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神的秘密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學生究竟該讀哪一個

    作為中國古代最出名的白話文小說,四大名著成為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可是這裡的三國並不是歷史,裡面的情節也都是作者刻意為之。但是,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依舊是中國文學的瑰寶,甚至高考裡面也有對《三國演義》的考題。

    其實《三國演義》並不是一個可以用於歷史的書,頂多只能算是野史,而真正的三國正史是陳壽所寫的《三國志》。可是《三國演義》的受眾往往要比《三國志》多得多,長久以來,人們更願意相信《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曲解歷史。而且由於《三國演義》成為了學生的教科書,這種曲解的歷史成為了一種主流思想,甚至忘記了真正的歷史。

    而在《三國志》裡面,曹操是一個漢室忠臣,殺董卓,救天子,平天下,論英雄。戎馬一生,卻英年喪子,久經風霜,卻豪情萬丈。一生沒有放棄匡扶漢室,只是身在高處難勝風中寒,天下未平人卻已經進入暮年。最終曹操至死都為廢除漢獻帝,他也始終只是一個魏王。

    這其實很正常,因為曹操起兵時定位是諸侯,別人追隨他也是為了自己有更好的未來。雖然曹操慢慢的水漲船高,但是上面始終有一個天子。在漢末時期,漢臣已經所剩無幾,曹操的手下也都是跟隨曹操的,天子一直都是一個光桿司令。就算曹操將兵權交給漢獻帝,恐怕漢獻帝也指揮不動。而曹操手下的人,為了自己能獲得更多,就一直鼓動曹操升遷。結果曹操只是從丞相變成了魏王,一直沒有動漢獻帝。

    只是曹操如此一生,雖然剛愎自用,將權利都握在自己手中,但是最終還是守住了自己漢臣的位子。

    而在三國中,還有一個人和曹操極為相似,這個人就是諸葛亮。

    在《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是天神下凡,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草船借箭鬥周瑜,

    赤壁裡面借東風。

    白帝託孤為蜀相,

    七擒孟獲平蠻夷。

    但是,在《三國志》裡面,諸葛亮的前期作為,只有《隆中對》論天下三分,吳下時舌戰群儒。舌戰……額……

    至於草船借箭借東風,這些其實都是周瑜周公謹的作為。羽扇綸巾的是周郎,談笑灰飛的也是周郎。作為東吳第一代目大都督,周瑜是東吳的奠基人,也是一個氣宇非凡的大英豪。

    反觀諸葛亮,當時只不過是一個軍事,甚至作為都不如鳳雛龐統。可是諸葛亮卻有很好的大局觀,最終成功的帶著劉備進入蜀中,成為了蜀漢的丞相。

    之所以說諸葛亮和曹操很像,因為曹操是將北方完全的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漢獻帝只是他的“傀儡”,但是曹操卻沒有反心。而諸葛亮在劉備託孤之後,諸葛亮同樣的將蜀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同樣的挾天子已令諸侯,諸葛亮卻做到了讓所有人都信服自己,這一點諸葛亮卻和曹操不同了。

    首先曹操是打仗出身,經歷諸侯之亂,有自己的根底,並且壯大的是自己,不是漢室。而諸葛亮是跟著劉備出山,沒有自己的班底,都是劉備的。至於他們為什麼相信諸葛亮,除了諸葛亮和曹操一樣沒有反心,表現的比曹操更加忠誠,還有諸葛亮的管理能力。

    其次,曹操其實有學問,有謀略,但是更多的時候,都是自己的謀士出謀劃策。打仗有武將,治理有文官,他所做的只不過是最終的決策。而諸葛亮就更加親力親為了,畢竟沒有自己的根底,無論是選人還是治理,還有少數民族問題,都是以前人治理不好,需要他考慮的。而且因為資源不足,更許多新的戰力,所以諸葛亮又設計了新的運輸工具和武器。

    由此一來,諸葛亮英年早逝也是有原因的。雖然因為資訊的流通,人們對諸葛亮的形象開始改觀,甚至有很多人開始詆譭諸葛亮。但是作為中國智慧的代表,“鞠躬精粹,死而後已”的形象,就是實實在在的諸葛孔明。

    而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不僅扭曲了曹操和周瑜,誇大了劉備,但是作為中國古典文學,《三國演義》還是有著他的意義。可是也正是因為《三國演義》脫離了真實的歷史,作為學生閱讀文字,它又是否能繼續成為必讀的書?

    你是怎麼看的呢?

  • 2 # 黑夜夢裡

    三國演義是文學小說,它具有一定的文學參考價值,但是它主要的還是藝術貢獻,三國志裡面的歷史文獻相對於三國演義更具有參考價值。

  • 3 # 囈語鑫言

    《三國志》為陳壽所著,他對史實方面比較考究,所以《三國志》總體史料比較簡潔,這才有了之後的裴松之注,另外陳壽後歸西晉,所以政治立場比較偏向曹魏。《三國演義》為歷代累積形成小說,由於民間正統觀念思想,所以尊劉思想,另外諸葛亮等人的故事也多包涵民間寄託,所以該書多虛構。

  • 4 # 紫藤唯愛你

    區別如下:

    1、兩者的性質不同:三國志是史書。而三國演義是小說。

    2、作者不同:《三國志》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撰寫的史書。三國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

    3、內容不同:《三國志》記載三國時期的史料。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

    4、文學體裁不同:三國志是國別體,三國演義是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

    5、創作年代不同:三國志創作於280年-290年(西晉時期),三國演義創作於元末明初洪武年間。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三國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 5 # 仲謀天下

    想必現在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很多,但是看過《三國志》的人卻非常的少。那麼這兩本書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三國志》是中國二十五史中的一部,記載了由東漢末年一直到西晉統一中國期間的歷史,是一部正史。而《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奇書之一,是一部一百二十回的長篇章回歷史小說。《三國志》 的作者是陳壽,這位陳壽曾在晉朝做官的時候,就私自撰寫三國的歷史,一共是六十五卷,後來被合成為一部《三國志》。在當時還有很多其他文人,也同時在撰寫三國曆史,但是隻有陳壽的版本取材謹慎,文筆簡潔,得到了很高的評價。據說曾經夏侯湛在看了陳壽撰寫的《三國志》之後,自嘆不如,便將自己所寫的《魏書》盡數毀去,號稱自己要封筆不再寫了。

    在《三國志》當中,以曹丕所建立的魏國為正統,而且在整部書中,所有的時間也都採用魏國年號記年。但是《三國志》最大的缺點就是它的敘事方式太過於簡單,能少一個字就絕不會多一個字,同時它以魏國年號為正統的這種做法,引起了後世很多的議論和補充。

    於是在一百多年後南北朝時,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命裴松之重新對《三國志》進行了校注。裴松之蒐集各種史料,以補充《三國志》的不足,或者引用很多與《三國志》中說法不同的記載,相互之間形成對比。

    根據大陸歷史學家楊耀坤的統計,裴松之引用了229種當時的書籍,對《三國志》正文的註釋以及補充,多達2066處。裴松之替《三國志》註解,保留了許多現在已經失傳的文獻資料,而且補充了許多在陳壽的原書中沒有記載的人和事。所以在之後所刊印的《三國志》裡,都是合併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和裴松之的註解為一本。

    而《三國演義》的作者,目前很多學者都公認為就是明代作者羅貫中。羅貫中原名羅本,字貫中,是山西太原府祁縣人。而他的生平大多記載在他的朋友賈仲名所寫的《錄鬼簿續編》中,在這本書裡面,羅貫中是一個早年曾經有爭霸天下的雄心的人。在元代末年,他曾投身於割據一方的張士誠麾下,做一名幕僚,後來張士誠敗給了朱元璋,羅貫中自此隱居了起來。之後便開始蒐集隋唐以來,民間的所有三國故事與說書的版本。

    明朝建立後,羅貫中在朝廷的默許下,撰寫了《三國演義》一書。後來《三國演義》又有清初文學家毛宗崗負責修正,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卷首詞,就是後來毛氏父子加上去的,這一句卷首詞可以說是整部書的點睛之筆。

    由此可見,其實《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非常大,雖然小說是以陳壽的原本和裴松之的註釋為主要取材物件,但是羅貫中卻把他一生沒有辦法完成的志向和抱負,都寫進了這本《三國演義》裡的英雄爭霸當中。所以《三國演義》是以劉備建立的蜀漢為正統,將其作為了故事的主線一步步推進。

    在小說的前半部分,主角是劉備、關羽、張飛等人,到了後期則是諸葛亮、姜維等人。而在正史裡的正面人物,篇幅較多的則是曹操和司馬懿等人,而這些人在小說中全都成了反派角色,遠沒有《三國志》中描寫那麼多。至於東吳的孫氏父子,戲份在小說中就更少了。

    羅貫中還在《三國演義》中,摻雜了很多天命不可知的觀念。比如諸葛亮這個人雖然神鬼莫測,可最後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這似乎也是羅貫中對自己壯志未酬的一種影射

  • 6 # 郭德綱勞苦大眾藝術家

    三固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藝術加工,尊劉抑曹;而三國志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編輯而成,以曹魏晉為正統。

    草船借箭、空城計、借東風等為杜巽,劉備東吳招親,關羽斬彥良是真實的,殺文丑的不是他,過五關斬六將,三國志只有四個字,亡歸劉備。主要是三國演義講的事情大部分是有的,但是張冠李戴,換了個人名。把所有的智慧集中在諸葛亮身上,其實他的軍事才能是有爭議的。

  • 7 # 飛天ZY漫雪

    《三國演義》本書描述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興亡的故事。是元末明初羅貫中根據正史三國志(晉陳壽撰)改編而成的章回小說。正史奉魏為正統,但演義卻以劉備所建的蜀為正統,並視之為漢室的繼承人,書中以劉備及其部屬為中心,引出通篇的故事。以桃園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死諸葛能嚇走活司馬懿(字仲達)。內容為概要。而三國志,本書記述的是後漢滅亡後,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歷史。志,就是記錄的意思。全書共有六十五卷。內容圍繞,諸葛亮傳,魏志,倭人傳。《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為藍本,加上民間的傳說故事編成的,古代戲劇,常以《三國演義》為題材,其呈現的壯觀場面,非常叫座。而《三國志》的文章簡潔精要,被視為正史中的良書之一,撰者,陳壽,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縣)人,最早在蜀為官,蜀亡後,仕晉,完成《三國志》六十五卷,後由南宋的裴松之作注,參引諸書,成為最有名的史注。而現存最古老的《三國演義》版本,是附有明朝弘治年間甲寅年(一四九四)和嘉靖年間壬午年(一五二二)序文的弘治本,全書二十四卷,二百四十節,弘治本,後雖陸續有各種版本問世,但自從明初毛綸,毛宗綱(江蘇常州人)父子所校訂的,毛本,於清康熙十八年左右出版後,以前各種版本都相形失色,終至消聲匿跡。毛本,根據以前版本,改兩節為一國,二百四十節改成一百二十回,並附詳細評語。這些就是《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兩者的不同之處!

  • 8 # 蒼桑歲月裡zxm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最大的區別在於,一部是歷史,一部是演義小說。《三國志》是西晉陳壽所作一部國別體史書,而《三國演義》是元未明初羅貫中所著一部章回體演義小說。《三國志》寫法也很特別,他不是按時間來記事,而是以人物傳記的形式記事,這樣故事性更強!讀者喜聞樂見。《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包括《魏書》,《吳書》《蜀書》三卷各章節。《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先生以《三國志》為基礎,吸收民間傳說,評話,戲曲等,演義而成的一部長篇章回體白話小說,《三國演義》是第一部用白話文寫的小說。全稱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它是以蜀漢為正統所寫。文學性很高,由於藝術的需要,與《三國志》史實也有很大差別!所謂三分虛七分實是也。以上所寫!是我所知的《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若有不當,望師友指正。

  • 9 # 震湖之子

    我都不想回答這麼白痴的問題。一個是史書,一個是小說,根本沒有可比性。雖說三國志在編纂的時候,肯定有點遵從正統,貶低吳,蜀國兩國的嫌疑,但畢竟是當代編纂的史書。誤差應該不是很大。

  • 10 # 64917912525

    當然是《三國志》更接近真實,畢竟是“志”嗎,如縣誌,州志等。《三國演義》是在《三國志》的基礎上,經藝術加工而成的,是小說一類的文學作品。

  • 11 # 94310417小云

    三國志更接近於真實的歷史場面,陳壽是西晉朝人,身於當代,有豐富多彩的人物資源垂敘防查驗證,加上三國也各自有重大歷史文獻存世,成為編寫三國志的第一首資料,包括司馬光寫的資質通鑑,也是借鑑三國志而成書。以及西晉大將杜預也有不少文章存世,三國演義成書較晚在明代為羅貫中著書,他愛憎分明,妒惡羨慕嫉妒恨,喜劉備諸葛亮,憤惡大魏雄主曹阿瞞。有過分神化諸葛亮之意,臥龍鳳鄒得一面統天下,以史實而言,大言不慚,夜郎自大,有諱疾忌醫。

  • 12 # 手機使用者大地情懷

    《三國志》的歷史價值較高,真實性也較符合歷史更接近歷史。《三國演義》的文學藝術價值較高,把三華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故事跌宕起伏,充分展示出了演義的精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省考面試該怎麼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