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集團分裂成多個派系,其中勢力最大的是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勢力,以馮國璋、曹錕為首的直係軍閥勢力和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勢力。

    直皖戰爭前,皖系控制了山東、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陝西、甘肅、新疆八省與熱河、察哈爾兩個特別行政區及淞滬護軍使所轄區域;直係軍閥控制了直隸、河南、湖北、江西、江蘇五省與綏遠特別行政區、寧夏護軍使所轄區域;奉系軍閥控制了東北三省,並開始將勢力向關內延伸。從而形成了直、皖、奉系軍閥三雄鼎立,輪流執政,其他軍閥偏安一隅,力求自保的局面。

    到北伐戰爭前,奉系張作霖集團控制著東北、山東、北京、天津地區,擁有35萬兵力,是北方力量最強的軍閥集團;直系吳佩孚集團, 控制著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及河北、陝西部分地區,擁有20萬兵力;從直系分化出來的孫傳芳集團,控制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五省,擁有20萬兵力。

    北伐戰爭後,吳佩孚、孫傳芳集團被打垮,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改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時代結束。

  • 2 # 2019年了還在用蘋果4

    用文字是表述不清楚的,看圖多直接啊。

    圖一:袁世凱剛剛去世時的軍閥勢力圖

    圖二:國民政府出現前時的軍閥勢力圖

    圖三:國民政府出現後的軍閥勢力圖

    圖四:國民政府即將北伐時的軍閥勢力圖

    圖五:中原大戰時的軍閥勢力圖

    圖六:抗日戰爭開始前的軍閥勢力圖

    圖七:解放戰爭開始前的軍閥勢力圖

  • 3 # 鳶飛九天2018

    北洋軍閥時期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是袁世凱時期,即公元1912年到1916年;一個是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混戰時期,是從1916年到1928年。袁世凱時期,袁世凱作為北洋軍的締造者,雖然其麾下也有“北洋三傑”等實力派,但是他們依然聽命於袁世凱,所以當時的北洋軍尚為一體。

    袁世凱因稱帝眾叛親離並最終死去後,北洋軍閥正式分裂。袁世凱的嫡系北洋軍分裂為段祺瑞的皖系和馮國璋、曹錕、吳佩孚的直系,還有一支位於東北的北洋軍閥旁系——奉系張作霖。皖系、奉系、直系也是北洋軍閥,實力最為強大,所佔地域最廣的三大軍閥。

    此時,北洋軍閥的三大派系,幾乎佔據了中國最精華的地域。段祺瑞的皖系佔據了山東、安徽、浙江、陝西、福建數省,多個小軍閥,如佔據山西的閻錫山也投靠了段祺瑞,同時,段祺瑞還把控著北京政府;直係軍閥據有直隸、湖北、江蘇、江西等省;“東北王”張作霖則牢牢把控著關外的東北三省。

    直系、皖系、奉系為了爭奪中央大權,先後發生了多次混戰,僅波及全國的大規模混戰就有三次:分別為直系和皖系之間的直皖戰爭、直系和奉系的第一次直奉戰爭和第二次直奉戰爭。

    直皖戰爭,直系取得勝利,段祺瑞的皖系灰飛煙滅,地盤兒也被瓜分。第一次直奉戰爭,直系再次取得勝利,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控制了北京政府,直系的勢力也達到巔峰。第二次直奉戰爭,則是奉系取得勝利,北京政府被張作霖實際控制,奉軍飲馬長江,張作霖一度佔據大半個中國。

    與此同時,無論是袁世凱生前還是死後,北洋軍從未真正統一全國,因此,在北洋軍閥佔據的地盤之外,全國依然活躍著許多大大小小的軍閥。

    例如:民國時期,始終佔據著山西的山西軍閥閻錫山;活躍於西北,在寧夏、甘肅、青海等地擁有巨大影響力的西北諸馬;佔據雲南、貴州數省,號稱“西南王”的唐繼堯;一度統治廣東的粵軍總司令陳炯明;佔據湖南的湖南督軍譚延闓;牢牢控制著廣西,曾一度將勢力擴充套件至廣東的兩廣巡閱使陸榮廷等等。

    這些難以數計的軍閥,大的軍閥,甚至能佔據數省之地,小的軍閥,也有上萬大軍。他們盤踞全國各處,或求自保,或為享受,或野心勃勃試圖爭霸天下。無論目的如何,都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本就生活極端困苦的華人民,不但需要供養這些龐大的軍閥隊伍,同時還需要忍受無時無刻不在的軍閥混戰和站在軍閥背後的列強剝削,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 4 # 國史拾遺

    北洋時期軍閥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當時各省督軍都可以算是軍閥,而且這些軍閥通常統治兩三年就倒臺了。所以一個省會被很多個軍閥輪流統治。比如湖南,先後被譚延闓、張敬堯、趙恆錫、唐生智等人佔據,統治山東的軍閥有田中玉、張宗昌、韓復榘等。像四川的情況更復雜了,是被多個軍閥瓜分。比較著名的四川軍閥有熊克武、劉存厚、劉成勳、楊森、劉湘、劉文輝、賴心輝、鄧錫侯、田頌堯等。這樣算下來,北洋時期大大小小的軍閥怕是有幾百個。

    我們可以把佔據多個省的軍閥稱為大軍閥,佔據一省的稱為中等軍閥,勢力不到一省的稱為小軍閥。中小軍閥太多了,說不過來,下面說下比較大的軍閥。

    段祺瑞,皖系軍閥首領。他勢力最大的時候控制有十多個省的地盤,袁世凱死後數他最有實力。段祺瑞在1920年直皖戰爭中戰敗,之後下臺。

    馮國璋,直係軍閥首領,勢力為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蘇、江西三省。袁世凱死後,只有他能夠和段祺瑞爭鋒。馮國璋當過中華民國大總統,1919年12月去世。

    曹錕、吳佩孚,馮國璋死後的直係軍閥首領。曹錕的職務是直魯豫巡閱使,吳佩孚是副使,他們的基本盤就是直隸、山東、河南。擊敗段祺瑞後,直系又控制了陝西、安徽、甘肅等省。原來馮國璋控制的南方三省,也依附於他們。曹錕於1923年透過賄賂議員的方式當選為總統。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直系被奉系擊敗,曹錕下臺。在1926年北伐戰爭中,吳佩孚被北伐軍擊敗。

    張作霖,奉系軍閥首領,基本盤是東三省。後來又佔據了熱河、察哈爾、直隸、北京、山東等地。還曾經短暫佔領過江蘇、安徽、上海。

    馮玉祥,國民軍勢力首領,勢力主要集中在西北,比如陝西、甘肅、綏遠等地。曾經也佔據過河南、直隸、北京等地。馮玉祥有革命的一面,可以不認為他是軍閥。

    唐繼堯,滇系軍閥首領,基本盤是雲南,勢力可影響到貴州、四川、重慶。

    陸榮廷,桂系軍閥首領,基本盤在廣西,勢力範圍一度達到廣東,湖南。

    孫傳芳,直係軍閥首領。孫傳芳是直系的後起之秀,第二次直奉戰爭直系慘敗之後,孫傳芳帶領東南省份擊敗了奉系。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五省是他的勢力範圍。1926年北伐戰爭中被消滅。

  • 5 # 史論縱橫

    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全國的軍閥可多了去了,還真就不是幾句話,幾個軍閥就能掰扯明白的。

    想要了解民國時期的軍閥,必須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就是北洋軍閥是一個什麼樣的團體,簡單來說,北洋軍閥就是以北洋新軍為基礎演變而出的軍閥,代表了當時的北洋政府,因此,北洋軍閥實際也是中央軍閥。

    北洋軍閥混戰,從時間上來說,是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皖、奉相互混戰;從地域上來說,大多數時期北洋軍閥控制了淮河以北的地域,然而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不僅僅是中央軍閥在進行混戰,實際上地方軍閥也一直在混戰,縱橫下面就來簡單的講述一下北洋軍閥混戰時期的軍閥。

    北洋軍閥軍閥混戰的情況

    真正稱得上北洋軍閥的也就是皖、直、奉三系,皖系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段祺瑞、徐樹錚等人,在袁世凱死後,皖系率先取得北洋政府的主導權,隨後因為武力統一南方軍閥政策失敗,權威遭到挑戰。

    在1920年直皖大戰中,皖系被直系打敗,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隨後是直系的崛起,直系以曹錕、吳佩孚為首,具有重大的軍事號召力,然而北洋另一派系奉系的張作霖則一直虎視眈眈準備進取中原。

    1922年直奉發生第一次大戰,奉系被打回關外,直系的吳佩孚站到了軍閥的頂峰,隨後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馮玉祥陣前倒戈,導致吳佩孚被打敗,直系迅速分裂,除了吳佩孚之外,直系中的孫傳芳趁機在東南省份崛起,而倒戈吳佩孚的馮玉祥成脫離北洋直系,改稱國民軍。

    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最大的獲勝者,奉系從山海關一路打到長江邊,其中從奉系分離出山東軍閥張宗昌。

    以上就是北洋軍閥混戰期間北洋軍閥的情況,從地盤上來說,奉系基本佔據東北地區,入關之後主要控制過直隸和山東(張宗昌);皖系勢力範圍主要控制在安徽、山東、浙江、福建和陝西;直係軍閥的勢力範圍大概在現在河北、北京、江蘇、江西、湖北一帶。

    在北洋軍閥混戰期間地方軍閥的情況

    在1916到1928年北洋軍閥混戰期間並不是只有北洋軍閥,還有很多地方軍閥。

    這裡面首先要說的還是閻錫山,閻錫山在辛亥革命後把持山西政權,在袁世凱死後開始快速擴充自己的實力,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雖然閻錫山的晉系軍閥表現不是太出色,也是一方諸侯,控制山西、綏遠一帶;

    桂系陸榮廷,很多人都知道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卻不太瞭解陸榮廷,陸榮廷也很厲害,在北方軍閥混戰時佔據廣東、廣西也算割據一方了;

    雲南唐繼堯,蔡鍔率領滇軍打出護國戰爭第一槍,一舉將巔峰的名聲打了出來,蔡鍔死後,唐繼堯主政雲南,在唐繼堯主政期間一度有稱霸西南的趨勢,主要控制雲南,巔峰時染指過四川等地。

    西北馬家軍,在北洋軍閥混戰時期,西北馬家軍逐漸形成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鴻賓等軍閥,佔據西北的甘肅和青海一帶。

    能想到的就這些,如果大家有想法的可以補充。

    PS:注意時間段是在1916到1928年,很多軍閥如宋哲元、韓復榘、盛世才等都是1928年之後才成氣候的。

  • 6 # 俊女

    北洋軍閥混戰,從時間上來說,是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皖、奉相互混戰;從地域上來說,大多數時期北洋軍閥控制了淮河以北的地域,然而北洋軍閥混戰時期,不僅僅是中央軍閥在進行混戰,實際上地方軍閥也一直在混戰,縱橫下面就來簡單的講述一下北洋軍閥混戰時期的軍閥。

    北洋軍閥軍閥混戰的情況

    真正稱得上北洋軍閥的也就是皖、直、奉三系,皖系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段祺瑞、徐樹錚等人,在袁世凱死後,皖系率先取得北洋政府的主導權,隨後因為武力統一南方軍閥政策失敗,權威遭到挑戰。

    在1920年直皖大戰中,皖系被直系打敗,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隨後是直系的崛起,直系以曹錕、吳佩孚為首,具有重大的軍事號召力,然而北洋另一派系奉系的張作霖則一直虎視眈眈準備進取中原。

  • 7 # 腦洞大開的歷史

    這個問題問得不太明確。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北洋軍閥混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局面,每一年都會發生不同的變化,混戰的結果,有的軍閥被消滅了,有的軍閥誕生了,有的地盤漲了,兵力多了,有的打敗了,地盤縮減了,實力也弱小了。所以,在沒有一個時間節點的情況下,要回答這個問題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筆者挑選了一個時間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而這個時間節點就選在直皖大戰開始前。為什麼選取這個節點?很簡單,因為這是北洋軍閥之間混戰的真正開始。直系和皖系都是北洋一脈相傳的親兒子,可以說是親如手足的關係,直皖之間的內戰,是北洋大家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分裂,因此這個時間節點很重要。

    在直皖開戰以前,全國大致有如下比較重要的勢力:

    (皖系首領段祺瑞)

    首先是控制了北京政府主導權的皖系。皖系的首腦是國務總理兼參戰督辦段祺瑞,因為他是安徽合肥人,所以被稱為皖系。皖系勢力主要包括:浙江督軍盧永祥;山東督軍鄭士琦;安徽督軍倪嗣沖;福建督軍李厚基;河南督軍趙倜;陝西督軍陳樹藩;湖南督軍張敬堯;淞滬護軍使何豐林;西北籌邊使徐樹錚等。另外,甘肅督軍張廣建和新疆督軍楊增新則是誰掌握中央,就聽誰的,加上其力量比較弱小,又遠離中原,雖然傾向皖系,但實際無足輕重。

    (直系一代首領馮國璋)

    (直系二代領袖曹錕)

    直係軍閥的核心一開始是馮國璋,因為馮國璋是直隸河間府人,故他的派系被稱作直系。直皖大戰開戰前,馮國璋已經死了,所以直系的二代領袖已經換成了曹錕。之前,曹錕一直遊離於直系和皖系之間,時而親直系,時而親皖系,誰也不知道他到底支援哪方。反而是馮國璋死後,曹錕在親信吳佩孚和皖系翻臉的情況下,不得不選擇和吳佩孚站在同一戰線,承擔起直系領袖的責任。曹、吳控制下的直系主要的力量是:江蘇督軍李純;湖北督軍王佔元,江西督軍陳光遠;綏遠都統蔡成勳;川湘粵贛經略使兼直隸督軍曹錕;兩湖巡閱副使吳佩孚。

    表面上看,皖系地盤很多,勢力很大,但實際上皖系比較鬆散,軍事力量也並不是很強大。護法戰爭期間,打頭陣的往往都是直系的軍隊,皖系軍隊戰鬥力弱,缺乏戰場經驗的毛病一直存在。所以,段祺瑞後期開練參戰軍,想打造一支皖系新軍的想法是完全正確的,可惜這條路走得稍微有點晚。反觀直系,雖然看著地盤勢力都遠不如皖系,但是實際上地盤集中,軍隊戰鬥力強(有北洋第一勁旅吳佩孚第3師),再加上取得了奉系張作霖的支援。其實到直皖大戰開戰前,直系的軍事力量已經穩穩超過了皖系,所以在直皖戰爭中取得勝利也是順理成章的。

    (奉系首領張作霖)

    當時就全國範圍來說,除了最強大直系和皖系以外,還有很多並不弱的諸侯,如雄踞東北的奉系軍閥張作霖。當時的張作霖已經利用張勳復辟事件,搞定不太聽話的第28師師長馮德麟和吉林督軍孟恩遠,打服了黑龍江省內桀驁不馴的幾個軍頭,基本統一了整個東三省。奉張兵強馬壯,實力強悍,和直皖兩派相比,所欠缺的可能不是實力,而是資歷。畢竟,張作霖的奉系只是北洋的旁支,直系和皖系才是真正的嫡系。

    (西南王唐繼堯)

    (兩廣王陸榮廷)

    當時的南方則是兩雄並立,一個是西南王唐繼堯。一個是兩廣王陸榮廷。唐繼堯是雲南督軍,護國戰爭中,雲南首倡義兵,一直是西南三省的龍頭,而此時四川督軍熊克武和貴州督軍劉顯世都直接和間接的在唐繼堯手下幹過。所以,唐繼堯等於是西南三省的大盟主。陸榮廷更不簡單,當時的身份是兩廣巡閱使,控制著廣東和廣西的地盤,兵精糧足,不可一世。張勳復辟期間,陸榮廷和中央脫離關係,宣告兩廣獨立。即便是張勳復辟失敗以後,段祺瑞再造共和,陸榮廷也一直沒有恢復和中央的聯絡,還是保持獨立狀態。陸榮廷與唐繼堯聯手,對抗著北方的北洋系。

    (山西王閻錫山)

    還有一股勢力也不可小視——山西土皇帝閻錫山。閻錫山當時的情況很尷尬:一方面他處於北方,山西老巢離開北京太近,在北洋系的團團包圍之中。另一方面,直系和皖系內鬥,讓閻錫山找到了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空間。他一會兒討好段祺瑞,一會兒交好馮國璋,對直皖之間的鬥爭採取中立態勢,絕不介入。這種牆頭草式的做法,反而讓他贏了時間來發展經濟,讓山西成為了北方的模範省,工農商都得到了巨大發展,也算在亂世中開闢了一塊淨土。

    1917年前後的中國,就是這麼一個混亂的局面,南方軍閥與北洋軍閥的矛盾,北洋軍閥內部的明爭暗鬥,段祺瑞、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徐樹錚等,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考慮。中國當時正面臨一場大戰(直皖戰爭),因為這場大戰,至少可以把複雜局面簡單化。

    參考資料:

    1.胡繩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2.徐海:《段祺瑞傳》

    3.彭秀良:《馮國璋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 8 # 噠噠噠大隊長

    從本質上而言,北洋軍閥是一個以私人關係為紐帶、以共同利益為基礎的軍事集團。而段祺瑞和馮國璋從小站練兵時代便追隨袁世凱,憑藉著兩人過人的才幹,深受袁世凱賞識和重用,得以成為其心腹。

    在袁世凱死後到直皖大戰之前,皖系掌握了山東、山西、安徽、浙江、福建、陝西、甘肅、新疆八省以及熱河、察哈爾特別行政區、淞滬護軍使轄區;而直系則控制直隸、河南、湖北、江西江蘇五省、綏遠特別行政區、寧夏護軍使轄區;奉系則將東北三省作為自己的基本地盤。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小軍閥,割據一省自稱督軍;割據一區自稱鎮守使。

    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主持政務,馮國璋當選為副總統。1917年張勳復辟失敗後,馮國璋帶兩師兵力入京,代理大總統職權,調李純來南京接任江蘇督軍,又調其舊屬陳光遠繼任江西督軍,形成了馮國璋在中樞主持大局、長江三督在外相呼應的格局。在直皖爭雄期間,北洋軍閥內部各個大大小小的軍頭形成了為數眾多的小團體,相繼依附於直系或皖系。因此,直系與皖系兩個軍閥大集團實際上均是由各個軍閥團體加盟而成。大多小庫發遊走於兩者之間,趨利而行。

    1918年馮國璋在與皖系的爭鬥中被迫下臺,並於次年去世,直系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這時候曹錕與皖系集團因利益問題產生諸多分歧,與皖系漸行漸遠,政治立場漸趨與舊直系一致,他對南方的政治主張也從主戰變成主和。曹錕在取得直隸地盤後,把直隸原有地方部隊整編為5個混成旅、三個補充旅和一個衛隊旅,加上地方守備隊,總兵力約6萬人,成為直系中最大的軍事團體。加上曹錕本人在北洋集團中資格頗老、底盤又靠近京畿,使他的影響力超過了舊直系的長江三督,成為取代馮國璋的最熱門人選。

    第一次直奉大戰,直系打敗奉系後,聲望達到頂點,至1923年直系控制的地盤包括直隸、河南、陝西、江蘇、湖北、江西、福建、熱河、察哈爾等九省(區)另外還有山東、山西、安徽、甘肅、新疆、四川、綏遠等省區也紛紛歸附,以直系馬首是瞻。其時,國內與直系為敵的僅剩下奉系的張作霖、南方的孫中山及在浙滬地區的皖系殘餘盧永祥三支力在此直系獨大的形勢下,曹錕企圖謀取總統寶座。他先是在1923年6月迫使總統黎元洪離京,接著又在10月以賄選的方式被“選舉”為大總統。

    如果說接受招安是張作霖發跡的第一步,那麼,辛亥革命則是張作霖真正崛起的開始。在袁世凱稱帝后,大封天下,張作霖被封為二等子爵,張問左右怎麼回事,人家告訴他“子爵下於伯爵一等,再上為公為侯”,張作霖非常不滿,說“我何能為人做子?”等到袁世凱見自己眾叛親離,護國軍四起之時,又想到張作霖。袁想讓張赴湖南平亂,並許諾“事後封公封爵不成問題”。張早已看破袁的“空頭支票”,不過他也想戲弄一下老袁,拍胸脯表示:“雨亭願率部出征,甘為先驅。”但同時提出二十七師裝備太差,需要補充槍支彈藥和軍餉,袁自然一口答應。然而待餉械到手,張作霖卻給袁世凱拍去電報,說是奉天局勢不穩,不能開拔,結結實實地涮了袁世凱一把。雖後來老袁無奈,只好任命張作霖為盛京將軍督理奉天軍務。袁世凱病死後,黎元洪改各省將軍為督軍,巡按使為省長,張作霖遂改任奉天督軍兼省長。其後,他又藉機排擠掉本省實力派馮德麟,一步步把黑龍江、吉林大權攬到手,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第二次直奉大戰,奉軍大敗直軍勢力範圍一度達到直隸、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

    馮玉祥在第二次直奉大戰中,調軍隊回北京,囚禁了當時的民國大總統曹錕也就是直系的首領。馮玉祥與胡景翼、孫嶽組成國民軍。此時的馮玉祥以徹底脫離直系,開始自主發展。國民軍第1軍成立後,馮玉祥靠著原本的1師3旅以及受降的大量直軍俘虜,以佔據的京、察、綏、甘四地為基礎,迅速將部隊擴編到14個師2個旅,併成立空軍,總計15萬人。此外,他還與蘇聯取得聯絡,透過蘇方援助的軍火來改善所部裝備。1925年1月4日,馮玉祥就任西北邊防督辦,所屬部隊也陸續改編為西北陸軍,“西北軍”名號也隨即傳遍全國。

    孫傳芳是直系後期首領,在馮國璋、曹錕、吳佩孚之後,號稱“東南王”。“五省聯軍”就是他所建立,孫傳芳原為湖北督軍王佔元的部屬,王佔元倒臺後被吳佩孚任命為陸軍第2師師長,與第12師師長周蔭人帶兵“援閩”。孫、周軍隊到閩後,孫傳芳當上了福建軍務督理,穩住了陣腳,並逐步清除了皖系殘餘勢力。1925年10月,孫傳芳借關內各方反奉氣氛,暗結東南各省的舊直系勢力和地方軍閥,趕走蘇皖兩省的奉軍,自稱“浙閩蘇皖贛聯軍總司令”,此即“五省聯軍”的成立。孫傳芳把聯軍的大本營設於南京,將原來各省的軍務督理、督辦都改稱為總司令。孫傳芳直接控制的有江蘇、浙江和安徽三省,其中蘇軍總司令由自己兼任,浙軍總司令為其親信部將盧香亭,皖軍總司令由聽命於己的蘇軍師長陳調元調任。閩軍總司令周蔭人、贛軍總司令鄧如琢均非孫傳芳的直接部屬,屬於加盟性質。到1926年春,孫傳芳將自己控制的三省軍隊統一整編為8個師、12個混成旅、1個炮兵旅和4個獨立團,共計15萬人,加上閩贛兩省軍隊,總兵力超過20萬人。

    1920年前後,聯省自治到達高潮,打著“保一方平安,促一地繁榮”的閻錫山能統治山西38年,成為名副其實的“山西王”。他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三不二要主義”,即“不入黨、不問外省事、不為個人權利用兵,要服從中央命令、要保衛地方治安”。後來他進一步概括為“保境安民”,對外界的爭鬥採取“中立”。經過數年的苦心經營,使山西成為他獨霸一方的小天地。

  • 9 # 國平軍史

    所謂北洋軍閥,是指袁世凱掌握政權以後,北洋新軍的主要將領所組成,但在袁世凱謝世後,沒有哪個人有足夠的威望和力量來掌控整個北洋新軍和政權,導致國內軍閥派系橫立,不斷陷於混戰的局面,自老蔣發動北伐戰爭,才重新統一了中國。

    北洋新軍各領導人,以所在省割據,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建立自身的勢力範圍,當然,他們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真正稱得上北洋軍閥的也就是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大系。

    皖系軍閥,以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人而得名,代表人物主要有徐樹錚﹑靳雲鵬﹑段芝貴﹑傅良佐﹑倪嗣沖、吳光新、曲同豐、陳樹藩等人。

    自袁世凱死後,皖系以北洋正統自居,段祺瑞一度曾操縱政局,聲勢顯赫,但卻好景不長,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一敗塗地,一蹶不振,儘管後來段祺瑞又曾出山擔任“執政”,不過是有職無權,因此,在北洋三大派系中,皖系最先興盛,亦最早衰敗。

    其勢力範圍,也即通常民間所說的地盤,主要是在北京、甘肅、陝西、山東、安徽、上海、浙江、福建一帶。

    直係軍閥,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政治上親英美,代表舊地主,故稱為直系,代表人物有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齊燮元、孫傳芳等人。

    1926年國共合作,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吳佩孚、孫傳芳被北伐軍擊敗,直系到此消亡,其軍隊大部分被國民革命軍或收編或遣散。

    其主要地盤是在直隸、湖北、江西、江蘇等一帶,在此割據,建立自身的勢力範圍。

    奉系軍閥,以首腦張作霖出生在奉天省而得名,奉天即現在的遼寧省,省會瀋陽亦稱奉天。有姜登選、郭松齡、韓麟春、張宗昌、李景林等所謂的五虎將,也有張景惠、張作相、湯玉麟、孫烈臣等元老。

    1927年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就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北洋政府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張作霖皇姑屯炸車案中以身殉職,其子張學良執掌東北軍,以後“東北易幟”,歸順中央政府,奉系軍閥不再存在。

    其勢力範圍,也即地盤主要包括黑龍江、吉林、奉天、熱河、察哈爾、綏遠等一帶。

    此外,除皖系、直系和奉系三大系以外的軍閥,有蔡鍔、唐繼堯、龍雲、盧漢的滇系軍閥,領其勢力範圍為雲南、貴州、四川南部等;陸榮廷、陳炳焜、譚浩明、莫榮新、沈鴻英的舊桂系軍閥,其主要地盤包括廣西、廣東、湖南南部等地;張勳為頭領的定武軍,以徐州為中心,勢力遍及蘇北、皖北部等地。

    譚延闓、湯薌銘、程潛、唐生智等人湘系軍閥;盤居廣東省的粵系軍閥有龍濟光、陳炯明、許崇智、李濟深、陳銘樞、陳濟棠等人;川軍有胡景伊、周駿、劉存厚、劉湘、田頌堯、鄧錫侯、劉文輝,勢力範圍四川省;西北軍,頭腦是馮玉祥,地盤主要在察哈爾、綏遠、寧夏、甘肅、陝西、河南、山東等地;晉系軍閥,以閻錫山為首,最初僅有山西一地,1928年二次北伐以後,勢力遍及華北。

  • 10 # 謀士說

    北洋軍閥是由袁世凱領導的新軍演變而來的,所以,在北洋軍閥當中很多都是袁世凱的學生。可見袁世凱在當時的權力有多大,直接逼迫清朝皇帝退位,心裡毫無恐懼之色。孫中山就是考慮到袁世凱的軍事實力太強,辛亥革命以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犧牲,孫中山主動把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了袁世凱。由於袁世凱恢復帝制,以至眾叛親離,遭到他的很多部下討伐。1916年6月6日,袁世凱被氣死以後,整個北洋軍閥群龍無首,導致了軍閥混戰的局面。

    北洋軍閥在袁世凱死後,最初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軍閥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援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係軍閥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援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佔踞東北三省。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的定武軍張勳,西南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虞我詐,爭鬥不已。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與在中央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權後,投靠日本,企圖以武力手段統一南方軍閥。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因此“護法戰爭”拉開序幕,由於北洋軍的鎮壓,民國軍政府內部矛盾重重。5月,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戰爭失敗,北洋軍閥內部再次分裂。因此,直係軍閥(首領曹錕、吳佩孚)與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為爭奪北洋軍政大權,在北京發生了第一次直皖戰爭。由於奉系軍閥張作霖與直係軍閥結盟,最終以皖系軍閥失敗而告終。

    1920年直皖戰爭之後,直奉兩系軍閥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奉系軍閥張作霖極力推薦親日交通首領梁士詒出任內閣總理,導致了直奉翻臉。1924年9月,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與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爆發了江浙戰爭,最終遭到了張作霖的譴責。張作霖出兵干預,導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後,張作霖打進北京,在奉系軍勝利以後,張作霖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後來,日本人向拉攏張作霖,遭到張作霖的反對。遂遭到日本人的報復,1928年6月4日早晨,張作霖乘坐火車經過皇姑屯的時候,被日軍埋藏的炸彈炸傷,最終不治身亡。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接過領導大權,但是無力挑起大梁,最終“東北易幟”。張學良將東北三省的軍權交給了民國政府,北洋軍閥的統治也宣告結束,民國進入歷史的舞臺。

    其實,北洋軍閥在袁世凱死後,主要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為爭奪北京的統治權,三派軍閥混戰,當然其他的軍閥也加入了爭奪戰當中,最終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兩次軍閥混戰當中取得了勝利,控制了北京,做了陸海軍大元帥。假如張作霖不死,軍閥混戰的局面可能還要擴大。當然,這多虧了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直接把軍權讓了出去。

    至於北洋軍閥時期有多少軍閥,這個很難統計啊!我就統計一個大概,僅供參考:1.北洋軍閥:袁世凱 2.皖系軍閥:段祺瑞 3.直係軍閥:馮國璋、曹錕、吳佩孚。4.奉系軍閥:張作霖、張宗昌(山東軍閥)。5.晉系軍閥:閻錫山。6.浙系軍閥:孫傳芳。7.江蘇軍閥:齊燮元。8.桂系軍閥:陸榮廷,沈鴻英。9.粵系軍閥:胡漢民,陳炯明,龍濟光等。10.湘系軍閥:譚延闓,程潛,趙恆錫,湯薌銘。11.黔系軍閥:劉顯世,王文華,袁祖銘,周西成,王家烈。12.滇系軍閥:蔡鍔,唐繼堯。13.川康軍閥:尹昌衡,胡景伊,劉存厚,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等。14.新疆軍閥:楊增新。

  • 11 # 小許知道

    按地域大類分為北洋軍閥和南方軍閥;北洋軍閥主要集中在中國北方,是滿清朝廷的遺產,號稱新軍;南方軍閥其實就是打著革命的幌子的地方軍閥;

    一、北洋軍閥。袁世凱稱帝去世以後分裂為

    1、直系。主要是直隸,就是今天的河北等地;首領像馮國璋、吳佩孚,馮原來是北洋三傑之一,是現在著名相聲演員馮鞏的祖上;

    2、皖系。安徽等省;首領像段祺瑞,原來是內閣總理;

    3、奉系。東北等地;首領像張作霖;

    二、小軍閥

    1、西北軍閥;像馮玉祥,是從直系分裂出來的;

    2、晉綏軍閥;像閻錫山,也是老軍閥,滿清遺產,把持山西多年;

    3、張勳,辮子軍。打著復辟的旗號;

    三、南方軍閥

    1、粵軍。佔據廣東地區;首領像陳炯明,打著支援革命的旗號,後又被叛變革命;

    2、桂軍。佔據廣西地區;老桂系代表陸榮廷;新桂系代表,合成“李白”,李宗仁、白崇禧;

    3、滇軍。佔據雲南地區。代表人物,蔡鍔、唐繼堯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律的人生可以有多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