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師神馬是大師
-
2 # 經典老劇場
在曹操的立嗣之爭中,曹丕之所以能勝出有以下三點:
1.曹丕佔據得天獨厚的優勢,封建社會立嗣以嫡長子為先,若出意外就立嫡次子,以此類推,曹操的嫡長子曹昂戰死,曹丕作為嫡次子就佔據很大的優勢,而曹植排行老四,若按這個順序,曹植想要被立嗣除非老二曹丕老三曹彰都死掉。而且幾乎所有大臣們都贊成立嫡。
2.曹丕自己也非常努力,時刻能約束自己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舉個例子:曹丕酷愛騎馬射獵,某日射獵歸來遇上崔琰崔尚書,崔尚書是位耿直的大臣,毫不顧忌曹丕的臉面當街訓斥,曹丕次日燒掉所有騎射獵具登門拜謝!而曹植生性放蕩不羈,好飲酒作詩,酒後還常常犯渾,有一次竟醉酒夜闖司馬門(又稱白馬門),要知道司馬門是天子才能走的道兒,臣子走司馬門那可是死罪,要不是他爹曹操是魏王,恐怕小命就沒了。
3.曹丕的謀士司馬懿要遠勝於曹植的謀士楊修,說起楊修想必大家都知道,自作聰明,常常揣度曹操的心思,聰明反被聰明誤,也就是他的小聰明斷送了自己的性命;而司馬懿大智若愚,處事謹小慎微,不像楊修那樣張揚,處處表現自己。
-
3 # 康夫大大
在曹操心目中,曹植的才能(不僅僅是文才)是超過曹丕太多的,相較曹植,曹丕就一庸人;如果只是當個權臣,那麼選擇曹植這樣能力出眾的繼承人是保家衛族的最佳選擇,而要篡位稱帝,則才能不是第一位,士族的支援才是最主要的,所以在曹操是曹司空曹丞相時他要立的繼承人是曹植,而曹操是魏公魏王時就只能選曹丕為繼承人了
-
4 # 沉墨I方之城
曹操立嗣,如果單純看正史,曹丕其實是曹操從一開始的唯一選擇。如果我們非要結合《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來看曹丕如何最終被曹操立為嗣子,接魏王位,我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嫡、庶、長、幼
曹丕為曹操的嫡二子,嫡長子為曹昂,從曹操起兵討伐董卓開始,曹昂就是曹操身邊最為忠誠的得力干將,而且曹昂文武雙全,絕對是曹操立嗣的不二人選。只是很可惜,曹昂在徵張繡的時候,為保曹操突圍,戰死了。曹操於是只能在剩下的三子中選嗣子,二子曹丕,三子曹彰,四子曹植。從傳統的立嗣準則,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幼,袁紹的例子活生生的擺在眼前的,袁紹生前猶豫立嗣,想傳給庶出的幼子,結果鬧得三子手足相殘,全部死於非命。曹操肯定吸取了教訓,肯定從這剩下的三個嫡子中立嗣的。
同為嫡子,從長幼來看,排名第一的就是曹丕。
二,政治家,將軍和詩人的選擇
要說選擇嗣子,肯定是多方面考慮,不能因為哪個老婆生的,誰先出來,那位置就給誰,萬一生出來的頭一個玩意是傻子呢?篡位曹魏的司馬家建立的晉不就出了一個那檔子事兒嗎!曹操肯定還得考慮誰更適合坐他那個位置,畢竟是他拼盡一生心血打下的江山。
曹彰被曹操稱為黃鬚兒,孔武有力,是不可多得的猛將,能征善戰,世間少有的將才,曹操根本就沒有考慮過立他為嗣,曹彰自己也從沒有這方面的非分之想,他也一心只想做個征戰天下的將軍。
曹植就更不可能了,他和他的幕僚肯定有那個想法,曹操也很喜歡曹植。但是,曹操的喜歡僅限父子,或者說更喜歡曹植詩歌方面的成就。再者,曹植不羈放縱的性格,是他最致命的缺點,立嗣可不是地主家選個當家人那麼簡單,那可是把天下和政權交給你啊,你一天喝酒作賦,對政治卻一竅不通,不過多久,排著隊的人要趕你下臺,甚至要你的命。
曹丕無論在性格沉穩,行事老練,政治天賦較高方面,還是在行事為人,待人處事方面都遠強於自己的兩個弟弟,曹操一世奸雄,這點他會看不出來嗎?再者而言,曹丕在這場立嗣爭鬥中,其實出手最多最重,又有司馬懿為他站臺背書。換句現代的話說,本來就有北京戶口的學霸,要考北大,還沒日沒夜的看書,你說氣人不氣人?
三,天下未一統,嗣子應慎選
曹操死的時候,三國正是各自強盛的對抗巔峰時期,曹操自己心裡也清楚,他的接班人要是沒有幾把刷子,不說蜀,吳兩家會趁機打上門來,指不定哪天漢獻帝就能聯合他手下的幾個臣子就復辟了,那作為漢賊的曹家,你認為會留根兒嗎?眾觀曹操所有的兒子,也只有曹丕在司馬懿及曹氏宗室的輔佐下能政權平穩的傳承下去。
-
5 # 行空走天涯
曹丕是怎樣在立嗣之爭中勝出的?我來回答下吧!
曹丕(187---226)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人,是魏國開國皇帝。
-
6 # 李合書友會
曹丕有大智若愚的智慧,而其他人沒有。當然這也是曹昂和曹衝死了他才有機會的,這兩個的死和曹丕有沒有關係呢我們不得而知。曹植可是比較直接的關係了。曹植個性太張揚,每個人都有的弱點,傲視一切,是他失敗的直接原因。有人說曹丕有司馬懿相助,其實不然。就在曹衝死後三年,司馬懿想輔助曹丕,被曹操拒絕了。為什麼呢?很簡單,曹操看透了司馬懿的不良用心。同時他也看到曹丕已經在自己心裡的人選,不想有太多的人介入立嗣之事。
曹丕有曹操的影子,而曹植卻是放蕩不羈,目空一切。以為以自己才華,可以穩坐釣魚臺。曹操也喜歡詩詞,但從來不會因為詩詞而忘記自己的雄心壯志。每次看到曹植都是醉暈暈乎乎的,歌舞昇平。這樣的人曹操怎麼敢讓他接棒呢?軍務政務可都是大事,怎麼敢大意?所以曹丕一開始就高一籌,不勝都難。
曹植很喜歡自做聰明,有什麼都暴露無遺。沒有暗地裡的勾當,這使他失敗的更早。還被人利用,這是結局。人的性格決定成敗,這話沒有毛病,性格也是會出賣人的。
曹植的失敗告訴我們,做人做事個性一定不要太張揚,老闆不喜歡太張揚的人,索然你很厲害,他也只好放棄你。曹丕的成功告訴我們,有時軟弱不見得很丟人,而是一種謀略。
-
7 # 虎躍鷹揚1
在曹昂曹衝死了之後,相比曹植,曹丕的綜合素質,尤其政治能力是高於曹植的。從歷史角度看,文才太高的人不適合治國理政,因為這些人是感性思維大於理性思維。曹彰只是一介武將,不適合當接曹操的班。所以只有曹丕適合接班了。
-
8 # 叨說歷史
大家都知道曹植十分的有才華,可以說是深得曹操喜歡的。因為曹植的文學和才情是比較高的,魏晉時期非常有名的才子。留下了很多優秀的作品,當時的人說他7步就能作詩,這也是被證實的。後來的曹丕讓他7步為詩,他確實是做到了。
當然曹丕也是很優秀的,曹操對於子女的教育是十分的嚴格。他嚴格要求曹丕學習經史子集,百家之言。曹丕透過這一時期的學習,同樣是十分的有才能的。並且曹丕不僅僅對於文學有一定的造詣,而且也精通武藝。曹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教他騎馬射箭,再年長一點就隨著自己的父親四處征戰,這段時期他的軍事才能也得到了很大的鍛鍊。
那麼因為曹丕也是如此的優秀,所以能勝出的嗎?其實並不一定,因為一直曹操還是想讓曹植做自己的繼承人的。因為他比較喜歡聰慧的曹植,在曹操帶著曹丕四處征戰的時候。曹植卻被一直留在許都,處理一些事務。所以可以看的出曹操早期理想的繼承人是曹植,
先是因為當時的賈詡,讓曹操在選擇自己的繼承人的時候。還是要參考一下袁紹,還是要立長而不是立幼。因為袁紹是立幼導致了後面發生的袁氏兄弟相徵,可能這時的曹操也考慮了立長子曹丕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是真正讓曹操下定決心的卻不是此,因為在賈詡提這個意見的時候。
曹操一直沒有做出決定,真正讓曹操做出決定的卻是。曹植因為自己的父親比較寵愛自己,越發的任性起來。又因為當時有著名的才士楊修幫助自己,所以他也沒有太在意自己的言行。可以說平時出入和言行都是十分的隨意的,這就導致了曹操慢慢的對自己這個聰明的兒子不滿了起來。
有一次曹植趁著曹操不在,又喝了很多的酒。曹植私開司馬門,鄴宮宮門稱司馬門,是正式的宮門,只有曹操車駕起程才打開。曹植因為妻子穿錦繡之衣違制,被曹操賜死後,心情非常鬱悶,常在宮中飲酒自譴。一次喝得醉燻之際,乘馬行至鄴宮西門,喝令開門。守門司馬不敢不開。但開啟之後,立即向曹操報告。這時,曹植已經從司馬門跑到鄴城的金明門了。涼風一吹,清醒大半,趕緊回宮,正好曹操找他。一頓訓斥,曹植憂鬱地回自已的宮中了。第二天,曹操正式宣告,立曹丕為太子。曹植加封五千戶,成萬戶侯。兄弟之間的爭立,至此結束。
-
9 # 中孚鑑
曹丕,字子桓,他是曹操之子、三國時期曹魏的開國皇帝。曹丕不僅是一個皇帝,而且他還是文學家。雖然他的文學成就沒有曹植高,但是他還是很有文學成就的,他於詩、賦、文學都頗有成就,曹丕和曹操、曹植被稱為建安三曹。
而曹丕在未以魏代漢、登基為帝之前,魏王曹操還在世的時候,曹操立世子的人選並非只有曹丕一人,但是後來曹丕還是成功的被立為世子,曹操去世後,曹丕繼魏王位,沒多久曹操就篡漢建魏,登基為帝。
那曹丕是如何在世子之位的競爭中勝出的呢?
曹操的兒子不少,當時曹丕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曹植,曹操才華橫溢,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一個文學家,同時他又是建安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文學成就很高,深受後世推崇。
曹植才華橫溢,深受曹操的喜愛,故而曹操在立世子的時候,在曹丕、曹植兩人之間猶豫不決。
然而雖然曹操喜愛曹植,但是因為曹植很有文采,所以他的文人氣、才子氣太重,加上他行事任性,又喜愛飲酒而不加節制,就有點像狂士,這一點讓曹操很不喜歡。
曾經曹植因為飲酒而不能接受曹操的任命,還有一次曹植在喝酒後,私自坐王室的車馬,並且開啟王宮但門司馬門。這讓曹操很生氣的同時又很失望,所以曹操也就開始疏遠了曹植。
曹植的文才是很高,每當曹操出征的時候,曹植就說些歌功頌德的話,雖然這些話聽者舒服。但是曹植和曹操畢竟是父子,曹操最想聽的應該是父子之間的情感話。曹丕就是這樣做了,他在曹操出征的時候,表現的很痛苦。這讓曹操很感動,也有了更深父子情感。故而曹操心裡也更加的認可曹丕。
還有就是曹操從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他的努力,征戰四方,基本統一北伐,打敗消滅很多割據勢力,故而他經歷的也不少。他一路走來,從丞相到魏公、魏王,是不容易的。
袁紹、劉表都是因為立世子不當而導致很快失敗,袁紹、劉表的事情是曹操經歷過的。他是不會忘記的。而曹操一路走來也不容易,他不想因為立世子不當而讓他的成就化為泡影,這所謂的立世子不當就是廢長立幼。曹操不願意因為這個原因,讓他的基業消亡。
曹丕是曹植的哥哥,曹丕雖然文學方面不如曹植。但是他的綜合能力卻要高過曹植,這一點是有利於立為世子的。
所以最終曹丕被立為世子,曹操去世後,曹丕繼魏王位。沒多久,曹丕就篡漢為帝。後來曹丕在四十歲的時候病重去世,他在臨終前命陳群、曹真、曹休、司馬懿共同輔佐曹叡。
-
10 # 歷史折返
曹丕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是曹操的第二個兒子,曹魏的第一個皇帝。自幼就比較聰明,又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可以說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一代帝王。他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
曹丕的勝出,既有上天對他的眷顧,也有他在政治上表現出來的天賦有著直接關係。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曹丕是如何在眾多兄弟中間勝出的。
曹操一生後代很多,光兒子就有二十多個,其中曹昂,曹衝,曹植,曹彰,曹丕,這些都是比較優秀的。大兒子曹昂是一個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的這麼一個人,非常受到曹操的喜歡和信任,不幸的是曹昂在追隨曹操作戰的過程中不幸被敵軍殺害。我想這是老天對曹丕上位的一次眷顧吧。如果曹昂在世,曹丕是沒有機會勝出的。曹衝我們大家都知道此人,也是非常聰明,歷史上曹衝稱象的故事家喻戶曉,怎奈這哥們兒也是命短之人,很早就去世了。
曹彰也是曹操比較喜歡的兒子,是一個很有名的武將,只是他常年在外征戰,與朝中大臣交往比較少,大家互相都不是很瞭解,因此,朝中大臣並不是很擁護他,也就是民心不高吧。相比曹丕的攻於心計,籠絡朝中大臣的能力還是有些差距的。最有能力和曹丕爭奪皇位的就屬曹操另一個兒子曹植了。曹植有著很高文學方面的造詣。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我們熟知的那首七步詩。雖然曹植在文學方面有著很好的表現,但是他在政治上的情商確實低的可憐。沒有一個政治家所具有的敏銳頭腦,後來的貪酒誤事,擅闖司馬門也就是皇宮的外宮門一事都給曹操留下了很壞的印象,遂被取消皇位繼承權,以至於後來憂鬱而死。曹丕憑藉著上天的眷顧,以及自己多年來辛苦打拼,終於在眾多弟兄中脫穎而出,走上了自己人生中的巔峰之路。
回覆列表
太子之爭的若干意見 建安文學在文學史上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們在提到建安文學的時候往往會以“三曹”“七 子”作為代表,而“三曹”又因其政治地位發揮著引 領文壇風氣的作用。曹氏父子的文學成就,學界多 有商討,亦給予應有的評價。而曹丕、曹植的太子 之爭,則還有探討的餘地,這一場政治鬥爭就當時 而言可謂風起雲湧,對於二曹來說更是關係他們人 生命運的關鍵事件。
《三國志》多處記錄此事,孰 勝孰負,其實難料。據卷十二《崔琰傳》載: “時未 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 訪於外。”[1]368 此中“以函令密訪於外”值得注意, 這意味著那些“密訪”大臣的意見對儲立誰為太子 很重要,對此我們可從《三國志》及裴松之注中了 解到其中的分歧。據卷十、卷十二、卷二十二等處 記載,賈詡、崔琰、毛玠、邢顒、桓階、衛臻等人支援 曹丕; 另據卷十、卷十九、卷二十一裴松之注引《魏 略》、卷二十三等處記載,荀惲、丁儀、丁廙、楊修、 邯鄲淳、楊俊等人支援曹植。以上是朝中大臣的意 見,各執一詞,似乎不見得能解“太祖狐疑”。至於 曹操,起初對曹植更為鍾愛,最後立曹丕為太子,其 中的原因,並非三言兩語可以概括。據《三國志》 卷十九《曹植傳》對曹植生平的記錄,以及前面提 到的支援曹丕的大臣們的意見來看: 一是曹丕勝在 王位繼承的合法性上,即曹丕為長子①; 二是曹植 敗在王位繼承的合理性上,他過於“任性”。
曹丕、曹植的太子之爭,當時已是頗有分歧。 到晉朝的時候,二曹的太子之爭,甚至成了一個蘊 含反思價值的典型案例。如《晉書》卷三十八《齊 王攸傳》: “及帝寢疾,慮攸不安,為武帝敘漢淮南 王、魏陳思故事而泣。”[2]1133 又卷四十八《閻纘傳》 載愍懷太子被廢,纘“上書理太子之冤”[2]1350 ,其中 舉了曹丕的例子,“魏文帝懼於見廢,夙夜自祗,竟 能自全”[2]1351 。後世評論眾說紛出,二十世紀五十 年代學界曾有過比較熱烈的討論,爭論的結果仍是 各執一詞。至於二人的文學成就,亦是分成兩派, 然大體以擁護曹植者為眾②。本文所要探討的太 子之爭的問題,學界前輩已從不同視角提供了許多 見解,大體可以分成如下幾類。
( 一) 性情說 這一種意見主要是沿襲了《三國志》裡的說 法,即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曹丕 “御之以術,矯情自飾”[1]557 ,對比之下,頗見出曹 ·13· 丕更有政治家的涵養。具體來說,曹植在下面幾件 事情上惹得曹操不高興,使他喪失了曹操對他的寵 愛: 一是《三國志》卷二十一裴松之注引《世語》所 載,曹操出征,曹丕曹植按例相送,植“稱述功德, 發言有章”,丕“泣而拜”,結果後者的表現令“王及 左右鹹 歔 欷”,於 是“以 植 辭 多 華,而 誠 心 不 及 也”[1]609 ; 二是司馬門事件,這一次曹操雷霆大怒, “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且還誅殺了 曹植最重要的心腹楊修; 三是曹仁被關羽圍困,曹 操欲派 遣 曹 植 前 去 解 救,然 而 曹 植“醉 不 能 受 命”[1]558 。總之,這樣的表現肯定讓曹操很是失望。 從性情的對比來分析太子之爭丕勝植敗的原因,自 有其道理。在此,還可將二人的年齡納入考慮範 圍,如果從建安十六年( 211) 曹丕為五官中郎將、 曹植為平原侯算起,到建安二十二年曹丕為太子結 束,則曹丕的年齡跨度是 25 ~ 31 歲,曹植是 20 ~ 26 歲,理論上來說意味著曹丕的心理要比曹植更 為成熟,性情要比曹植更加穩健。但客觀而論,這 並不是一場政治鬥爭勝敗的關鍵。
( 二) 制度說 這一種意見主要是指王位繼承人的合法性,就 此而論,曹丕比曹植更有資格。據《三國志》記載, 曹操為立太子一事猶豫不決之時,曾徵詢過不少重 臣的意見。擁立曹丕的大臣眾口一詞,以為“立子 以長”,並舉袁紹、劉表之例以為勸諫。如賈詡讓 曹操“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1]331 ; 毛玠說得更加 直白,“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1]375 ; 再 如桓階所言曹丕“德優齒長,宜為儲副”[1]632 ,崔琰 道“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 明,宜承正統”[1]368 - 369 。如此,既有《春秋》之 古 義,又有袁、劉的今訓,大概堅定了曹操的心思, “太子遂定”。不過袁劉傳位的問題,在某種程度 上顯示了當時“立子以長”並非牢不可破的規定, 這和政治大一統時代的固定制度顯然是兩個概念; 另外,當時曹丕被封為五官中郎將,是丞相曹操的 副手,實際上就相當於傳位給曹丕的一種默許,圍 繞在曹氏父子身邊的大臣們不會看不破。只是曹 操的猶疑不決,的確令不少大臣不知該站在哪一隊 比較合適。因此,從制度入手試圖解釋丕勝植敗的 成因,也很難令人信服。
( 三) 篡漢說 這一種意見認為曹操有決意篡漢之心,丕與操 想法一致,而植並無此心,於是操傳位於丕。週一 良先生指出,“曹丕曹植相爭,而子建失敗,與二人 對曹操決意篡奪漢朝之態度恐亦有關”[3]5 。周先 生的意見並非他的獨創,乃是援引清人宋翔鳳《過 庭錄》“劉公幹”條的推論: “魏武於建安十五年。 令以桓、文自比。中言子植兄弟。則以植意與己同 也。其後勢不容已。而植必尚執前意。故其寵寖 衰。至建安二十二年。始以丕為太子爾。至於公 幹。所傳甚少。即其贈五官中郎將弟二章雲。勉 哉修令德。北面自寵珍。蓋操諸子。惟丕有代漢 之意。而又居長嫡。故公幹以北面諷之。當以此 觸魏武之忌。故借甄氏事收之。”[4]253 這一意見有 一定的道理,然而對於曹操是否“決意篡奪漢朝” 還可以商討。呂思勉先生曾作長文論述曹操並無 篡漢之意,其中一段正好可與宋翔鳳的論述對讀: “《三國志注》又引《魏氏春秋》說,夏侯惇對魏武帝 說: ‘從古以來,能夠為民除害,為人民所歸向的, 就是人民之主。您的功勞和德行都很大,該做皇 帝,又有什麼疑心呢?’魏武帝說: ‘若天命在吾,吾 為周文王矣。’這正和他建安十五年的令引齊桓 公、晉文公、周文王來比喻自己是一樣,正見得他不 肯篡漢。後來讀史的人,反說他是開示他的兒子, 使他篡漢,豈非夢囈?”[5]123 孰是孰非,很難定論。 然而以篡漢之心來推導曹操確立太子之位的人選, 實在很難站得住腳,也難怪周先生只是說“恐亦有 關”。
( 四) 階級說 這一種意見認為在探討曹丕、曹植的太子之爭 時應當考慮當時各階層人物的態度,即從曹操所建 立的魏氏政權中的各類政治力量出發。曹道衡先 生指出,“曹丕所以取勝和曹植所以失敗,其原因 不能單純從他們兩人的性格或‘陰謀’等問題出 發,也不能簡單地從曹操個人的意志出發來決定, 而要看當時各個階級、階層人物的態度。這是我們 評價曹丕和曹植在繼承權的鬥爭中的主要依 據”[6]。又,在這場政治鬥爭中,“曹丕其實處於壓 倒優勢而曹植處於絕對的劣勢”,“與其說曹植是 出於野心,還不如說更多地表現了他的幼稚和躁 進”[6]。曹先生持論公允,這場太子之爭的確深受 朝中各股勢力的影響,然而若說表現了曹植的“幼 稚和躁進”則未必盡然,在此則必須考慮曹操的個 人意志,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場太子之爭就是 曹操一手造成的。我們從曹植幕府的構建可以明 顯看出曹操的有意安排,關於這一點會在後文論 述,茲不贅言。另外,據曹操有意鍛鍊曹植的事例 也可以得到驗證。
如果要從全域性出發來理清這場 政治鬥爭的成敗因由,那麼來源於曹操的政治力量 實在不容小覷,更為重要的是曹操以其所居的權 位,他的一些舉動便不僅僅是個人的意志了。 綜上所論,一場政治鬥爭的成敗因素是多方面 的,其中或許有某些偶然的因素存在,但說到底還 是實力的對決。這場太子爭奪戰不只是曹丕和曹 植二人的比較,更多的是二人所代表的兩個由幕府 僚佐所構築的政治團體之間的較量。因此,從幕府 ·14· 僚佐入手來看待二曹的太子之爭,是可取的。
需要 說明的是,從幕府僚佐的視角論述這場爭鬥,並非 完全擯棄前面所舉的四種意見,而是作為一種補充 意見以更全面地認識二曹太子之爭的成敗之因。 二、曹丕曹植幕府僚佐構成 “魏晉南北朝是幕府制度的定形期,明顯的標 志是參軍、記室、軍師等幕稱出現,說明幕府已有自 己的系列僚佐”[7]9 。關於幕府僚屬的作用,可引諸 葛亮之 言 加 以 說 明,“夫 參 署 者,集 眾 思 廣 忠 益 也”[1]979 。換言之,從府主的立場來看,這樣可以達 成集思廣益的目的。在瞬息萬變的政治軍事形勢 中,個人的智慧畢竟有限,俗語有云“三個臭皮匠, 頂個諸葛亮”,大概也說的是這個意思。幕府是人 才彙集的場所,幕賓各有其才能,替幕主分憂解難, 凡書記文翰、參與軍戎、佐理府政、固樹黨羽、交通 族姓、增隆位望等[8],各施所長,以維持良好和諧 的主賓關係,並有效地鞏固發展本集團的政治利 益。
本文主要探討曹氏兄弟的太子之爭,也就是曹 丕為五官中郎將、曹植為平原侯和臨菑侯的時期, 即建安十六年至建安二十二年,二人的年齡跨度曹 丕是25 ~ 31 歲,曹植是20 ~ 26 歲。據《三國志》卷 一《武帝紀》: “( 按: 建安) 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 世子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1]34 建 安二 十 二 年 冬 十 月,“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 子”[1]49 。《三國志》卷十九《陳王傳》: “建安十六 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封臨菑侯。”[1]557 因此,以 下輯錄的幕府僚屬也限於這一時期。 ( 一) 曹丕幕府僚佐及其擁護者 1. 長史。涼茂: “文帝為五官將,茂以選為長 史。”[1]338 邴原: “代涼茂為五官將長史。”[1]351 2. 功 曹。 常 林: “文 帝 為 五 官 將,林 為 功曹。”[1]659 3. 門下賊曹。盧毓: “文帝為五官將,召毓署 門下賊曹。”[1]650 郭淮: “文帝為五官將,召淮署為 門下賊曹。”[1]733 4. 文學。夏侯尚: “文帝與之親友。太祖定冀 州,尚 為 軍 司 馬,將 騎 從 徵 伐,後 為 五 官 將 文 學。”[1]293 徐幹: “幹為司空軍謀祭酒掾屬,五官將 文學。”[1]599 應瑒: “瑒轉為平原侯庶子,後為五官 將文學。”[1]601 劉廙: “太祖闢為丞相掾屬,轉五官 將文學。”[1]614 “廙著書數十篇,及與丁儀共論刑 禮,皆傳於世。”[1]616 蘇林: “建安中,為五官將文 學。”“文帝作《典論》所稱蘇林者是也。”[1]621 5. 司馬。趙戩: “京兆長陵人。”“後為五官將 司馬。”[1]883 6. 參軍。程昱: “太祖征馬超,文帝留守,使昱 參軍事。”[1]429 除以上僚屬之外,尚有一些擁護者。如賈詡、 崔琰、毛玠、吳質、桓階、衛臻等人①。
( 二) 曹植幕府僚佐及其擁護者 1. 家丞。邢顒: “是時,太祖諸子高選官屬,令 曰: ‘侯家吏,宜得淵深法度如邢顒輩。’遂以為平 原侯植家丞。顒防閒以禮,無所屈撓,由是不合。 庶子劉楨書諫植曰: ‘家丞邢顒,北土之彥,少秉高 節,玄靜澹泊,言少理多,真雅士也。楨誠不足同貫 斯人,並列左右。而楨禮遇殊特,顒反疏簡,私懼觀 者將謂君侯習近不肖,禮賢不足,採庶子之春華,忘 家 丞 之 秋 實。 為 上 招 謗,其 罪 不 小,以 此 反側。’”[1]383 2. 庶子。劉楨: 據以上所引《三國志》卷十二 《邢顒傳》。任嘏: “會太祖創業,召海內至德,嘏應 其舉,為臨菑侯庶子、相國東曹屬、尚書郎。”“著書 三十八篇,凡四萬餘言。”[1]748 3. 文學。鄭袤: “泰子袤,字林叔。泰與華歆、 荀攸善。見袤曰: ‘鄭公業為不亡矣。’初為臨菑侯 文學,稍遷至光祿大夫。”[1]512 又: “魏武帝初封諸 子為 侯,精 選 賓 友,袤與徐幹俱為臨菑侯文 學。”[2]1249 徐幹: 據上引“鄭袤”條可知。應瑒: “瑒 轉為平原侯庶子,後為五官將文學。”[1]601 邯鄲淳: “時五官將博延英儒,亦宿聞淳名,因啟淳欲使在 文學官 屬 中。會臨菑侯植亦求淳,太 祖 遣 淳 詣 植。”“而於時世子未立。太祖俄有意於植,而淳屢 稱植材。由是五官將頗不悅。”[1]603 又: “陳留邯鄲 淳為魏臨菑侯文學。”[9]1598 司馬孚: “安平獻王孚字 叔達,宣帝次弟也……魏陳思王植有俊才,清選官 屬,以孚為文學掾。植負才陵物,孚每切諫,初不合 意,後 乃 謝 之。遷 太 子 中 庶 子。”[2]1081 - 1082 魯 芝: “闢大司馬曹真掾,轉臨菑侯文學。”[2]2328 除以上僚屬之外,尚有另外一些擁護者,如曹 ·15· ①賈詡見於《三國志》卷十,中華書局,1982 年,第 331 頁: “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與,有奪宗之 議。”“詡曰: ‘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崔琰見於卷十二,第 368 ~ 369 頁: “太祖徵幷州,留琰 傅文帝於鄴。”“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唯琰露板答曰: ‘蓋聞《春秋》之義,立子 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毛玠見於卷十二,第 375 頁: “時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玠密諫 曰: ‘近者袁紹以嫡庶不分,覆宗滅國。廢立大事,非所宜聞。’”吳質見於卷二十一,第 607 頁: “吳質,濟陰人,以文才為文 帝所善。”桓階見於卷二十二,第 632 頁: “時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階數陳文帝德優齒長,宜為儲副。”衛臻見於卷 二十二,第 649 頁: “初,太祖久不立太子,而方奇貴臨菑侯。丁儀等為之羽翼,勸臻自結,臻以大義拒之。” 彰、荀惲、丁儀、丁廙、楊修、楊俊等人①。 以上根據相關的文獻考索,曾入曹丕幕府者約 12 人,其中任長史者 2 人( 涼茂、邴原) 、功曹 1 人 ( 常林) 、門下賊曹 2 人( 盧毓、郭淮) 、文學 5 人( 夏 侯尚、徐幹、應瑒、劉廙、蘇林) 、司馬 1 人( 趙戩) 、 參軍 1 人( 程昱) 。曾入曹植幕府者約 9 人,其中 任家丞者 1 人( 邢顒) 、庶子 2 人( 劉楨為平原侯庶 子、任嘏為臨菑侯庶子) 、文學 6 人( 鄭袤、徐幹、應 瑒、邯鄲淳、司馬孚、魯芝) 。需要注意的,一是有 些僚佐先後在兩個幕府有過任職,如徐幹、應瑒; 二 是存在曹植幕府僚佐支援曹丕為太子的情況,如邢 顒②。至於兩府各自的擁護者,羅列於僚佐之後, 主要是作為論述時的一種參照,故不另作分析,然 而又恰好響應曹道衡先生的說法。 三、曹丕曹植幕府僚佐分析 從以上所列的曹丕曹植幕府的人員構成來看, 二府僚佐在數量上大致相當,屬曹丕者 12 人,屬曹 植者 9 人,然而從另一方面看,譬如應瑒由平原侯 庶子轉五官將文學、徐幹由臨菑侯文學轉為五官將 文學,則某一時段曹丕為 10 人,曹植為 11 人。
由 上可見,二府僚佐人數各有上下,又雙方各有擁護 者 6 人,人數比較可以忽略不計。然而二府僚佐的 年齡結構、地域分佈和才能特長等方面則有必要作 一番詳細考述,以便更具體客觀地把握二府的力量 對比。
( 一) 年齡結構 如果說文學創作需要更多的是天賦才情,那麼政治鬥爭則更多地仰賴於實戰經驗,而經驗的積累 又不得不考慮年齡的長幼。在野蠻時代,年富力強 無疑是一種優勢; 而在文明時代,年長者在實際生 活中養成的智慧絕對是勢不可當的利器。總的來 說,曹丕幕府僚佐的年齡結構要比曹植幕府更為成 熟。分論之,則二府僚佐年齡結構如下。 1. 曹丕幕府 40 歲以下者 4 人。夏侯尚( 生卒年不詳) ,“淵 從子”,“文帝與之親友”[1]293 。又,裴松之注引《魏 書》載詔: “尚自少侍從。”則尚與丕年歲相仿,為五 官將文學時正值二三十歲的年紀。劉廙( 180— 221) : 211 年為五官將文學,32 歲。盧毓③( 183— 257) : 211 年,盧毓 29 歲。郭淮( ? —255) : 據《三 國志》卷二十六《郭淮傳》,“建安中舉孝廉”[1]733 , “正元二年薨”[1]736 ,則丕植相爭時郭淮三四十歲。 40 至 60 歲之間者 2 人。徐幹( 170—217) : 建 安十六年為五官將文學,42 歲。應瑒( ? —217) : 生年無考,年輩大約與徐幹、王粲相近,可假定生於 170 年左右[10]361 。211 年為平原侯庶子,約 42 歲; 216 年為五官將文學,約 47 歲。 60 歲以上者 6 人。涼茂( 生卒年不詳) 。邴原 ( 生卒年不詳) : 據《三國志》卷十一《邴原傳》: “少 與管寧俱以操尚稱”[1]350 ,年紀與管寧相仿。據同 卷《管寧傳》,寧卒於正始二年( 241) ,“時年八十 四”[1]360 ,知其生年在 158 年。據此推測,邴原代涼 茂為五官將長史之時大約在 60 歲左右。而涼茂的 年紀應大致相當,或更為年長。程昱( 141—220) : 《三國志》卷十四《程昱傳》: “文帝踐阼”,“欲以為 公,會 薨,帝 為 流 涕,追 贈 車 騎 將 軍,諡 曰 肅 侯”[1]429 。裴松之注引《魏書》: “昱時年八十。”則 丕植相爭時昱已年逾 70。蘇林: 《三國志》卷二十 一《劉劭傳》裴松之注引《魏略》: 林“建安中,為五 官將文學”,“黃初中,為博士給事中”,“以老歸 第”,“年八十餘卒”[1]621 。則丕植相爭時蘇林年紀 在 70 歲左右。常林: 據《三國志》卷二十三《常林 傳》,“明帝即位,進封高陽鄉侯,徙光祿勳太常”, “年八十三,薨”[1]660 ,可以假定丕植相爭時常林年 逾 60。趙戩: 《三國志·蜀書》卷三十二《先主傳》 裴松之注引《典略》: 趙戩“闢公府,入為尚書選部 郎。董卓欲以所私並充臺閣,戩拒不聽”。“後為 五官將司馬,相國鍾繇長史,年六十餘卒”[1]883 。董 卓卒於東漢初平三年( 192) ,可以假定丕植相爭時 趙戩年約 60。 2. 曹植幕府 40 歲 以 下 者 3 人。鄭 袤 ( 189—273 ) : “( 泰 始) 九年薨,時年八十五。”[2]1251 據此可知,袤生於 189 年,卒 於 273 年。214 年,36 歲。司 馬 孚 ( 180—272) : “泰始八年薨,時年九十三。”[2]1085 據 此可知,孚生於 180 年,卒於 272 年。211 年,32 歲。魯 芝 ( 190—273) : “泰 始 九 年 卒,年 八 十 ·16· ① ② ③ 曹彰見於《三國志》卷十九裴注引《魏略》,第 557 頁: “彰至,謂臨菑侯植曰: ‘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荀惲見於卷十,第 319 頁: “初,文帝與平原侯植並有擬論,文帝曲禮事彧。及彧卒,惲又與植善,而與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惲。”丁儀、丁廙、 楊修見於卷十九,第 557 頁: “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楊俊見於卷二十三,第 664 頁: “初,臨菑侯 與俊善,太祖適嗣未定,密訪群司。俊雖並論文帝、臨菑才分所長,不適有所據當,然稱臨菑猶美,文帝常以恨之。” 《三國志》卷十二,第 383 頁: “初,太子未定,而臨菑侯植有寵,丁儀等並贊翼其美。太祖問顒,顒對曰: ‘以庶代宗,先世之 戒也。’” 《三國志》卷二十二,第 650 頁: “父植,有名於世。毓十歲而孤。”裴松之注引《續漢書》: 植“初平三年( 192) 卒”。據此可 知毓生於 183 年。又,“甘露二年薨”,即卒於 257 年。 四。”[2]2329 芝 生 於 190 年,卒 於 273 年。214 年, 25 歲。 40 歲以上者 6 人。邢顒( ? —223) : “黃初四 年薨。”[1]383 “舉孝廉,司徒闢,皆不就。易姓字,適 右北平,從田疇遊。積五年,而太祖定冀州。”[1]382 據《三國志》卷十一《田疇傳》: 初平元年“疇時年二 十二”[1]340 ,“年四十六卒”[1]344 ,可知田疇生於 169 年,卒於 214 年。又,太祖定冀州,時在建安十年, 則“從田疇遊”時在建安五年,疇為 32 歲,可以假 定顒之年紀與疇相仿。那麼為平原侯家丞時當在 40 歲左右。這只是保守估計,實際年齡或更為年 長。劉楨( ? 170—217) : 211 年,為平原侯庶子,諫 曹植,42 歲。任嘏( 生卒年不詳) : 據《三國志》卷 二十七《王昶傳》裴松之注引《別傳》: “文帝時,為 黃門侍郎”,“帝嘉其淑慎,累遷東郡、趙郡、河東太 守”[1]748 ,則嘏約卒於 221 至 226 年之間。另外,徐 幹、應瑒二人也曾入曹植幕府,前 已 述 及,茲 不 再言。 80 歲以上者 1 人。邯鄲淳( ? 130—? 225) : 216 年,為臨菑侯文學,約 87 歲。 綜上可見,曹丕幕府僚佐的年齡結構顯然更為 合理。
另外,就二府的其他支持者而論,擁護曹丕 者在 50 歲左右,如賈詡、崔琰、毛玠; 擁護曹植者在 40 歲左右,如丁儀、丁廙、楊修。 ( 二) 地域分佈 《漢書·地理志》有云: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 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 好惡取捨,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慾,故謂之俗。孔 子曰: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言聖王在上,統理人 倫,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 然後王教成也。”[11]1640 每一個人都有其獨一無二 的成長環境,每一個地方都有其獨一無二的文化風 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此俗語大體可以表明 各地僚佐有其不同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基因。 曹丕幕府僚佐及其擁護者 18 人分別來自豫、 兗、青、荊、幽、司、並、雍、涼、冀等 10 個州。豫州 2 人: 夏侯尚( 沛國譙) 、應瑒( 汝南南頓) ; 兗州 6 人: 涼茂( 山陽昌邑) 、程昱( 東郡東阿) 、蘇林( 陳留外 黃) 、毛玠( 陳留平丘) 、吳質( 濟陰) 、衛臻( 陳留襄 邑) ; 青州 2 人: 邴原( 北海朱虛) 、徐幹( 北海) ; 荊 州 2 人: 劉廙( 南陽安眾) 、桓階( 長沙臨湘) ; 幽州1 人: 盧毓( 涿郡涿) ; 司州 1 人: 常林( 河內溫) ; 幷州 1 人: 郭淮( 太原陽曲) ; 雍州 1 人: 趙戩( 京兆長 陵) ; 涼州 1 人: 賈詡( 武威姑臧) ; 冀州 1 人: 崔琰 ( 清河東武城) 。其中本府僚佐主要來自兗州( 3) 、 豫州( 2) 、青州( 2) ,其餘來自荊州、幽州、司州、並 州、雍州,總共 8 州。 曹植幕府僚佐及其擁護者 14 人分別來自豫、 兗、青、司、雍、冀等 6 個州。豫州 6 人: 應瑒( 汝南 南頓) 、邯鄲淳( 潁川陽翟) 、曹彰( 沛國譙) 、荀惲 ( 潁川潁陰) 、丁儀( 沛國) 、丁廙( 沛國) ; 兗州 1 人: 劉楨( 東平寧陽) ; 青州 2 人: 徐幹( 北海) 、任嘏( 樂 安博昌) ; 司州 3 人: 司馬孚( 河內溫) 、楊修( 弘農 華陰) 、楊俊( 河內獲嘉) ; 雍州 1 人: 魯芝( 扶風 郿) ; 冀州 1 人: 邢顒( 河間鄚) 。其中本府僚佐主 要來自豫州( 2) 、青州( 2) ,其餘來自兗州、司州、雍 州、冀州,總共 6 州。
從上可見,曹丕幕府的人員橫跨的州郡比曹植 幕府更廣,這一種情況雖然無法作為一種客觀的評 判標準來論述二曹幕府孰強孰弱,但我們可以藉此 提出一種假設,即幕府人員地域來源愈廣,對於府 主更好地掌握各地的風土民情以便於出謀劃策資 於治道,當是有某些便利的。如前所引《漢書·地 理志》所言。因此,讓幕府人員的地域分佈具體呈 現出來對於論述太子之爭有其參考價值。
( 三) 能力特長 如果說僚佐的年齡結構和地域分佈顯示的是 表面上的資料優勢,那麼僚佐的能力特長則是實際 上的取勝保證。從能力特長來看,曹丕曹植幕府僚 佐可以分為政治和文學兩派。從個人喜好來說,文 學派僚佐似乎更能投幕主之所好,“始文帝為五官 將,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學”[1]599 ,“徐、陳、應、劉,一 時俱逝,痛何可言邪! 昔日遊處,行則同輿,止則接 席,何嘗須臾相失! 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 耳 熱,仰 而 賦 詩。當 此 之 時,忽 然 不 自 知 樂 也”[1]608 ; 然而從政治鬥爭的角度論,政治派僚佐無 疑發揮著更為關鍵的作用。從此可以引出另一番 思考。首先,這是兩個政治集團的整體實力對抗。 以前論年齡結構、地域分佈來看,在某種程度上來 說曹丕幕府在政治經驗方面顯得更有優勢。其次, 府主與僚屬的交流模式在實際的對抗中也發揮著 十分重要的作用。交流是否足夠順暢,是一個政治 集團凝聚力和建構力的體現。就此而言,曹植幕府 又顯不如,這從曹植與邢顒、司馬孚的不和諧可見 一斑。再次,作為被採納的僚佐所獻計謀對府主乃 至對整個幕府影響甚大。譬如,同樣是在曹操出征 時,曹植“稱述功德,發言有章”,也起到了“左右屬 目,王亦悅焉”的良好效果,面對此種情形,曹丕 “悵然自失”不知如何是好,吳質獻上一策“流涕可 也”,花樣不多卻足以令“王及左右鹹歔欷”。
有人 說,從這裡可以看出曹丕的虛偽。從一般的為人處 事來看,這的確是十分虛偽的舉止,然而如果把它 放在政治鬥爭的背景下來看,這可謂曹丕和吳質良 好政治素養的體現。又如,給曹植幕府致命一擊的 ·17· 司馬門事件,作為曹植幕府支持者的楊修在曹植猶 豫之際獻上一顆定心丸,於是曹植聽從楊修之言, 最後的結局是大失曹操所望。從吳質、楊修二人獻 計的事例來看,可見僚佐在政治鬥爭中的巨大功 用。最後,既然是一個政治集團,那麼幕僚的一些 個人行為在事實上也會對整個幕府產生巨大影響。 對此而言,曹植幕府又顯劣勢,比如曹植幕府這邊 的丁儀、丁廙兄弟的所為就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 據《三國志》卷十二《徐奕傳》裴松之注引《傅子》 雲: “武皇帝,至明也。崔琰、徐奕,一時清賢,皆以 忠信顯 於 魏 朝; 丁 儀 間 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 誅。”[1]378 《三國志》卷二十三《桓階傳》載: “毛玠、 徐奕以剛蹇少黨,而為西曹掾丁儀所不善,儀屢言 其短,賴階左右以自全保。”[1]632 在太子之位未確立 之時,作為幕僚為府主計應當規避樹敵過多,而丁 氏兄弟所為顯然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再說曹植幕 府的另一位才氣橫溢的楊修,鋒芒太露,不懂藏拙, 這也犯了政治鬥爭的大忌。悲劇的是,這捅婁子的 又恰恰是曹植的心腹僚屬。另外,觀照前面所提到 的二曹幕府僚佐構成,曹丕幕府僚佐分任於長史、 功曹、門下賊曹、文學、司馬、參軍等職位,而曹植幕 府僚佐僅任於家丞、庶子、文學等職位,相較而言, 前者因文武兼備,在能力特長的寬度和廣度上更具 優勢。據上所言,在能力特長方面,曹丕幕府僚佐 比曹植幕府僚佐更具優勢,為其最終贏得太子之位 加重了砝碼。
四、餘論 從前面所列的曹丕、曹植幕府僚佐進一步考 察,有兩種情況可以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曹植如何 從深受曹操寵愛到頗受冷落。第一種情況是曹操 有意替曹植安排僚佐。這從曹植幕府的邢顒和邯 鄲淳二人可見一斑,《三國志》卷十二《邢顒傳》載: “是時,太祖諸子高選官屬,令曰: ‘侯家吏,宜得淵 深法度如邢顒輩。’遂以為平原侯植家丞。”[1]383 又 據《三國志》卷二十一裴松之注引《魏略》: “時五官 將博延英儒,亦宿聞淳名,因啟淳欲使在文學官屬 中。會臨菑侯植亦求淳,太祖遣淳詣植。”[1]603 當 然,操對植的有意培養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如建 安十九年,曹操征伐孫權,命曹植留守鄴城,並對曹 植說,“吾昔為頓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 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 ”[1]557 這樣 的話可謂意味深長也。即便是司馬門事件之後,時 至建安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操欲遣植相救, 雖然最終未能成行,但從此也可見曹操的一片良苦 用心。第二種情況是某些僚佐從曹植幕府轉向曹 丕幕府。如應瑒和司馬孚。應瑒先為平原侯庶子, 後為五官將文學,至於瑒何時調動,陸侃如先生假 定“在瑒為平原侯庶子後五年左右”①,即大約是在 建安二十一年,這個時候應該說曹植已經備受冷 落,第二年曹丕被立為太子,這場太子之爭宣告結 束。司馬孚先為曹植幕府文學掾,後遷太子中庶 子,這倒是不難理解,所謂樹倒猢猻散是也。 歷史事件雖然有一定的偶然性,它並不完全遵 照所謂的符合邏輯的必然性發展,然而從事歷史研 究依然需要對那些符合邏輯的因素進行分析。幕 府僚佐對於曹丕曹植太子之爭的意義,雖然不足以 成為主導性因素,然而對於我們更好地理清這場政 治鬥爭勝敗成因確實很有幫助。
皇位的繼承方式和繼承人選成 為影響魏晉門閥政治格局的關鍵。當異姓政治勢力無法推翻、取代舊姓王朝時,皇統按照血緣的“家”的繼 承方式即兄弟相及、宗室子弟入繼等嫡長子繼承製的變通或變異方式繼承;反之,當異姓勢力強 大 到 足 以 推翻、取代舊姓王朝時,皇權繼承就會發生質的變化,稱為“異姓間繼承”,即他姓透過所謂的“易姓 革 命”, 使他姓家系的人奪取帝權。魏晉時期二百年的歷史程序,就在國統數度絕繼中,或幾經接 續 而 繼 起,或 在 他姓篡奪、改姓易代的更迭中曲折前行。
魏晉時期存在一個極為突出的客觀情況,即在二百年的歷史程序中,共有20位皇帝登位統御,包括3位亡國之君在內,有11位皇帝在位無嗣。這意味著,過半的皇帝面臨著國統不繼的威脅,皇 權因而遭遇無法正常繼承的尷尬局面。因此,本應以血緣親疏認定嫡庶之別的嫡長子繼承製卻需要 人為擇嗣加以認定,這其間摻雜著懷揣各自政治利益和目的的諸種勢力的訴求是不言而喻的。
所 以,皇帝無嗣這個皇室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所直接引發的皇權繼承危機給各方政治勢力造就了天然 的奪權良機。 已為人所周知的門閥貴族聯合統治的政治格局———門閥政治① ,確立和發展於魏晉時期。門閥 政治格局的形成是否與皇帝無嗣存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絡呢?我們知道,在中古帝制時代,任何一位 皇帝的個性、素質和綜合能力無疑對未來政局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繼承人選對皇朝至關重要。繼 承人如何選定?未來繼承者將對魏晉政治局勢產生什麼影響?圍繞著立嗣繼承問題,皇室與世家大 族、世家大族之間又是如何與時應對和沉浮升降的呢?這些問題無不與皇室立嗣有關,魏晉政局也 無不受此影響。因此,從這個層面上說,皇帝無嗣所引發的皇權繼承危機與魏晉政治格局的形成存 在著內在的必然聯絡。對此問題的重視與研究,應該說,既有必要也有意義。目前關於皇權繼承問 題的研究已有相關成果② ,但皇帝乏嗣引起的皇權繼承危機與政局之關係,尚未受到學界足夠關注。
本文就此問題試作探討。 在展開論述之前,筆者要強調:雖然本文旨在闡釋皇權繼承危機是影響魏晉政治格局形成的關 鍵因素,但是並非以此作為魏晉政局形成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決定魏晉政治格局的因素很多, 最根本的還是魏晉皇朝的政治結構模式(皇權與世家大族之間的實力較量),皇權繼承危機只是在一 定條件下才能左右政局,具體到我們所探討的問題,只有在皇帝無嗣、皇統絕繼,傳統的繼承法無法 實行的政治異常事態下,在統治集團圍繞如何接續皇統、擇選繼承人問題展開的政治博弈過程中,皇 權繼承危機才會凸顯其影響政局的作用。如果皇帝有可繼承皇位的皇子,按照繼承法正常傳位,或 諸皇子因繼承問題引發的奪嗣之爭而導致的政治危機等等,則已逸出本文的討論範圍。 一 一個王朝最重要的國事莫過於繼承人問題,這是關乎國家穩定、國祚長久的大事,任何一位即位 的國君,首先把生養撫育子嗣視為首要 問 題。皇 帝 有 子 嗣,皇 權 繼 承 無 礙,毋 庸 多 言;反 之,皇 帝 無 嗣,皇權無以為繼,則成為國家的重大問題。因為這成為引發政治動亂的淵藪,甚至決定著國家的生 死安危。 在中古帝制時代,皇帝乏嗣的情況屢屢發生,特別在魏晉時期,這種情況尤為突出,甚至成為影 響政治格局形成的關鍵。魏晉皇帝無嗣情況有別,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因素,下面分以敘之。
1.曹魏。自魏明帝曹叡始,皇統屢絕,直至司馬氏篡權。據史載,明帝原有三子冏、穆、殷,均早 夭。曹冏於明帝即位三個月後,即黃初七年(226)八月被立為清河王,至十月,薨。曹穆於太和二年 (228)九月被立為繁陽王,次年六月薨。曹殷生於太和五年(231)七月,未及封王即於次年五月薨①。 有史可載的明帝諸皇子中,曹冏應為較長者。如果按照古人通常婚育年齡十五歲生子推算,明 帝即位時年二十二,曹冏死時應為八歲,曹穆還幼,曹殷更是不足週歲就夭折。再從皇子數量來看, 帝王后宮佳麗無數,按常理,皇嗣應不在少數。明帝僅有三子,應屬較少的了。子少、早夭是明帝統 御時期最亟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明帝做了兩手準備:一是大修宮室,廣採眾女,充盈後宮。這幾乎 在他一即位就開始了,尤其是在三皇子亡後的青龍年間,明帝“盛興宮室,帑藏空竭”。為了“蠲邪納 福”,甚至還將自言為天神的壽春農民妻命為登女,併為之立館後宮,倍加優寵②。明帝無視國朝“外 勤徵役”、“年穀飢儉”的內外困境,一意孤行的修建行為遭到了司徒王朗、太子舍人張茂、廷尉高柔等 二十多位大臣的上書反對。和大臣們的上書一樣,明帝的求子行為直到死也沒有奏效。
二是以旁支入嗣,繼承大統。太和三年(229)七月,明帝下詔曰: 禮,王后無嗣,擇建支 子 以 繼 大 宗,則 當 篡 正 統 而 奉 公 義。……後嗣萬一有由諸侯入奉大 統,則當明為人後之義;敢為佞邪導諛時君,妄建非正之號以幹正統,謂考為皇,稱妣為後,則股 肱大臣,誅之無赦。其書之金策,藏之宗廟,著於令典。③ 詔書是在次子曹穆夭折一個月後發出,大約明帝已預感到皇嗣不育的狀況很難改變。詔書意在闡明 為人後之義,以維護大宗的正統地位。為避免以後發生改稱生身父母為帝為後的不道行為,明帝特 出詔以絕同宗覬覦之心,這實際上為他後來擇旁支以繼大宗作了鋪墊。青龍三年(235)八月,明帝養 曹芳、曹詢為己子,並分別立為齊王、秦王④。 即位的齊王曹芳,因“莫有知其所由來者”的迷離身份歷來備受史家爭議。爭議的焦點在於曹芳 是否具有曹氏血統。近來有學者研究認為:“魏明帝是曹操嫡孫,雖然他本人無子,但曹氏皇族男丁 興旺,其立嗣必然來自曹操嫡傳曾孫輩,絕不會隨便找個沒有來歷的人來繼承皇位,這個道理不言自 明。由此可知,陳壽所謂的‘莫有知其所由來者’說的是不能確認他出自皇族的哪一支房而已,故‘所 由來者’顯然包括過繼在內。當有所據。這個推斷不誤的話,曹芳的世系為曹操→曹彰→曹楷→曹芳,而明帝的世系為曹操 →曹丕→曹叡,曹楷與曹叡為堂兄弟,曹芳為明帝曹叡的旁宗子侄,看似這完全符合“擇建支子以繼 大統”的原則。但還有一個問題是,繼承的最基本原則是:立嗣應先從血緣最近的親屬中選擇。就曹 氏而言,明帝應從曹丕諸子之子中選擇繼承人,一是曹丕諸子是明帝的親兄弟,在血緣上比曹楷更 近;二是曹丕為開國皇帝,在君統上更具合法權威性。明帝卻拋開繼嗣原則,原因何在呢?對於這一 問題,魯力先生作了充分的分析和探討。他指出,壽命短、生育能力差是曹丕一系的通病,不是明帝 一個人的問題。據史載,曹丕雖生有九子,但大多數早死,而且沒有留下後代。到明帝死時,曹丕之 子孫就更加凋零,只剩下曹霖、曹霖子曹啟、曹協子曹尋三人。
儘管如此,但他們是否是合適的皇位 繼承人,至少,他們是否有生育能力,就很值得懷疑(曹尋後來果然無子,曹啟是否有子,史無記載)。 旁系中,血緣最近的是曹丕之弟曹彰和曹植,三人同為卞氏所生。曹植曾與曹丕有過立儲之爭,並受 到曹丕的嚴厲控制,按常理,明帝很難考慮立他的後代的。剩下的只有曹彰,他不僅有很好的身體素 質②,更重要的是他生育能力也很強③。基於此,明帝以曹楷子曹芳為嗣,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④。由 此可見,明帝是基於客觀條件所限而被迫作出的選擇。史家在總結曹魏覆亡之因時,冠以明帝“情繫 私愛,撫養嬰孩,傳以大器,託付不專”⑤等惡名,恐怕並不解明帝的難言苦衷。 齊王曹芳八歲即位,在位十六年。在位期間,中樞權柄先由曹爽、司馬懿掌控⑥,後司馬懿發動高 平陵之變,權歸司馬氏父子之手,廢立事全由之(詳見後論)。二少主高貴鄉公曹髦、常道鄉公曹奐被 立,全然不顧嫡庶、親疏繼承之法,皆因年幼易控,直至被司馬氏攘竊。遍檢史籍,全沒有三少主後嗣 的記載,大概史料不足,史書闕載,也可能是因為政變而死尚未生子,但更可能是“遺傳了曹丕一系生 育能力差的通病”。 2.西晉。與曹魏情況不同,西晉皇帝乏嗣主要是人為所致,惠帝前期是皇后賈南風篡權干政,後 期是皇室宗王為爭奪最高統治權的動亂。 據史載,惠帝司馬衷僅生有一子司馬遹,戰亂時局的影響是一個方面,但更主要的原因在還於人 為的干預。泰始三年(267)司馬衷立為太子,時年九歲。泰始八年(272)年納賈南風為太子妃,“妒忌 多權詐,太子畏而惑之,嬪御罕有進幸者”⑦。但在納妃前,武帝已為太子安排侍寢者宮人謝玖,“惠帝 在東宮,將納妃。武帝慮太子尚幼,未知帷房之事,乃遣往東宮侍寢,由是得幸有身。賈后妒忌之,玖 求還西宮,遂生愍懷太子”⑧。皇子司馬遹因此得以留住。 太熙元年(290)四月,武帝崩,惠帝即位。八月,司馬遹被立為太子。由於“妃性酷虐,嘗手殺數 人。或以戟擲孕妾,子隨刃墮地”⑨。故賈南風在皇后位期間,後宮嬪妃根本無法生育子嗣,惠帝僅有 一子司馬遹和賈后所生四皇女。 賈南風未生子。循舊例,皇后無子可養後宮子為子,這種擬製的母子關係仍可保持皇后尊位及 相應的權力,如東漢明帝皇后馬氏養章帝、魏文帝皇后郭氏養明帝等。但賈氏妒悍、貪慾極盛,惠帝的“不慧”更誘發了她日益膨脹的權勢欲,“初,後詐有身,內橐物為產具,遂取妹夫韓壽子慰祖養之, 託諒闇所生,故弗顯。遂謀廢太子,以所養代立”①。賈后偽稱孕產,取異姓子為子,欲獲得實質的皇 後權位和家族的永久利益。繼而“(元康九年,299)十二月壬戌,廢皇太子遹為庶人,及其三子幽於金 墉城,殺太子母謝氏。(永康元年三月,300)癸未,賈后矯詔害庶人遹於許昌”②。這種“移花接木”式的 繼承法很快被識破,其肆狡熾虐引發了宗室眾怨,不到十日,賈后及所養妹夫子被梁王肜、趙王倫廢殺。 賈南風被廢殺後,羊皇后被立。時值八王之亂,政權迭變,惠帝顛沛播遷,羊皇后先後八次被篡 權者廢立。不知是史籍闕載還是政局板蕩,羊皇后在位八年,未留下子嗣。
愍懷太子遹本是承續國統的唯一繼承人,是晉室的厚望,賈后起 事廢殺之。太子乃國本也,難於 動搖,動之國必大亂。在皇權失馭、皇室失嗣的政治局面下,宗室、外戚政治勢力激烈爭奪中央統治 權,司馬宗室內訌擴大化,“八王之亂”爆發。八王之亂使政亂朝危,東宮儲君頻繁建易: 姓名 儲君在位 時間 結果 備註 1 愍懷太子遹 290.8 299.12 9年餘 被廢為庶人。 永康元年三月被賈后 矯詔所殺。 愍懷三子:虨,永康元年 正月薨,胡注曰“非 疾也”;臧、尚分別 被立為皇太孫, 下詳 2 濮陽王臧(皇太孫) 300.5 301年正月 8個月 尋被害。 3 襄陽王尚(皇太孫) 301.5 302.3 10個月 薨。 4 清河王覃 (清河王遐子,武帝孫) 302.5 304.2 1年餘 被廢。永嘉元年二月被殺。 5 成都王穎(皇太弟) 304.3 304.12 9個月 被廢。 6 豫章王熾(皇太弟) 304.12 306.11 約2年 光照元年十一月即帝位。 如表所見③,惠帝統御,先後有六任儲君被廢立。除愍懷在太子位九年外,自賈后亂政,太子被廢 殺(300)始,到司馬熾即位(306)止,短短七年間,相繼有五任儲君頻遭廢立。其中最長的在位一年多 (豫章王熾),最短的僅僅八個月(濮陽王臧)。儲君更替頻率如此之高,這在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可 以想見晉室統治高層權力爭奪何等之激烈。 最終皇太弟司馬熾被立並即位,其原因有二:一是八王之亂後期,惠帝子孫全無倖存,惠帝兄弟 成為皇室中之至親。成都王穎搶得皇位繼承權,稱皇太弟。但是“太弟穎僭侈日甚,嬖倖用事,大失 眾望”④,不克負荷;二是“(惠)帝兄弟二十五人,時存者惟穎、熾及吳王晏。晏材資庸下,熾衝素好學, 故太宰顒立之”⑤。晏“為人恭願,才不及中人,於武帝諸子中最劣。又少有風疾,視瞻不 端,後 轉 增 劇,不堪朝覲”⑥。可見,諸王奪權到最後倖存者僅有三人,除司馬穎被廢、吳王晏資貌不堪外,更無其 他合適人選,託付司馬熾以國任是不得已而為之。 90 文史哲·2015年第4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三十一《惠賈皇后傳》,第965頁。 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四《惠帝本紀》,第95頁。 表中史料出自《晉書》惠帝、懷帝本紀及宗室諸王列傳、《資治通鑑》“晉紀”相關條目,茲不列出。 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卷八十五“惠帝永興元年”,第2695頁。 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卷八十五“惠帝永興元年”,第2705頁。 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六十四《武十三王傳》,第1725頁。 當司馬熾被立為皇太弟時,他仍持兩端不決,不敢遽以太子自處,在典書令修肅勸慰下才從之。 這是因為他心有所慮。這期間中樞機構爭權仍十分激烈,儲君的廢立如上述列像走馬燈一樣,在他 之前經廢者已有五人,且得以善終者幾無(當時僅清河王覃倖存,四年後也被司馬越害死),皆為宗王 手中之傀儡,如清河王覃被立為太子時方八歲,即齊王冏欲“久專大政”而立之。司馬熾不甘“寄坐” 太子位,且政局尚不明朗,他更不願成為政鬥之犧牲品。這是其一。其二,擁護清河王司馬覃的勢力 尚在。司馬覃是武帝子清河康王之長子,永寧二年(302)被立為太子時,齊王冏就以司馬覃是“康王 正妃周氏所生,先帝眾孫之中,於今為嫡”①之故而扶立。此時司馬覃的太子位雖已被廢,但仍是時望 所歸。一是羊皇后為做皇太后,希望清河王繼位。《晉書·孝懷帝紀》載:“羊皇后以於太弟為嫂,不 得為太后,催清河王覃入,已至尚書閤,侍中華混等急召太弟。癸酉,即皇帝位。”②可見,當時情勢極 為險惡叵測,乾坤瞬息即可顛覆。二是從司馬熾即位(306年十一月)後不久的兩個陰謀事件即可明 證。永嘉元年(307)正月,吏部郎周穆、御史中丞諸葛玫勸說司馬越復立清河王覃,被 司 馬 越 拒 絕。
同年十二月,前北軍中候呂雍、度支校尉陳顏等謀立清河王,司馬越矯詔囚殺覃,以絕妄念。這些都 說明司馬熾的顧慮是有理論和現實依據的。故《晉書》說“帝以清河王覃本太子也,懼不敢當”③。 皇儲的廢立直接引發了宗室諸王間的血腥爭奪,使西晉遭受極大摧殘,加之北方胡族趁亂而侵, 到懷帝司馬熾、愍帝司馬鄴時,皇朝已走向沒落,覆亡指日可待。 3.東晉。東晉皇室的特點是“嗣胤不昌,壽祿不永”。東晉自中期穆帝以降,皇室連續三帝(穆、 哀、廢)無一子嗣。 穆帝二歲即位,在位十七年,無子。穆帝是單傳,康帝一脈僅傳此一代就因絕嗣而終止,皇統不 得不又回到成帝一脈,嗣君只能從成帝子嗣中尋求。成帝長子司馬丕毫無懸念地繼承了國統,是為 哀帝。哀帝在位四年崩,無嗣。司馬奕是明帝一脈唯一的後嗣,國統以兄終弟及的方式傳給了廢帝 司馬奕。廢帝在位六年,被大司馬桓溫運用政治權謀所廢。廢帝也無嗣,桓溫扶持元帝少子司馬昱, 即簡文帝。至此,11帝統御、國祚延續百餘年的東晉國統發生了回傳,即由明帝一系轉向簡文帝一系。 廢帝時期,諸帝中除繼為君主者以外,還有其他子嗣者唯有晉元帝和簡文帝,分別有六子(一子 早夭)和七子(三子早夭)。明帝為元帝長子,紹嗣國統。明帝一系統胤的特點是壽短(但都壽終)、子 疏,繼承特點是父子相繼、兄弟相及互動繼承。帝系如下:明帝壽歲二十七,有二子成帝和康帝;明、 成父子相繼,成帝壽歲二十二,二子哀帝和海西公;成、康兄弟相及,康帝壽歲二十三,一子穆帝;康、 穆父子相繼,穆帝壽歲十九,無子;穆、哀叔兄弟相及,哀帝壽歲二十五,無子;哀、廢兄弟相及,海西公 壽歲四十五(在位六年被廢,廢后又活十六年壽終),無子。至太和六 年(371)海西公被桓溫所廢為 止,明帝一脈已無一子孫可以繼承皇位。 既然明帝皇統已沒有合法的繼承人,元帝諸子自然成為擇嗣物件。晉元帝諸子中,唯有四子司 馬晞和少子司馬昱二人尚存,皇統僅能從二人中選擇④。二人均為元老重臣,且身居要職,職銜榮顯, 歷為國朝所倚重⑤。按照長幼有序的繼承法則,應由武陵王晞繼承皇位。但正值桓溫強武之時,廢立 皇權繼承危機與魏晉政治格局之形成 91 ① ② ③ ④ ⑤ 房玄齡等撰:《晉書》卷六十四《武十三王傳》,第1723頁。 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五《孝懷帝本紀》,第116頁。 房玄齡等撰:《晉書》卷五《孝懷帝本紀》,第115頁。 晉元帝六子中,除琅邪悼王煥早夭外,其餘五子為:長子紹,入篡大統為明帝;次子琅邪孝王裒,元帝本屬意為太子,但 遭 王 導否決。裒亦短壽,建武元年(317)薨,年十八;東海哀王衝,鹹康七年(341)薨,年三十一。唯有四子武陵威王晞和少子司馬昱壽歲 略長,分別薨於太元六年(381)六十六歲和鹹安二年(372)五十三歲。 司馬晞先後封授散騎常侍、左將軍、鎮軍將軍、侍中、特 進、秘 書 監、鎮 軍 大 將 軍、太 宰。海 西 公 太 和 初,加 羽 葆 鼓 吹,入 朝 不 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固讓(《晉書》卷六十四《元四王傳》,第1726 1727頁)。司馬昱即位前,先後封授散騎常侍、右將軍、侍中、 撫軍將軍、秘書監、撫軍大將軍、錄尚書六條事。太和元年(366),進位丞相、錄尚書事。入朝 不 趨,贊 拜 不 名,劍 履 上 殿,給 羽 葆 鼓 吹 班劍六十人,又固讓(《晉書》卷九《簡文帝本紀》,第219 220頁)。二人的仕歷、職銜一直相當,或輪次遞進,或共同遷升。到永和二 年(346),驃騎何充卒,司馬昱專總萬機。海西公即位後,司馬昱更進位宰輔,居政決斷樞機。 與奪由其操縱。桓溫與司馬晞互生忌恨①,在繼承問題上自然不會擁立異己者②,故司馬昱繼廢帝后 被桓溫所擁立。 由於王、謝兩大家族的掣肘③,桓溫代晉自立未得逞而死。簡文帝一系得以續接國統。簡文帝在 鹹安元年(371)十一月即位,次年七月崩,傳子司 馬 曜,是 為 孝 武 帝。孝 武 帝 傳 子 司 馬 德 宗,是 為 安 帝。安帝無子。劉裕將行禪代,為迎合其時讖言“昌明(孝武帝名)之後有二帝”,密使王韶之縊殺安 帝,立安帝同母弟司馬德文即位,是為恭帝。恭帝登位,只是皇位劉裕篡位的前奏,晉宋嬗代已是箭 在弦上。
綜上所見,皇帝無嗣引發的繼承危機無疑在客觀上成為魏晉局勢動亂的誘因和罪魁。
二 曹魏時期是皇族與少數世族高門聯合統治的門閥政治形成期。東漢末年的戰亂為高門大族入 仕提供了契機。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戰爭需求形成了曹操“唯才是舉”的官吏選拔原則,因而曹魏政權 出現了一個由地主階級中門閥世族階層組成的政治集團。曹丕稱帝后又將適合門閥世族世代參政 的官吏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固定下來,從制度上保證和加強了他們在社會上的特殊地位。這是 門閥大族進入統治核心層的開始。 門閥貴族的聯合統治特徵從文、明二帝的中央權力分配狀態和政權的執行機制已初見端倪④。 不過在文、明二帝的統治期內,皇帝的威權即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色彩仍較為濃厚。如文帝曹丕 時,採取抑制宗室諸王、外戚及宦官等勢力措施,嚴禁他們干政,牢牢地將國家最高統治權掌握在皇 帝一人手中,有效地遏制了最有可能覬覦皇權的三股勢力。明 帝 統 治 的 十 餘 年 間,他“沉 毅 好 斷”、 “政自己出”,“料簡功能,真偽不得相貿,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鹹服帝 之大略。……聽受吏民士庶上書,一月之中至數十百封,雖文辭鄙陋,猶覽省究竟,意無厭倦”⑤。這 種親臨庶政、不憚焦勞的勤政之君,很難使其他皇權孳生物產生橫加侵染的可能。因此,明帝即位、 齊王芳被立嗣,皇權的遞嬗順暢無礙,帝國統治秩序較為平穩,沒有出現大的政治波動。 政治局勢的根本改變緣於明帝無後立嗣所引發的後遺症。明帝晚年,在造子無望的情況下,冊 立年僅八歲的齊王芳為太子並即位。幼主難擔國之重任,加之先帝遺令“藩王不得輔政”⑥、“後族之 家不得當輔政之任”⑦,明帝可託孤的是疏族和姻親重臣。史載,初明帝“寢疾,深念後事,乃以武帝子 燕王宇為大將軍,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對輔政”⑧。時 久寵於帝、制斷機密的中書監令劉放、孫資與燕王等人素不善,恐有後害,以“先帝詔敕,藩王不得輔 政”為由舉薦曹爽,參以司馬懿。從明帝追問“爽堪其事不?”可推知,明帝認為曹爽才弱不足以堪其 任,是不同意選他為大將軍的。中經反覆,最終孫資、劉放乘明帝昏危,改以曹爽、司馬懿夾輔少主。 由此可見,明帝臨終已被近侍左右,不能自主決定。託孤人選未如明帝所願,這使帝國埋下了隱患, 我們推測,還有一個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司馬昱身體狀況不佳,桓 溫 為 能 稱 帝,希望扶持一個性格軟弱和身體病弱的人繼 位,這樣他稱帝可以指日可待。史家記載史事,對於帝后病亡的情況,一概不論。因此我們很難找出相關資料證明。但 從 後 來 簡 文 帝在位八個月而崩的史實發展來看,這種情況是可能存在的。
裴注深刻指出“放、資稱讚曹爽,勸召宣王,魏室之亡,禍基於此”①,是有一定道理的。 明帝的託孤不智,直接導致了曹魏政治格局的顛覆,帝國基業自此衰歇。齊王芳即位,在位16 年。在位期間,中樞權柄先由曹爽、司馬懿掌控。曹爽是曹真之子。曹真是曹操族子,隨曹操征戰因 軍功而位顯,是文帝臨死遺詔輔佐明帝的顧命勳臣。真、爽父子既是皇族實力派成員,又是曹氏兩代 的首席輔佐大臣。司馬懿,河內著姓,儒家大族。在魏國初建時,為時為太子的曹丕所信重,歷經曹 氏四代,貴極人臣。爽、懿夾輔幼主,帝國維繫了十年的穩定。 如論者所言,門閥政治實質上是一種封建分權政治。在封建家天下統治政治中,分權就是爭權, 必然會出現權力的爭奪和再分配,最後出現家天下易人的結果②。曹爽、司馬懿的聯合輔政不出此 外。這意味著帝國的穩定局勢只是暫時的和相對的,首先打破穩定局勢的是來自曹爽的皇族權力集 團。曹爽集團欲排斥司馬氏集團,獨攬大權,就利用皇族優勢,先發制人,以皇帝名義剝奪了司馬懿 的實權。司馬懿透過發動高平陵之變,將曹爽及其黨羽一網打盡,成為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權者。之 後的二少主高貴鄉公曹髦、常道鄉公曹奐被立,只是被司馬氏用以伺機奪位的幌子。當司馬氏父子 三人掃清了通向稱帝之路的障礙時,魏帝這個傀儡也沒必要了,魏晉嬗代水到渠成。 由上可見,曹魏政治局勢發生根本性轉折就在明帝的無子立嗣和臨終託孤問題上。
曹魏前期即 文、明二帝統治時期,儘管九品中正制從政治上保證了大姓冠族參預統治上層的權力分配,事實上曹 魏建國後的各級掌權者,幾乎都是跟隨曹操打天下的門閥世族代表人物,他們既是政權的建立者,又 是政權的分權者。但是秦漢以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影響還在,我們看到文帝和明帝作為皇權 的化身,在國家事務上切實地行使了皇權。但到了後期,從齊王芳始,從曹爽到司馬懿雖以皇帝的名 義發號施令,但已不全是皇帝意志的代表。從這個意義上說,齊王芳之後,皇族與少數世族高門聯合 統治的門閥政治已然形成。 史家在總結曹魏覆亡之因時,矛頭直指明帝。陳壽曰: 古者以天下為公,唯 賢 是 與。後 代 世 位,立 子 以 適;若 適 嗣 不 繼,則宜取旁親明德,若 漢 之 文、宣者,斯不易之常準 也。明 帝 既 不 能 然,情 系 私 愛,撫 養 嬰 孩,傳 以 大 器,託 付 不 專,必 參 枝 族,終於曹爽誅夷,齊王替位。③ 孫盛曰:“晉宣、景、文王之相魏也,權重相承,王業基也。”④郝經曰:“叡忍死待懿,舉家資而託之盜,其 明不足稱也。”⑤可見,明帝在擇嗣少主、託孤權臣上的失措,被認為是曹氏基業自此衰弱並速亡之根 源,遭受到史家的詬病,是有史實依據的。 西晉短祚,根本原因在於繼承人選的失措,政權結構又加速了它的敗亡。晉武帝立“不慧”的太 子司馬衷歷來質疑聲不斷⑥。
本文認為,武帝幾欲廢棄而最終不棄,這與當時的政治情勢和武帝的籌 謀有關。晉武帝26子,除9子早 夭 外,尚 有17子。長子 軌 早 夭,惠 帝 司 馬 衷 進 次 而 為 長 子。長 子 “不慧”,武帝不會不知。從理論上說,按照嫡長子繼承法,司馬衷應被立為儲君。嫡長法是“求定而 息爭”⑦、消弭皇權內爭的不二法門。晉室宗枝繁茂,子孫日蕃、支分派衍,武帝如不遵繼承法,適情任 欲、所授私溺,這意味著任何一個皇子皇孫都有繼承皇位的機會和可能,這必然導致諸皇子孫為奪宮 而生變。為避免因政爭而喪失諸皇子孫的性命,更為了帝國穩定長久,沒有哪一種方法比立嫡長司 更具正統性、合法性和安全性①。在現實政治中,司馬氏家族經過祖孫三代人的努力,最終從曹 魏政治體系中的一個權臣家族轉變成為支配天下的皇族。同時,司馬昭、司馬炎一脈作為帝系所在, 在司馬氏家族中的地位也凌駕於其他房支之上。性質上的根本變化,使得武帝司馬炎不得不慎重考 慮皇權繼承者在血統上的親疏和國統上的一脈相承。基於上述種種思慮,晉武帝最終摒棄了在繼承 合法性上更佔優勢的同母弟齊王攸(詳見後論),立司馬衷為太子。 為了使“不慧”的太子能夠順利嗣奉大統並穩定執政,武帝處心積慮地實行諸種政治舉措,以清 除太子即位時有可能遇到的各種行政障礙。首先,透過政治聯姻,結援強族。他棄“種賢而多子、美 而白長”的衛瓘女不立,而選“種妒而短黑”的賈充女為太子妃。賈充是締造西晉的大功臣,魏晉之際 與司馬氏有關的政治事件,從討伐淮南叛亂到高貴鄉公之難,從魏晉禪代到晉初黨爭、泰始伐吳,賈 充都親預其事並起到重要作用。賈充歷仕司馬氏三朝,被稱為“晉之元勳”,“群臣鹹側目焉”,他在晉 初功臣集團中的地位、權勢高於其他元勳貴戚②。武帝選賈女為太子妃就有結援強族、鞏固太子位的 考慮。其次,清除了“總統軍事,撫寧內外,莫不景附”、對太子皇位威脅最大的齊王司馬攸。司馬攸 是武帝的同母弟,又是司馬懿生前指定給司馬師的嗣子,若非司馬師的意外身故,西晉的皇權本應傳 遞到齊王攸的手中。他本人“才望出武帝之右”,在立晉王太子時,“幾為太子者數矣”,是武帝繼位的 勁敵,③這在武帝心中不能不留下陰影。西晉建國後,司馬攸又是朝望所歸。種種跡象都 使 武 帝 感 到,只要司馬攸不除,太子皇位就時刻有被顛覆的危險。太康三年(282),武帝接受荀勖、馮紞、楊珧 等人的建議,下詔令齊王攸歸國。最終齊王攸悲憤成疾,於次年嘔血而亡。最後,在禮制上,武帝違 背古例,讓太子行本由皇帝所行的“臨辟雍”禮和武帝親自參加原
本屬於士族的大禮“鄉飲酒禮”,企 圖獲得最廣大層面的門閥士族的認同和支援。近有學者根據出土碑石《晉臨辟雍碑》研究分析,皇太 子司馬衷主持了原本只能由皇帝親臨的辟雍行事,並明確地將皇帝所用的“臨辟雍”的“臨”字,用在 了尚為儲君的太子身上。鄉飲酒禮的主體與受體均是士族,作為權力最高層的皇帝,在晉武帝之前 史籍所載的數百年中,從來沒有直接出席過鄉黨士族的鄉飲酒禮。為了新王朝的國祚延續,為了士 族群體能夠支援輔佐不慧的太子,武帝不得不以這種方式來獲得士族之理解和支援④。以上種種舉 措,明顯反映出武帝對太子難堪國之重任的焦慮和恐慌。當然,這也是武帝為不慧的太子能夠順利 繼位並保持國祚延續而做的最大限度的努力。 武帝生前的努力和精心預設的政治構想並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惠帝時的政局形成了以楊皇后 父楊駿為代表的後黨、以賈南風為代表的太子妃的外戚勢力和以司馬亮為代表的宗室諸王及其他政 治力量互動作用的局面。首先打破這種局面的勢力即來自於武帝欲選之固太子位的賈南風,前文已 述。賈南風亂政,皇室失嗣,激起宗室諸王的激烈反對,最終導致“八王之亂”。我們知道,司馬氏家 族各房支成員在締造晉室過程中皆有貢獻,他們早在魏末時就已在中央和地方各自佔據了重要位 置⑤,為魏晉嬗代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因此,武帝立國後大肆分封宗室諸王,這既是一種酬謝宗室成 員的方式,更是藉此穩固尚乏堅實政治基礎的政權。
同時,宗王作為一股政治力量對皇權構成了潛 在的威脅,故武帝在暗中試圖加以削弱和遏制宗王勢力①,對外戚勢力的培植就基於此目的。當外戚 勢力膨脹,廢殺皇權繼承人,對皇權的嚴重威脅達到足以染指時,宗王作為皇室家族成員必然為維護 皇室利益而鬥爭。在皇帝闇弱、皇嗣待立、政權交接處於真空狀態下,任何一位皇室成員既是皇室的 擁戴者,也極有望成為下一任儲君,這更加激發了宗王對皇權的競逐。“八王之亂”中,皇子、皇孫、皇 弟走馬燈似地輪番做儲君,就是在這樣的政治局勢下產生的。 皇儲的廢立引發了宗室諸王間的血腥爭奪,使西晉遭受極大摧殘,加之北方胡族趁亂而侵,到懷 帝司馬熾、愍帝司馬鄴時,王朝已走向沒落,覆亡指日可待。 東晉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實受制於兩個因素:客觀上,皇室“嗣胤不昌,壽祿不永”。主觀上,皇權 的建構模式,即門閥政治。司馬氏皇權是“門閥政治的裝飾品”,皇帝是“士族利用的工具而非士族效 忠的物件”②。 東晉政權是在南北門閥世族支援下建立的,是門閥政治,即皇帝與世家大族共圖國事。皇位繼 承問題尤其如此。早在東晉創業、司馬睿為晉王時,從議立王太子問題上,就已顯露出司馬氏與世家 大族“共天下”之端倪。建興四年(317)三月,有司奏立王太子時: 帝以裒(次子)有成人之量,過於明帝(長 子 紹),從容 謂 王 導 曰:“立子 以 德 不 以 年。”導曰: “世子(紹)、宣城(裒)俱有朗俊之目,固當以年。”於是太子位遂定。③ 司馬紹、司馬裒都是宮人荀氏所生,荀氏位卑懷怨望,漸被疏薄。王妃虞氏無子,故納二人鞠養。從 二人均等的地位和身份上看,不存在因母憑子貴或因色愛移等來自母氏的牽絆和束縛。
在這種情況 下,擇嗣的標準就在於“德”和“年”上。王導固然希望嚴格按照嫡長子法繼承,但是不排除的一種可 能是,因司馬紹處於長子的先天優勢,使其在王府上下已然形成了擁立長子的勢力和派系。王導的 主張大約代表了當時世家大族的立場,故司馬睿不置可否。終東晉之世,司馬氏皇權先後與琅邪王 氏、潁川庾氏、譙郡桓氏、陳郡謝氏四大世族共操國柄,尤其在皇帝無嗣的情況下,門閥世族透過立嗣 左右政局的表現尤為突出。 東晉中期的穆、哀、廢三帝都絕嗣。穆帝司馬耽的即位曾引來朝廷風波,主要原因在於先帝康帝 即位時遺留下的繼承問題。成帝司馬衍、康帝司馬 嶽 為 明 帝 二 子,按 照 嫡 長 子 繼 承 法,成 帝 繼 承 帝 位。成帝五歲即位,明帝臨終遺詔庾亮、王導等七人共同輔政。庾太后臨朝稱制,庾亮居帝舅之尊, 地位迅速上升,政之大要,皆決於亮。庾氏排抑王氏,形成了庾與馬共天下之政局,庾氏一門由此臻 於東晉門閥社會之頂峰。鹹康五年(339)王導卒,庾亮弟庾冰參錄尚書事,掌中樞權柄;次年(340), 庾亮卒,另一弟庾翼接其任掌控重鎮荊州,庾氏兄弟出將入相,繼續維持一門的繁榮。康帝就在這樣 的政治局勢下繼承皇位。成帝在位十七年,共二子司馬丕、司馬奕,成帝崩(鹹康八年,342)時兩子衝 幼(分別為二歲和一歲)。在繼承問題上朝廷存在兩種主張:庾冰兄弟以帝舅輔王室,以“國有強敵, 宜須長君”為由,謀立成帝母弟司馬嶽。中書令何充則建議:“父子相傳,先王舊典,忽妄改易,懼非長 計。……今琅邪踐阼,如孺子何!社稷宗廟,將其危乎!”④應由成帝之子繼位。最終委成帝遺詔,以 “千齡(司馬丕字)眇眇,未堪艱難”⑤為由,令帝母弟司馬嶽即位,是為康帝。康帝得以被立為統胤,關 鍵在於庾氏秉政。庾氏“慮易世之後,戚屬轉疏,將為外物所攻”⑥,以此保持其家族持續在中樞的權 勢,如錢穆先生所言:“諸門第只為保全家門而擁戴中央,並不肯為服從中央而犧牲門第。”⑦
如前文所述,潁川庾氏家族勢力不斷上升,與琅邪王氏家族發生衝突,何充以次等士族的出身能 身居宰輔參政,就在於他是王、庾門戶衝突的需要。充“嘗詣導,導以麈尾指床呼充共坐,曰:‘此是君 坐也。’”王導提攜何充,顯然有意在遏制庾氏勢力的膨脹,“王導且卒而薦何充,所以制庾氏也”①。還 在於何充具有與王、庾都是戚屬的家族背景,“充即王導妻之姊子,充妻,明穆皇后之妹也,故少與導 善,早歷顯官”②。這就使何充與王氏、庾氏結成了婚姻集團,王導對何充的提攜庾氏也能夠接受。但 在繼承人選問題上,庾氏仍是最終決策者,處於從屬地位的何充是不可能有最終決定權的。 康帝在位三年(342 344),政情大變。權力中樞格局的轉變,使皇位繼承問題也叵測難定。建 元元年(343)十月,庾冰遠離權力中樞,外任江州刺史。這是為爭奪江州軍事重鎮,也為了援助庾翼 北伐,欲以外製內,遙 控 朝 廷。雖 整 個 上 遊 處 於 庾 氏 控 制,但 是 庾 氏 勢 力“雖 上 流 分 陝,而 頓 失 內 權”③。何充因康帝繼承問題而被迫出都外任京口,此時趁機入朝,主持朝政。庾氏的勢衰、何充的勢 增就在這個時期。之後何充重用桓溫、褚裒、殷浩等,都是在擁立幼主穆帝、控制朝政這一基礎上進 行的。史載:康帝疾篤,“冰、翼意在簡文帝,而充建議立皇太子,奏可。及帝崩,充奉遺旨,便立太子, 是為穆帝,冰、翼甚恨之”④。康帝有一子,成帝有二子,都是明帝孫子輩。簡文帝司馬昱是元帝少子、 明帝弟、康帝從叔。依繼承順序按帝系血親的緊密程度漸次向外擴大的原則,合法繼承者當為康帝 子,再次成帝長幼二子。對於作為國統一脈的明帝系而言,司馬昱與帝系服屬已疏。庾氏兄弟棄成、 康二帝子嗣於不顧,毅然遠尋元帝少子,這顯然是為圖門戶計。宋人胡寅道:“二庾前以後族預權秉 政,已非大丈夫所為矣,今又欲建定策之功,為固寵之計。彼哉!彼哉!若謂無此心者,何必致恨於 充也。”⑤是很有道理的。穆帝即位就是這種情況。 穆帝無子,又是單傳,康帝一脈絕嗣,皇統回到成帝一脈。成帝長子司馬丕繼承了國統,是為哀 帝。這個曾在二歲時就有資格登帝位的皇帝終於在相隔兩代皇帝二十年的時間後最終得以繼位。 哀帝也無子,明帝一脈中唯有司馬奕。司馬奕即位,是為廢帝。 廢帝在位,正值大司馬桓溫權勢欲膨脹之時。桓溫在康、穆、哀帝時期,經過苦心經營,使自己的 權力和威望步步上升,尤其在第三次北伐,雖然軍事上的失利使桓溫望實俱損,但在政治上,桓溫取 得徐、豫二州後,掃清了進入建康的障礙,控制了東晉朝廷,使朝廷出現“政由桓氏,祭則寡人”⑥的政 治局面⑦。皇權的低落和勢傾人主的權威地位激發了桓溫向晉室問鼎的貪慾,擅廢海西公是勢所必 然。《資治通鑑》卷一〇三載: 大司馬溫,恃其材略位望,陰蓄不臣之志,……以帝素謹無過,而床笫易誣,乃言“帝早有痿 疾,嬖人相龍、計好、朱靈寶等,參侍內寢,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將建儲立王,傾移皇基”。密 播此言於民間,時人莫能審其虛實。⑧ 然而,這一問題在《世說新語》劉孝標註引《晉陽秋》和《晉書·五行志》中都直言海西公“不男”、“少同 閹人之疾”⑨。我們認為《世說新語》和《晉書》所載當有所憑依,並非向壁虛構。涉及到帝王的隱私, 皇室自然不願意對外張揚,這一記載很可能從宮人中流出,故有民間密播。司馬光擇採史料態度極 為審慎,同樣也帶著自己的觀點和立場記敘歷史人物,他用“誣”字旨在表明桓溫陰懷篡位不臣之志, 為達目的而蓄意製造的傳言。這種傳言的出現,或出於桓溫的造謠,意在達到廢立之目的; 海西公的繼承人的合法性存在問題。無論哪種情況,都反映了桓溫在政治上的權謀。我們知道,皇 位繼承的最大特徵就在於血緣世襲性,他以最為世人所重的皇親血脈的純正與否大做文章,對司馬 皇室而言確是釜底抽薪。這種“逆人倫昭穆之序,違經典紹繼之義”①的行為,無異於誣罔祖宗、傾移 皇基,“借使叔仲有國,猶不失配天;而他人入室,將七廟絕祀;曾是莫懷,甘心揃落”②。此事一出,無 論事實與否,都將陷海西公於政治絕境。太和六年(371)十一月,桓溫成功諷太后詔令廢帝。 雖然海西公被廢,但向以做事持重的桓溫還不敢斷然篡晉,來自中樞機構的王、謝大族最使桓溫 顧忌。桓溫繼續需要晉帝的垂拱。海西公也無嗣,桓溫扶持元帝少子司馬昱,晉室國統自此由明帝 一系轉向簡文帝一系。 三 自周以降,皇位嫡長子繼承製作為國家最高權力繼承過渡的基本或理想形式,素被專制王朝奉 為“百王不易之制”。
然而,在現實政治中,如上文所論,由於客觀或人為的因素,致使皇室無嗣可繼。 在國統絕嗣、繼承人待選的新舊皇帝交替的政治非常態下,最是各種政治勢力競逐激烈之時。皇朝 面臨著亟待解決的政治危機:或從皇室中擇嗣承續,或面臨被某政治力量改姓易代的亡國之難。當 異姓政治勢力無法推翻、取代舊姓王朝時,皇統按照血緣的“家”的繼承方式,即兄弟相及、宗室子弟 入繼等嫡長子繼承製的變通或變異方式繼承,所謂“立嫡建儲,古今令典,乃時會遷流,有不可以常理 論者”③。反之,當異姓勢力強大到足以推翻、取代舊姓王朝時,皇權繼承就會發生質的變化,稱為“異 姓間繼承”,即他姓透過所謂的“易姓革命”,使他姓家系的人重新獲得帝權④,如司馬氏易代曹氏、劉 氏易代司馬氏,形成新舊王朝間的更替。 在魏晉門閥政治格局的形成中,固然有皇權的建構模式、皇帝的個人素質及各種政治勢力間的 較量等因素的影響,但皇帝無嗣所引發的皇權繼承危機無疑成為這一格局的催生劑,其潛隱的力量 和作用難以估計。可以說,曹魏明帝、西晉惠帝在絕嗣立嗣上存在嚴重的問題,致使政治局勢急劇轉 惡,政權迅速走向解體。東晉中期穆、哀、廢三帝連絕國嗣,皇朝有幸在王、謝大族的掣肘下使桓溫至 死未能自行擅立,使帝國度過了艱難的行將被顛覆的危機,扭轉了即將被易代的政局,帝 國 得 以 延 續。
然而,帝國晚期的曹魏三少主芳、髦、奐,西晉懷、愍二帝,東晉恭、安二帝,僅僅是被篡權者用來 支撐門面的傀儡,毫無皇權的尊嚴可言。而蘊藏在舊朝腹內的異姓新生政權,一旦完成行禪代的準 備工作後,這面舊朝皇帝的幌子隨時會被拉下,改姓易代的旗幟順理成章地升起。因此,“萬世一系” 僅僅是統治者的一種理想和美好願望,皇位不是不可替代,“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自古以然。故 《詩》曰: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三後之姓於今為庶,主所知也”⑤。魏晉時期的二百年曆史程序,就在 國統數度絕繼中,或幾經接續而繼起,或在他姓篡奪、改姓易代的更迭中曲折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