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堯居
-
2 # 華來士1969
在鎮呢就相當於是日本的師團。其招兵方式也應該是地域招兵。就像日本的第一師團是東京師團,都是東京人。第4師團是大阪師團都是大阪人了。優點是團結,凝聚力強。缺點是容易形成軍閥,山頭主義。我們新中國軍隊搞的是五湖四海。一個班的兵也來自四五個省。
-
3 # 北庭之畔
弄不明白網上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天天吹捧就會打點內戰的北洋新軍!袁世凱曾問主戰的段祺瑞,和日軍開戰能頂多久?段祺瑞回答:48小時。這才是你們口中北洋新軍的強大實力!國軍在上海能和日軍血戰3個月,不比北洋新軍強10倍呀!
-
4 # 晚亭與落霞同暉
華人一提起近代史,兩次被外夷入侵,真是國之殤,民族之恨!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何時受過如此屈辱?
即使南宋面臨滅國亡災,丞相陸秀夫背幼帝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這是何等的悲壯!
而同為中華主幹王朝的清朝末期的表現,令人憤怒!帝后棄兆民生死於不顧,徑自鞏逃亡西安。
而花巨資訓練成的清朝新軍啷裡去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朝內有一種改革的聲音,比如張之洞等人。提出弓弩騎射遠不是快槍火器的對手。於是決定:1895年由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組建新軍。設六鎮(相當於近現代的師)。以下稱協(旅)、標(團)。每鎮(師)4750人,其中步兵三千,炮手一千,馬兵工兵各二百五十人。
最後六鎮不斷壯大,近七萬人,其武器裝備毫不遜色於西洋人。
而八國聯軍一兩萬人攻入北京,這些新軍哪裡去了。他們正被袁世凱以防內亂之名駐守在山東。他要以他的新軍為資本,獲得最大的利益。
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和清廷難決高下,袁世凱卻以自己幾鎮新軍為後盾,做起了中間調停人,以推翻清朝為條件讓革命黨人放棄政政爭奪,又以每年四百萬銀元的奉養逼清帝退位。
他自己卻依靠在小站練兵積累下的實力當上了第一任民國大總統。所以才有了後人冠以的"竊國大盜"的稱謂。
-
5 # 圖文繪歷史
晚清為了鞏固反動統治,列強們為了維護殖民地的秩序,一拍而合決定編練新軍,這個事情最早是德華人漢納根提出的,曾任北洋水師的總教習,他向清廷建議,募集新勇十萬,選派洋將,用西法訓練一支強大的勁旅,此建議獲得了日本的贊同,於是從1894年開始編練新軍,共有2個階段,1901年以前只在直隸、兩江地區搞試點,1901年以後全省範圍編練新軍。
北洋新軍條件較好,圖中是第三鎮步兵進行冬練,能看出士兵皮靴、呢料子,耳套、手套,很齊全。新軍最早由胡燏棻首練,底子是招募的定武軍十個營,一個營500人,十個營5000人,胡燏棻調走後,由袁世凱接替,改名叫新建陸軍,並開始擴編,部隊清一色德國教官,西方軍隊模式,從舊軍隊中抽調宿將,從留學生中挑選軍官,袁世凱開始發展個人勢力編入軍中。
北洋新軍多為模仿德國和日本,在編制和訓練上非常國際化,圖為小軍官們進行沙盤演習。戊戌政變後,新建陸軍改為武衛右軍,義和團爆發後,袁世凱率領的武衛右軍前往山東鎮壓,袁世凱一邊拿義和團練手,一邊壯大隊伍,擴編20個營。南方的張之洞、劉坤一,都在編練新軍,辛丑條約後,下令全國編練新軍36個鎮,到了1906年,只有直隸的袁世凱編練了5個鎮,加上滿人第1鎮,北洋六鎮基本形成,其餘各省全部沒完成任務。
圖為江南製造總局的軍火庫,專供北洋新軍的建設,門口擺的是仿製麥特森式8毫米輕機槍,裝備新軍。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第1鎮招的滿蒙漢八旗兵,1903年成軍;第2鎮為1902年王士珍招齊6000人,1903年上報成軍;袁世凱手裡的武衛軍改為第3鎮;日本人支援和留學生招募的,編成了第3鎮;1905年從老軍中抽調並擴編了第5鎮、6鎮。部隊全用西制,一營為1000人,一鎮為一大軍,有步兵8個營8000人,炮兵2個營2000人,騎兵1營1000人,工程兵1營1000人,總共12000人。
-
6 # 歷史軍魂
甲午中日戰爭戰爭之後,清政府開始編練新軍。首先是胡燏棻編練的定武軍,後來袁世凱在此基礎上編成7000多人的新建陸軍。《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編練新軍。
李鴻章死後,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清末新軍的建軍模式主要是模仿德國陸軍和日本陸軍,日軍在甲午戰爭之前成立了六個鎮臺,1888年改為師團,番號為第一至第六。因此,1903年袁世凱在武衛右軍的基礎上編練成北洋常備軍左鎮,實行鎮、協、標、營、隊、排、棚的編制(民國建立之後,改為師、旅、團、營、連、排、班)。1904年北洋常備軍右鎮成立之後,北洋常備軍左鎮改為北洋常備軍第一鎮,右鎮改為北洋常備軍第二鎮。1905年袁世凱在北洋常備軍的基礎上編練成北洋陸軍,並根據練兵處的《陸軍營制餉章》統一北洋陸軍的番號,分別為北洋陸軍第一到第六鎮。具體的編練情況如下:
北洋陸軍第一鎮:原為京旗常備軍,成軍於1905年,統制(師長)為鳳山、後為何宗蓮,軍官人數748、士兵人數11746,總計12494人。
北洋陸軍第二鎮:原為北洋常備軍第一鎮,成軍於1903年,統制為王英楷,軍官人數737、士兵人數12468,總計13205人。
北洋陸軍第三鎮:原為北洋常備軍第三鎮,成軍於1904年,統制為段祺瑞,軍官人數753,士兵人數11883,總計12636人。
北洋陸軍第四鎮:原為北洋陸軍第二鎮,成軍於1904年,統制為吳長純,軍官人數753,士兵人數11883,總計12636人。
北洋陸軍第五鎮:原為北洋常備軍第五鎮,成軍於1905年,統制為張懷芝,軍官人數748,士兵人數11746,總計12494人。
北洋陸軍第六鎮:原為北洋常備軍第四鎮,成軍於1905年,統制為王士珍,軍官人數747,士兵人數11846,總計12693人。
-
7 # 漩渦鳴人yy
北洋軍所設立的六鎮,其大概的部隊編制大致是鎮、協、標、營、隊、排、棚,對應的話就是師旅團營連排班,其中最小的單位人數大致為14人。
那麼在其中部隊的編制又如何配備的?首先,一個鎮擁有兩個協(我恨死這個名稱)兩個都是步兵協,也就是兩個步兵旅,一個協有三個標,接下來是標,一個標有三個營,一個營有四個隊,一個隊有三個排,一個排有三個班,當然一個鎮還擁有一個獨立的騎兵標,事實上大致看下來,其編制大致相當於一個師的編制,人數的話,一個鎮差不多是12000人,也對得起這個編制吧。
對於袁世凱來講,北洋六鎮裡面除了第一鎮,這是遊駐守在北京的八旗子弟旗兵改建過來的一支主力部隊,其他的北洋五鎮全部都是為袁世凱馬首是瞻,當然親政府也十分明白這個情況,所以在袁世凱卸任期間,清政府一直致力於全盤掌控北洋軍,但是北洋軍還沒有徹底掌控下來,新的軍隊還沒有徹底建立起來以前,南方澇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爆發以後,沒有辦法,只能夠再次讓袁世凱回來。
其實如果南方的辛亥革命爆發的時間稍微晚一些了,袁世凱基本上也就沒他什麼事情,南方的革命黨算是幫了袁世凱一把。
當然話說回來,雖然北洋軍在中國可能是第一強軍,但是在當時的世界上來講,北洋軍的戰鬥力仍然還是屬於二三流的軍隊,為什麼?沒有重武器?這一點幾乎是整個中國軍隊的心病,一直到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仍然沒有成批次的配備重武器,所以在面對日本軍隊咄咄逼人的攻勢的時候,通常顯得有些無力。
但是無論如何,北洋軍將現代軍事體系展現在了當時的華人面前,也為接下來現代化軍事編制改革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模板和基礎。
-
8 # 清水空流
北洋六鎮是袁世凱的發家部隊,也是北洋軍閥最初部隊。在公元1895年的時候,滿清已經知道無論是八旗還是綠營,以及後來的淮軍都已經徹底糜爛。甲午一戰滿清的核心部隊已經損失殆盡。必須從新組建新的“中央軍”於是在1895年,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練兵,編成“定武軍”。隨後改派袁世凱訓練新軍。應該說,自袁世凱起,一直到民國中國軍隊陸軍建制和操典條令,基本都是仿照德國體系,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袁世凱對定武軍進行改編,由4000餘人擴編至7300人,定名“新建陸軍”,即北洋新軍。它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始。袁世凱有一句名言:原本以為軍隊是朝廷的,今天要知道軍隊是我袁某人的。北洋六鎮只知袁世凱不知有朝廷。
北洋六鎮的編制是:每鎮轄步兵兩協,每協兩標,每標三營,每營四隊。士兵一萬零四百三十六名,後勤雜役一千三百二十八名,兩鎮為一軍。其中二、四、六鎮,為袁世凱的基本力量,為北洋軍的主力,裝備最好。
北洋第一鎮最初主官主要是何宗蓮,袁世凱嫡系,北洋政府弼威將軍。在袁世凱去世以後,退出政界。1931年去世,時年70歲。第一鎮最後歸於孫傳芳,在北伐中覆滅。
北洋第二鎮最初主官主要 分別是王英楷和張懷芝。王英楷是孫傳芳的姐夫,1908年病死。張懷芝民國政府任參謀總長,1922年授陸軍上將。1934年因病卒於天津。時年72歲。第二鎮最後歸於孫傳芳,北伐後被國民軍收編。
北洋第三鎮最初主官主要是袁世凱六鎮裡綜合實力最強的一鎮,其中段祺瑞、段芝貴和曹錕都擔任過第三鎮主官,他們我就不多做介紹了。反正都是牛人,出了總理,總統,東三省主官。第三鎮歸於吳佩孚,最後被張作霖收編。
北洋第四鎮最初主官是主要是吳鳳嶺。吳鳳嶺是袁世凱嫡系出身但1912年去世。第四鎮後來也成為了孫傳芳的部隊,是五省聯軍之一,北伐後被國民革命軍收編。
北洋第五鎮最初主官是主要是吳長純。也是袁世凱嫡系。也是最不顯眼一個鎮。後歸曹錕所有,北伐中被收編。
北洋第六鎮最初主官主要是王士珍,北洋三傑之首。有北洋之龍之說。出任北洋政府總理。袁世凱死後,在1918年退出政壇,隱居北京。1930年去世,時年70歲。
北洋六鎮湧現出北洋最初軍政兩界著名人物,比如王佔元, 盧永祥,鮑貴卿,田中玉,雷震春 ,孟恩遠,張敬堯都出自北洋六鎮。但北洋六鎮不僅沒有成為 滿清的保護神,而是成為了滿清的掘墓人。
-
9 # 不沉的經遠
新軍的起源
清末最早提出編練新軍,是在甲午戰敗以後。隨著淮軍、湘軍在甲午戰爭期間相繼戰敗,張之洞、胡燏棻等認為原來各軍不堪使用,必須按照西方軍制訓練一支新軍。之後張之洞在南洋編練了自強軍,而胡燏棻在北洋則編練了定武軍。隨即因為張之洞調任,劉坤一接管了自強軍,而胡燏棻調任後,定武軍由袁世凱接管,改名為新建陸軍。
此後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被改編為武衛右軍,庚子事變後,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上奏以武衛右軍為基礎,創辦北洋常備軍。
清末新軍演練
新軍的編制北洋常備軍以鎮為基本單位,鎮相當於國外的師一級單位,其具體編制為:
步兵二協,每協二標,每標三營,每營四隊,每隊三排,每排三棚;
騎兵一標,每標三營,每營四隊,每隊二排,每排二棚;
炮兵一標,每標三營,每營三隊,每隊三排,每排三棚;
工程兵一營,每營四隊,每隊三排,每排三棚。
每棚有士兵14人,全鎮有軍官和文書748人,士兵10436人,長夫1328人,合計12512人。不過這只是編制上的人數,實際上北洋六鎮每鎮的人數不一樣。
清末新軍炮兵
新軍的形成北洋六鎮是分批設立的。1901年,袁世凱首先成立了北洋常備軍左鎮,1904年,又編練了右鎮,之後不久左鎮改名為第一鎮,右鎮改為第二鎮,同年又編練了第三鎮。
1905年,以武衛右軍一部、南洋的自強軍和第三鎮一部組建了第四鎮。5月,北洋常備軍被改名為陸軍,從第四鎮抽調6個營武衛右軍先鋒隊20個營,改編為陸軍第五鎮。
同月,京旗常備軍被改名為第一鎮,原第一鎮改為第二鎮,第二鎮改為第四鎮,第四鎮改為第六鎮,至此北洋六鎮正式組建完畢。
此時北洋六鎮具體人數分別是第一鎮有12512人,第二鎮有12468人,第三鎮有12636人,第四鎮有118042人,第五鎮有125122人,第六鎮有125932人,六鎮合計有74525人。
到了1909年,直隸總督端方根據日俄戰爭經驗,認為應該在北洋新軍裡增設重炮和機關。1910年,北洋六鎮各增設24挺機槍,以營為單位直屬於鎮,不過其具體人數不詳。
清末新軍機槍組
-
10 # 小編虎哥
在各種反映軍閥題材的影視劇中,經常出現標統大人、協統大人等等稱呼。認真的說,這一階段的編制最複雜,因為與傳統的古代編制不一樣,與近現代軍隊的編制也不一樣。那麼,當時的北洋軍到底採用了什麼標準的編制,與西方各國軍隊的編制有什麼不同呢?認真的說,北洋軍的編制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日本軍隊的編制,因此,兩支軍隊的編制很相似。
在清朝統治的後期,先後遭遇了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一系列失敗,為了挽救自己的統治,清朝開始了著名的洋務運動。其中,改善軍隊的武器裝備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清朝軍隊的武器裝備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並不算差。但是在甲午戰爭中,清朝軍隊還是一敗塗地,連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師也全軍覆沒。
在經歷了慘敗以後,清朝最高層開始痛定思痛,既然僅僅裝備武器無法自強,那便開始學習西方各國的軍隊編制。在這一中心思想下,清朝開始組建新軍。由於新軍由北洋大臣負責訓練和組建,因此也被稱為北洋軍。1901年,北洋軍開始逐步建立,在組建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日本軍隊的成熟經驗。
我們看一下北洋軍的編制,一個鎮下轄2個步兵協,每個步兵協下轄兩個步兵標,此外還有一個獨立的騎兵標,一個鎮總計下轄5個標。一個標下轄3個營,一個營下轄4個隊。一個隊下轄了3個排,一個排下轄3個棚。棚是最低階的編制,一個棚只有14名官兵,類似於現在的步兵班。按照當時的統計,一個鎮的總兵力為12000多人,北洋六鎮總計為7萬多人。
在當年的河南彰德會操中,清朝最高層對新軍非常滿意,計劃全國總計建立54鎮,屆時,大清的江山將千秋萬代。但是隨著清朝的滅亡,這一宏大計劃被打破,北洋軍和南洋軍總計只有10多萬人。其餘的部隊還是舊式軍隊,雖然更改了番號,但舊式軍隊的戰鬥力不高,這是很麻煩的問題。
其實北洋軍的編制與日本軍隊非常相似,在日本軍隊中,一個師團下轄2個步兵旅團,一個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一個步兵聯隊下轄3個步兵大隊。此外,還有獨立的騎兵聯隊、炮兵聯隊、工兵聯隊等等。日本軍隊財大氣粗,北洋軍則沒有這樣的家底。因此,僅僅組建了騎兵標,炮兵和工兵都是隻有一個營。在軍閥混戰期間,各路軍閥的編制並不統一,存在很大的差別。
普通百姓無法區分,一般情況下見到官兵會稱呼“老總”或者“長官。”與其他軍隊相比,北洋軍的戰鬥力確實很強。但是如果與西方國家的軍隊相比,北洋軍存在很大的缺陷。最大的問題就是重武器數量不足,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截止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仍面臨重武器不足的問題。
在北伐戰爭結束以後,當時的政權開始統一各地的部隊編制。從這個時候開始,軍、師、旅等常見的編制開始出現。不過由於各地的軍閥各自為政,為了緩和軍閥們的矛盾,還出現了集團軍和路軍,這是兩個比較特殊的編制。進入30年代中後期,當時的軍隊中,開始出現著名的德械師。其實,德械師的編制也只有12000多人。由於財政緊張,德械師根本不可能按照德國軍隊的標準進行建設。和一般的軍隊相比,武器裝備確實好一些。
但是與同時期的西方軍隊相比,仍舊存在巨大的差距。例如火炮的數量,一個德械師裝備的火炮,還不足西方軍隊的四分之一。在戰爭過程中,火炮數量不足,根本無法形成火力壓制。雖然日本軍隊的火炮數量也不足,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
11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北洋常備軍基本上採用日本陸軍的編制。
他們以鎮為基本作戰單位,兩鎮合為一軍。
一軍的標準人數是:戰鬥人員19124人,非戰鬥人遠7996人。(《袁世凱奏議》)
一鎮人數,標準在13000人左右。具體因各鎮略有不同,但總體差異不大。
這是晚清軍制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北洋軍戰鬥力勝過國內其他軍隊的重要原因。
掙扎的軍制改革晚清屢屢打敗仗,軍制落後,也是重要原因。
大清一直以營為主要作戰單位。
當初,大清為了加強對綠營的管理,將綠營“化整為散”,分散部署。
戰時,這裡從各營中,這裡抽幾十,那裡抽幾十,東拼西湊,一盤散沙。
結果,不但打英法打不過,就是太平軍、捻軍這些農民武裝都能虐他。
曾國藩操練湘軍,承襲戚繼光“舍節制不能成軍”的思想,做出了改革,效果頗佳。
因此,鎮壓太平天國後,大清決心借鑑湘淮軍制,進行改革,並且引進西方軍事裝備,編練了練軍、防軍。
然而,湘淮軍制雖然鎮壓國內起義給力,但畢竟不符合近代戰爭的需要。
打回原型甲午一戰,大清落後的軍制暴露無遺。
1、落後的營制,已不適應火力時代。
甲午之戰中,清日雙方的火力總體差距不大。
可是,每每在決定性戰場,清軍都完全被日軍火力壓制。
其原因在於:由於建制上的原本,大清火炮配置分散。
當時清軍主要分為步營、騎營、水營。後來,李鴻章配備了一些小炮營,但實際規模僅僅相當於西方軍隊的一個連。
因此,清軍雖然火炮並不少於對手,但往往被火力集中使用的對手徹底壓制。
2、難以訓練和使用近代戰術。
儘管引進了大量西式裝備,但是,由於建制與西方迥然不同,清軍只能學會火器的操作和基本佇列,根本無法學習西方的步炮協同等各種戰術。
同時,由於清軍的基層軍官莫不是出身行伍,缺乏基本的戰術教育,從鎮壓國內起義中積累的經驗又無法在對外戰爭中使用,因此,儘管清軍配備的火槍不弱於對手,但在對決中往往不得要領,被對手搶佔有利地形,甚至被規模小於自己的對手迂迴、包抄。
3、營以上沒有固定指揮系統,不適應大規模戰爭要求。
營以上沒有固定指揮系統,使將領的指揮幅度極大。
比如,平壤之戰中,衛汝貴需要同時指揮13個營(戰時指揮10個營),左寶貴需要同時指揮6個營,還要兼顧另外2營4哨。
而且,這些所謂統領,都是沒有專門參謀機構協助的,全靠指揮員一人指揮!
在冷兵器時代,陣型密集,指揮員一眼望見全域性,尚可支應。
到熱兵器時代,隊形分散,在沒有近代通訊工具,逍遙瀰漫的戰場上,指揮完全蒙圈!
所以,臨戰時,各營往往只能按照戰前部署,各掃門前雪,往往被日軍抓住漏洞,遭遇結構性崩潰!
所以,有識之士都認識到:“雖由排程無方,實亦軍制之未善”!“欲訊期兵力之強,尤必更軍制”、非認真仿照西法,不足以禦侮之資“。
軍制改革,刻不容緩。
仿照德國,改革營制最初,大清委任胡譎芬、張之洞進行改革。
胡譎芬認認真真操練洋操,購買西洋裝備,使用武備學堂的軍官,但是,效果不佳。
朝廷換袁世凱上!
袁世凱知道,胡譎芬練軍效果不好的關鍵在於,沒有認識到:落後的營伍制度,是妨礙新軍發展的主要絆腳石!
不使用西洋的軍事編制,你如何真正按照西洋的方法操練軍隊呢?
於是,袁世凱開始了營制改革。
袁世凱參照德國的軍隊組織結構,把軍隊分為步兵、炮兵、騎兵、工程兵4個兵種,各自獨立成營。
如此,新建陸軍逐漸成為多兵種合同作戰的近代化軍隊。
一段時間內,袁世凱、張之洞等人,操練了若干以營為單位的軍隊。
不過,由於袁世凱練兵確實還是靠譜一些,因此,漸漸,新的重要武裝,紛紛歸他訓練(如京旗新軍),許多原本由別人建立的軍隊,也歸他訓練(如張之洞、劉坤一的自強軍)。
袁世凱影響開始膨脹。
呼之欲出的“鎮”營制整理取得成效後,大清將軍制改革推入第二階段:創立常備軍。
甲午戰爭中,日軍以師團為主要作戰單位,令袁世凱等人印象深刻。
同時,袁世凱認為:歐美太遠,日本近,軍官赴日學習比較方便,因此,極力主張學習日本。
因此,北洋常備軍的編制,與日本師團比較接近。
北洋一鎮的標準兵額是:戰鬥人員10436人,伕役等戰鬥人員1328人,共12520人。(此為標準額度,實際人數因各鎮實際情況略有差異,但差異不大)。
北洋的一鎮,基本上相當於日本陸軍的一個師團。
但是,由於當時國情,軍隊中的護兵、伕役等非戰鬥人員較多,所以,總人數比日本的標準師團多了3000多人。
這是近代中國的一次大嘗試。
大清軍隊第一次突破了傳統營制的束縛,完成了向步騎炮工輜合同作戰的轉化。
北洋六鎮1903年7月,袁世凱以王士珍等人招募的6000常備軍為基礎,另增募兩營,共12營,分為4標,又增加馬、炮隊各1標,在保定成鎮。
這是全國最早的,以鎮為單位的新式陸軍。
不久,又以馬隊4營為基礎,新募新兵,組成了北洋常備軍第二鎮。
日俄戰爭爆發後,袁世凱又擴大北洋軍。
1904年,他以當初在保定的“巡警營北段”為基礎,操練了第三鎮。
1905年2月,袁世凱將武衛右軍主力和自強軍主力,及第三鎮精銳,合編成第四鎮。
武衛右軍,是袁世凱小站練兵開始打造的底細,自強軍,是當初張之洞、劉坤一集盡全力打造的精華,強強聯手,使該鎮成為當時國內最強大的一鎮。
當年5月,袁世開又從第4鎮抽點部分部隊,與自己另外一支嫡系(擔任山東巡撫時期操練的)武衛右軍先鋒隊,加上從山東招募的新兵,組成了第五鎮。
同年秋,“京旗常備軍”擴建成了一鎮。
同時,北洋常備軍改稱陸軍。
儘管京旗常備軍建鎮最晚,但人家畢竟是“京師禁旅”,當然要天字第一號!
因此,京旗常備軍為陸軍第一鎮。
原先的北洋常備軍第一鎮改成第四鎮,原先的北洋常備軍第四鎮改成第六鎮。
北洋六鎮,由此形成。
後續好東西當然要推廣!
大清推廣北洋六鎮的經驗,企圖在全國操練36鎮常備軍!
可是,由於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到武昌起義前,總共才練成了14鎮、18個混成協、4標和一支禁衛軍(兩協)。
為了制衡袁世凱,滿清權貴大力任用了留日學生為士官。
結果···南方新軍,反而成了辛亥革命的主要軍事力量····
雖然滿清權貴一度壓制了袁世凱,但是,畢竟缺乏統領人才,軍隊不是袁世凱的人就是革命黨的人···
那還有什麼客氣的···
不可否認的是:北洋六鎮,是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隊。
無論南方革命軍,還是其他地方軍隊,其戰鬥力與北洋六鎮尚有明顯差距。
但是,北洋六鎮不但挽救不了大清,甚至還參與埋葬了大清。
只改革軍制,是不夠的。
過時的軍制,要改革;過時的王朝,也該終結了。
-
12 # 風光藝境
清末的北洋新軍,初稱新建陸軍、新式陸軍,簡稱新軍,是清末採用西方軍制和武器編練的新式軍隊。
新建陸軍前身為“定武軍”。
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為試練新式陸軍,於1894年11月特派廣西按察使胡燏芬在天津附近的小站用西法編練新軍~定武軍;是為編練新軍之始。
1895年,胡燏芬調職,清政府命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接統定武軍。袁世凱將小站原有的定武軍步隊3000人、炮隊1000人、馬隊250人、工程隊500人進行擴編,加募步隊2000人、馬隊250人,擴充至7000人,聘請德華人任教習,改稱“新建陸軍”。
新建陸軍完全按照德國營制、操典進行訓練,同舊式軍隊大有區別。新建陸軍用新式武器裝備,擁有步、騎、炮、工程、輜重等兵種;各級軍官大多數由學習軍事的留學生和國內各軍事學堂的畢業生擔任;士兵則採取招募制,選拔標準比較嚴格,對新兵的選拔徵募,按照西方國家的入伍要求,有年齡、體格及識字程度等規定;還設有步兵學堂、炮兵學堂、工程兵學堂等,推行新的軍事教育。
新建陸軍的編制為:1鎮(師)轄2協(旅)、1協轄2標(團)、1標轄3營、1營轄4隊(連)、1隊轄3排、1排轄3棚(班);每棚14人。另外,每鎮還配有馬隊、炮隊各1標,工程隊、輜重隊各1營,軍樂隊1支。
“鎮”之各級軍官分別稱統制、協統、標統、管帶、隊官、排長以及正副棚目。每鎮額定官兵及匠役共12512人,其中自統制官至司書748人,弁目士兵10436人,匠役1328人;綜合步、馬、炮、工程、輜重5兵種。但各鎮員額並非皆嚴遵定額,略有出路。
1898年,新建陸軍與甘肅提督董福祥的“甘軍”、直隸提督聶士成的“武毅軍”,同隸屬於清政府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稱“北洋三軍”,新建陸軍被編為“武衛右軍”。
1899年,袁世凱升任山東巡撫,率領新軍鎮壓義和團運動。翌年,袁世凱將山東34營舊軍按新式營制進行改編,命名為“武衛右軍先鋒隊”,使“武衛右軍”擴充到2萬餘人,成為清政府拱衛京師和維持統治的重要支柱。
1901~1902年,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1903年十月,清政府成立總理練兵處,以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為總辦,袁世凱為會辦,練兵大臣鐵良為襄辦;袁世凱實際掌握新軍的編練大權。
其後,袁世凱借改革軍制擴編新軍,至1905年,新軍擴充為6鎮,總兵力7萬餘人。6鎮新軍形成北洋軍的基幹力量,袁世凱成為北洋軍閥的總首領。編練新軍,成就了袁世凱的錦繡前程。
1905年,清政府計劃在全國編練36鎮新軍。實際上,至辛亥革命前夕,只編練了14鎮、18混成協、4標又2協禁衛軍。
辛亥革命後,北洋軍閥政府改鎮為師,編制仍舊。
清政府編練新軍的目的雖在於鞏固已垂死的封建統治,但對中國軍制則是一重大改革。後來新軍在革命黨人的影響下,大量走向革命,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
圖片皆選自網路。
-
13 # 文史類小茶館
茶館回答。喜歡的幫忙點點關注。
北洋新軍建軍背景1894年,北韓爆發了東學黨起義,北韓政府軍節節敗退,無奈向宗主國清朝乞求增援,日本也派兵前往北韓蓄意挑起事端。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夕,袁世凱化裝成平民從北韓逃到天津,後被清政府派往遼東前線。十個月的時間內,袁世凱目睹了清政府兵敗如山倒的慘狀,於是便萌生出了練兵的設想。
清政府重臣劉坤一、李鴻章和王文韶三名封疆大吏聯名上奏摺保薦袁世凱,於是光緒帝下旨召見袁世凱入京覲見。袁世凱在面見光緒帝時,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改革綱領,光緒帝本身就是一個具有改革意向的君主,對於袁世凱改革的建議,光緒帝和朝廷中的大臣們都很支援。1895年,奕訢、榮祿等王大臣聯名奏請派袁世凱督練新建陸軍,同日光緒帝予以批准,袁世凱正式入主天津小站,開始用西法編練中國首支新式陸軍。
北洋新軍建立和發展的幾個階段袁世凱得到清政府建立新軍的許可後,便派人到山東、江蘇、安徽和河南等地招募士兵,在這些地區招募了2250名步兵和300名騎兵,再加上2750名定武軍,組建了“新建陸軍”,成為了袁世凱小站練兵的兵源。袁世凱在招募完兵員後,制定了一整套的近代陸軍的建軍方案,其中包括招募制度、組織編制制度、軍官任用和培養制度、訓練制度、教育制度和糧餉制度。這一整套的建軍方案是仿照德國陸軍為藍本制訂的,並且採用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注重近代化的武器裝備。
1898年,帝黨的維新派和後黨的頑固派已成水火之勢。帝黨的維新派試圖以軍事政變的方式解決掉後黨的慈禧和榮祿等人,但是袁世凱害怕牽連自己,於是向後黨告密,致使戊戌政變的失敗。而由於袁世凱的告密得到了後黨的信任,袁世凱的地位扶搖直上。1899年冬,袁世凱升任山東巡撫,隨即便將“新建陸軍”調往山東佈防,袁世凱將三十四營的舊軍改編,人數擴張至兩萬餘人。正是由於“新建陸軍”的調防,“新建陸軍”也因此躲過了八國聯軍侵華,實力得以儲存且進一步擴大。
1901年,李鴻章去世,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便以“新建陸軍”為基礎,開始進行北洋常備軍的建設。1904年,北洋常備軍編成三鎮。1905年,北洋常備軍編成六鎮,每鎮為12500人,但是第一鎮是滿洲貴族鐵良的旗兵,其餘五鎮歸袁世凱的控制,五鎮的將領都是袁世凱的嫡系軍官。
此時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勢力逐漸擴大,已經成為了清政府武裝力量的重要支撐。而袁世凱的地位也進一步提升,袁世凱還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但是就是因為袁世凱的北洋新軍的勢力的不斷擴張,對清政府的地位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於是清政府將袁世凱調離北洋,到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成為中樞重臣。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也歸陸軍部直接管轄。
北洋新軍的戰鬥力如何?1911年爆發了武昌起義,而北洋軍是清政府唯一可以抵抗起義的力量。並且在日後袁世凱手握北洋軍的優勢下,成功地竊取了革命黨的勝利果實,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那麼北洋新軍的戰鬥力有多強呢?
北洋新軍是以鎮為基本建制單位,每鎮官兵定額人數為12512人,每鎮由步、馬、炮、工、輜重等兵種組成,設統制率領。鎮下分協、標、營、隊、排、棚,分由協統、標統、管帶、隊官、排長和正、副目率領。編制為:每鎮步隊2協,每協2標,每標3營,每營4隊,每隊三排,每排三棚;馬隊、炮隊各1標,每標3營,每營馬4隊、炮3隊;工程隊1營,每營4隊,每隊三排;輜重隊1營,每營4隊.步隊、炮隊、工程隊每隊皆3排,每排3棚;馬隊2排,每排2棚;輜重隊2排,每排3棚。另有軍樂一隊。各兵種每棚正副目2名,正兵4名,副兵8名。
武器裝備全部進口,而且按照制式武器編排。由於北洋新軍具有拱衛京師的作用,因此配備的裝備更加優越。北洋新軍六鎮配備了日式31式步槍、馬可心機關槍、格魯森75mm陸炮、格魯森75mm山炮、望遠鏡180具,另外還配備了各種工兵工程工具、軍官佩刀和手槍等,並且裝備了部分湖北漢陽兵工廠生產的格魯森57mm速射山炮、日本三一式速射野炮、英國威克斯75mm山炮、克虜伯75mm山炮等。這些武器裝備在當時的中國屬於最好的,在世界上也屬於比較先進的。
北洋新軍六鎮是在中央財政的支援下優先的完成了西方化,是清政府新軍的精華所在,是其他新軍遠遠無法相比的。
回覆列表
1901年,北洋軍開始逐步建立,在組建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日本軍隊的成熟經驗。 我們看一下北洋軍的編制,一個鎮下轄2個步兵協,每個步兵協下轄兩個步兵標,此外還有一個獨立的騎兵標,一個鎮總計下轄5個標。一個標下轄3個營,一個營下轄4個隊。一個隊下轄了3個排,一個排下轄3個棚。棚是最低階的編制,一個棚只有14名官兵,類似於現在的步兵班。按照當時的統計,一個鎮的總兵力為12000多人,北洋六鎮總計為7萬多人。
在當年的河南彰德會操中,清朝最高層對新軍非常滿意,計劃全國總計建立54鎮,屆時,大清的江山將千秋萬代。但是隨著清朝的滅亡,這一宏大計劃被打破,北洋軍和南洋軍總計只有10多萬人。其餘的部隊還是舊式軍隊,雖然更改了番號,但舊式軍隊的戰鬥力不高,這是很麻煩的問題。 北洋軍的編制與日本軍隊非常相似,在日本軍隊中,一個師團下轄2個步兵旅團,一個旅團下轄兩個步兵聯隊,一個步兵聯隊下轄3個步兵大隊。此外,還有獨立的騎兵聯隊、炮兵聯隊、工兵聯隊等等。日本軍隊財大氣粗,北洋軍則沒有這樣的家底。
因此,僅僅組建了騎兵標,炮兵和工兵都是隻有一個營。在軍閥混戰期間,各路軍閥的編制並不統一,存在很大的差別。 普通百姓無法區分,一般情況下見到官兵會稱呼“老總”或者“長官。”與其他軍隊相比,北洋軍的戰鬥力確實很強。但是如果與西方國家的軍隊相比,北洋軍存在很大的缺陷。最大的問題就是重武器數量不足,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截止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仍面臨重武器不足的問題。
在北伐戰爭結束以後,當時的政權開始統一各地的部隊編制。從這個時候開始,軍、師、旅等常見的編制開始出現。不過由於各地的軍閥各自為政,為了緩和軍閥們的矛盾,還出現了集團軍和路軍,這是兩個比較特殊的編制。進入30年代中後期,當時的軍隊中,開始出現著名的德械師。其實,德械師的編制也只有12000多人。由於財政緊張,德械師根本不可能按照德國軍隊的標準進行建設。和一般的軍隊相比,武器裝備確實好一些。 但是與同時期的西方軍隊相比,仍舊存在巨大的差距。例如火炮的數量,一個德械師裝備的火炮,還不足西方軍隊的四分之一。在戰爭過程中,火炮數量不足,根本無法形成火力壓制。雖然日本軍隊的火炮數量也不足,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