非常高興,最高興的當屬屠岸賈,屠岸賈馬上拿出千兩黃金給了程嬰,程嬰二話沒說帶著這些叛亂的軍人到了公孫杵臼的家門前。公孫杵臼見到程嬰便破口大罵:“程嬰你這個小人!當初下宮之難你沒死,口口聲聲說要與我好好撫養趙氏孤兒,今天又把我賣了。你縱然是不能撫養孤兒,又怎能忍心出賣他呢!”說完公孫杵臼抱起孤兒大哭道:“天哪天哪!這個孩子有什麼罪?請你們放過他吧,只殺我公孫杵臼就可以了。”這出雙簧演到這個程度怕是沒人會相信此中有詐了,而公孫杵臼最後的那次求情也是一種懺悔,雖然死的不是趙氏孤兒,卻也是個無辜的孩子。可是那些將軍們沒有給公孫杵臼留下這個希望,殺死了公孫杵臼和這個可憐的嬰兒。諸將以為趙氏孤兒已死,皆喜,趙氏孤兒就這樣被留存了下來,被程嬰藏匿在了山中,這個孩子就是日後的趙武。晉景公十五年,晉景公突然病了,韓厥把一切實情和盤托出。當年參與殺趙氏的諸位將軍來問安時,都被韓厥的人拿下。不久趙武率軍攻打了屠岸賈,屠岸賈就此被滅了族。趙武成人後,程嬰辭去公職,向諸大夫辭行,然後告訴趙武說:“當年你家遭遇大難,我沒有死,就是因為要撫育你成人,今天這個願望達到了,趙家也復位了,我有臉去見趙朔和公孫杵臼了。”趙武哭著對程嬰說:“您怎麼能忍心離我而去呢?”程嬰說道:“公孫杵臼把生的希望留給我,他自己選擇了死,就是認為我能把你養育成人,今天事情辦完了,我也該履行我之前的承諾了。”說完,程嬰就自殺了。《史記》上稱:“趙武服齊衰三年,為之祭邑,春秋祠之,世世勿絕。”

  • 2 # 泥古丁

    真相究竟如何,不得而知。歷史,尤其是兩千多年前發生的事情,真相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一段悲慼而勵志的故事,不同的版本在民間演繹的精彩絕倫。這段故事最早見之於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趙世家》。說的是晉國忠臣趙朔被奸臣滿門抄斬,唯有已懷身孕的趙妻僥倖逃脫。趙朔朋友程嬰獻出自己的孩子救下趙朔的兒子。若干年後,趙朔之子發奮勵志,成功報仇。程嬰救孤與趙氏孤兒為同一件故事,正是“”忠義報主數程嬰,千古佳話永流傳”。

  • 3 # 夜狼文史工作室

    影視劇、評書、演義版的《趙氏孤兒》和真實的歷史事件還是有出入的。

    春秋中後期,各諸候國掌握權力的大夫們紛紛坐大,架空了國君,齊國有田氏,魯國有三桓(孟氏、叔孫氏和季氏)。

    而晉國同樣如此,當年晉文公流亡,跟著他的都是晉國的貴族子弟,後來晉文公鹹魚翻身當上了霸主,這幫人也跟著飛黃騰達,慢慢演變成了晉國十一卿(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欒氏、 趙氏、範氏、中行氏、 智氏、 韓氏、魏氏)。

    其中趙氏是勢力最大的晉國大夫家族,趙衰是扶佐晉文公稱霸春秋的五賢臣之一,其子趙盾是晉國的第一位權臣,掌握了晉國的軍政大權,權傾一時,他甚至把不聽話的頑主晉靈公也給殺了重立新君

    趙氏的風光,讓晉國公室國君感到了威脅,也招來了其他士族的忌妒羨慕恨,趙盾和其子趙朔相繼死後,晉景公聯合其它大夫,想改變趙家獨大的政治格局,於是就有了歷史上的“趙氏孤兒”傳奇一案。

    而他們需要一個藉口,這時候有人給了他們藉口中。

    趙盾死後,由他的兒子趙朔執掌趙氏,趙朔娶了晉成公的姐姐趙莊姬當老婆,後來趙朔年紀輕輕的就病死了,而趙莊姬耐不住寂寞,竟然和趙朔的叔叔趙盾的兄弟趙嬰齊好上了。

    春秋時期這種風月之事很多,別人都對這事睜隻眼閉隻眼看不見,可趙氏中趙朔的兩個叔叔趙同和趙括卻不幹了,把家醜自揚於晉國,趙嬰齊在晉國混不下去,跑陸去了齊國。

    情夫被趕跑了,趙莊姬怒字當頭,遷怒於趙同趙括。失去理智的她幹了一件愚蠢的事,她跑到宮中,向侄兒晉景公告發趙同趙括兩人想謀反。

    正想打擊趙氏從趙氏手頭收回權力的晉景公瞌睡來了有人送枕頭,於是以此為藉口,誅了趙同趙括兩房的族。

    其實當時誅殺的是趙同趙括二房,而並不是所有趙氏,此二房的土地,也交給了檢舉揭發有功的趙莊姬和她的兒子趙武。

    但經此大劫,趙氏風光不再。趙莊姬才發現自己幹了件傻事,趙家執晉政多年,宿敵不少,趙氏衰落,自己和年幼的兒子趙武也不安全,於是她帶著兒子跑到了皇宮躲了起來。

    趙氏並沒有因此事件而一蹶不振,趙武長大後重新成為了晉國的正卿,總理晉政,晉國也從六卿到趙魏韓三家獨大,從而分晉。

    以上描述來自於左丘明的春秋左傳的記載,而史記裡的描述則和後世戲曲小說影視裡的版本基本相同,屠岸賈成了背鍋俠。對比兩個不同的趙氏孤兒版本,大多數歷史學者認為左傳的記載更為靠譜。司馬公的這個故事雖然精彩,有太多的加工成份和個人英雄主義情結在裡面。

    兩個版本,一個是現實厚黑版,一個是催淚知音版,親們你覺得哪一個才是真實歷史呢?

  • 4 # 龍鎮

    關於趙氏孤兒,正史裡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版本,即《左傳》版和《史記》版。

    《史記》版

    《史記》版比較有名,後世的戲劇、傳說,包括現代的電影,基本上是以《史記》版為藍本。

    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晉景公年代的晉國。

    司寇屠岸賈陷害趙氏家族,將趙朔兄弟連同他們的妻兒老小全部殺死。

    趙朔的妻子莊姬,原本是晉國公主,當時已經身懷六甲,躲到晉景公宮中避難,僥倖逃過一劫。莊姬在宮中生了一個男孩,取名為趙武。屠岸賈聽到風聲,帶人闖入宮中搜查,揚言莊姬可以不殺,但趙氏遺孤一定要斬草除根。幸好莊姬提前將趙武藏起來了,屠岸賈才沒有得逞。

    但是,莊姬知道屠岸賈不會善罷甘休。為了保護趙武,她和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好友程嬰想出了一條計策。

    程嬰找了一個窮人家的嬰兒(是偷是搶,或者是買,史上沒有載),把他裝在華麗的襁褓之中,由公孫杵臼帶到山裡藏起來。

    然後程嬰跑到屠岸賈那裡去告密,說他知道趙氏孤兒在哪。在領取了一筆豐厚的賞金之後,他把屠岸賈帶到了山裡。

    公孫杵臼見到程嬰便大罵,抱著孩子死死不放,並且向屠岸賈磕頭,請求他高抬貴手,放孩子一馬。

    屠岸賈他確認那孩子便是趙氏孤兒,下令將公孫杵臼和孩子殺死。程嬰呆呆地看著這一切,臉色變得煞白,彷彿靈魂已經出了竅,連屠岸賈扔在他跟前的一包黃金都顧不上撿。直到屠岸賈等人走遠,他才“撲通”一聲,跪倒在公孫杵臼的屍體前,撕心裂肺地大哭起來。

    真正的趙氏孤兒,在程嬰的撫養下長大成人。十五年後,他出現在朝廷,在一些忠義之士的幫助下,消滅了屠岸賈,為家族報了大仇。

    元劇版

    元代劇作家紀君祥,將《史記》的故事作了改編,使之更具戲劇性。簡單地說,他對故事中的人物關係作了一個小小調整——被殺的那個嬰兒不是別人家的,正是程嬰本人的兒子。為了保留趙家的血脈,程嬰不但揹負了賣友求榮的惡名,而且犧牲了自己的親生骨肉!

    1753年,法國大文豪、啟蒙運動的領軍人物伏爾泰偶爾看到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劇本,馬上被其生動曲折的情節所吸引,更為劇本中表現出來的中國儒家仁義道德思想所折服,於是動手將其改編成五幕舞臺劇,並於兩年後在巴黎正式上演,獲得空前成功。隨後,英國劇作家默非又根據伏爾泰的劇本改編了《趙氏孤兒》,在倫敦公演,引起極大轟動,觀眾如痴如醉,文藝批評家也一邊倒地給予好評,甚至有人將其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相提並論,可謂盛極一時。

    《趙氏孤兒》不但感動了華人,而且穿越了文化的障礙,感動了啟蒙時代的歐洲人。在伏爾泰看來,《趙氏孤兒》的主角不是趙武,而是公孫杵臼和程嬰。他們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一個以生命為代價,一個忍受著世人的誤解和唾罵,保護了趙家的血脈,履行了“士”對主人盡忠的承諾。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敬佩的人是趙朔的老婆莊姬,她美麗大方,溫柔賢淑,謹守婦道,三貞九烈,可謂集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於一身,足以令巴黎上流社會那些裝腔作勢的貴族婦女和社交名媛黯然失色。

    然而,據有諷刺意味的是,真正的史實與戲劇有很大差異。就連司馬遷的記載,也不過是根據戰國時期的民間傳說加工而成,其真實性很值得懷疑。

    最大的疑點,是屠岸賈這個反面人物。

    晉國自晉文公以來,國家大權便掌握在狐、趙、欒、士、韓、魏、荀等世家大族手中,一直到戰國初年的三家分晉。沒有任何史料記載,在這數百年中曾經出現過姓屠或者姓屠岸的這樣一支旺族。

    換句話說,屠岸賈是個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大人物。除了在趙氏孤兒的故事中出現過,便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

    《左傳》版

    《左傳》的記載比較接近歷史的真實,同時也比較狗血。

    事情的起因,是莊姬與趙嬰有染。

    趙嬰是趙朔的叔叔。即使是在男女關係相對開放的春秋時代,這樁亂倫加偷情的風流韻事也是讓人難以接受的。更何況,趙朔是趙氏家族的族長,這頂綠帽子戴在趙朔頭上,如同戴在整個趙氏家族頭上,搞得趙家人都臉上無光。為了挽回影響,趙嬰的哥哥——趙同和趙括出來主持公道,決定將趙嬰流放到齊國。

    後人很難猜測,莊姬和趙嬰之間究竟存在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是肉體的愉悅,還是所謂的愛情?自趙嬰走後,莊姬和趙朔的婚姻也就名存實亡了,她乾脆和趙朔分居,帶著兒子趙武住到了晉景公宮中。她既怨恨趙氏兄弟做事太絕情,又想念趙嬰曾經給她帶來的歡愉,日子一長,這種怨恨和思念便變成了惡魔。公元前583年夏天,莊姬向晉景公告狀說,趙同和趙括兄弟陰謀叛亂。

    早在這之前,趙氏家族因為過於強勢,已經得罪了晉景公。現在,晉景公得到這條線索,當然不會輕易放過。於是同年六月,晉景公宣佈趙同、趙括陰謀叛亂,證據確鑿,株連九族,將趙家老小滿門抄斬。唯有趙武隨著莊姬在宮中居住,沒有受到牽連。

    晉景公還打算將趙家的土地全部分給其他家族,但是經人勸阻,最終還是給趙武保留下來了。

    趙武成年之後,也沒有替家人報仇,而是繼承家業,繼續在晉國為官,後來還做到了中軍元帥,也就是晉國的執政大臣。

    這就是所謂趙氏孤兒的歷史真相,一位不貞的婦人陷害了整個家族。伏爾泰如果讀到《左傳》,不知作何感想?

  • 5 # 尚宮女史

    既然問《趙氏孤兒》的歷史真相,那四姑娘就按照史書上的記載來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史書上是有兩個不同的版本的,分別記載在《左傳》和《史記》中。

    嚴格說起來,《趙氏孤兒》這件事是不存在的,它是太史公根據戰國時期的傳說加工而成的,和《左傳》中的記載完全不是一回事。

    《左傳》:亂倫引起的血案

    當年,晉文公重耳在外流亡,趙衰等五賢士跟隨,晉文公繼位後,趙衰成為上卿,趙衰生有四子:趙同、趙括、趙嬰齊、趙盾,趙衰死後,趙盾成為繼承人,並把持晉國國政,趙盾有兒子趙朔,趙朔娶晉成公的女兒趙莊姬為夫人。後來兩人生下兒子趙武,而趙朔官至上卿,是趙氏的當家,只是,趙朔去世的比較早。

    趙朔死後,趙莊姬不甘寂寞,同叔叔趙嬰齊勾搭在一起。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86年,趙同和趙括知道兩人的姦情後要把趙嬰齊驅逐到齊國。

    趙嬰齊不願意,實際上趙朔死後,趙氏就開始走下坡路,沒有好的管理者,趙同和趙括能力一般,趙武還是個小孩子,也就是趙嬰齊還有點能力。趙嬰齊認為倘若他走了,欒氏一定會對趙氏不利。兩人不聽,趙嬰齊不得不去了齊國。

    公元前583年,趙莊姬因為趙嬰齊被放逐到了齊國回不了,就怨恨趙同和趙括,她跑到晉宮中對晉景公說:“趙同和趙括要造反,欒氏和郤氏可以作證。”

    晉景公巴不得有個機會討伐趙氏,於是在六月,殺害了趙同和趙括,而趙莊姬帶著趙武住在晉景公的宮中。晉景公沒收了趙氏的田地,原本想封給別人,後來在韓氏的說和下,晉景公把趙氏田地給了趙武,封趙武為趙氏的繼承人。

    趙氏重新振作起來,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啟了戰國七雄並立的時代。

    《史記》: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

    當初趙盾專政,扶立晉靈公繼位,趙盾的權勢越來越大,兩人逐漸產生了矛盾,趙盾仁愛,晉靈公驕橫,後來晉靈公想殺趙盾,趙盾就逃跑了,還沒等跑出國去,趙穿殺了晉靈公,扶立了晉成公。趙盾又跑回來繼續專政。然後趙盾的兒子趙朔娶了晉成公的姐姐。

    趙盾死後,趙朔繼位,公元前597年,晉景公時期,司寇屠岸賈想殺趙氏,原因就是當初趙盾沒有救晉靈公。韓氏給趙朔通氣讓他快跑,趙朔不肯,只是委託韓氏讓趙氏有後。

    屠岸賈沒有請示晉景公,就和諸將在下宮攻打趙氏,趙同、趙括、趙朔、趙嬰齊全部被殺,趙氏滅族。趙朔的妻子跑到了晉景公的宮中躲了起來,當時她已經懷了孕。

    趙朔的門客公孫杵臼和趙朔的朋友程嬰在等待孩子的出生,果然是個男孩,團家知道後就去搜宮,結果趙朔的妻子把他藏了起來。

    為了讓屠岸賈徹底放心,公孫杵臼和程嬰商定,一人先死,一人立孤,於是兩人找來了一個別人家的嬰孩,穿上漂亮的衣服,公孫杵臼帶著他藏到了山中。

    然後程嬰跑出去對屠岸賈的人說:“給我千金,我就告訴你們趙氏孤兒的藏身之處。”諸將一聽大喜,答應了程嬰,然後程嬰帶著他們找到了公孫杵臼,殺死了公孫杵臼和那個嬰孩。從此屠岸賈放了心,而程嬰帶著趙氏孤兒藏進了山中。

    十五年後,在韓氏的幫助下,晉景公知道了趙武的存在,然後偷偷將趙武接進宮中。遍告諸將,諸將不得已遂說當年滅趙氏非他們之願,實乃屠岸賈逼迫。於是大家一合計滅了屠岸賈一族。

    趙武又得到了趙氏的田地。成為趙氏的繼承人。而完成任務的程嬰也終於要離開人世,去那邊尋找趙盾和公孫杵臼。

    四姑娘更傾向於相信《左傳》的記載,春秋末期,各諸侯國公室衰微,卿大夫紛紛勢大,把持朝政,比如魯之三桓,齊之田氏,晉之六卿。

    晉國自晉文公時期起,就埋下了六卿作亂的因子,三軍六卿制,輪流執政,世家大族紛紛崛起,而尤以趙氏最強。趙盾時期就已經能自行決定扶立誰來作為國君。國君自是對趙氏又愛又恨,趙朔死後,趙氏一族沒有合格的接班人,晉景公自然樂的殺殺趙氏的威風。

    而太史公的記載,屠岸賈完全是個憑空冒出來的人物,在趙朔還在世的時候,在趙氏正鼎盛的時期,屠岸賈根本不可能動得了趙氏一族。

  • 6 # 歷史有知社

    元雜劇《趙氏孤兒》是中國的古典四大悲劇之一,家喻戶曉。其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法國大文豪伏爾泰曾將之改為話劇而在巴黎的各家劇院上演,盛況空前。但《趙氏孤兒》背後的真實歷史卻不那麼光彩。根據《左傳》的記載,這是一場由趙氏家族內部的偷情亂倫而引發的慘劇,而推動這慘劇產生的根源卻又在於晉國的各卿大夫家族之間以及趙氏家族內部之間的種種矛盾與爭奪。

    自晉文公始,晉國的六卿(有時擴編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態編制為六卿)制度已基本形成,晉文公時,晉作三軍,每軍置將、佐兩人,這六人分掌晉國軍政,便被稱為六卿。在晉文公之後的晉國曆史上活躍過很多的強勢家族,狐氏、趙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郤氏、欒氏、韓氏等,六卿的職位也便只有在這些家族中互相擠位置。

    所以像《趙氏孤兒》中出現屠岸賈那樣的權臣,稍熟悉晉國的制度與歷史的,就會知道是絕不可能突然冒出一位屠岸氏出來的。雖然有些書籍中還記載屠岸賈的祖父屠岸夷是晉惠公時的大夫,也不是位好人,似乎這屠岸賈的奸臣還是祖傳的,但是據其記載來看,屠岸氏家族也只是個無足輕重的家族。

    在晉國,六卿制衡,不太容易出現隻手遮天的權臣。晉國的“三郤”專權時代,也只是在當時的八個卿位中的佔據了三位,便招致了其他卿大夫家族的眾怨。在晉國,會出現一家勢大,但整體上來看還是相對較均勢的。所以即便出現了權臣,沒有家族背景那也是痴人說夢。再則,像屠岸賈如此的權臣,《左傳》壓根就沒提到。所以,這屠岸賈基本上來說是後人捏造出來的。

    要弄清這《趙氏孤兒》一案, 就必須得從趙衰說起,趙衰曾跟隨晉文公重耳流亡。在流亡到翟國期間,翟人伐廧咎如,得二女,即叔隗與季隗。翟君以季隗妻重耳,以叔隗妻趙衰。叔隗後生一子一女,子即趙盾。

    晉文公重耳回國即位後不久,又將其女嫁於趙衰為妻,被稱為趙姬。趙姬生有三子,即趙同、趙括與趙嬰齊。而趙姬賢德,力勸趙衰迎回叔隗母子,經請示晉文公,便迎回了叔隗母子。而在迎回叔隗母子後,趙姬又將正妻之位讓與叔隗,並堅持讓趙衰立趙盾為趙氏宗子。在趙姬的再三請求與晉文公的同意下,趙衰便立了趙盾為宗子,而趙姬所生的三子便淪為庶子。

    在趙盾成為晉國執政後,趙氏勢力過於強盛。其時,趙盾為正卿,其弟趙同(封地在原,也稱原同)、趙括(封地在屏,也稱屏括)、趙嬰齊(封地在樓,也稱樓嬰)、堂弟趙穿(封地在邯鄲,晉襄公女婿)皆為晉國大夫。可在晉靈公長大後,晉靈公與趙盾之間卻勢成水火,晉靈公幾次欲將趙盾除去,都沒有得逞。趙盾見狀,便開始逃亡,可是還沒有離開國境,趙穿便弒殺了晉靈公(姐夫殺了小舅子)而迎回了趙盾。

    對此,晉史官董狐書曰:“趙盾弒其君”,理由是趙盾“亡不出境,入不討賊”,而趙盾莫能奈何。我認為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趙氏勢力固然很大,但是還有其他卿大夫的家族力量加以制衡。在後來齊國發生的“崔杼弒其君”事件,崔杼雖然最終沒能改變史官記錄,但也是殺掉了好幾個史官後,才被迫接受的這一現實的。

    根據後來趙穿屢屢向趙盾請求卿位來看,這趙穿弒君應該是得到趙盾授意的。而趙盾卻也終不敢公然提拔這弒君之人,以致趙穿始終怏怏不快,較早地就死去了,而在其臨死前還將其子趙旃託付給趙盾,趙盾也就默然答應了。

    而按《史記》記載,“趙盾弒君”乃是趙氏滅門的因由。據《史記.趙世家》:"屠岸賈者,始有寵於靈公,及至於景公而賈為司寇,將作難,乃治靈公之賊以致趙盾,遍告諸將曰:“盾雖不知,猶為賊首。以臣弒君,子孫在朝,何以懲罪?請誅之。”.....賈不請而擅與諸將攻趙氏於下宮,殺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皆滅其族。

    而根據《左傳》記載卻完全不是這樣,《左傳·成公五年》:“晉趙嬰通於趙莊姬,五年春,原、屏放諸齊。《左傳·成公八年》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原、屏將為亂。"欒、郤為徵。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於公宮。以其田與祁奚。韓厥言於晉侯曰:成季之勳,宣孟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趙嬰即趙盾異母弟趙嬰齊;原、屏即趙同、趙括;而趙莊姬則是晉成公之姊,趙盾之子趙朔的妻子,其時趙朔已死。趙嬰齊與自己的侄媳趙莊姬私通而被其兄趙同與趙括放逐,而趙莊姬對此懷恨在心,向晉景公言道:“趙同與趙括將要造反”,而欒氏與郤氏都替趙莊姬作證。於是,晉滅了趙同與趙括,而趙朔之子趙武也就是那位“趙氏孤兒”卻與其母親很安然地生活在晉國的宮室之中。沒有人要去搜殺他,這是趙莊姬主動去“告發”趙同與趙括的,不會把自己的兒子都害掉的。

    之所以說《左傳》的記載比《史記》的記載可信度更高;一則,《左傳》的成書年代比較早,又是編年體,前後記載比較詳細。二則,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曾到各地去採風,把很多民間的傳說與故事也都記錄了下來,以致《史記》一書中前後出現矛盾的地方都很多。三則,司馬遷的寫作手法,帶有後世小說家的風格,自己加入的元素比較多。四則,許多其他先秦的重要史料中也沒有屠岸賈的記載。五則,當初弒殺晉靈公的執行人是趙氏的旁支--趙穿這一支,可是在這場趙氏滅門中,趙穿這一支卻安然無恙。

    根據以上幾點來看,這“趙氏滅門案”是由趙莊姬與趙嬰齊的家族內部的偷情亂倫而促發的。但是,產生這一切的根源卻是由晉國的各卿大夫家族之間以及趙氏家族內部之間的權力爭奪而決定的。趙盾感念趙姬的恩德,趙盾曾言:“微君姬氏,則臣狄人也。” 便在其晚年,又把趙氏宗主的位置讓給了趙姬之子趙括。也就是說趙莊姬之子趙武已經淪為趙氏的庶子了,而趙莊姬的丈夫趙朔又死得早。所以,等到自己的兒子趙武長大後,其在晉國就很難有一席之位了。

    趙嬰齊在被其兩位兄長放逐的時候,曾對其兩位兄長說:“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就是說:“我在的話,欒氏不敢作難;我不在的話,你們兩位就要危險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放我一馬又對你們有什麼損害呢?”

    也就是說趙嬰齊對趙氏家族的處境還是比較警覺的,已經感覺到欒氏等家族對趙氏的怨恨之心。到後來晉厲公時,晉厲公跟其心腹商議要除去一些強勢家族,而先從哪個家族下手時?其心腹胥童就說:“必先三郤。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 六卿一共就那六個位置,現在好不容易加了兩個,而郤氏一屁股卻坐了仨位置,能不引起其他家族的怨恨嗎?

    而趙氏家族此時的處境也是如此,族大多怨。所以,當趙莊姬在為其子謀取宗主之位而誣告趙同、趙括欲造反時,其他家族也都紛紛出來作證。

    趙氏孤兒一案,最大的獲益人是其他的一些卿大夫家族,如欒氏、郤氏等。趙氏雖經此大難而元氣大傷,但“趙氏孤兒”趙武本身也可以說是受益人,不然最後分晉的時候,即便有趙家,但卻未必是趙武這一支。家族內部的正支與旁支之間的爭奪同樣也很殘酷。至趙武之孫趙鞅時就並掉趙氏的旁支邯鄲氏,也就是趙盾的堂弟趙穿這一支。晉國曆史上的“曲沃代晉”也是小宗取代了大宗。

    到戰國時代,趙氏當權,便對其不光彩的過去而加以緣飾,而把這段經歷緣飾為“忠臣義僕”的感人故事。而之所以要憑空杜撰屠岸賈來,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其一,其時韓趙魏三家已分晉,如再將“罪責”全部推給晉景公,民眾會認為晉景公做的很對,晉景公若不這樣做,晉國早就讓你趙家給篡了。其二,事實上欒氏、郤氏等家族更適合擔任屠岸賈的這一角色,但之所以不這樣做,是因為趙氏家族與這些家族其本質無二。再則這些家族都是根正苗紅,對晉國的貢獻也都是業績昭著的,沒那麼容易描黑。

    趙氏孤兒一案,絕不能簡簡單單地看成是忠臣與佞臣之間的鬥爭故事。晉國的六卿家族,哪一個家族在晉國的歷史上沒有作出巨大的貢獻?哪一個家族不是根正苗紅?可是到了後來,哪一個家族沒有成為“不臣之臣”?一切都是權力鬥爭使然。

  • 7 # 楊朱學派

    《史記》被公認為秦朝以後,可信度最高的史書。有實錄、良史之稱。但有一則歷史事件,與史實不符——趙氏孤兒案。

    《春秋左氏傳》既是由孔子做經,左丘明、吳起做傳的儒家經典。又是從古至今,唯一可信度100%的史書。她記載了春秋時期,周王室以及諸侯國的歷史,以鄭國、晉國為主,魯國、齊國、衛國、宋國、楚國次之。 《左傳》中,叔嫂通姦,兄妹亂倫。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把人性之醜惡血淋淋的展現給我們。

    《左傳》對於趙氏孤兒的故事,與《史記》不同。起因是趙莊姬與小叔子通姦,小叔子被趙氏放逐。趙莊姬懷恨在心,在哥哥晉國國君面前誣陷趙氏,晉國國君聯合郤氏、欒氏,滅趙氏全族。

    秦始皇焚燬六國史書,但六國曆史透過口耳相傳,被大致流傳了下來。 《史記》中程嬰救孤的故事,就是在趙國史書被焚燬的情況下,透過口耳相傳流傳下來的。其事件起因為何與《左傳》不同?

    最大的可能是趙國建立後,想給自己的祖祖奶奶趙莊姬塗脂抹粉。美化了趙氏孤兒的故事。 滅趙氏全族的主謀是晉國國君、郤氏、欒氏和趙莊姬。屠岸賈應當只時個馬前卒。 司馬遷、司馬談父子很肯定對此做了諸多調查。如拜訪多位學者,這些學者表示,自己的先輩確實看過趙國史書。《史記》中趙氏孤兒的故事,應與趙國史書的記載是一致。

    除了六國年代錯亂嚴重和趙氏孤兒外,《史記》的可信度接近100%。

    《左傳》是中國歷史上,可信度最高的史書。《史記》是秦朝滅亡後,可信度最高的史書。

  • 8 # 林屋公子

    趙氏孤兒的故事,我們主要是透過戲劇影視瞭解的,戲劇影視追根溯源,可以到《史記·趙世家》。不過《趙世家》的說法和我們通常瞭解的趙氏孤兒,也不完全一樣。比如裡面說程嬰交出的小孩居然不是他的兒子,只是他隨便找的嬰兒。這樣一來,他的品質就大打折扣了,所以後人為了彌補,編成了他用自己的小孩代替趙武。其實這就說明,我們所熟悉的,未必就是真實的;而《趙世家》的說法,其實也不是真實的。

    春秋史最客觀翔實的史料是《左傳》,《左傳》對於趙氏孤兒的記載,完全是另一種說法。原來晉國大夫趙朔早亡,趙朔妻子趙姬不甘寂寞,與趙朔的叔叔趙嬰齊私通。趙嬰齊的兩個哥哥趙同、趙括當時是趙氏宗主,他們認為趙嬰齊侮辱門風,就將他放逐到齊國去了。失去情人的趙姬很生氣,一怒之下去哥哥晉景公那裡告狀趙同、趙括謀反。晉景公早就覺得趙氏勢力太大,執政欒書也同樣不爽趙氏,於是大家就一起滅了趙氏。

    既然當時殺的是趙同、趙括兩家,當然不會波及趙姬和兒子趙武,趙姬當時就帶著兒子趙武住在宮中。後來等趙武長大了,順理成章繼承了趙氏的爵位。趙姬可以說是一箭雙鵰了。《史記·晉世家》也採用了這種說法, 而《趙世家》則像是採自民間傳說,所謂的司寇屠岸賈、程嬰、公孫杵臼這些人應該也都是虛構的,不是真實存在的人物。

  • 9 # 許先文化藝術教育

    如你真把影視作品當歷史,你就敗了,看看熱鬧就得了,會被藝術的粉飾很多,就像是三國演義,完全是站在劉備這塊寫的,把諸葛亮描繪成了惜敗的神人。

    曾經有一句名言就是電影電視劇都是騙人的,咱們要是深究其意可以去看看歷史,雖然也可能被改的面目全飛,也會比影視作品好很多。

  • 10 # 晉公子

    本期話題公元前583年,晉國第一政治豪門趙氏家族迎來了家族歷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滅門之禍:兩位出任執政卿的家族重要成員被殺,家族封邑也被晉國公室沒收,造成了後來坊間傳說的“趙氏孤兒案”的慘劇。關於這場慘劇的發生,有人說是因為趙氏家族內部起了內訌,有人說是因為“屠岸賈”暗箭中傷,更有人說……,究竟這場撲朔迷離的政治事件,背後有著怎樣的真相呢?

    公元前587年,無論對晉國還是對趙家,都是一個重要的年份。在這一年裡,晉國發生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中軍元帥、首輔大臣又換人了。郄克去世,欒書接替了他的職務。第二件則是晉國趙氏的門闈之內傳出了一樁醜聞:

    晉趙嬰通於趙莊姬。——《左傳·成公四年》

    莊姬是已故下軍主將趙朔的原配夫人。而趙嬰齊則是趙朔的小叔。夫叔與侄媳做下了苟且之事,趙氏家族因此蒙羞,這讓嬰齊的兩位哥哥趙同、趙括異常惱怒。到了第二年春天,他們連手將嬰齊逐出了晉國:

    五年春,原、屏放諸齊。嬰曰:“我在,故欒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憂哉。且人各有能、有不能,舍我,何害?”弗聽。——《左傳·成公五年傳》

    嬰齊在流亡齊國之前警告兩位兄長說,一旦我離開了,二位哥哥怕有大難臨頭。同、括對此不削一顧,誰曾想3年過後,嬰齊的話居然應驗了:

    (公元前583年)晉趙莊姬為趙嬰之亡故,譖之於晉侯,曰:“原、屏將為亂。”欒、郄為徵。六月,晉討趙同、趙括。武從姬氏畜於公宮。以其田與祁奚。韓厥言於晉侯曰:“成季之勳,宣孟之忠,而無後,為善者其懼矣。三代之令王皆數百年保天之祿。夫豈無闢王,賴前哲以免也。《周書》曰‘不敢侮鰥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左傳·成公八年傳》

    因為對趙同、趙括驅逐嬰齊銜恨在心,莊姬向晉景公誣告同、括蓄意謀反。欒、郄兩家卿族落井下石,為莊姬出具偽證,促使晉景公下達了武力討伐的命令。

    趙同、趙括雙雙罹難,趙氏家族的采邑田產也被公室盡數沒收。還是韓厥出面向景公求情,景公才同意恢復趙氏的爵祿田邑,由莊姬之子——“趙氏孤兒”趙武繼承。這便是“下宮之難”的簡要經過。

    歷代學者對晉景公發動下宮之難的原因和目的多有猜測,縱觀諸家歧說,焦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問題上:

    第一,“下宮之難”究竟是因莊姬進讒而發,還是因欒、郄作證而發?

    第二,發動“下宮之難”是僅限於討伐趙同、趙括,還是要將整個趙氏家族徹底剷除?

    事實上這兩個問題又是相互聯絡的:如果是莊姬發難,她本來就是趙家的媳婦兒,當然不可能以族滅趙氏為目的,好歹還得給兒子趙武保留一份兒家當不是?但發難的要是欒氏和郄氏,那他們的目的何在,就得再做進一步的深究了。

    我個人的看法,引發“下宮之難”的主要因素是欒、郄,具體地說,欒氏宗主、中軍元帥欒書應該是事件的主謀。

    至於莊姬,她不可能是“下宮之難”的主要策劃者。因為趙嬰齊被趙同、趙括逐出晉國已經是3年前的舊事了。如果說莊姬因此懷恨,意欲中傷同、括,為姘夫報仇,那麼依照常理推斷,她應該在嬰齊剛剛出逃,內心仇恨最為強烈的時候實施報復,沒道理拖到3年以後才向景公誣陷同、括謀逆。

    欒、郄二氏後來為莊姬偽造了趙同、趙括謀反的黑材料,這反過來證明莊姬一開始告發同、括的時候舉證不力,她並沒有抓到任何能夠致趙同、趙括於死地的把柄。因此整整3年的時間,景公都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另外一個不可忽略的細節是,嬰齊出逃之前對趙同、趙括說“我在,故欒氏不作”——我要是留在晉國,欒書就還不至於對你們下毒手。從涉事人的這番親身觀察也可以印證欒書才是“下宮之難”的策劃者,他出具的偽證才具有最致命的殺傷力,至於莊姬,只是不幸淪為了欒書誅除異己的工具而已。

    欒書為什麼要製造“下宮之難”,又為什麼要選在公元前583年的這個時間點上製造“下宮之難”呢?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還得從欒書受命為中軍元帥的事兒說起。他這個中軍元帥的上臺很特別,跟此前晉國的歷任中軍元帥都不一樣。

    中軍將:郄克 中軍佐:荀首

    上軍將:荀庚 上軍佐:士燮

    下軍將:欒書 下軍佐:推論當為趙同

    這是公元前589年的晉國三軍六卿名單,當時的欒書還是六卿中排名第五的下軍主將。兩年以後首輔郄克故去,欒書卻出人意料地越過排名靠前的荀首、荀庚和士燮三卿,被越級提拔到中軍元帥的位置上。

    晉景公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經提到,為了遏制晉卿趙氏的一家獨大,晉景公從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前就開始刻意扶植其他的卿族勢力來制衡趙氏。到公元前593年,中行氏、範氏迭秉朝政,他們的崛起終結了趙氏專權的局面,晉國進入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政治新格局。

    對晉景公來說,要維持這個來之不易的局面,他必須做到兩點:首先是要儘可能擴大參政的卿族數量,其次則必須設法抑制諸卿兼併,避免出現政治寡頭。為了實現第一個目標,景公在鞌之戰的次年頒佈了這樣一道任命決定:

    (公元前588年)十二月甲戌,晉作六軍。韓厥、趙括、鞏朔、韓穿、荀騅、趙旃皆為卿,賞鞌之功也。——《左傳·成公三年傳》

    在這一年,晉景公將晉國原有的三軍六卿擴編到了規模空前的六軍十二卿。擴軍並不是因為晉國的軍事力量有了成倍的增長——事實上,因為“軍”並非嚴格意義上的建制單位,每一軍統轄多少兵力是隨戰爭需要而臨時決定的,所以也就沒必要因為兵力的增長而擴“軍”——而是為了犒賞在公元前589年晉、齊鞌之戰中立功的參戰人員。

    韓厥等六位大夫晉升為卿,這意味著晉國的領導權力被進一步分散,朝堂上能做主的人越來越多了。

    又過了一年(公元前587年),中軍元帥郄克去世,如果依照順位遞補的原則,荀首、荀庚和士燮繼任的可能性都要大於欒書,但晉景公沒有選擇他們,這是因為:荀首是已故中軍元帥荀林父的庶弟,智氏家族的宗主;荀庚則是荀林父的嫡長子,中行氏家族的宗主。

    中行氏與智氏血脈同源,無論任命荀庚、荀首當中的哪一位出任首輔,只要聯合另外一家,就足以形成對其他各卿族的絕對優勢。至於士燮,他的父親、致仕首輔士會這時候可還健在呢。

    要是命士燮出任首輔,那就意味著範氏一門之內將有兩位首輔大臣,誰又能夠與之匹敵呢?一邊是兄弟並肩,一邊是父子連手,無論選誰,結果都會出現一個新的政治寡頭,這是晉景公決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挑了實力最弱的欒書。

    點欒書的將,晉景公的初衷只是不希望首輔大臣太強,對君權造成壓迫。但站在欒書的角度想想,他這個“史上最弱勢”的首輔大臣又該怎麼當?

    既然坐上了首輔的位置,你就不能一直這麼弱勢下去,否則邲之戰時的荀林父就是榜樣:副將先縠不聽號令、違命出擊,捅了大簍子還得是這個你首輔大臣站出來謝罪請死。就在欒書上臺的兩年以後,荀林父曾經遇到的難題就被擺到了欒書的跟前。

    公元前585年,因為鄭國背楚投晉,楚國令尹子重揮師北上,討伐鄭國。欒書以中軍元帥的身份統領晉軍南下救援,晉、楚兩軍在邲之戰後又一次遭遇在了中原戰場上。

    《左傳》載:晉欒書救鄭,與楚師遇於繞角。楚師還。晉師遂侵蔡。楚公子申、公子成以申、息之師救蔡,御諸桑隧。趙同、趙括欲戰,請於武子,武子將許之。知莊子、範文子、韓獻子諫曰:“不可。吾來救鄭,楚師去我,吾遂至於此,是遷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師,戰必不克。雖克,不令。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何榮之有焉?若不能敗,為辱已甚,不如還也。”乃遂還。——《左傳·成公六年傳》

    這一幕場景與邲之戰何其相似:當初,晉軍在邲之戰前抵達黃河北岸,楚國已經與鄭國簽訂了弭兵協議。是晉國中軍副將先縠執意渡河挑釁才最終釀成了邲之戰的慘敗。如今晉、楚兩軍相遇於方城以北的繞角,楚軍已經主動後撤了,可晉軍又上趕著追了過去,攻擊楚國的附屬國蔡國。

    更應該讓欒書感到不安的是,他的下屬中也有不聽話的“先縠”:趙氏二卿趙同、趙括就像當年先縠在邲之戰時的表現一樣,極力主張對楚開戰。

    《左傳》說:

    於是軍帥之慾戰者眾。或謂欒武子曰:“聖人與眾同欲,是以濟事,子盍從眾?子為大政,將酌於民者也。子之佐十一人,其不欲戰者,三人而已。欲戰者可謂眾矣。《商書》曰‘三人佔,從二人’,眾故也。”

    ——《左傳·成公六年傳》

    這時晉軍的多數高階將領都支援趙同、趙括的意見,甚至軍中已經出現了要求欒書服從多數的聲音,這說明趙同、趙括的主戰思想已經裹挾他人,對中軍元帥欒書構成了壓力。

    嬰齊出亡之前為什麼要說如果他在,欒書還不至於對趙同、趙括下毒手?因為當年的邲之戰時,趙同、趙括就是先縠的盲目追隨者,而嬰齊則對局勢保持著更為冷靜的觀察,他可不會跟著兩個哥哥瞎起鬨。如果這一次繞角之戰有嬰齊勸著,欒書和趙同、趙括的矛盾還不至於激化,可現在嬰齊已經不在了……

    邲之戰時先縠挑釁楚軍,引爆大戰,戰敗後並沒有立即遭到追責,那是因為當初的趙氏一黨還非常強勢,中軍元帥荀林父無力與之抗衡,先縠要開戰他攔不住,戰敗了他也拿先縠無可奈可。

    可到了繞角之戰,情形就大不一樣了:欒書雖然弱勢,但在智氏、範氏和韓氏的支援下還就硬生生地把趙同、趙括的主戰意見給壓了下去。這說明在多邊制衡的權力新格局下,趙氏如今的政治能量已經遠不能和當年相提並論。

    官場上有句俗話,你沒這麼硬的後臺就別說這麼硬的話。現在趙同、趙括的後臺已經軟下來了,話茬兒還是這麼硬,欒書能不對他們起殺心嗎?所以這一次繞角之戰,趙同、趙括挑戰欒書的統帥權威應該是欒書下決心發動“下宮之難”的直接原因。

    杜琪峰導演的電影《龍城歲月》裡面,許警司對和聯勝的幫會元老鄧伯說:“我要秩序。誰搞麻煩我就打誰,打死他!”這大概也是欒書執政的一貫態度,不僅是針對趙家兩兄弟。

    公元前575年,也就是“下宮之難”的8年後,晉、楚兩國又在鄢陵再度交兵。郄氏三卿郄至、郄錡和郄犨像趙同、趙括一樣置主帥欒書的意志於不顧,違抗他的戰術安排,主動出擊。

    《史記》載:

    欒書又怨郄至不用其計而遂敗楚,乃使人間謝楚。楚來詐厲公曰:“鄢陵之戰實至召楚,欲作亂內子周立之。會與國不俱,是以事不成。”厲公告欒書,欒書曰:“其殆有矣,願公試使人之周,微考之。”果使郄至於周。欒書又使公子周見郄至,郄至不知見賣也,厲公驗之信然,遂怨郄至,欲殺之。——《史記·晉世家》

    雖然鄢陵之戰是晉國打贏了,但欒書仍對三郄不聽號令耿耿於懷,於是設下反間計,汙衊郄氏勾結楚國,意圖顛覆晉國的現政權,另立新君,誘導晉厲公攻殺三郄,還把他們的屍體陳列在朝堂裡示眾。

    在欒書的邏輯裡邊兒,仗打不打得贏是次要的,維護首輔大臣的權威是主要的,誰當刺兒頭,就拿誰開刀。而前有二趙,後有三郄,他們的做派如出一轍,都那麼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因此也早有人對他們的命運結局做出過相似的預言:

    《左傳·宣公十五年傳》:晉侯使趙同獻狄俘於周,不敬。劉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奪之魄矣。”《左傳·成公十三年傳》:十三年春,晉侯使郄錡來乞師,將事不敬。孟獻子曰:“郄氏其亡乎!禮,身之幹也;敬,身之基也。郄子無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師,將社稷是衛,而惰,棄君命也,不亡何為?”《左傳·成公十四年傳》:衛侯饗苦成叔,甯惠子相。苦成叔傲。寧子曰:“苦成叔家其亡乎!古之為享食也,以觀威儀、省禍福也。故《詩》曰:‘兕觵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傲,萬福來求。’今夫子傲,取禍之道也。”

    作為晉國的首輔大臣,欒書沒有先前的趙盾那麼強勢和霸道,但他是一個可怕的陰謀家,接連兩次偽造證據,誣陷趙氏和郄氏謀逆,導致五位執政卿先後被殺。

    可能正是他的手段太過陰毒,後世傳說才會以他為原型,虛構出了“趙氏孤兒案”中那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屠岸賈。但特別說明的是,欒書策動“下宮之難”的目的僅限於打擊趙同、趙括,絕非要消滅趙氏家族。

    《國語·晉語六》記載:趙文子冠,見欒武子,武子曰:“美哉!昔吾逮事莊主,華則榮矣,實之不知,請務實乎。”——《國語·晉語六》

    “下宮之難”的幾年過後,及冠的“趙氏孤兒”趙武前往拜訪中軍元帥欒書,欒書接待這位世侄的態度非常熱情,不但讚美他是個翩翩少年,還特意提到與趙武之父趙朔搭檔的往事,勉勵年輕人以自己的老長官、趙武的父親趙朔為榜樣,做一個華實兼備計程車君子。

    這個態度和當年邲之戰時趙朔稱讚欒書“欒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相映成趣,折射出欒書與趙氏大宗的關係其實一直都很融洽,並未因為“下宮之難”而反目成仇。

    這樣一來,下面這件事兒可就頗費琢磨了:

    《左傳》明明說趙氏大宗的爵祿采邑也在“下宮之難”時被晉國公室沒收,還是韓厥幫忙求情,晉景公才發還給趙武的。如果這不是欒書所為,那又是誰出的主意呢?我的判斷,是郄氏。

    同樣還是《國語》的這篇記載,趙武拜望過欒書之後,也依次去拜訪了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以及郄氏三卿。三郄對待趙武是何態度呢?

    見郄駒伯(郄錡),駒伯曰:“美哉!然而壯不若老者多矣。”見苦成叔子(郄犨),叔子曰:“抑年少而執官者眾,吾安容子。”見溫季子(郄至),季子曰:“誰之不如,可以求之。”——《國語·晉語六》

    把郄氏三卿與趙武的談話歸納一下,基本上就是這個意思:你年齡還小,資歷又淺,哪兒那麼容易在朝廷裡謀一份好差事呢?相比於欒書會見趙武時的坦蕩自若,郄氏三卿似乎對這位趙家晚輩有著很強的戒心。當趙武把拜會三郄的情景告訴大夫張孟後,張孟直截了當地批評三郄道:

    “若夫三郄,亡人之言也,何稱述焉!”——《國語·晉語六》

    這一趟,趙武歷訪諸卿,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和韓氏對這位尚未踏入仕途的年輕人或送上祝福或資以鼓勵,唯有郄氏顯得非常各色,極力壓制趙武,不欲其出仕,這恐怕跟他們在“下宮之難”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有關。

    在“下宮之難”發生前,郄氏在晉國六軍十二卿之中僅僅保有一席(即公元前587年中軍元帥郄克去世,他的嫡長子郄錡入替卿職),而趙氏則佔據最多的三席(趙同、趙括和趙旃為卿)。

    但郄氏在“下宮之難”中往趙氏背後扎刀子,趙氏二卿趙同、趙括並罹其難,此後郄至、郄犨先後獲得卿職,“一門三卿”便從趙氏移到了郄氏。

    郄氏本是趙氏的盟友,郄至、郄錡的祖父郄缺就是靠著趙武之祖趙盾的栽培才最終爬上首輔之位的,三郄暗箭傷人,對不起朋友,所以心懷鬼胎的他們一見了趙武,第一反應都是:找後賬的來了!“告訴你啊,現在朝廷裡可沒有你姓趙的位置了,老實待著。”——這副吃相,太難看了。

    參考文獻:

    李世佳《“趙嬰奔齊”事件解析》

    白國紅《春秋晉國趙氏研究》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李孟存、李尚師《晉國史》

    (韓)李裕杓《西周王朝軍事領導機制研究》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

    徐元誥《國語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溥儀第二次吃燒餅的時候,為什麼要破口大罵“狗奴才誆我這麼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