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頭醫生講腎
-
2 # 使用者74366393547
慢性腎小球腎炎如何防治?
通常慢性腎小球腎炎,都有一個病情緩慢或波浪型攀升的發展過程。如IGA腎炎,先是溶血性鏈球菌或伴發感冒病毒引起的腎小球系膜炎症和變態反應,造成下焦溼熱、免疫複合物在系膜區沉積、腎小球濾過膜受損程度和數量呈漸進式發展、雙腎瀰漫性病變(B超:顯示雙腎皮質有回聲)、腎性高血壓……,隨著病情不斷浙進發展,當患者血壓升高後,高血壓與腎損就形成相互傷害的惡性迴圈,病情從緩慢發展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尿潛血、尿蛋白等異常指標漸增,腎小球濾過功能快速下降,血質不斷變差……,當腎小球損傷超過正常值的50%後,血肌酐……突破臨界進入腎功不全期,而失去最佳治療期!
綜上,珍惜中早期慢性腎小球腎炎以抗炎、抗病毒……,袪除和預防誘因:改善部分受損的腎小球治本;聯合化瘀打破高血壓與腎損之間的惡性迴圈;益氣養血、和血止血、改善蛋白尿、增加毒素和氯化物排出、瀉熱利溼……提高免疫和自身恢復能力等的綜合防治顯得尤為重要。
-
3 # 白老師談健康
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炎)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病理表現不同的原發於腎小球的一組疾病。其病程長,臨床以蛋白尿、血尿、水腫和高血壓為主要特徵,並常伴有腎功能損害。病情緩慢進展,可進入終末期腎衰。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統計顯示,慢性腎炎佔慢性腎衰患者的56.4%,中山醫科大學附一院統計佔64.2%,蘭州軍區總醫院統計佔61.46%,南京金陵醫院統計佔48.1%,可見,慢性腎炎目前仍是中國慢性腎衰竭的主要病因。
慢性腎炎根據其臨床表現屬中醫“水腫”、“虛勞”、“腰痛”、“尿血”等範疇。
根據臨床資料分析,本病具有以下特點:
1.發病因素及機制 目前多數慢性腎炎的病因尚不清楚,儘管急性鏈球菌感染後腎炎遷延不愈,可轉為慢性腎性,但大部分慢性腎炎並非由急性腎炎演變而來。其病理變化通常認為與免疫介導有關,體液免疫(迴圈免疫複合物和原位免疫複合物)在腎炎發病機理中作用已得到公認,細胞免疫在某些型別腎炎中的重要作用也得到肯定。遺傳和免疫遺傳因素在人體對腎小球腎炎的易感性、疾病的嚴重性和治療反應上的重要性,近年來已受到普遍關注。在慢性腎炎發病機理上存在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兩類。
(1)免疫因素:①迴圈免疫複合物(CIC)沉積引起的腎小球腎炎:外源性抗原或內源性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在血迴圈中形成CIC,CIC在某些情況下可沉積或為腎小球所捕捉,沉積於腎小球系膜區和內皮下。②原位免疫複合物(in sit IC)所致的腎小球腎炎:迴圈中游離抗體(或抗原)與腎小球固有抗原或已種植於腎小球的外源性抗原(或抗體)相結合,在腎臟區域性形成免疫複合物。③細胞免疫在腎小球腎炎發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此外,在免疫機制基礎上存在炎性介質(如補體、白細胞介素、多肽生長因子和細胞因子等)參與,最後可導致腎小球損傷和產生臨床症狀。
(2)非免疫因素:①腎小球內血流動力學改變:當多種免疫或非免疫性因素導致腎小球硬化及腎實質減少後,其健存腎單位出現代償,毛細血管內淨水壓和單個腎小球濾過率上升,形成過度濾過,促使腎小球進一步硬化,終至腎衰竭。②腎小球系膜基質合成增加:近年來研究表明,腎小球內壓的升高,可增加系膜細胞機械性伸展的程度,當培養的腎小球系膜細胞置於機械性伸展刺激裝置下,透過週期性伸展刺激,系膜細胞合成Ⅰ型、Ⅱ型、Ⅳ型膠原增加,層粘連蛋白及纖維結合素也增加。說明腎小球毛細血管壓力的增加可導致系膜細胞基質的改變,形成腎小球硬化。③腎內動脈硬化:慢性腎炎時長期的高血壓,透過影響腎小球毛細血管靜水壓,引起腎小球高濾過,而導致及加速腎動脈硬化。然而,也有大量病理學檢查顯示,腎臟病患者在腎功能正常,血壓正常或輕微升高時,腎小動脈硬化的發生率已明顯高於正常腎。而腎內動脈的硬化可進一步引起腎缺血,從而加速腎損害。④脂質代謝異常:慢性腎炎患者常伴有脂質代謝的紊亂,而近年的研究已表明脂質代謝異常是腎小球硬化的重要機制之一。
2.病理分型 慢性腎小球腎炎包含著多種病理型別,而各種病理型別的臨床表現、治療及預後均不盡相同,故明確為慢性腎小球腎炎後仍應透過腎活檢進一步明確病理診斷。慢性腎炎根據大部分腎小球的主要病變,可分為下列幾種型別:①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②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③膜性腎病;④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⑤增生硬化性腎小球腎炎。
近年來,隨著腎活檢病理診斷技術的提高,慢性腎炎根據病理型別、病變程度選擇用藥和判斷預後,大大提高了診治水平,並防止了皮質類固醇藥物及免疫抑制劑的濫用。在西醫治療上,仍主要採用利尿、降壓、對症處理。激素和細胞毒藥物一般不主張應用,因其不可能改變慢性腎炎的自然發展規律,但對特殊病理型別除外。對於本病,中醫藥治療有著巨大而廣闊的前景,辨證論治為主體的中醫藥施治,對於控制蛋白尿、血尿,改善腎功能,消除和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作用顯著。
【病因病機】
1.病因 腎藏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腎精充足,精氣發揮正常功能活動,臟腑各司其職,則人體健康,保持正常生理狀態。當腎的精氣不足,則導致氣化、固攝等功能失調,併產生水溼、溼熱、瘀血等病理因素的相應病證,如慢性腎炎的水腫、蛋白尿、血尿、腎功能損害等。致病因素不外乎先天稟賦不足及後天損傷因素。根據其起病方式而分為內在因素致病或外在因素致病。
(1)內在因素
①先天不足,房勞過度:患者稟賦薄弱,體衰多病;或父母患有腎病,則先天精氣不足,腎元虧虛;或因生育不節,房勞過度,腎氣內伐,腎精虧耗,皆可導致氣化失司,水液代謝紊亂,水溼泛溢,而成水腫;精微不攝,而成蛋白尿、血尿之證。
②飲食不節:因脾主運化水溼,若暴飲暴食,或飢飽不一,飲酒過度,或飲食偏嗜,皆可損傷中焦脾胃。脾失健運則水溼不化,泛溢肌膚,而發為水腫。
(2)外在因素
①風邪外襲:風為百病之長,又為百病之始,或兼熱,或夾寒。風寒則使肺氣鬱閉,風熱則使肺失清肅,影響水之上源。肺失通調肅降,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泛溢肌膚,而致慢性腎炎因外感而產生風水相搏證。
②溼毒浸淫:肺主肅降,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脾位於中焦,主運化水溼。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四肢。若溼熱之邪蘊於肌膚,鬱久則熱甚成毒,溼毒壅阻區域性,則化為癰瘍瘡痍。若不能及時清解消透,則瘡毒之邪從皮毛內歸於肺,從肌肉內歸於脾,致脾失健運而不能運化水溼,肺失宣降而致水道不通,水溼不行,執行受阻,溢於肌膚四肢,發為水腫;或熱毒內歸,下焦熱盛,則可灼傷腎絡而為血尿。
④藥毒傷腎:一些中、西藥物,可直接損傷腎氣,而出現腎病或加重腎病。對某些腎氣不足或已患腎疾者藥毒可直接克伐腎氣,而致氣化失司,水溼不行,泛溢肌膚,而成水腫、蛋白尿或腎功能損害。
腎炎發病的原因雖有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六淫侵襲、藥物損害、七情所傷、勞倦過度、房室不節以及素體腎虛或年老腎氣自衰等方面,但總不越乎內、外因兩方面。內因主要是指人的腎氣,外因是外感六淫、瘡毒之邪,以及腎毒藥物。腎氣充足的人,即使存在外感六淫或瘡毒之邪入侵,腎毒藥物常規劑量的使用,也不會發生腎炎。而腎氣不足之體,在外感六淫與瘡毒等侵襲下,病邪可乘虛而入導致腎炎的發生。
2.病機
(1)腎虛為主,並影響肺脾:腎所藏之精是人體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宜固不宜洩。腎氣充足,水液正常排洩,精微固攝,不致發生水腫、蛋白尿、血尿等證。而多種外因及內因損傷肺脾腎三髒正常的生理功能,特別是損傷腎之精氣,故可導致腎不藏精,封藏失職,開闔失節,水溼內蘊的水腫、蛋白尿、血尿等症狀。“精氣奪則虛”,所以腎虛的本質是精氣不足,古人也認為“腎病多虛證”。從臨床來看,慢性腎炎病程長,反覆發作,遷延不愈,臨床表現往往也以正虛症狀為主。腎氣不足,不僅包括了腎的氣化功能不足,也包括了人體的正氣、體質及免疫功能等內在因素的紊亂。從臨床來看,腎炎水腫、蛋白尿以及腎衰的氮質瀦留、腎性貧血等,無不與腎虛病理有關。儘管有時可主要表現為水溼、溼熱、瘀血等邪實症狀,可採用祛邪為主的治療手段,但病本為虛,一旦標證緩解,仍需補腎固本。
慢性腎炎雖然病變髒腑以腎為主,但可影響肺脾,出現多髒同病。其原因之一是臟腑傳變,《素問·玉機真髒論》說:“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如腎病及脾,脾病及腎,肺病及腎等。二是因為水液代謝主要由肺脾腎共同完成,肺主通調,脾主運化,腎主開合,通利三焦,使得水津四布,五經並行。故水溼為患,多影響數髒,而表現為幾髒兼病,但以腎為本。誠如《景嶽全書》指出:“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髒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2)常兼夾外感、水溼、溼熱及瘀血
①兼夾外感:外感是慢性腎炎最常見的誘因及導致病情加重的標實之證。《素問·評熱病論》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可見本病所兼外感乃“因虛相加”,而外感可導致病情復發,反覆遷延,加重腎虛。
②兼夾水溼:慢性腎炎基本病機為肺脾腎三髒功能紊亂,肺失通調,脾失轉輸,腎失開合,從而導致水溼內蘊,泛溢肌膚,而發為水腫。水溼既可因氣虛而發,也可因陽虛而作。脾腎氣陽不足,易致水溼內停,誠如張景嶽所說:“水氣本為同類”,“氣化水自化”,“水不能化,因氣之虛”。
③兼夾溼熱:溼熱病機在慢性腎炎中經常存在,甚至有人認為沒有溼熱就沒有慢性腎炎。而水溼是溼熱的基礎,無論內源性因素或外源性因素導致肺脾腎功能失調,使水溼內停,久蘊化熱而成溼熱;或因溼熱毒邪直接侵襲及藥物性溼熱損傷,均可產生溼熱標實之證,而溼熱病理常可進一步損傷臟腑功能,使虛之益虛,虛實夾雜。
④兼夾瘀血:慢性腎炎常因虛致瘀,兼夾瘀血,也可因溼熱、水溼及溼濁邪實致瘀,但血瘀之變形成後則更易影響氣血陰陽之生化,導致臟腑功能進一步失調。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參照中華內科雜誌編委員腎臟病專業組1992年6月安徽太平會議擬定標準)
(1)起病緩慢,病情遷延,臨床表現可輕可重,或時輕時重。隨著病情發展,可有腎功能減退、貧血、電解質紊亂等情況出現。
(2)可有水腫、高血壓、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等表現中的一種(如血尿或蛋白尿)或數種。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有時可伴有腎病綜合徵或重度高血壓。
(3)病程中可有腎炎急性發作,常因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誘發,發作時有類似急性腎炎之表現。有些病例可自動緩解,有些病例出現病情加重。
(4)腎活檢有助於明確病理型別及排除繼發性腎小球疾病。
2.鑑別診斷
(1)原發性高血壓繼發腎損害:原發性高血壓繼發腎損害者,通常病史較長,高血壓在先,患者年齡較大,尿蛋白不多,大多不伴肉眼或鏡下血尿。而慢性腎炎多見青壯年,先有蛋白尿、水腫,後見高血壓,常伴有血尿,腎穿刺有助於診斷。
(2)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盂腎炎患者與慢性腎炎均可見到血尿,晚期也都可見到大量蛋白尿或高血壓,有時較難區別。但慢性腎盂腎炎患者女性較多,有反覆尿路感染病史,尿細菌學檢查、尿沉渣及 B超、靜脈腎盂造影有助於診斷。
(3)繼發性腎病:狼瘡性腎炎、紫癜性腎炎、糖尿病腎病等繼發性腎病均可表現為水腫、蛋白尿等症狀,與慢性腎炎表現類似。但繼發性腎病通常均存在原發疾病的臨床特徵及實驗室檢查,如狼瘡性腎炎多見女性,常有發熱、關節痛、皮疹、抗核抗體陽性等;紫癜性腎炎常有面板紫癜、關節痛、腹痛等症狀;糖尿病腎病則有長期糖尿病病史,血糖升高,腎臟組織病理檢查有助於鑑別。
【辨證論治】
中醫證候分型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1.本證
(1)脾腎氣虛證
證候:主症:腰脊痠痛,疲倦乏力,或浮腫,納少或脘脹。次症:大便溏,尿頻或夜尿多,舌質淡紅,有齒痕,苔薄白,脈細。
基本治法:補氣健脾益腎。
方藥運用:異功散加減。常用藥:黨參10g,生黃芪15g,生白朮10g,茯苓15g,薏苡仁15g,杜仲15g,牛膝15g,澤瀉10g,甘草6g。方中黨參、生黃芪補氣健脾,培補後天之本;生白朮、茯苓、薏苡仁健脾助運,化溼滲利;杜仲、牛膝補氣益腎;澤瀉利水滲溼;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方,共奏補氣健脾益腎之功。
加減:若屬脾虛溼困者,可加制蒼朮、藿香、佩蘭、厚朴化溼健脾;脾虛便溏加炒扁豆、炒芡實健脾助運;水腫明顯者加車前子、豬苓利水消腫。
(2)肺腎氣虛證
證候:主症:顏面浮腫或肢體腫脹,疲倦乏力,少氣懶言,易感冒,腰脊痠痛。次症:面色萎黃,舌淡,苔白潤,有齒印,脈細弱。
基本治法:補益肺腎。
方藥運用:益氣補腎東加減。常用藥:人參10g,黃芪15g,白朮10g,茯苓20g,山藥20g,山茱萸10g,炙甘草6g,大棗2枚。方中以人參、黃芪為主藥,補益肺腎之氣,抗禦外邪侵襲,防止發生感冒;取山藥、山茱萸平補腎氣為輔,以助主藥補腎之力;佐以白朮、茯苓、大棗補益後天脾胃之氣,以化生氣血,培補肺腎之氣,是取培土生金,補後天以養先天之意;使以炙甘草既可助主藥以補肺腎之氣,又可調和諸藥。諸藥合方,共奏補肺益腎之功。
加減:兼有外感表證者,宜先解表,兼風寒者可用麻黃東加減,兼風熱者可用銀翹散加減;若頭面腫甚,咽乾咽痛者,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若水氣壅滯,遍及三焦,水腫甚,尿少,大便乾結者,可用己椒藶黃丸合五苓散加減;尿蛋白多者可加芡實、金櫻子;尿中紅細胞多加旱蓮草、白茅根、茜草。
(3)脾腎陽虛證
證候:主症:全身浮腫,面色白,畏寒肢冷,腰脊冷痛(或腰脊痠痛),納少或便溏(洩瀉、五更洩瀉)。次症:精神萎靡,性功能失常(遺精、陽痿、早洩),或月經失調,苔白,舌嫩淡胖,有齒痕,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基本治法:溫補脾腎。
方藥運用:附子理中丸或濟生腎氣丸加減。常用藥:附子10g,炙桂枝5g,黨參15g,白朮10g,生黃芪30g,茯苓皮20g,車前子(包煎)30g,澤瀉10g,乾薑6g,炙甘草3g。方中附子、桂枝大辛大熱,溫補脾腎陽氣;黨參、生黃芪補中益氣,強壯脾胃,且生黃芪可益氣利水;脾虛則生溼,故以白朮、茯苓健脾化溼,培補後天之本;乾薑辛熱,溫中而扶助陽氣;車前子、澤瀉淡滲利水;炙甘草補中扶正,調和諸藥。諸藥合方,共奏溫補脾腎之功。
加減:若腎陽虛甚,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明顯者,可加肉桂、補骨脂以助溫補脾腎之力;水腫明顯者,可用實脾飲合真武湯以溫陽利水;伴有胸水而咳逆上氣,不能平臥者,可加用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行水,下氣平喘;若伴腹水者,可加用五皮飲以利其水,甚則可加黑醜、白醜、甘遂以逐腸間水邪。
(4)肝腎陰虛證
證候:主症:目睛乾澀或視物模糊,頭暈耳鳴,五心煩熱或手足心熱,或口乾咽燥,腰脊痠痛。次症:遺精,滑精,或月經失調,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基本治法:滋養肝腎。
方藥運用:杞菊地黃丸加減。常用藥:熟地12g,山茱萸12g,山藥12g,澤瀉9g,丹皮9g,茯苓9g,枸杞子20g,菊花10g。方中以熟地滋腎填精為主;輔以山茱萸養肝腎而澀精,山藥補益脾陰而固精,三藥合用,以達到並補三陰之功,這是補的一面。又配茯苓淡滲化溼,以助山藥之益脾,可收補後天以益先天之功;澤瀉清洩腎火,並防熟地之滋膩;丹皮清洩肝火,並制山茱萸之溫;三藥共為佐使,這是瀉的一面。諸藥合用,使滋補而不留邪,降洩而不傷正,補中有瀉,寓瀉於補,相輔相成,是通補開合之方劑,更用枸杞子滋補肝腎,菊花清肝明目,合而成方,共奏滋養肝腎之功。
加減:肝陰虛甚者,可加當歸、白芍以加強養肝陰之力;兼心陰虛者,可加柏子仁、炒棗仁、五味子以養心安神;兼肺陰虛者,可加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以養肺滋陰;兼有肝陽上亢者,可加天麻、鉤藤、殭蠶以平肝潛陽;兼有下焦溼熱者,可加知母、黃柏、石韋以清熱利溼;伴血尿者,可去熟地,加生地、大薊、小薊、白茅根以清熱涼血止血;若大便乾結者,可加生大黃以洩熱通便。
(5)氣陰兩虛證
證候:主症:面色無華,少氣乏力,或易感冒,午後低熱,或手足心熱,腰痛或浮腫。次症:口乾咽燥或咽部暗紅,咽痛,舌質紅或偏紅,少苔,脈細或弱。
基本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運用:參芪地黃東加減。常用藥:人參(或太子參)10g,黃芪30g,生地12g,山藥20g,山茱萸10g,丹皮10g,澤瀉20g,茯苓20g。本方即六味地黃東加人參、黃芪而成,取六味地黃湯補益肝腎之陰,加人參、黃芪大補元氣以培元固本,合而成方,共奏氣陰雙補之效。
加減:若大便幹者,可加玄參、柏子仁、生大黃以清熱潤腸通便;若口乾咽燥,乾咳少痰,小便短赤,大便幹者,可改用人參固本丸加減;若咽痛日久,咽喉暗紅者,可加沙參、麥冬、玄參、赤芍以活血養陰;若兼見納呆腹脹者,可加砂仁、木香以理氣和胃;若兼心氣虛者,可加麥冬、五味子以養心氣;若腎氣虛甚者,可加菟絲子、覆盆子以養腎氣。
2.標證
(1)水溼證
證候:主症為顏面或肢體浮腫。次症為舌苔白或白膩,脈細或細沉。
基本治法:利水消腫。
方藥運用:五皮飲加減。常用藥:茯苓皮30g,桑白皮15g,生薑皮6g,大腹皮15g,陳皮10g。方中以茯苓皮為君,利水滲溼,兼以健脾以助運化;以生薑皮辛散水飲,桑白皮肅降肺氣,通調水道,共為臣藥,可助主藥以增利水之力;水溼阻滯,則氣機不暢,故再加大腹皮、陳皮理氣兼以除溼為佐使。五藥合用,共奏利水消腫之效。
加減:若腰以上腫甚兼風邪者,當加防風、羌活以散風除溼;腰以下腫甚為水溼下注者,加防己、生薏苡仁以利水消腫;兼寒者,酌加制附子、乾薑以溫陽行水;兼熱者,酌加通草、滑石以利溼清熱。
(2)溼熱證
證候:主症為面板癤腫、瘡瘍,咽喉腫痛,小便黃赤、灼熱或澀痛不利,面目或肢體浮腫。次症為口苦或口乾、口黏,脘悶納呆,口乾不欲飲,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基本治法:清利溼熱。
方藥運用:龍膽瀉肝東加減。常用藥:龍膽草6g,柴胡6g,澤瀉12g,車前子(包煎)9g,通草9g,生地9g,當歸9g,炒梔子9g,炒黃芩9g,甘草6g。方中以龍膽草清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溼熱,為君藥;黃芩、梔子苦寒瀉火,助龍膽草以清利溼熱,共為臣藥;澤瀉、通草、車前子協助君藥清利溼熱,使之從小便而出;溼熱中阻,易傷陰血且能滯血,故用當歸活血,生地養血益陰,柴胡疏暢氣機,更以甘草調和諸藥,共為佐使。諸藥合用,瀉中有補,清中有養,既能清溼熱,又能養陰血,溼熱自清則諸症可解。
加減:溼熱蘊積上焦,見咯吐黃痰甚者,可用杏仁滑石東加減;溼熱中阻,以痞滿腹脹為主者,可用黃連溫膽東加減;溼熱蘊結下焦者,可用八正散加減;熱結咽喉,咽喉腫痛明顯者,可用銀翹散合玄麥甘桔東加減。
(3)血瘀證
證候:主症為面色黧黑或晦暗,腰痛固定或呈刺痛,舌色紫暗或有瘀點、瘀斑。次症為肌膚甲錯或肢體麻木,脈象細澀,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含量升高,血液流變學檢測全血、血漿黏度升高。
基本治法:活血化瘀。
方藥運用:血府逐瘀東加減。常用藥:柴胡10g,當歸10g,生地10g,川芎5g,赤芍6g,牛膝10g,桔梗5g,枳殼6g,甘草3g,桃仁6g,紅花6g。本方是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味而成,方中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祛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脈且能引瘀血下行,為方中之主要組成部分;柴胡疏肝解鬱,升達清陽;桔梗、枳殼開胸行氣,使氣行則血行;生地涼血清熱,配當歸又能養血潤燥,使祛瘀而不傷陰血;甘草調和諸藥。本方不僅可行血分之瘀滯,又能解氣分之鬱結,活血而不耗血,祛瘀而又生新,合而用之,使瘀去氣行,則瘀血兼證可除。
加減:患者虛實皆重,可按正虛辨證中加入丹參、赤芍、澤蘭、紅花活血化瘀治療;若兼氣虛、陽虛者,可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以益氣活血。
(4)溼濁證
證候:主症為納呆,噁心或嘔吐,口中黏膩,舌苔膩,血尿素氮、肌酐偏高。次症為脘脹或腹脹,身重睏倦,精神萎靡。
基本治法:健脾化溼洩濁。
方藥運用:胃苓東加減。常用藥:制蒼朮10g,白朮10g,茯苓10g,澤瀉10g,豬苓10g,車前子(包煎)20g,姜半夏10g,陳皮10g,制大黃3~15g,六月雪15g。方中制蒼朮燥溼健脾;白朮、茯苓健脾化溼,培補後天之本;澤瀉、豬苓、車前子淡滲利水,使溼濁從下焦而走,以達“潔淨府”之功;姜半夏、陳皮和中降逆,燥溼運脾;大黃盪滌瀉下而祛溼濁。諸藥合用,共奏化溼洩濁之功。
加減:若噁心嘔吐較甚者,可加姜竹茹以和胃降逆;若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明顯者,可配合生大黃、蒲公英、六月雪、煅牡蠣保留灌腸,也可於方中加六月雪以化溼降濁。
【其他治療】
1.中成藥
(1)腎炎康復片:主要成分:西洋參、人參、地黃、杜仲(炒)、山藥、白花蛇舌草、黑豆、土茯苓、益母草、丹參、澤瀉、白茅根、桔梗。功效:益氣養陰,補腎健脾,清除餘毒。主治慢性腎小球腎炎,屬於氣陰兩虛,脾腎不足,毒熱未清證者,表現為神疲乏力,腰痠腿軟,面浮肢腫,頭暈耳鳴;蛋白尿,血尿等。用法:每次5片,每日3次,小兒酌減或遵醫囑。
(2)腎炎四味片:主要成分:胡枝子、黃芩、石韋、黃芪等。功效: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補腎益氣。用於慢性腎炎。對臨床表現為浮腫、高血壓、蛋白尿、尿紅細胞及管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用法:每次8片,每日3次。
(3)腎復康膠囊:主要成分:土茯苓、槐花、白茅根、益母草、藿香。功效:清熱利尿,益腎化濁。用於熱淋澀痛,急性腎炎水腫,慢性腎炎急性發作。用法:每次4~6粒,每日3次。
(4)火把花根片:主要成分:火把花根水提物。功效:祛風除溼,舒筋活絡,清熱解毒。適用於慢性腎炎各型。用法:成人每次3~5片,每日3次,飯後服用,1~2個月為1個療程。可連續服用2~3個療程,兒童慎用。
(5)腎炎舒:主要成分:蒼朮、茯苓、白茅根、防己、生曬參、黃精、菟絲子、枸杞子、金銀花、蒲公英等。功效:益腎健脾,利水消腫。適用於脾腎陽虛型腎炎引起的浮腫、腰痛、頭暈乏力等。用法:每日3次,每次6片,溫開水送服,小兒酌減。
(6)黃葵膠囊:主要成分:黃蜀葵花。功效:清利溼熱,解毒消腫。用於慢性腎炎之溼熱證,表現為浮腫,腰痛,蛋白質,血尿,舌苔黃膩。用法:每次5粒,每日3次。
2.針灸療法
(1)選取足太陽膀胱經和足陽明胃經穴,同時重灸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以助陽化氣,消除水腫,可提高人體免疫能力,有效降低蛋白尿,改善高血黏度及高凝狀態,同時可改善腎功能、調整機體免疫功能,並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緩腎功能損害。
(2)選水分、氣海、三焦俞、三陰交四穴針刺,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有健脾溫腎、利水消腫之功。用於慢性腎炎脾腎陽虛證,水腫明顯者。若臨床上伴有腹脹脘悶,噁心嘔吐,乏力便溏,舌淡苔白厚膩,脈弱者,可選用脾俞、陰陵泉、足三里、內關等針刺,與中藥協同治療。
3.穴位注射
用黃芪注射液或魚腥草注射液1ml,選足三里或腎俞穴,兩側交替進行穴位注射,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4.藥浴
通常由麻黃、桂枝、細辛、附子、紅花、地膚子、羌活、獨活等組成。將其打成粗末,紗布包裹煎濃液,參入溫水中,患者在其中浸泡,使之微微汗出,每次浸泡40分鐘,每日1次,10~15天為1個療程。
【轉歸及預後】
慢性腎炎病程較長,一般從首次發現尿異常到發展至慢性腎衰竭,可歷時10~30年或更長時間。可因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病理損害的型別及有否併發症等的不同,預後有明顯的差異。伴有高血壓、大量蛋白尿及合併感染、血容量不足、使用腎毒性藥物等,可加快發展成慢性腎衰竭。積極治療改善症狀,保護殘餘腎單位,有助於延緩腎功能的惡化。
【預防與調護】
1.預防 慢性腎炎患者抵抗力弱,極易感冒和發生交叉感染,故應注意避免受累受涼,防止呼吸道感染。對有炎症病灶的如牙周炎、咽喉炎、扁桃體炎、鼻炎、上呼吸道感染、面板癤腫等者,應積極治療直至痊癒以減少感染引起的免疫反應;同時慢性腎炎患者應避免腎毒性和易誘發腎功能損傷的藥物,如磺胺類藥、氨基糖苷類藥及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等。
2.調護
(1)生活護理:慢性腎炎隱匿期患者無明顯症狀,尿常規基本正常,應注意適當休息。若有水腫、大量蛋白尿、尿血、血壓升高者,應臥床休息,一般需休息2~3個月,直至症狀消失。並且,應節制房事,戒鬱怒,以免使病情加重。
(2)飲食忌宜:一般認為,慢性腎炎患者鹽、水分和蛋白質的供給,應視情況而定。輕證患者,無明顯水腫、高血壓和腎功能不全者,不必限鹽限水。而對於有明顯水腫、高血壓及腎功能不全者則分別視其具體情況而有所限制。水腫和高血壓者,應限制食鹽,每日食鹽限量以3~5g為宜,重度水腫者控制在1~2g,待水腫消退後,鹽量應逐漸增加。液體入量一般不宜過多,不超過1000~1500ml。慢性腎炎患者蛋白質入量不宜過多,如出現氮質血癥時,應限制蛋白質攝入量,每日限制在40g左右。然而,過分限制鈉鹽,患者易引起電解質紊亂,並降低腎血流量,加重腎功能減退。民間所說的“發物”,如海鮮、蟹、毛筍等應忌食,辛辣之品如胡椒、辣椒等應少食。
【臨證經驗】
1.腎虛為發病之本,治當固護腎氣 鄒雲翔教授十分強調腎虛是慢性腎炎發病的重要原因。他認為,腎炎屬中醫學“水腫”、“水氣”、“腰痛”等範疇,對腎炎發病的原因,認為雖有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六淫侵襲、藥物損害、七情所傷、勞倦過度、房室不節以及素體腎虛或年老腎氣自衰等方面,但總不越乎內、外因兩方面。內因主要是指人的腎氣,外因是外感六淫、瘡毒之邪,以及腎毒藥物。腎氣充足的人,即使存在外感六淫或瘡毒之邪入侵,腎毒藥物常規劑量的使用,也不會發生腎炎。這種認識符合《素問·刺法論》中“正氣存內,邪不可幹”的論述。而腎氣不足之體,在外感六淫與瘡毒等侵襲下,病邪可乘虛而入,導致腎炎的發生。鄒雲翔教授所述之“腎氣”,指人的體質、腎的氣化、人體的正氣等功能。
鄒雲翔教授曾說,暴病多實,久病多虛,腎炎也是如此。多實不是皆實,實中常夾有虛象;多虛不是均虛,虛中亦夾有實候。因此,急性腎炎和慢性腎炎的治療,是從虛治,是從實治,還是攻補兼施,不是從急慢性來區分,而是依據辨證來決定的。雖然純虛純實之證亦有,但大多是本虛標實證,特別是慢性腎炎,因此務必重視扶正祛邪。根據不同病程,不同病情,虛實之間孰輕孰重而靈活處理。
由於慢性腎炎發病原因主要是腎氣不足,因此在治療上,應以維護腎氣,加強腎臟氣化功能為根本原則。損害腎氣之藥物,克伐腎氣之方劑,是治療腎炎所應絕對禁忌的。維護腎氣的措施,主要是一方面在用藥上常在辨證中伍以益腎之品,如川斷、桑寄生、杜仲、枸杞子、地黃、玄參、山茱萸之類,而又根據患者某些體虛正虧的具體表現而注意扶正。如容易感冒的要注意補氣固衛,玉屏風散進治等;另一方面主張忌用損傷腎氣的藥物,防止克伐腎氣的方劑,避免過用苦寒、辛涼之品。必須用時,時間宜短,劑量要小,同時要注意適當的配伍。如黃柏與蒼朮同用,知、柏常配肉桂,川連伍以吳萸等。西藥中損害腎功能的抗生素等藥臨床要慎用、少用,儘量不用。
對慢性腎炎已存在腎損害者,更應注意維護腎的氣化功能,切忌一味攻伐。腎功能受損時,其病變之本是腎氣虛損,而水溼、溼濁、溼熱、血瘀等即是因虛致實的病理產物,同時又是加重腎衰發展的病理因素。治療原則當維護腎氣,治病求本。臨證中權衡標本緩急,辨證施治。一般病情穩定時,以扶正維護腎氣為主,佐以和絡洩濁祛邪;標急危重時,以祛邪為主略加扶正,透過治標祛邪,清除可逆因素,為治本創造有利條件。對存在腎損害者可使用制首烏、菟絲子、冬蟲夏草、太子參、連皮苓、茯苓、澤蘭、澤瀉、車前子、制大黃等,其補氣不滯、滋腎不膩、溫陽不燥,祛邪不傷正氣,平補平瀉,緩緩圖治,而達延緩慢性腎衰進展速度的目的。過用補益,易滋膩助溼,妨礙脾胃運化;過用峻猛洩濁,則可致腎元受損,雪上加霜。故宜補腎中兼以健脾,淡滲利溼中配合緩瀉洩濁。
2.注重預防慢性腎炎的復發
(1)積極治療外感等誘發因素:感受外邪,肺衛失和是導致慢性腎炎復發的主要因素之一。患者原本脾腎虧虛,素體衛外失固,而肺衛受邪,失於通調水道,則促使脾腎之氣更為虛損,蒸騰氣化及轉輸敷布失職,水邪溼濁更為肆虐,使邪愈實而正益衰。感受外邪,肺衛失和,患者常可見到咽喉紅腫疼痛,咽癢而幹,扁桃體腫大或伴發熱、咳嗽。此乃風邪熱毒蘊結咽喉,不可忽視。重者先祛邪,後扶正,方藥專以清肺利咽,緩圖治腎;輕則扶正化溼兼以利咽祛邪,可選用玄麥甘桔湯及銀翹散加減,藥用金銀花、連翹、玄參、麥冬、桔梗、山豆根、射干、牛蒡子、重樓、蟬蛻、制殭蠶、蘆根、生甘草。如肺經熱盛者,加用桑白皮、炒黃芩、炒梔子。如為慢性咽炎,咽喉久痛隱隱,則用金銀花、南沙參、生甘草、胖大海泡茶頻頻飲用,咽喉區域性可噴以西瓜霜或錫類散。此外,如面板感染等因素也可引起腎炎復發,故伴有感染者應配合清熱解毒。
(2)注重清利溼熱:因溼熱內蘊是慢性腎炎的基本病機,故治療時應著重清熱利溼。溼熱證可見於正虛諸證(氣虛、氣陰兩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及陰陽兩虛),治療時仍需兼顧虛實,抑實扶虛。在腎炎病情進展期,溼熱證候明顯,清熱解毒利溼治療為主,扶正為輔;在病情緩解時,溼熱證趨於好轉,清熱解毒利溼治療應逐漸減少,扶正則應逐步加強,但還需注意餘邪未盡,以防腎炎復發。中醫認為“邪不去正不安”,“祛邪可以匡正”,這對腎小球腎炎的治療具有深刻的臨床意義。臨床資料表明,在應用傳統辨證處方治療無效時,加用清熱解毒利溼中藥後,往往患者的臨床症狀如浮腫、腰痛、食慾不振等都可明顯好轉,蛋白尿指標明顯下降直至正常。這說明清熱解毒利溼法治療腎小球腎炎不僅能改善腎炎溼熱證的症狀,還有穩定病情、延緩保護腎功能的作用。合理應用清利藥可消除及緩解溼熱之邪,抑制腎臟免疫炎症反應,減少蛋白尿,促進腎臟病變的修復。
(3)調節免疫功能:慢性腎炎是一種免疫性疾病,而病情的反覆發作與免疫紊亂有關,而中藥在調節免疫上具有肯定療效,並且具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如黃芪、三七均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即“高者抑之,低者補之”,在慢性腎炎的治療上是很有現實意義的。慢性腎炎病情穩定期免疫功能常表現為低下,並且因此導致感染而加重病情,臨床可選用具有免疫增強作用的中藥或方劑。如補氣類人參、黃芪、黨參、甘草、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生脈散;補陽類有肉桂、冬蟲夏草、杜仲、補骨脂、菟絲子、淫羊藿、仙茅、肉蓯蓉、八味地黃丸等;臨床可根據辨證情況選擇。
3.注重執行血氣,活血化瘀 慢性腎炎水腫,歷來多從肺、脾、腎著手,以宣肺利水,補氣行水,健脾利水,溫腎利水等為常法。20世紀50年代,鄒雲翔教授研究運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水腫兼有瘀血或婦女兼經閉,或久病用其他各法治療而水腫不消者,頗有效果。對於難治性水腫,他認為從氣分治療無效之水腫,乃由久病瘀血內阻所致。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經常運用活血化瘀法。對於用激素後療效不著或無效而副作用已很明顯的患者,認為乃久延血分,致氣滯血瘀,水阻溼蘊,治療以疏其氣血,洩其溼濁痰瘀。鄒老早在1955年出版的《中醫腎病療法》中述及慢性腎炎的病理“血凝則氣滯,血行則氣隨,血與氣亦分離不開”,提出“溫腎、行血、宣瘀,佐以通陽行氣的藥物,腎臟血流才不發生障礙”。並說:“各種慢性腎炎,中醫治法都用補氣養血,化瘀溫腎,予以整體的根本治療,以增強抵抗力。”鄒老在全國最早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療腎炎,對臨床醫家啟發很大。
慢性腎炎中瘀血與水溼是病理因素中不可分離的兩個方面,古人已認識到“血與水本不相離”,“血不利則為水”。在慢性腎炎治療中注重活血化瘀,特別是久病患者強調“久病必治絡”,對提高療效具有指導意義。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了活血化瘀方法微觀辨證的基礎及作用,如有研究表明活血化瘀對機體區域性具有調整作用,可抑制或減少變態反應性損害,使腎小球毛細血管通透性降低,調整腎血迴圈,促進纖維組織的吸收。此外,王鋼教授曾報道應用蟲類搜風通絡藥物治療腎病的經驗,蟬蛻能抗組織胺、抗過敏、消除蛋白尿,與殭蠶配伍,適用於急性和慢性腎小球腎炎兼有急性或慢性扁桃體炎、咽炎的患者。地龍能降壓、抗組織胺,烏梢蛇能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地龍、烏梢蛇對久治少效的蛋白尿有效。全蠍、蜈蚣搜風定驚,活血通絡,可用於慢性腎小球腎炎血瘀證。
4. 病機演變規律,確立辨證要點及方藥 鄒雲翔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初,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慢性腎炎脾腎陽虛證明顯減少,氣陰兩虛證增多,並系統論述了氣陰兩虛證的病機變化規律、辨證要點、治療經驗。
(1)氣陰兩虛證的病因病機:鄒老認為近幾年慢性腎炎氣陰兩虛證增多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利尿劑、雷公藤以及大劑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藥廣泛應用,損傷脾腎氣陰所致。氣陰兩虛證病機變化規律:①病機特點是虛實夾雜,以虛為主;②病變部位以腎為中心,影響肺、脾、肝;③病情反覆、遷延不愈的重要原因與兼夾外感、水溼、溼熱、瘀血等病邪有關;④一般變化規律是先傷於氣,後損於陰;⑤必然轉歸是氣陰兩虛或陰陽兩虛。
(2)氣陰兩虛證的辨證要點:辨證論治是中醫理論核心,辨證是前提,各種治法方藥均以證為依據,據證以議法,隨證而立方遣藥,加減化裁,正如《臨證指南醫案》說:“醫道在乎識證、立法、用方,此為三大關鍵。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識證尤為緊要。”本病氣陰兩虛證在臨床見症繁多,涉及多個臟器,氣虛陰虛表現對立,外感、水溼、溼熱、瘀血諸病邪互為交織,虛實夾雜。因此,掌握辨證要點,提高辨證的正確性,對指導臨床治療有著重要意義。
①辨主症確立病位,分清病性主次。本病氣陰兩虛是一個複合病證,常見肺腎、脾腎、肝腎同病。一般肺腎氣陰兩虛多見於青壯年,以易感外邪,咽部暗紅,虛火乳蛾、喉痺為特徵。脾腎氣陰兩虛多見於中年人,以口乾,納食欠佳,大便乾結或稀溏,體乏無力為特徵。肝腎氣陰兩虛多見於老年人,或長期血壓升高的中青年,以頭暈目眩而面色無華為特徵。辨證尤須識別原發病因、病位,這往往是病機轉歸的樞紐。同時還需分清病性,根據氣虛證或陰虛證的主次,權衡輕重,辨析以氣虛為主,還是以陰虛為主,或氣虛和陰虛並重。本病氣虛證候常見面色萎黃,腰脊痠痛,疲倦乏力,食慾減退,輕度浮腫等。陰虛證候往往不如其他內科疾病典型,因為一方面與氣虛相結合,氣虛常可掩蓋陰虛的溼熱現象,另一方面陰虛與精虧、陰虛與血虛常相互影響,臨證尤須細加辨析。一般表現長期咽痛,咽部暗紅,口乾,大便乾結,手足心熱等症。舌脈的診察對確診氣陰兩虛證,瞭解氣陰虛損的主次程度,有很大作用。典型的氣陰兩虛舌象是舌偏紅,體略胖,邊有齒痕。氣虛為主時,常見舌淡有齒印,苔白潤,脈虛弱;陰虛為主時,舌偏紅或紅,脈細或細數。據臨床觀察舌偏紅或紅、苔少是診斷陰虛證最常見而有意義的指徵,但在腎功能損害時,由於陰損及血,營血匱乏,舌失營養,此時舌可由紅轉淡,實際上陰虛仍然存在。辨別氣陰兩虛證時還須注意與陰陽兩虛、氣血不足、脾腎氣虛、肝腎陰虛等證鑑別。
②識兼證,謹察病邪,權衡標本緩急。《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臨床體會,對反覆遷延的慢性腎炎、難治性腎病,或腎功能急劇衰竭的氣陰兩虛證患者,尤須審證求因,辨識出導致病情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的慢性病灶,以及可逆性的恢復因素,這是提高療效的重要前提。
氣陰兩虛證常兼的病邪有外感、瘡毒、水溼、溼熱、溼濁、瘀血等,為了能夠謹察病邪所在,臨證除了掌握各種常見兼證的特異性症狀外,同時也不應忽視存在的一般症狀,或非特異性表現的補充或佐證作用。除此之外,鄒老在臨床還重視咽喉、尿、舌的辨證。首先,咽喉的辨證:《靈樞·經脈》說:“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可知咽喉病灶與腎經脈有關,若邪氣留戀不解,可循足少陰經脈侵犯至腎,臨證主要辨別咽喉部位紅腫疼痛的性質,觀察乳蛾大小,有無腐爛、膿液,喉底有無淋巴濾泡增多等。對於尿蛋白下降到少量至微量後始終不轉陰性,或經常出現鏡下血尿,以及反覆發作的患者,有時能從咽喉部位辨識出病理原因。第二,尿的辨證:尿的異常變化是本病常見症狀,辨別尿的色澤、量、次數、通暢情況等,是幫助區分病性虛實的一個很好佐證。第三,舌的辨證:本證所兼的病邪常可以從舌診上發現,正如《辨舌指南》說:“視舌苔,可視六淫之深淺。”一般外感表現白苔或黃苔,瘡毒表現舌紅苔黃,水溼表現滑苔,溼熱表現黃膩苔,溼濁表現白膩苔,瘀血表現舌暗或有紫氣、紫斑。確實,舌象的變化能較客觀地反映病邪性質,病位深淺,病情進退,幫助權衡標本緩急。
③觀病勢,辨析進退,掌握病機轉歸。氣陰兩虛證多見慢性腎炎中期、腎功能不全代償期、氮質血癥期,在此時期的病理變化往往是由輕轉重,或由重轉輕的重要階段,可以從臨床證候上反映出來。一般有以下特徵:一為氣陰兩虛的臟器減少,證候減輕,或轉為輕度氣虛、陰虛證,則病勢漸退,病情好轉;若氣陰兩虛的臟器增多,證候變重,或轉為陰陽兩虛,則病勢發展,病情加重。二是氣陰兩虛以氣虛為主,病情進展多緩慢;以陰虛為主,病情進展多較快。三是氣陰兩虛兼夾病邪少,病情易穩定,治療單純;兼夾病邪多,病情易反覆發作,遷延不愈,治療複雜。四是氣陰兩虛證面轉紅潤,舌轉淡紅,苔變薄淨,脈象和緩為病勢退;面轉灰滯,舌轉紅或轉紫,苔見黃膩或垢膩或光剝,脈象弦滑或豁大無根為病勢進。因此,辨析病勢的進退,對掌握轉歸,防患於未然,均有裨益。
(3)氣陰兩虛證的治則要義:益氣養陰法治療氣陰兩虛證,源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的“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清代喻嘉言認為益氣養陰實賅治損諸法,“益氣補陰,—則因陽氣之下陷,而補其氣以升提之,一則因陰火之上升,而滋其陰以降之,一升一降迥然不同,亦醫學之兩大法門,不可不究”。鄒雲翔教授運用益氣養陰法治療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氣陰兩虛證,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和不少獨特的見解,結合臨床實踐,將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氣陰兩虛證治則要義分為三部分。
①補益氣陰,著眼脾腎,兼顧肺肝。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陰包括精、津、血、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難經·八難》說:“氣者,人之根本也。”《靈樞·本神》也說:“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說明氣和陰在人體內是不可或缺的。根據五臟之所主,氣陰與脾腎關係又最為密切,脾腎為先後天之本,腎主一身之陰,脾主化生之氣,兩髒有互生互長,充養五臟氣陰之功。因此,本病的氣陰兩證就意味著主要是脾腎功能活動與物質構成均存在不足,而補脾氣、益腎陰是益氣養陰的主要治療途徑。
補脾氣可以化生精血,溫煦陽氣。綺石雲:“專補命火者,不如補脾以建其中……蓋陽虛之證,雖有三奪之不同(按:指奪精、奪火、奪氣),而以中氣不守為最險。”說明補氣健脾的重要性。臨床具體應用又常有脾肺同治、脾腎同治,補脾氣以益腎氣、生肺氣,從而起到恢復衰弱的肺、脾、腎氣化機能作用。鄒老在治療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虛證中最常使用的是補氣藥,以《鄒雲翔醫案選》為例,統計其中20例慢性腎炎、6例慢性腎衰竭的用藥情況,用補氣藥黨參、太子參、黃芪、白朮的有25例,佔96.2%。為了觀察補氣藥的治療作用,我們在治療慢性腎炎氣陰兩虛時,隨機設立了兩組,一組用益氣養陰藥治療,一組不用補氣,單純用養陰藥治療,結果益氣養陰藥組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於單純使用養陰藥組(P<0.05)。充分證明補脾氣在治療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中的重要性。
益腎陰可使腎精充盈而能生氣,精盈氣旺而能洩濁,幫助恢復衰弱的氣化機能。鄒老對此法的運用頗具心得,大致歸納為以下三點:其一,益腎陰與填腎精結合。根據《難經》所說“損其腎者益其精”,以及《景嶽全書》提出的理論“欲祛外邪,非從精血不能利而達,欲固中氣,非從精血不能蓄而強”,鄒老認為,益腎陰關鍵在於填腎精,欲填腎精莫過於血肉有情之品。所以在治療中,一方面選用熟地、山茱萸、枸杞子、首烏等養陰益精,同時常加入紫河車、阿膠珠,重症患者又多用冬蟲夏草。其二,養陰填精又常與補氣結合。張景嶽說:“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氣,治氣者能使氣中生精。”鄒老的用藥中亦常常體現這一治療原則,在用養陰填精藥的同時,加補氣健脾的黨參、黃芪,或溫腎化氣的鹿角片(或以全鹿丸代替)。其三,滋腎陰與養肝、潤肺相結合。鄒老根據“乙癸同源”、“金水相生”的生理規律,在治療中常肝腎或肺腎同治,養肝常用白芍、當歸、枸杞子,潤肺常用沙參、麥冬、百合,重點在於益腎陰以養肝陰、潤肺陰。這三點經驗也是鄒老“維護腎氣”學術思想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在臨床上對其治療效果進行了重複驗證,並設立對照組,治療組以鄒老常用的養陰填精和益氣藥為主,對照組沒有養陰填精藥,以益氣清熱利溼藥為主,結果治療組的療效明顯高於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鄒老養陰填精與益氣藥合理配伍的臨床寶貴經驗,對改善腎功能有較好效果。
②輔以祛邪,重在溼瘀,兼防誘因。氣陰兩虛證的特點是兼雜多種病邪,經統計,兼夾外感、水溼、溼熱、瘀血病邪的比例是21.48%~39.22%。因此,應以益氣養陰為主,輔以祛邪。
祛邪諸法中祛溼是其基本法則之一,它包括祛除水溼、溼熱、溼濁。第一,水溼的治療。張景嶽指出:“凡治腫者,必先治水,治水者,必先治氣。”鄒老善於調氣治水的臨床經驗是抓住肺、脾、腎、肝生理上氣機功能的特點,順而調之。常用以下五法:疏風宣肺利水、補氣健脾利水、補腎洩濁利水、活血化瘀利水、疏滯洩濁。第二,溼熱的治療。張景嶽認為:“溼熱之病,宜清宜利,熱去溼亦去。”“熱甚者以清火為主,佐以分利,熱微者以分利為主,佐以清火。”鄒老治療溼熱,溼偏重者,常用運脾化溼法;熱偏重者又常用清熱滲溼法。第三,溼濁的治療。本病之溼濁乃因腎氣衰竭,開合失司,濁中之清不能復升,清中之濁不能下注,滯留體內所致。故對溼濁治療,也宗扶正祛邪之原則,維護腎氣,祛溼洩濁。常選用茯苓、蒼朮、生薏苡仁、車前子、六月雪、黑穭豆衣、茅根、蘆根等藥。
活血化瘀則是祛邪的另一重要法則,鄒老認為:人體的經絡,是上下內外執行血氣的通路,經絡相貫,如環無端,經絡血氣執行通暢,則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皆生。而腎病一般都有血氣鬱滯,執行不暢的病理。因此,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提出:“對於各種慢性腎臟疾患,中醫治法都用補氣養血、化瘀溫腎的根本治療。”對於氣陰兩虛證兼有瘀血的治療,主張在益氣養陰的基礎上,加入活血化瘀藥物,常用桃仁、紅花、丹參、益母草、懷牛膝、參三七,頑重病證又常加用蟲類搜剔之品。
鄒老在臨床十分注重誘因的預防。資料表明,引起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復發或加重的最主要誘因是外感、過勞,引起氣陰兩虛證增多的主要原因是藥物損傷脾腎氣陰。因此,務必突出預防為主的思想。其一,預防外感。外感之因,一為起居不慎,寒溫不調,外感六淫之邪;二為腎元不足,肺脾氣虛,易感外邪。對前者要宣傳攝生保健的重要,避免風、寒、暑、溼外襲,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對後者注意平時防治,表虛易感者常服玉屏風散,腎元不足者服金匱腎氣丸或全鹿丸。外感發作時急則治標。其二,預防過勞。過勞包括勞累過度、房事太過,兩者最易耗傷脾腎氣陰。《素問·舉痛論》說:“勞則氣耗。”費晉卿在《醫醇義》中也指出:“腎勞者,真陰久虧,或房事太過,水竭於下,火炎於上,身熱腰痛,咽乾口燥,甚則咳嗽吐血。”因此,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患者必須注意休息,防止過勞,遠帷幕,節房事。其三,預防藥物損傷脾腎氣陰。鄒老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發現一些腎炎患者完全是由藥物損傷腎氣而造成,在臨床上一再強調要防藥物傷腎。20世紀80年代西醫界對藥物性腎病也引起重視,認為幾乎所有藥物均可引起中毒性腎病,主要有抗菌藥物、鎮痛劑、抗癲癇藥等。對於激素、環磷醯胺、雷公藤等易於損傷脾腎氣陰的中西藥,我們認為,一方面應掌握腎的生理、病理和藥物效能特點,合理使用,發揮其對治療有利的一面;另一方面要突出中醫藥“治未病”、“辨證論治”特點,預防和減少這些藥物損傷脾腎氣陰的毒副作用。
③謹守病機,隨證論治,以平為期。在運用益氣養陰法治療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氣陰兩虛證的臨床過程中,始終應以辨證論治思想指導立法、選方、用藥。臨證體會主要歸納為“四要”、“四忌”。首先,要把握病機,忌因循守證。《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根據本組病機的動態變化,氣陰兩虛證在臨床上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由氣虛、陰虛證傳變而成,亦可轉變為單純氣虛、陰虛證或陰陽兩虛證,因此,臨證關鍵要把握病機變化規律。譬如在脾腎氣虛、陽虛證水腫消退後,或肝腎陰虛久用滋陰藥後,以及用激素、雷公藤等藥物後,常易轉為氣陰兩虛證,若一旦出現,應及時氣陰兼顧治療,有時可事先加入一二味益氣藥或養陰藥,以“防患於未然”,常能取得較好效果,倘囿於原來證治,往往愈傷氣陰。第二,要分辨標本,忌固執一法。氣陰兩虛證兼夾外感、水溼、溼熱、瘀血病邪的比例是21.48%~39.22%。故臨證關鍵要權衡標本緩急,按“緩則治本”、“急則治標”或“標本兼顧”的原則,將益氣養陰法有機地與其他治療靈活結合,或交替使用,庶能知常達變,運用自如。正如《素問·標本病傳論》所說:“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第三,要掌握大法,忌拘泥方藥。益氣養陰法是針對氣陰兩虛證而設,在此大法的指導下,制定基本方和隨症加減藥物,或進行劑型改革製成微粒膠囊,主要是為了更好地觀察、總結、提高療效,有利於推廣。但由於氣陰虛證氣虛、陰虛各有側重,兼夾病邪又多少不等,加上患者體質差異諸因素,必須遵循“方以法立,以法統方”的治則,這是臨證關鍵之三。只要確診為氣陰兩虛證,用益氣養陰基本法不可變,至於方藥、配伍、劑量,除了為科研觀察而制定的方藥外,一般臨證可因患者、因兼證、因醫者經驗而變。第四,要權衡藥性,忌用藥猛峻。本病氣陰兩虛證多數乃久病漸損而成,先後天體用俱虛,氣陰均不足,故臨證當緩中補虛,選擇甘平味薄之品。《靈樞·終始》指出:“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不可飲以至劑。”《醫方大成》亦告誡:“凡滋補之藥,當用平和,不可驟用峻補,緣腎水枯竭,不足以當之。”具體用藥體會:益氣不宜太溫,宜甘平;補陰不宜滋膩,宜甘微寒;除溼熱不宜用燥,宜甘淡、甘涼;清熱解毒不宜苦寒,宜甘寒。
鄒雲翔教授治療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氣陰兩虛證經驗方——腎炎寧膠囊,從組方意義到選擇藥物,完全貫穿以上治則精神,本方總的治則是以益氣養陰為主,佐以滲溼和絡,主要由補氣健中,養陰填精,滲溼清利,活血化瘀藥合理配伍組成。補氣的途徑主要是健脾,故重用生黃芪、懷山藥等;養陰的途徑主要是益腎填精,故用枸杞子、紫河車等。補氣健脾、養陰益腎並用,可使氣中生精,精中生氣,從體用兩方面增強和恢復五臟氣化機能,以便從根本上祛除或改善因虛衍生的病理產物;將補氣藥與活血化瘀藥(如懷牛膝、益母草等)配合使用,既可避免活血化瘀藥的耗氣損血之弊,又經實驗證實可增強活血化瘀藥的作用;將養陰填精藥與滲溼清利藥(如生薏苡仁、車前子等)配合使用,使滋陰而不戀邪生溼,滲溼清利而不傷陰液。四法巧妙配合,益氣養陰並舉,和絡滲溼兼使,遠寒熱之性,棄苦辛之味,俾精氣相生,使正復邪退。
5.師古而不泥古,結合證型變化及病理診斷結果以提高療效
(1)創疏滯洩濁之法治療難治性腎炎:20世紀70年代後期與80年代,由於臨床上大量運用激素、環磷醯胺、利尿製劑或長期用溫燥或苦寒等藥物治療腎炎,致使臨床多見的腎炎中醫辨證證候起了變化。對激素治療不敏感而副作用明顯,出現藥物性庫欣綜合徵等表現者,鄒雲翔教授認為,此乃由藥物引起體內升降出入功能紊亂所致,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當出不能出,當入不能入,氣血精微變為溼濁痰瘀,阻於臟腑絡脈肌腠而成,在臨床上創用疏滯洩濁之法,疏其氣血,洩其溼濁、痰瘀,使失常之升降出入生理功能得以恢復而病可痊癒。
(2)結合病理診斷結果提高療效:王鋼教授認為,隨著近年來腎活檢病理診斷的普及,在辨證基礎上,結合病理檢查結果,確定中醫治療方案,更有利於改善症狀及消除蛋白尿。①腎小球內細胞成分增多:宜消、宜利、宜涼血活血,常用車前草、黃柏、荔枝草、鳳尾草、丹皮、赤芍、白花蛇舌草。②新月體:節段性新月體,新月體成分以細胞性、纖維細胞性為主時,宜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常用雷公藤、火把花根、青風藤、貓爪草、小青草。若見環狀體,成分為纖維性時,宜補益腎元,活血化瘀,常用冬蟲夏草、紫河車、菟絲子、山茱萸、赤芍、川芎、澤蘭、益母草。③系膜增生:系膜細胞增生,以清利為主,常用山慈菇、龍葵、虎杖、蜀羊泉、鳳尾草、白花蛇舌草,可靜滴燈盞花針劑。系膜基質增生,以益腎活血為主,常用淫羊藿、鹿銜草、馬鞭草、全蠍、川芎、赤芍、益母草,可靜滴三七總苷、川芎嗪針劑。④腎小囊病變:常見腎小囊粘連、新月體填塞、囊壁斷裂等,宜清利活血,常用半邊蓮、荔枝草、鳳尾草、白花蛇舌草、小青草。⑤腎小球基膜病變:腎小球基膜均質性增厚,常用益腎活血,藥選淫羊藿、仙茅、山茱萸、丹皮、丹參、桃仁、紅花、益母草,可靜滴黃芪針。若免疫複合物或特殊蛋白物質沿腎小球毛細血管袢沉積引起的基膜增厚,宜清熱解毒、涼血活血,常選雷公藤、火把花根、昆明山海棠、地龍、水蛭、制殭蠶、全蠍等。⑥腎小球毛細血管袢病變:腎小球毛細血管袢堵塞,宜活血通絡,常用脈絡寧針劑靜滴,方藥常選桃紅四物湯。腎小球毛細血管內中性粒細胞浸潤,宜清熱利溼,常用貓爪草、石韋、半邊蓮、小青草、虎杖、蜀羊泉、薏苡仁根、扦扦活,亦可選用雷公藤。⑦腎小球硬化或纖維化:宜益腎軟堅,活血通絡,常用冬蟲夏草、菟絲子、紫河車、山茱萸、海藻、制大黃、生牡蠣、鮑魚、五靈脂、生山楂、澤蘭、路路通、益母草。成藥如大黃蟲丸可用。⑧小管-間質病變:小管萎縮,間質纖維化治療同腎小球硬化或纖維化,不同點可結合原發病加入清利藥物如車前草、六月雪、蒲公英。間質細胞浸潤、管型,常用益腎清利藥,如知母、黃柏、澤瀉、車前草、土茯苓、虎杖、蜀羊泉、貓爪草等。
5.善於整體調攝 鄒雲翔教授認為,腎與其他臟器的關係非常密切,常說:“抵抗力薄弱,才會發生腎臟病。”又說:“五臟中肺與腎最為嬌嫩與柔脆,凡是氣候上的變化,物理上的刺激,情緒上的波動,外因與內因各方面,都能影響到肺臟與腎臟。”(《中醫腎病療法》1955年)。所以鄒老治療腎病不拘泥於腎,而強調辨證施治,整體調理,應根據病情而注意其他臟器的治療。例如,重視研究腎病中肺的證候,而摸索了一套腎病從肺論治方法,如疏風宣肺、清肺解毒、降肺理氣、養肺滋陰以及金水相生、肺腎同治等法則;研究了腎與脾的關係,強調先天、後天關係更為密切,所以在辨證中脾腎氣虛、脾腎陽虛證的治療均絲絲入扣。又注意腎與肝、腎與心等髒的關係而採用多臟器治療的方法,如肺脾、肺腎、脾腎、肝腎、肺脾腎、肺脾腎肝、肺脾腎肝心等髒同治而提高了療效。
6.慎防傳變及誤治 關於腎炎的預防,鄒雲翔教授認為除應重視攝生保健、增強體質、提高防病機能、適應四時氣候變化、避免六淫邪毒侵襲外,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要防傳變:防止由其他疾病失治而傳變為腎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經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言外邪侵入人體以後,如果不及時治療,病邪就會步步深入,治療也就越來越困難。鄒老認為,腎炎一病也是如此,多半是由其他疾病失治,病邪逐步深入傳變而成。如喉蛾(相當於扁桃體炎)、爛喉痧(相當於猩紅熱)和面板瘡毒等等,發病之後,應及時予以疏風宣透或清熱解毒、涼營透達等方法治療,使風邪外透,溼從下滲,熱毒得以清解,則不致內陷入腎,若因循失治,就有釀成腎炎之可能。
(2)要防誤治:防止由其他疾病誤治而致成腎炎。鄒老認為,有不少腎炎病者,是由其他疾病治療不當而造成的。如病在衛分,而治在氣分;病在衛氣,而治在營血,逼邪不得外達而深入內陷。如扁桃體炎、猩紅熱、面板瘡毒等誤治而轉成腎炎者,臨床上屢見不鮮。
(3)要防藥物傷腎:有些藥物可損傷腎氣,臨床中經常遇到一些腎炎完全是由於藥物損傷腎氣而造成的。有些患者本身腎氣不足,加上藥物的損傷,而促進了腎炎的發生。因此,我們要掌握腎的生理、病理和藥物的效能特點,正確使用藥物,對凡有損傷腎氣者,應儘量少用和避免使用。
【驗案舉例】
1. 慢性腎小球腎炎屬脾腎陽虛,水溼氾濫證(鄒雲翔主診)
戈某,男,30歲。初診日期:1943年6月5日。
患者於1942年初,在革命環境中,坐臥溼地,達數月之久,又曾冒雨長途跋涉,致體憊勞倦,常覺乏力。至冬春之交,先感手部發緊,兩腿重脹,眼皮下垂,繼則出現浮腫,其勢日甚,體力遂虛,當時曾至某醫院醫治,診斷為腎炎。延至1943年夏季,周身浮腫,病情危重,遂住入嘉陵江畔某療養院治療。尿檢:蛋白(+++)~(++++)。西醫給予利尿劑,並嚴格控制飲水,但溲量仍極少,腫勢不減。兩手腫如饅頭,小腿按之凹陷不起,氣急腹膨,翻身時自覺胸腹有水液振移感,檢查胸、腹腔有積液。因治療無效,動員出院。當時有王、曹二君延請鄒老設法救治,因即前往探視。診時患者頭面胸腹四肢皆腫,尿量每日100ml左右,病勢危急。切其脈沉細,但尺脈有根,謂尚有救,按中醫水氣病辨治,專服中藥。鄒老辨證為肺脾腎俱虛: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運用補氣行水、健脾滲利、溫陽化氣法治療。
處方:生黃芪30g,青防風9g,防己9g,白朮15g,茯苓皮30g,大腹皮12g,廣陳皮9g,生薑皮9g,炙桂枝5g,淡附片15g。
藥服1劑後,尿量增至每日約400ml;2劑後,尿量增至每日近1000ml;8天后胸、腹水基本消失;20劑後浮腫明顯消退,於2個月後消盡。以後體質雖有改善,但仍覺虛弱無力。遂以濟生腎氣丸加減製成丸劑而服用數月,並囑進低鹽高蛋白飲食調理,至1944年夏季身體康復。患者又至某療養院複查,證實病已治癒。至後50多年,未曾反覆。
按語:坐臥溼地,冒雨涉水,雨溼浸淫是發病之外因,腎氣內虧是發病之內因。病發後遷延不愈,至1943年夏鄒老診視時,病情已至危重階段。當時雖未作有關血液生化檢查,但從病史及症狀分析,似系慢性腎炎腎病型,圖治頗為棘手。鄒老根據明代張景嶽關於水腫“乃肺脾腎三髒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的分析,從肺脾腎三髒俱虛著手,用防己黃芪湯合五皮飲加溫腎助陽之品圖效。方中黃芪補氣行水,肺主一身之氣,肺氣充足,則腎之開合正常;防己行十二經,載引黃芪及他藥而執行周身;防風配黃芪以升行疏脹,可防止黃芪大劑量使用時發生滯脹;桂枝辛溫助陽,通陽化氣,以利小便;附子峻補元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鄒老在重慶時,附子用量較重,常於健脾溫陽,行氣利水劑中重用附子(久煎)30g~60g,療效頗著。此例病本在腎,故腫退後以嚴用和濟生腎氣丸加味滋陰助陽,健脾固腎,活血和絡,終使腎氣固攝,精氣內收,尿蛋白消失而獲愈,至85歲高齡未曾反覆。
2.慢性腎小球腎炎屬脾腎陽虛,水溼瘀阻證(鄒雲翔主診)
初某,女,30歲。初診日期:1956年1月30日。
患者於1954年6月忽然腰痛發熱,臉腫腿腫,小溲甚少,繼則腹脹,及至全身水腫時,方至某醫院治療,1個月後,浮腫消退。停治1個月,病又復發,全身水腫。1955年春節來寧,於某院治療,曾放腹水3次,腫未消退,其他症狀亦未獲改善。9月中旬尿檢:蛋白(+++),白細胞(++),顆粒管型(+++),尿比重1.008。血非蛋白氮25.19mmol/L,肌酐120.22μmol/L,膽固醇2.31g/L。血清總蛋白61g/L,白蛋白27g/L,球蛋白34g/L,白/球比值1∶1.25。因療效較差而出院,至9月30日到本院門診治療。治療期間,腫勢時增時減,仍無顯著進步,病勢日趨嚴重,於1956年1月30日收住本院治療。
入院時患者腹脹難忍,小溲量少(每日300~400ml),胃納呆鈍,大便難解,兩目視力模糊,面色蒼白,精神萎頓,全身浮腫,頭部發際按之亦凹陷難復。腹部膨隆,叩診有移動性濁音,腹圍85.2cm,血壓130/91mmHg。患者16歲早婚,17歲月經初來。大生二胎,1953年夏季第二胎產後10個月發生本病,產後至今兩年半月經未潮。
由於患者平時營養欠佳,後天失調,加之早婚、產後哺乳等,體質更差,致第二胎產後病情加劇。此乃脾腎之陽不足,正氣虛弱不耐邪侵,適疲勞遇風,遂至全身浮腫。脾土既敗,水勢氾濫,治療雖以消腫利水為主,但其正氣虛弱,必須標本兼顧,攻補兼施,方能奏效。採用發表利水、補氣健脾、溫腎助陽、活血化瘀、行氣消滯等法治療三月餘,周身水腫全消,精神好轉,食慾健旺,視力清晰。尿量增至每日1200ml,腹圍縮小至68cm,血壓穩定130/90 mmHg。尿檢結果好轉:蛋白(++),顆粒管型少許。患者於5月11日出院休養。為避免功虧一簣,擬一丸方,俾得在家常服,以竟全功。出院回家後曾來信向鄒老感謝,服用丸藥,病情穩定。
所用藥物:
發表利水:淨麻黃(去節)1.5g,川桂枝2.4g,漢防己6g,紫浮萍9g,赤豆45g,車前子(包煎)9g,雲茯苓45g,開口椒(炒出汗)5g。
補氣健脾:生黃芪60g,大白朮45g,潞黨參15g,白沙參9g,鮮生薑9g,黑大棗7個(切)。
補腎助陽:制附子6g,酒炒杜仲12g,冬蟲夏草9g,炙甘草1.5g,枸杞子12g。
活血化瘀:幹鮑魚5g,單桃仁6g,杜紅花3g,酒炒懷牛膝9g,參三七1.5g。
行氣消滯:香櫞皮5g,葶藶子6g,炙雞內金9g,光杏仁6g,蔥白12g。
以上藥物共29味,不是每一處方全用,而是相互出入為方,辨證時斟酌使用。
丸方:炙黃芪120g,潞黨參45g,焦白朮45g,炙內金24g,川椒目(炒)5g,泔制蒼朮24g,制附子30g,白沙參12g,幹鮑魚24g,上肉桂9g,全當歸24g,炒白芍24g,福澤瀉24g,小茴香6g,黑醜子6g,陳橘皮12g,香櫞皮15g,雲茯苓30g,紫河車1具,血鹿茸5g,羊睪2對,川續斷15g,潼沙苑12g,酒炒川杜仲30g,酒洗巴戟天18g,炙甘草9g,金匱腎氣丸(杵)60g。
上藥研細末,以黑大棗10枚,阿膠(烊化)30g,飯赤豆45g,青防風12g,漢防己24g,蔥白30g,陳葫蘆瓢15g煎濃湯,水泛為丸,每日15g,分2次空腹吞服。
按語:慢性腎炎水腫,屬於《金匱要略》水氣病之一種,人體內水分的執行排洩,主要依靠肺氣的通調肅降,腎氣的開合調節,脾氣的運化轉輸,其中一髒功能失調,都能導致水不化氣,水液瀦留而發生水腫,故有“水不離氣,氣不離水”之說。水、氣、血的關係是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血不利則為水”。實驗證明:慢性腎炎的發生,有的與微迴圈障礙有關,並提示腎炎是全身性微迴圈障礙性疾病,其病變不僅限於腎組織,還可見於外周微迴圈。對本例的體會是:
(1)治療腎炎全身水腫患者,必須分別給予發表利水,活血化瘀,上下分消,表裡兩解。僅用利水甚至使用穿刺放水的方法,是不能達到消腫目的的。
(2)關於消腫,若不同時採用培本的方法,腫勢易於反覆。
(3)腎炎患者的自覺症狀消失後,功能的完全恢復還有一個過程,要繼續注意攝生保健,才能逐步達到痊癒。
3.慢性腎小球腎炎屬氣虛溼熱證(鄒燕勤主診)
顧某,男,65歲。初診日期1998年9月1日。
患者1990年因雙下肢浮腫,經查診為“慢性腎炎”,經治療後病情好轉,近8年仍時有反覆。今年7月無明顯誘因又有發作,雙下肢浮腫,尿蛋白(+)~(++)。就診時見雙下肢浮腫,踝部按之沒指,凹陷不易恢復,腰痠,倦怠乏力,胃納尚可,咽部稍紅,輕度咽痛,無咳嗽,大便日行一次,小便量可,舌淡紅,苔淡黃而膩,脈弦。尿檢:蛋白(++++),腎功能正常。鄒教授認為該患者中醫辨證為水腫氣虛溼熱證,西醫屬腎病綜合徵、慢性腎小球腎炎。病機為肺脾腎氣虛,溼熱蘊結咽喉,水溼泛溢肌膚,治療予以標本兼顧,仿鄒教授自擬補氣清利湯之意加減以健脾益腎,清利咽喉,利水和絡。
處方:太子參30g,生黃芪30g,制蒼朮10g,白朮10g,生薏苡仁10g,川續斷15g,桑寄生15g,連皮茯苓40g,車前子(包煎)30g,澤蘭30g,澤瀉30g,黑玄參10g,金銀花10g,蟬衣6g,制殭蠶10g,廣地龍10g,益母草30g,懷牛膝30g。日服1劑,連服14劑
二診(9月15日):下肢浮腫減輕,但午後依然明顯,腰部痠痛,口唇色紫。詢問原有冠心病史,近有時胸悶,舌淡紅,苔黃膩。尿常規:蛋白(++++)。前方有效,仍宗前方,加藿香10g,佩蘭10g,紅花10g,川芎10g。繼服14劑,患者浮腫消退,尿蛋白(+),長期服藥鞏固。
按語:明代張景嶽曾說:“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髒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調理肺脾腎三髒為治療腎炎及水腫病的常用方法。然而由於慢性腎病病程較長,反覆遷延,以及低蛋白血癥、貧血等因素,使機體免疫功能失調,衛外不固,極易招致外邪侵襲,風邪溼熱蘊結咽喉,此乃致慢性腎炎蛋白尿及血尿最常見的誘發及加重因素,故臨床治療時不可忽視。重者先祛邪,後扶正,方藥專以清肺利咽,緩圖治腎,如玄麥甘桔湯與銀翹散合方加減;輕則扶正化溼中兼以利咽祛邪,選鄒老自擬補氣清利湯。本例即以補氣清利東加減,具有健脾益腎、清利咽喉,利水和絡之功。方中太子參、生黃芪、白朮、川續斷、桑寄生健脾益腎,扶正固本;制蒼朮、生薏苡仁、連皮茯苓、車前子、澤瀉、澤蘭利水化溼;黑玄參、金銀花、蟬衣、制殭蠶、廣地龍清熱解毒,利咽消腫,而蟬衣、制殭蠶、廣地龍尚有消除蛋白尿作用,故對蛋白尿伴咽喉不利患者尤為適宜。
此外,對蛋白尿反覆難消,尚須配合活血和絡。“氣虛不足以推血,則血必有瘀。”“葉天士謂久病必治絡,其所謂病久氣血推行不利,血絡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氣纏延下去,疏其血絡而病氣可盡也。”(《讀醫隨筆》)有些患者即使臨床無典型的舌質紫暗、肌膚甲錯等血瘀徵象,但從其腎臟病理變化上看,可能存在著腎小球系膜細胞增生,基質增多,間質成纖維細胞增生及間質纖維化,此為瘀血的微觀表現,特別對病程較長患者,臨床常可配合活血和絡,如當歸、赤芍、澤蘭、丹皮、丹參、川芎、益母草、懷牛膝、桃仁、紅花;如蛋白尿較多,久治少效者,可配合蟲類藥搜風活血通絡,如地龍、水蛭、全蠍、蜈蚣等,或配合服用大黃蟲丸。
4. 慢性腎小球腎炎屬水溼瘀阻證(鄒雲翔主診)
唐某,女,20歲。初診日期:1967年3月10日。
患者一身悉腫半年,同時經閉,經治療,面部浮腫得減,而腰腹以下高度浮腫,腹部有移動性濁音,下肢按之沒指,形體消瘦,面色暗黃,脈象細弱。尿蛋白(+++)。此屬血化為水,治當活血化瘀。
處方:生黃芪9g,桂枝尖4.5g,赤芍藥9g,西當歸9g,單桃仁9g,杜紅花4.5g,川芎4.5g,馬鞭草15g,路路通9g,福澤瀉9g,澤蘭草15g。
上方服1個月,腹水及下肢浮腫逐漸消退,面色轉紅潤,但月經尚未來潮。尿檢:蛋白(++),紅細胞(+),顆粒管型(+)。以原方加大黃䗪蟲丸9g,每日分2次吞服。1周後,月經來潮,色紫量多,夾有血塊,經來之後,水腫迅速消退。尿檢結果好轉:蛋白(+),紅細胞、管型(-)。治法轉從氣血雙調,培補正氣。後來信雲,尿蛋白已消失,完全恢復健康,並安全得子。
按語:張仲景《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說:“婦人由經水不通,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名曰血分。”高學山注云:“婦人之經水不通,夫經者血也,血不流利,久則敗死以化黑水,又血不流利,久則乾枯以招外水,故曰則為水也。名曰血分,言水在血分中,當以治血為本,治水為標,斯稱合法耳。”本例為典型之血分水腫病,用活血化瘀法前,曾用過疏風宣肺、通陽利水等法,是治血分水腫之標,故而少效。轉用活血化瘀,特別是使用破血逐瘀通經之大黃䗪蟲丸,是治血分水腫之本,故迅見療效。
5.慢性腎小球腎炎,脾虛溼蘊證(鄒雲翔主診)
倪某,女,27歲。初診日期:1969年6月9日。
患者常覺腰痠乏力,1969年年初出現浮腫而就醫。尿檢不正常,某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經治療浮腫雖消,但尿檢結果未好轉,轉來鄒老處診治。神疲乏力,脘痛納少,噁心欲吐,口多黏涎,脈細,苔白膩。尿檢:蛋白持續(+++),並有紅細胞及顆粒管型。寒溼蘊中,脾運不健。治當健脾溫中,化溼助運。
處方:炒潞黨參9g,炒山藥9g,雲茯苓9g,焦薏苡仁9g,炒川椒0.9g,淡乾薑2.4g,法半夏6g,陳廣皮6g,炒當歸9g,炒白芍9g,炙內金3g,焦六曲9g,小紅棗切5個。
服上藥尚合適,脘痛減輕。守方治療至8月份,脘痛止,納谷增,精神好轉。再以原方略加出入,繼續治療至次年5月份,身體漸復,尿檢蛋白微量而回鄉,繼以上方調治而穩定未發。
按語:此例患者,臨床症狀表現為中虛寒溼型胃脘痛,但就病史及尿檢結果分析,可知為慢性腎炎。鄒老平時治病,非常重視辨證,注意整體功能的調整。認為此例乃脾虛寒溼內蘊累及腎臟,其治應抓主要矛盾治其脾胃,脾運得健,則腎病可復。用健脾化溼、溫中助運方治療,脘痛止,胃納增,脾胃功能健旺,水谷精微源遠流長以調養先天,促使腎氣漸復,固攝正常,病體乃得以恢復。
6. 慢性腎小球腎炎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證(鄒雲翔主診)
顧某,男,35歲。初診日期:1970年2月3日。
患者有慢性腎炎病史10年。一年來血壓偏高,經治未降,頭痛乏力,腰痠,脈細弦,苔薄白,舌質紅。尿檢:蛋白(+),酚紅排洩試驗53%,血非蛋白氮24.27mmol/L,血壓134/100mmHg。證屬肝腎陰虧,虛陽上擾。從滋養肝腎,平潛虛陽治療。
處方:潼蒺藜9g,白蒺藜9g,枸杞子12g,細生地9g,活磁石9g,川續斷9g,潞黨參9g,川黃連1.5g,肉桂心1.5g,雲茯苓9g。
二診(2月8日):頭痛腰痠之症輕減,血壓降至120/90mmHg。仍按原方治療。
三診(2月23日):血壓112/90mmHg,尿檢正常。原方續進。
四診(2月25日):無明顯自覺症狀,血壓112/88mmHg,給原方鞏固。至1997年病仍穩定。
按語:慢性腎炎之證屬陰虛陽越者,僅以息風潛陽法治療多難取效。鄒老認為,此等慢性腎炎虛是其本,當從滋養肝腎著手,佐以少量肉桂引火歸原、平調陰陽,病情可迅速穩定,本案即是一例。
7. 慢性腎小球腎炎屬脾腎氣虛,溼熱內蘊證(鄒雲翔主診)
楊某,女,35歲。初診日期:1972年8月25日。
患者1971年下半年始面目常見輕度浮腫,尿檢異常,未予重視。至1972年6月,浮腫加重,並出現腹水。6月17日尿檢:蛋白(++++),上皮細胞(++),白細胞(+),紅細胞1~2,透明管型(+),血壓90/60mmHg。某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經用西藥利尿劑治療,則浮腫消退,但尿檢仍不正常,8月25日由外地來鄒老處治療。腰府痠痛,噯氣納少,脘部作脹,時覺有包塊填塞。白帶量多,有腥氣味。脈細,苔薄白。腹部觸診未捫及包塊。尿檢:蛋白(++++),白細胞(+),上皮細胞(++),顆粒管型少許,透明管型(+)。證屬脾虛氣滯,肝經溼熱下注。治從健脾理氣,清肝滲溼。
處方:炒潞黨參18g,連皮苓24g,炒山藥9g,老蘇梗3g,大腹皮9g,佛手片12g,細柴胡1.8g,全當歸9g,杭白芍9g,砂仁殼1.8g,江枳殼1.8g,蜀羊泉30g。
二診(8月30日):仍覺腰府痠痛,脘部發脹,溲少帶多,喉中有梗阻之狀。尿檢:蛋白(+++),紅細胞0~4,白細胞5~8。仍宗原意出入,因其素患氣管炎病,故加清肺化痰之品。
處方:潞黨參18g,大腹皮9g,佛手片12g,砂仁殼1.5g,枳殼1.5g,全當歸9g,杭白芍9g,南沙參12g,紫蘇子9g,萊菔子9g,桑白皮9g,細柴胡3g,連皮苓30g。
三診(9月4日):藥後脘腹脹減,尿量增多,唯白帶仍多,喉中有痰。尿檢:蛋白(++),紅細胞1~2,白細胞(+)。
處方:潞黨參24g,大腹皮5g,佛手片9g,全當歸9g,焦白芍9g,紫蘇子9g,紫蘇葉2.4g,萊菔子9g,南沙參12g,桑白皮9g,枸杞子9g,白蒺藜5g,椿根皮9g,連皮苓30g。
四診(9月9日):腰府酸楚,脘部脹輕未徹,苔厚膩。前方加健脾化溼之品。
處方:制蒼朮1.8g,生薏苡仁9g,潞黨參18g,佛手片9g,南沙參12g,紫蘇子9g,紫蘇葉2.4g,萊菔子5g,桑白皮5g,全當歸9g,焦白芍9g,小茴香0.9g,蜀羊泉30g,連皮苓24g。
五診(9月14日):腰府痠痛、脘部脹滿等症已減,白帶已少,溲量增加,口苦背冷。尿檢:蛋白(+),紅細胞3~4,上皮細胞(+),白細胞2~4。健脾理氣,化痰滲溼方續進。
處方:潞黨參18g,佛手片9g,陳廣皮6g,懷山藥5g,制蒼朮1.5g,紫蘇子5g,紫蘇葉1.2g,桑白皮5g,南沙參12g,全當歸9g,杭白芍9g,蜀羊泉15g,連皮苓18g,鮮蘆根60g。
六診(9月29日):9月21日行人工流產,術後腎病未有反覆。覺腰痠,尿檢:蛋白(++),紅細胞1~2,白細胞2~3。脾腎俱虛,氣血兩虧。以健脾補腎,益氣養血法治療。
處方:潞黨參15g,雲茯苓9g,炒山藥9g,制狗脊12g,川續斷9g,全當歸9g,焦白芍9g,枸杞子9g,川芎3g,陳廣皮3g。
另:養血膏每日3次,每次1匙,用藥汁沖服。
七診(10月7日):微覺腰痛口苦,苔白,脈細。尿檢:蛋白(+),紅細胞1~2。仍以養血健脾,理氣化溼為主治療。
處方:潞黨參15g,枸杞子12g,制蒼朮2.5g,雲茯苓9g,炒山藥9g,法半夏3g,陳廣皮3g,砂仁殼1.8g,枳殼1.8g,天花粉9g。
另:養血膏每日2次,每次1匙,藥汁沖服。
以上方加減服至年底,體質漸復,尿檢蛋白(±)~(+)而停藥,回家休養。
半年後,因勞累而致病情反覆,於次年6月6日又至寧複診。腰痛納少,頭昏耳鳴,苔白厚,脈細。尿檢:蛋白(+++),上皮細胞(+++),白細胞(+),紅細胞1~2,顆粒管型1~2。脾虛溼困,腎虛不固。擬健脾化溼,益腎補氣法。
處方:制蒼朮6g,生薏苡仁5g,炒薏苡仁5g,炒山藥9g,淨芡實9g,雲茯苓12g,法半夏6g,陳廣皮6g,制川斷9g,炒潞黨參12g,全當歸9g,焦白芍9g,小紅棗(切)5個。
以上方治療半月,尿檢蛋白微量,紅細胞1~2。繼續服用至9月份,病情穩定而停藥。
按語:本例證屬脾虛氣滯,土虛木乘,是以脾氣不能散精上歸於肺,水不歸經,泛於肌表而為浮腫;溼土之氣下陷,統攝無權,下元不固而發為蛋白尿和帶下之候。故經用健脾理氣,佐以疏肝滲溼之劑,病情迅速好轉。但因調理鞏固時間較短,功虧一簣,以致半年後病又復發,當引以為訓。
8. 慢性腎小球腎炎屬脾腎氣虛證(鄒雲翔主診)
範某,男,34歲。初診日期:1975年9月25日。
患者1975年3月,因輕度浮腫,腰痠乏力而就診。尿檢:蛋白(++),紅細胞(+++),顆粒管型少許。某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經治半年未愈,於9月25日至鄒老處診治。腰痛耳鳴,精神不振,肢體懈怠,大便稀溏,顏面、四肢輕度浮腫,脈細,苔白,舌質淡。血壓正常。尿檢:蛋白(++),紅細胞1~4,顆粒管型少。證屬腎虛脾弱,用補腎健脾、化瘀滲利法治療。
處方:酒炒杜仲18g,功勞葉24g,制蒼朮9g,生薏苡仁15g,炒潞黨參12g,幹荷葉9g,炒防風9g,杜紅花9g,血餘炭9g,白茅根60g。
二診(10月6日):精神好轉,體力增加,耳鳴已止,腰痠痛輕減,唯大便仍不成形,脈細,苔白,乃火不生土。尿檢:蛋白微量,紅細胞少,白細胞少,上皮細胞少。宗原法加溫陽益腎之品。
處方:補骨脂5g,全鹿丸(包煎)9g,酒炒杜仲18g,功勞葉24g,制蒼朮9g,生薏苡仁15g,炒潞黨參12g,幹荷葉9g,炒防風9g,血餘炭(包煎)9g,杜紅花9g,白茅根60g。
三診(10月14日):藥後腰痠痛已不著,體力轉佳,大便尚未完全調實,晨起或午睡後眼瞼微腫,尿檢蛋白極微。原法踵進。
處方:補骨脂5g,全鹿丸(包煎)9g,酒炒杜仲18g,功勞葉24g,制蒼朮9g,生薏苡仁15g,炒潞黨參12g,幹荷葉9g,炒防風9g,杜紅花9g,血餘炭(包煎)9g,白茅根60g。
上方服至11月6日,病情穩定,無自覺症狀。尿檢蛋白一直鞏固在痕跡至極微時,停止服藥。
按語:此例水腫雖不明顯,但尿檢異常,有些患者體檢時才發現患慢性腎炎,臨床辨證需結合辨病,如執死方而治活病,終難獲效。從本例慢性腎炎患者來看,腰痛耳鳴,乃屬腎虛;便溏乏力,乃屬脾虛;顏面四肢浮腫,乃因脾虛不能制水而反克,腎虛水無所主而妄行。病屬腎虛脾弱,昭然若揭。故投以調養脾腎,佐以滲利和絡之劑,病情始得穩定。
9. 慢性腎小球腎炎屬脾腎氣虛,溼熱中阻證(鄒雲翔主診)
金某,男,40歲。初診日期:1977年6月28日。
患者患腎炎已19年,時常反覆,遷延難愈。今年2月份尿中有蛋白(+++),經治療迄今尚未緩解,乃請鄒老診治。腰痛乏力,脘脹納少,泛吐酸水,脈細,苔根黃膩。尿檢:蛋白(+++),顆粒管型0~1。血壓140/90mmHg。證屬腎虛脾弱,溼熱中阻,肝胃不和。治以益腎健脾,疏肝和胃,佐以化溼之品。
處方:淫羊藿30g,枸杞子12g,潞黨參18g,炒山藥15g,雲茯苓12g,淡吳萸1.8g,炒川楝子9g,荔枝草18g,蒼朮炭5g,生薏苡仁9g,炒薏苡仁9g,法半夏6g,陳廣皮5g。
二診(7月3日):肝胃得和,吞酸遂止,唯腰痠浮腫,脘脹如故,脈細,苔仍黃膩。原方化裁。
處方:淫羊藿30g,枸杞子12g,潞黨參18g,炒山藥15g,雲茯苓12g,蒼朮炭5g,生薏苡仁9g,炒薏苡仁9g,法半夏6g,陳廣皮5g,巴戟天9g,荔枝草18g,佛手片9g。
三診(7月10日):投健脾益腎化溼之品,脾腎功能漸復,溼化有下趨之勢,但尿頻淋漓不盡,終屬虛不固攝之證,脈細,苔白轉薄。尿檢:蛋白(-),顆粒管型偶見。治當因勢利導,原方加滋腎丸9g以溫陽清利。
四診(7月24日):尿頻止,脘不脹,唯仍腰痠,浮腫輕微,脈細,苔薄白。尿檢:蛋白微量,顆粒管型少。腎虛一時難復,原方去佛手片。
五診(7月31日):浮腫不著,活動後仍覺腰部酸脹,脈細,苔薄白。尿檢:蛋白微量,餘(-)。治以健脾補腎,佐以和絡之品。
處方:潞黨參18g,炒山藥15g,雲茯苓12g,生薏苡仁9g,炒薏苡仁9g,制蒼朮3g,巴戟天9g,川續斷15g,淫羊藿30g,枸杞子12g,白蒺藜9g,杜紅花6g。
六診(8月5日):腰痛酸脹已不著,足腫已消,脈細,苔薄白。尿檢蛋白少,餘(-)。原方續進,以冀痊癒。
按語:許叔微認為補脾不若補腎,李東垣認為補腎不若補脾。鄒老認為,脾虛則當補脾,腎虛則當補腎,脾腎兩虛則當脾腎同治,切不可刻舟求劍。本例前醫認為西醫診斷為腎炎,病即在腎,但補其腎,置脾虛和其他兼證於不顧,故難獲效。鄒老從脾腎同治,並顧及兼證,即獲得較滿意的效果。
10.慢性腎炎屬溼鬱阻絡證(鄒燕勤主診)
王某,女,59歲。初診日期:1998年4月23日。
患者於1997年9月出現下肢浮腫後,未作檢查及治療,12月因浮腫加重而查尿常規:蛋白(+++),隱血(+)。診為“慢性腎炎”,並開始服用強的松。現尿蛋白減少但未轉陰,激素已開始減量,於1998年4月23日就診。症見雙下肢浮腫,按之凹陷,面圓背寬,納谷尚可,舌質紅,苔黃厚膩,脈細。尿蛋白定量0.608g/24h。鄒教授認為,該患者為水腫溼鬱阻絡證,西醫屬慢性腎小球腎炎、藥物性庫欣綜合徵。病機為脾腎氣虛,痰溼瘀血阻滯經絡。治擬扶正祛邪,標本兼顧,先行健脾化溼、理氣和絡。
處方:太子參30g,制蒼朮20g,白朮20g,生薏苡仁15g,連皮茯苓40g,半夏10g,廣陳皮10g,豬苓30g,澤蘭20g,澤瀉20g,制香附10g,制殭蠶15g,廣地龍15g,蟬衣6g,車前子(包煎)20g,白茅根30g,生甘草5g。
另:服越鞠丸5g,每日3次。
二診(5月30日):上方服1個月,下肢浮腫明顯減退,尿蛋白定量0.47g/24h,尿常規陰性,舌苔厚膩漸化,為薄白苔,脈細。遂轉從益氣健脾,化溼和絡劑鞏固。
處方:太子參20g,生黃芪30g,炒白朮10g,連皮茯苓30g,生薏苡仁15g,車前子(包煎)30g,澤蘭20g,澤瀉20g,制殭蠶15g,廣地龍15g,蟬衣6g,全蠍3g,紫丹參20g,白花蛇舌草15g,豬苓30g,貓爪草15g,生甘草5g。
按語:本例患者病起於慢性腎小球腎炎,長期服用大量“激素”類藥物之後,出現藥物性庫欣綜合徵。有些學者提出“激素”類似於中藥的“純陽”之品,服用大量激素後,常可出現陰虛內熱之證。自鄒雲翔教授始,遂將使用激素後出現的氣滯血瘀溼濁阻於臟腑經絡,升降失常的一組特殊證候定名為“激素性氣血痰溼鬱滯證”。常見症狀有滿月臉,水牛背,全身浮腫,疲倦乏力,面背部痤瘡,噁心欲吐,口苦口黏,面部升火,心煩失眠,腹脹納少,大便乾結或不爽,小便黃赤,舌苔白膩或黃膩,脈細弦或弦滑。治療採用《丹溪心法》越鞠丸加減以疏滯洩濁。吳昆《醫方考》曰:“越鞠者,發越鞠鬱之謂也。”方中香附行氣解鬱,以治氣鬱;蒼朮燥溼運脾,以治溼鬱;川芎活血化瘀,以治血鬱;山梔清熱瀉火,以治火鬱;神曲消食導滯,以治食滯;半夏、陳皮燥溼化痰,行氣消痞,以治痰鬱。鄒燕勤教授除臨證常以疏滯洩濁法治療外,還常配合蟲類藥如殭蠶、地龍、蟬衣、全蠍、水蛭等活血通絡,並有消除蛋白尿作用。
【小結】
1.慢性腎小球腎炎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為基本臨床表現,病情遷延,進展緩慢,伴或不伴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最終可發展為慢性腎衰竭的一組腎小球疾病。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屬於中醫學 “水腫”、“腰痛”、“血尿”、“腎風”等範疇。
2.鄒雲翔教授認為,慢性腎炎的發生雖有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六淫侵襲、藥物損害、七情所傷、勞倦過度、房事不節,以及素體腎虛等病因,但總不外乎內因和外因兩方面。腎氣充足之人,即使存在外感六淫或飲食不節(潔)、勞倦過度,也不會發生腎炎。而腎氣不足者,在外感六淫或瘡毒之邪侵襲下,病邪可乘虛而入,導致腎炎的發生。本病病位主要在腎,涉及肺、脾(胃)、肝等臟腑。其病理性質乃本虛標實,本虛以腎虛為主,標實以水溼、溼濁、溼熱、血瘀之證為多。
3.在治療上,應強調維護腎氣,以增強腎臟氣化功能為根本原則。傷害腎氣之藥物、克伐腎氣之方劑是治療腎炎所應絕對禁忌的。維護腎氣的措施,主要是在辨證中伍以益腎之品,並根據患者體虛表現而注意扶正。對慢性腎炎已存在腎損害者,更應注意維護腎的氣化功能,切忌一味攻伐。
4.鄒老開創了執行血氣,活血化瘀治療慢性腎炎的先河。在1955年出版的《中醫腎病療法》中述及慢性腎炎的病理為“血凝則氣滯,血行則氣隨,血與氣亦是分離不開的”,提出治療採用“溫腎、行血、宣瘀,佐以通陽行氣的藥物,腎臟血流才不發生障礙”。
5.注重預防慢性腎炎的復發,積極治療外感等誘發因素。並注重清利溼熱,調節免疫功能,以防腎炎復發。中醫認為,“邪不去正不安”,“祛邪可以匡正”,這對腎小球腎炎的療效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6. 注意研究現代患者的各種具體情況,分析疾病的發生、發展、病機變化與轉歸的關係,首創疏滯洩濁之法治療難治性腎炎。鄒雲翔教授認為,對激素治療不敏感而副作用明顯,出現藥物性庫欣綜合徵等表現者,乃由藥物引起體內升降出入功能紊亂所致,氣血精微變為溼濁痰瘀,並阻於臟腑絡脈肌腠而成。創用疏滯洩濁法疏其氣血,洩其溼濁、痰瘀,使失常之升降出入得以恢復而病可痊癒。
7.鄒雲翔教授在臨床中發現,隨著時代變遷及多種中西藥物的運用,陽虛證逐漸減少,氣陰兩虛證明顯增多。王鋼教授在鄒老的指導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就擬出補氣養陰,和絡滲溼方劑治療慢性腎炎氣陰兩虛證,1984年製成腎炎寧膠囊,總有效率達87%以上,提高了對氣陰兩虛證的治療效果,該藥已成功開發為中藥三類新藥。
8.近年來隨著腎活檢病理診斷的普及,常在辨證基礎上,結合病理檢查結果,確定中醫治療方案,有利於改善症狀及消除蛋白尿。
-
4 # 小小西西瓜
慢性腎炎指以血尿、蛋白尿、水腫、高血壓為基本臨床表現,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遷延,病變緩慢進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最終將發展為慢性腎衰竭的一組腎小球病。
慢性腎炎屬免疫介導性炎症,並不是完全由急性腎炎發展而來,僅少數的急性腎炎患者可進展為慢性腎炎。
慢性腎炎的防治
控制高血壓和減少尿蛋白:高血壓和蛋白尿會加速腎小球硬化,促進腎功能的惡化,所以說積極的控制血壓和減少尿蛋白尤其重要。應該力爭把血壓控制於<130/80mmHg、尿蛋白減少至<1g/d。關於降壓藥物首選ACEI類和ARB類,使用時注意其禁忌症(具體降壓藥物的選擇要根據自身情況,因為每種藥物都有其自己的適應症及禁忌症,所以說必須到正規醫院遵醫囑開藥)。限制鈉鹽的攝入量:高血壓的人群應限制鈉鹽的攝入量,控制在<6g/d。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入量:優質低蛋白飲食<0.6g/(kg*d)。避免加重腎臟損害的因素:感染、勞累、妊娠、使用腎毒性藥物(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慶大黴素、阿米卡星等,含馬兜鈴酸的中藥等)等。小小西瓜——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 -
5 # 中醫小蘭可棒啦
慢性腎小球腎炎是由多種病理型別組成的、原發於腎小球的一組疾病。一般以青中年為主,男性比較多見。
那麼對於慢性腎小球腎炎,我們該怎麼預防治呢?
【1】運動注意
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要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過勞與受涼,可以適當鍛鍊身體,以増強體質,預防感染。病情減輕後可適當增加活動量,但要避免勞累。
【2】飲食注意
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證充足能量、礦物質、維生素的攝入,減少鈉鹽、蛋白質、含嘌呤高、含氮高的食物攝入,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3】針灸按摩
慢性腎小球腎炎病人也可以選用針灸、艾灸、按摩等治療方法來幫助我們預防治療。一般常用的穴位有腎俞、命門、中極、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太溪等穴位。
回覆列表
腎小球腎炎是慢性腎病其中一種病例型別,並且可以說是較輕,治療難度還不是很大的一種慢性疾病。針對腎炎的治療和生活飲食方面的注意防護都是十分重要的
【飲食】 飲食要以清淡、低鹽、低脂、低磷、低鉀、高維生素飲食,忌口辛辣刺激、油膩油炸、生冷、海鮮等食物的攝入,葷素搭配(一天二兩肉食即可)營養均衡即可。
【生活】 不熬夜、不勞累、不憋尿,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並且適當進行運動,增強機體免疫力,但不可劇烈運動,做些有氧運動如慢走、慢跑、跳廣場舞、打太極等運動。
【用藥】 用藥方面一定要按照醫囑執行,切不可自己擅自購買或更換藥物,避免病情加重。
【治療】 腎炎本身就是一個慢性疾病,治療過程比較忙,切不可著急並且要堅持治療,不可中途放棄。
【心情】 擁有好的心情或心態也是病情恢復的關鍵,所以日常心理壓力不要過大,並且家屬要給予患者的治療信心,幫助患者度過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