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論少且借秦

    琺琅獨特之處是把豐富的顏色混合在一起。它是覆蓋於其他物體表面的一種玻璃質材料。琺琅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長石瓷土等,用鹼、硼砂作熔劑,用氧化鈦、銻、氟化物為乳濁濟,金屬氧化物為色濟。經過粉碎、混合、熔融後,傾入水中冷卻成琺琅塊,再磨成琺琅粉,或配入粘土溼磨成琺琅漿。在製作當中加入某種金屬氧化物著色劑,經焙燒後,就顯現出其各自的固有顏色和光澤。 中國在習慣上把附著在陶、瓷上的琺琅叫"釉";用建築瓦件上的叫"琉璃";覆蓋於金屬表面的叫"琺琅"或"藍"。琺琅器有鏨胎琺琅、掐絲琺琅、畫琺琅和透明琺琅、七寶燒等分類。鏨胎琺琅是在金屬地上錘鑽鏨刻成凹凸的各種圖案,再施琺琅料於凹處焙燒出的工藝,如十九世紀法國銅鎏金鏨胎琺琅彩繪愛神座鐘就是一例。掐絲於琺琅是用金屬條格連串成各種圖形,然後施琺琅料于格空處焙燒出的工藝,中國常見的景泰藍就屬這種工藝。 在國外,最早出現的是掐絲琺琅和鏨胎琺琅。景泰藍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日本很流行。鏤雕技術是在作品表面挖空的凹陷部加入玻璃等粉末,然後焙燒。迄今所知,最早運用這種技術的是邁錫尼人,年代大約是公元前1200年。直到羅馬時代這種技術才有較大的發展。當它被用來當作一種便宜和快捷的方法代替玻璃和寶石鑲嵌。中世紀的德華人和法華人的聖物箱和作禮拜的物品常常是琺琅製品。 在淺浮雕上上釉發源於中世紀時期,半透明的琺琅製品透過焙燒淺浮雕圖樣雕刻到金屬裡面。從18世紀中期開始,此技術被用於裝飾昂貴的金鼻菸盒、棒棒糖盒(甜品盒)、裝飾盒(裝小日用品的盒子)和表盒以及法國或瑞士的大部分手工藝品。 寶石鑲嵌瓷釉是遍及歐洲其他中世紀風格的技術,用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珠寶。在中世紀,金屬襯背從景泰藍作品中去除,留下半透明的琺琅質飾板。在19世紀末期的歐洲其被廣泛用於碗、匙和盤子中的裝飾。 18世紀和19世紀的歐洲常見的瓷釉技術是彩繪琺琅,上等的彩繪琺琅盤子、大口水壺和飾板是16世紀和17世紀製作於法國城市利摩日。這些琺琅通常描繪神話、《聖經》裡的故事。碗的背表面和徽章都覆蓋著透明的琺琅以防止在火中變形。 據說,古代最佳的鏨胎琺琅是出產在波斯、克什米爾及印度的西北部德里、拉合爾、信德、齋普爾等處。特點是顏色純潔,質地堅固,不易碎落。但這種技術在當地已失傳,現代人制作不出這種質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波茨坦會議時,三巨頭舉行宴會,為何敬朱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