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說世界

    “形而上學”原出自《易經·繫辭》中的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其中“形”在古代為也,“器”為具體的事物。根據這句話的意思,“形”的更進深入就是“道”,而“形”的更淺顯就是“器”,這裡的“上”為更深一層的意思,“下”更淺顯一層的意思。就是說“形”是介於“道”與“器”之間的變化現象,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是所有物體、事件、事物的本質。現在我們來看“形而上學”,根據字面意思就是:變化現象上面的學問,翻譯成今天的白話文就是透過現象看事物的本質。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形而上學”是教育做學問的人,要透過物質(器)看到其變化現象(形),最終目的是透過事物的變化現象(形)找到事物發展的本質。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把唯物主義發展的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為樸素唯物主義;第二階段為機械的直觀的唯物主義;第三階段為辯證唯物主義。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國化的過程中,把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翻譯為“形而上學”。這是翻譯者把“形而上學”理解為形式上學,即形式主義,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誤讀。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對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階段的闡述,從16世紀到17世紀,牛頓力學體系建立後,科學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起來,唯物主義哲學衝破了唯心主義宗教神學的禁錮,以培根、霍布斯、拉美特里、狄德羅、霍爾巴赫、洛克為代表的唯物主義哲學先驅們,採用孤立靜止的觀點觀察世界,研究方法上採用自然科學中對一個或一類物件採取孤立靜止的研究方法,並企圖用機械力學的原則解釋一切自然和社會現象。根據以上描述,筆者以為這一階段的翻譯為“力學唯物主義階段”或“機械唯物主義階段”更加貼切。

    最後總結如下:1、形而上學出自《易經》,本意為透過現象看本質。2、現代哲學中的“形而上學”更貼切的叫法應該為“力學唯物主義階段”或“機械唯物主義階段”。3、原翻譯人員把中國傳統文化中“形而上學”理解為形式主義上的學習這個錯誤,才導致把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唯物主義發展的第二階段牽強附會的翻譯為“形而上學”。

  • 2 # 建章君

    先秦哲學中的“形”,作為概念,其含義相當於西方近代哲學中的“表象”;或者我們可以將之簡單理解為自然事物。

    自然事物的成形、構造與關係,其背後有本質的規律。對此予以的探討,在西方文化語境裡,稱為“哲學”,後來又進一步發展出物理科學等。中國傳統的文化語境裡,在先秦哲學中,稱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後來,我們就用“形而上學”這一詞來翻譯西方哲學的“本體論”。從貶義的角度來看,又指僵化的玄學思想。也就是說,華人古代所說的“道”,含義類同於現代所說的萬事萬物的“本質規律”,這是無形的,也即所謂“形而上”的。

    對應於“形而上者謂之道”,又有“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兩句話是出自孔子所作的《易經·繫辭》。

    “器”是什麼呢?是人利用自然事物進行加工、發明與創造的勞動成果。人只有能發現蘊藏在事物背後的“形而上”的“道”,才能對事物進行有效的利用與改造,使之成為合乎人需求的“形而下”的“器”。

    探討“道”、“形”、“器”這三者的關係,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獨有範疇。“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對三者關係的扼要歸納。這裡的“上”與“下”不要理解為具象的方位,而應從抽象的結構關係上去領會。

    我們現在理解“形而上學”這個詞彙,不要簡單誤以為是西方哲學中的語彙,須知這本來只是借用先秦哲學的說法來翻譯西哲的概念。

  • 3 # 肥嘟嘟的小不理

    我看到題主發的圖片是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苗力田先生翻譯的,想來題主要問的大概是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可能很多人不熟悉當代學界的一些爭論,所以這裡還需要介紹一下我們本土的“形而上學”,因為兩種具體的“形而上”是有所差別的。

    中國的“形而上”

    我們中國的“形而上學”出自《易傳·繫辭》,而不是一些人所說的《易經》,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儒家提出來的。至於其他學派,則無此說法。

    在九十年代出土並被認為是子思學派的《五行》篇中,有“形於內”和“形於外”的觀點,二者大致也可以對照來看。總之,形而上指超越的內在,形而下指形體的外在。清華的陳來、人大的梁濤、社科院的陳靜等人受杜維明邀請在哈佛大學舉辦過一次學術討論,主要是圍繞郭店簡思孟學派而展開,後來出版成冊《思想·歷史·文獻》——我要是開書店就好了,大家可以來我這裡買書。

    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形而上”,那麼諸子百家都有對於內在超越的描述,如清華的黃裕生(他指的是儒家)和現居米國的余英時、杜維明都提出了這個觀點。

    古希臘的形而上學

    現在有些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讀到巴門尼德或者柏拉圖,一些書籍也會介紹他們的形而上學思想,難道形而上學不是亞里士多德開創的嗎?沒錯,就狹義的角度而言,形而上學始於亞里士多德,但若從上面我們提到的廣義角度看,巴門尼德和柏拉圖也可以算作有“形而上”的思想。

    1、什麼是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是亞里士多德(逍遙派開創者)的課堂講稿,本身沒有成書,到了公元前1世紀,才由逍遙派(peripatetic)代表人物Andronicus(安德羅尼科)編輯成冊。在編書的時候,這些講稿被安排在了《物理學》這本著作之後,所以原名叫做《物理學之後》,有人以為這僅僅是偶然的編排次序,有人則以為這是有意為之。其實第二種說法是對的,因為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形而上學的物件為“Being”,自然哲學(物理學)研究的是事物的本性,即運動的事物的本性,而形上的物件則是“being as being”(諸存在之存在),研究的是推動事物運動卻自身靜止的本性。

    2、形上的物件——εστιν,estin

    “εστιν”是巴門尼德首次提到哲學意義上來使用的,港臺翻譯為“有”,大陸過去翻譯成“存在”,後來依據陳康的意見翻譯為“是”或“是者”,現在的話,清華的王路堅持“一是到底”,延續的是汪子嵩和王太慶的路——兩人是陳康的學生。把所有的形式都翻譯成“是”,這是錯誤的,因為古希臘人沒有“存在”這個概念(中世紀才出現這個詞彙),所以沒有產生對應的詞彙,但他們用“是”來表達“存在”的意思則是很明確的,柏拉圖就這樣做過。因此,國內批評王路的人很多。

    有些學者說“esti”是老子的“無”,這是完全錯誤的認識。伊奧尼亞學派的阿納克西曼德提出過跟老子近似的宇宙觀,但要詳細得多,是重“無”的,但到了畢達哥拉斯,則提出“無”在“有”之後,而巴門尼德也提出了“有”(存在),故“有”的學說成為後世西方哲學的基調。到了亞里士多德,仍舊延續了巴門尼德的這個術語,但他的“形而上”物件卻有所不同,主要為“ειδος”,用的是柏拉圖的術語,我們一般翻譯成“理念”或“型相”,對亞里士多德則翻譯為“形式”以作區別。

    總之,在亞里士多德這裡,形式就是形而上的最高物件,它自身靜止,卻推動萬物運動,是最高的神(理神論,不是基督教的上帝),思辨它的人能獲得最大的快樂和幸福。

  • 4 # 一老沈一

    這是個“說來話長”的題目。

    “形而上學”只四個字,卻至少包含著三個重要的概念。

    作為中國哲學術語。

    “形而上”,是與“形而下 ”相對應的中國哲學術語。 最早出於孔老夫子的《易.繫辭上.十二》——“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指無形象的規律(道);形而下,指有形象的事物(器)。

    唐代易學家崔憬有了新解釋——形而上為“用”,形而下為“體”——“凡天地萬物皆有形質,就形質之中有體有用。體者即形質也,用者即形質上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其體,則是道也。其體比用,若器之於物,則是體為形之下,謂之為器也”。這可以看作是孔夫子觀點的細化。

    北宋理學創始人張載又有了新解釋——認為形而上的道就是氣,形而下的器是個別物體。

    同為理學家的南宋朱熹不贊成,認為“理”是形而上,“氣”為形而下——“理”在“氣”先,“理”生“氣”,形而上是形而下的本原。

    清代思想家戴震,對理學的所有觀點都不同意——“形謂已成形質。形而上猶曰形以前,形而下猶曰形以後。陰陽之未成形質,是謂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他認為——形而上和形而下是氣(陰陽)化過程中前後兩個階段的形態。

    作為西方哲學術語。

    作為西方哲學術語的“形而上學”,與中國哲學術語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

    那裡的“形而上學”,是“ metaphysics”的漢譯。

    我曾經聆聽西方哲學史家苗力田先生講授美國哲學家佛蘭克.梯利的《哲學史》。當面請教過西方哲學中“形而上學”一詞的由來。 老先生解釋說,這是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安德羅尼柯,在整理老師的著作時,對“第一哲學”部分的命名。這部分排在“物理學”之後,取名為“ta meta ta physica ”,原意就是“物理學之後”。後來到拉丁文,再到英文,都是“metaphysicas ”。日本明治時期哲學家井上哲次郎,覺得“物理學之後”與中國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很契合,就將其譯作了“形而上學”。嚴復曾把“metaphysics”譯為“玄學”,很不被接受,逐漸銷聲匿跡了。

    西方的“形而上學”,是指一種哲學研究。其目的,在於確定事物的真實本質,也就是確定存在物的意義、結構和原理。

    形而上學涉及的範圍。

    一般來說,形而上學包含四個方面——

    1.它是對存在物的探求;2.它是關於終極實在的科學;3.它是對世界整體的研究;4.它是第一原理(或本體)的理論。 康德是形而上學的堅定支持者。他認為,形而上學是各種科學(包括哲學)的女王。主張從事邏輯和倫理領域工作的學 者同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一樣,都必須在形而上學家所贊成或改正的設想上進行研究。休謨曾宣佈向“神學書和形而上學書”開戰,但他實際上有自己的一套形而上學。

    總體來說,主張形而上學的哲學家更關注“分析”的方法。但是從17、18世紀開始,理性主義哲學家們普遍同意哲學的方法包括分析也包括綜合。

    20世紀的羅素、邏輯實證主義哲學等,是明確反對形而上學的。

    1.關於形式、範疇和個別的存在;2.關於上帝 的存在;3.關於靈魂、心靈和身體;4.關於自然與 外部世界;5.空間與時間;6.關於精神概念。

    形而上學哲學家常常認為,外部世界僅僅是現象。如柏拉圖,主張形式或理念是永恆不變的終極實在,是物理世界的範型。他還主張靈魂不朽,認為靈魂是與身體有別的實體。中世紀的安塞姆和阿奎納論述了上帝的存在。反倒是休謨和康德,對上帝存在的各種傳統證明,給予了毀滅性的駁斥。 形而上學的代表型別。

    1.柏拉圖主義。其本質是區分兩種世界,即現象世界和真正實在的不可見的世界。

    2.亞里士多德主義。認為形式體現在物質之中,哲學家的任務在於瞭解此時 此地的現世。其基本概念 是實體、形式與內容、潛能與現實以及原因。

    3.托馬斯主義。是在中世紀以後仍有影響的基督教形而上學,主旨是對日常事物和日常世界的反覆思考,啟示人們嚮往上帝。

    4.笛卡兒主義。採納了伽利略的物理觀,認為外界世界的一切變化和運動都純粹可以用機械論的觀點予以解釋。所需要於上帝的只是給整體自然體系以初步的推動,也就是既承認物質實體也承認精神實體。康德的學說,在某些方面可視為笛卡兒主義的發展。

    5.唯心主義。伯克利的唯心主義,主要基於認識論方面的論證。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是建立一套關於第一原理的學說。

    6.機械唯物主義。堅持物質是唯一基本的存在。其修正形式是自然主義,主張存在物均可以按照自然的說法予以充分解釋。

    形而上學的論據和方法。

    可大致分為先驗與經驗兩種。笛卡兒和斯賓諾莎的哲學具有演繹系統的形式,即將形而上學看作是一門先驗科學。問題在於,如何解決這種形而上學的基本前提的自明性或自證性。 另一種主張則認為,這些基本前提雖非自明或自證,但仍有事實基礎,這就意味著承認形而上學是經驗科學。

    在當代西方,仍有延續形而上學發展的傾向。如杜威、詹姆斯、胡塞爾、海德格爾、懷特海等哲學家。但同時,形而上學又受到了尖銳的批評,主要來自邏輯實證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即便沒有這些批評,形而上學本身就面臨著或者解釋現實世界或者退居象牙塔的選擇,在兩難中已經顯得力不從心。

    作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所指的狹義範疇。

    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中,形而上學是一個相對狹義的範疇,是指一種孤立的、靜止的、絕對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其與辯證法普遍聯絡和發展的觀點相對應、相區別。

    恩格斯的一段話可以詮釋辯證唯物主義對形而上學的界定——

    “一切差異都在中間階段融合,一切對立都經過中間環節而互相過渡,對自然觀的這種發展階段來說,舊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就不再夠了。辯證法不知道什麼絕對分明的和固定不變的界限,不知道什麼無條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學的差異互相過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適當的地方承認‘亦此亦彼!’,並且使對立互為中介;辯證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適合於自然觀的這一發展階段的思維方法”。

    顯而易見,馬克思和恩格斯,深深受到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影響。儘管黑格爾本人的哲學,最終沒能跳出廣義形而上學的窠臼。

  • 5 # 楊朱學派

    孔子在《周易》傳文中有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道者,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也。

    用最通俗的說法。形而上者無形,形而下者有形。

    萬物循道而生,循道而終。看不到,摸不到的道是形而上的。有形的地球,人類萬物,日月星辰是形而下的。

    再做兩個比喻:

    愛情是無形的,愛情就是形而上。家庭是有形的,有房屋、傢俱、父母妻兒。家庭就是形而下。

    酒癮是形而上的,美酒是形而下的

  • 6 # 壹顆胡楊

    僅參考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經

    形而上學是 是日本一哲學家,從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類著作-matephysic的研究中結合易經翻譯過來。形而上學研究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最初是事物的規規律,原理等等。後來演變有主觀臆斷,不切實際,所以才會產生對形而上學的誤解。其實每個事物和規律都是本真的存在,只不過碰到人這種主觀的動物,便有了好壞之分。

  • 7 # 個人啟見

    回答:這是個哲學理論問題。學術爭論分兩大派別。即依物質為本原的唯物主義派別:依意識為本原的唯心主義派別。兩大派又派生出分枝。唯物主義派生出辯證法,辨證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史觀。唯心主義派生出形而上學。實質是一個問題兩個方面。唯物主義不辯證,不論證,生搬硬套,就是形而上學。舉例子:打官司,出證據,必須認證,辨證。不質證,不辯證。依證據存在定案,假證,偽證出多少錯案。形而上學本質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強調存在。辯證唯物主義本質,全面的,歷史的,聯糸的,去偽,還本原。歸根結論:何為本原。何為真是事實!…!供評論參考。

  • 8 # 使用者3097950555020

    形而上學是我們的這個世界最好得的學問,因為一當我們開囗言說就在運用它;形而上學是我們的這個世界最壞懂得的學問,也是因為一當我們開囗言說就在使用它。

    形而上學又是一門十分古老的學術,這不僅是因為它誕生在古代,而且更是因為最初的形而上學,是上古先民神話自然而然地就分解為宗教和哲學分界分有術的尺度。由此可見的形而上學,並不是我們在學校教科書上讀到的那樣來定義的。更進一步,我們從老子《道德經》寫作物件即可知道,形而上學剛一誕生就是與政治學倫理密切相關的。

    由此,近代西歐哲學認識論意義上說"形而上學"這個詞的本義,它其實就是客觀唯心(思)主義。因為,一個民族文化發展的源頭就是這個民族遠古神話的傳說,因而也就成其為了這個民族精神抽象源泉。所以,從宗教意義上講形而上學是神人(有無)之間的同一性問題;由此從哲學意義說的形而上學,它其實也就是動靜(玄常)現實性關係問題了。

    需要說明一下:這不是我的想法,而是老子在巜道德經》第一章中提出的見解(第一章開門見山第一句話乃形而上之學的定義)。然,在春秋戰國時代的老子,竟然就會有了這樣的見解呢?這,我們可以參閱黑格爾《小邏輯》專講"形而上學"本質論一章。但實際上黑格爾《小邏輯》第一章"存在論"感性問題,乃是指謂西歐人基督信仰的宗教情緒問題,而非中國教科書上所說感性(客體)的一般。

    這裡,隨便說一句中國土生土長順"道"命名而來的宗教,它最初與基督教誕生時一樣屬於共產主義宗教。世界人類歷史發展最有趣味的地方正在此:13世紀馬可.波羅回到了故鄉義大利熱那亞作《遊記》。而現如今中國文化思想知識界真正知識分子重新評價這部《遊記》時發現:在馬氏眼裡13世紀中國是發達國家,地中海的義大利是發展中國家。

  • 9 # 立言50

    形而上學是人類哲學歷史的一個必然組成部分,從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到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透過現象看到現象後面的形而上學的本質。這就是人類認識世界哲學歷史偉大勝利,形而上學完成了哲學史命,被近代的哲學家否定之否定它的神密面沙。亞力士多德的物理後的形而上學的統制數幹年,被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徹底揭開了他的神密面沙。形而上學、經典物理、在今天量子物理實證下。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是哲學勝利。

  • 10 # 最後之匈奴

    上高中的時候,政治老師說:馬克思主義是至今為止人類創造的最偉大的理論成就,高深莫測,浩瀚無邊。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堅持唯物主義歷史觀,只有堅持用辯證的思維,才能揭示宇宙永珍及其背後的深刻真理和發展規律。要徹底擯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那麼同學們,什麼是形而上學?你們別以為揹著書包上學去,那叫形而上學!我就記得這麼多了,至於什麼是形而上學,只可意味不可言傳。

  • 11 # 劉勇軍545

    形而上學,字面上的意思是,形體之上,看不見摸不著。就是說那些只是在思維上分析出來,沒辦法建立實驗來驗證的那些理論。比方說,我們大家都認為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但有人說,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不對,因為太陽遲早會滅亡。又比方說,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烏鴉是黑的,但有人說,憑什麼說烏鴉一定就是黑的,你看過所有的烏鴉嗎?說不定還有沒出生的白烏鴉呢?……還有上帝的證明,等等這些在思維上的分析,好像覺得是對的,但是沒辦法實證它,我們管這些東西叫形而上學。形而上學本身沒有褒貶之意,只是我在中學的時候被強迫了貶義。形而上學就是第一哲學。學哲學離不開形而上學。我個人認為不代表所有人,好多天文上的論理,儘管歸於科學,但沒辦法實驗,終究是形而上學。

  • 12 # Muandkamu

    形而上學這個詞在中國是一個熟悉而又模糊的詞彙。要想理解還要看這個詞的歷史。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是哲學和物理學的祖宗,他寫過兩本書,一本叫做物理學,另一本叫後物理學。他這兩本書分別闡述了物理規律和背後的深層次道理,後者其實就是現在說的哲學。他的書被日本人翻譯時,取易經的話,後物理學命名為形而上學,形而下學就是物理學。那個時候的哲學也就是形而上學,由於對世界認識水平低,內容是較為低階的諸如元素論之類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哲學內容也豐富了,到了19世紀,古典哲學的思想也充滿了機械,孤立的意味。馬克思提出自己的辯證主義哲學時,抨擊形而上學也就是古典哲學這些特徵。由於中國的特殊情況,以及宣教的特殊方式,把形而上學作為了機械,孤立...這些特點的代名詞。其實他很像封建這個詞,本是一種社會形態的中性詞,但現在卻成了指代在封建制下一些特徵性舊思想的貶義詞了。

  • 13 # 味哎兒

    廷麻煩,這樣理解可能簡單點。

    一個陌生人來到自面前,自己的對此人的第一讓識是形貌,再是哪的人,再是到自己這裡來幹啥,但不明此人歷史經歷及是好人壞人,接觸後聽其自述漸知上述狀況,但不知其人待人處事咋樣。

    待人處事須交往共事後才知道及明白。

    因此一個人咋樣由下列圖示顯示:

    表面認識......此為感覺認識,也是第一認知。

    這人咋樣......此為設防警惕,也是疑慮。

    本質認識......此為最終認識,也是見識。

    這就是以懷疑式的此人咋樣為中心,進行來人認識的表面認識與真認清了的認識現象。

    所以不共過事的人,不論多熟悉,永不明其人到底是啥人的,這就是知人知面不知心現象。

    而人應對事務事物及人時,都有一個自習慣習性習氣的本能式,這個本能式由自經歷磨練出來,從而呈第一反應方式。第一反應方式是不經思考的行為方式,學術上稱為下意識。

    有了下意識,對應的就有上意識,但學術不說成上意識,而說成深思熟慮考察徹底的本質式認識。

    為統一詞句,又將下意識述成形而下,將本質認識述成形而上。

    老百姓述成,不必想與仔細用心想一想。

    列成圖示呈:

    想一想......形而上......認真細究後的本質認識。

    認識........認識.

    不必想......形而下......馬馬虎虎的大概憑感覺的認識。

    本質認識又文學語的述成理性認識,從而感覺的認識就成感性認識。

    古華人說的清楚些: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若真認識,必須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從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形而下。而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是形而上。

    中國工匠更簡單:

    會照著樣式的做了,但沒掌握訣竅,是形而下,而掌握決竅後就是形而上了。即提升了檔次。

    這是實際實用的形而下與形而上。

    當成為學後,考察失去了,僅有腦想了,這種想當然是形而上學。因此反對形而上學用沒有調察就沒有發言權進行。

    而老百姓述形而上學式是順杆爬。即順著人家的話意發揮下去的發言方式。

    不知說明白了沒。

  • 14 # 幸福美麗中國人

    嘿嘿!這個“形而上學”本身就是形而上!

    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要麼是愚蠢要麼就是別有用心,二者必居其一。

    反過來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是智慧、格局和能力。

    不必磨嘴費牙地去探究什麼所謂的形而上學--其實就是表面、孤立、靜止地看問題、然後自以為是地對所有人津津樂道!

    就這麼簡單!

  • 15 # 妙摘

    我們經常聽到“形而上學”這個詞,它經常出現在政治課本上的哲學部分中。簡單來說,形而上學是對“存在”的研究,舉個例子,我們生活中經常會信仰些神,比如西方的上帝,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呢?至今為止,沒有科學可以驗證。“上帝”僅僅是一種形式存在,沒有具體的內容。

    形而上學的由來

    “形而上學”一詞翻譯自希臘語:metaphysics,按照字面意思直接翻譯是“超越物理學”,我們可以簡單的將“超越物理學”理解為“什麼是真實存在的學科”。在中國“形而上學”源於這段話: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栽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這兩句話出自《周易·繫辭上》,意思是:形體以上是無形的,這就是道。形體以下包括形體本身,是有形的,這叫做器。陰陽之間相互轉化時的臨界點,就是質變(臨界點可以理解為在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達到的點),把“道”的這種陰陽轉化的規律,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時,就叫做“通”。將這種陰陽變通的道理,變成具體的舉措,施行於天下百姓,這就是事業。

    如果還是不怎麼明白,那麼在一本叫《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的書中,對形而上學作了如下定義:

    形而上學是關於實在以及萬物最終本性的理論。形而上學的目標是形成一種關於宇宙的全面而整體的世界觀。

    再簡單一點,就是說形而上學是對科學以外無法證實的問題進行研究。“形而上學”一詞在西方的來源於巴門尼德。他是一位誕生在愛利亞的古希臘哲學家,“存在”一詞就是巴門尼德提出的。他認為存在是永恆的、真實的,沒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東西和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巴門尼德還是蘇格拉底的老師,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他創造了“形而上學”的這種論證形式,人們都說是巴門尼德創造了邏輯。

    形而上學體系

    巴門尼德只是形而上學的起源創造者,但後來是亞里士多德建立了較完善的行而上學體系。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形式邏輯之父,中國後來根據《周易》翻譯而來的“形而上學”一詞就是根據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考稿整理的《物理學之後諸卷》得來的。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並非所謂靜止、孤立、片面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是存在論、實體論及神學的體現,是關於事物的本質、靈魂和理念的問題。

    到了後來就是尼采和黑格爾的形而上學,他們兩個算是“形而上學”的“終結者”。關於尼采,可能大部分人對他的印象停留在那句“當你在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從“凝視”到“深淵”,再從“深淵”到“凝視”的過程,就是透過形而上學的思維去奪取人對自身的處境。

    尼采的形而上學的體系和前人不一樣的地方是:尼采的形而上學基礎是“存在者”而非“存在”,他的哲學特點帶著一種虛無主義。就是不要去空談理想,不要老看虛無存在的事物。他還提出了強力意志的概念(強力意志是說可以操控意志的意志,讓人不斷進步、前行,超越自我的意志)。

    最後黑格爾的形而上學就是我們現在政治課本中學習的形而上學了,黑格爾提出瞭解辯證法,建立了自己的體系,其最基本的結構就是對自我的否定。有一句老話是:“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便是自我對本我的一種否定,有點像是弗洛伊德心理學的知識了。

    形而上學的通俗解釋

    看了這麼多哲學家對形而上學的解釋,是不是已經暈菜了?沒關係我們用生活中的例子來打個比方:大家應該都看過《復仇者聯盟》系列的電影吧,哲學這門學科就相當於滅霸所戴的無限手套,而手套上的寶石就是“形而上學”。

    另外還有一部電影《超體》,電影中女主角露西被迫吃下了藍色的粉末後,智力超常,最後消失在天地間。在電影的最後,尋找露西的警察收到露西消失後的一條簡訊:“I am every where.”這條簡訊無疑引發了人們對於自身“本源”的研究,從某種角度來說,《超體》也是一部哲學電影。

    電影就是在告訴人們一句話:肉體易逝,唯知識永存。形而上學就是我們追尋“源頭”的存在,“萬物本源”即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這個問題的提出更像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我們從學會思考開始,有了思想之後,便不斷向思考自己本身發展。這可不是吃飽了撐的才冒出來的想法,我們在解決溫飽之後,會不斷地探索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上的一草一木是怎麼來的,這個世界的動物是怎麼來的,到最後,我們會思考人類是怎麼來的?在我們宇宙學說廣為人知的時候,我們又會冒出新的問題:萬物的本質。這就是形而上學的問題的本質了。

    以上就是我對形而上學的理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16 # 雲橫秦嶺2

    《易經》裡說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什麼?道即事物發展的規律,或者說是自然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形而上學即研究事物發展規律的學說,通常來說道是學而不可得的,只可悟而得道;器又是什麼呢?器是實實在在的方法、技藝、手段,也可稱之謂術,形而下學即人們所掌握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人們可以透過學習、傳承得到。古聖人有云:有道無術,術尚可求;有術無道,止於術。以上觀點屬個人認知,不求諸同!

  • 17 # 唐燏00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關於“形而上學到底是什麼意思”看後感想如下。這個哲學觀點確實是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安德羅尼柯,在歸納老師書稿的時候,其中一個分類,就是研究事物有形變化的稱為“物理學”一類,而把具形之外所有真實本質意義和結構原理統統意譯為“物理學之後”一詞,被後來中國晚清學者嚴復根據《道經》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句觸動靈感,索性就翻譯為“玄學”啦,不久又由於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對此“物理學之後”的意譯再結合中華《易經》裡“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話,重新命題為“形而上學”,雖然形而上學是修飾形容片語不是單獨事物的名詞,但是很容易被中國留學日本的學生理解接受,從此形而上學在華語學術圈逐步取代嚴復的玄學譯名。因為形而上學是最幼稚的哲學,對事物只有單向的理解和猜測,缺乏複雜系統的辨證,即使再怎麼睿智,也是對事物認識最為簡陋粗糙的落後方法。可見當人無所謂的用“形而上學”稱道另外一個人的全方位認識時,當然就是貶義的給以定位的詞句啦。因為形而上學不是現代科學那般淬鍊的精當,按現在時尚主流觀念,即使形而上學和科學精神雖然同根同源,但最後還是拉開啦越來越大的距離的。當然說形而上學是有形之物以外的學問不十分準確合理,但它已經被古今中外的哲學家認可啦,隨著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形而上學將毫無意義。因為有形之外,真虛空間並不空無,乃真實存在,只是我們同幾百年前的亞里士多德一樣,感覺不到廣闊無垠的空無憑依什麼存在,否則如果空間真空,就會引起宇宙塌方,就如在大洋深處的水壓可以壓扁任何空腔物體一樣。像《道德經》所描述的,有常生於無,無又總是生於有中,相生相剋迴圈往復。這樣看,形而上者還是形質,只是我們沒有感知的工具途徑而已。亞里士多德還沒意識到事物間對立統一的普遍聯絡性,如今我們也無法指認廣大空間存在的本質。

  • 18 # 三興771

    形而上學,反辯證法的一種世界觀和萬法論。形而上學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獨立的,永遠不變的,如果說有變化,也只承認有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動。而且認為運動變化只是外力推動的結果,否認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源泉和動力。這種思想,在古代早已發生,而在歐州,從十五世紀後半期到十八世紀前半期,由於自然科學發展的需要,人們對自然現象進行了分門別類的研究,使人們在認識自然方面獲得了巨大的進展。但這種研究方法也使人們養成了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的習慣。這種方法由培根和洛克加以理論化和系統化,並從自然科學移到哲學中來以後,形而上學一度在哲學中佔據統治地位。隨著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由於唯物不瓣證法的創立,形而上學才遭到了沉重的打去,但在其階級根源和認識根源尚未消除的情況下,形而上學仍將存在併發生影響。

    借用農夫山泉廣告詞,我只是一名搬運工。

  • 19 # 王者富貴

    形而上學有兩個。中國一個,外國一個。

    用形而上學評價人和事,也分兩種,一個是褒義一個是貶義。

    褒貶不一,其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略懂,一個是不懂。

    這兩個兩個的玩意兒,可不是同出而異名。他們是倆爹不一個媽的親兄弟兩個。

    像這種拜把子兄弟,是誰中間撮合的呢?自然是翻譯者。

    凡事有利就有弊。想舉個例子,信達雅就能算一個。

    沒把謝爾頓翻譯成夏侯惇,那都是翻譯家們手下留情了。

    我真想說一句,承蒙拋棄,不勝感激。

    各位上眼瞧瞧?美國。英國。德國。還有看上去極其科技的那密比亞。量子斯坦,這地方有沒有?我也不知道啊。

    其實這也沒什麼。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動不動就來個形而上學的,都是我朋友。

    想夸人,想貶人,又不會說話,怎麼辦?成語啊!形而上學,它不好使嗎?

    中國古代就這麼幹了。一夸人都醬式兒的:先生字字珠璣、句句經典、真知灼見、一陣見血……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又從格物致知,上升到形而上學的揭示規律,了不起,了不起,簡直是了不起的蓋茨比。

    在古代,形而上學,是智慧的象徵。是說,一個人,能根據事物的形,經過玄之又玄的抽象,而上升了一個認知檔次。這叫形而上。天天形而上,就成了一門學問了,就形而上學吧。

    什麼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這類車軲轆話,都是低於形而上學一個檔次的。因為那都是一根筋到底,看不到變化的世界中各種意外的。那是朝著一個方向悶頭趕路的人。而形而上學,才是看清方向指明方向的人。

    故而,這種落後思想,被偉大的辯證唯物主義一巴掌拍倒在地上。

    道德經,形而上學,這是全世界公認的中國的哲學成果。辯證唯物主義,更是集各流派之大成,是馬克思恩格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出的更加有高度的哲學思想。這同樣也是世界公認的!沒聽說有人反對!

    話說到這裡,就不能不說一下那個巨人的肩膀了。

    其中之一,就是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馬克思曾經說過,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是百科全書式的。

    他的形而上學,和中國的形而上學,完全是不搭噶的。可是吧,它們都屬於哲學,有大佬信達雅了一下,就翻譯成形而上學了。

    其實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是七零八落的。前一言,後一語,東一錘子西一榔頭,是個合集。

    所以呢,中國的形而上學,是一個概念,是一種哲學。而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是一本哲學書,裡面瓜瓜雜雜的,是個有助於進入睡眠的東西。哪兒哪兒都不一樣,如果不是萬物之間都有聯絡,它們說啥也搞不到一塊去。

    但是吧,畢竟,亞里士多德的偉大,需要歷史唯物主義的去看問題才行。都多少年的事兒了?現在社會早發展了,哲學也發展了。他的偉大,在於他對哲學做出來的貢獻,而不是他多麼正確。

    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辯證唯物主義,就比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要好一些。

    但是吧,有人就喜歡拿這個說事兒。動不動就說,你這是形而上學!

    他以為這是貶低別人呢。其實,一個人,思想能達到亞里士多德的境界,還能算多大毛病嗎?

    別說亞里士多德了,就連范進他老丈人,也是個擅長見風使舵、跟紅頂白的明白人呢!

    誰笑話誰呀。

  • 20 # 老狐狸影像

    對於這個問題不是很深奧的。跟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有差不多的意思!

    我先把兩層含義說一下:一個是指以用超經驗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觀或者無形世界的哲學體系,而非科學研究現實世界的現象及規律;另一個是指與辯證法對立的 ,用孤立 、靜止、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其主要問題包括:超自然世界的本原是什麼,靈魂是否存在,自由意志等。

    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不用知道的這麼細節,瞭解到跟管中窺豹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廚房裝修,有什麼建議?