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娛如何
-
2 # 黃阜鞍藝術團團長
做讀書筆記是一個特別好的習慣,日積月累你會發現自己瞭解的知識越來越多。每次讀書,我都會摘錄自己喜歡的句子,寫寫感受,這樣既讀書又練筆,能最大限度吸收作品的精華。
做讀書筆記可以很好地鞏固學到的知識,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抄一抄,可以積累文章的精美語句;翻一翻,可以快速回憶起以前讀過的東西;想一想,可以鍛鍊分析綜合能力……
喜歡讀書,不覺得做讀書筆記有你們說得那麼好,讀書時做讀書筆記,我會因此而分心,沒法好好看書。比如,剛看到精彩處,你就要分心去做筆記,不僅大煞風景,而且讓人覺得看書就是為了完成做讀書筆記的任務,閱讀的快感都沒了。
-
3 # 大宇之魚
如何做筆記這事嘛,有點意思,很多人都是做了也不看系列的粉絲。
再就是要看,讀什麼書,什麼人讀,為什麼讀吧。
為什麼記筆記
1. 複習或再次查詢知識點用。
2. 閱讀過程中加深理解,畢竟接受和輸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書籍的種類
第一:看專業技能書籍,比如學生讀書,職場職業考試。
這個應該做筆記,必須要做,不僅要做,還要滾題,特別是理工科。
1)怎麼做?系統性的做筆記,按章節,知識重點結構做,最好再畫個圖。
2)為什麼做?有些公式啊,解題方法啊,重大事件年表啊,不能一下子記住,要常複習。做題時忘了,璦?筆記一看。也有助於對知識結構整體的理解,更方便記憶。
3)怎麼複習?每到一個節點看一眼,比如,到了一個新的章節,要開始大量做題了,考試以後複檢。
第二:歷史、文化、哲學等知識類書籍
這類書,看個人選擇,如果有需要的話,還是要做筆記的。
1)怎麼做?你覺得哪裡好,就做個筆記,這個哪裡好的標準就因人而異了。
2)為什麼做?為了以後想查詢的時候節省時間。
3)怎麼複習?放心,絕大多數人,做好筆記就塵封了。就像初戀,模糊記得,但不會再翻回去。
第三:小說、漫畫、雜誌等休閒類書籍
這類書,就不用做筆記了吧,除非故事情節複雜,或者人物關係複雜,
或者是名著,比如《紅樓夢》一些版本里自帶了人物關係圖,不然一會兒就忘了誰是誰大爺了。
或者是此書此作者的狂熱愛好者,比如金庸先生的忠粉可能會把《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主要人物,故事梗概都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後去尋找不同小說人物間是否有跨越小說間的聯絡,《射鵰》中的人物是否與《天龍八部》中的哪個人物命運相似,是否反映的金庸先生當時的狀態,筆鋒等。
再比如大劉的《三體》,可能忠粉,不僅做書的筆記,還去做書以外,物理,天文,科幻類的知識筆記,以用來更好的理解,延伸這書的美麗。
筆記的方式
先說說做筆記常見的方式吧
1. 直接在書上標記。優點在於更熟悉書的結構前後關係,缺點在於查詢慢。不直觀。
2. 拿一個紙質筆記本邊看邊寫。優點查詢快,直觀,缺點在於不能記錄太詳細。
3. 拿個膝上型電腦邊看邊打字。同2,但如果打字不足夠熟練會影響讀書思路。
4. 畫圖,有的畫思維導圖。有侷限性,適合整體邏輯關係類筆記。
筆記的詳細度
我覺得首先做讀書筆記前就要先把書分類,看看這書屬於哪一類,讀的目的是什麼,
就像我前面說的讀什麼書,什麼人讀,為什麼讀吧。不同的書,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目的,對待方式不同。
一,型別
a. 想深入瞭解的書 b. 想大致看看,擴充一下知識面 c. 流行的書速讀一讀
二,目的
a. 讀好後要應用的,工作中,學習中,和人吹牛時。 b. 有個大致印象,一說我能知道大概意思。 c. 讀著玩兒,高興。
三,物件
a. 你對此書領域一無所知,來學習的 b. 你已經在此領域有知識骨架結構了,要再細化一下。
按照以上的型別、目的、物件,可以去考慮筆記的詳細程度。
有人記筆記,喜歡記原文,有人記筆記喜歡做批註,有人喜歡寫總結,這個看個人習慣。
還有人會把筆記,分類、記錄、編碼。
複習的方法
同樣分三種
重要的,按“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去複習,一般的就需要查詢時,找出來看一看,娛樂的看完了,一句話總結一下就可以了。
最後關鍵
關鍵的是啊,還是養成一個個人的習慣,然後堅持下去,不斷調整,修正,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建議,筆記不要太詳盡,標記原文的話,控制量,然後給自己留出時間複習。
如果筆記做太多,又不留出時間複習或不需要查詢知識點。
那還不如不做,反而降低效率,浪費時間。
不如很精彩部分標記一下,整本看完了寫個讀後感就可以了。
-
4 # 64917912525
讀書時做讀書筆記用處多多,這裡不在說了。究竟如何做讀書筆記呢?一,有一位名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什麼意思呢?就是善於做讀書筆記,把精彩片斷或優美詞句抄下來,便於以後查閱;二,在讀書過程中,對於有些觀點或內容,可以發評論,讚美的或反對的都可以寫在筆記本上,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印象。三,讀完文章後,可寫出讀書心得,不管從形式到內容等方面也可作評析。
-
5 # 紫砂使用者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讀書就要做筆記,歸納以下有幾點:
1:一邊讀一邊摘錄,先在書上劃重點,重要的語句,詞語,做標記,劃線,養成一個習慣!
2:用思維導圖方式做出全書的脈絡!關鍵詞,關鍵語句,理清成一條重要清晰的線路!
3:形成個人反思到最後的歸納!記錄和摘抄自己的所思所感!
4:寫出閱讀的讀後感,總結全文!
-
6 # 相魄
首先第一點,我們讀書時候有沒有做筆記的習慣,做筆記是為了什麼,什麼樣的知識點或者句子,能夠讓我們來用筆記錄下我們的所感所得,我讀書時候喜歡用鋼筆作筆記,也是一個習慣,喜歡記錄一下好的詞彙,好的修辭,好的排比,好的典故,經典語錄,都是我要記錄一下的,但是要說最後感悟的話,還是有許多感悟的,人物內心刻畫,對生活的感悟都是我要做筆錄的。
做筆錄時候我一般用便籤紙,寫好了之後夾進書頁之內,就是那種顏色不一樣的便籤紙,有時候也往書頁上寫,當然了我說的是已經形成習慣的時候用的,如果你之前就沒有做筆記的習慣,你可以回想一下你上學時期,語文老師怎麼教你閱讀理解的,其實那就是最好的閱讀筆記,如果你現在依舊能作閱讀理解,那麼說你的筆記就可以那樣做,把你要看這本書的問題先提出來,帶著問題讀書,那麼當你遇見答案的時候,順便記錄一下,遇見好的句子,你就想一下要是你出題目的話,這個句子要形成一個什麼樣的問題比較合適啊,這樣一來,一本書的精華基本上就差不多了吧。
給如何看待做筆記也是至關重要的,畢竟我們回頭看書時候,這些筆記就是我們迅速回憶起這本書內容提要,筆記是幫助我們讀這本書時候的回憶錄,如果你的書只是讀一遍,做筆記這樣的事可做可不做,當然瞭如果你的書有可能被別人借去閱讀,那麼你做筆記就很有必要了,這是讀書心得的交流,這就少了書信交流的必要了,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讀書筆記還是,1:先列出問題 2:尋找答案 3:寫出答案,這個答案就好就在問題旁邊!4:標註好
-
7 # 朱小圓
網路時代的翻書體驗已經變得模糊不清,各種資訊快速簡短的收藏在手機裡,開啟一本書的時間使人們不耐煩,收集資訊速度低下,質量差,書籍和筆記似乎要退出這個講求快速高效的時代。但是真正能打動人的是在浩瀚廣博的資訊中看到能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那些閃著創意革新的思想,在快餐式閱讀中是很難找到的。
在被數碼和網路資訊包圍的時代,奧野宣之先生作為“筆記本作家”活躍著,作為媒體人和作家,他的產出高的驚人,出版的書籍《如何寫遊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造鍛鍊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累計銷量達到50萬冊。他的筆記本生活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不但沒有退出,反而成為不可或缺的收集資訊產生靈感的方式。怎樣把一本筆記本變成靈感和創意的來源,可能我們在這本《如何有效整理資訊》的書裡可以探討一下。
筆記本的資訊產出分為構建知識體系、積累素材、活用素材創意,重點介紹了作者特有的一元化筆記的製作和使用。
●如何構建專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都是獨一無二的,你記錄下來的資訊也是特有的,一月前的會議記錄,幾周前的外出旅行,前幾天加入的興趣活動,這些看似流水賬一樣的資訊,積累著我們獨特的個人知識體系。奧野宣之提倡的是事無鉅細的記錄,這樣的記錄往往在無意中產生不可思議的創新。跟著他的方法做筆記,簡單且具有持續性,無論何時何地都只需要一本冊子,記錄下所有的行程安排或生活資訊,正因為它囊括所有,所以你不需要擔心找不到。大到會議記錄小到自己喜歡的明信片,這些看似無序的堆放在一起的資訊大雜燴,即是知識體系,是產出新創意的重要來源。
●一元化筆記本及資訊記錄
《如何有效整理資訊》中提出的筆記法則是創新的“一元化筆記法”。把所有資訊全部記在同一個本子上,乍一聽上去不太符合日常的記錄方式,其實根據它的記錄原則,養成好的記錄習慣,就能不斷地進行知識產出。
規則1 一元化
一元化即所有資訊無類別的記錄。不分類的記錄好處是不需要太繁瑣的程式,開啟本子就可以寫,記錄這件事變得毫無壓力,可以輕鬆的堅持下去。
規則2 時序化
為一元化筆記本新增日期,是必不可少的,方便日後的翻看。加上六位數的日期,可能在之後的重讀時,很容易就想到當天的內容。
如2018年4月18號即可簡化為 2018/04/18 或【20180418】
規則3 索引化
紙面索引和資訊索引。紙面索引為自己寫過的筆記本做目錄,在筆記本的封面或第一頁寫上自己建立的標籤或頁碼便於尋找。在筆記本切口處貼上關鍵字標籤也是查詢的有效方法。資訊索引是在電腦中建立表格,建立索引資料:筆記本編號+日期+索引關鍵字+標題,用這樣的形式錄入到電腦中,想要查詢具體位置的具體關鍵字就可以快速找到了。
記筆記聽上去乏味無趣,也許很難想要堅持,但奧野宣之的筆記本生活卻被他記得十分有趣,他分享了自己的記錄方式,記錄的豐富度越高,記錄者的興奮度也越高,很容易就變成興趣而堅持記錄。下面羅列出的有意思的技巧,如果你也覺得值得試試,那麼就運用到自己的筆記中去吧。
● 筆記本中的閃光創意
“所謂創意,只是將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創意的生成》詹姆斯•韋伯•楊(美國廣告大師)”
從資訊的記錄到創意的產生的過程,如同對食物的吸收一樣,循序漸進。
①收集素材
用筆記本儘可能的收集生活中的一切資訊,無意義的資訊並不是無用的資訊。“看似可用的資訊用不得,看似沒用的資訊儘可用”奧野宣之先生的經驗之談是想說不要對資訊做預設,覺得這個有用那個沒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用的資訊。帶著發現的眼睛生活,身邊可能充滿了可以記錄的素材。走路時的廣告宣傳,突然想起的一句歌詞,隨手拿到的一張報紙,帶著想要思考想要輸出的目的去記錄和收集。“不是有思才寫,為寫而思”。
②咀嚼素材
咀嚼的過程是緩慢的吸收過程,它需要不斷的重新思考和重讀自己的筆記,重讀過程中對筆記的二次加工也必不可少,一邊思考一邊修改,和讀書一樣,思考的量變也會帶來質變。同樣的主題用便籤標註在切口,還可以很容易的互相參考,對同一資訊進行比對,在頭腦中形成相互關聯的網路。形成從記錄筆記到活用筆記的良性迴圈。
資訊重組法---將重讀時收集到的相關聯資訊寫在卡片上,透過排列重組找到主題邏輯從而發酵出新的話題。重組法適用於長篇內容的輸出。
資訊移植法---找到自己需要的關鍵字和主題,將這些資訊摘抄到A4大小的紙張上,透過書寫找到新的靈感和素材。列出來的相關素材越多越能激發思考。移植法需要謄寫資訊,適用於不太長篇幅的文章創作。
資訊拼貼法---覺得摘抄比較費時,可以選擇拼貼法。將要用的筆記影印下來,貼到A5大小的紙上,一邊動手貼影印件,一邊組合思考。
④素材的頓悟與產出
從素材的發酵開始,就需要不停的手腦配合才能真正做到資訊的高效產出。勤於動手和勤于思考並頭前進。
“靈感全然不是漂亮的揮著手,而是如犍牛能竭盡全力工作時的心理狀態。”
———柴可夫斯基
在創作這件事上,從來就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每一個思考和每一個創意都是大量的積累和消化的過程。“世上無難事”的下一句是“只怕有心人”,這個有心人就是不斷用功不斷突破自己的那個人。也許日常的筆記沒能讓我們馬上變成優秀的人,但透過這樣的方式積累資訊,記錄十年甚至更久,總有些改變是浸入到生活和工作當中,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我們的思想。透過記錄改變的是我們的生活觀念,它讓我們更主動的接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養成求知不倦的好習慣。這是一件可以持續一生的事情,也是自己的生命之詩。
-
8 # 電子通訊和數學領域
讀書做筆記前,必須消化書本或作者表達的意思,轉換成自己的知識,才是高效的讀書方式。
其次大腦對知識的記憶是短暫的,所以開始階段要經常時不時翻閱我們做的筆記,也就是經常提到的“刻意練習”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永久記憶,隨時取用。
-
9 # 楊朱學派
【我做的《周易》讀書筆記】
鄙人愛好國學。從第一次讀經典時,就簡略的作讀書筆記。直至幾年前,我做的讀書筆記才算是系統、完整。
截止目前為止。我讀過的諸子經典有《論語》、《孟子》、《荀子》、《孔叢子》、《孔子家語》、《左傳》、《禮記》、《周易》、《尚書》、《詩經》、《老子》、《莊子》、《列子》、《公孫龍子》、《韓非子》、《尹文子》《商君書》、《呂氏春秋》、《晏子春秋》、《墨子》、《屍子》、《鬼谷子》、《戰國策》、《孫子》、《尉繚子》、《山海經》、《孝經》、《竹書紀年》、《世本》,《黃帝四經》、《淮南子》、《史記》、《楚辭》、《管子》等。 在我的眾多書籍中,葉蓓卿先生譯註的《列子》最為經典 黃克劍譯註的公孫龍子同樣經典 由於俺文化程度低,基礎差。為了提高古文閱讀能力,專門讀了王力版的《古代漢語》。
下面就分享一下俺讀書時,作讀書筆記的心得。
從形式上,俺作的讀書筆記分篇章內筆記和整理歸類後總結的筆記。 篇章內的讀書筆記就是對篇章內的重點和核心內容作標記。下面舉幾個例子:
在《左傳·隱公元年》的傳文中,有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鄙人在此篇章中,作了如下筆記。鄭莊公的幾段言論:“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無庸,將自及。”說明鄭莊公表面不懂聲色,暗中早已經有動作。弟弟與母親的一舉一動,盡在其掌握。太叔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更說明這一點。 鄭莊公對母親立下誓言: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鄭莊公後悔的不是良心發現,而是擔心自己的不孝之名穿遍天下。
讀第一遍時作篇內筆記。讀第二遍時,就補充篇內筆記,又對讀書筆記整理歸類。 大多數典籍俺都讀三遍,最重要的是第二遍。
當然也有例外,《韓非子》讀了八遍。兩年後,諸子經典全部讀完,還會再重讀。《鬼谷子》只讀了兩遍。因為《韓非子》博大精深,而《鬼谷子》則相對淺薄——揣摩君主心理,拍君主馬屁。可以說《韓非子·說難》篇,就是一部《鬼谷子》。
任何一本書,俺作的筆記中都有一項叫關聯。以《孔叢子》為例。 在《孔叢子·刑論》篇中,有孔子之言:民之所以生者,衣食也。上不教民,民匱其生,飢寒至於身而不為非者,寡矣。 將此歸類與“關聯”項後,→1、《論語·子路》中,孔子回答弟子,若能治理衛國:先富之,再教之。2、《孟子·滕文公上》: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能為。3、《管子·牧民》: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體現了孔子的務實之處。
再分享一下《左傳》中讀書筆記的整理歸類。
第一項:詩經(即左傳中引用的詩經)
第二項:尚書
第三項:逸詩(即沒有被孔子收入教科書的詩篇) ……
第七項:占卜
第八項:儒家思想(共有29條)
第十二項:孔子之言
第十四項:微言大義,即春秋筆法
第十六項:弒君
第十七項:誅大夫
第二十七項:文學常識
第二十八項:史料價值
此外,還有“成語”、“關聯”、“歷史故事”、“重要戰爭”、“天文曆法”、“列國形勢”、“歷史人物”等等。
如:歷史人物的大項中,第16條是重耳。重耳的事蹟有13項,分別是:出逃,樂不思晉,欲鞭野人,受食還璧,約定退避三舍,勤王,請遂弗許,棄原守信等。
個人覺得,作讀書筆記,進行整理歸類時。最容易的是《老子》和《詩經》。
《老子》整理歸類專案非常明晰:世界觀、方法論、認識論、政治論、軍事論、辯證法等。此外還有關聯項。
《詩經》的筆記整理歸類時也非常明晰,有愛情、性愛、家庭生活、勞動、戰爭、離別等,當然,還有必不可少的關聯。
比較難做的讀書筆記就是《左傳》,歸類起來比較麻煩,需要用心整理方可。
作了讀書筆記之後,寫讀經札記就非常容易。例如:俺的文章《左傳》札記——占卜篇,就是對第七項歸類整理後的筆記“占卜”稍微整理,再修飾以文辭。並在文章最後一段寫出自己的心得,就OK了。 鄙人對占卜的觀點是:我相信其不是迷信。但卻從來不占卜。下面就舉一個例子,來闡明其原因:多年前,中國隊與紐西蘭隊有場足球比賽。比賽於下午進行,但央視並未直播。直到晚上才播出比賽的實況錄影。在上半場結束後,插播了體育新聞。新聞中稱,在今天下午進行的比賽中,中國隊2:0戰勝了紐西蘭隊。之後我立即關掉電視。因為已經知道了比賽結果,再看下去已無懸念和樂趣。人生亦是如此。”
還有俺的文章《詩經》札記——雲雨篇。就是依據《詩經》第八條筆記“性愛之詩”整理而成。在文章最後亦有自己的心得:“由上可知,孔子是提倡人性自由與愛情自由的。兩性之間有了愛情,才使性交昇華為性愛。這也是人類與禽獸的區別之一。將大量的飲食男女之詩選入儒家教書可謂上承天道,下合人性。孔子謂之“男女媾精,萬物化生”,“一陰一陽之謂道。”
還有我的文章《左傳》札記——重耳的另一面。就是根據讀書筆記中,歷史人物大項中,重耳小項而完成的。
讀書筆記雖不是文章。但文筆修飾之後的讀書筆記+自己的心得=文章。 當然,萬事皆相通。作讀書筆記也一樣,即有相同之理,而無相同之法。鄙人與諸位文學愛好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並非讓諸位照搬照抄,僅僅是借鑑而已。
-
10 # 使用者9069888571084
讀書筆記也許會需要摘錄很多內容,但是抄寫式筆記就很費時間,而且容易抄錯,你可以下載一個貓圖鷹app,拍照想要抄錄的段落字句,掃描取字,去列印店打印出來,留出一些空白方便寫一些自己的感想
回覆列表
平時比較喜歡讀書,大多數都是哲學和心理學這一方面的,有些地方實在看不太懂,就會記錄下來,比如《烏合之眾》《人生的智慧》《非暴力溝通》。
邊讀邊記 批註法
遇上比較特別晦澀難懂的句子,我一般反覆地看幾遍,然後把句子摘抄下來,記在筆記本上,然後重點批註一下自己的理解上去,加深自己的理解。
梳理時間 邏輯法
根據文章的章節,按照作者的敘述順序記錄筆記,這種方法可以理清整本書的脈絡,故事情節和作者的思想,幫助你掌握全書。
重點標註 符號法
記筆記除了文字上需要記錄以外,為了加深自己的理解,新增符號是必不可少的,最為常見的就是新增下劃線了,這也是大家從小就會的方法,畫圓圈來突顯重點,有些比較注重邏輯的,會使用箭頭符號,理清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