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煙雨踏秋殤

    我們都知道,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打開了封閉的大清王朝的大門,從此,這個古老的王國,迎來了最為慘烈的一場覺醒運動,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它的命運奔波,然而最終依然無法拜託倒塌的結局。在“扶大廈於將傾”的運動中,以清政府發起的洋務運動最為知名。(北洋水師這樣強大,為什麼最後還是一敗塗地?)

    洋務運動,又稱晚清自救運動、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機器製造總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問世。大清朝雖然行將就木,可是依然有著很厚的家底,我們最開始很多大炮都買的德國牌,質量是很好的

    而北洋水師的建立,更是讓中國的海軍在世界上佔據了一席之地,西方列強震懾於晚清的快速發展,對這個開始覺醒的雄獅有了些許的忌憚。圖為位於威海衛的加農炮,這個產品的購買地也是德國,打起來,無論是準確度還是威力都是不必多說的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1888年正式成立。是中國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江南製造局大炮生產車間。洋務運動後期,洋務派為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打出“求富”的旗號,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1872年,李鴻章在上海建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招商局開辦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銀子,還將業務發展到外國,打破了外國航運公司的壟斷局面。

    然而,最後,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展開,清朝的制度的落後,彰顯無遺,在這場戰爭中,滿清一敗塗地,被這個在幾百年前,效仿自己的小跟班打的很慘。

    洋務運動中組建的炮兵連隊。一個國家的落後,單純在經濟上的話,透過一些經濟的促進手段就能達到目的了,然而,如果制度是落後的,而且不透過堅實有效的改革,很難改變局面。清朝的最後覆滅,和封建制度的落後性是分不開的。

  • 2 # 周朝文DMU

    甲午中日戰爭,是近代中國三十年“自強運動”之後的第一次實踐。結果失敗了,敗得很慘。失敗的標誌是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取得了黃海制海權。日本崛起,而清政府完全陷入被動。

    自強運動的領袖人物是恭親王奕欣,而真正的核心人物是李鴻章。尤其在同、光年間(1870——1894年)二十多年的中日戰爭中,李鴻章更是活動的主角,整個國防的建設全掌握在他的手中。只不過他這個主角當得並不怎麼露臉。當然,這也不能全怪李鴻章,原因還是多方面的。

    隨著日本對北韓和清朝侵略的加劇,中日之間必有一戰,這一點李鴻章早就看出來了。他特別重視海軍,打算先在水上與日本決戰。因為只要戰勝了日本的海軍,無論他們的陸軍再強大,也不能進攻北韓和清朝,沒有了用武之地。再說,李鴻章當時手裡的北洋艦隊,是相當有實力的,可以說遠遠超過日本海軍。當時,清朝的海軍在世界上排名第八位,而日本排名卻是第十一位。所以,李鴻章心理還是很有底氣的。可問題是,既然李鴻章的海軍實力那麼強,為什麼最後卻失敗了呢?而且還敗得那麼慘!這就要說到當時的現實問題了。

    第一、日本的現代化。日本海軍雖說世界排名靠後了些,但是當時日本已經是一個現代化國家了。有了一定的民族意識,軍民團結形成了統一戰線。而中國的政體卻仍處在中古時期,官府和百姓別說團結,還是一對主要矛盾呢。在當時的老百姓看來,打仗輸贏與我何干?

    第二、清朝海軍裝置陳舊,難以更新。清朝海軍雖說排名在日本之前,但是裝置老舊,只是表面看著強大罷了。既然老舊,為什麼不更新呢?這也是李鴻章面臨的主要問題:經費。因為當時的清政府根本就沒有海軍(現有的海軍那是李鴻章的私有軍隊),沒有海軍,那自然也就沒有海軍軍費支出。要想籌集軍費,只能讓各省“集資”。剛才已經說了,官府和百姓不團結,就難以籌集軍費。各省都很牴觸,不願協助。只能再由朝廷往下壓,才籌集些許資金。

    第三、清朝和北洋水師領導層的腐敗。清朝皇室用錢從無計劃和限度。有了這一點,從戰爭一開始就註定了失敗的結局。當時慈禧太后,為了重修頤和園,竟然挪用了李鴻章剛剛籌集來的海軍軍費。對此李鴻章也不敢說什麼,因為李鴻章本人也沒有廉政之名,在北洋指揮層裡,腐敗也在泛濫。在籌集軍費的時候,凡經手的人誰都會撈上一把。官商勾結,錢都進了私人的口袋,國事當然也就沒指望了。

    所以,在甲午之戰前七年的時間裡,清廷海軍沒有增添過一艘新船。不僅如此,每艘船上所需的炮彈也不夠,還有水分。我們在看電影《甲午風雲》時,裡邊有個橋段,當打到關鍵時刻,鄧世昌正需要炮彈的時候,發現剩下的炮彈裡面裝的不是火藥,而是沙子。說的就是當時的腐敗。

    第四、清廷和李鴻章在用人上存在問題。一邊是慈禧花錢沒數,寵信太監,一邊是李鴻章選人只論個人親疏、是否願意為他私人效勞(這也難怪,因為海軍是他私人的),不管所任人員的品行和能力。這也是導致腐敗的主要原因。

    第五、李鴻章的科學知識還停留在幼稚的階段。其實早在光緒十年(1884年)北洋水師剛剛成立的時候,李鴻章的策略是相當正確的。他請了英國有經驗的海軍軍官來做統領,並且軍紀也嚴明,操練也頻繁,進步很快。不知道後來怎麼了,他聽信讒言,把英國海軍統領給辭退了,換上了德國的陸軍軍官來統領海軍,從此清朝的海軍就退步了。

    除此之外,他還任用了丁汝昌任海軍總司令。丁汝昌我們都清楚,戰鬥到底,寧死不屈,是好樣的。可是此人原是淮軍中帶馬隊的,如今做了海軍領袖,後果可想而知。這個責任不在丁汝昌,應該歸咎於李鴻章。

    對這場戰爭,老百姓瞭解不太多,因為根本就沒有影響到百姓,完全是由李鴻章的北洋水師和淮軍在戰鬥。西方觀察家就曾經將這場戰爭稱為:李鴻章一個人與日本的戰爭。

    總之,甲午戰爭的失敗,證明了幾十年的自強運動失敗了。李鴻章手裡的老本也打沒了,在日本人面前也沒了底氣,只能在不平等條約上簽字,以擔負罵名來換取國家暫時的太平。這個失敗並不是說清朝船不如人、跑不如人,而是戰術差距太大;也不是說路線不正確,而是領導人物不夠“新”,自強運動還不夠徹底。

  • 3 # 詩柏

    北洋水師,或稱作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是中國清朝後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中國清代政府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實力曾是東亞第一,世界第九。

    覆滅原因:

    一 削減經費。1888年,晚清政府覺得已經可以一勞永逸,不知道海軍是一個要持續投入、持續發展的軍種。在戶部尚書,即光緒帝老師翁同龢的主張下,嚴禁北洋水師再新增新的“艦、炮、軍火。”李鴻章只能透過在天津的兵工廠,給北洋水師生產炮彈。

    二 黨派爭鬥。清朝後期,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言官和李鴻章為代表的北洋洋務派關係日益惡化。作為翁同龢的門生,光緒皇帝深受其思想薰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見為是。光緒皇帝認為李鴻章膽小怯懦,認為其在對日作戰上過於謹慎。於是1894年7月16日,光緒皇帝下旨,申飭李鴻章,令其將北洋的全部軍隊送上前線,準備作戰。

    三 腐敗原因。 北洋海軍部分繼承了晚清軍隊落後的制度和習氣,水師後勤管理腐敗,福建人把持著整個艦隊日常職能,甚至在戰鬥中,管帶還在岸上嫖妓。

    四 戰略軍備。 清朝身居文武要職的人,不知道如何使用花費無數白銀建成的艦隊。北洋海軍成軍後,清廷便以為“自守有餘”,停止了繼續外購戰艦的海軍經費。在整個戰爭期間,北洋水師沒有明確和日本聯合艦隊以艦隊決戰奪取制海權的戰略,未制定出戰略計劃,日本海軍則制定了明確的作戰預案,是以奪取制海權為中心的海軍制勝的方案。從而使聯合艦隊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導致北洋水師戰略上陷於被動。而在海軍軍備,戰前日本聯合艦隊從總噸位、火炮配置、水兵數量、航速等方面,已經全面超過了北洋水師。

    五 技術。在黃海大東溝海戰中,北洋海軍缺乏帶反後座裝置的速射炮,是一個致命的技術缺陷。據統計:150毫米口徑速射炮每分鐘可5發至6發,而同口徑之剛性炮架的後裝炮每分鐘才1發。而日本聯合艦隊卻擁有大量速射炮,達150多門,日本艦隊充分發揮了速射炮的威力。北洋海軍另一個技術缺陷是缺乏與日本聯合艦隊抗衡的快速巡洋艦。航速太慢對北洋海軍的影響,交戰開始時表現為隊形轉向不利,難以協同作戰。

  • 4 # 北方的鐵拳

    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其根源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洋務派不可能承擔起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洋務派是封建王朝舊體制的衍生品,沒有根本擺脫落後的階級屬性。他們並不想也不可能徹底改變晚清政府的落後統治,只是對搖搖欲墜的晚清王朝進行簡單的修修補補,妄想透過購買西方的武器裝備到達強國的目的是不切和實際的。

    第二,購買實現不了強國。北洋水師的軍艦都是從西方國家購買回來的,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這樣拼湊起來的海軍看似強大,其實是外強中空,沒有實際戰鬥力。

    第三,北洋水師缺乏嚴格的訓練管理。按照規定,艦艇的官兵都要在艦船上居住的。但是實際上都沒有落實。日常訓練管理也是很鬆懈的,日軍就是看見北洋水師的戰士將短褲晾在了炮管上,才判斷出,這樣的部隊是沒有戰鬥力的,也才定下決心要和北洋水師大戰的。

  • 5 # 滄海中的美慄傳說

    說起北洋水師一戰而敗,就不能不說一說中日黃海之戰了。1894年,平壤戰役後,日本侵略軍在大東溝以南的黃海,向中國軍隊發動進攻。

    9月16日,北洋艦隊護送援軍到鴨綠江口的黃海大東溝。美華人將這一軍事行動通知了日本侵略軍。

    17日,中國軍隊在返回旅順時,突然發現海上有十二艘掛著美國國旗的艦佇列一字陣,從西南駛來。艦隊在靠近中國艦隊時,全部改懸日本軍旗,向北洋艦隊猛烈開火。

    中國海軍提督丁汝昌命令沉著應戰,並決定用“分段縱列”陣,迎擊敵人。具體安排是:“定遠”號和“鎮遠”號兩艘鐵甲艦居中,其餘左右展開截擊。戰鬥開始後,旗艦“定遠”號和“鎮遠”號居中領先向前急駛,“定遠”號梔樓很快就被敵軍擊毀,丁汝昌受傷,由劉步蟾代替督戰。敵艦迅速越討“定遠”和“鎮遠”,繞到右側炮擊“超勇”、“楊威”兩艦。“超勇”很快被擊沉,“致遠”、“經遠”、“濟遠”三艦被日艦隔出戰鬥圓外。

    在兇惡的敵人面前,中國廣大愛園官兵仍然奮不顧身,英勇戰鬥。“定遠”中彈起火,受傷的丁汝昌仍坐在甲板上鼓舞士氣。許多炮手身負重傷,仍然堅持戰鬥。士兵毫不畏懼,向敵艦猛烈開火。

    敵艦“吉野”依仗每小時十三涅的快速,氣焰十分囂張。“致遠”管帶鄧世昌看到炮彈將盡,情況十分危急,但是他決心要把“吉野”撞沉。他說:“吉野”是日軍的先鋒艦,如果撞沉它,就能打擊敵人計程車氣,對我軍集中力量攻擊敵人,將有重要的作用。於是,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敵艦“吉野”撞去,不幸中了魚雷沉沒,全艦愛國官兵二百多人壯烈犧牲。

    “經遠”號也中彈起火,還堅持追擊敵艦,在追擊時被魚雷轟擊,船身下沉,管帶林永升和全艦官兵繼續開炮打擊敵人。最後,艦上二百七十人中,除十六人獲救外,其餘全部以身殉國。

    “鎮遠”管帶林泰同敵人展開生死搏鬥,兩次擊中敵軍旗艦“ 松島”的炮合,彈藥爆炸起火,敵人死傷一-百多人,“松島”完全失去了戰鬥力。

    當“定遠”桅樓起火時,“靖遠”主動升旗集合,除了“濟遠”管帶方伯謙,“廣甲”管帶吳敬榮兩人貪生怕死,率艦逃跑外,其它各艦紛紛向“靖遠”靠攏,誓與敵人血戰到底。這次戰役,充分反映了中國軍隊中廣大愛國官兵高尚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精神。

    當時目擊者泰來記載:“水手們嚴肅觀,他們當中絲毫沒有恐懼的形跡。“有一個水手,在我去巡視時,受了很重的創傷......。但當我再來巡視這門炮時,這個受傷的人褒著繃帶,而且已經區域性殘廢,卻正在專心致志地作戰。”正是由於官兵英勇作戰,才能在歷時五小時的激戰後,迫使敵人首先退出戰場,北洋艦隊返回旅順。

    黃海戰役是中日戰爭中具有重大意義的戰役之一。由於清政府執行投降賣國政策,使中國在戰爭中處於極其被動的地位。從北洋艦隊配備的武器來看,克虜伯炮有藥無彈,阿姆斯特丹炮有彈無藥,各艦上的炮,炮彈很少而且大半藥量不足。普蘭德說:“如果大炮有適量的彈藥及時供應,鴨綠江之役很可能中國方面獲勝。因為丁汝昌提督是有鬥志的人,而他的水手們也都極有骨氣。”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無論廣大官兵如何勇敢善戰,還是無濟於事。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北洋水師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來遠受重傷,死傷官兵約800人;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受重傷,傷亡239人。經過這次戰役,清政府更加畏敵如虎,整個戰爭就不可能不以失敗告終。

    黃海海戰以後,北洋水師退回旅順、威海,“避戰保船”不再出戰,日本海軍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 6 # 白靴校尉

    北洋水師的覆滅根本原因還是封建體制的落後,走向覆滅是必然:

    1.從統治決策集團看:日本自明治天皇到伊藤博文帶領的內閣,上下一心要壯大海軍,天皇縮減宮內開支並從自己的內庫裡帶頭捐錢建設海軍,朝野群起響應;清王朝卻在給老佛爺修園子、給光緒帝辦大婚,清流處處掣肘洋務派,把北洋水師視為李鴻章的私人組裝,清流代表翁同龢主掌戶部,停了北洋水師購買槍炮費用三年;

    2.從部隊本身來看:日本組建的日本聯合艦隊,也就是一個國家統一建設統一指揮得艦隊,而北洋水師只是清朝三支海軍的其中一支,北洋水師不等於清王朝水師;日本的訓練管理完全是學習西方,而北洋水師的管理有嚴重的淮軍舊衙門習氣,內部派系林立,互相較勁,甚至還參與走私,訓練鬆懈;

    3.從戰爭準備來看:日本是上下一心蓄謀已久,而清王朝是倉促應戰且內耗嚴重,日本是蓄謀已久要幹掉北洋水師,而清王朝內部根本就把這場戰爭看做是李鴻章的私人武裝與日本海軍的戰爭,日軍在山東榮成登陸,山東巡撫是清流的人,竟然毫不抵抗,沒開一槍,使日軍輕而易舉完成了對北洋水師的水陸合圍。

    4.裝置落後:當時海軍的發展方向已經由重艦重炮向快艦快炮轉變,日軍購置了吉野號為代表的最新進的快艦,而北洋水師在開戰的幾年前,政府就已經停了北洋水師購置新裝置的款項了。

  • 7 # 話史人

    北洋水師於1888年底初步建成,建成之後的海軍在當時算是一流的海軍,擁有軍艦25艘,輔助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多人。

    這些軍艦主要是從英國、德國進口,火炮口徑、裝甲強度都優於日本,清政府已經具備生產炮彈的能力。如果單從紙面實力看,北洋水師是一流的。

    為何具有如此強大實力的北洋水師一場戰鬥就失敗了呢?

    其實,這是必然的。有三點原因決定了北洋水師的命運。

    第一,管理不嚴,軍紀鬆弛。軍隊要形成強大戰鬥力,需要嚴格管理,勤於練兵。北洋水師有很多官兵流連於妓院煙館,身心疲憊,無心訓練。在平時,訓練荒廢,無法達到要求。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一些北洋水師的圖片是日本人拍攝的,從這看出,北洋水師對軍艦的管理是多麼鬆弛了。

    第二,經費不足。北洋水師剛建立時,清政府規定每年撥款400萬兩白銀。此後,實際上北洋水師到手的白銀不足100萬兩。海軍是需要大投入的兵種,海軍每一項裝置的更新需要大量錢。北洋水師建成後,6年未購進新艦,甚至炮彈都不足。戰爭發生時,北洋水師在火炮數量、炮彈數量、軍艦速度等方面已經落後日本。

    第三,思想準備不足。在日本進兵之前,清政府內部意見不統一,皇帝主戰,太后想和談,上層有分歧,下層官兵就會猶豫。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如果精神上沒準備好戰鬥,行動上就會遲緩,甚至停滯。領導有分歧,下屬就會不重視,無所適從,武器應用、軍隊訓練、軍隊管理等無法形成有效的即時戰鬥力。

    表面上看,北洋水師失敗是軍隊的原因。從根本上來說,是清政府綜合國力落後的反映。清政府腐敗落後,在政治經濟管理等方面都落後於當時的日本,日本當時各方面實力優於清朝,日本海軍領先於北洋水師。因此,北洋水師失敗是必然的。

  • 8 # 甲申十七年

    1895年4月17日,72歲的李鴻章在和約上蓋上了他的北洋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的章,宣告為時半年多的戰爭結束,這份合約,日方叫做日清和約,而在中方則根據簽約地被稱為馬關條約。

    那時候,通往本九州島的關門大橋還沒有修建,關門海峽裡來來往往的都是軍艦,從李中堂下榻的引接寺看去,想必他的心情不會太好。事實上,這也是伊藤博文將簽約地選在馬關的原因之一,宣揚日本國力,其實那時日本海軍已是強弩之末。戰爭刺激了日本國民的野心,許多下層人士都不希望與清國和談,幻想進一步陸地上擊敗清國。3月24日,李鴻章被浪人小山六之助開槍打傷左頰,這一槍讓伊藤博文大為惱火,匆匆結束和談,也為大清國省下一億兩白銀。

    1871年,已經洋務10餘年的清國和被美軍叩關19年的日本簽署《中日修好條約》,嚴格說這是一份平等甚至略傾向於清國的條約,兩個備受西方列強欺負的國家開始正式的彼此間外交。從那之後,日本外交處處把清國放在首位,千年的文化輸出帶給日本的敬畏是不言而喻的,清國始終在日本人心中是那麼的高不可攀。然而1894年,距離條約還不到25年,當年的小弟戰勝了昔日的大哥,兩個國家的國運走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決定了兩國的未來。值得一提的是,1871年條約的清國代表也是李鴻章,他當年對日方代表伊達宗成寸步不讓,未曾想到,當時掙下的臉面在1895年則連本帶利的還了回去。

    甲午戰爭一戰奠定了日本人的野心,馬關條約的賠款更是讓日本一夜暴富,2億3千萬兩白銀的賠款相當於1894年日本政府財政預算的三倍,日本由此開始迅速崛起,可以說馬關條約是日本近代稱霸亞洲的直接原因。清國方面,甲午海戰的失利及隨後的鉅額賠款成為知識分子對建州不信任的最後一根稻草,輸給千年的文化屬國是根本不能接受的事,這也造成了後來庚子年東南互保讓半壁江山事實上脫離清朝的事實。可以說,大清國在馬關條約簽署時就已經註定了分崩瓦解的結局。

    1895年年初的某一天,親政8年的24歲的光緒皇帝失魂落魄的來到頤和園,對慈禧太后放聲痛哭。那一年老太后已經在園子裡住了6年。面對自己的外甥或者侄子,慈禧難得的露出慈祥仁愛的一面,她拉著光緒的手說:“哭吧孩子,不過從我這走了就不要再哭了,你是皇帝,要做天下臣民的表率。”樂壽堂外,一輪紅日西斜,那是這對“母子”親密關係的終結,也是整個帝國的黃昏。

  • 9 # 西北以西親歷記

    甲午慘敗,百年含恨,反思之下,非為一戰之敗,實為全面之敗,概要如下:

    一、國體之敗。

    北洋水師代表了洋務運動的最高成就,但它終究只是滿清封建王朝用以苟延殘喘的軍事工具,與同時期明治維新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聯合艦隊相比,在國家體制背景方面差距明顯。

    二、軍制之敗

    洋務運動下的北洋水師,雖然一度也能夠購置堅船利炮,配備軍事人才,但其在本質上缺乏現代化國家體制和軍事體制的支撐,缺乏配套的軍事偵查、後勤、通訊乃至多兵種聯合作戰協同,因而本質上仍然是李鴻章的淮軍,而非國家意義的海軍。

    三、軍備之敗

    北洋水師依靠當時的清朝洋務派投入巨資,長期購置歐美強國的堅船利炮,最終形成較大規模,實力號稱世界第四。但這樣的排名只是噸位的比較,並不代表真實作戰水平,特別是在開戰前夕,北洋水師由於缺乏持續資金投入,已在軍艦、速射炮、炮彈等方面落於下風,敗相初顯。

    四、戰略之敗

    具體在甲午戰爭中,清朝派遣李鴻章淮軍海陸出擊,但洋務派軍隊以私家利益為重,一味避戰儲存實力,不能發揮北洋水師遠洋攻擊能力,致使海戰前日軍已在北韓全面站穩,淮軍諸軍潰不成軍,北洋水師的陸上側翼已被威脅,戰略態勢已顯危機。

    五、戰術之敗

    儘管資料顯示甲午海戰不乏英勇事蹟,但作為一支重金打造的國之重器,關鍵時刻明顯欠缺海戰經驗,戰術能力未能實現有效戰果,竟然整整一個下午被日本聯合艦隊擊沉5艘主力戰艦,而沒有擊沉對方哪怕一艘。資料說明一切,就從這個下午的海戰失敗開始,導致中國之後十年乃至幾十年的海上軍力缺失,讓國家和人民陷入被侵略的苦海中,教訓十分慘痛!

  • 10 # 朝陽白露

    說起北洋水師,這個清朝組建的第一支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海軍,只僅僅存在二十多年的時間就不復存在了,現在想想也是令人唏噓不已。在1894―――1895年間的“甲午海戰”中,以北洋水師主力全軍覆沒,日本艦隊宣告勝利而結束。之後,清廷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而北洋水師再此後也逐漸購置了一些武器艦船,實力略有恢復。但是在宣統元年(1909),南、北洋海軍被改編為巡洋艦隊與長江艦隊,從此,北洋水師之名不復存在。

    晚清洋務派們辛辛苦苦組建的北洋水師在甲午一戰當中敗得很是徹底,其中的原因還是很多的。其中,社會體制的落後是最大的原因。

    北洋水師組建背景。

    洋務運動

    在1960至1990年之間,洋務派們興啟的學習西方先進軍事技術,裝備製造,輕重工業技術以拯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在這期間,日本軍隊和其他諸多列強屢次對清政府進行欺壓。在經過與列強的多次交手中,洋務派們(李鴻章、曾國藩等)清楚的認識到西方艦船禮炮的威力。所以,在他們的堅持與努力下,透過不斷的購買西方先進軍事裝備,北洋水師終於在1888年(光緒14年)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

    此時的日本海軍力量如何?

    在前期的時候,日本海軍的實力還是比不過清廷的。據當時美國的一份海軍軍事力量排名顯示,北洋水師就位列全球第九位,而此時的日本海軍連排名的資格都還沒有。雖然日本還是會經常的騷擾清朝邊境,但是要說真打的話,他還沒有那個膽子的。

    甲午海戰前夕

    不過,在甲午海戰前幾年的時候,日本開始大力發展他的海軍力量。不僅向海軍強國英國購買,還有其他如法國,德國等國家購買。沒錢買的時候,全國上下,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都自覺捐款捐物,支援國家的軍事發展。甚至有的時候還去向西方列強貸款,用以購買大型海軍裝備。此時,日本海軍的實力已經遠遠超過了清朝的。

    而此刻的清朝在幹嘛呢?

    而在此時,由於戶部大臣翁同龢“節省開支”政策的實施,導致海軍軍費減少,其實大部分的錢都被他們挪用他處了。在沒有足夠軍費的情況下。已有的軍艦已經老舊,落伍,而與此同時又沒有錢購買新的艦船加入進來。不要說買,就是更新舊艦的錢都沒有著落。這些老舊的艦艇無論航速、射速、威力已經無法與日本相比較了。

    在此情況下,清政府還在為他們的老佛爺的生日而大辦特辦,花費無數的銀兩。而劃撥的那一點點軍費被層層剋扣下,更是所剩無幾。與日本的軍民一心兩相比較,焉有不敗之理?在此,我總結了三點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

    第一.社會體制落後。當時的清朝是封建社會,而日本是資本主義社會。也就是農業社會對工業社會。在工業社會的強大製造力面前,小農經濟下的清朝根本無力與日本對抗。

    第二.官員的腐敗,統治者的無能與自私。在當時,本該團結一致的政府官員卻在屋裡鬥,為一己之私而謀利。不管國家的困難與否,以手中權利挪用公款。而最上層統治者比如慈禧太后為了自己的統治全然不管人民的死活。而且還挪用軍費操辦自己的生日宴會。真的是勞民傷財之舉。

    第三.軍事實力不足。因為沒有錢購買軍事裝備,所以,清朝的海軍實力已經落後於日本海軍了。

    北洋水師的失敗雖然令人惋惜,但是他的失敗又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他的失敗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同時也讓許多有識之士幡然醒悟,從而迫使他們去尋求解救中國之法。從這一刻起,民眾也徹底認識到了滿清政府的無能。激起了廣大人民群眾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的想法。所以,它的失敗還是有意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美華人眼裡,全球最強大的25個國家是哪幾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