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象眼觀天下

    因為北韓北部多山,且冬季非常寒冷,交通不便。這一點如果瞭解抗美援朝戰爭的話,對此應該有所瞭解。

    古代環境下,北韓半島實在不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古代王朝更喜歡華北平原這種能種莊稼的地方,或者長江中下游、嶺南、關中、蜀中這些經過改造後能種莊稼的地方,對於土地改造過於麻煩的地方,除非處於地緣政治目的,否則一般都不感興趣。所以古代中國大一統王朝並不喜歡西域、青藏高原、安南、漠北、夷洲這些周邊區域,就是因為這些土地沒啥價值,統治起來,產出還不如投入,經濟上很不划算,中央必須持續不斷地投入,王朝興盛的時候還好說,王朝衰敗的時候搞不好會把王朝拖垮。

  • 2 # 澹奕

    千百年來,北韓半島都臣服於中原王朝,雖為藩屬,但除了唐帝國、元帝國之外,中原甚少將北韓半島納入領土範圍之內。

    是國力不夠麼?顯然不可能,那中原為何不將近在咫尺的北韓半島收入囊中呢?

    第一,入不敷出,買賣賠本

    北韓半島面積不算太大,但五分之四的地區都是高原山地,僅有西部與南部沿海有少數平原。自古以來,北韓半島都是比較苦寒的地區,人口比較少,而且物產貧乏,是比較窮困的地方。

    即便到了明清時代,北韓半島與中原進行朝貢貿易,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銅礦、皮毛、人參、高麗紙、粗布等一些土特產,對於富庶的中原王朝來說,這些並沒有什麼吸引力。

    第二,異族之別,統治不易

    雖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然而北韓半島上的民眾始終都是另外一個民族。半島之上,地形崎嶇複雜,在冷兵器時代,想要進行統治是非常困難的。

    外來駐軍想要長久駐紮,也非常耗費精神。即便元朝,也只能使用高麗人來制約高麗人,所謂的“徵東行省”也是名存實亡。

    第三,忠心臣服的藩屬國

    北韓半島歷代王朝,都醉心於中原文化,尤其後來北韓王朝建立以後,更是對明朝奉行“事大主義”,到了清朝即便心不甘情不願,仍舊是清朝的第一藩屬國。

    北韓國王稱王而不能稱帝,與明朝郡王同級別;王妻稱王妃,得中原王朝允許可追封王后;儲君稱作世子,必須是嫡出由中原冊封,北韓王朝作為宗藩體系與朝貢制度的重要象徵,中原王朝自然呵護備至。

  • 3 # 晉熙郡王逍遙遊

    首先這是個偽命題。北韓自古以來都隸屬於中國中原王朝的實際控制之下。北韓自古以來為中國藩屬,奉行事大主義,與宗主國中國同屬儒家文化圈,互為表裡。自漢朝至明朝,中原文化對北韓半島具有強大的統治力與影響力,古北韓對中華文化尊中原王朝為正朔,並一直忠心臣服於中原王朝並向其朝貢,北韓新王上任必須向覲見中原王朝天子必向其述職請求給予國名,北韓的政權更替必須得到中原王朝承認才算合法。例如李成桂滅掉王氏高麗後建立李朝後,明太祖朱元璋親賜其國名為北韓,譽意朝日鮮明。

    因為北韓半島境內多山,長白山脈、狼林山、金剛山、太白山脈縱橫其間,東西南三面臨海,戰線太長不利於運輸物資,所以隋朝因三徵高麗而元氣大衰。再者自漢朝至元朝,北韓近六成的領土皆屬於中國的實際控制之下,根本沒有必要將整個北韓半島納入版圖。

    北韓半島歷史政權變遷:箕子北韓[周朝諸候國之一]→衛滿北韓(燕國大將建立)→漢四郡[漢朝轄地]→帶方郡[遼東公孫氏轄地]→高句麗→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後三國時期→安東都護府轄區、熊津都督府[唐朝轄地]→統一新羅時代→王氏高麗(王建)→崔氏高麗(前朝大將崔忠獻獨裁政權)→徵東行省[元朝轄地]→李氏北韓(李成桂建立)。

    在商朝初期,北韓半島屬於中國東北從事漁獵的古肅慎政權治下的化外之地。商朝即將滅亡之際,商王室貴族箕子因反對其長兄商煬王的暴政,出走北韓建立箕氏候國,成為接受周天子冊封的諸候國之一。戰國末年,燕國派大將秦開開闢遼東及北韓北部地區,後來燕國大將衛滿滅箕子北韓建立衛氏北韓;漢武帝時率軍滅衛氏北韓設漢四郡(即: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北韓民主主義共和國全部。東漢末年公孫氏一族雄踞遼東,貴族公孫度發動反叛滅漢四郡並殺其郡守,廢漢四郡設帶方郡管轄北韓中北部。後來魏國的曹操統一北方時高句麗一時興起,高句麗東川王便與魏國聯手攻打公孫淵,後來東川王與叛變偷龔魏軍,魏國監軍司馬懿、大將毋丘儉平定遼東公孫淵叛亂,並一舉擊潰高句麗國都丸都山城。唐朝時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局面,百濟聯合高句麗在唐的屬國新羅攻城略地,唐朝大將蘇定方率軍滅百濟,助新羅統一北韓半島,後大唐在半島設安東都護府管轄北韓北部、設熊津都督府管轄百濟(今南韓西南部);唐初大將薛仁貴東征,遂後他在安市城之戰所向披靡最終滅了高句麗一國。唐太宗時期,日寇在熊津偷襲唐軍的駐地,在今天南韓忠清道錦江入海口爆發了白江口之戰,大唐名將劉仁軌、劉仁願展開絕地反擊,用僅僅170餘艘戰船殲滅了日寇千餘艘戰船,用火攻之術以少勝多;唐末後新羅大將王建建立王氏高麗政權統一半島。元朝時窮兵黷武一舉征服北韓,設定徵東行省管轄北韓半島全境,並將濟州島納入版圖設立養馬司。派遣長官達魯花赤協助管理,實權由高麗國王掌控,但其元朝規定王世子成年後必須去蒙古草原學習騎馬等遊牧技藝,適應騎射生活二至三年,後來北韓來的太監樸不花、奇皇后亂政是致使元亡的內因。明朝時,李成桂在半島建立李氏北韓政權,成為明朝十大不徵國之一,成為最忠誠的藩屬國,萬曆皇帝執政時期,日本關白豐臣秀吉率水師入侵北韓半島最終攻陷平壤,北韓亡國,萬曆帝即刻率大明海軍增援北韓,派大將李如昖、鄧子龍、陳璘聯合李舜臣的龜船等與曰寇激戰,在露梁之役獲捷,最終在鳴梁海戰中擊敗了日軍,萬曆北韓之役的獲勝使北韓得以復國,但明朝的國力也損耗殆盡。清朝時國力最衰,李氏北韓成為主權國家,甲午海戰的失敗使北韓半島在近半個多世紀內成為日本殖民地。

    綜上所述,自漢至元北韓半島大部分皆隸屬於中國管轄,明朝時為忠心不二的藩屬國,從白江口之戰、萬曆北韓之役中國出兵北韓打敗日寇光復北韓、唐滅百濟之戰、薛仁貴東征,以及李氏北韓政權採用明朝服飾與禮儀,不難看出北韓半島與中國的關係非同一般。北韓半島有時一直把中原王朝視為救世主,對中華文化也有著發自內心的崇拜,自號為“小中華”。

    例如,明亡時北韓肅宗李焞為為了報答壬辰倭亂時派大軍援助北韓的明神宗的“再造之恩”,遂於1704年(即明朝滅亡60週年之際)下旨修建大報壇,以祭祀明朝神宗皇帝。北韓英祖時大報壇的祭祀物件增加了明太祖和崇禎帝。大報壇祭祀每年進行一次,肅宗以後北韓歷代國王幾乎都曾親自參與,是北韓王朝後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禮,表達了北韓對明朝的感恩與思念。

    在清朝之前的歷朝歷代,北韓半島大部皆屬於中原王朝的勢力範圍,北韓對古中華文化與儒家思想有著強烈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再加上半島境內山脈縱橫、東西南三面臨海易守難攻、戰線太長,所以古代中國根本沒有必要對北韓半島進行形式上的絕對統治。

  • 4 # 老黑健身圈

    有的朋友,提及北韓距離中國大陸這麼近,為什麼歷史上沒有併入中國版圖?要問這個問題,世界上的強國也有許多類似問題。比如英國,與愛爾蘭那麼近。卻是不能征服。而遠在萬里之外的馬爾維納斯群島,卻不惜重兵奪取;再看美國也很強大,對近在咫尺的古巴卻無可奈何,最後只有伸出橄欖枝,表示友好;義大利國土邊緣就要一個袖珍小國摩納哥與其稱兄道弟,也是無可奈何。再看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然而一個小小喬治亞也沒有完全征服。等等例子數不勝數,因此,鄰邦無論大小,都有生存的空間!

  • 5 # 潤l溪

    這主要在於地理因素、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

    地理上,北韓半島北面是長白山,西、南、東三面環海,從地理上阻隔了山脈兩端人民的聯絡。尤其是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基本上可以說是與世隔絕。南北朝以前,中國歷史幾乎沒有對這片區域的記載。記憶中最早要數隋煬帝遠征高麗,結果空耗國力,慘淡收場。

    經濟上,北韓半島由於遠離中國古代人口密集區——中原。這意味著統治成本很高,相反,當地人脫離朝廷統治很容易。要有效統治,只派官員是不行的,必須要駐軍,這樣財政負擔巨大,僅僅依靠在當地收上來的稅是不夠的。再加上這裡又不是兵家必爭之地,沒有多少戰略價值,非常不划算,又何必死命砸銀子統治這裡呢?

    政治上,高麗人對古代中國還算不錯,長期以來都是中國的藩屬國,承認中國宗主國地位,也未見對中原王朝的侵略。這也是其高明的地方,知道自己實力弱,不惹事,具有儒家文化傳統的中國自然不會去動他,我想這也是其保持獨立性的重要原因。

  • 6 # 小魚山上沒有魚

    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有誰會感興趣?別看現在南棒子有點錢了,農業社會北韓都是山區窮的難以想象。清初時期一品官出門,交通工具是獨輪手推車,跟我們鄉下小媳婦回孃家一個水平。這種地方你打他幹嘛?只要乖乖別鬧事有空進貢個人參妹子之類的就好了。

  • 7 # 路漫漫獨樂不如眾樂

    西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攻下北韓北部,置樂浪郡,此後一直到西晉末年,北韓北部一直在中國的管轄下。唐高宗時才滅高句麗北韓北部重新回到中國控制中。但唐朝與剛剛滅掉百濟的新羅交好,新羅臣服於唐,此後一直到明朝。在元朝的時候也曾經一度在短期內完全佔領過北韓,只是控制時間也不長。其餘時候多數是作為中國的屬國而存在。但屬國畢竟不是直統領土,而且離中原朝廷還這麼近。這其中的原委還是比較複雜的。

    古代的中國,朝廷一貫奉行朝貢體制,北韓就經常向天朝進貢稱臣,這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它的獨立性。古代的北韓經常向天朝進貢美女,這些美女多受天朝帝王的青睞。使用美人計是北韓收買朝廷的一貫伎倆,這是其二。

    再就是北韓在古代的獨立意識很強,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不是十分重要,三面環海攻打它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得不償失,最重要的是它向你稱臣。

  • 8 # 熊眼看歷史

    北韓半島曾經三次進入中國版圖:

    第一次是漢武帝時期消滅衛滿北韓政權,在北韓半島設立漢四郡,時間一直延續到東晉時期,漢四郡被高句麗蠶食;

    第二次是唐高宗時期消滅高句麗和百濟,建立安東都護府和熊津都督府,但是沒多久就被新羅侵佔,唐軍撤出;

    第三次是蒙元時期,蒙元經過九次戰爭,終於迫使高麗王朝臣服,並在北韓半島設立徵東行省,作為進攻日本列島的基地。入侵日本失敗後,元廷考慮到北韓半島土地貧瘠,人民貧困,廢除了徵東行省,保留了高麗屬國的地位,再次放棄了北韓半島。

    由此可見,中國武力強盛的時候,征服北韓半島不是問題,但是為什麼放棄了這些領土,我以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土地貧瘠,不適合大規模移民。因此當地人口以土著為主,對中原王朝缺乏向心力;

    二是日本的影響。北韓半島是中國和日本的緩衝地帶,如果中國完全控制則直接威脅日本關西地區。反之日本控制北韓半島會對中國的東北和華北構成很大威脅。因此雙方的平衡點就是保留一個獨立但不強大的北韓半島政權存在。

    因此,東北,內蒙古,臺灣和海南因漢人移民而留在中國版圖之內。新疆和西藏則由於周邊除了蘇聯曾經短期內威脅較大,並沒有太大的強敵不需要成為緩衝,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北韓半島雖然很早就被中國經略,但最終還是獨立於中國之外。

  • 9 # 黃色楓葉

    北韓半島雖未併入中國的版圖,但中國歷史上卻數次佔領過北韓半島。

    商朝時期,商朝的貴族箕子跑到北韓半島避禍,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箕子北韓。戰國時期,燕華人衛滿也跑到北韓半島,建立了衛滿北韓。

    封建王朝時代,漢武帝時期消滅衛滿北韓政權,在北韓半島設立漢四郡,時間一直延續到東晉時期,漢四郡被高句麗蠶食。

    隋朝時期,隋煬帝亦曾三徵高句麗,但都以失敗告終。直至唐高宗時期唐朝消滅高句麗和百濟,建立安東都護府和熊津都督府,但是沒多久就被新羅侵佔,唐軍撤出

    蒙元時期,蒙元經過數次戰爭,終於迫使高麗王朝臣服,並在北韓半島設立徵東行省,作為進攻日本列島的基地。入侵日本失敗後,考慮到北韓半島土地貧瘠,人民貧困,元朝廢除了徵東行省,再次放棄了北韓半島,但保留了高麗屬國的地位。

    在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北韓半島一直被作為中國的屬國,向中國稱臣納貢,其國王接受中原王朝皇帝的冊封,北韓半島更一度被冠以“小中華”的稱號。

    中國歷史上有數次機會將北韓納入版圖,但最終都放棄了。這其中有地理因素:北韓半島遠離中原大陸,有崇山峻嶺阻隔,交通不便,亦不適合農業種植,對中原王朝的吸引力很低。軍事因素:北韓半島行軍困難,後勤糧草補給困難,北韓軍隊也有一定的戰鬥力,軍事佔領往往得不償失且軍事行動失敗的機率較大。民族因素:北韓有成型的民族語言文化,雖然將漢語列為官方語言,但底層民眾仍使用當地語言,同化較為困難,很難培養歸屬感。

    從國際關係角度來看,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古代沒有主權國家的概念。主權國家的概念直到近代才傳入中國,在此之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華人心中是沒有國家這個概念的,華人心懷的是天下。

    再者是華夷之辨(此處指以地緣為衡量標準的華夷之辨)。文化上,古代華夏民族於中原,為文明中心,而周邊則較落後,因此逐漸產生了以文明禮義為標準進行人群分辨的觀念,合於華夏禮俗文明者為華,不合者為夷,或稱蠻夷、化外之民。地理上,華夏民族以天下中心自居,而四夷在四方。中國的皇帝是天子,皇朝是天朝,而其他國家和中國的關係是貢國和屬國的關係,其首領只能被稱為王。在中國古代長期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倡導施仁政,以道德禮儀感化蠻夷,而非透過軍事佔領。

    典型的是明清時期的朝貢體系,由於整個天下都是中華的,也就沒有了敵我、裡外之分,土地(現代意義上的領土)甚至可以被當作賞賜贈送給屬國。清雍正時期,安南國(即越南)侵佔了雲南開化府120裡的土地,雍正的表態卻是:天朝大國,勿與小邦爭利。在安南王上書表態願意世守藩封后,雍正皇帝一高興,下了一道諭旨:“朕統御寰宇,凡臣服之邦皆隸版籍,安南既列藩封,尺地莫非吾土,何必較論此區區四十里之地?”。。。。。。“此四十里之地,在雲南為朕之內地,在安南為朕之外藩,毫無所分別,著將此地仍賞賜該國王世守之。”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並非不願將北韓半島納入版圖,而是在中原王朝眼中,直轄版圖也好,藩國屬地也罷,皆為開疆裂土之功績。四海晏清,八方太平;天下一統,萬國來朝,實乃歷代帝王理想之境地。

  • 10 # 不安分2010

    漢武帝時,北韓半島北半部併入中國,南半部離中國較遠,漢朝影響力較弱,沒併入,後來半島南部出現新羅和百濟兩個國家,東晉十六國時,中原戰亂,高句麗吞併了半島北部,唐朝時,唐和新羅滅高句麗並勾分其地,後來新羅統一半島,北向北擴張。清朝皇太極曾打敗北韓但沒有吞併只是把北韓當藩屬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資料能否重新定義精準營銷,傳統行業如何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