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目歷史君

    袁紹家族在三國時期可謂算是四世三公,而曹操家族也多在朝為官。他倆同為官二代,袁紹家族甚至比曹操家族更加顯赫。那為啥袁紹會敗於曹操呢?

    我覺得曹操有幾點比袁紹做的要好。第一曹操比袁紹更會選用人,曹操用人只問有無才幹,知人善用。不考慮他的出身背景,而袁紹則多為任人唯親。第二,袁紹做事過於拖沓,遇事卻遲疑不決,好幾次錯過了打敗曹操的機會就是最好證明,而曹操則做事雷厲風行,很果斷,覺得能幹成,立馬就去做,官渡奇襲烏巢就是例子。第三,袁紹不信任部下,是非不分,不採用謀士的正確建議,剛愎自用,曹操則是給予部下以誠相待,不穿鞋來迎接許攸投降就看得出來。第四,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正統,相比來說袁紹更像是反賊,形同叛國。就是這幾點,點點要命。這幾點對比,袁紹完敗,就是這些細節讓袁紹在兵力佔優的官渡之戰上走向失敗。

  • 2 # 勇戰王聊歷史

    袁紹的失敗有很多原因,他是一點一點的把一手好牌打爛!

    袁紹出身名門望族,有"四世三公"之稱。在建安五年官渡之戰之前,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此時,袁紹麾下武將有文丑張郃等大將,謀士有沮授、田豐、逢紀、許攸等頂尖人物。可以說袁紹的勢力此時絕對是當時最強的。

    就是這樣的軍閥,第二年(建安五年)就在官渡之戰中敗給了曹操。建安七年就病死了!真是應了那句諺語,兵敗如山倒!

    關於袁紹兵敗的原因,曹操謀士荀彧,有句話總結的非常好,我引用下:

    “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顏良、文丑,真是像荀彧說的那樣,“可一戰而禽也。”顏良文丑就不多說了,真是長臉,上來就被關羽砍了!

    “剛而犯上”,絕對是田豐的人格特點。曹操襲擊劉備時,田豐建議袁紹偷襲許昌,結果袁紹推辭小兒生病,沒有發兵。田豐竟然舉著柺杖敲擊地面斥責袁紹,結果被袁紹疏遠了。

    許攸“貪而不治”,許攸和家人都比較“貪”,而許攸也不管家人。結果在許攸在外時,親戚狐假虎威無法無天,家被耿直專權的審配,剛愎自用的逢紀抄了!這些都應了荀彧的話。

    許攸本來就是一個雙面”間諜“,兩邊得好處,在袁紹和曹操中間聯絡訊息。曹操肯定給許攸送過禮,那麼審配抄許攸的家,肯定是發現了曹操送給許攸的禮物。。。許攸也因此投靠了曹操,並且獻計策讓曹操偷襲,淳于瓊屯糧的烏巢、故市。袁紹只派出小股兵力救援烏巢,主力進攻曹操大本營。最後,糧食丟了,曹操大營也沒打下來,張郃投降了曹操。袁紹兵敗!

    河北內部派別爭鬥真是嚴重,甚至可以分為河北、河南兩大陣營,冀州、汝穎、南陽三派。再加上袁紹優柔寡斷,不能正確的聽從謀士的建議。曹操的用人技巧能甩袁紹十八條街!

    其實,每一個主公都會遇到手下官員不和的事,曹操身邊也有爭鬥,但是曹操能夠把控制火候,懂得制衡各方利益。而袁紹就沒有這個能力了。河北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也為了爭權而相攻,最後都被曹操擊破。

  • 3 # 攸揚拾羽

    袁紹為什麼會失敗呢?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後,袁紹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強調自己的功勞,先把曹操放在不義的一個位置上,把曹操的政治優勢變成他的政治劣勢。軍事上,以強抗弱,以逸待勞,用運動戰、游擊戰、持久戰的辦法來對付曹操,成本低、風險小、效益大,掌握時機來消滅曹操。

    可是袁紹他牛啊,他求勝心切,他不能忍受曹操在自己之上。他不耐煩搞什麼運動戰、游擊戰、持久戰,還磨蹭三年,才能把曹操幹掉。郭圖是知道袁紹這個人的性格的,郭圖說,這個用不著了,兵書上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敵則戰之。現在我們的軍隊是曹操的十倍啊!我們為什麼還要做這種小動作呢?以我們袁公之英明、神武,消滅一個小小的曹操那不是易如反掌嗎

    袁紹是個喜歡拍馬屁的人,他覺得郭圖說得對。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所以進行一場戰爭,政治是非常重要的,你在政治上已經被曹操壓過一頭了,還不講究一點?

    但是,和話說回來,袁紹如果好好指揮,也未必不成。可是袁紹在指揮上也失誤。曹操奇襲白馬的時候,他不守白馬去救延津。曹操以退為進,拉長袁紹的補給線,袁紹就傻乎乎地挺進官渡。許攸建議袁紹突襲許都劫持天子,袁紹不採納是。曹操奇襲烏巢的時候,袁紹不派重兵救烏巢,聽信郭圖的建議,派重兵攻官渡,丟了烏巢。大家想想主帥是這個水平,官渡之戰袁紹怎麼贏。

    袁紹的特點是什麼呢?反應慢,優柔寡斷。官渡之戰正式打響之前,袁紹與曹操的隔河相峙,這個節骨眼上曹操居然能忙裡偷閒打了把劉備給收拾了。這個時候大家都反對,說我們的頭號敵人是袁紹啊,為什麼去打劉備呢?曹操說劉備才是真正的英雄,必須趁他羽翼還沒有豐滿把他幹掉,否則就來不及了。大家說,我們如果去打劉備,袁紹抄我們的後路來襲擊我們怎麼辦?曹操說放心吧,袁紹見事遲,等我們打完劉備以後他也未必反應得過來。果然,袁紹什麼反應也沒有。

    袁紹用人也不行。袁紹手下人才濟濟,袁紹身為一個主帥,應該做到知人善任。但袁紹不行,袁紹用人的原則很簡單,就是我高興。怎麼才能高興呢?拍他馬屁他高興,不拍馬屁就不高興,就要生氣。田豐提意見,下大獄,沮授提意見,不理他。前邊說袁紹指揮失誤,其實每一次之前都有沮授的正確意見,可他就是不聽,他就喜歡馬屁。

    結果呢?易中天先生有句調侃的話,說就使我們覺得袁紹這個人好像有一種天才,凡是對他有利的正確的意見他一定是不聽的,凡是對他不利的錯誤的意見他一定是要聽的。

    本來袁紹這個水平已經夠糟糕了?更糟糕的內部還不團結。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小兒子袁尚。袁紹喜歡袁尚,因為袁尚長得好看。但是廢長立幼袁紹說不出口啊。他就想了個餿主意,把他的四個州分了,冀州、青州、幷州、幽州,把小兒子袁尚留在自己身邊住在冀州,然後剩下的三個州一個州派一個人去,袁譚,袁熙,外甥高幹。俗話說“一兔走衢,萬人逐之”,怎麼意思呢,就是一個兔子,它跑到十字路口,大家都來搶。袁紹這個做法等於是把這個兔子放到十字路口來了,能不窩裡鬥嗎?結果袁紹死了以後果然他的長子袁譚和他的三子袁尚兩個人就打起來了,省了曹操不少功夫。

    所以袁紹這個水平不輸才怪,當時袁紹十萬精兵南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曹操是打不贏的,可是曹操一點都不慌。他太瞭解袁紹了。

    當然應該說袁紹這個人其實還是有本事的。他們家四世三公,他是富家子弟。可是他沒有吃老本,他的成就、名聲、地位都超過了他的父輩。

    可是袁紹缺點更大,《三國志》說袁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於色,而內多忌害。”荀彧說他“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就是說袁紹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風流儒雅,但是內心裡面是猜忌別人的。

    這就能解釋了袁紹為什麼做這麼多蠢事了。他為什麼要打曹操?因為曹操比他風光啊,奉天子以令不臣。他為什麼要貶沮授?因為沮授比他聰明。他為什麼要殺田豐?因為田豐比他正確啊。

    曹操是贏了謝他人,輸了怪自己;袁紹是贏了歸功於自己,輸了了遷怒於他人,拿人家的腦袋來給自己出氣。

    誰該勝,誰該敗?一目瞭然了。

  • 4 # 爾朱少帥

    袁紹出身名門、幾代高官、人脈通天、家底豐厚、兵多將廣,最終被曹操給他來了幾波團滅,一舉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業。原因有5點:

    1.曹操“挾天子”,名義還是正統的守護者,以漢室皇權名義征討天下諸侯,所謂出師有名。老袁家雖然故舊滿天下,但是袁紹與曹操的戰爭名義上是在跟整個漢室皇權作對,所謂名不正言不順。

    2.本來漢實皇權衰敗就是因為貴族豪強的勢力猖獗。曹操看到了這一點,著手在轄區內削弱貴族豪強勢力。曹操唯才是舉,不看出身,讓更多非貴族豪強人才脫穎而出進入權力機關,既壓制了地方豪強又得到了人才。袁紹繼續放任貴族豪強勢力,成為他轄區內的不穩定因素,導致對外鬥爭形不成凝聚力。

    3.袁紹做為統帥,智謀和人才重視方面被曹操完虐。袁紹帳下謀士如雲,可惜他自己沒有主見並且多疑善變,導致能人智者離心離德,人才流失嚴重。最著名的兩位,一個郭嘉,一個許攸,投奔曹操後受到極大禮遇,反而成為曹操滅袁紹的左膀右臂。

    4.袁紹駕馭屬下臣屬的能力太差勁,能人在他手下都發揮不了才能,反而陷入大臣們爭權奪利、相互內訌的局面。反觀曹操賞罰分明,手下謀臣將士無不盡死力輔佐曹操。

    5.袁紹雖然人多勢眾,但是謀略不行、用人不行、統兵作戰更不行,徒有百萬兵,實乃烏合之眾。曹操則是三國少有的大智慧、大能耐,謀略過人,用兵如神,而且識人用人更是一絕。

    這樣一對比,袁紹就是一渣渣,縱容有一手好牌也會被他打爛。即便曹操不去滅他,他自己也會作死自個。

  • 5 # 淡墨淺白

    歷史上以強輸弱,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內部缺乏統一的思想。三國三大戰役,赤壁之戰,曹操中反間計殺蔡瑁,張允。夷陵之戰,諸葛亮反對劉備出兵。尤其是官渡之戰,袁紹抓田豐,分沮授的權利,許攸叛變。內部不能團結一致,力量分散必然被曹操有機可乘!袁紹並不是敗給了曹操,而是輸給了自己,內部混亂,爭權奪利,沒有集中力量,哪裡還能去征討外敵!

  • 6 # 黃閏帝

    官渡之戰前袁紹是最強大的諸侯,袁家四世三公名門望族,讓袁紹起家最快。在那拼家族的時代,前期聚攏大量人才,包括郭嘉之前也是跟的袁紹。官渡之戰兵力對比,袁紹十幾萬大軍對曹操三四萬大軍,可見一斑。

    袁紹帳下謀士也不少:沮授、田豐、許攸、逢紀、郭圖、辛毗、審配。武將也有四庭柱:顏良、文丑、張郃、高覽,韓猛、高幹、呂曠、蔣義渠等武將。

    據《三國演義》言袁紹此人好謀無斷,猶豫不決。在曹操少糧時,許攸出謀時該打不打。在許攸反去曹操燒了袁紹糧草時該退不退。

    袁紹帳下謀士爭寵不齊心,往往看到別人出謀時就反對,不管是對袁紹有利還是不利,就是不讓別人得寵。如此謀士安能不敗。

    袁紹內心不夠強大,官渡之戰敗了後一病不起,不能東山再起,不如曹操。曹操被馬超殺的割須棄袍,赤壁之戰敗的這麼慘,也能很快重振信心,繼續投入爭霸中。

  • 7 # 榮導有戲

    袁紹屬於一手好牌打爛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敗給曹操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六個方面原因:

    第一、不懂得善用人才

    袁紹手下人才特別多,但他不懂得善用人才,比如:張郃是一名猛將,但他卻把最重要的烏巢給了嗜酒如命的淳于瓊把守,淳于瓊武藝一般,而且翫忽職守,導致烏巢被曹操夜襲,斷了袁紹大軍的糧草,要是張郃把守烏巢,曹操根本無法夜襲成功。

    第二、不懂得采納良謀

    劉備奪徐州的時候,曹操派大軍攻擊劉備,劉備派孫乾向袁紹求助,許攸向袁紹建議,趕快出兵,配合劉備前後夾擊曹操,曹操必敗,但袁紹因為小兒子生病,心情不好,沒采納許攸的建議,還把許攸打了一頓,這已經是昏庸到沒道理的地步了。

    第三、團隊內部不團結

    袁紹畢竟有70萬大軍和足夠的補給,要是和曹操耗時間,曹操最後會因為糧草不濟而敗走。但袁紹不懂得善用人才、又不採納良謀,首先導致手下離心離德而叛變,許攸在關鍵時刻,攜帶重要的軍情投靠曹操,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次,袁紹團隊內部,謀士和謀士之間也不團結,出謀獻策演變成了職場鬥爭,比如:郭圖和沮授因為政見不合,在郭圖的煽動下,沮授被袁紹關到了牢房。這和曹操團隊的風氣完全相反,曹操團隊的謀士們往往意見也不一樣,但從不會互相鬥爭,而是頭腦風暴,互相學習。

    第四、軍事才能差

    袁紹本身的軍事才能差,又不懂得善用人才,在戰場上對於戰鬥的指揮、排兵佈陣的安排,這些能力都輸給軍事家曹操,團隊還不團結,袁紹不打輸才奇怪。

    第五、家族內部內鬥

    袁紹雖然有翼、青、幽、並四大州的兵馬,但他的三個兒子手握大軍,卻各懷鬼胎,互相內鬥,不肯互相支援,三人都盼望著自己的兄弟,在這場戰爭中能失去兵力上的優勢,讓自己成為袁紹最佳的繼承人。

    第六、過於輕視曹操

    袁紹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四世三公的顯赫身世,在原始資源的積累和名望上要遠高於曹操,所以兵多將廣、地盤大,袁紹對於太監後人的曹操一直是看不起的,更何況曹操實力不如自己,所以首先就輕敵,這也是袁紹失敗的原因。

  • 8 # 老程論三國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袁紹家世顯赫,實力雄厚,和曹操相比簡直是優勢佔盡,但在官渡之戰中,袁紹以優勢兵力與曹操決戰,卻敗的一塌塗地,歸根結底,筆者認為袁紹之敗主要敗在用人和性格。

    著名謀士郭嘉曾給曹操全面分析過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優缺點,稱之為“十勝十敗”,筆者在這裡

    引用註釋一下:

    這第一便是“道勝”:

    “袁紹繁禮多儀,主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也."

    袁紹作為世族軍閥,傳統禮儀繁多而雜亂,注重形式,行事方式固執而不知變通,而曹操“體任自然”,因時因事而制宜,求賢若渴,廣納賢才。為人處理的方法上就勝過一籌。

    第二便是“義勝”:

    “袁紹以逆動,主公以順率,此義勝也。”

    曹操奉漢獻帝之命統治天下,順應歷史潮流,而袁紹反對擁護漢獻帝的曹操,就是反對漢獻帝,是為叛逆。曹操在道義上又佔了優勢。

    第三便是“治勝”:

    “桓、靈以來,政失於寬,袁紹以寬濟,主公以猛糾,此治勝也。"

    袁紹以寬濟寬,所以無以統帥臣民;而曹操“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實施寬猛相濟的治理措施,切合時要,而袁紹疏於政務,治下混亂。

    第四便是“度勝”:

    "紹外寬內忌,所任多親戚,主公外簡內明,用人惟才,此度勝也."

    袁紹外表寬厚而內心多猜忌,任人唯親,而曹操則“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更加具有人格魅力,在氣度胸襟上遠遠勝過袁紹。

    第五便是"謀勝":

    “紹多謀少決,主公得策輒行,此謀勝也.”

    袁紹遇事猶豫不決,優柔寡斷;而曹操機警果敢,善於變通,謀略更為出眾。

    第六是“德勝”:

    “袁紹專收名譽,主公以至誠待人,此德勝也。”

    袁紹沽名釣譽,喜愛受人吹捧,身邊多溜鬚拍馬之徒,而身懷實才者難受重用,“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而曹操虛心求賢,不重虛名,講究實用,那些忠正而有遠見的並且務實計程車人“皆願為用”,人心歸附。

    第七是“仁勝”:

    “袁紹恤近忽遠,主公慮無不周,此仁勝也。”

    袁紹懷婦人之仁,見人飢餓,恤念之情形之於表,而對於自己見不到的,則“慮所不及”。這不是政治家的胸懷。而曹操對於眼前小事或有疏失,而對於天下大事則“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恩德施乎四海,目光更加長遠,胸懷大志。

    第八是“明勝”:

    “袁紹聽讒惑亂,主公浸潤不行,此明勝也。”

    袁紹容易被讒言所惑,而曹操則明辨是非,精明睿智。

    第九是“文勝”:

    “袁紹是非混淆,主公法度嚴明,此文勝也。”

    袁紹是非不分,混淆黑白。而曹操對於正確的“進之以禮”,不正確的則“正之以法”。

    第十是“武勝”:

    “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主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此武勝也。”

    袁紹用兵喜歡虛張聲勢,不懂打仗用兵的關鍵,而曹操則用兵如神,士卒有所恃,敵人聞而畏。

    綜合這十勝,袁紹早晚會被曹操超越,這也是袁紹在官渡之戰敗給曹操的根本原因。

    一起探索不為人知的歷史知識

  • 9 # 馬之一

    我們先分析袁紹和曹操的實力:袁紹四世三公,討伐董卓時候是各路諸侯公推的盟主。官渡之戰時,袁紹將兵十萬,是北方最強的勢力。

    而曹操當時論兵力只有袁紹的十分之一,但孫子兵法雲: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

    袁紹為人多謀而不善斷,帳下一大批謀士為他出謀劃策,而他優柔寡斷,不能當機立斷,做出最後的決斷。

    反觀曹操,聽到袁紹帳下許攸來了,鞋子都顧不得穿親自迎接。聽了許攸獻計說奇襲袁紹烏巢的糧草,立即抓住戰機,果斷派兵燒了袁紹糧草,並斬殺運輸糧草的大將淳于瓊,使袁紹軍心大亂。

    此時,袁紹和曹操已兩軍對壘數月,糧草都已供應緊張。袁紹大軍,屯兵日久,早已沒了剛來時的銳氣。現在糧草被燒,軍心大亂,遂被曹操打得潰不成軍!

  • 10 # 夜色巴赫

    說白了,出身名門貴族的袁紹就一敗家子,抓了一手好牌但是看不懂不會打,最後全抓瞎,和叫太監做乾爹的阿瞞在能力就不是一個級別的。不得不承認,我們都被《三國演義》騙了,此書是在有意偏向有漢室血統的劉備,醜化摸黑了雄才大略的曹操!

  • 11 # 彧棣

    說白了,是因為他命短。曹操命長!!

    1、青年時期,袁紹已經服喪6年,並且懂得在洛陽養望了。而曹操仗著太監爺爺的人脈鍍金,結果逃回家去了。

    2、中年時期,袁紹輔助大將軍何進誅宦,名震天下。成為十八路諸侯討董的盟主,更是計奪冀州,勇勝公孫,扶植曹操擊敗了公孫瓚,陶謙的包圍圈,天下一等一的牛人。

    而曹操帶兵追擊董卓被徐榮完敗,去揚州徵兵又士卒譁變,不得以去投奔河內的袁紹。隨後在袁紹的幫助下擊敗兗州的黑山軍,成為東郡太守,無奈殺邊讓、屠徐州、挖墳墓,失盡人心,導致張邈背叛,引呂布入兗。曹操正面戰場上數敗於呂布(呂布帶的還只是臨時集合的部隊),幸好在大哥袁紹的幫助下擊敗呂布,奪回兗州。

    3、中老年時期,袁紹藉助劉虞舊部的力量再次擊敗公孫瓚,然後親自上陣用地道打破易京,徹底消滅公孫瓚勢力。隨後回軍南下,簡精卒十萬騎萬匹,與曹操決戰。兵法雲“敵半渡可擊”,袁紹讓顏良進攻白馬吸引了曹操視線,隨後自己大軍輕鬆渡過黃河,一路碾壓至官渡,壓縮曹操的戰略周旋空間,迫使曹操集中兵力決戰,並且在合兵戰中擊敗曹操,迫使曹操只能回營固防。隨後袁紹一邊築高塔用弓箭打擊曹營士氣,一邊派兵截糧,同時煽動曹操境內背叛。一時間曹操正面戰場幹不過,境內四下叛亂收不上糧,甚至一度到了本土作戰糧食還不如對手的悲慘境地。只是奈不過曹操運氣好,審配在後方收了貪臣許攸的家屬,一把年紀的許攸居然一腦熱就投降了曹操,幫助曹操偷襲了袁紹最重要的運糧隊,最終險之又險地翻盤。袁紹見勢不妙先行撤退,曹操也不敢北上,依然是僵持對峙之局面。無奈壽命到了,才給曹操進入河北的機會。

    反觀曹操,雖然袁術呂布劉備狗咬狗讓曹操撿了便宜,本來能夠積蓄力量與袁紹決戰的。怎奈曹操玩砸了兩處:①197年張繡投降時曹操管不住下半身導致兵敗,丟了長子和典韋;198年討伐張繡,聽說袁紹想偷襲許昌,無奈退兵,被張繡兩次追擊,先勝後敗。最終199年在的說服下才最終招降張繡。本來可以提前兩年獲得極大助力的,結果損兵折將還空費糧草; ②劉備投降後,放劉備去截袁術結果劉備在徐州反叛,不得以在最艱難的時期還要先解決劉備。

    官渡之戰曹操藉助主場優勢打了兩個小勝仗,吃掉了袁紹先鋒顏良的兩波人馬,但守不住黃河,只能退守官渡。合兵決戰“軍不利”(《三國志》習慣為傳主美,本傳裡能記載的“不利”都是大的敗仗),被袁紹登高放箭士氣全無。最慘的是袁紹跨河作戰卻糧草充沛,曹操本土作戰卻鬧起了糧荒。正面剛不過,防守耗不過,曹操幾乎馬上就要墜入慘敗的深淵。這場官渡之戰的傳奇之處也在此時發生,絕對的優勢下許攸背叛了,帶來了袁軍後勤即將在烏巢過夜的情報。絕境中的曹操也只能賭一把了,帶上最精銳的5千人假冒袁軍,加上許攸內鬼的優勢(比如懂得袁軍的暗號),成功潛入袁紹身後40裡的烏巢發動攻擊。烏巢守將淳于瓊有萬餘人,甚至出營與曹操交戰後不敵退回,在救援的輕騎馬上就要到達的情況下被曹操萬歲衝鋒拿下。

    曹操打贏官渡之戰後,雖然俘虜了7萬餘人,但糧食不足只能坑殺(再對比下二哥糧食不足也沒下此狠手)。雖然獲勝也只是慘勝,完全沒能力反擊河北。

    隨後袁紹病故,兩人的較量落下帷幕。

    可以說,在袁紹生前,除了許攸反叛導致逆轉之前,袁紹佔據絕對的上風。

  • 12 # 怕劉郎才氣

    十勝十敗論,即為曹操的謀士郭嘉為鼓勵曹操的一篇激勵文。出自《三國志·魏書·郭嘉傳》裴松之引《傅子》。在官渡之戰前,曹操對戰勝袁紹信心不足,為了鼓舞曹操,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分析曹袁之間的優劣,振奮了士氣。

    一、袁紹繁瑣的禮節太多;您順應自然,不拘泥於繁文縟節,這是道勝於他。

    二、袁紹以反叛漢室的動機出兵;而您則以復興漢室的名義征戰,這是義勝於他。

    三、東漢的滅亡,主要就在於對下級管理的寬鬆。袁紹的管理制度就過於寬鬆,不能產生震懾力;而您以嚴治政,全軍上下都依法行事,這是管理上勝於他。

    四、袁紹表面上寬宏大量而內心則多疑,對所用之人也多有懷疑,重用的只有親戚朋友;而您用人表面看來平易簡單,而內心明察秋毫,用人從不懷疑,不管親疏遠近,只要有才就大膽使用他,這是度量上勝過他。

    五、袁紹善於思考卻很難做決定,優柔寡斷貽誤戰機;而您決策果斷,執行高效,應變能力強,這是謀略勝過他。

    六、袁紹世代公卿,喜歡用高談闊論顯示自己的高貴,因此投靠他的多為會吹捧裝裱自己的人;而您誠心對待別人,不貪圖虛榮,自己厲行節儉為下屬做出表率,對待有功之人卻從不吝嗇,因此忠誠、正直、有遠見、有真才實幹的人都願意投奔您,這是道德選擇上勝過他。

    七、袁紹對見到的飢寒之人非常憐憫,對看不到的卻考慮不到;而您對於眼前的小事不拘小節,而在大事上卻毫不疏忽,憂國憂民,對天下的飢寒貧民都施以恩惠,沒有疏漏,因此聲望遠遠超過袁紹,這是仁德上勝過他。

    八、袁紹的大臣爭權奪勢,讒言四起惑亂視聽;而您用道義教導下級,不讓這種勾心鬥角互相奪勢的事情發生,這是您明智上勝過他。

    九、袁紹是非不分賞罰不明,而您認為是對的事就以賞賜來推行它,錯誤的事就依法處罰來糾正它,這是管理文化上勝於他。

    十、袁紹喜歡虛張聲勢,並不懂得兵法的要領;而您打仗可以以少勝多,用兵如神,我軍士兵都信任您,敵人都懼怕您,這是武略上勝於他。

    您有了這十個勝過袁紹的地方,擊敗袁紹就沒什麼可難的。

  • 13 # 史帝分粥

    A:主公,應當如此,…

    袁紹:有理!

    B:主公,應當彼此,…

    袁紹:有理!

    袁紹:?那當如何?…

    對吧劉邦

    A,B,C,D,:主公,應當如此…

    劉邦:恩?!

    子房:主公應當彼此…

    劉邦:善!

    袁紹交際能力強,判斷基本沒有判斷能力。

    不當選擇繼承人問題是有問題,還將自己勢力分割,用人上該用不用該聽不聽!

  • 14 # 雨霽視角

    袁紹何許人也?一個開局氪金大號卻玩不過曹操平民玩家的俊俏公子哥。

    三國時期學術下移,士大夫階級興起,與貴族宦官形成了階級對立的局面。

    袁紹身出名門,家族號稱“四世三公”,名門故吏遍天下。可以說,祖輩給他打下了一片江山,他一出生就擁有別人無法企及的政治資源和人脈網。

    而在看臉的漢代,英俊瀟灑的袁公子的美貌優勢也顯而易見。年少時期,他就積極結交豪士,供養了一大批門客。

    漢靈帝死後,大漢王朝舊病難醫,帝國變得動盪不安,董卓進洛陽廢立皇帝后,天下仁人志士揭竿起義,組成“關東聯軍”,眾人推舉當時名聲最旺的袁邵做了盟主。

    然而以“高舉義旗,討伐董卓,匡扶漢室”為最初口號的關東聯軍,後期做法卻令人失望,十幾萬的關東軍聯合後夜夜笙歌,無人敢做出頭鳥。

    在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日後袁紹失敗的必然性。他優柔寡斷,毫無英雄氣概。

    在這裡,我們從官渡一戰中,來窺探一下袁紹此人是如何生動詮釋“上帝把智慧灑滿人間,而我卻打了一把傘”這句話的。

    歷史上,袁紹的風評是不高的。官渡之戰成為他人生下坡路的開始,他有十萬大軍的優勢,卻被曹操以一兩萬人以少勝多,拱手讓出北方霸權。

    對於袁紹來說,官渡之戰是一場“敵弱我強”的戰爭,擁有四州之地和十萬軍馬的袁紹,不管從理論上說還是結合實際,都是不應該輸給曹操的。

    那他為什麼輸了呢?因為他剛愎自用、聽信讒言、目光短淺,把一手王炸好牌硬生生打輸了。從以下幾個故事中,我們來揣摩一下袁邵是怎麼作死的?

    迎奉天子

    董卓被呂布殺後,顛沛流離的天子回到洛陽城。而此時的洛陽已經被董卓燒的殘破不堪,可憐的小天子欲哭無淚,他連住的地兒都沒了。

    諸侯並起,局勢動盪,那這個天子又該何去何從呢?

    曹操的謀士毛玠提出了奉天子的政治戰略,曹操欣然採納。將形如乞丐的天子接到自己的根據地,以禮相待。

    其實在中國的政治歷史上,天下是一家人的天下,不管是群臣還是百姓,政治上都還是以天子為尊的。因此有了天子這張王牌的曹操,便成了正義的一方,任何對曹操出手的人,就是對天子有謀反之心。

    反觀袁紹呢,事實他的謀士沮授是搶先一步給他提出了將天子接到自己地盤上這個建議的。

    可是袁紹在心裡暗搓搓地想:在董卓進洛陽時期,我是主張自立皇帝的,現在再把原來的皇帝接到自己的地盤上,那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他不幹!而且東漢眼看滅亡,大家都在問鼎中原,袁紹拿不定主意。他一猶豫,就被曹操搶佔了先機,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後悔也來不及了。

    你不是在意自己的面子嗎?早幹嘛去了?

    烏巢抉擇

    烏巢是袁邵的糧倉,曹操親自率兵攻打烏巢的時候,袁紹的大將張郃說:“主公,主公,那烏巢是我們的後勤中心啊,我們要趕緊派兵增援,烏巢不能丟啊。”

    另一個謀士郭圖說:“主公啊,曹操現在出兵烏巢,我們應該去攻打他的大本營官渡啊啊。”張郃急了:“萬萬不可啊,我們這麼久都沒把官渡打下來,怎麼可能因為曹操不在就打下來呢?但是如果我們失去烏巢,我們就失去了我們的後勤中心啊。”

    袁紹是個急功近利的,當然不考慮什麼長遠之計。好的,官渡沒打下來,他把烏巢丟了。

    分家

    袁紹有三個兒子,袁譚、袁熙和袁尚。在中國歷史上,理應是嫡長子繼承父輩的產業。可是袁紹喜歡小兒子袁尚,因為他長得最帥。

    可是把家業傳給小兒子不合規矩啊,他就把他的地分了,袁譚分到青州,袁熙分到幽州,外甥高幹分到幷州,而最帥的小兒子,就留到自己身邊繼承翼州的家業。

    他身邊的謀士又說話了:“萬萬不可啊,自古以來,合則聚,分則散啊。”袁紹又不聽,他就喜歡長地跟他一樣帥的小兒子。

    果然,後期袁紹的三個兒子反目成仇,自相殘殺,省了曹操不少麻煩。最後,他的三個兒子皆被曹操所殺,袁氏一門,自此退出歷史舞臺。

    其實坐擁文臣武將,人才濟濟的袁紹,在他每逢失敗之前,那都是有人給出正確意見的。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的一句話很貼切:“袁紹這個人啊,凡是對他有利的意見,他一概不聽。凡是對他不利的呢?他一定要聽。”

    如此這般的人,敢問袁紹不敗,誰敗?

    今人讀史,一是興趣使然,二是學術研究,三就是以史明鑑了。在透過文字瞭解千年前的歷史人物時,我們難免代入了現代的視角和思維。可是不管怎樣,在透過對袁紹此人的品讀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而成王敗寇的袁紹,湮滅在了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如果我們夢迴三國,處在那樣一個時代,處在那樣一個位置上,我們又將會如何抉擇呢?

    歷史的好處在於它有一個完整的時間軸,我們可以站在上帝視角上從事情的起始觀望到結果。並且根據事態的發展做出各種假設,可是現實中,一個人只有一次機會啊,希望我們可以以史明鑑,將我們更多的選擇結果順利推進預期結局中。

  • 15 # 尺縮世界

    主要原因是袁紹不善於用人,袁紹坐擁70萬兵馬。手上良將千員,但是他卻不用一個身懷武藝、有勇有謀的張頜去守住屯糧的烏巢。反而讓一個嗜酒如命、容易誤事的淳于瓊去鎮守。

    像田豐、沮授這樣赤膽忠心足智多謀的謀士。袁紹不用,有的還甚至被貶或獲罪,向張頜這樣的勇將,他不用,逼得張頜棄袁投曹,許攸給袁紹獻下妙計,袁紹不採用,反而把許攸罵了一頓,逼得許攸去投靠了曹操。

    其次,袁紹太優柔寡斷,有好幾次關鍵的時期他都錯過了。在官渡之戰中,許攸曾經給袁紹獻計要夜襲許昌,當時是一個千鈞一髮的好時機,如果袁紹當時把握住了這個機會,說不定官渡之戰中贏的就是袁紹了。然而,袁紹就是成功的錯過了這個完美的好機會。當許攸投奔曹操之後,曹操通過了許攸的獻計,得到了許昌。想必此時的袁紹是追悔莫及,一來他丟了一位智多星。二來他丟了許昌城。

    袁紹驕傲自負,且不善於用人。這是官渡之戰中曹操大敗袁紹的主要原因,也是袁紹一生都鬥不過曹操的原因。

  • 16 # 素川居

    袁紹敗給曹操的主要原因是出在兩個領導本身,袁紹好比一手王炸三個二,被曹操反殺。因為比實力跟地盤,袁紹遠超曹操,而且比人才,也有田豐這種一流謀士,兵多將廣,當時張合還是袁紹的人。所以袁紹自己把牌爛的。因為袁紹這個如曹操所說的,多謀而不決,而且虛榮心強,注重禮節,還聽不進去收下的意見,而曹操相反,不拘小節,禮賢下士,比如接見許攸,不穿鞋子的事很多人都知道。

  • 17 # 大米吳雲飛

    元200年的官渡大戰,袁紹大敗於曹操。此後,袁紹一蹶不振,其子袁譚和袁尚的勢力最終也為曹操蕩平。為什麼實力首屈一指的袁紹集團會徹底覆滅?官渡戰敗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但袁紹麾下不同地域士人間的長期鬥爭傾軋才是深層原因。

    袁氏的河南與河北謀臣

    袁紹手下謀臣武將主要來自兩大地域。一派是與袁紹同屬河南計程車人,包括潁川的荀諶 、郭圖、辛評、辛毗兄弟、武將淳于瓊,以及與潁川鄰近的南陽的許攸等。許攸早年與袁紹和曹操等結好,袁紹得罪董卓,出逃冀州之時,他就追隨袁紹。

    許攸(?-204年)

    荀諶出自潁川郡大族荀氏,是曹操首席謀臣荀彧的兄弟。東漢的名士以汝南和潁川最多,陳群點評汝潁人物時,認為荀氏兄弟“當今並無對”。冀州牧韓馥是袁氏門生,為人懦弱。袁紹欲軟硬兼施奪取冀州,荀諶就是袁紹派去遊說韓馥的說客。不過,荀諶的眼光能力遠不及荀彧,以及荀家另一個著名謀士荀攸。

    潁汝士人多結交朋黨,且家族聯姻,比如荀氏就與同郡的辛氏、鍾氏和陳氏相互聯姻。當這些河南士人離開故土去冀州(河北)輔佐袁紹,更需要與同籍士人抱團結黨、維護共同利益,從而在冀州形成了穎川士人集團,與袁紹的河北本土勢力發生矛盾衝突也就不足為怪。

    袁紹手下的河北本土士人主要有沮授、田豐、審配以及武將張郃等人,其中沮授和田豐的政見謀略,不在荀彧和郭嘉之下。袁紹初奪冀州時,為鞏固統治並平衡河南集團,籠絡重用冀州士人:命沮授為別駕,後來擢升為奮武將軍 , 監護諸軍,審配任治中,田豐為別駕。治中和別駕都是冀州牧的高階佐官。

    河北地區自古民風質樸剛毅,多慷慨悲歌之士,比如戰國時的荊軻。河北士人也普遍正直、剛烈、直言敢諫,與善變通的中原士大夫形成對照。

    袁紹集團裡的逢紀是一個特殊人物,他既不屬於潁川集團,也不是冀州本地士人。

    潁川與河北士人的矛盾衝突

    袁紹在統治冀州前期,還能居中協調潁川與河北士人,但兩大集團在政治取向、軍事戰略和經濟利益的衝突一直存在。

    191年漢獻帝受困於長安時,沮授建議袁紹“迎大駕於西京......,號令天下”,田豐也持類似觀點,袁紹很認同。這比毛玠建議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早一年,更比荀彧早了四年,可見這兩個冀州謀士的遠見卓識。

    後來獻帝逃難於河東地區,沮授再次建議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潁川集團揣測到袁紹有稱帝野心,郭圖和淳于瓊就投其所好,指出漢室已衰微,無須迎獻帝,以免為其所累。袁紹從之。曹操則抓住機會迎獻帝建都於許昌,打出興復漢室的旗號,佔據了政治和道義制高點,袁紹追悔莫及。可見,袁紹手下潁川謀士的大局觀遠遜於河北士人。

    199年滅掉公孫瓚之後,袁紹雄踞黃河以北的幽、並、青、冀四州,軍事實力達到頂峰,曹操也基本控制了黃河以南的關東地區。為實現稱霸野心,袁紹欲與曹操決戰。為此,潁川集團和河北士人意見相左,矛盾激化。沮授認為與公孫瓚多年戰爭後師老兵疲,應該屯田整修,同時派精銳騎兵,抄擾曹操控制區,令他疲於應付。郭圖針鋒相對地指出,袁紹此時軍力強盛,正應該一鼓作氣消滅曹操,所謂機不可失。

    袁紹此時志得意滿,採納了郭圖的建議,決定南下伐曹。這次軍事策略的鬥爭衝突中,潁川謀士又牢牢抓住了袁紹急於功成的驕縱心理。沮授為人剛直,他的建議高明周全,但不得袁紹之心。而且沮授不知進退,繼續強諫,同時郭圖進讒言,袁紹遂剝奪了沮授全部兵權,分給了郭圖和淳于瓊等人。

    河北另一個主要謀士田豐在曹操攻擊劉備時,就建議趁機攻擊許昌,這樣曹操腹背受敵,袁紹勝面大增。袁紹為人猶疑,不能把握稍縱即逝的良機,竟以兒子生病為藉口拒絕。打擊曹操的最佳時機錯過後,田豐又不適宜地強硬主張應該緩圖曹操,和沮授思路大致相同,但此時袁紹已下定決心大舉攻曹,故一怒之下將田豐下獄。至此,河北集團最優秀的兩大謀士基本失去對袁紹的影響力,河南潁川集團全面勝利。

    官渡之戰爆發後,兩個地域集團的傾軋爭鬥達到高潮。河北豪族審配當時留守鄴城,以“許攸(屬於河南集團)家不法,收其妻子”,許攸大怒,叛袁投曹。其實,在袁紹縱容豪強權貴的政策下,冀州豪族普遍橫徵暴斂、目無法紀,審配家藏匿罪犯,惡劣程度或許還超過許攸,“不法”只是審配打擊河南集團的藉口。

    許攸叛降對曹操的勝利有決定性意義。曹操按照許攸的計謀,偷襲袁紹軍糧倉所在地烏巢,一舉成功。河北名將張郃在烏巢防守上與郭圖意見不合,後者又向袁紹進讒言:“(張郃)軍敗,出言不遜”。張郃畏懼,於是臨陣投降曹操,袁紹軍崩潰。

    由以上分析可知,官渡之戰曹操贏得僥倖,他取勝的真正原因是袁紹陣營潁川與河北集團激烈內鬥而導致的兩次叛降,而這兩大集團的矛盾衝突由來已久,並非偶然之舉。

    兩大集團分別輔佐袁譚袁尚,繼續內鬥

    官渡戰敗後,逢紀向袁紹進讒言,“田豐聽說將軍失敗,拍手大笑,因為他說對了”。袁紹遂殺掉田豐。沮授被曹操擒獲,卻密謀迴歸袁紹,又被曹操殺掉。冀州兩位頂尖謀士沒遇到名主,又過於剛正、忠心,竟不能自保,可憐可嘆!

    202年袁紹病故,他兩個還算有才幹的兒子袁譚和袁尚開始爭奪河北地區統治權。潁川集團的郭圖、辛評、辛毗支援袁譚,河北的審配以及逢紀支援袁尚。逢紀與審配本來不合,但後來與審配關係改善,遂支援袁尚。在袁譚、袁尚的鬥爭中,審配借刀殺人,逢紀為袁譚所殺。

    袁譚一度被袁尚圍城,派辛毗向曹操求援,辛毗與曹操麾下的荀彧、荀攸等人是潁川同鄉,還有聯姻關係,於是很快投降曹操。辛毗甚至向曹操建言拿下河北的好處。曹操出兵,先後擊敗袁譚、袁尚,殺了郭圖,生擒審配(辛評為審配所殺 ),審配寧死不降。潁川與河北集團的內鬥終於徹底葬送了袁紹勢力。

    河北士人沮授、審配和田豐都能為主盡忠效力,不肯變節,體現了自古以來河北的忠勇(然而多少是愚忠)民風,河南籍的謀士許攸和辛毗卻審時度勢,變通無礙,此中對照耐人尋味。實際上,潁川荀氏除了荀彧等少數忠於漢室外,其家族成員在曹魏代漢、司馬代曹的過程中都能與時俱進,擇投明主。

    地域集團衝突很普遍

    袁紹集團的地域派系鬥爭在漢末、三國時期很常見。劉備舊部與荊州士人就與巴蜀本土勢力屢有衝突,蜀漢政治分裂,並部分因之亡國,這與袁紹集團內鬥的結局相去不遠。

    輔佐曹操成就大業的豪族士大夫人才也主要來自兩大地域,一是曹操的譙沛宗族與同鄉組成的武將集團,一是以潁川士人為核心的謀士集團。潁川士人總數並不佔曹操謀士集團大多數(約12%),但曹氏八個核心謀士裡,有一半潁川籍。

    譙沛與潁川集團形成了一個比較好的文武搭配,在曹魏控制境內都是受益者,沒有內外主客之分。這就相當程度上減少了地域主義相關的利益衝突,曹操駕馭手下的手腕又很高超,因此地域集團的衝突對抗在曹操時代沒有明顯表現出來。曹操也正是憑藉文武集團的通力合作,方能統一北方,最終取代漢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中秋節選在八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