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重大現場

    這個與技術無關,任何把原理向技術方面考慮,都屬於盲目了,德國的勝利不是因為德國坦克技術更好,而是德軍成功的使用了坦克,或者說,戰術正確。

    技術與戰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許多人只知道技術,完全無視了戰術,德軍的閃擊戰不是一種裝備技術,而是一種戰術,它的核心不是需要什麼樣的坦克,而是要如何使用坦克的問題。

    德國不是第一個研發坦克的國家,這是第一個將坦克的使用用到極致的國家,上世紀30年代,德華人就開始研究坦克運用問題,在英法等國還認為為坦克只是用於支援步兵的力量認識之時,德華人已經開始把坦克追逐主戰力量來發展,於是只出現了閃電戰理念。

    德華人只是基於自己對反電站戰術的研究,對坦克技術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之下,英法雖然也在發展他的,但是他們的思路你德華人並不完全一樣,比如英華人還把坦克分成兩類,巡洋坦克與步兵坦克。

    英法在坦克技術水平上並不比德國差,技術風格上與德國卻與不一樣,可以說不分上下,在坦克數量上,英法用的坦克數量遠比德華人多,但是在使用上的差距相當大,當德華人開始研究集中使用坦克,是英法尚迷信於分散使用。直到1939年,波蘭戰役之後,英法真正意識到坦克的價值,但是這是他們也沒有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思路,只不過開始真正的組建裝甲師,結果在不同的戰術指導思想之下,雙方對坦克的運用不同,結果自然也不一樣,德國勝在戰術,而不是技術。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確實,早期發動對法戰爭時,德國的坦克無外乎1號、2號、35T、38T這類小坦克,夾雜著一些3號坦克和更少的4號坦克,這些脆皮構成了德軍坦克的閃擊核心,但在質量和數量上都是不如法國的。

    我們看到的那些兇猛的德國鋼鐵猛獸,比如虎式坦克,至少還要等到庫爾斯克會戰才會出現。至於虎王、費迪南、黑豹、獵虎、老鼠這些東西則需要等更久。那個時代的德國裝甲象徵是2號和3號。

    整個法國戰役,德軍投入了2000多輛坦克,其中:

    1號坦克(Pz.Kpfw.I) 523輛

    2號坦克(Pz.Kpfw.II) 955輛

    3號坦克(Pz.Kpfw.III) 349輛

    4號坦克(Pz.Kpfw.IV) 278輛

    38t坦克(Kpfw.38(t)) 207輛

    35t坦克(Kpfw.35(t)) 118輛

    指揮坦克 Sd.Kfz.265 154輛

    我們可以看到,德軍一輛重型坦克都沒有,且大部分都是裝甲嘎嘣脆的輕型坦克。主戰的是3號坦克,4號坦克這時也遠沒到後世那麼頑強的改型,只是一款被拿來攻堅的中坦克罷了。德軍甚至要拿捷克的斯柯達坦克來湊數,而且這些捷克產品比德國坦克效能還要好那麼一丟丟。關鍵是,德國坦克炮多是些機關炮、機槍等等,威脅實在太低。

    法國這邊擁有3300多輛坦克,數量超過德軍,其中有2000多是輕型坦克,主要是哈奇開斯H-35/39和一些雷諾R-35,以及一些索摩亞S-35,並且他們擁有很多夏爾B1重型坦克。其中:

    索摩亞 S-35 243輛

    夏爾B1 bis 313輛

    雷諾R-35 1035輛

    哈奇開斯H-39 790輛

    夏爾D2

    此外還有不少英國的瑪蒂爾達2等坦克,這些支援步兵的瑪蒂爾達因為戰爭表現,在之後得到了英國的重用,成為日後對抗隆美爾的主力。

    這裡的說一下阿登山區的“斯通尼高地阻擊戰”,這場戰鬥中,法國第3後備裝甲師第5半編旅第41坦克營一個叫比洛特的法軍中尉,駕駛著他的337號夏爾B1重型坦克衝進一所村莊,消滅了德國第10裝甲師的11輛3號坦克和2輛4號坦克,隨後冒著彈雨,與另一輛趕來的B1坦克安然身退,337號車上有140處彈痕。

    好吧:M 不死鳥、臨危不懼、勇士、魏特曼、偵察兵、火力支援、炮王、比洛特勳章...好像有哪兒不對?

    當時的法國車就是這麼無賴,德軍沒有一種坦克能擊穿正面,那些S-35之類的也明顯比德軍坦克厲害。但如此把法國坦克吹上天也不好,因為畢竟雙方不存在什麼代差,而德華人對付坦克也沒說一定得坦克上。

    實際上,當時法國只是空掛著一個“陸軍第一強國”的標籤,骨子裡卻是空蕩蕩的,他們的新型坦克研發計劃在一戰後差點都沒提上日程,好險就拿雷諾FT與德軍開片了。

    也正因為如此,法國整體軍事思想極度老朽,他們絕大部分精力都在修建“馬奇諾防線”上,寄希望於這道防線能堵住德國,並且跟著英國那種島國思路走,一門心思的想透過綏靖政策和對東歐的干擾,促使希特勒對法國望而卻步,去東面找蘇聯的麻煩。

    戴高樂曾經寫了本書,叫《未來的軍隊》,這本書被人津津樂道,認為最先系統化裝甲戰爭的是法國的戴高樂。然而德華人從來不承認這一點,按照他們的說法,無論是馮·托馬還是古德里安,都否定了自己受到戴高樂的影響,古德里安表現的很坦然,他說:“我讀過戴高樂的《未來的軍隊》,但是那時候德軍已經組建了裝甲師,戴高樂的書沒給德軍裝甲部隊的發展帶來任何影響。我饒有興趣的讀了那本書,因為對法華人是否會接受戴高樂的思想很好奇,但幸虧法華人沒把他當回事。”

    馬奇諾防線修的堪稱神異,且法華人在軍事實力和裝備上強德國那麼一點。他們的失敗,純粹是整個戰爭理念上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他們全身心的埋入到塹壕戰的深淵裡不能自拔,即便一戰時開發出雷諾FT這種劃時代的坦克設計,也不妨礙他們把所有的錯路再走一遍。

    我們從德國坦克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雙方的差異,法國坦克的設計陳舊、落後,單純的堆疊數值卻沒有整體的靈魂,德國坦克雖然脆皮,卻已經開始綻放出不一樣的鋒芒。

    戰場上也是一樣,德華人採用了“閃擊戰”的做法,透過阿登山區,從色當插入到馬奇諾防線的薄弱延長線上,繞過了這個要塞,將法國的力量一切兩半。這其中,慢吞吞的法國步兵支援坦克們根本無法對抗德軍,哪怕單點上依靠效能獲勝,全域性上也於事無補。

    落後的裝甲指導思想,讓法華人的坦克被分散到步兵中充當移動的掩體,而德軍則將坦克集中起來使用,彷彿一把森寒的利刃,一刀就捅死了法國。許多法國的戰車根本回不過神來,然而依靠那種步兵戰車的思維,回過神來也沒辦法。

    何況德華人還有個高招——呼嘯死神。德軍的“施圖卡”俯衝轟炸機部隊正是那個時候成名的,它們飛行在整個裝甲部隊的最前方,隨時尋找打擊目標。許多法軍堅固的要塞和火力點都被迅速拔除。對於法國坦克也是一樣,許多坦克在空中打擊中抱頭鼠竄,儘管只有2%的坦克被完全摧毀,但只要步兵被隔離開,單個的步兵坦克只是砧板上的肉。

    並不完全弱於英法的整體軍隊力量、更先進的作戰思維、更超前的戰術思維,再加上本身戰意渙散的法軍,德軍裝甲部隊怎麼可能不贏呢?

    不過很多東西想來也怪,法國一貫都是“見漢斯即跪”,而德華人操弄著那些薄脆的小坦克時能大殺四方,等到虎豹象熊齊備後,反倒被揍的滿頭是包。

  • 3 # 文史小茶館

    是不是吊打我們還是用實際具體戰例來說明一下吧。(備註:本文較長,國內尚無相關中文資料,首發。感謝提供法語翻譯的朋友)

    談到坦克戰,大家很容易想到普羅霍夫斯卡或者布羅迪之戰。實際上二戰之初,法國和德國就已經爆發了近1200輛坦克的大規模較量。在現代人看來輕鬆寫意的法國戰役其實也很激烈,只是相比俄羅斯雪原的屍山血海還是稍有不足。

    這場戰役說明了重要一點——

    如果決策失誤,那所有人的努力和鮮血都將白費。

    附二戰大規模坦克戰簡介(資料來源各國不同,僅供參考):寒尼之戰:1940年,法國對德國,約568對618輛(含突擊炮,裝甲車),平局。布羅迪之戰:1941年,蘇聯對德國,約2800對800輛(含突擊炮),德國勝利。普羅霍夫斯卡之戰:1943年,蘇聯對德國,約600對300輛(含突擊炮),平局。史上第一次坦克大決戰——寒尼之戰。

    (1940年5月,入侵法國的德國第4裝甲師指揮官,攝於二號坦克上)

    大戰拉開序幕——輪到法華人了。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不久,波蘭已經倒在了蘇德兩個大國的夾擊之下,歐洲戰火現在燒到了法蘭西大門口。凡爾賽和約播下的種子以更加扭曲兇暴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

    法華人緊張準備著防禦,儘管修築馬其諾防線佔去了大量資源,但他們仍有餘力建立起強大的裝甲部隊。盟軍高層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血的經驗,預計德國大機率仍會採用史裡芬計劃的思路。即取道比利時從北部攻入法國,隨之撲向巴黎,包抄整個法軍後方,達到一舉殲滅法軍主力的目的。

    (一戰讓盟軍印象深刻的史裡芬計劃)

    這個計劃相當兇險,它意味著直接繞開了堅固的馬其諾防線,6周左右就可以使法軍陷於總體失敗。盟軍總部深深瞭解比利時的22個師即使加上碉堡要塞也無法長久阻止德華人。為此,法軍立即調動強力部隊前往,準備幫助這個中立小國頂住德國的閃電戰攻勢。一旦德軍陷入比利時境內的拉鋸戰,那麼一戰的情形就會重演,盟軍只需坐等變數就可以輕鬆獲勝。

    (法軍偵察部隊的“邊掛三輪”)

    法華人做好了準備,他們選出支援比利時的是精銳之師第一集團軍。這支勁旅還擁有被稱為“騎兵軍”的部隊。當然,這名不副實,騎兵軍其實已經實現了全面機械化,不僅裝備效能突出的索瑪和哈其開斯坦克,還有潘哈德偵察車和眾多運輸牽引車輛。在整個歐洲都是讓人眼饞的王牌。

    (美國兵器博物館現存的S35索瑪中型坦克,效能優良,製造成本很高)

    5月初,德軍迅猛的攻擊從天而降,西歐戰事開始。空地立體閃電戰可不是說說而已,比利時人引以為傲的大型碉堡群很快被德國傘兵攻頂突襲所摧毀,以為天塹的關鍵橋樑也遭奪取。

    法軍指揮官熱內·普魯克斯(René Prioux)少將經驗豐富,聞訊後當即著手調動部隊。他親率騎兵軍第2,第3輕裝師趕赴比利時北部的寒尼——讓布盧地區( Hannut——Gembloux ),以應對德軍裝甲部隊突破。就目前得到的情報來看,德華人在此處集結了埃裡希·霍普納 (Erich Hoepner)麾下兩個裝甲師多達600餘輛坦克,(此時的德國裝甲師採用大編制,坦克較後期更多)其勢志在必得。

    (紀錄片實拍,1940年5月,前進中的德軍二號三號坦克叢集)

    法國戰術目標:

    對於法華人,特別是以甘末林為首的一戰老將們來說,此戰務必求穩。介於投入了大部分精銳部隊。能旗開得勝固然最好,但只要能頂住德軍初期的猛烈攻勢,抵消閃電戰的突然性就是勝利。到時希特勒既不能繞過馬其諾防線,也無法正面突破,陷入僵持戰況將成定局,而法國自身可以不斷從英國和海外殖民地源源不斷獲取支援。

    這樣的情勢對法國來說再好不過,只需用較少犧牲就能拖垮德國,讓1918年德國遍地內亂的慘狀重現。再次坐穩歐洲大陸的頭把交椅。

    德國戰術目標:

    過早顯露戰略戰術目標對擁有強大智囊團的德國參謀本部來說,當然不是失誤。不過用B集團軍600輛寶貴的坦克來執行這項任務確實算下了巨大本錢,他們知道進入比利時的法軍絕非魚腩。但只有全力猛攻比利時北部的寒尼/讓布盧一線,才能為南面的A集團軍古德里安他們製造機會。

    此時,希特勒和曼斯坦因正各自緊緊注視著比利時地圖上紅紅藍藍的旗幟,對那個修改了無數次的計劃誰都沒有百分百把握。成王敗寇在此一舉。

    法德兩軍實力對比——強者對強者:法軍參戰裝甲部隊實力(約568輛):

    作為最早使用坦克的國家之一,法國對坦克發展向來非常重視,技術也走在前列。一戰後曾經保有近4000輛戰車之多。雷諾FT17更是一代經典名車,遠銷世界各國,見證了不同國家的不同戰亂。連中國著名軍閥張作霖也多有采購,在對吳佩孚的戰鬥中頗有表現。後來還被國民政府繳獲一些,參加了抗日戰爭。

    二戰伊始,法國主要裝備B1bis重型坦克,S35索瑪中型坦克,H35哈其開斯輕型坦克以及雷諾AMR35輕型坦克。數種坦克硬體指標突出,部分型號已處在效能升級改造之中。

    法軍此時加上舊式的雷諾FT17共有5800多輛坦克。

    其設計思路按照步兵坦克和騎兵坦克區分,S35索瑪和H35哈其開斯便是騎兵坦克的代表,用作機動和突破作戰。總體來說體現為強調裝甲防禦性,火力較強,機動性較低。既能單獨承擔攻擊任務,也能作步兵進攻時的可靠支援,還能成為防線裡的堅盾。

    進入寒尼地區是法國騎兵軍的第2,第3輕裝師。雖然聽著是輕型裝甲師,但實際上既有中型坦克也有輕型坦克。這是法軍中的精華,一直被作為主力部隊培養,優先供應最新裝備和優質人員。儘管被替換了一部分部隊(第1輕裝師被派往荷蘭),戰鬥力依然很強。

    (實拍,5月,法軍輕裝師趕赴前線的S35索瑪中型坦克行軍縱隊)

    共568輛坦克和裝甲車,包含:

    176輛索瑪S35中型坦克,(47毫米主炮,穿甲力較強)

    238輛哈其開斯H35輕型坦克,(50輛新型號H39裝備37毫米L35主炮,穿甲力較強。其餘為37毫米L21,穿甲力較弱)

    66輛雷諾AMR35輕型坦克,(13.2毫米機槍,穿甲力較弱)

    88輛潘哈德178型高速輪式裝甲車(25毫米主炮,穿甲力較強,殺傷力弱)。

    指揮官熱內·普魯克斯(René Prioux)經歷過整個一戰,在各個職位上都有不短經歷,他風格沉穩老練,因此被賦予阻擋德軍裝甲部隊的重任。

    (普魯克斯將軍)

    德軍參戰裝甲部隊實力(約618輛):

    由於被凡爾賽和約限制,德華人一直只有偷偷摸摸做賊似的發展坦克技術。以“大拖拉機,小拖拉機”的奇特名義,在遙遠俄羅斯喀山和同樣受限的蘇聯人一起刻苦研發。

    雖然起點低,條件差,擅長工業的德華人還是在不長時間內搞出了輕型中型坦克在內的多個型號。一號坦克曾出現在西班牙內戰之中,被蘇聯T26欺壓了一番。這種輕型戰車還作為中德合作專案的內容被引進中華民國,只可惜全部損失在抗日戰爭初期。其中編號312的一號坦克在南京保衛戰裡竭盡所能,於受傷的情況下擊斃擊傷了數十個入城日軍,留下了難得的一筆。

    (南京保衛戰裡被日軍俘獲的德制一號坦克,314號車)

    二戰開始後,德軍在波蘭戰役雖然積累了坦克戰經驗,但也消耗了不少車輛。導致對法作戰開始時,許多裝甲師只能用較陳舊的一二號坦克補充空缺。坦克戰專用的主力三號坦克,以及反步兵反陣地的四號坦克數量相對不足。

    西線德軍共有2700輛坦克和突擊炮。

    這時德國坦克設計思路主要體現為火力,裝甲,速度三要素平衡。以最大綜合效能達成閃電戰的快速協同戰術要求。

    負責攻入比利時的是B集團軍的16裝甲軍下屬第3,第4裝甲師。分別建立於1935年,1938年,坦克乘員和指揮官實戰經驗豐富,實力不容小視。

    (實拍,5月,進入比利時的德軍四號坦克初期型,75毫米L24主炮可發射高爆彈和被帽穿甲彈)

    共618輛坦克和突擊炮,包含:

    252輛一號輕型坦克,(兩挺7.92毫米機槍,無反坦克能力)

    234輛二號輕型坦克(大部分為舊型號,未加厚裝甲。20毫米炮穿甲力較弱),

    82輛三號中型坦克,(大多為37毫米主炮,少數為50毫米,穿甲力較強)

    50輛四號中型坦克,(75毫米L24主炮,穿甲力較強)

    三號突擊炮數量不明(A型,少於30輛,75毫米L24主炮)。

    指揮官埃裡希·霍普納 (Erich Hoepner)也是一戰老兵,並且在普魯士軍事學院受過專業培訓。他是早期坦克戰理論的支持者,戰術思想開明,但捲入政治太多,曾極力反對重佔萊茵蘭。

    (霍普納將軍)

    最後一刻寧靜。

    本來法國裝甲部隊應該更早抵達陣地,但考慮到比利時堅持中立的態度,只能在德國發動襲擊之後才能行動。普魯克斯將軍還得到情報官帶來的不利訊息,按理說會更著急的比利時人對協防一事態度消極,合作意願不大。原計劃為穩固防線設定的反坦克障礙物根本沒有被認真部署,連簡易的反坦克壕溝也只挖了一小段,這意味著法華人就是到了比利時,也只能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防守。

    (每個重達1300公斤的反坦克障礙物Cointet,以發明者法國工程師的名字命名。因為帶有鋼製滾輪,可以被移動到需要位置阻止坦克通行。但1940年因為缺少部隊和反坦克炮來防守,導致完全失去作用。倒是1944年被用在了奧馬哈海灘上防禦美華人。)

    現在德軍已經展開攻勢,法華人連忙匆匆開拔。誰知壞訊息又再次擴大。那些比利時鐵路工人突然搞出一個大罷工,在大戰來臨的關鍵時刻拖延了法軍車輛的部署運輸速度。我們完全可以想象普魯克斯將軍當時的心情,這不就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監急麼?

    5月11日,折騰了半天的法軍裝甲部隊總算抵達寒尼地區(Hannut)。普魯克斯將軍立即開始部署,第3輕裝師(3e DLM)在左翼,位於蓋特河(Petite Gette)與寒尼鎮之間,將面臨當面德軍主要的攻擊。第2輕裝師(2e DLM)在右翼,位於梅艾涅河(Méhaigne)南面,與友軍相互呼應。

    (寒尼Hannut到讓布盧Gembloux一帶態勢圖,1940年5月)

    這兩條河其實都只是最多兩三米深的溪流,分佈著許多淺灘可以供車輛通行,起不到阻隔敵人機動部隊的作用。寒尼地區本身是有著稀疏樹木的高地,密集道路網連線著大型農場,總體來說是一塊適合坦克通行的地方。

    (寒尼鎮地區地形,現代照片和幾十年前差異不大)

    因為第3輕裝師防守地僅有一半戰線被設定過反坦克障礙,而且普魯克斯將軍把裝甲部隊在開闊地分散部署,這意味著法華人將從廣闊的正面來直接對抗德軍坦克。

    相比不那麼熟悉的空軍,法華人對他們的炮兵還是非常信賴的。幾乎所有法軍的團和營都被分配了75毫米和105毫米榴彈炮支援。這頭一天,就在法華人忙忙碌碌緊張的部署中過去了。

    (紅點為寒尼鎮,可見在歐洲地圖上的位置)

    5月12日清晨,空氣中已經能嗅到德國裝甲部隊散發的汽油和煙塵味。霍普納將軍帶著他的第3,4裝甲師到達了。德軍因為爭分奪秒趕時間,把步兵和炮兵拉在了後面,現在是主要看裝甲部隊表現的時候了。

    “坦克,前進!”——鋼鐵大碰撞的第一天。

    按照永遠積極進攻的信條,德軍坦克迅速集中向法軍防線發動進攻。第4裝甲師的三號二號坦克充當矛頭衝在最前面,他們率先向法軍開炮。爆炸聲中,德軍坦克發現眼前只有稀稀拉拉25輛法軍戰車,這是法國靠前防線的一個營。由於猝不及防,部分孤立的法軍坦克遭到迅速包圍,7輛戰車被四面襲來的火力擊毀。德軍全無損失。

    (實拍,叢集前進的德軍二號三號坦克)

    戰鬥既然開始,盟軍的轟炸機群也積極出動。英國皇家空軍派出了38架轟炸機,和法軍飛機一起對德軍進攻部隊展開兩次大規模轟炸。但它們在投彈前就被德軍27戰鬥機聯隊攔截,德軍以4架BF109戰鬥機的代價,擊落了英軍22架轟炸機,法軍8架攻擊機。雖然損失不小,但盟軍飛機依然堅持出動,結果這次又撞在德軍充分配置的防空炮火網裡,多達25架飛機被擊墜。

    5月12日下午,盟軍總部突然決定將空軍的優先權轉移到南部色當地區,普魯克斯將軍大為失望。現在他的騎兵坦克部隊完全失去了空中掩護,只剩下非常有限的空中偵察了。不過他畢竟是沙場宿將,不能靠別人那就靠自己吧。各處部隊得到了檢查和補充。在將兩個營的重灌備步兵和炮兵派到東面較遠的休伊(Huy)鎮以後,右翼第2輕裝師的防禦更成體系了。

    下午時分,一群姍姍來遲的德國摩托化步兵在裝甲車伴隨下向法軍左翼做了試探進攻。這裡連線著英國和比利時的輕裝甲部隊防線,德華人顯然希望在盟軍各部連線處打入一個楔子,或者找到薄弱的空擋軟肋。法軍反應很快,一個坦克中隊加上偵察組當即前往。英國友軍也沒閒著,及時派出援軍。交火中德華人見對方嚴陣以待,自己無機可乘,便主動退去。

    比起兩翼的小打小鬧,雙方關注焦點都是陣線中央寒尼鎮和周邊地區的得失。

    衝在最前面的德軍第4裝甲師直指寒尼,結果他們在外圍就遇到法軍坦克的激烈抵抗。法軍坦克不僅在臨時掩體後方射擊,還多次組織規模不等的反衝擊,讓德軍根本無法進入鎮內。但德國裝甲部隊並不打算撤退,他們見正面強攻不利,又企圖包抄鎮子。

    (5月12日全天戰況,戰鬥圍繞比利時寒尼鎮周邊展開)

    50輛德國一號二號輕型坦克發揮機動性優勢,快速繞到寒尼後方的克里恩(Crehen)。結果這裡正是法軍防守要點,21輛駐守的哈其開斯輕型戰車和德國坦克近距離展開搏殺。稍遠處,法軍配屬炮兵對友軍進行著不斷的火力支援,右翼第2輕裝師靠近的戰車也趕來作遠距離射擊。

    雙方纏鬥非常劇烈,這些輕型坦克於近距離相互連續開火。德國一號二號坦克的主炮火力很難擊穿法國哈其開斯戰車正面(34-40毫米裝甲),他們便在法國陣線周圍快速移動,尋找著從側後打擊的機會。法華人發現,一些德國三號四號中型坦克也已經趕到,這些坦克十分狡猾,選擇了有利掩護的位置停下,用電臺協調友軍,趁法國戰車追打四處亂竄的一號二號坦克時再準確射擊。不少哈其開斯戰車因此被擊毀,連此處的法軍坦克指揮官也犧牲在炮火下。但法華人沒有逃跑,這些圓滾滾小個子的哈其開斯戰車繼續守在陣地裡堅持射擊。

    (開戰前的法軍H35哈其開斯輕型坦克)

    當德國坦克群起圍攻克裡恩法軍時,一群有著流線型外觀的大塊頭出現了,這是法軍趕來解圍的索瑪S35。該型戰車得到過“30年代最佳中型戰車”的稱號,裝備效能優良的47毫米主炮,正面和側面裝甲都達到了40毫米以上,速度也接近德國三號坦克。除了生產不易,其火力防護效能完全壓制同期蘇聯的T26和德國的三號。

    這群S35戰車痛擊了德國坦克,勇敢衝破包圍圈,把受困的多輛哈其開斯戰車救了出來。儘管S35裝甲僅次於B1重型坦克的結實,但在數量眾多德國坦克的夾擊之下,仍舊付出了不少損失。

    (被從側面擊毀的S35索瑪坦克)

    下午四點半,德國第3裝甲師加入戰鬥,空中偵察更明確了態勢。德軍制定好計劃,組織了一個以裝甲部隊為先導,一個步兵營緊隨,兩個炮兵團支援的臨時戰鬥群。他們向著寒尼後方猛撲,直攻蒂納(Thisnes)鎮。德軍無視法華人從側面克里恩的反擊,直接衝上了蒂納的街道。法軍見狀,調動了105毫米等重炮集中轟擊德國坦克群。在劈頭蓋臉的炮火覆蓋下,德華人被炸的灰頭土臉,坦克不得不停了下來。

    (實拍,5月寒尼讓布盧之戰時,正在步坦協同的德軍)

    不等德軍落腳穩當,法軍再次出動索瑪S35對進入蒂納鎮的德軍坦克展開反擊。混戰中,兩軍戰車攪作一處,前後碰撞。德軍損失不小,坦克團的指揮坦克也被S35打爆。適逢天色漸暗,尚沒有夜視裝置的雙方戰車不約而同選擇了撤退,留下一大堆熊熊燃燒的殘骸。

    (實拍,裝備37毫米主炮的德軍三號坦克早期型)

    晚間,德國步兵成了主角,他們沒有休息,對法國戰線繼續著白天坦克兵沒能完成的工作。閃亮的彈道在夜空中密集劃過,一處處槍口焰像燃放的鞭炮,持續了整晚。

    經過考慮之後,普魯克斯將軍下令法軍放棄寒尼鎮。他並不十分擔心,這只是一次僅僅幾公里的戰術後撤。法軍現在於寒尼南面蒂納(Thisnes),梅爾多普(Merdorp),讓德杭(Jandrain)區域的防禦依舊強固,第2,3輕裝師以第一天交戰證明了法國坦克兵的實力,依舊控制著絕大多數原有陣地。德軍雖然進駐寒尼,但只是由步兵取得了法國防線一小處突破,霍普納未能實現快速擊破法軍的短期目標。

    第一天激烈戰事結束的時候,法華人德華人向各自總部發出了極其相似的戰報:“儘管......我軍肯定會取得勝利。”

    全方位惡鬥——第二天。

    5月13日,戰場之外,法國第一集團軍其他部隊被德軍拖住,無法加入寒尼之戰。加之霍普納已經探明瞭法軍實力,他準備用兩個裝甲師全力發動攻勢,放手一搏。

    德軍進駐寒尼之後,讓布盧壓力陡增。上午晚些時候,德軍的摩托車和裝甲車在法國防線上四處遊走,尋找著弱點。隨即,德國J87俯衝轟炸機襲擊了法軍陣地,機關炮和炸彈在法國坦克中間交相炸裂,防衛者被削弱了。

    (寒尼戰役整體態勢圖,可見各重要城鎮,以幫助理解)

    很快,地面戰鬥在清晨打響。德國步兵伴隨著裝甲車開始攻打法軍外圍。法國輕型戰車組成的防禦陣線不斷射出炮彈,擊倒了不少德軍。儘管他們打退了好幾次進攻,但一部分德軍步兵還是攻入了法軍陣地。為了避免被分割,法軍主動選擇退往下一道防線。德軍步兵忙著佔領陣地,對法軍從容後退還沒來得及反應,連牽制攻擊也未做出。

    由於位置靠前的法軍第3輕裝師面臨德軍主要壓力,稍稍靠後的第2輕裝師便向克里恩派出了30輛S35,以圖幫助同伴鞏固防禦。但這批戰車剛抵達克裡恩附近,就遭到德軍埋伏的PAK35/36反坦克炮和坦克的齊射打擊。很多戰車還沒發現敵人就起火燃燒,白白損失掉了。

    (近處被擊毀的S35和遠處被毀的H35)

    下午三點,一架法國偵察機在克里恩東南發現了大量集結的德軍部隊。不管他們的目標是什麼,法軍右翼的第2輕裝師必須要面對這種越來越近的威脅,無法再多給友軍派出增援了。實際上,這是德軍總部派出的步兵和裝甲車部隊,為了切斷法軍右翼和休伊(Huy)的聯絡。此舉相當於“用步兵捆住了法軍坦克部隊(右翼)的手腳”。

    幾個城鎮裡法軍正面的防線由一個個步兵和戰車駐守的要點構成,由於普魯克斯將軍習慣於軍事院校裡條條款款,他沒能注意到分散防守帶來的嚴重問題。在來得及集中部隊之時,將軍並沒有行動。德軍則利用這項集中攻擊法軍的單個要點,許多法軍機械化步兵在優勢敵人圍攻下被消滅,沒有發揮機動性優勢的機會。失去步兵掩護的法國戰車部隊,將面臨更困難的作戰局面。

    早在13日中午,霍普納將軍就調集了第3,4裝甲師大約560輛坦克,向法軍左翼和中央陣線展開大規模進攻。眾多德軍坦克呈戰鬥隊形突入各個村鎮,和法軍戰車展開激戰。雙方惡鬥了一個半小時,相對分散的法軍力不能支,紛紛退往西面蓋特河沿岸。

    德軍正乘勝向南追趕,突然被奧而普(Orp-Le-Grand)的法軍戰車從側面打擊。幾個要點的法軍從兩個方向猛轟德軍,直到德軍再次集結才打退了法軍戰車的反攻。

    奧而普(Orp-Le-Grand)鎮位於寒尼西北,法軍仍然固守這裡,雙方都默契的集中了坦克部隊,準備一教高下。很快,100多輛德國坦克呈大編隊陣型向法軍撲來。數十輛法國戰車以熟練的小組戰術對抗。

    (畫家筆下的寒尼之戰)

    兩軍坦克的優缺點在此時暴露無遺。德國坦克因為都裝備了可靠的電臺,可以隨時保持通訊。他們往往採用複雜機動和配合攻擊的方式來彌補單車效能不足的弱點。法國戰車皮糙肉厚,像S35索瑪製造精良,正面可以抗住多輛德國坦克的攻擊,有記錄表明許多S35戰車被擊中20到40次以後依舊沒受到任何實質性傷害。4倍瞄準鏡搭配47毫米L32主炮能夠在800米安全距離擊毀所有種類的德國坦克。但他們相互聯絡還多依靠落後的旗語來實現,效率低下不說,還非常危險。並且S35和H35幾種戰車採用單人炮塔,導致車長一人既要指揮作戰,又要負責轉動炮塔,還得瞄準開火,實在是不堪重負。實戰中,法國戰車瞄準射擊速度都較對手慢,不過他們往往有充足的時間來射擊,因為德國坦克必須抵近到兩三百米之內的側後,才能有效擊穿索瑪戰車。像德軍的一號二號坦克因為穿甲能力不足,只能冒險穿插在法軍陣線裡。一有機會他們就分別用機槍和20機關炮狂掃法國戰車,儘管明知不能擊穿,但用這招可以干擾法國坦克手的瞄準和開火。以等待三號四號坦克,甚至著名的88毫米防空炮和105毫米榴彈炮直瞄射擊。

    奧爾普的戰鬥持續到下午三點多,德軍坦克打的非常辛苦,幾十發37毫米穿甲彈也未必能擊毀一輛法軍的S35。因此他們只能反覆呼叫反坦克炮和空軍斯圖卡支援。不僅如此,德軍側翼和後方還受到“優越”的法軍戰車攻擊。

    (別慌,88炮拉來了~~~)

    雙方撐到四點,幾乎都耗盡了彈藥,數量佔優的德華人好不容易拿下了奧爾普鎮。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休整,而是立即要求補充37和75毫米炮彈。

    北部地區,法國將領選擇讓第3輕裝師部分撤退時,手下三個中隊的哈其開斯輕型坦克卻毅然發動了反擊,把德軍裝甲部隊又趕回到蓋特河邊。雙方各自損失了6輛左右坦克。對於其他德國部隊向南推進的企圖,法軍又一次主動出擊,36輛S35索瑪戰車攔截了從奧爾普南下讓德杭(Jandrain)的德軍裝甲部隊,把對方打了個措手不及。德軍裝甲部隊畢竟經驗豐富,在穩住陣腳以後,這30多輛德國坦克各自尋找掩體,用以抵消掉自身裝甲的不足,和法軍對射,打退了實力相當的法華人。

    (實拍,比利時原野上的S35索瑪中型坦克編隊)

    稍後,德軍第3,4裝甲師又一次集合大量坦克,猛攻讓德杭(Jandrain)。德法坦克在城外爆發了激烈坦克戰。超過30輛S35索瑪戰車被德軍重重包圍,完全陷於孤立劣勢的精銳法軍拼死抵抗。這些戰車受到四面八方火力的侵襲,坦克兵仍舊在劇烈震盪搖晃的車體裡裝彈開火。德國坦克交替掩護射擊,靠的越來越近,法國戰車再堅固的裝甲此刻也無能為力了。讓德杭失陷之時,22輛S35被密集炮火擊毀,5輛遭到捕獲,400多名法軍被俘虜。

    (實拍,被俘虜的法軍戰士正在被搜身)

    讓德杭以南的梅爾多普(Merdorp)接下來成為戰場,沒等攻堅戰開始,兩軍炮兵率先開始了相互轟擊。法軍把戰車佈置在成為廢墟的城鎮裡,做了良好的掩護,並且巧妙地改變著射擊位,讓負責攻打的第4裝甲師德軍坦克難以擊中目標。吃虧之後,德軍裝甲部隊只得避開這塊硬骨頭,選擇從左翼繞過該鎮。但此舉相當於把剛攻進去的步兵給放了鴿子。果然,法國戰車用火炮和機槍狠狠教訓了缺乏掩護的德國步兵,把他們打跑了。

    德國坦克在鎮外轉了一圈才發現情況不對,趕緊回頭攻擊法軍。起初法國戰車憑藉裝甲和火力保持著優勢,但德華人很快採用重點攻擊戰術,集中坦克突破法軍關鍵點,形勢被扭轉了。法華人還沒打算束手就擒,一小群勇敢的法國步兵從進攻德軍後方展開了突襲。由於德軍坦克有步兵伴隨,導致這次滲透未能成功。

    (法國戰役,德軍三號坦克和步兵)

    第二天漫長的戰鬥結束了。法軍一共失去了54輛坦克,德軍雖然報稱損失“輕微”,但也有很多坦克癱瘓在戰場上。只是因為佔領了寒尼周邊部分城鎮,得以有時間把受損坦克重新修復。這次德國工程師發揮了傳統的高效,大大減少了永久損失坦克的數量。

    面對德軍集中攻擊,法國各小部隊組織了多次反擊,好幾次都達成突破,但因為缺乏協調支援往往歸於失敗。相比之下,法國普魯克斯將軍等高階指揮官始終保持兵力分散,對各自為戰的基層官兵沒能給予積極支援。

    (法軍習慣於成點型防禦,容易遭到優勢兵力突襲。圖為德軍二號坦克和步兵在行軍,路旁為法軍俘虜)

    再次決戰——第三天。

    5月14日,失去寒尼周邊地區後,法軍退往西面的佩爾韋(Perwez)繼續組織防禦。德軍坦克隨即尾隨而至。霍普納將軍下令對佩爾韋實施中心突破,但因為德國步兵還沒來得及跟上,單獨作戰的坦克群被法華人擋住了。

    (實拍,正透過高草叢的德軍二號坦克)

    佩爾韋地區風景如畫樹木繁茂,這片鄉村的地形對坦克行動有所制約,法軍便依託有利地形設定了防線。並且第一集團軍重新分配了坦克營,把這些戰車部署到步兵後方支援。然而,分散防禦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法軍部隊拉成一條線,力量並未集中。在德國步兵趕到以後,形勢變得複雜。雙方在密林裡樹叢中交火,噼裡啪啦流彈四處亂飛,樹幹不斷被炮火炸斷,轟轟倒地。法軍戰車盡其所能,還是在德軍第4裝甲師嫻熟的步坦協同面前受到夾攻。加上德軍不斷投入部隊,數量優勢的他們把法軍擊敗了。

    (法軍H35編隊,可看到中間的坦克帶有訊號旗)

    法軍右翼的第2輕裝師沒有放棄,用兇猛火力迴應德軍第3裝甲師的進攻。雙方又一次爆發激烈的坦克戰,平原上滿是不斷堆積濃煙滾滾的車輛,殉爆彈藥經常把沉重的坦克炮塔炸上好幾米空中,破片飛濺,殘肢四布。德國坦克仍舊在戰場上勇猛穿插衝擊,相互用無線電配合鎖定目標。法國戰車兵則冒著被槍彈打中的危險掀開艙蓋,揮舞著彩色旗幟。揚起的灰塵和煙霧當中,依稀能看到那些血肉模糊的法國戰士還在打出標準戰術手勢,並且嘶吼著讓不遠處的隊友保持隊形。

    法華人盡了全力,他們幾乎投入了第2輕裝師能開動的全部車輛。把德國裝甲部隊數百輛坦克死死釘在這裡。夜幕降臨時,戰場上從鋼鐵殘骸破口裡噴湧出的火焰把天空映照得如同白晝。雙方傷亡慘重,疲憊至極,各自緩緩退去,只留下屍體和廢鐵訴說著這次慘烈的搏殺。

    (實拍,德軍士兵前往檢查被摧毀的S35和H35)

    (戰役結束後的德國坦克兵)

    傷亡(平局):

    法軍——121輛坦克被摧毀,損壞或者遺棄。(121輛全損)失去主要陣地。

    德軍——160輛坦克被摧毀,損壞。(49輛全損,111輛修復)未能完全突破。

    (上圖:接近讓布盧地區,被法軍炮火打回零件狀態的四號坦克。下圖:被摧毀的第4裝甲師一號戰車B型)佯攻?!法國完了!

    法國戰車英勇的自我犧牲給第一集團軍爭取了足夠時間,他們已經在讓布盧地區構築起堅固工事,隨之粉碎了德軍裝甲部隊的攻勢。法華人用鮮血在比利時贏得了勝利。

    然而,當法國第一集團軍和德國B集團軍主力在比利時北部拼得頭破血流之時,驚人訊息傳來——古德里安和隆美爾所在的A集團軍通過了被稱為“天險”的阿登森林!南線重鎮色當失守!前方就是巴黎......

    德國佬先假動作虛晃,緊接著一記重拳打在法華人下腹,天旋地轉,一切都完了。

    (一張圖看懂法國為何失敗)

    戰事得失分析:

    法國方面:

    儘管最終騎兵軍計程車兵們為了掩護敦刻爾克的戰友們撤退,而大部被俘虜。但他們展現了自己一如既往的頑強戰鬥精神。法國下級士兵可以說是優秀計程車兵。他們兢兢業業完成任務,並且在必要的時候主動出擊,堅決反擊敵人。戰術上小部隊配合十分默契,加之戰車優點突出,和同等力量的德軍作戰不落下風。

    不過全球經濟危機過後法軍總體素質下降是不爭事實,部分軍隊訓練不足,士氣低落。戰地指揮官多拘泥於戰術教條,沒能集中力量用一個拳頭打擊敵人。而是坐待形勢變化,沿用一戰的舊式攻防經驗,失去了翻盤機會。

    但戰略層面上,法軍指揮高層出現嚴重誤判,對德軍的主攻方向都沒摸清。盲目將主力坦克部隊投入第一波消耗戰,在戰局變化後缺乏強力部隊救場,以至於全盤皆輸。

    (被俘的法軍步兵)

    德國方面:

    重新武裝過後的德國裝甲部隊經過波蘭戰役,已經取得了實戰經驗。加上各級指揮官重視新戰術新技術的運用,產生了空地結合,步坦協同,縱深突擊的“閃電戰”模式。由曼斯坦因等新銳指揮人員參與制定的入侵法國計劃可以說虛實結合,奇正相依。北部B集團軍賣力佯攻吸引盟軍注意,南部A集團軍冒險突破阿登天塹,完全騙過了盟軍指揮部。

    戰術層面上,德軍步兵坦克空軍結合緊密,但各型號坦克效能不足的缺陷已經暴露。不得不依靠一線作戰士兵的大膽和經驗來彌補,導致損失不小。這點在後來的東線俄羅斯戰場繼續發酵,逐漸改變了德軍坦克設計和作戰的思路。

    (法國大街上的四號坦克)

    參考文獻:

    The Battle of the Belgian Plain, 12–14 May 1940: The First Great Tank Battle

    The Blitzkrieg Legend: The 1940 Campaign in the West

    Gembloux 1940, Echec à la 4e Panzer

    Mai - Juin 1940 : les combattants de l"honneur

  • 4 # 科羅廖夫

    最近聽到對法華人在二戰時期的表現,最精準的一個描述:“打完二戰以後,法國士兵的胳肢窩都曬黑了。法國在二戰後處理剩餘武器,廣告上面寫著:全新,除了被丟到地上一次,從未被使用過” 。

    法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就是陸軍武器最先進的國家,從機槍到火炮,再到坦克,法國出品就意味著效能先進、威力強大。但法華人打仗不行。

    在二戰法國戰役時期,德國和法國的裝甲部隊對比,其實是法國方面略佔優勢。無論是裝甲防護還是火力,法國坦克其實要優於德軍大量的二號和三號坦克,就連當時的四號坦克也不過是勉強和法國重型坦克勉強持平,德軍坦克只有機動性佔優。但是法軍最終被德國打得一敗塗地,並不是武器裝備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法國軍隊當時的作戰思想極為陳舊,在他們的眼裡,坦克重武器就是用來支援步兵的。因此,他們把自己的坦克全部分散到所有的步兵部隊中去。德國方面則充分認識到,坦克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武器,集中使用的話可以形成堅硬的拳頭,快速打穿別國的防線,從而影響戰爭的勝負。

    因此,德國把坦克全部集中起來,形成裝甲師和裝甲軍乃至裝甲集團軍。這樣的集中使用和優秀的坦克戰術,使他們能夠戰勝法國裝甲部隊。

    此外,德國實際奪取了戰場的制空權,空中的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為德國裝甲部隊的推進起了很大的輔助作用。很多法軍的坦克部隊,其實是被德國空軍所擊敗。如果不是德國空軍的協助,法國裝甲部隊確實也會對德國部隊造成更大的損失。

  • 5 # 李三萬的三萬裡

    二戰初期,法國坦克技術的確比德國先進得多,至於會被德國吊打,是因為戰術思想落後,還停留在一戰時代,所以才會戰敗。二戰初期法國軍隊的主力坦克是雷諾Char B1 bis重坦,當時這種坦克在火力和防護上相當出色,它的47毫米炮比德軍的三號和四號坦克威力更大,它的75毫米炮炮口初速度為490米/秒,使用的1915型高爆榴彈裝有740克高爆炸藥,威力驚人,發射1910型穿甲彈時可以在400米距離上以30度角貫穿400毫米厚的裝甲,射速每分15發。其47毫米L35炮發射1932型高爆榴彈時初速為590米/秒,發射1935型被帽穿甲彈時初速則達到了700米/秒。由於該車防護堅固,比當時德軍坦克外形更加高大威猛,在二戰初期遇到Char B1 bis的德軍冠之以綽號“巨人”(Kolosse),德軍只能採用射擊其履帶或者其左側的發動機散熱格柵的辦法予以摧毀,有時甚至要使用88毫米高射炮才能奏效。說到這裡可能還有人不太相信,但事實上德華人對Char B1 bis坦克的效能也有很高評價,因為德軍戰績赫赫的裝甲部隊曾經給法軍Char B1 bis坦克狠狠虐過一次。

    一個德國軍官在二戰後回憶中說:“在這場慘烈的戰爭中,有三次參加過的戰役讓我永生難忘,分別是:斯通尼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卡西諾戰役(羅馬戰役)。”後面兩個大部分人都瞭解,而1940年5月在法國阿登地區斯通尼小鎮發生的短暫而慘烈的激戰卻幾乎無人知曉。德國當時為了進行快速的閃電戰,除了裝備大量一、二號坦克外,還有安裝37毫米炮的三號坦克及少量安裝75毫米短管炮的四號坦克(進攻法國時只有40輛三號坦克安裝了50毫米炮)。反觀法國坦克,萌貨雷諾FT-17過於老舊可以忽略不計,參加此次戰役的法軍裝甲第3師手下分別擁有的是FCM-36坦克、H-39坦克和Char B1 bis重型坦克。斯通尼戰役中作為主角的正是Char B1 bis重型坦克。1940年5月16日,由於前一晚與德軍的拉鋸戰,雙方各自佔領了斯通尼小鎮的一半,凌晨4時法軍決定實施突擊徹底將德軍趕出小鎮,第一波進攻的4輛Char B1 bis坦克推進到鎮西側約100米的地方時與德軍的反坦克炮和坦克發生交火,交戰中1輛法軍坦克翻倒在水溝裡,另有兩輛發生故障停了下來。處於進攻隊形最左側比洛特上尉的“厄爾”號坦克在尚不知曉的情況下單車衝進了鎮子裡(這妥妥的是被隊友賣了啊)。

    不明所以的比洛特上尉駕駛著“厄爾”號沿著主幹道一直行進到鎮中心的教堂附近,這時,比洛特上尉忽然發現一隊德國坦克正排成一排停在街道上,這些坦克們正在準備對法軍實施反擊而補充彈藥。這支隸屬於德國第8坦克團的隊伍裡大部分是二號和三號輕型坦克,只有兩輛四號坦克(目測是當時的排長和連長車)。戰鬥開始了,比洛特命令駕駛員調轉車身用底盤上的75毫米炮對準最前面的德軍坦克,而他自己則轉動炮塔,將47毫米炮瞄準佇列尾端的坦克,由於距離很近,“厄爾”號第一次射擊便同時擊毀了德軍佇列首尾的兩輛坦克。排的很緊密的德國坦克在狹窄的道路上一下子動彈不得。而它們的37毫米炮和短管75毫米炮對Char B1 bis坦克厚重的裝甲毫無辦法,比洛特指揮著坦克一邊沿著街道行進,一邊不緊不慢的將它們一輛接一輛的點名敲掉。最終德軍的11輛二號和三號坦克、兩輛四號坦克全部被比洛特摧毀。解決了鎮中心的德軍坦克後,比洛特在鎮子的另一邊又遇到了一隊從鎮子外圍趕來支援的德國坦克,面對高大的Char B1 bis重型坦克,德國坦克在發現射出的炮彈無法擊穿對方裝甲後立刻逃出小鎮。“厄爾”號追擊途中還遭到了兩門德軍37毫米反坦克炮的襲擊,但是依舊毫無效果,“37敲門磚”最早就是出現在這裡。輕鬆碾碎德軍反坦克炮後“厄爾”號掉頭返回鎮子的己方控制區域。

    在這場僅有十幾分鐘的戰鬥中,比洛特的“厄爾”號被德軍擊中高達140多次,卻僅有5發炮彈擊穿裝甲,但沒有造成實質性傷害。比洛特大膽的單車突擊給德軍造成的重創顯而易見。此戰之後,這位勇敢的上尉和他的“厄爾”號就此獲得了“斯通尼屠夫”的綽號。在一片潰敗的法國戰役中,斯通尼之戰可以算是最適合體現法軍頑強抵抗的一次。雖然在斯通尼小鎮法軍和德軍出現了不分上下的僵持,甚至法軍出現魏特曼式的“單車屠村”。但是在當晚德軍的重炮和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的轟炸下,傷亡慘重的法軍被迫撤出小鎮,斯通尼再次落入德軍之手,而這一次,隨著大批德國援軍渡過繆斯河,大勢已去的法軍再也無力重新奪回這個小鎮了。按理說擁有Char B1 bis這麼牛逼的坦克,應該是法華人吊打德華人才對,然而,由於Char B1 bis坦克當時被法軍用來分散部署,作為輔助步兵作戰的附屬品,沒辦法集中力量突擊,最終在各條戰線上被德華人無孔不入的坦克部隊分割包圍,各個擊破。不得不說法國軍隊的戰鬥思想實在是太落後了,真是人傻不能怪車坑啊,Char B1 bis坦克實在是無辜的,不然德華人在佔領法國之後也不會把它改吧改吧還用到了1944年……

  • 6 # 葦說歷史

    1939年9月,德國出動了150萬軍隊進攻波蘭。英法兩國作為波蘭的盟友,已經是退無可退,在這樣的情況下只得選擇對德國宣戰。在德軍佔領了波蘭之後,並沒有如英法所願進攻蘇聯。德軍主力開始掉頭進攻西歐,號稱歐洲第一強國、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僅僅支撐了不到40天時間,就被迫向德國投降。

    印象中的二戰法國,戰鬥力還不如義大利,戴高樂將軍也成為流浪貴族的代名詞。雖然在大家眼中二戰時期的法國就“大國”來講,多少有些名不副實,但人家曾發明一種大殺器!

    這個大殺器就是FCM F1超重型坦克。

    效能資料

    乘員與載員:9人車長:10.53米寬度:3.1米高度:4.21米戰鬥全重:139,000千克最大速度:20公里/小時最大行程:200公里

    FCM F1是一種法國地中海冶金造船廠於一戰到二戰之間研發的超重型坦克。

    FCM F1又長又寬,擁有兩個炮塔,一個炮塔位於前方,另一個位於後方。兩門炮塔上各安裝了一門高初速度的火炮。後面的炮塔要高一些,使得它向前射擊時可以不被前炮塔阻擋。這種車輛被劃分為了重型裝甲。

    它的尺寸和防護等級於1940年被確定,重量大約140噸,因此,儘管有兩門引擎,它的速度仍然十分緩慢。這種坦克設計的初衷是用於突破納粹德國的防線,而不是用於對付敵軍的坦克。

    尷尬的是在法國投降之後,所有的正式的重型坦克設計都被叫停。而FCM F1超重型坦克,也僅有一輛木製模型被製造出來。

    不過,戰後不久ARL 44坦克與F1坦克顯示出了相當多的相似之處。在1944年,同盟國設計出了一些與FCM F1坦克相似的,用於突破齊格菲防線的重型坦克。其中,英國設計了A39,而美國設計出了T28超重型坦克。而他們為了減輕重量和增加防護,都拋棄了多炮塔設計,採用無迴轉炮塔設計。

    不過,和FCM F1一樣,這些坦克都沒有量產。而剩下的大批次武器裝備......

    大家都清楚,法華人依靠自己的勤奮與效率最終把大部分機動部隊都送入了德華人的口袋。二戰時代,雙方機動能力都遠好於一戰時期,法國在德軍機動兵力的快速進攻下,法華人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在後方重建自己的部隊,果斷投降就成了最有利的選擇。論投降的時機和方式的選擇方面,二戰各國裡法國說第二,沒哪個敢說第一的。

    法國就像一個右手持盾(馬奇諾防線),左手持劍(機動兵團)的騎士,進攻的德華人則看起來是雙持彎刀的遊俠。當法華人拿盾牌抵住德華人左手的彎刀,高舉寶劍企圖格擋德華人右手揮過來的彎刀的時候,沒想到德華人突然從嘴裡吐出一根毒針正中法華人的咽喉,KO!

    為了坦克的重量而損失機動性,二戰初期法華人戰敗並不冤。

  • 7 # 戰壕

    原因很簡單,法華人把坦克分散使用了,作為對步兵的支援兵器,而德華人則是集中使用,產生的威力自然要強於法軍。

    進攻法國時,其實德軍基本處於全面的劣勢,尤其是在坦克、飛機火炮等這些重武器上,德軍都不如聯軍的力量。比如在坦克方面,法軍有大量的中型、重型坦克,比如B1、S35等坦克,裝甲厚實而且火力強。

    但與此同時的德軍,主力還是三號輕型坦克和二號輕型坦克,裝甲薄弱而且火力不足,僅僅在機動能力上要強於聯軍,僅有少量的四號中型坦克可用。數量上法軍也佔據優勢,戰前法國約有3400輛坦克,而德國只有約2500輛。

    但是在戰術思想上兩者則完全不同。法軍將這些寶貴的坦克都劃分給了步兵部隊用於火力支援,僅有極少量坦克試驗性的組成了單獨的裝甲部隊,指揮官就是著名的夏爾戴高樂將軍。但是德軍吸取了西班牙內戰的經驗,集中使用坦克等兵器用於突破敵軍防線,同時藉助德國空軍的對地攻擊支援,產生了很強的打擊能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落單的法軍坦克往往要面對數量佔據優勢的敵軍,還要擔心空襲,自然損失巨大,很快就被擊敗。而此時德軍就能肆意使用裝甲兵去攻擊法軍步兵部隊,再加上法國戰略縱深太小,自然能夠短時間內就取得作戰勝利。

  • 8 # 薦商12345678

    坦克應是一次大戰英華人發明的,德華人吃虧後自己也開始研製生產坦克;二次大戰初期,參戰各國都已研發或購買了大量坦克,法國是世界工業革命後的先進國家,自然也研發生產了自己的坦克;至於為什麼法軍老是被德軍吊打?這是個國家整體戰力,軍事裝備,土兵訓練水平,指揮將領的戰役謀劃、宏觀決策等綜合因素的考量。為防備德軍入侵法國,在法國邊境興舉國之力新建了舉世聞名的軍事要塞“馬其諾”防線,可謂“固諾金湯”,地面由堅固保壘、火炮陣地連棉百多公里的表面陣地,並設有多道防坦克壕溝、壁壘、路障、鐵絲網阻擊線;地下坑道通火車地鐵將各個地區保壘陣地連線起來,隨時提供支援,先程序度世界第一,法華人借“馬其諾”防線一勞永逸地將德軍的坦克裝甲大軍擋在國門外,好讓法蘭西人民安享舒適的浪漫生活。因此,法軍並沒有建立強大的坦克裝甲機械化野戰部隊,用堡壘來抵消坦克和裝甲的凌利攻勢,軍事戰略構想不一樣!而德軍總參謀部當然知道法國馬其諾防線的厲害,僻其鋒芒,繞道比利時阿登山脈大軍直插法國柔弱地腹地,動搖了整個英法聯軍防線;英華人怕了,三十萬遠征軍先撤退到敦刻爾克海灘,準備由海軍艦船運回英國,法國慌了,你英國都不打了,我法國也打不贏德軍啦!法國貝當元帥乾脆向德軍投降,德軍不戰而勝!

  • 9 # 雲端望月影

    法國重坦確實比德國的3號和4號早期型號抗揍,英國的瑪蒂爾達II型坦克在二戰初期也是鐵王八,但是英法兩國的坦克戰術實在落後,還處在一戰水平,早期重坦(後來可能連中型坦克都算不上)的機動性極差,如果一發88mm穿甲彈沒搞定,那就兩發,88mm高射炮平射的威力,就算後期的英法美中型坦克都扛不住,話說88炮真是神器,裝上穿甲彈就是反坦克炮,裝上榴彈就是火力壓制武器,牛逼的不要不要的,尤其二戰初期

  • 10 # 政史琴話

    戰爭的勝負絕對不是靠一兩件武器的先進所能決定的。就想新中國的北韓戰爭,我們一軍打三軍(我們只有陸軍,對方有海陸空三軍),對方什麼當時最先進的武器都有,然後我們呢,啥啥都缺,但是最後我們還是打贏了。熱兵器時代的戰爭,戰爭意志也是起很大作用的。法國在一戰後本來就預備這德國再次發動戰爭。於是他們在德法邊界地區修建了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一個國家的整體軍事思想居然是防守,那麼他的戰爭意志肯定是很薄弱的,即使有再好的坦克,也只能當別人的運輸大隊長。

  • 11 # 瀋陽來人兒

    二戰初期,法國陸軍在世界上還是數一數二的,為什麼在短短一個月就滅亡呢?原因有很多:

    一、政治短視。英法在戰爭初期始終保持著“禍水東引”的政策,即使波蘭覆亡,仍然認為德國會進攻蘇聯,眼睜睜的把戰機錯過。

    二、戰術落後。1930年代,關於裝甲部隊的使用問題有幾種觀點:1、把坦克打亂到步兵師,作為步兵進攻的輔助作戰。2、單獨成立裝甲師,單獨作戰。3、步坦協調,裝甲部隊作為進攻的主力,同時空地協同。法國的戰術採取第一種,也就是把坦克分散在步兵師中,完全忽視機械化的快速和機動。這是最落後的戰術。

    三、最重要的,戰略的致命失誤。剛才說了,法國嚴重忽視裝甲部隊的作用,法國的戰術思維還是在一戰的塹壕戰範圍,認為以堅固的工事就可以阻擋德軍的進攻,所以把精銳放在邊境線上,沒有縱深,結果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把法軍主力分割在後方,馬奇諾防線功虧一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什麼情況下,全世界才僅僅使用一種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