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際觀察員
-
2 # 喜馬拉ho
歷史淵源,救世主,利益共同體造就了英美的鋼鐵友誼。
兩國淵源:丘吉爾曾說:“英美是一個民族,兩個國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當年英國五月花號航行美洲,真正意義上的促進了美國的發展和行程,而早期,美國也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之一。發展至今,英美兩國具有相同的語言,文化傳統也是相對一致,美國早期的政黨,基本國家體系,大部分都是從英國搬遷過來,美國後期的民主,自由,法律,文化等都充滿了英國的影子,這種從骨子裡頭的文化關聯,造就了英美兩國外交的友好底蘊。
美國--英國二戰的救世主瀕臨滅國
這層歷史關係,我想是造就英美鋼鐵友誼的真正原因,二戰時期,德國鐵軍勢如劈竹,碾壓西歐大陸,法蘭西戰役結束後,法國,比利時,荷蘭等西歐國家紛紛被拿下,希特勒一統西歐的計劃,只剩英國再苦苦針扎。隨後,希特勒提出海獅計劃,透過強大的空軍,逐步對英國的船隻,港口,機場和城市發起了總攻,再後續的戰爭裡,英國頑強抵抗,英軍的空軍體系,基本被摧毀,接連的城市轟炸,也讓英軍損失慘重,短短一年,死亡人數逼近10萬人,國家進入了危機存亡的時刻。
美國參戰
隨後的歷史故事,我想大家也很清楚,在歐洲戰場,徹底打擊德軍希特勒的有兩大因素,一個是蘇聯,另一個就是強大的美軍,在英國危亡時,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透過一系列的事件,不斷引導美國民眾,支援美軍參戰,並給予了英軍在背後的強大支援,而德軍迫於美軍參戰的壓力,暫時性的放棄了對英國的攻擊,轉而東進。而英國也趁此時機,進行國力恢復,而後在美國的支援下,逐步展開了對德軍的反攻,成為了領導當時西歐戰敗國家反抗法西斯的唯一核心。可以說美國對英國有救命之恩,生死之交莫如是,所以後期英國對於美國,是非常曖昧的一種關係。
經濟利益體國家外交也奉行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我想這句話,用在英美關係上,也是相當恰當,作為18世紀以來,世界經濟前後的兩大絕對霸主,英國和美國,可以說在經濟全球化的道路上,賺的盆滿缽滿,即時現今,英國脫歐沸沸揚揚,英國的經濟地位依然不容小覷,美國和歐盟還是世界經濟遊戲的制定者,英美兩國如何互通有無,更好的把控和發展世界經濟,為本國換取最大的利益,是兩國共同追求和商榷的,這樣的一個捆綁,也促成了英美兩國的關係,當然時代不一樣的,如今更多是英國這個老大哥,跟在美國後頭,換取一定剩餘利益了。
最近敘利亞的態勢發展,感慨弱國無外交,世界和平的發展下,太多暗流湧動,各國都在追求和保護本國的利益,感恩國家的發展,也相信,我們的祖國會越來越強大,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
-
3 # 海之波濤3
就這個問題有的說是同主同宗,打斷骨頭連著筋,有的說是價值觀相同……其實我認為都不是,而是利益使然,“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就是他們說的。早在沒有美國的時候,那裡是英國的殖民地,雖然美國是由多數的英華人組成的,但英國為了對美國的統治,當時還揍美國呢(什麼同主同宗啊)。一戰後,美國就取代了“大英帝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特別是二戰,英國被德國差點兒打殘,丘吉爾求了羅斯福好幾次,美國才把大量的援助給了英國(當然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後來美國被日本拖入戰爭,德國和日本才被早日降伏,不然丘吉爾這個手勢還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發明呢。所以,是美國給了英國重生(起碼有一半功勞),二戰後,美國的綜合國力和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更是空前提高,“大英帝國”雖然也是勝利者,但說慘勝毫不誇張,這樣的話不追隨美國就不可能保持其“大國”的地位,而美國呢?在戰後為了在世界推行霸權,也急需英國這樣的幫手,美國是希望英國讓自己在歐洲更有發言權,英國是最好的“代理人”,而英國也是利用美國的支援,來提升自己在歐洲和在世界的地位,所以,啥也別說!美國與英國,就是互相利用的關係,那為什麼英國要追隨美國呢?笨尋思,美國強唄……
-
4 # 大東北的小豆包
這個問題很好,其實分析起來,不外乎幾個原因。
實力的使然。二戰結束後,世界霸主也發生了易位,英國將其自19世紀中葉開始建立並維持了100多年的世界霸權,移交到美國手中。美國在戰後成為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老大,無論從經濟、政治還是軍事實力,都成為超級大國,而英國儘管也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但是自身損失大,加上本來自20世紀初經濟早已被美國超越,而且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都起到關鍵作用,特別是二戰期間,美國的參戰不僅軍事上給予盟軍重大支援,而且依靠著強大的經濟生產勝利,充當著二戰中盟軍陣營中更為重要的後勤補給角色,向各盟國輸送了大量的戰爭資源,美軍參戰之後,更是主導了歐洲戰爭西線戰場和南線戰場以及亞洲的太平洋戰場,贏得了了西方國家第一把交椅的位置,作為西方國家的一份子,英國追隨美國是必然的。
美國成為戰後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霸主
共同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美國雖然是多元文化,但是文化內涵上仍是有著英國傳統的薩克森盎格魯民族文化基因,美國畢竟是英國清教徒建立的國家,兩者在文化認同更容易接近,同時兩國的政權組織形式雖然有總統制和議會君主制的區別,但都是民主國家,是按照西方三權分立的資本主義民主國家學說為政治基礎的,所以在二戰結束後,丘吉爾立即釋出所謂的“鐵幕演說”將意識形態的鬥爭激烈化和白熱化。
來到北美的英國清教徒與印第安人
利益的需要。二戰中英國遭受德國攻擊,美國給予美國莫大的支援,早在1940年不列顛空戰期間,美國就派出大批的飛行員到英國參戰,後來德國對英國進行海上封鎖後,羅斯福和丘吉爾簽訂《大西洋憲章》一次性的支援了英國海軍50艘驅逐艦用於對付德國潛艇,美國參戰後,更是優先支援英國,將大批物資運往英國,將英倫三島建成反攻基地,正是因為美國的大力支援,英國才挺過二戰的艱難時刻,二戰後,英國沒落了,但是英國還有廣泛的海外利益,需要美國幫忙維護,既然自己的大樹倒了,就得另找一棵大樹乘涼,那麼美國這棵與它同根同源的又是世界最大的樹,當然是他要依靠的了,二戰後英國失掉了南亞的殖民地印度、緬甸、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失掉了中東阿拉伯各國的控制,失去了埃及,失去了蘇伊士運河,英國再也不是那個耀武揚威的日不落帝國了,於是英國開始緊緊的追隨美國。而且二戰結束後,蘇聯成為世界老二,但是歐洲第一強國,蘇聯強大裝甲突擊力量和核打擊能力,讓整個歐洲的西方國家都膽顫,他們只有跟隨著美國才能和蘇聯對抗,也正是因為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成立,就是為了對付蘇聯。
蘇聯在歐洲軍事威脅成為英國等歐洲國家緊抱美國大腿尋求保護
抱團取暖已經是成為傳統。正是二戰中緊密關係,美國成為包括英國在內的西方國家的救世主,美國自然成為西方國家的領導者,二戰後在重大國際問題和事件上,美英也是緊密站在一起,抱團取暖成為傳統,越南戰爭中英軍派出部隊配合美軍作戰,80年代馬島戰爭爆發,當時阿根廷和美、法關係都不錯,阿根廷認為兩國都會中立,而自己佔據地利人和,可以與英國一戰,結果英國派出大規模遠洋艦隊後,美國立即宣佈支援英國,並將自己的軍事偵察衛星情報提供給英國,並對阿根廷禁運,結果阿根廷十分被動,最終輸掉戰爭,1991年海灣戰爭中,英國參與了美國主導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進行打擊,之後美英又一起在伊拉克劃定禁飛區,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英國參加美國主導對南聯盟的空襲,2001年阿富汗戰爭中,英國派軍協助美軍參戰,2003年美國總統小布什不顧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執意發動伊拉克戰爭,這時候只有英國站在美國身邊,和它一起作戰,最終摧毀伊拉克政權。這次對付敘利亞政府美英法又是一起發動導彈攻擊。
美英合作成為傳統,圖為協助美軍阿富汗參戰的英國哈里王子
-
5 # 圖說地理
戰後英國追隨美國完全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因為這樣能最大程度的保障英國的利益!同時戰後西歐國家實力大減,蘇聯崛起給西歐國家帶來重大安全壓力,使得英國等國不得不和追隨美國共同應對蘇聯的威脅!!
二戰歐洲成為主戰場,持續的戰爭大量消耗了歐洲國家的國力,致使到二戰中後期主要反法西斯力量就變成了中美蘇三國,英國逐步淪為配角地位。在開闢第二戰場時,美蘇達成一致,選擇在諾曼底登陸,而不是在由英國提出的地中海義大利登陸。使得蘇聯在戰後控制了整個東歐地區,徹底將整個歐洲撕裂成東西兩部分,這也預示著歐洲在戰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淪為國際舞臺的配角!
△戰爭嚴重削弱英國的實力
戰後美國確立了世界第一強國的地位,同時也成為了西方世界的領袖!同時蘇聯在戰後快速崛起,在當時西歐普遍虛弱的情況下根本物理對抗蘇聯。面對蘇聯強大的軍事壓力,西歐不得不依附在美國的羽翼之下,共同面對蘇聯的威脅。這樣就徹底的形成了蘇美對抗的國際局面,西歐國家不得不接受自己淪為配角的事實。同時美國透過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國家發展經濟,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東西方陣營對抗
反觀英國,英國的經濟嚴重依賴自己的殖民體系,在二戰中,英國國力被嚴重削弱,戰後無法維持自己龐大的殖民地。同時隨著民族解放思潮的興起,大量的殖民地獲得獨立,致使英國戰後基本沒有可以和蘇美角逐的資本,並逐步淪為美國的附庸!!
△英國對殖民地巨大依賴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中,我們看到了北約和華約兩大陣營的全面對抗。美蘇兩國都大力發展核武器,在恐怖的蘇聯核戰威脅的籠罩下,英國等西歐國家發展只有美國能給他們提供核保護,這導致他們對美國的依賴進一步增加。
要說明一下,這種依賴是有慣性的,當習慣養成以後想改很難,對人是這樣,對國家同樣是這樣,當英國跟在美國後面半個世紀之後,自然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英國跟著美國很符合本國的利益。在冷戰時期,美國為英國提供核保護傘。冷戰結束以後,英國軍力進一步削弱,英國追隨美國可以抵消來自蘇聯的壓力!
△英國軍力國力嚴重下滑
還有一個因素必須要提一下,那就是英國是一個島國,從一開始就遊離在歐洲大陸之外,一直在西歐各國之間玩平衡。這樣就導致他不習慣和西歐大陸國家走的太近。同時美國作為英國原來的殖民地,兩國走在一起就沒有多大的心理負擔!!!
△美英兩國同源同種
-
6 # 第一軍情
隨著敘利亞局勢的急劇變化,英國也開始宣佈追隨美國打擊敘利亞。目前,英國已經成立了戰時內閣,其海軍潛艇已經進入戰鬥位置,距離敘利亞最近的塞普勒斯空軍基地盤旋著英法意三國的戰機。而且英國首相和美國總統就打擊敘利亞保持了一致意見。有分析認為,英國很可能會搶在美國前頭對敘利亞動武。
實際上,自冷戰結束以後,英國一直在追隨美國。無論是朝戰,還是海灣戰爭,以及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英國軍隊總是和美軍一起協同作戰。在涉及俄羅斯的問題上,兩國更是不約而同,費盡心機。
英國之所以忠心耿耿地追隨美國,主要是由於其霸權地位已經被美國所取代。二戰後,英國元氣大傷無力與世界其他強國爭鋒,美國提出的馬歇爾計劃幫助英國走出了困境。英國對此感恩戴德。而俄羅斯長期與英國緊張對立,英國無法對其形成有效抗衡,唯有藉助美國力量打擊俄羅斯,保住英國的世界地位。
-
7 # 聽風戲雨談史
英國總是追隨美國那是無奈之舉,力量下降己經很難維護自己的全球利益了,但是作為一個曾經的世界大國其利益遍佈全球,為此只能藉助美華人,追隨美華人。
戰後英國的力量進一步被削弱,由戰前債權國變成了債務國,二戰中為了戰勝法西斯英國向外借了大量的外債,主要是向美國借的債。美國透過二戰不僅進一步擴大了的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地位,而且在軍事力量方面迅速膨脹,成為超級大國。
英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被稱為女王王冠上的明珠的印度在1947年根據透過的“蒙巴頓方案”先後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緬甸於1948年建立聯邦政府,正式脫離英聯邦取得獨立。在非洲歐洲列強的殖民體系崩潰,各國紛紛獨立,屬於英國的殖民地也是如此。埃及1954年獨立,蘇丹1956年獨立,迦納1957年獨立,1960年喀麥隆、辛巴維(威)、多哥、索馬利亞、奈及利亞獨立,其後,獅子山、南非、坦噶尼喀1961年獨立,烏干達1962年獨立,桑給巴爾、肯亞1963年獨立,馬拉威、尚比亞1964年獨立,甘比亞1965年獨立,波扎那、賴索托1966年獨立,模里西斯丶史瓦濟蘭1968年獨立。上世紀50一60年代英國殖民帝國解體,1982年英國國會透過《1982年加拿大法案》最後一個自治領也從歷史中消失。
美國也是英帝國前殖民地國家,美英有相同的價值觀,在世界各地的利益訴求上有更多的重合點。美國在維持世界霸權主義中,需要有放心的幫手,英國對美來說有利用價值,在國際世務上雙方能相互配合,是個好打手。英國在歐洲可以制橫大陸各國,對美來說是個好棋子。
-
8 # 商務新觀察
因為,英國是美帝在全球最大的戰略盟友!
眾所周知,大英帝國曾是19世紀的世界霸主。也算是擁有過輝煌歷史的國家,然而隨著新興帝國-美帝與德國的崛起!英國不僅面臨世界霸主地位的不保,就連歐洲的老大地位也難以鞏固。
尤其是二戰中被納粹德國打的找不著北了,最後還是在美帝的援助下,才拼死拼活地勉強戰勝了法西斯德國。但從此也就淪落為美帝的跟班,再也難以重現往日“日不落”帝國的盛世景象!
另外,戰後掀起的民族解放運動席捲全球,曾經屬於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及各屬國紛紛要求獨立,由於英國在二戰中元氣大傷。已無力鎮壓殖民地的獨立運動,最終只能勉強同意各屬國及殖民地獨立,所幸的是大英帝國的落日餘暉尚存,最終成立了英聯邦。將大家名義上又都聚在一起了,共同以英女王為英聯邦的元首!
回過頭來說一下,為什麼英國總是追隨美帝?
因為,戰後雖然德國被打敗了,然而由於新崛起的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大勢力,讓處於西歐的英華人不寒而慄,完全對立的意識形態及社會制度使得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對抗從此而來,也就是俗稱的“冷戰”!
面對東西方冷戰的局面,英國難以單獨對抗,只得唯美國馬首是瞻。我們知道美國是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真正的“霸主”,戰後的歐洲也是依賴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才得以復甦!
在此情況下,西方世界也只有美帝有能力和影響力來號召與領導整個西方資本主義陣營,於是在1947年正式成立了以美帝為首的北約組織來作為全面對抗前蘇聯的工具。而美帝遠離Continental,處於大西洋的另一側!只得從此駐軍歐洲各地,成為穩定歐洲秩序的重要力量。
也就是說,不論是經濟、政治、軍事上美帝都儼然成了資本主義世界的“帶頭大哥”了……英國作為戰勝國順利加入了聯合國,為了加強歐洲的力量又把法國拉了進來,從此美英法三國牢牢地控制住了聯合國安理會的“鐵三票”。但凡世界上有風吹草動,美英法三國都會第一時間響應,尤其是英華人亦步亦趨地緊跟美帝,渾水摸魚,這是英國為了維護自己的根本利益!
-
9 # 縱橫觀智庫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主政時期,英國追隨美國最積極
1.英國在經濟上,拿人手短,需要美國援助。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雖然沒有攻入英國本土,卻對英國實施了史無前例的大轟炸,特別是英國首都倫敦。德國法西斯空軍對倫敦進行了總計76晝夜的轟炸,總計傷亡民眾4.3萬人,損毀建築物超過10萬幢,倫敦與重慶和柏林並稱為二戰遭受空襲最嚴重的城市。戰後,英國經濟接近崩潰,是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挽救了英國經濟。美國透過“馬歇爾計劃”援助英國32.97億美元,佔總援助額的四分之一。直到今天,美國仍然是英國商品的第一大出口國。拿人手短,英國追隨美國,也就不奇怪了。
美國馬歇爾將軍
2.政治上,日薄西山,需要美國支援。事實上,最反對俄羅斯的國家是英國而不是美國,或者說是英國的保守黨最反對俄羅斯。從此次“間諜中毒案”中,我們就可以發現端倪,英國首相、保守黨領袖特蕾莎·梅反應強烈。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英華人拉開了冷戰的序幕,卻沒有能力與蘇聯對抗,只有尋求美國的幫助。194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英國成立第一批成員國。除了反對蘇聯,英國也想借助美國的力量來施壓法國、維持自己的歐洲老大的位置。
丘吉爾
3.軍事上,無力自保,需要美國撐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的軍事力量急速下滑,甚至放棄了英國女王CROWN上的明珠—印度,其他殖民地,如加拿大、澳洲也先後獨立出去。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日暮西山,無力自保。恰恰,美國軍事實力強大,排行世界第一,能夠給予英國安全感。美國也沒有辜負英國的信任,多次出手幫助英國。在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爆發的馬島戰爭中,美國為英國提供了90%以上的情報,為英國戰勝阿根廷立下汗馬功勞!
馬島戰爭片段
所以,現實的英華人為了利益,自然不惜放下日不落帝國的高傲頭顱,追隨曾經的自家殖民地建立的國家—美國。
-
10 # 一碗金子
掉毛的鳳凰不如雞!英國已經不是昔日的大英帝國了!美國已經遠遠的超越了他。所以他怕美國反過來揍他。所以首先巴結美國了!
-
11 # 哲理達人
看完泰坦尼克號就知道了。一個衰老的資本主義國家。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樣的聯姻才能保證衰老的資本主義國家,不被看輕。
-
12 # 共論矛盾
矛盾世界,分為統一力量和對立力量。
對立力量又分兩種,激進對立力量和保守對立力量。
歐美屬於激進對立力量,阿拉伯屬於保守對立力量。
這兩種力量,本質是保守屈從激進,二者互為依存。
目前局勢,美國是對立世界的領軍力量,英國及其他對立力量自然唯其馬首是瞻。
-
13 # 張水木林森火
英國抱美國大腿,不時地還能在世界上強出點風頭,還有點美國施捨的殘羹剩飯享用,不抱美國大腿,英國一個二流下層國家永遠默默無聞地靠邊站。英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還是有點盤算和靈活的。
-
14 # 孔濱IT老兵
這個問題實際要從地緣政治角度去解釋,作為美洲國家,美國在美洲已經一家獨大很多年,在美洲已經沒有國家能夠崛起成為世界大國,所以同美國形成全面競爭的政體只能在歐洲、亞洲或非洲誕生,因為距離和地緣政治的原因,所以美國需要有夥伴去破壞這種政體的成長程序。作為傳統列強的島國國家,實際從人口、面積、資源等方面來說,都無法同大陸型政體進行競爭,但島國是絕對不甘心變為大陸政體的附庸,故無論是英國還是日本,在遏制大陸型政體崛起這點上同美國的利益是一致的,加上英國和美國語言相同,文化相近,所以英美走的格外近。
-
15 # 馮瑋
這首先和戰後世界美國的地位上升、英國的地位下降有關。
英國曾長期奉行“光榮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政策。“光榮孤立”的含義具體而明確,就是指在和平時期,不同歐洲大陸列強締結具有長期義務,特別是軍事義務的同盟條約,以維持歐洲列強的勢力平衡,避免出現會危及英國利益的強大的國家。具體做法,就是扮演歐洲各國勢力“天平秤”的“砝碼”,一旦歐洲大國的力量均衡有可能被打破,英國便迅速將自己這個“砝碼”新增到弱勢一方。奉行這一政策的理論依據,就是19世紀50、60年代兩次擔任英國首相的帕麥斯頓那句流傳至今的名言:“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但是,二戰後,美國和蘇聯在國際社會比英國擁有了更強大的話語權。此時,英國該怎麼辦?1948年10月,丘吉爾在英國保守黨年會上,提出了著名的“三環外交”構想(Three Circles Diplomacy),這一構想活躍中政策的精髓,貫徹至今。
所謂“三環外交”,就是英國必須重視和三方面的關係:和英聯邦的關係、和英語國家的關係、和歐洲各國的關係。按照丘吉爾的說法,“我們是在這三環中的每一個環裡,都佔有重要地位的唯一國家。事實上,我們正處於三環間的連線點。” 在“三環”中,和“世界老大”美國的關係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和蘇聯抗衡。因此,丘吉爾撰寫的6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有一個貫穿始終的話題,就是強調英國和美國的特殊關係。試想:如果英國不追隨美國,如何抗衡蘇聯?如何在歐洲和法德為首的聯合起來的歐洲“平起平坐”?如何在國際社會繼續擁有強大話語權?
-
16 # 長偉8
美國就是這樣只要不嫌棄他的國家都可以跟隨他
-
17 # 老盆4
誰有能耐跟誰混,識時務者為俊傑。只有中國以及自己很牛逼,遇誰跟誰扛。
-
18 # 大哥223393044
就好象中國改革開放搭美國的順風車搭世貿的順風車 中國經濟發展才創造人類的奇蹟 和有錢人打交道不吃虧 和窮人打交道只能付出
高科技高階製造業只能屬於大國強國所有
-
19 # 秋日可風
誰大哥,誰小弟?
無礙相互自由,雙方平等。
-
20 # 東征之王2
什麼叫甘當美國小弟,英國不想當也沒辦法啊。英國要麼跟著美國,要麼只能屈服於毛子,英國當然不可能跟毛子,所以只能跟美國了
回覆列表
英美聯盟是一個天然的聯盟,原因包括:
(1)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他們文化相同,便於溝通。
(2)他們的民間、財團間、政客間一直以來都是合作密切。
(3)一戰和二戰時美國都加入英國的一方,共同對敵。
(4)二戰後美國發動馬歇爾計劃,幫助英國復興。
(5)一直以來的軍事行動,包括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等,他們都是共同行動。
英國是美國的堅定盟友,可以說養狗都找不到那麼忠實的。但是,狗也有自己的利益,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