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哥雜談

    對於政治人物,有時候不能用普通人的情感來對待他的行為。也就是說,當某一件事危害到他的政治利益時,哪怕是父子兄弟,也可以毫不留情地下手。

    《三國演義》中,曹操無疑是這樣的政治人物。當年他在董卓手下為官,看不慣董卓飛揚跋扈,欺凌漢獻帝的作法,和王允等人密謀刺殺董卓,並自告奮勇地獨自實施刺殺計劃,結果刺殺未成,只能以獻刀為藉口開溜了。

    曹操知道事情緊急,沒等董卓反應過來,就迅速藉故得到一匹馬一路向東狂奔。董卓隨後在李儒的提醒下,立即下令全國捉拿曹操。當曹操路過中牟縣時,被兵丁抓獲,縣令陳宮知道是曹操後,棄官跟了曹操一起逃跑。

    呂伯奢半路上遇到曹操,問他為什麼不留下,曹操擔心呂伯奢回家看見家人都死了,會去報官,就藉故把他給殺了。陳宮見了責怪,說剛才是誤殺,現在幹嘛又故意殺人。曹操也不解釋,只說了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可教天下人負我!”

    作為一名普通人,連殺只雞都會哆嗦半天。當你看到英明神武、縱橫天下的曹操竟然如此狠毒時,肯定會很難接受。但這對“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曹操來說,實在是在平常不過的事了,他殺了呂伯奢一家人,一點都沒有難過的意思。

    曹操雖然殺人如麻,但也是有感情的人,他為國家不幸,為百姓生存艱難而感嘆,他在詩歌裡描寫“千里無雞鳴,白骨露於野”時,心裡肯定也十分難過。但曹操因為多疑,故意半夜把近前幫他蓋被子的侍衛殺了,還對外說“吾夢中好殺人,爾等切勿近前”。

    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他的政治利益,曹操回山東老家組織人馬反董卓,維護漢庭國祚,他不可能為了一介草民呂伯奢而壞了自已的大計。如果因為曹操的不忍心,呂伯奢報官抓了曹操送給董卓,那麼三國曆史就改寫了。

    反過來說,過於注重道德的人也註定成不了曹操的氣候。曹操一生殺人無數,除了該殺的,還有很多不該殺的,如果他於心不忍,暗自內疚,那麼不用多久,曹操一定會得抑鬱症而早逝。

    政治人物沒有私情,俗話說,無情最是帝王家,為了政治利益,親情完全可以用於交易。李世民可以毫不猶豫地殺了兄弟一家人,雍正皇帝可以把大部分兄弟軟禁至死,朱棣可以奪了侄兒的皇位。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還有無數的人把父親兄弟殺了奪位。

    但是,李世民、朱棣、雍正卻都是歷史上不折不扣的有為皇帝。

  • 2 # 大飛熊騎士

    曹操多疑而猜忌,這是亂世梟雄的本色之一。在三國亂世之中,如果對人毫無警覺之心,那無疑也是離死不遠了,又何來日後的宏圖偉業呢?說到警覺,劉備還比曹操有過之無不及。

    不過,就算曹操再怎麼“梟雄”還是“奸雄”,有事就得說事,殺呂伯奢一家的事,到底是個什麼過程?是有爭議的。

    關於“殺呂伯奢一家”的版本

    (刺殺董卓的是他的部下伍瓊或者伍孚,和曹操沒有關係)

    《三國志》裡沒有記載殺呂伯奢一家之事,只是提到曹操東歸。當時董卓倒行逆施,曹操不看好,但是,曹操並沒有刺殺過董卓,刺殺董卓那人叫“伍孚”。(如果曹操真刺殺過董卓,魏書不可能沒有記載)董卓又表封曹操為驍騎校尉,這是要拉攏曹操呀,曹操用逃跑來拒絕董卓,改名換姓,間行東歸。

    (曹操)

    然後就是裴注,遇到呂伯奢一家了。這裡有三個版本,第一個《魏書》記載,逃亡路上,曹操從數騎來到呂伯奢家,伯奢不在,他的兒子要搶奪曹操的馬匹和財物,被曹操殺了幾人。由於《魏書》作者人品不好,這個版本應該是假的。第二個版本《魏晉世語》,曹操到了呂家,伯奢出門,五個兒子對曹操很恭敬,可能是太客氣了,曹操懷疑他們有陰謀,於是夜殺八人,跑了。第三個版本是為第二個版本做了補充,《孫盛雜記》,曹操在伯奢家裡,夜裡聽到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之,然後悽愴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合理不合理?

    (呂伯奢)

    個人認為,無論哪個版本,都有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曹操是當過北部尉,頓丘令,可以說深知朝廷法度。那麼,曹操因為躲避董卓的收買而逃跑,這是算什麼大罪?然後逃到呂伯奢家,犯下幾條命案,這是殺人的大罪呀,這合理嗎?

    第二,董卓很殘暴,也殺了不少人,但是盧植和皇甫嵩都反對過他,一個被人勸解,一個兩人和解。對曹操,犯得著追捕迫切,致使曹操神經敏感,用殺人全家來解決?

    第三,曹操出關後,才被亭長所疑(裴注在前),有人認得曹操,於是曹操得解。如果,曹操在之前犯下命案,恐怕也不容易脫身吧。

    第四,曹操出逃是改名換姓,到了呂伯奢家,三個版本都說呂伯奢不在家,那是用真實姓名還是假名?用真名,曹操也不像是那種風格。用假名吧,呂伯奢的兒子又怎麼知道他是曹操呢?

    總結,結合歷史記載和常理,雖然曹操也算“心狠手辣”,但是就事論事,很有可能是“子虛烏有”的。

  • 3 # 林武師de文散打

    政治人物的決斷是不同於常人的

    曹操刺殺董卓未遂,在亡命通緝中,已經被陳宮逮住過一次,心頭不曉得暗歎僥倖過好多回“好險好險!再被逮到恐怕就沒得這門好的運氣了!”——幸好陳宮念其刺董的英雄行為而放了他,甚至棄官隨他亡命天涯。

    他在呂伯奢莊中其實已是驚弓之鳥。加以他被來就是很警覺的人。曹操變的——疑心重。這句諺語可不是白說的。所以後來聽到那句“捆起來殺”就懷疑呂家是要對付他,於是大開殺戒,先下手為強。

    等他明白是一場虛驚的時候,已經鑄下大錯:把人情美美想要隆重款待他的呂家人殺個一乾二淨。呂氏滅門,真的是冤之又冤!找誰說理去?

    於是趕緊和陳宮又急急慌慌逃跑。不料途遇打酒買肉回來的呂伯奢。

    按一般人心態,“我都錯殺他一家人了,就不該錯上加錯,再殺這個熱心款待自己的老輩子”了,這是常情。但是請注意——曹操畢竟不是“一般人”,他是個政治人物。據說政治人物的特點就是:自己,和自己集團的利益第一,為主;其他……嘿嘿,第二,為次。當兩者出現矛盾的時候,當然首保自己,莫得任何懷疑和猶豫!——這就是所謂政治人物、特別是封建時代政治人物的果決,他們才不會有常人一般的思維和優柔寡斷哩!自己之外的一切都是不重要的、都如草芥。

    真的,換做一般人,誰還會忍心對熱心熱腸安排、費心費力跑多遠去打酒買菜款待自己的白髮蒼蒼長輩再揮出那錯上加錯的無情一劍?

    但是那一劍還是揮出去了,因為它的主人是——曹操。

    只不過他也曉得是錯的,所以史書上說,既而悽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種情況下)寧願我對不起他,不願他對不起我!

    他權衡即使放過呂伯奢,後者回家看到滅門慘狀,也必報警。與其那樣不如這樣。估計這就是曹操當時的心態。

    後來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這句話演繹成:寧我負天下人,勿天下人負我!這就狠了——當然也不算冤枉曹操,因為他畢竟是濫殺無辜在先。考之曹操行事,大致也和這句描述的差不多。

    所以,殺奢,在善良的老百姓看來是喪盡天良的。但是在如曹操一樣的(封建)政治人物那裡,恐怕就是一件順“理”成章、不得不為的行動了。

    唉,所以我輩也做不了政治人物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為愛卑微到泥土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