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這個題目太大了,如果要羅列一張名單估計會講很久。我還是從每個時期都挑選一個我認為最有可能的人來回答吧:

    1、秦代:蒙恬。如果蒙恬沒有選擇服從命令聽指揮,而是勇敢地去對抗趙高和胡亥的話,公子扶蘇就有可能上位。一旦扶蘇繼位,那麼秦之暴政就會迅速終止,天下民心也不至於那麼快就徹底與秦背離。大澤鄉和沛縣,也不至於那麼快就走上歷史舞臺。

    2、西漢:霍去病。作為軍界的天縱奇才,一生僅有二十四個春秋的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是整個漢朝軍界不可挽回的損失。很難想象如果他能多活三十年的話,漢帝國的疆界會擴張到何種地步。廢掉昌邑王的那一個,也許就不一定是他的異母弟弟了。

    3、東漢:漢明帝。東漢皇帝不知道是不是基因不好,除了劉秀幾乎沒有一個活過四十歲。正是這種皇帝英年早逝的現象頻繁出現,才導致外戚干政形成常態,而這個根子就在明帝的第一個早崩。如果漢和帝能多活二十年,也許外戚亂政的現象就不會在東漢再三出現。

    4、三國:關羽。很多人也許會認為如果孔明能多活二十年,三國到底鹿死誰手都未可知。實際上,從關羽敗走麥城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劉備、諸葛亮和劉禪這三代蜀漢領導人都只能偏霸一隅。假設關羽能死死地扼守荊州,《隆中對》的計劃就能順利實現。只可惜當荊州徹底失去以後,《隆中對》就已經從政治規劃變成了口號而已。

    5、兩晉:王猛。沒有王猛的苻堅,其功力必然大打折扣。很難想象倘若淝水之戰時如果王猛還是前秦的第一權臣,謝安能否抵擋住投鞭斷流的秦軍。一旦淝水之戰是北方戰勝南方,那麼整個中華的統一都要提前兩百年。

    6、南北朝:魏孝文帝。孝文帝的漢化改革震古爍今,實在是千古美談。但這樣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偉大君主,其陽壽卻實在不夠長久。如果他能再穩坐帝位三十年,將北魏朝廷經營妥當,統一大業也將提前完成一百年。只可惜他的英年早逝使得北魏的各種矛盾提前爆發,元氏家族也成了宇文泰和高歡的傀儡。

    7、隋朝:隋文帝。這一點我想是最沒有爭議的之一。隋文帝的早逝讓楊廣還沒有經歷過挫折和磨難就過早地登上了最高權力的寶座,這不僅終結了開皇之治,更葬送了一個偉大的隋帝國。如果楊堅能多帶挈楊廣幾年,也許隋帝國不至於二世而亡。

    8、唐朝:王忠嗣。作為名將的遺孤、玄宗的養子、唐帝國北境的守護神,王忠嗣就是玄宗朝如此盛世的武力保證。如果皇帝不是那麼好大喜功地要拿下石堡,王忠嗣也不至於過早抑鬱而終。有這樣一位軍神守護,安祿山一個區區羯奴,又安敢舉起反旗?

    9、五代十國:周世宗。這一點同樣沒有任何爭議,身為一個只有九年壽命的王朝的君主,柴榮的偉大卻是無可爭議的。儘管只是後周太祖郭威的內侄,但柴榮卻在他短短數年的執政生涯裡,幾乎憑藉他一己之力拿下了整個北方。如果說他和後周敗給了誰的話,那就只有時間了。

    10、北宋:宋太祖。和柴榮一樣沒有爭議。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繼承了世宗皇帝的遺志。後周沒有敗給強敵,只是因為宋太祖實在是個更適合做皇帝的人選。儘管他的侄孫被稱為“仁宗”,但北宋的皇帝裡,他才是最仁慈的一個。如果沒有燭影斧聲的懸案,是否還有遼金西夏,都未可知。

    11、南宋:岳飛。這又是一個沒有爭議的答案。“撼山易,撼岳家軍難!”有嶽武穆在,從軍事角度上來看拿下北方就是有很大可能的。但可惜岳飛是不懂政治的,而高宗皇帝又是太懂政治的。因此縱然岳飛的死太過可惜,但他卻是必死無疑的。

    12、元朝:成吉思汗。嚴格意義上說成吉思汗並不是元朝人,但姑且算作是蒙元帝國的創始人。轟轟烈烈的西征由於成吉思汗的死而戛然而止,其身後幾個兒子之間也為了爭奪皇位而大打出手。如果成吉思汗能多活幾年,也許整個歐洲都要在蒙古鐵騎和黑死病的陰影下瑟瑟發抖。

    13、明朝:朱標。也許有人覺得會是張居正或是孫承宗、袁崇煥,但我認為朱標更加可惜。因為靖難之役前,朱允炆基本已經著手在推翻其祖父的不合理政策;朱棣篡位後,則變本加厲地執行起了“太祖家法”。朱允炆的執政思路和其父親一脈相承,倘若朱標不死,則朱棣必不敢輕舉妄動,整個明代的政治走向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14、清朝:雍正帝。世宗皇帝活的太短,而高宗皇帝在位時間實在太長。如果能將二者的時間互相調配一下,所謂“康雍乾盛世”依然不變,但乾隆也許就會磨礪得更加純熟,清朝是否還那麼故步自封,也許未可知。

  • 2 # 爾朱少帥

    第一個:秦始皇嬴政。始皇帝不死,秦朝不會出現秦二世大勢誅殺秦始皇后代,秦二世殺戮蒙氏兄弟等很多有功將領,趙高、李密弄權,引起朝臣離心的情況。是秦朝內訌使得對國家的控制力減弱,進而有了項羽、劉邦楚漢爭霸的機會。

    中間一個:周世宗柴榮。柴榮年輕有為,文韜武略絕對是各代皇帝裡的佼佼者。東征西討幾年內所向披靡。柴榮與契丹、後漢聯軍的戰爭中連戰連捷,對於契丹絕對是壓著打。按照這種趨勢下來的話,柴榮有機會將契丹打回大漠,實現漢唐那樣的大一統格局。要是這樣的話就不會有後來遼朝、金朝、蒙古輪番跑馬中原的事情了。他說過一句話:給我三十年,十年平天下,十年安百姓,十年迎太平。可惜三十大幾歲就英年早逝。最可惜的一位。北宋的底子都是柴榮打下來的,可惜趙家兄弟抑武重文將一統天下的趨勢生生打斷。最後一個崇禎。崇禎不死,吳三桂沒有造反的理由,而明朝遺臣也不會望風而降。後來南明、鄭成功、吳三桂折騰滿清幾十年來看,滿清八旗戰鬥力實際並沒那麼強。過了1644年,肆虐多年的鼠疫、災害就會過去。只有明朝緩過一口氣來,滿清就沒那麼容易入關,而草臺班底的李闖王自己就會把自己作死。崇禎收拾殘局,不小心給明朝整出個中興盛世也未可知。

    歷史的殘酷就在於沒有彩排,也沒有如果,意淫而已,發發牢騷表表遺憾。

  • 3 # 集賢院居士

    中國歷史上最讓人扼腕嘆息的十大英年早逝人物之一:晉悼公姬周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這樣的一些人物。他們少年成名,年紀輕輕就已經做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前途不可限量。可是擊敗他們的,卻是大自然最基本也是最殘酷的生死無常,令後人嘆息不止,這就是所謂的天妒英才吧。下面就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最讓人扼腕的十大英年早逝人物。這裡宣告一下:被殺和自殺的不算,40歲以後去世的也不算。

    晉悼公姬周 晉悼公(前586年-前558年),姬姓,名周,一作糾,又稱周子或孫周。前573年至前558年在位。這位不為人所熟知的晉國國君,卻是晉國曆史上另一位一代雄主,唯一可以比肩開創晉國霸業的晉文公重耳的晉國國君,他讓晉國重新稱霸中原而且霸主地位無人可以撼動。

    晉悼公自幼就聰穎過人,長期在周代都城洛邑學習, 他的老師著名預言家單襄公這樣稱讚他:立如蒼松,目不斜視,聽不側耳,言不高聲。論敬必及上天;論忠必及心意;論信必及自身;論仁必及他人;論義必及利益;論智必及處事;論勇必及制約;論教連及明辨;論孝連及神靈;論惠連及和睦;論讓連及同僚。聞晉有戰亂,為之悲慼;有喜慶,為之高興。 怎麼樣,感覺這完全就是一個小聖人啊。

    晉悼公是晉襄公曾孫,晉厲公的侄子。按說本來距離國君的距離是比較遠的。但是晉厲公在位期間,為了鞏固君權急於打擊公卿大家的實力,屠滅了郤家,但是方法失當,於是晉國被他搞得人心惶惶,動盪不安。最後晉厲公被公卿勢力的欒書和中行偃率公卿復仇弒殺。先秦的時候立國君經常採用“立賢不立嫡”原則,所以大家一商量一致覺得晉悼公不錯,可以繼任國君。

    晉悼公這年僅僅十四歲,回到晉國之後,見到這幫廢殺過好幾個國君的跋扈公卿們,氣場強大的晉悼公小宇宙第一次爆發了。他毫無懼色,昂首挺胸的發表了一番就職言說:“我當國君這是天意,我要做國君你們都得聽我的,如果你們不同意可以換別人,我可不要當晉厲公那樣的!” 這幫權力鬥爭的老司機們徹底被驚呆了,全部老老實實的再次跪拜說:“以後都聽您的”。

    晉悼公不放心,和公卿大臣當時就立下了盟約。大家知道,在春秋時期盟約精神還是很盛行的,敢違背盟約的人和國家及其罕見。

    繼位之後,少年老成的晉悼公就雷厲風行的革除弊端推進改革,任用賢能,貼近民生,輕徭薄賦,懲治腐敗,把烏煙瘴氣的晉國很快就治理的井井有條。

    晉悼公還重新分配了八卿,提拔了新的貴族,是各家公卿勢力保持平衡狀態,不一家獨大,一個比較成熟的中央集權迅速建立起來。

    在對外政策上,晉悼公對各諸侯國無論大小強弱,一律一視同仁,贏得了眾諸侯的一致擁護。

    終悼公一朝,晉國始終保持著海納百川的偉大胸襟。而後發生的戰爭,晉悼公擁有一呼百應的絕對號召力,率領諸侯聯軍南征北戰。

    春秋時期的基本主題就是晉楚爭霸。看到老對手晉國強大起來,楚共王坐立不安,於是下令攻打宋國,還脅迫盟國鄭國一起攻宋。晉悼公親自率眾諸侯聯軍一起來救宋國,奮戰數月終於打敗楚軍,挽救了宋國,宋國上下感激涕零,自此七十年一直堅定追隨晉國成為忠實的盟友。晉悼公隨後又征討楚國跟班鄭國,一番苦戰後鄭國也臣服晉國。

    晉悼公在雞澤(今河北邯鄲)和諸侯會盟,連南方的新興強國吳國都遙相呼應,楚國的另一個鐵跟班陳國也倒向了晉國,晉國重新稱霸。後來晉悼公又多次擊敗楚國,鄭國,秦國,齊國等。

    晉悼公少年老成,思維縝密,作風務實沉穩,不務虛名而處實禍。悼公的才能與品德都堪稱一流,其人格魅力、政治韜略、外交手段以及對人才的任用、對臣僚的駕馭、對政局的控制、對戰略的把握、對外交的捭闔都出神入化。

    悼公多謀善斷,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可惜天妒英才,前559年晉悼公突然染病,初期病勢並不沉重,但情況很快惡化。悼公一病不起!前558年11月,悼公暴亡,年僅29歲!就這樣,悼公匆匆走完了他轟轟烈烈卻猶如流星般明亮且短促的一生。

    有人這樣評價晉悼公:論謀,不減於晉文公重耳;論智,不屈於鄭莊公寤生;論略,不低於齊桓公小白;論才,不遜於楚莊王熊旅;論仁,不亞於宋襄公茲父;論勢,不弱於秦穆公任好。又何以將晉悼公排斥於“春秋五霸”之外乎?

    中國歷史上最讓人扼腕嘆息的十大英年早逝人物之二:霍去病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西漢的抗擊匈奴名將霍去病,可能是英年早逝的英雄中最為人所知的,當然桐華的奇葩小說一定要直接無視。

    霍去病去世的時候年僅二十三歲,筆者曾在茂陵霍去病墓前大膽設想:冠軍侯如果不英年早逝,很有可嫩匈奴滅亡的時間要提前很多年了。

    霍去病是大將軍衛青的外甥,是衛子夫姐姐衛少兒的兒子,因為父親平陽縣小吏霍仲孺不敢認他這個私生子,所以衛青應該對他的成長影響巨大。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年僅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 跟隨衛青參加漠南之戰。這是漢軍第一次大規模主動進攻匈奴主力。初出茅廬的霍去病獨自率領八百精銳騎兵,奔襲數百里,斬獲匈奴兩千餘人,斬殺單于的叔祖父,俘虜單于的叔叔,一戰成名勇冠三軍,也成為當時幾路漢軍的唯一亮點,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十七歲在現在還是一個高中生的年齡,而霍去病就因戰功封侯了,縱觀幾千年歷史也是十分少見的。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獨當一面成為河西戰役的統帥。在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出擊匈奴的渾邪王、休屠王部,共殲敵四萬餘人。戰後又成功平定了歸降匈奴人的叛亂,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河西戰役意義非凡,不但為漢朝開疆拓土把河西走廊納入版圖,而且斬斷匈奴側翼,為以後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二十一歲的霍去病率兵五萬出代郡(今山西北部)尋找匈奴主力決戰,向北行軍兩千餘里,深入漠北。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斬殺七萬餘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今蒙古肯特山以北)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沙漠別稱或曰即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漠北之戰過後,匈奴勢力被徹底從漠南清除到漠北。

    同年,霍去病因為戰功顯赫,被任命為大司馬,和大將軍衛青並列,二十一歲位列三公。 就在霍去病躊躇滿志,準備徹底蕩平匈奴。誰料到僅僅兩年之後,也就是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二十三歲的霍去病突然因病去世!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陪葬武帝的茂陵裡面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被後代各朝各代都被奉為名將,也是當之無愧的抵抗匈奴的民族英雄。他的騎兵突襲戰術的成功運用對於中國軍事史意義影響深遠。他如同流星一般炫目卻又短暫,生如夏花之絢爛,贏得身後青史流芳百世。

    後世有數不清的著名詩篇讚頌霍去病,這裡只節選幾則: 王維《出塞作》: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寄袁二(一作鄭沂)》 長安年少羽林郎,騎射翩翩侍武皇。 弓影醉開孤月滿,刀頭新買百金裝。 聽雞曉闕疏星白,走馬秋郊細柳黃。 應募玉門關外去,請纓生系左賢王。 名作《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胡無人》 李白: 漢家戰士三十萬,將軍兼領霍嫖姚。 《廣陵行》韋應物: 雙旌擁萬戟,中有霍嫖姚。 《後出塞五首》杜甫: 借問大將誰,恐是霍嫖姚。 《陪柏中丞觀宴將士二首》杜甫:  漢朝頻選將,應拜霍嫖姚。 《送國棋王逢》杜牧: 守道還如周柱史,鏖兵不羨霍嫖姚。

  • 4 # 可汗說事

    這樣的人物太多了,在這裡我就挑幾個影響特別重大的,甚至足以改變中華民族歷史走向的人來簡單說說吧!

    1.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只活了49歲。祖龍不死,劉項不出。如果秦始皇再多活幾年,等立了他喜歡的公子扶蘇為太子,再掛掉,秦朝也許就不會二世而亡,中國歷史就不是後來這個樣子了。

    2.曹叡。204年?—239年,即魏明帝,在位13年,只活了35歲。曹叡不死,司馬懿就不敢叛亂,沒有晉朝,也許就沒有後面的五胡亂華!五胡亂華差點讓中華民族亡國滅種,代價太大。

    3.王猛。325年—375年,活了50歲,也不算長壽。王猛如果再多活幾年,幫助苻堅統一天下,中國就可以提前200年結束分裂狀態。

    4.柴榮。921年-959年,只活了38歲,柴榮曾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他在位僅5年,就讓中國出現統一的徵兆,柴榮比趙匡胤更加雄才大略,如果柴榮再多活幾年,就沒有趙匡胤什麼事了,中國也許就可以提前300多年統一天下了,也許就沒有遼宋夏金等幾百年的大分裂歷史了,也許又是一個唐朝的誕生。

    5.朱瞻基。1398年-1435年,只活了37歲,在位十年。明宣宗在位期間,是明朝鼎盛時期,如果他再多活幾年,並教育好兒子,也許就不會有土木堡之變,明朝也就不會早早結束盛世時代,蒙古也就不會再度崛起了。結果是他早逝,兒子8歲登基,被王振操縱並帶壞,讓明朝早衰,蒙古再度崛起,禍害北部邊境200年。

    6.朱常洛。1582年―1620年,只活了38歲,在位一個月。明光宗是個頗有作為的皇帝,比他的兩個兒子明熹宗和崇禎強多了,如果明光宗不早逝,明朝就不會被他的兩個兒子玩的不可收拾,明朝也許就不會那麼快的走向滅亡,清朝也許就不會出現。明末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實行的是內閣制,明末李贄、方以智、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啟蒙思想家人才輩出,徐光啟、朱載育、宋應星、徐霞客、馮夢龍、湯顯祖、錢謙益、八大山人、石濤、朱舜水、董其昌、孫承宗、孫傳庭、盧象升等大批軍事、科技、文化、藝術天才呈現噴薄湧出的狀態,絲毫不亞於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才質量和數量。此時的中西文化交流頻繁,而且是平等和諧的交流,明朝對西方學說採取的又是積極引進的態度,如果用好這些人才,中國近現代歷史就未可知了。

  • 5 # pku小動物

    歷史上有哪些人多活幾年可以改變歷史,清言論史的答案從每個朝代挑了一個人來回答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過他在元朝挑了成吉思汗,這個就不是很公允了。要論13世紀的幾位蒙古大汗中,多活幾年能夠更大程度改變歷史的並不是成吉思汗,而是窩闊臺汗和蒙哥汗。

    成吉思汗死在進攻西夏的戰爭中,他的死並沒有改變戰爭的程序。蒙古軍隊秘不發喪,還是攻克了西夏。他再多活幾年,無非也就是再打打金朝,派軍隊再往西亞和東歐方向前進,和他死了之後的歷史發展路徑差不多。

    窩闊臺的死則停止了蒙古軍隊對歐洲的進攻,當時拔都的軍隊已經攻克了波蘭和匈牙利,即將跨過多瑙河,因為窩闊臺死了,拔都為了選出有利於自己的下一任大汗,退回到欽察草原上。窩闊臺的死拯救了歐洲基督教文明。

    蒙哥汗的死停止了旭烈兀進攻埃及的腳步。旭烈兀本來已經征服了整個歐亞大陸上的伊斯蘭勢力,只剩下埃及的穆斯林們苟延殘喘,但蒙哥汗死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打了起來,旭烈兀退回伊朗靜觀其變,導致乞臺不花帶領的一支軍隊被埃及人擊潰,拯救了伊斯蘭文明。

    即使退回到中華文明圈內部而言,蒙哥之死也是影響深遠,首先南宋多存在了十幾年,其次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戰使得忽必烈不得不依靠漢文化和漢地資源,主動放棄了蒙古草原本位政策,使元朝成為中原王朝的一環。如果窩闊臺多活幾年,不管是征服了南宋還是與南宋劃江而治,只要他在相對和平狀態下確立了在哈喇和林即位的繼承人,其後的歷史發展可能完全不同。

    以上是蒙古國時期,如果在元朝時期,那麼可能改變歷史的應該是忽必烈的太子真金。真金漢化較深,可惜早死,如果他順利即位,元朝的漢化程序可能也會有所不同。

  • 6 # 一枚明粉

    吳三桂,只要他活著,戰爭還能持續下去,勝負尤未可知。

    1、一藩之亂

    到了1677年初,康熙是很樂觀的。

    秦隴底定,閩粵蕩平,惟吳三桂竊踞一隅,苟延旦夕.....平定粵西,進取滇黔

    此時三藩只剩下吳三桂一藩對抗朝廷,平定叛亂指日可待。

    但在韶州戰場、廣西北部戰場,清軍被吳三桂凌厲的攻勢所擊潰。吳三桂打出了內線攻勢作戰。

    (大軍作戰可沒有圖上那麼順利)

    熟悉歷史的人會發現,這段很像李定國在順治八年九年的作戰,攻勢凌厲,清軍招架不住。

    2、1678年的攻勢

    到了1678年五月初四日,鄭經在整頓後,登陸攻擊,圍困海澄。八旗一部與總兵官黃藍都駐紮在城內死守,援兵多次解圍失利。

    在海澄周邊作戰中,清軍署前鋒統領希佛陣亡,副都統穆赫林、提督段應舉俱自縊

    六月初,吳軍馬寶,攻擊兵家必爭之地永興,兩戰兩勝,大創清軍,一戰擊斃都統宜里布、護軍統領哈克三,奪據清軍河外營地(永興依耒水而立,此水上接衡州,下通廣東);一戰大敗前鋒統領碩岱、副都統託岱、宜思孝所率援軍,其營壘被沖垮,河南岸失陷。將軍穆佔、簡親王喇布多次向朝廷求救。

    吳逆以大隊侵永興,犯我河外營。都統伯宜理布,前鋒統領碩岱,護軍統領哈克山等御之失利。宜理布、哈克山 ,戰歿,賊遂據我河外營,環攻永興

    一東一西,整個戰場形勢驟然緊張。尤其是湖南戰場,如果永興陷落,吳三桂對清軍達成殲滅戰,戰局將會逆轉。

    (湖南永興距離衡州多近,八旗兵就是過不去)

    其實當時清軍在永興兵力並不弱,每佐領八名,卻坐令三面受圍。可見清軍士氣之低落。

    七月份,吳三桂親自部署對廣東、廣西的大規模進攻。派出大將胡國柱、夏國相率軍,突入兩廣,幾度得手,尤其在廣西取得了更大的進展,除了梧州,全部都被吳軍收回。廣西也是岌岌可危。

    3、康熙要親征

    佔據優勢的清軍在作戰中一塌糊塗,各地統帥相互委卸責任,很可能各地再燃起戰火。8月初九,康熙計劃親征,上諭議政王大臣,

    今日之事,嶽州最要,不可不速行攻取,乘此民心讎賊,群相內向之時,朕欲親統六師,躬行伐罪,若逾此機,恐滿兵不耐水土,因而挫銳,所遣諸將軍,破賊無期, 後雖勉圖,終成掣肘,國家所賴,在於僉謀,此外如有早戡逆亂,救民水火之䇿,並宜豫籌,爾等其詳議之

    可見形勢緊急。其實此時吳三桂已經風燭殘年。到8月17日,吳三桂病死。

    8月20日,永興前線的吳軍發動攻勢後,在21日撤退。康熙在27日收到訊息。

    戰局就這麼穩定了,吳周進入防禦階段。

    如果吳三桂不死,其爐火純青的指揮藝術,可能真的會改變歷史。況且康熙這時候的財政已經在崩潰邊緣。

    (歷史差點再成為這樣)

  • 7 # 歷史寶藏

    看到這個題目,我第一個能想到的就是千古第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像

    首先來看一下秦始皇駕崩之時的歷史。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雖然六國貴族臣服,北擊匈奴而守藩籬,南平夷越而設數郡,但是他還是能隱隱感覺到這個帝國中諸多不安的因素。

    於是他先後五次東巡六國,最終於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的巡視途中發生了一場影響帝國走向的大事件。

    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史記 李斯列傳》)

    始皇帝剛來的及寫下遺囑,就嚥氣了。只有趙高、李斯、胡亥還有五六個官宦知道這件事。

    於是這幾個人就密謀改詔,除掉公子扶蘇,擁立胡亥。就改詔書賜長子扶蘇:

    “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秏,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得罷歸為太子,日夜怨望。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史記 李斯列傳》)

    扶蘇收到詔書,就自殺了,秦國的命運,正如我們所知道的歷史,隨著扶蘇手中滑落的長劍,形勢急轉直下。

    史書記載的秦始皇駕崩之地——沙丘遺址

    假如秦始皇多活幾年,情況會怎麼樣呢?

    首先要知道,扶蘇和秦始皇的治國理念不同,始皇崇法,而扶蘇向仁。正如《史記》載:“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在秦始皇下坑儒令時,扶蘇就勸諫父皇:“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沒有聽從兒子的建議,但是他感覺此子是個可造之材,心懷天下而知天下之病,只不過仁義之心和始皇帝統一六國思想的設想不太符合。

    因此秦始皇就想鍛鍊一下這個孩子,“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其實這並不是懲罰扶蘇。“監蒙恬”,就意味著這是一個比掌管四十萬兵馬的蒙恬還要高的職位。實際上是想讓扶蘇多多歷練,立下軍功,同時多和蒙恬這一大將接觸,也是日後君臨天下後的一個重要武將。正如趙高對李斯所言:“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即位必用蒙恬為丞相”。

    假如秦始皇不是暴斃於沙丘,來不及妥善安排後事,那“秦亡於胡”的讖語將會被打破。扶蘇上位,實行仁政,蒙恬為相,穩定軍心,六國漸安……

    至少不至於十餘年而亡。

    中國歷史上是否會出現秦二世、秦三世……尚未可知。

    秦始皇以法家的天下後,又欲以法家治天下,在發現問題之後,想要有所改變,至少在接班人選上,打算讓“為人仁”扶蘇接管帝國,慢慢轉變秦法嚴酷之現實。然而無奈天不遂人願,不滿五十即暴斃,死在其巡視天下的路上,造成了大秦帝國“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也”的結局。

  • 8 # 孫博士侃歷史

    我認為中國歷史上主要有三個人,他們如果不死將會對中國的歷史程序產生巨大的影響。

    大統一的首創者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華民族大統一思想的奠基人,堪稱千古一帝,在我看來,始皇帝也是唯一符合這一稱號的人。正是他的雄才偉略,使中華民族大統一的思想深入人心。

    秦始皇修建長城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修秦直道,至今還造福子孫;車同軌、書同文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和融合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去世時年僅50睡,如果這位偉大的君王能再多活10年,中華民族的發展應該還會有很大的不同。

    封狼居胥的霍去病

    霍去病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可能也是最具冒險精神的將領。首次出征就深入深入敵境數百里,殺的匈奴四散逃竄。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這時他才17歲。

    19歲時,霍去病就做了驃騎大將軍。他率領漢軍收復了河西地區,使匈奴人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22歲時,霍去病又率領漢朝主力部隊深入漠北,賓士2000餘里,大破匈奴、封狼居胥,兵鋒最遠已達如今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

    可惜天妒英才,漠北之戰後不久,霍去病就因病去世了,此時才不過23歲。

    漢朝自古就被稱為“獨以強亡”的王朝帝國,但是再霍去病後,再也沒有出現像他這樣負有勇氣的軍事天才,若霍去病沒有因病去世,漢王朝的天下可能將會延伸到歐洲。這可能不只會改變中國的歷史程序,對歐洲歷史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一代英主柴榮

    柴榮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其雄才偉略也能在中國曆代名君中有一席之地。然而,這位雄略之主年僅39歲就病逝了。

    然而,在不多的時間裡,柴榮奠定了北周統一天下的基礎,並且北擊契丹,收復了三關三州、17個縣。

    雖然此時的柴榮併為擊潰契丹的主力部隊,但是以他的才能,若能多活十年,必能完成大統一的偉業。

    若真如此,遼金蒙古可能都不會存在,中國的歷史又將有巨大變化。

  • 9 # 攸揚拾羽

    魏明帝曹叡,這個人的多活幾年,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幾乎可以超過任何一位皇帝。

    魏明帝去世時不到四十,託孤於曹爽與司馬懿。之後曹爽擅權,司馬懿聯合曹魏元老,滅了曹爽勢力,從此曹家宗親勢力極大衰弱,無人可以制約司馬家。

    西晉建立之後,有感於曹魏因皇室孤立無援而滅亡的教訓,重新走了分封制的老路。結果,晉武帝去世後,西晉陷入了長時間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耗盡了西晉的國力,北方少數民族趁機南下,中國歷史上幾百年的大分裂時期開始。

    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對中華民族的影響是極大的。一方面,民族大融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五胡亂華的五個民族,有四個都融入了漢族。更不要說後來主動融入漢族的鮮卑族。隋唐常見的宇文、長孫、獨孤、令狐等姓氏,便都是漢化的少數民族。

    但民族融合是雙方的,少數民族融入漢族的同時,漢文化也在吸收少數民族的文化。舉個最淺顯的例子,你先去看一部講西漢的電視劇,再看一部隋唐的電視劇,會發現隋唐多了很多少數民族風格的東西。

    另一方面,長期的戰亂使得人們需要心靈的寄託,佛教迎來了傳播的黃金時期。當隋朝統一以後,我們發現,曾經的獨尊儒術,經過了幾百年的戰亂,已經變成了儒釋道三教並立。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也帶給了儒家危機感,儒家再度進入了不斷的改良當中,最終在宋朝進化為理學。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魏晉南北朝這段時間對中華的影響究竟有多麼深刻了吧。

    假如魏明帝多活幾年(這並不難啊,他死時連四十都不到),則司馬家不會專權,分封制不會捲土重來,少數民族無法趁機南下,中國歷史會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 10 # 以史為鑑

    甚至有機會由前秦來統一天下。

    苻堅和王猛兩人是少有的君臣相知互信的典範。

    王猛出生貧寒,學成的時候正是北方大亂,五胡亂華之時。

    桓溫北伐時王猛曾經去見過桓溫一面,但是王猛感覺桓溫志在篡權,而並不是胸懷天下之人,加上東晉士族壟斷政權,寒門絕無出頭之地。

    於是選擇了前秦苻堅,苻堅非常信任王猛,一年內王猛從縣令連升N級到宰相,創造了古代官員升級的吉尼斯紀錄。

    而且王猛也不負眾望,短短十年時間就讓前秦國富力強,成為北方僅有的穩定之地,王猛也是軍事天才,帥兵平定了整個北方,文治武功堪比諸葛亮。

    可惜好景不長,王猛因為積勞成疾在五十歲的時候就病死了,在臨死前還囑咐苻堅:不要攻打東晉,目前的當務之急是平定鮮卑等少數民族政權,這才是前秦的腹心之疾。

    可惜年輕的苻堅堅信自己雄才大略可以一統天下,成為第一個統一天下的少數民族政權。

    然後大家都知道苻堅遇到了謝安。

    淝水之戰後,前秦在其他少數民族野心家的動搖下,馬上陷入四分五裂的情況。苻堅隨後也被殺身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女孩在火車上被要求和孕婦換鋪位,遭到女孩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