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堯居
    首先,我們看一下節度使出現的原因。這必須從唐朝的府兵制度來說聊,在唐朝建立的初期,沿用了從北周時期便開始使用的府兵制度。府兵類似於西方各國的騎士們,府兵擁有自己的耕地,不用繳納賦稅,也不用承擔徭役。農忙的時候,和其他農戶一樣耕種。但是到了農閒的時候,府兵們開始進行軍事訓練。一旦戰爭爆發,府兵準備好糧食和裝備,在聚集地集結以後,開赴前線。對於一個疆域面積有限的政權來說,府兵制度非常實用。因為當時的戰爭規模都不大,而且持續的時間也不長。府兵們在戰爭中,還可以獲得一些財物,因此,府兵的生活水平明顯高於普通的農戶。在唐朝建立的初期,仍舊使用府兵制度,起到了不錯的作用和效果。

    但是從唐高宗在位時期,府兵制度開始出現一系列的問題。首先,戰爭時間延長,有可能一年都回不去。久而久之,府兵們的耕地基本上荒廢了,家人的生活無法保障。第二,戰爭規模的空缺擴大,府兵的傷亡迅速增加。例如唐朝與吐蕃帝國的鏖戰,動輒就是幾十萬軍隊的大戰,府兵的人數無法滿足戰爭的需要,而且隨著傷亡的加大,兵員補充也成為了問題。因此,早在武則天時期,朝廷已經開始了局部地區的募兵,僅僅是沒有全面普及而已。隨著唐朝疆域面積的擴大,與周邊各個政權的矛盾增多,例如南詔、吐蕃、回鶻、契丹等等,唐朝與周邊各個政權的戰爭不斷。

    依靠唐朝中央派遣將領和軍隊,可能會出現反應不及時的問題。尤其是經歷契丹入侵以後,更是加劇了唐朝中央的恐慌。 因此在唐玄宗在位的後期。唐朝中央設立了9位節度使和1位節略使(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劍南、嶺南等),這被稱為“天寶十節度。”這些節度使擁有雙旌雙節、軍事專殺、行則建節、府樹六纛等特權,起初僅僅是指揮各地的軍隊,類似於軍區司令。

    其中,范陽節度使下轄9萬多軍隊,是各路節度使中軍隊最多的。當時,各路節度使的軍隊總數接近50萬,唐朝中央的軍隊則只有10多萬人。如果僅僅擁有軍隊指揮權,節度使還無法威脅朝廷。但為了方便節度使指揮,唐朝中央逐步把人事任免權、財政度職權等權力,也交給了節度使。節度使逐步成為了集軍政民財大權為一身的超級封疆大吏,而且沒有人能夠約束。

    一個節度使還無法威脅唐朝中央,但為了方便聯合作戰,出現了一位大將兼任節度使的情況。例如王忠嗣擔任了4鎮節度使,安祿山則擔任了3鎮節度使,而且是兵力最多的三鎮。從這個時候開始,安祿山逐步具備了威脅唐朝中央的能力,下轄超過20萬軍隊。而且基本上都是久經戰陣的部隊,與唐朝中央的“少爺兵”截然不同。到了唐朝統治的後期,各地的節度使開始相互混戰,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五代十國時期的各位皇帝,基本上都是節度使出身。例如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曾經說了一句經典的話:“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由於節度使的權力太大,宋朝建立以後,從根上廢除了節度使的權力,節度使才逐步成為了一種榮譽官職。

  • 2 # 天才也笨蛋

    這個沒有具體的數字。因為安史之亂導致中央集權大大削弱,地方節度使紛紛以勤王之名招兵買馬,而節度使的許可權則視其管轄地域大小而不同,地盤大、人口多,那麼徵兵就會多,由於地方財政喝供養能力的不同而沒有具體人數的限制,“無糧不聚兵”就是這個道理。後期的藩鎮割據尤為嚴重,朱溫等一代豪強節度使的崛起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冰消瓦解。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3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這個要看節度使所處的地方,比如擔任安西節度使的人管理的軍隊肯定是不如平盧節度使的軍隊多,而節度使可以威脅中央統治一般都是勢力十分強大或是朝廷腐敗,社會矛盾尖銳,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像是發生叛亂大多在華北東北一帶,那裡生產力不弱且離都城較遠,中央無法快速平定叛亂,且人口較多,更容易招募軍隊,像是安史之亂安祿山就是在華北到東北一帶招募軍隊,一連招募了20萬人。

  • 4 # 戴老師講歷史

    一鎮節度使能管的軍隊數目根本既不重要也沒有意義。他之所以可以威脅中央,是因為他自己擁有無與倫比的獨立性——地方軍政財大權統統一手抓。聽上去很帶感對不,很有雪中悍刀行裡面的那種北涼王徐驍的feel對吧。然而,實際上作為節度使,這個權勢地位,是有的。不過這個安全,真的是非常糟糕——由於唐朝驕兵悍將的風氣愈演愈烈,武人(士兵)往往習性驕暴,都是一些惹不得的大爺,士兵殺幾個節度使的事件在唐朝實屬平常。比如淮西鎮節度使一連數任的悽慘死法,很典型的來自驕兵悍將對節度使進行的連懷謀殺,再比如宣武鎮節度使麾下的多次兵變,每一次兵變,節度使和全家都得死。至於著名的河朔三鎮,發生士兵謀反,弒殺節度使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飯。節度使一般情況下得個家破人亡都是正常結局。比這個嚴重多了點的是全家被暴躁至極的武人們誅殺——例如幽州鎮前兩任節度李懷仙和朱希彩都是全家被武人誅殺殆盡。

    其實啊,野慣了的兵,野心和暴戾就像是野草一樣撩撥,他們會把各種不稱心意的節度使的腦袋擰下來當球踢。究其原因,士兵軍卒的反覆無常和作亂幾乎成了那個時代的本能,因為那個特定時代下,所有武人的野望都有可能得到實現。武人的狂暴兇橫可見一斑。所以後來的宋朝才要那麼防範武人,以及竭力侮辱軍人,宋太祖趙匡胤本就是武人出身,他比誰都清楚失去控制的武人,就是一幫瘋子。

  • 5 # 歷史淘沙

    唐朝每個鎮的節度使統領的軍隊數目是不一定的,根據戰事的情況會相應的做出調整。節度使之所以會威脅到中央的統治,跟統領多少軍隊沒有直接的關係,最根本的原因是節度使的權利太大。

    唐朝開始設定的節度使都有哪些權利那?

    1.軍事權

    唐太宗之後唐朝開始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由於邊境經常遭受遊牧民族的騷擾,朝廷向邊境派送大量的軍隊,有時派往邊境的部隊不足,就會允許領兵的節度使就地募兵。長此以往就行成習慣,之後朝廷就不再統一往邊境派兵,改由節度使自行募兵,但是軍隊的數量要報給朝廷來領取軍響,這樣一來節度使就掌握了軍事權。

    2.財政權

    規模龐大的軍隊需要強大的後勤保障,長途運輸軍糧耗資巨大朝廷也吃不消,就開始探索就地屯田制,但是所產物資還是由中央統一排程。後來由於這種模式耽誤進軍速度,於是將各地屯田物資交由節度使自行安排,後來又把鹽稅、漕運也交給了節度使管理,這樣節度使就有了財政權。

    3.行政權

    剛開始實行節度使制服的時候,朝廷會派人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去節度使所在鎮檢查,後來更是派採訪使專人負責節度使所在鎮的地方事物,後來就將採訪使和節度使合為一人,全鎮所有的官員皆為節度使所屬,節度使就有了行政權。

    在擁有了軍事權、財政權和行政權之後,節度使所在的鎮相當於一個半獨立的王國,由於節度使在軍事上的絕對權力,士兵們為了更好的依附,對節度使是唯命是從,‘只知節度使,不知皇帝’。各個節度使有時為了擴大軍隊還故意製造軍事摩擦,比如安祿山縱兵劫掠胡人,逼著他們造反,然後再派兵消滅他們,造成開元年間安祿山的范陽鎮居於唐朝北境八鎮之首,最後釀成了安史之亂。

  • 6 # 翰墨年華y

    唐代軍事制度經歷了一個從“行軍”到“鎮軍”的變化過程,這與唐代邊防政策變化有很大關係。最開始邊疆是沒有常駐大型軍隊的,一旦發生邊防戰事,中央會組織“行軍”,也就是臨時派遣軍,然後委任一個“某某道(出兵目的地)行軍大總管”作為司令。隨著邊防壓力的增大,尤其是西域經常受到吐蕃和突厥的侵擾,組織行軍缺乏機動性和應急性,已經跟不上形勢,所以開始在邊疆設定常駐軍隊,也就是軍鎮,安西四鎮就是在這個情況下設立的。而這些部隊駐紮在邊疆,必須有一個管理制度,統籌日常行政和戰略部署,所以就設立了節度使統管這些軍隊。節度使往往兼任所在地的地方長官,因此權力非常大,既有兵權又有地方行政權。這也是為了集中邊防人力物力以防禦外敵

  • 7 # 北大記著

    威脅來自自身腐化,固化,沒有可用之兵!節度使領兵在外,招兵馬買,當中央集權衰弱,就成了生力軍。安史之亂,在於唐明皇后期生活腐化,疏於管理國家。軍隊渙散!

  • 8 # 有趣的歷史牛

    一 節度使的起源

    1、邊疆形式的改變

    在唐太宗時期,對外採取的是你敢惹我,我就打死你,你不惹我,我找藉口也要打死的你的主動出擊、外線作戰的進攻戰略方針,破東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諸部,在他們的土地上設立都督府; 隨後,又敗西突厥,滅高昌,於其地建立州縣治理,從而奠定了唐朝遼闊廣大的疆域。但是,沒有哪個皇帝嫌自己的土地大,於是在顯慶年間又平西突厥賀魯,設立二都護府統其地。又在新疆以西,波斯以東的地區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縣一百一十。隨後,伐百濟,平高麗,達到了顛峰狀態。

    但是,從高宗儀鳳年間開始,唐朝的戰略變成了要守住老祖宗打下的這一畝三分地,從“秦漢以來,唐馬最盛,天子又銳志武事,遂弱西北蕃”變成了

    “邊兵謹守備,蓄銳以待敵。待其自至,然後擊之”,但是,沒有最完美的防守,唐朝邊境依然受外族的不斷侵擾,只能“且令大將鎮撫,蓄養將士”,後來,這些大將開始集軍政財大權於一身的節度使。

    2、均田制的崩潰

    從高宗開始,均田制逐漸被破壞,流民、逃戶成為最嚴重的社會問題,在玄宗時期以下三種試圖解決:

    一是重申均田法令,嚴禁流徒;(簡單說就是我有法可依,你不要亂跑)

    二是檢括客戶,聽其所在落籍;(簡單電視後就是看你像哪的人就把你的戶籍落在哪)

    三是招募流民客戶充軍。(簡單說就是你實在吃不上飯,就去當兵打仗吧)

    在這三種辦法中,前兩種都基本失敗了,第三種方法雖能誘得“通逃者”“爭出應募”,暫時解決了社會矛盾,卻讓這批人漸漸成為僱傭兵。於是,唐兵制從府兵的徵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二、節度使的權利

    根據《新唐書·百官志四》記載:“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持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驛則上聞。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將鳴珂金鉦鼓角居後,州縣齎印迎於道左。這段記載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節度使權利很大,掌握著下邊人的生殺大權。而且排場很大。

    至玄宗開元、天寶間,北方逐漸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

    (一)安西節度使--職務是管理西域。治所在龜茲城(新疆維爾自治區庫車縣)。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統兵二萬四千。

    (二)北庭節度使--職務是防禦遊牧在北方的突騎施和堅昆。治所在北庭都護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東南)。屯伊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縣)、西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縣東南)二州境上,統兵二萬。以上兩鎮內外相連,專對西域天山南北兩路的諸國。

    (三)河西節度使--職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兩國間的交通。治所在涼州(甘肅武威縣)。統兵七萬三千。

    以上一鎮兼顧西方和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

    (四)朔方節度使--職務是防禦突厥。治所在靈州(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西南),統兵六萬四千七百。

    (五)河東節度使--職務是防禦突厥。治所在太原府(山西太原市),統兵五萬五千。以上兩鎮互相應援,專對突厥。

    (六)范陽節度使--職務是壓制奚、契丹。治所在幽州(北京市)。統兵九萬一千四百。

    (七)平盧節度使--職務是招撫室韋、靺鞨(音末合 mòhé)。治所在營州(遼寧錦州市西)。統兵三萬七千五百。

    以上兩鎮專對東北諸部,主要是對奚、契丹。

    (八)隴右節度使--職務是防禦吐蕃。治所在鄯州(青海樂都縣)。統兵七萬五千。

    (九)劍南節度使--職務是西抗吐蕃,南撫國境內各少數族。治所在益州(四川成都市)。統兵三萬九百。(以上兩鎮專對吐蕃)

    (十)嶺南五府經略使(七五六年--唐肅宗至德元年,升經略使為節度使)--職務是綏靖境內各少數族。治所在廣州(廣東廣州市)。統兵一萬五千四百。

    而且,這節度使有時候一個人還不止節制一個鎮,比如後來發動叛亂,差點滅了唐朝的安祿山,安祿山除任范陽長史充任范陽節度使外,還兼任河北採訪使、河北道採訪處置使等。能守邊的將士,一般都是特別能打的,戰鬥力都是一流的,當你兜裡有糧,手裡有槍,而且這槍還特別好使的時候,你就覺得皇帝輪流坐,這話很有道理。

     

     

     

     

     

     

     

     

     

  • 9 # 榮耀歷史

    只要讀過唐代歷史的人對節度使不陌生,大家也都認同節度使的藩鎮割據導致了唐朝的滅亡,那麼節度使到底是何方神聖,我們來分析它的前世今生。

    節度使何時出現

    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資治通鑑》

    這是第一次出現節度使名稱。

    景雲二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資治通鑑》

    這是節度使第一次成為正式官職。

    所以綜合來看,節度使在唐睿宗(李隆基的老爹)當政時第一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節度使為什麼會出現

    唐太宗時期,唐朝實行的是府兵制,就是平時軍隊都在全國600多個折衝府種地,需要打仗時把他們召集起來,然後委派一員大將帶兵出征。

    但是到了唐高宗後期,這招不管用了,因為此時的對外戰爭策略已經從太宗時期的戰略進攻轉變成戰略防守。簡單一點說,之前是唐朝打別人,你可以從容地從全國的折衝府召集軍隊出征,現在是別人打你,等你從不同折衝府集結完軍隊,敵人早跑了。

    所以形勢所逼,需要在邊疆重地設立常備軍隊以抵禦外敵,軍鎮應運而生,被派往管理這些軍鎮的一開始被稱為大都督、行軍總管等等,後來因為是持天子符節節制軍隊的使臣,簡稱節度使。

    主要有哪些節度使,掌管多少兵力

    唐睿宗時節度使出現,到唐玄宗時期,節度使得到大規模發展,也出現了著名的天寶十大節度使,其成立時間、作戰防線以及掌管軍隊的數量整體如下圖:

    可以看到范陽節度使掌管兵力最多,安史之亂始作俑者安祿山當時一個人兼了范陽、河東、平盧三地節度使,總兵力達18.4萬。

    節度使怎麼變成藩鎮的

    一開始節度使是代天子節制軍隊,軍鎮的節度使並不固定,皇帝根據邊防情況隨時調整,節度使任務完成之後就要回朝交差,並不會留在軍鎮。

    但是很快這一現象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各地節度使變成固定的,而且有明確的管轄區域,這就為後來的藩鎮割據提供了先要條件。

    想要成為“諸侯王”,軍權、財權、行政權缺一不可,這些都是唐玄宗親手送給他們的:

    擁有了如此大權力的節度使,一旦中央威信不夠,割據稱王是分分鐘的事情。

    安史之亂摧毀了唐王朝

    節度使的權力日益強大,但是如果中央朝廷同樣強大,這些節度使也會老老實實的,但是唐玄宗就是這樣一位歷史關鍵作死人物。

    統治後期,他寵信楊貴妃,任用她哥哥楊國忠為宰相,造成朝堂黑暗,而且楊國忠和安祿山兩人結下大仇,於是就爆發了安史之亂,安祿山攻佔了洛陽、長安,唐玄宗出逃,最後連皇帝的寶座都丟了。

    在這場戰亂中,中央朝廷的實力徹底暴露,此時中央只有10萬戰鬥力一般的禁軍,而安祿山是15萬在邊疆浴血奮戰的虎狼之師,兩邊交戰,一個月拿下東都洛陽,幾個月後拿下都城長安,如此的不堪一擊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自此唐朝呈現出的是枝強幹弱,再加上皇帝出逃,李唐王朝的威信都喪失了,各地節度使也都有了心裡的小算盤,到了唐後期,各地節度使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佔山為王了。

    節度使去哪兒了

    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篡奪了政權,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時期,此時的開國君王都是節度使,到了宋朝統一中原,為了避免武人當政再次造成藩鎮割據,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節度使就成了一個榮譽稱號,並無實權,到了元朝,節度使徹底消失。

    節度使是特定歷史的產物,它伴隨了唐朝的強大,保護了盛唐,但是它也是一隻猛虎,稍不注意就會被反噬。

  • 10 # 鑫時空科技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唐朝的節度使制度。

    節度使制度的開端,是從唐開元天寶年間所設立的緣邊節度使。這和當時的邊疆形勢是分不開的。在這以前,唐在厲兵秣馬擊敗了東 突厥之後,實際上對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著旺盛著擴張進攻的。降服擊破了東 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諸部唐政府開始變成守的狀態,設定節度使(唐初並非固定官銜),都督府(都護府)。

    節度使制度的開端,是從唐開元天寶年間所設立的緣邊節度使。這和當時的邊疆形勢是分不開的。在這以前,唐在厲兵秣馬擊敗了東 突厥之後,實際上對外用兵一直都是保持著旺盛著擴張進攻的。降服擊破了東 突厥,薛延陀,降伏漠北諸部唐政府開始變成守的狀態,設定節度使(唐初並非固定官銜),都督府(都護府)。

    常常是一個地區又有節度使又有采訪使。但是隨著邊疆戰爭劇烈化,多元化指揮難以勝任,於是終於出現了採訪使與節度使逐漸歸一的狀況。天寶九年,安祿山在已經是平盧節度使加范陽節度使的情況下,兼領河北採訪使,終於可以做到一方軍政財務自己一把通抓。在安史之亂時期,由於玄宗下令給予各道節度使自調兵食、總管內徵發,任免管內官吏等權利,採訪使的許可權已經被節度使架空。節度使後來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併兼任駐在州之剌史。

    此後節度使權力不斷變大,相當於如今省委書記兼任省軍區司令,兼任很多的像建國初期的西北局最高長官一樣權利相當的大。所以安史之亂的爆發不難究其原因,安祿山擔任3個地區的節度使,分別是河東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同時還是節度使中實力最強的范陽節度使,這樣造反唐王朝怎麼能抵擋的了。

    後來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明白這個道理,不斷削弱節度使的軍、政、財權,以加強中央集權,同年還命令諸州府選送精兵給中央,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後,節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為一種榮譽性的虛銜。

    看了這些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了解了嗎??

  • 11 # 亮亮老唐

    節度使在唐朝玄宗時期,權利地位開始達到很高的地步了,即是軍事長官,又是地方長官,可以說集軍,民,財大權一身。

    這樣的情況跟唐玄宗離不開,唐玄宗晚年昏庸無道,花錢大手大腳,賞賜是無差別,邊鎮將領為了得道更多的福利,開始在邊關故意挑事,就是為了權利財富。

    兵源開始募兵制,往往中央政府根本不知道,地方上到底有多少兵士,政府分配兵源不均衡,節度使開始自行募兵,自開元二十五年以後,各鎮節度使下的軍隊都相繼變成了募兵。

    玄宗開元、天寶間,北方逐漸形成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10鎮。

    各節度使統領的兵馬人數也各不相同。下面舉兩個例子。

    安西節度使--職務是管理西域。治所在龜茲城(新疆維爾自治區庫車縣)。統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統兵二萬四千。

    范陽節度使--職務是壓制奚、契丹。治所在幽州(北京市)。統兵九萬一千四百。

    至於為什麼能威脅到中央政府?

    這是因為募兵的來源相當複雜,什麼無業遊民,亡命之徒,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等,募兵制的實行,他們就是職業軍人了,後代也當兵,這樣就形成了迴圈,都是以節度使為衣食父母,形成了只知節度使,不知天子的局面,“唯知其將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這樣,節度使們開始組建自己的親兵衛隊,慢慢的軍政財大權獨攬一身,形成尾大不掉的形勢,主要還是有自己的軍隊了,這才是對中央政府最大的危害,有了軍隊才有底氣,古今概莫能外。

    五代時期,節度使的權勢達到了極點,皇帝的擁立與罷黜都取決於節度使,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開國君主均為節度使。

  • 12 # 晴波泡泡

    唐朝實行州縣兩級制度,大概有100多個州、2000個縣左右,這個管理幅度對中央政府來說是一個很大問題,所以在前期唐廷依山川地形劃分“道”,設立觀察使監察地方,但是這個還不是節度使。節度使是唐睿宗年間設立的,最初是在邊境上設立了10個,統轄幾個州的軍政民政監察,節度使持節代表皇帝,也就是欽差大臣。在對外戰爭中節度使的設立可以集中兵力作戰,《舊唐書》中說此後“唐室兵威復振於遠方”。

    但是到了唐朝中期府兵制敗壞,各個節度使開始招募職業軍人,隱患就形成了,這就是為什麼安史之亂得以爆發。安史之亂之後河北淮西各個節度使(安史舊部)表面上臣服於朝廷,但是各自行事。節度使死後,由他的兒子來擔任“留後”,直到朝廷批准成為下一任節度使,也就是世襲了。唐憲宗元和年間不斷地對河北淮西藩鎮用兵,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節度使尾大不掉的弊病。但是研究唐朝節度使制度也發現實際上對朝廷構成的威脅也有限的,大部分的節度使還是忠於朝廷的,而且河北淮西這些桀驁的節度使如果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他們的職位是不保的。所以表面上對朝廷還是公順的,甚至為朝廷出兵去打仗,交一部分賦稅。左右王朝命運的是從後梁朱溫開始的,類似於董卓進京,朱溫也是由於朝廷內部鬥爭而被邀請進京的(901年),6年後滅亡唐朝。朱溫開創了一個節度使廢立朝廷很壞的開端,五代時候的節度使特別是河東節度使(駐太原),往往能夠左右朝廷,在短短的50年裡換了5個王朝。這個局面直到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從制度上進行改革才結束。廢節度使(變為榮譽職務),劃分“路”(相當於唐朝的“道”)。不同的是,設定了轉運使、按察使、安撫使和漕運使4個大臣來管理(以前可是節度使一個人玩啊)。自宋以後,中國再也沒有出現過藩鎮割據反叛推翻朝廷的事情,節度使制度也壽終正寢。

    元和藩鎮圖

  • 13 # 風去了無痕D

    府兵制與節度使輪換制度被破壞,專鎮一方的節度使有了募兵權與財權。為天下精銳的節鎮牙兵們只知有節度而不知有朝廷,從此節度使就擁有了威脅唐王朝中央的能力。

    安史之亂髮生前,唐朝十大藩鎮節度使及軍力分佈如下:

    (1)范陽節度使。

    為控扼奚與契丹而設,節鎮治所位於幽州。

    下轄兵力員額為:九萬一千四百人。

    (2)平盧節度使。

    為鎮撫室韋靺鞨諸部而設,節鎮治所位於營州。

    下轄兵力員額為:三萬七千五百人。

    (3)河東節度使。

    為了切斷突厥與回紇間的往來交通,並與朔方形成犄角之勢而設,節鎮治所設於太原。

    下轄兵力員額為:五萬五千人。

    安祿山在叛亂前,身兼了以上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轄下總兵力達到了十八萬餘。

    而當時,大唐中央禁衛軍兵力亦不過十二萬,楊國忠拜相,髮禁衛軍精銳徵南詔立威,兵敗,禁衛軍精兵老卒大多葬送於此役。

    這樣,以十八萬久經戰場的節鎮精兵,對十二萬沒打過仗的朝廷禁衛軍,這就是安祿山敢於舉旗叛亂的重要原因之一。

    (4)河西節度使。

    為切斷吐藩與突厥往來通道而設,節鎮治所設在涼州。

    下轄兵力員額為:七萬三千人。

    (5)朔方節度使。

    專為備禦突厥而設,節鎮治所設於靈州,分設安北都護府與單于都護府。

    下轄兵力員額為:六萬四千七百人。

    (6)隴右節度使。

    專為控扼吐藩而設,節鎮治所設在鄯州(今青海樂都)。

    下轄兵力員額為:七萬五千人。

    (7)安西節度使。

    責職為經營控扼西域。節鎮治所在龜茲城,分設龜茲、焉、於、疏勒四軍鎮。

    下轄兵力員額為:二萬四千人。

    (8)北庭節度使。

    責職為防禦漠北突厥餘部,治所在原安西北庭都護府,屯伊州、西州二州境上。

    下轄兵力員額為:二萬人。

    以上安西與北庭二鎮內外相連,專對西域天山兩路的諸國。(9)劍南節度使。

    責職為鎮撫西蠻僚,並備切斷吐藩與西南的聯絡,節鎮治所位於益州(今四川成都)。

    下轄兵力員額為:三萬零九百人。

    (10)嶺南節度使。

    責職為鎮撫嶺南夷僚,節鎮治所位於廣州。

    下轄兵力員額為:一萬五千四百人。

    十大節度使分佈圖。

    唐朝中央禁軍與邊軍的兵力對比。

    大唐的正規野戰軍額定總兵力為六十萬餘。而中央禁衛軍只有十二萬,十大節度使轄下的兵力佔了四十八萬六千有餘。

    如中央禁軍強而有力,邊軍兵將調遣制度又牢牢掌握在朝廷之手,那是一點問題也沒有的。

    反之,那就要出大事了!

    服役於節鎮計程車兵,起初是由朝廷統一分派的。

    本地人不在本地服役,自古以來就是成例。

    西魏宇文泰創立兵農合一府兵制,此法一直沿續到唐。初唐時,分天下為十道,分置上、中、下軍府共六百三十四個。

    上等軍府兵額一千二百人;中等軍府一千人;下府兵額八百人。

    軍府設折衝都尉,天下之民在每年農閒時,由折衝都尉教授戰鬥之術,練習熟悉行伍佇列營陣,熟悉金鼓旗幟進退之法。府兵更番上京師宿衛,或者去邊鎮戍守,隊伍定期更替輪換。

    這樣的兵制,兵士全都掌握在朝廷手中,沒有一位邊鎮大將能擁兵造反。

    唐玄宗開元盛世,大唐兵威赫赫,四夷臣服,海內承平,內地府兵操練日愈懈怠,漸漸形同虛設。

    張說上奏,請募壯士充作府兵入京宿衛。玄宗乃從天下各州選兵十二萬,入充長從宿衛,命州縣毋得役使。

    由此,府兵制作廢。

    當地人服役於當地,這就為藩鎮滋生割據自立之心形成了土壤。

    李林甫為獨霸相權,忽悠了唐玄宗,破壞了邊鎮節度使輪換與重鎮節度使任職期滿後入朝為相的節度。

    由此產生了三大嚴重副作用。

    一:

    由此,邊將長期執掌一鎮,慢慢就心腹爪牙漸成,節度使麾下的軍隊只知有大將而不聞有君王的亂象就會出現。

    二:

    朝廷又為了讓節度使們聽話,慢慢的又給了節度使們可以自行募兵,截留部分稅賦養兵的“招兵權”與“財政權”。這是最致命的。使得節度藩鎮慢慢演變成了獨立王國,原本為國家爪牙的藩鎮精兵,也就演變成了節度使們的私兵。

    三:

    精兵俱在藩鎮,而朝廷中央禁衛軍戰力日愈下滑。

    當大唐藩鎮軍隊的戰鬥力超過了朝廷禁衛軍時,自然就會威脅到了大唐政權自己。

  • 14 # 文藻巧翁

    【節度使】官名。唐初,武將統兵出戰稱總管,無事鎮守邊地則稱大都督。唐高宗永徽年間以後,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為節度使,但非正式官名。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以涼州都督賀抜延嗣充河西節度使,自此始有節度使官名。唐玄宗開元年間乃立為定製。節度使先是僅在邊境地區設定,玄宗天寶初年,沿邊有九節度使。其職責為總攬所轄地區的軍、民、財政,併兼任駐在州的刺史,而轄區內其餘各州刺史(玄宗時稱郡守)都是其下屬,轄區從二、三州到十幾州,多少不等。安史之亂以後,戰時紛起,內地也相繼設定節度使,地方武將亦常署節度使名號,自置官屬,而且不服從朝廷命令,父死子繼,或者傳位給部下叫做留後。這些節度使就是所謂“藩鎮”。趙匡胤建立宋朝政權,為糾唐末五代藩鎮專權之弊,以朝官外出主管軍州事,而以節度使的稱號加於所寵宗室近屬、外戚、將相大臣,節度使成為虛銜。遼、金都設節度使。元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b霜與隔離霜的區別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